如何評價新海誠的《雲的彼端,約定的地方》?
作為新海誠的第一部長篇劇場版動畫,《雲的彼端,約定的地方》是題主最喜歡的一部新海誠的作品,2005年也是通過這部作品第一次認識到新海誠,這部作品很冷門,所以想聽聽知乎上的朋友是如何評價這部作品的。
新海誠的最新作《你的名字》最近大火。聽說這部動畫的部分情節有與《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相似的地方,於是我想來重新回顧一下這部動畫。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以下簡稱《雲》)是新海誠於2004年出品的第二部動畫,也是第一部長篇動畫。《雲》是我接觸的第一部新海誠的作品,所以對我個人來說有些特別的意義。
一、前言
在點評這部作品之前,先介紹一些新海本人的經歷。新海誠1973年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某鄉間小鎮的一戶雖普通卻也算當地小有名氣的富庶人家,殷實的家境為他將來的愛好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讓他比一般的同齡人在更早的階段接觸到了電腦——這一日後創作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並從此與之結下不解之緣。。。高中時到手一台X1turboZ,雖然只有4096色,但已經足夠新海少年盡情選取色彩了,那些日子,他一有空就埋頭於朝霞和晚霞的CG繪製。
新海的大學專業是日本文學,大學時代曾在Falcom打工,大學畢業後就正式加入了Falcom。新海在加入Falcom之初從事的是遊戲產品包裝、說明書、宣傳廣告等印刷製品的設計工作,入職3年後開始負責CG動畫製作。此後他參與制作了一系列Falcom出品遊戲的片頭動畫,同時也開始嘗試自己進行動畫創作,《遙遠的世界》《她和她的貓》就是這個時期完成的。在Falcom工作了5年後,新海辭職了,成為了自由動畫創作者。
二、腳本
在《雲》開始製作之前的2002年,新海曾經繪製過一個名為《塔之彼端》(塔のむこう)的短篇漫畫,這個就是《雲》最初的故事原型。漫畫講述了某個女高中生一天逃學去看過去一直嚮往的一座高塔的故事,並具體描寫了過程中她的一些遭遇和心理變化。說到底這只是一個關於日常生活的小故事,有些《她和她的貓》的味道。《雲》的世界觀十分複雜,北海道在二戰後被蘇聯佔領,日本從此被南北分割,而故事的開始時間大概是1996年。此外《雲》還引入了關於平行世界和夢境的SF設定。與之前的短篇漫畫相比,《雲》雖然在內容上已經面目全非了,但內核上還是有相似的地方。
我們可以發現新海作品的一貫核心之一,就是追尋某種難以企及的東西以及相應而生的一種失落感。嚮往高塔,嚮往所愛之人,這是一種自然而質樸的感情,但卻可能蘊含著偉大的力量。《星之聲》《雲》兩部作品都採用了宏大的SF風格的世界觀設定,但當我們剝離動畫紛繁的設定,我們所看到的核心其實就是這樣簡單的一種情愫。塔的形象在《雲》中被很大地誇張化了。纖細卻高到看不到盡頭,違反物理法則的構造,彷彿連接到另一個世界,直到動畫快結束時觀眾才第一次看到塔頂。特別是當SF風格的高塔與其他日常的景物建築一起出現時,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對比。新海通過這種誇張,表達了塔強烈的象徵含義。令人神往、無法觸及、約定之地等等。。。劇中岡部先生關於塔有一段台詞,新海其實借他之口表達了自己的用意。《雲》的世界觀設定十分豐富。南北分割造成的家庭離散,志在收復故土的恐怖組織,足以毀滅世界的平行世界科技。任意挑一個出來深入發掘一下都會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如果每個都深入描寫的話甚至可能是一部SF巨著。然而《雲》所呈現的故事是幾個少男少女,面對他們所身處世界的巨變,仍然對一個小小約定的堅守,而其他所有的危機與變故,只是這份執著的陪襯。對於當時的新海來說,他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描寫更加宏大的劇情。我這裡並不是批評新海,他雖然沒有深入展開,但設定都充分利用了,不像有些動畫白白堆砌設定。然而對於不了解新海的觀眾,看到這部動畫時難免會產生一些心理落差。新海人送外號「壁紙狂魔」,他的動畫中的精美背景往往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作為一個動畫監督,最重要的還是講故事的能力。那麼新海講故事的能力如何?我覺得從腳本上來說是相當不錯。《雲》的情節具有一定的時空跳躍性,而且其中有不少關於夢境的橋段,講好這個故事並不簡單。但新海講得很順,節奏適中,伏筆、轉折和高潮安排得也不錯。劇中浩紀和佐由理夢中相遇的這個情節十分震撼,畫面配合上BGM當時我整個人duang的一下。新海是一個腳本能力很強的監督,他的所有動畫的腳本都是他自己寫的,甚至《秒速5厘米》《言葉之庭》《你的名字》的小說版也是他自己寫的。與其他的動畫監督相比這是他的一個明顯優勢。不過在分鏡上感覺他有些缺乏經驗,這個問題我之後再說。所以說,新海作為一名小有名氣的動畫監督,我認為真正使他成功的歸根結底還是他講故事的能力,而背景精緻只是錦上添花。
新海有一種文藝青年的氣質,不知道是不是和他的大學專業有關。他設計的台詞往往充滿文藝氣息,尤其喜歡使用獨白,還有就是讀信這種形式,比如《雲》中佐由理的信。不過從腳本上來說,《雲》並非完美無缺,我覺得佐由理醒來後的這最後一點情節安排得並不好。就在佐由理覺醒前的最後時刻,她說了一段比較重要的話。這段話前面有些繞,不過最後的重點是,她祈禱自己不要忘記對浩紀的愛意。哈?原來還會忘?因為是做夢?然後佐由理醒來了,故事此時也達到了最高潮。當我還沉浸在高潮中,這時佐由理說有什麼重要的事想對浩紀說但是忘記了,然後我就混亂了。面對醒來後悲傷的佐由理,浩紀安慰她,說了幾句支離破碎的話。。。按照新海一貫的風格,他總喜歡設計一個十分開放性的,但你仔細想其實是Bad End的結局,直到《秒速5厘米》都是這樣。但關於醒來後會遺忘這件事他之前有做鋪墊嗎?有的。動畫開篇出現的第一句話是:「一直覺得會失去什麼。」這句話後來又反覆出現過幾次。但這句話實在太過含蓄了,作為鋪墊來說並不算充分,因為與整體劇情聯繫不緊密,反而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總之動畫的結局有一種突兀的無力感,新海沒有把一些關鍵的東西說清楚。如果《雲》的結局是一個更加簡單明了的Happy End的話,或許這部作品在商業上會更加成功一些?在這部作品(《追逐繁星的孩子》)之前,我覺得我只是靠感覺而不是知識、經驗的根據來編輯故事。因為沒有這份根據,我曾經一度認為這反過來就是我的作品和其他作品的差別化所在。我本來也不是動畫業界出身的人,算是半路出家的門外漢,所以也不認為其他的人是敵對的對手。
新海是一個十分真性情的人。《追逐繁星的孩子》之前,他做動畫的時候比起他人的看法更重視自己的偏好和原則。結局必須要是開放性的,這就是他的原則,即使一個簡單明了的Happy End操作上可能更容易一些。《雲》結局的問題不在於開放性,而在於這個開放性的結局技術上沒有處理好。
在此之前我做了一部叫《秒速五厘米》的作品,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評價和支持,但是我感覺並沒有正確傳達自己的想法。我自己並沒有考慮過什麼HAPPY END/BAD END,但有很多觀眾把《秒速五厘米》這個故事歸類到了BAD END裡面。怎麼理解作品是觀眾的自由,但是至少我是沒有想要做成BAD END的打算的。再仔細深入地想一想,這就變成技術層面的問題了吧。
到了《言葉之庭》的時候,結局依然是開放性的,但結合片尾曲後的彩蛋,故事這回終於更加完整了,觀眾期望Happy End的心理也得到了撫慰。但我還是覺得,新海你以後結尾還是稍微多寫一點吧,別高潮剛過就放片尾曲啦,我心臟實在受不了。。。
三、人物塑造
新海作品的一貫核心之二,早熟努力執著無畏的少年和失落迷茫逃避現實的青年。新海筆下的少年往往十分成熟,做出了一些與他們年齡不符的壯舉,執著而無所畏懼地追求著什麼。在《雲》中,身為初中生的兩位主人公竟然自己製造了一架小型噴氣飛機,在現實中這是難以想像的一件事。
相比之下,青年或是少年長大後反而膽怯懦弱,經常處於一種頹廢的狀態。在《雲》中有一段比較長的關於浩紀在東京的生活狀態的描寫,台詞十分文藝,配合上BGM十分能帶動觀眾的情緒。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和新海本人的經歷有關,新海在Falcom工作的5年可能是他人生的一個低谷期。沒能從事最想做的工作,與領導和同事相處不好。。。新海回憶起每天晚上12點左右下班趕末班電車的情形,深夜1點附近從武藏浦和出站,到家還需騎上10分鐘左右自行車,那10分鐘里他一直都在心中對自己說:「這樣下去可不行,一定要做點什麼出來」。
《她與她的貓》這部作品大體可以反映他本人當時的心理狀態。另外,「電車」這個元素反覆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應該也和他的生活經歷有關。
這樣一種心理可能很多人都曾有過。年輕時的我是多麼勇敢,長大後反而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人。新海通過他的作品想向人們傳達一點,生活中的一些事我們無可奈何,但我們依舊要不忘初心。這個立意往往還是很能引起年輕觀眾心理共鳴的。四、作畫
先來說說背景。《雲》的背景著實很精美,許多背景都值得單獨拿出來欣賞,很適合做桌面壁紙。另外官方確實很貼心地做了一套桌面壁紙。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這段鏡頭和《雲》最後的一段鏡頭,兩者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總體來說,比起文字的運用,新海在鏡頭的運用上要更加生疏,只能算是平庸。《雲》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人物台詞支撐起來的,而不是人物行為和鏡頭運用。那時電視上正在放映《不思議的海之娜迪亞》(又譯:《藍寶石之謎》),監督十分喜愛該片的OP,開場第1卡鏡頭追著海鷗一路向上滑翔,緊接著出現太陽的畫面,手繪的日輪光暈瞬間閃亮,那一瞬間讓高中生新海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之後又在VHS上反覆觀看了好多遍,從那時起,他便萌生出想要製作影像作品的強烈衝動。
五、音樂
新海早年參與了許多片頭動畫的製作,可能是由於這種特殊動畫形式的影響,他十分看重音樂的作用。說到新海動畫的配樂,就不得不提到天門。
天門,本名白川篤史。他作為作曲家曾在Falcom工作,算是新海的前輩。兩人應該有著深厚的友誼,天門自《她與她的貓》開始就為新海的動畫提供配樂。他差不多與新海同時離開了Falcom,後來加入了minori。他參與了大量minori出品遊戲的配樂工作,同時也繼續為新海的動畫配樂,直到《追逐繁星的孩子》為止。天門其實並不是能力很強的一位作曲家,而且2008年以後作品水準有所下降,這可能也是他沒有參加新海後續動畫配樂工作的原因。不過他以鋼琴或小提琴為基礎創作的一些簡單的旋律給人的印象還是很深刻。《雲》的配樂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對於動畫配樂來說,第一是要配合動畫內容的需求,第二是音樂本身的質量。在第一點上《雲》的表現是相當不錯的。除了天門以外,親自擔任音響監督的新海也功不可沒。在第二點上,《雲》中確實有一些素質不俗的樂曲。核心旋律也就是佐由理的小提琴的那段旋律十分驚艷,配合上動畫中的一些高潮段落更加震撼人心。六、製作團隊
新海製作《星之聲》時的製片方是Mangazoo,但後來Mangazoo被CoMix Wave收購了,新海後來一直與CoMix Wave保持合作關係。CoMix Wave這個公司從事多種業務,動畫製作大概應該是從新海的加入才開始。另外一提,知名galgame製作公司minori曾經是CoMix Wave的軟體事業部,因此新海曾經為minori出品的許多遊戲製作過OP動畫。2007年CoMix Wave拆分重組,負責動畫製作的部門成為了後來的CoMix Wave Film。minori也成為了獨立的公司,因此在《ef》之後就再也沒有新海的參與了。《ef》的兩個OP是新海OP中的代表作,十分精美華麗。在《雲》製作開始時,CoMix Wave的動畫製作事業應該才剛剛起步,《雲》的主創團隊當時基本還是沒有太多經驗的年輕人。新海沒有協調團隊製作動畫的經驗,又是第一次挑戰長篇動畫。在腳本上新海一度陷入瓶頸,製作進度曾一再拖延。從這個角度思考的話,《雲》的完成確實不易。《雲》雖然已經不是個人獨立動畫了,但在此片的製作中新海還是擔任了相當多的職務。除了監督、腳本、分鏡,新海甚至擔任了許多像攝影、編輯、色彩設計等這樣具體職務。《雲》後續的作品也依然是這樣,這或許與新海本人的意願有關吧。不過後來他也意識到,作為監督還是把精力集中到演出上更好一些。對於《你的名字》新海在接受採訪時說:回想起來這簡直是在完成一件無法達成的使命,可以說沒有川口、伊藤、CWF的鼎力支持就不會有《雲之彼端》殺青公映的那一天。在此期間,新海曾數次想到放棄,某個階段,監督心中已經做好即便作品完成也無法上映的最壞打算。
新海既非動畫專業出身,又沒有在動畫業界長期工作的經歷,說白了是一個圈外人。動畫製作說到底是一項需要大量人員集體協作的工作,人脈對於監督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以前都是一幀一幀地做,攝影階段自己不動手感覺就放不下心。但是這一次畫面部分大部分全都交給了STAFF處理。而我的主要精力則放在了背後的故事結構的編劇啊,時間軸的控制上面。
後來隨著能力和口碑的提高,新海的Staff陣容越來越大,許多優秀的人才逐漸參與進來。當我知道《你的名字》的製作團隊中有田中將賀和安藤雅司時,我其實挺意外的。《雲之彼端》讓新海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有了身為監督的自覺,並讓他在作品之外收穫了他導演生涯中最值得信賴的工作夥伴,從此結成了新海團隊。除CWF外、還包括田澤潮、丹治匠、馬島亮子、三木陽子等人。做片雖然艱苦,但一群人在一起「合宿」,感覺就像回到了學生時代的學園祭。。。那時大伙兒還那麼年輕,讓監督不由唏噓時光的流逝。
最後來總結一下。
總的來說《雲》是一部質量尚可的動畫電影,作為新海的第一部長篇動畫來說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如果10分滿分的話,我可能會給7分左右。在《雲》這個時期新海的能力還比較有限,但一些優秀的潛質已經可以看出來了。七、後語
《雲》上映之後反響一般,評論兩極化。新海認識到自己能力不足,於是做了一部沒有SF元素的由三個短篇構成的《秒速5厘米》。這部作品我覺得與《雲》相比其實並沒有太多提高,所謂「短篇連作」這種形式並沒有太運用好,但卻使新海聲名遠揚,國內許多粉絲好像最初也從這部作品接觸到新海的。此後新海去了中東參加當地關於動畫製作的研討會,後來又在英國倫敦呆了1年。雖然不清楚期間他具體經歷了什麼,但他的創作思路確實開始變化,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追逐繁星的孩子》。他的初衷是想做一部受眾更廣,甚至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都能看懂的動畫,然而這部動畫卻超越《雲》成為了他人生第一大黑歷史。經歷了如此慘痛的教訓之後,新海回歸到自己擅長的青年男女情感題材,做了短篇動畫《言葉之庭》。新海此時在演出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出於謹慎只做了一部「小品」。直到下一部《你的名字》,新海才終於揚眉吐氣。由於新海的短篇動畫往往比長篇動畫成功,人們有時錯以為他只會做短篇動畫。新海還是有駕馭長篇的能力的,之前長篇動畫不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海之前走了不少彎路,然而沒有彎路是白走的。沒有過去的失意與磨練也就沒有今天《你的名字》的強勢逆襲。新海曾不止一次說過,某種程度上《你的名字》是《雲》的另一個重拍版本,他將《雲》里沒能實現的部分,通過《你的名字》重新演繹了一遍。雖然買票去影院觀看《追逐繁星的孩子》的觀眾不在少數,但新海的身心還是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健康狀況一向良好的他少有的發起了高熱,且一連2周卧床不起。據他講,那段日子裡他躺在床上連續不斷地做噩夢,打那以後新海行事起來變得愈發謹慎。
文中部分內容引用自:
他與,她與他——新海誠其人、其作新海誠《你的名字。》製作訪談其他參考資料:維基百科-新海誠維基百科-雲のむこう、約束の場所新海誠個人網站(舊)-Other voices自高中看《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以來兩三年,本以為煩雜的生活和時間會逐漸沖淡曾經的回憶,未料,當優美的小提琴聲傳入耳中時,雲彼一如既往地搖撼著我的身心。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雲彼成為了我最喜歡的動畫電影,沒有之一。P.S:最喜歡的動畫番劇是來自新世界。
(閑話在前,可往下直接翻看正片)
最近看了君の名は,超級棒&>&<,開頭那段獨白既視感滿滿,像逢魔之時多處也都有雲彼等前作的影子,結尾,列車上擦肩而過,比起秒五,男女主積極地互相追求,尋找,這是最讓人激動的。不過雲彼在我心中仍有不可取代之處。
我是從秒速五厘米開始接觸新海誠的作品。相對於秒五故事簡單細膩,雲彼因為豐富的角度而顯得有趣,世界觀也更大。雲彼比較冷門,然而我很慶幸這部電影不會受到某些「人氣作品」那樣的待遇。
想了解電影有所欠缺的一面,大可以翻翻其他答案,不滿意的觀眾比我說得好太多 。太累,不予置評。我認為,欣賞一件作品,如果你願意去感受作者的心思,理解他想傳達的東西,你看的過程也能多收穫一些意義,獲得一些感動。––––Promise in our early days–––
喜歡雲之彼端,是因為它的唯美。
新海誠對氣氛的營造渲染還是很好的。電影的初幕,列車飛馳而過,漸行漸遠,凝重壓抑,而窗外明快的景色快速略過。看著車廂的一角,往事歷歷在目,男主以沉靜的聲音自白。這種敘事風格極具感染力……彷彿那一天……畫面重回到了澄澈高遠的天空,明亮的草地,奔跑的少女。是的,湛藍的歲月凝聚了一切美好和未來的希望。然而天空的那一頭,接天的高塔,分裂的國土,冷戰的陰霾……隱伏在無慮的日常生活中。對佐由理的憧憬,又突然失去的悲涼,多愁善感的年紀面對枯燥僵硬的現實,帶來了無可救藥的孤獨。彷彿全身連骨頭浸透在冰水裡一般。有時不願回家,到地鐵站的一角,看著人來人往,末班車開過才慢慢走回去。日復一日,生活在繼續,有什麼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
浩紀會常常做關於佐由理的夢,而佐由理在她的世界中苦苦追逐……無數次從幻夢中清醒,無數次的擦肩錯過。兩人在永隔的平行宇宙中互相渴求,呼喚。境界線被情感消融,夢變得清晰,彼此心的距離在縮短。終於,以一封告別信為契機,男主趕到空空的病房,是那個世界的感覺,指尖,觸到佐由理的氣息。世界重合了。
高潮,浩紀和佐由理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兩個分別徘徊留駐在不同時空的孤獨心靈,以一種新的形式,重見了彼此。兩人終於清晰了自己內心一直以來的情感,一直,一直,在尋找你。
bgm奏起,真的是迷之感動。天門的配樂很精彩。 他們於是再度回到那個永恆之夏,在斜射的夕陽中,作出了約定。一定要帶你飛向那座巨塔。
終於,緊張的氣氛中,戰爭爆發。浩紀駕駛那架銀白色的飛機載著女主穿過槍林彈雨,飛越津輕海峽,抵達雲之彼端。……
塔又一次被喚醒了,時空不安地躁動著,一圈一圈地盤旋上升,白色的翅膀飛向塔的盡頭。佐由理終於蘇醒了,脫口而出是「藤澤君」,眼淚卻止不住地簌簌而下。以醒來為代價,卻失落了最珍貴的喜歡的記憶。山盟海誓,一枕夢幻。
然而
「歡迎回來。」
未來會怎樣呢?至少你回來了。將來的路,可以一起走。失去了高塔的憧憬,也沉澱了最美的青春。きみのこえ(你的聲音)作為片尾曲神插入,心也彷彿滑翔於高遠的天空,非常好聽。 正如很多人說的,雲彼充分抒發了作者的情懷。在新海誠作品中不時出現的列車,初夏季的梅雨,蟬鳴,青空草地,天之彼端的白雲,永不下沉的夕陽,再到古舊的木結構校舍,琴弦流淌的音符……無疑是一個詩意的世界。冷戰氛圍下的明媚,壓抑中的萌芽,平淡的生活中,醞釀了一場改變世界命運的愛情。二次元,就是一個讓自己舒展靈魂的地方,一點點熨平現實的皺痕。看到有人也喜歡雲彼我真的真的很開心~天門的配樂,非常有感染力。喜歡的推薦去聽OST,我比較喜歡主題曲和開戰的那一段,緊張感一下就起來了。就我個人而言,肯定要推薦你看,心目中的神作。有人覺得這部電影算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青春,就是這樣的啊~最後強烈推薦@Cloud9的答案。1.故事梳理
整部動畫電影講故事顛三倒四,倒敘插敘亂入滿天飛,導致大部分觀眾如果不事先了解電影的背景和劇情簡介根本沒有辦法一次就看懂《雲之彼端》。
那麼我按照正常的邏輯順序從頭到尾簡單地梳理一遍電影的故事,這部電影的情節本身並不複雜,也沒有多少信息量。只是敘事手法虛張聲勢。
故事發展的背景是一個虛構的架空世界,所謂架空就是影射了某些歷史事件或是歷史上某個時代,但是在歷史年代的史實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和虛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被分裂成兩部分,蘇聯陣營佔領了日本北海道,由於美蘇兩陣營意識形態不同,蘇聯聯合所有共產主義國家成立了「聯邦國」,之後是漫漫無期的美蘇冷戰,正如朝鮮和韓國一樣,北方的日本和南方的日本割裂、斷交。
在北方的日本聳立著一座高聳入雲的高塔,被人認為是蘇聯研製的某項秘密武器,在進行著某項不為人知的活動。「塔」是理解電影重要的元素。
當然這個背景完全是虛構的,歷史上並不存在聯邦國和割裂的日本。
故事總共有三個主角,屬於雙男主加一個女主的設定。
三個人是一起上學的同學並且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個男主某天撿到了飛機引擎,於是夢想著一起製造一架飛機去北方的日本冒險,看一看那座神秘的高塔。女主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也願意坐飛機和他們一起,於是三個人有了約定。
矗立在雲之彼端的高塔,成為了三個人的冒險夢和約定的地方,這就是標題的含義。
不帶眼鏡的男主叫浩紀,和女主佐由理是兩情相悅,互相傾慕的關係。
另一個戴眼鏡的男主叫拓也,和女主之間沒有愛情的瓜葛,所以不是兩男愛上一個女生的套路,而是為了突出和浩紀之間的友情而塑造的人物。
然而女主突然有一天失蹤,不辭而別,兩個男主心灰意冷,放棄了造飛機去探秘高塔的夢想。
然而女主其實並沒有失蹤,其實高塔是女主的爺爺製造出來的東西,女主的爺爺是第一個證實「平行宇宙」理論的物理學家,通過平行宇宙人類可以預知未來,女主的爺爺製造出了那座高塔,原來高塔是以輻射的形式置換平行宇宙空間的工具。
最關鍵的是,爺爺將開啟塔的密鑰植入了女主的睡眠意識中。並沒有失蹤的女主其實是睡著了,並被嚴密地監控著,一睡就三年,因為一旦女主清醒過來,高塔的密鑰被激活,整個世界將迅速被置換為平行時空。
睡著以後的女主,一個人進入平行宇宙,在荒涼的,空無一人的,破敗的夢中世界,就那樣孤獨地遊盪了三年。
和女主兩情相悅的浩紀偷偷把沉睡的女主帶出去,他決定重新製造小時候未能完成的飛機,帶著女主趁著美蘇兩軍交戰,空中一片混亂的時候,靠近高塔,一旦女主靠近高塔將會喚醒意識,並且只要在塔置換世界之前炸掉它就可以既能救回女主,又能拯救世界。
這個計劃一開始被另一個男主拓也嚴厲地拒絕,這是堵上全世界人類性命的行為,一旦不成功,世界將會毀滅。
後來在一系列的心理鬥爭和糾結之下,感動於二人的愛情而同意,最終兩個男主一起齊心協力造出飛機,浩紀駕駛飛機前往高塔,成功喚醒女主並炸掉高塔,拯救世界。
女主在飛機上醒來,二人久別重逢。
看似圓滿的結局實際上是個悲劇,因為在電影的最開頭有一段男主獨自一人遊盪徘徊,思念不在身邊的女主的情節。
實際上破壞掉塔以後雖然既能拯救女主又能拯救世界,但是女主在平行時空里獨自一人遊盪三年的記憶也會被抹去,因為正是在那裡女主才漸漸地明白自己心中愛的是浩紀,明白自己的心之所屬。
然而記憶抹去以後,最終的結局是,女主沒能產生那份對浩紀的愛,最終二人短暫的相聚不久後,由於女主失憶,分道揚鑣。
2.平行時空、反戰、愛情、人性、至少是吉卜力級別的劇本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總的來說是一個在大背景下的愛情故事,劇本有深有淺,並且很好地將個人愛情和戰爭結合在一起,在這過程中,戰爭並不是獨立於二人的感情作為背景旁白而存在的,相反戰爭和二人命運的羈絆深深地捆綁在一起,讓這部電影既有深度又有感同身受的共鳴。
首先,這部電影具有一定的反戰思考,片中提到南北日本由於政治原因,淪為大國之間冷戰博弈的犧牲品,親人分割兩地,一生再不能相見的數不勝數。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韓國朝鮮就擁有無數個這樣的悲劇例子。
女主一個人在空無一人,荒涼破敗的夢中世界遊盪了三年,這是怎樣的孤獨,怎樣的絕望,然而女主的救贖卻伴隨著整個世界的毀滅。
所以日本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她永遠沉睡下去,讓一個年輕的柔弱的女孩在那個空無一人的世界裡孤獨地生活到永遠,這是怎樣的殘酷,又是怎樣的無奈。
然而這一切的萬惡之源都是來自人類之間的戰爭。女主是戰爭的犧牲品,是大國之間博弈的犧牲品,是人類貪婪和邪惡的犧牲品。
關於這一點還不乏有對科技發展的思考,平行宇宙原本是用來預測未來,幫助人類更好地了解世界,我們總說著科技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科技的發展為人類帶來生活的便利和幸福。但是平行宇宙的發現,女主爺爺的發明,卻淪為戰爭工具,幫助大國稱霸世界的武器。
這可以讓我們想到愛因斯坦提出了質能方程,卻幫助人類製造出了原子彈,在如今核武器的存在,隨時可以讓人類自己滅絕了自己。
最後則是對人性的思考,救回女主世界就會冒著毀滅的風險,然而讓一個年輕柔弱的女孩為了全世界自己一人孤獨地生活到永遠,到底是否符合人道主義,她的犧牲值與不值,救了全世界就可以稱之為值得嗎?
這是一種引發觀眾不斷刷新自己的設定。
這讓我仍然可以聯想到曾經有一個問題,一個火車司機在行駛過程中看見前方施工的工人,直行會撞死5個人,改道只會撞死1個人。他應該怎樣抉擇?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用一個人換來五個人的存活,我們仍然不能說是值得的,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根本就不能拿來做交易和衡量。
因此夾雜著對戰爭與和平,人類的貪婪與邪惡所造成的大國間博弈下犧牲的不可計數的平民,還有對人性和生命價值的思考,男主們小時候冒險精神升華到長大以後無畏的英雄主義,都為這部動畫的劇本增加了無窮的深度。
因此,毋庸置疑,這部電影至少是吉卜力動畫級別的電影劇本,既有深度又有共鳴,既離我們很遠,又在我們身邊。
3.敘事能力極差、節奏拖泥帶水、情感線模糊
然而新海誠完全沒能駕馭好這個非常優秀的劇本,使得這部電影許多出彩的地方淪為平庸,綜合表現力極其一般。
如果說《秒速五厘米》和《言葉之庭》的敘事能力叫稍差,那麼這部劇的敘事能力真的可以說是極差了。
整部動畫敘事邏輯顛三倒四,倒敘和插敘亂入,倒敘和插敘的引入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吊起觀眾的胃口,讓觀眾帶著好奇和期待感,全心投入到電影的世界裡;用不好就讓人一頭霧水了。
大部分觀眾表示根本沒有辦法一次看懂劇情。
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代入創作者自己的感覺,用自己的感覺推測觀眾。
因為不論是文字創作還是電影創作,作為創作者本身而言,他是熟悉整部電影的脈絡和情節的,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錯覺。他覺得可以看懂,但是觀眾不一定。
因為觀眾對劇情是處於空白狀態的,這是新海誠在敘事方面重要的缺陷,他總是默認觀眾已經了解了劇本的脈絡去講故事,含含糊糊,很多重要情節點到為止,甚至以非常朦朧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觀眾一頭霧水。
比如,《你的名字。》最大的缺陷是前期情感線鋪墊不夠,男主女主莫名其妙地愛上了彼此,男主甚至為了尋找女主踏破鐵鞋,還要穿越時空去拯救愛人,這是多麼深切的愛情,然而前期的鋪墊完全不夠。
實際上劇本中是有鋪墊的。在隕石墜落的前一天10月3日,女主因為喜歡上了男主去東京找了他一趟,走走停停,在大街上漫無目的地尋找,終於在列車上偶遇,但是由於男主身處三年前,並不認識她,她又不知道男主身在三年前,還以為男主給她忘了,於是傷心剪了短髮。
這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友情到愛情的過渡情節,然而新海誠竟然把這段情節放到了後面才敘述出來,而且還以一種非常朦朧的,模糊不清的方式講出來,這讓觀眾第一次看很難get到。
《雲之彼端》除了敘事手法的差勁,還包括敘事節奏的平庸平淡,拖泥帶水,從頭到尾是同一個節奏。沒有分層,也沒有遞進,其實電影有很多淚點和令人血脈噴張的燃點可以突出強調。
例如,女主在那個荒涼的世界孤獨一人的痛苦刻畫。
例如,男主想救女主,但是又怕毀滅世界的內心煎熬刻畫。
例如,男主和女主久別重逢後的表明心意。
然而這些通通都沒有,全篇以一種非常平淡平和的節奏進行,甚至讓觀眾無法區分電影的各個章節部分,使整個電影感覺像是鐵板一塊。
電影里不乏很多新海誠特色的「旁白敘述」模式,可以看出新海誠實際上是擅長並有意發揚自己對「情調」和「意境」爐火純青的渲染效果,但是在這種邏輯性強,敘事現龐大的劇本下無疑反而是減分項。
可以看到新海誠後期將這種對「意境」和「情感基調」的渲染運用到一些簡單的,愛情的,朦朧的劇本中,例如《秒速五里米》《言葉之庭》,雖然敘事水平稍差,但反而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當然整部電影的畫質在2004年來看簡直是逆天的存在,除了人物作畫稍顯粗糙,這是新海誠動畫的通病:場景作畫過於逆天,使得跟不上水平的人物作畫相形見絀。
背景配樂也極致優秀。
4.總結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電影,然而由於早期的新海誠無法駕馭長篇邏輯性強的動畫,而使得整部動畫的表現力淪為平庸。
這就是新海誠在動畫領域的摸索成長,我們可以看到,《雲之彼端》之後,新海誠彷彿意識到自己的敘事問題,他改變創作題材,從大背景轉換到了《秒五》《言葉之庭》這樣的簡單的純愛故事,並且獲得了一定的成功。
現在新海誠重新嘗試製作長篇動畫《你的名字。》並且不再重蹈《雲之彼端》的覆轍,他改變敘事手法,雖然不完美,但《你的名字。》是一部對新海誠而言意義深刻的電影,也是真正意義上從小眾走入大眾視野下的優秀動畫電影。
所以新海誠一直都在努力在讓自己更優秀,克服問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原創首發於個人公眾號「半圓儀「,公眾號寫一寫動漫和電影影評,以及記錄大學生的故事,歡迎關注。
最近剛好寫了一篇關於《雲彼》的文章:新海誠 -《雲之彼端》:宏大背景下的蒼白敘事
原文篇幅較大,後面我會將重點在這裡羅列出來。並不冷門。
架空世界+最終的錯過,這應該是一段時間以來新海誠最感興趣的題材。相比《君名》和《秒五》,《雲彼》和《星之聲》可能是更「原汁原味」的新海誠XD。
《雲彼》最大的硬傷就是只看一遍很容易看不明白。世界觀相對龐大,人物獨白多,對話又往往語焉不詳。很多人需要藉助影評,小說或者多看幾遍才能看懂,這個過程會使其中一部分人失去興趣不再深入。但是反過來說,如果看懂了《雲彼》,這會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
新海誠作品中那種極致的愛與思念,宿命般逃躲不了的離別,深入骨髓的孤獨,只有無論如何也要到達卻似乎永遠遙不可及的白色巨塔——才能夠承載。
《雲彼》中對於註定失敗的結局,主角們的對抗是最激烈的。即使知道這麼做將會失去些什麼,但因為當初的約定、當初下定的決心,依然要這麼做下去。這其實是新海誠最殘酷的一部作品:對抗命運,全力以赴,註定失敗,卻別無選擇。
新海誠的所有作品中,《你的名字》是最好的一部,它的完成度最高,各方面非常均衡。而我最喜歡的一部是《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它的故事非常有趣,表達的情感很值得回味。
剛看完小說,結合君名,可以看出來誠哥對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是很推崇的
小說結尾,佐由理離開了浩紀。這一段看得我情緒不是很好,等情緒好了再來補充答案。比起他後來的秒五和言葉之庭 還尚不成熟 最大的弱點在於劇情推進的節奏有些奇怪 說快不快說慢不慢 不是很吸引人(個人觀點) 這也是因為長篇電影本身就非常難 在這一點上和宮崎駿老爺爺的眾多作品相比還是差的太遠 他的風格主要在於非常漂亮的畫風 基於此的一切都似乎得到了升華 但其實並沒有那麼那麼好 期待他下一步更好的作品
並不冷門
「在住著30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裡,仔細想想,想見的人,想與之交談的人,對我來說,一個都沒有」 被這幾句台詞深深地觸動了,那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孤獨和寂寞啊,以前總是理解不了,直到初到魔都的時候,對這句話才有了深刻的了解。無論過去了多久,當那首小提琴響起時,總能把我拉回那些畫面。
感覺新海誠所有動畫都在講氣氛講情懷而不是講故事非常棒的電影 也是新海誠所有作品中最喜歡的一部!!!相比於言葉之庭 情感刻畫沒有那麼細膩 但故事更豐滿有張力 (事實上個人覺得言葉之庭的情感渲染過度 細膩變成了支離散亂 相比較下 雲端用故事烘托 讓感情更加迤邐)
唉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這其實是個悲劇結尾_(:3」∠)_?起飛之前那時是男二和男主見的最後一面。女主在三年後離開了男主。詳情見小說
入手了BD的路過。最先看的是秒五,看完後沒什麼感覺。本以為新海誠也就這樣吧,直到看了雲之彼端,真的,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有深度的映射加上人物情感上細膩的描寫,與他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雲彼還有個龐大的劇情,儘管體現的不夠完美,但卻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
幫學校微博寫的文章
我想說如果赫魯曉夫有能力把華約併入蘇聯的話蘇聯會死得更快
業餘的國語配音聽得挺有味道的。。。。
我一直很喜歡新海誠,但是這一部是真的沒看懂……
你的名字和雲都看了。就個人感覺來說,前者更好看,體現在劇情流暢度,人物豐滿程度,節奏安排等,後者給我的感覺很生澀,並非是看不懂,而是即使看懂了全篇,也沒有激起多大的共鳴,十分平淡地看完。有人說新海誠是把你的名字作為雲的一個延伸,相當於把雲重新演繹一遍,但我覺得是想當然了,從故事角度來看已經是不同的,角色也沒關聯,背景同樣沒關聯,唯一相似的是主題為愛尋人,可尋找方式亦不相同——只能說新海誠喜歡這樣的設定,所以又做了一個他喜歡的故事。雲的缺點還在配音上體現,日版也聽得很彆扭,沒包含太多情感,容易齣戲。另外,許多人以雲能引入深思為由推薦,可雲又不是EVA,探討的主題不同,雲的主題是為了凸顯那份愛情的感動,應當看第一遍就令觀眾產生共鳴,如果需要反覆琢磨,那就變成科普電影了。再則,作為科幻電影,雲也並非硬科幻,涉及得不多,只是作為背景設定和穿針引線而存在,我身為科幻迷沒因此產生多少喜歡。畫面的角度,新海誠在雲里喜歡凸顯背景,然後把人物從背景里分離出來——觀眾看到的是精美背景中粗糙的角色——使用這種手法雖沒指責理由,但新海誠沒玩好,相較來講,你的名字這部就進步非常明顯,背景與人物相搭配,達到更好的效果。再來講劇情,時間線上,前期是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開始塑造角色形象,交待故事背景——可惜的是,這部分里男一男二的形象近乎重疊,差別就是副眼鏡,如果把兩個角色的臉弄成雙胞胎,很難從台詞分辨,而在背景的交待上淺嘗即止,導致觀眾難以獲得完整的世界觀,觀眾繼而把精力轉向感情戲份,可這又很淡,以至於,中期的變化很突兀。中期是角色長大了,男一男二由於在前期沒能很好的形成獨特形象,容易讓觀眾搞混故事情節,因此影響在這部分才開始大力刻畫的背景敘述——也就是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由於劇情需要,觀眾必須努力去塑造世界觀,而在這時期,恰好又是電影里感情戲份的轉折點,兩者迅速湧出大量信息,又必須同時消化才能理解,所以觀眾很容易齣戲,基本沒精力去產生共鳴。後期,主角跑去救女主的部分,可以說是感情戲爆發的高潮部分,再次突兀!依然源於中期承上啟下的不足——在前期,男一男二夢想去探索那根柱子,並且付諸行動,給觀眾的感覺是天真爛漫的少年追求夢想,是不符實際的勵志,直到中期,兩個角色成長後,才讓觀眾得到他們能實現夢想的希望,那麼問題來了,這部戲的主題並非追逐夢想,結尾突然就開飛機去救女主,使得前面長篇大論的夢想描寫顯得虎頭蛇尾——在結尾時已經不是追逐夢想,而是去找回女主,怎麼能不顯得突兀?另外,女主的形象依舊停留在前期塑造的天真爛漫的少女上,可故事的時間已經有很大跨度,其他角色已經長大改變了形象,新人物也出現,女主因此顯得格格不入。突兀的劇情與格格不入的角色,導致這個高潮只剩下畫面與音樂——然而精美背景下,卻是畫面粗糙的人物。一連貫的缺陷使得雲並不成功,我是這麼看的。最大的問題應該是以造飛機探索柱子這一夢想作貫穿全劇的線索,新海誠沒能在這上面做出適宜的比重。反觀你的名字,貫穿始終的是神社的力量,從開頭到結尾,神社,女主家庭的神社主持身份,男主的那個手鏈,繩結,流星隕落的奇幻科幻感,還有最重要的交換靈魂——劇中不僅著重描繪,而且也交待有背景,就是女主家族一直都有這種經歷,她的奶奶,父親母親,她自己,都有交換的靈魂的經歷——這絕非雲里追逐夢想這一簡單直接的線索能比擬的。何況,神社的力量是奇幻,加上現代社會背景,流星,還有以現實的方式避免災難等,又加入了科幻感,並且更顯得現實豐滿,新海誠這一套玩得我很爽,非常欣賞。值得一說的,還有你的名字中還融入了日本的傳統元素,增加了韻味,而且歷史文化總給人玄乎又玄的感覺,這種神秘感誘使觀眾抒發情緒,非常適合愛情主題。當然了,更偏的對比還有許多,例如,雲偏嚴肅,整部戲都好像是一個面無表情的人在侃侃而談,觀眾容易齣戲,又回到那個問題,適合科幻的嚴肅感,並不泛用在愛情主題。又例如用戰爭等格局作為背景,用好了當然沒問題,但新海誠沒用好,前期出場的角色都在一方,在一起,直至最後,都沒太大的變化,而格局中其他勢力也近乎沒出場,所以這個戰爭格局做為背景來使用總的來看很失敗,很乾澀。問題總能挑出很多,我就廢話到者了。
看不懂。。看不下去。。人物臉盲。。新海誠還是不擅長處理這種世界觀
說實話,這部電影除了畫面美之外毫無優點~~~~對情感的把握,劇情的推進,讓人感覺很生硬,拜託鋪墊好一點行不行。還有那個奇怪的世界背景,感覺新海誠想玩科幻玩不起來。其實電影中的世界背景換成簡單點的就好了。 最後,這是新海誠電影的一個敗筆(除了畫面)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kotoko2016年在中國的巡迴演出?(北京4月15日/上海4月17日)?
※一般藝術作品(小說/電影/繪畫)知名人士的評論會對公眾認知起導向作用,同樣的情況在動漫圈會發生嗎?
※《精靈世紀》這部國產動畫ed霞光是不是 抄襲 日本動畫《虞美人盛開的山坡》ed呢?
※普通人眼中的東方project與其愛好者是什麼樣子的?
※為什麼日本ACG文化中經常出現夏季祭典並作為男女主人公感情醞釀的突破口?
TAG:ACG | 日本動漫 | 動漫 | 動畫電影 | 雲的彼端,約定的地方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