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書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特別好奇如果不讀書,或者不閱讀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腦洞隨便開~


謝邀。

這不用開腦洞,事實是,這時代存在了許久許久。

書籍出現之前,人類刀耕火種,就沒個人讀書,這點不提了。

哪怕是有書籍存在,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人也不讀書。

人類大面積解決文盲率,導致大面積讀書,還是20世紀的事。

本雅明的一個統計說,1820年代,巴黎有閱讀(書籍或報紙)習慣的,只有7萬人。剩下的都不讀書,一半是因為文盲,一半是因為沒這習慣。

中國農村到20世紀中葉,都存在大量文盲。

不讀書的世界是怎樣的?

書籍主要是傳遞前人經驗的。沒有書籍,大家只好靠口授獲取經驗。

在農村,老年人權威頗重,因為他們是最好的經驗來源。大家都敬重老年人,尤其是在農田、天氣、水流這些事情上。

大家崇奉傳統,因為傳統總不會出錯。

半巫醫式的衛生習慣橫行。各類偏方治大病。

說書與唱曲是許多人的重要娛樂。說書的自己都未必識字,只是口口相傳下來的。實際上到20世紀中葉,中國曲藝人里能讀三列國(《三國演義》與《東周列國志》)的人都很難得。

西方,中世紀,很長時間內大家都不讀書。所以中世紀教堂筆畫要描繪故事,方便文盲們理解。

神鬼仙怪概念橫行。大家更相信直覺與經驗。不讀書的人們容易迷信。

無論是航運還是打獵,都很迷信,會將各類巫神掛在桅杆或馬鞍上。

對知識的態度,既敬畏又好奇。如果一個人能夠滔滔不絕的陳述,大家會既佩服又畏懼——覺得可能是厲害的人,有可能是騙子。

有極佳音響效果的人——會唱歌、會說故事的——受歡迎程度匪夷所思。所以老年間會唱歌的少年少女簡直是萬人迷。荷馬就是個游吟詩人,因為那時候希臘人普遍不讀書。蒙古沒有文字時,一度靠很會唱歌的使者傳遞命令。

因為都不讀書,都不識字,所以需要會寫字的先生,幫一整村的人寫信。不會寫字,就靠畫畫傳遞信息。

這就是不閱讀的時代。實際上,如今普遍閱讀的時代在人類歷史上,微渺得短暫無比。

但幸而有星星縷縷的人在閱讀——哪怕一百個人里只有十個人讀書,好歹書傳下來了——知識也在相當小範圍內流傳但到底流傳下來了,人類才進化到這個時代。

所以多說一句私人感想:凡是讀過點書知道點歷史的人,還會說出「知識越多越反動」之類話的,這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書讀狗肚子里去了——當然這修辭也不大對。狗都沒這麼不正直。


和讀書多的人交談不費勁,和讀書少的人交談很費勁。

1、在知識方面:隨便說一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知道的順著理解繼續說,不知道的你得解釋,解釋完了之後,原來想說什麼來著?都忘了。我覺得在很多時候,人們交談是把不同的概念合集變成一個辭彙來表達意義。當你和一個不知道這個概念合集的人交談,會很累。舉個例子,你和文科生說什麼光的波粒二相性,只能得到白痴般的反應。

2、在相處方面:讀書多的人大多(不能太絕對)會理解人生中的各種現象和不順利,並從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中汲取養分來面對這些,因為他們獲得過比較多的超驗感,對於現實的忍耐能力更強。不讀書的人大多(也還是別絕對了)只能從經驗出發,難以獲得超驗感,在一個框框裡面呆久了,可是又不知道怎麼出去,很難受,內部掐起來的可能性非常大,小市民的雞飛狗跳說的就是這種感覺。(有部電影叫《過年》)

3、在人生方面:因為大部分不讀書的人很難得到好的家庭教育,難免隨便說話、隨便辦事,不符合現代社會為人處世的規範。僥倖成功,也不知道如何提升精神上的享受。說起來成龍先生年少輕狂時,也是很可憐的。

隨便說兩句,沒有秀優越(關鍵也沒什麼可秀的),只是覺得中國民眾的一切問題歸根結底是教育問題。

發現收穫了十幾個贊,小弟惶恐,另外想多說兩句:

「讀書無用論」已經盛行多年,無論你是否認同,這句話在實用主義至上的中國是很有群眾基礎的。但這句話中的讀書多是指上學而非閱讀。

連學習將來安身立命的知識都要懷疑其必要性,更何況讀那些根本「沒用」的書了。

不知道是否有些知友能從生活中看到這些現象:當一些美的文字、設計出現,甚至只是當一個人試圖創造美、表達美的時候,總有一些人會出來將其庸俗化、醜陋化、妖魔化並曰「惡搞無罪」。更有甚者,不理解美的人不遺餘力的想要將美完全消解,以符合其低俗的心理預期和高昂的心理自尊。題主想知道不讀書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現在就是了。

對,我想說的就是不讀書的世界沒有美,無法發現美,無法創造美,不斷走向荒涼,不僅越來越荒涼,而且身處其中的人,連這荒涼的美也無法發覺。(原諒我最近重讀魯迅)


先把「讀書」縮意為「識字」。

我有一位表媽,人很好,又勤快,有天卻做了一個大錯事,她女兒後天中考,她那天在家打掃,把她的准考證當垃圾扔了。原因是她自己說看到地上一張紙,就以為是不要的,隨手就扔了。

對,那張長方形紙片是有文字,有紅章,還有她女兒的照片,就被她扔了,因為她沒念過書,一字不識。

隔壁家有個阿姨,開眼鏡店,下午沒人的時候就在後面房間看電視,我偶爾去串門,現在的電視劇一般都會在左邊還是右邊的下方標註一下劇名,某次她問我,這電視劇什麼名字啊?我隨口說,不寫嗎,是什麼什麼。當時我就想呼自己一耳光,因為我忘了這阿姨是沒有上過一天學的。

她有三個孩子,各自成家,也得了一個長長的電話簿,有次我替她抄寫完畢之後,一個一個告訴她這是誰,她依舊不認識字,只能靠記憶力逐一記住位置。

不過,畢竟現在這類情況少很多了,而且有圖片,聲音,視頻,生活沒有太大不便,但是這個世界有一部分對他們而言,依舊是封閉的。

再把「讀書」還意為「讀書」

我媽媽是高中畢業,我小時候不會的功課都是她輔導,下手也狠,她就覺得我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都不會。但是這種智商優勢到初中就停止了,她沒法自己教,就給我請家教,但還是覺得我笨,哪怕我現在已經研究生畢業,她也只是稍有改觀。

我觀察我媽媽多年,發現她從前聽信電視,現在開口往往是「網上說」,她做事的經驗往往來自經歷,自己不足的就借用周圍四鄰的,現實暫時缺失的就引用電視網路的,沒有她不懂的,但是聽上去總有一點彆扭。有些特殊的案例會被她當作一般行為,省卻判斷的環節,所以我們時常有爭論。

我媽媽是一個很棒的母親,生活百通,練就了她的自信。但是她已經不讀書了,她的思維也許就固化在別人的生活里。

其實,「讀書的世界」是一個隱形的世界,也許是個森林,而且講究很多技巧,而「不讀書的世界」也是隱形的,也許是個迷宮,有很多碰壁。


不讀書的世界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的,但是讀書的世界應該是如老師描述的這個樣子的。

PS:這是我見過的最棒的7分鐘即席演講了。

視頻封面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清華大學許章潤教授視頻

---------------------------------------------

來源:清華大學許章潤教授在「一百位法律人的閱讀書單」活動中分享主題——我的閱讀體驗。

懶得看視頻的朋友,文字稿如下.

各位,來的路上,我給元方女士打電話,詢問今兒下午的活動主題何在,目的何在,方式為何,我要來幹什麼?元方說這是一個讀書人的聚會。剛才聽了三位的演講,對於此次活動的宗旨、目的、規模、色彩和形態,已然瞭然於胸。我對三位的演講都很欽佩,都很讚賞,基本上你們講了我心裡的話,我覺得我也沒多少話可說了。的的確確,也是無話可說。因為在下微末,出身貧寒,無書可讀,常常是撿碎紙片,撿人家讀過的磨平了的課本聊以充饑。如今教書為業,偶爾得閑,也略寫幾篇稱之為書。則讀書、教書與著書,所謂書中生涯,成為匹夫老漢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分享這樣一種生活方式,能有這樣一個閑暇的春日的下午,在這樣一個優美的場所,面對各位同道,真真是三生有幸,而思無涯,情無憾,此生無盡。

各位,人類之所以需要讀書,我們之所以有讀書這一種衝動,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我們好讀書,各位,讀書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人類在漫長的歲月裡面是不讀書的。不讀書,我們照樣成長;不讀書,仰天俯地,同樣是一個自然之子。所以文明成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居然有了文字這樣一個沉重的枷鎖。而文字連綴成篇,形成所謂的書。各位,這是人類自身追求解放,卻又為自身解放而努力倒向深重的、枷鎖所束縛的深淵的一個最鮮明的、不打自招的證明。

所以,我們之所以需要讀書,我想是因為我們一己人生的經驗實在有限,而我們的好奇心,我們對於人生的無限性和冥冥世界蒼渺外在的這一種探索壓抑不住,因此要藉助書本來傳播,藉助書本的閱讀來擴展,藉助書本來分享。

所以人生的有限性,此在的有盡性,人類的有死性,使得閱讀不僅是一種拓展有限的人生經驗、避免將自我封閉的方式,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一種逃避死亡的方式。

阿倫特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做通過交談而保持人性,他講的這種交談是每個人面對面進行心靈的傾訴、和彼此分享一己人生的經驗。在此世界上,我們有酸甜苦辣、沉浮瞭望;通過書寫和閱讀,將古今與中外,將已死的那樣一個不屈的魂靈、此在依然為一己的困頓,以及苦苦煎熬的當下連為一體。因此書本和閱讀讓我們突破了時空的局限,突破了肉身的有盡性,從而活在一個連綴一體的、浩瀚的時間與自然、人文與生態的這樣一個蒼茫宇宙之中。因此我讀故我在,我這樣讀故我這樣在。讀是一種生活方式,讀,各位,是我感覺到依然活在這個人世間的一種自我宣洩與表達方式。

晨讀早起則觸摸書頁,有如朝露潤唇;仰天或者卧讀,同樣是與朋友言歡;如果冥冥蒼夜,一燈如豆,則把卷之下,彷彿心靈飛躍,此時此刻名韁利鎖,沉重的肉身、情場的失意等等,皆可置諸腦後。此時此刻,我們談論讀書,我面對各位,各位面對我,則身外的世界暫時屏蔽,這是書給我們帶來的快感和愉悅。因此讀書如與情人見面,兩情相悅;讀書如聆聽聖聲,則人世間一切,酸甜苦辣也好、生命的有限與浩瀚也好,盡在方寸之中;讀書是朋友間的唏噓,而老友相逢,把盞之下,一卷在手,人世間還有什麼比這個更美好的事情?

我沒有想到我們今天這個律師事務所的各位大律、各位小律,居然是如此的讀書愛好者,這讓我這樣一個教書、著書、讀書的學校裡面的教書匠,既深感鼓舞,又倍感慚愧。各位,我的話到此為止,讀書吧。


看到某個很厲害的人或者很厲害的事

脫口而出:

厲害了我的哥

然後沒了


其他地方不清楚,在中國,識字的人比不識字的人多,還是解放以後的事。中國從有文字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共大規模辦識字班以前,文盲率一直是在百分之九十上下的,大多數人是不讀書的。想知道不讀書的世界,問問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解放前的農村是什麼樣就知道了。


在知乎上只能默默的點贊。。


不讀書的世界不就是沒書的世界么....

這不是讀書或者不讀書會有什麼後果的問題,應該是討論書籍如果不存在社會將是怎樣傳遞文明的問題吧.

例如假設一個世界如果沒有書,則必然沒有文字誕生,若沒有文字誕生,則必然進化出另外一種經驗傳遞方式,比如信息量更大,交流更迅速的說話方式,甚至腦電波傳遞之類的.....

如此說來,以上答主統統跑偏


沒讀書的人 會無形中失去很多世界


沒人讀書的世界:發展極其緩慢甚至倒退的人類文明

我們先看看讀書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吧。

在讀書的世界,每個讀書人無一不從讀書中獲取著如下的提升。

在讀書中完善思維邏輯 (如發散聯繫性思維,不孤立偏狹的思維,發展觀點看問題,全局與部分的把握,對立統一的思維,主次矛盾的分辨,實事求是的求知方法,辯證的否定觀,批判性思維等等等等,這些知識或者說能力可以讓你擁有接近真理的途徑和獲得元認知的方法,我稱之為平整的理性)

在讀書中提升情感品味 (如樂觀向上的心態,不驕躁溫和沉靜的品性,純真友好的心性,對他人的關懷的感知,對父母親人的情懷,對藝術的愛好,對美的審視等等,這些東西可以豐富個人的情感,激發自己的創造力和提升情感適應性,增強愉悅感,我稱之為詩意的感性)

在讀書中促成正面的道德和行為模式 (如熱心仁慈幫助他人的品質,正確的義利觀,講究社會公德的公民意識,保護不侵犯他人隱私,言而有信,真誠而不媚俗,保護弱小,不刻薄,公平正直,沒有民族地域性差異的歧視等等,這些我稱之為友好的行為模式)

在讀書中獲得有價值的知識與技能

(這個也擁有廣泛的內容,比如對人與社會發展歷程的認知,既通常所說的歷史學與社會學與心理學等等,對自然界的認知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等,對人類社會各種發展產物的認知包括建築學,機械工程,園藝等等。不一一列舉,在此我稱之有價值的知識技能)

人類依靠自身的思維邏輯去思考,逐步樹立人生觀與價值觀,依靠自身的情感品味去感知人性的美美,世界的美,依靠自身道德模式與他人和社會更好的相處,依靠自身的知識與技能在社會中更好的生存發展。

讀書的世界,這些思維邏輯,情感品味,道德模式,知識技能是經過提升的。

事實上,可能不讀書也能從其他方面獲取知識,但是讀書是最直接性對人類智慧的汲取。

沒人讀書的世界,相必每個人的綜合起來的素質都會大打折扣吧,繼而帶來的必將是一個極其緩慢發展甚至倒退的人類文明。


起初看到這個話題覺得很好玩,是啊,不讀書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大概也沒有壞到哪裡去。因為確實如張家瑋說的那樣,人類畢竟不讀書的時代更長久。我們在學會讀書這件事情之前,經歷了漫長的演化和發展。即使讀書文化存在的今天,也沒有幾個人願意抽出時間來閱讀一本書。

說到這裡很想說說我為什麼開始閱讀。大概2014年年底,我在百無聊賴中打開了知乎,恰巧看到有人再po自己去年一年的閱讀清單。每本書都有大概幾句話的介紹。不談每本書多麼有趣以及完成的閱讀量多麼驚人,想想我在14年讀過的書,簡直一雙手都能數過來。突然覺得自己浪費了太多時間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回想過去一年,我每天八小時之外的時間都十分無趣。國外生活本就相對簡單一些,基本上下了班,就是自己一個人的獨處了。我經常會感到很空虛。原諒我實在是個愛折騰的人,可能過去一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自學印尼語。拜工作所賜,進步十分神速。這是我八小時外唯一比較有意義的那麼一件事。其他基本都是在渾渾噩噩的過了。比如看肥皂劇或者和同事玩桌游。當然我並不是說看劇和玩桌游多麼毫無意義,只是每天都重複這種基本過程,讓我覺得毫無動力。

所以大概是掰著手指頭很快數完我去年一年看的書的時候,便覺得是需要看一些書了。我大概覺得自己有必要看書來充實自己工作外的生活。不為了學習到什麼,我比較享受讀書的過程。但隨著看過的書越來越多,我對生活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不知道這是否無形中培養了我對周遭的敏感度。我開始發現越來越多的疑問。看《星際穿越》的時候,我腦子會蹦出來,人究竟怎麼穿越才比較靠譜?這電影創作所基於的部分理論真的沒有瑕疵么?因為睡眠問題開始睡前喝紅酒,打開酒瓶,掃了一眼酒標,腦子裡會想,天哪,這些奇奇怪怪的法文,莫名其妙的圖案究竟是什麼鬼?我喝的究竟是什麼種類的紅酒?我買的價格和這個紅酒實際價值匹配么?

於是我從簡單的閱讀跳躍到了主題閱讀。開始翻很多書和資料來弄清楚我腦子裡不斷蹦出來的無限疑問。讀的越多,問題越多,渴求通過閱讀來解答問題的願望便愈發強烈。此時,閱讀已經不單單是享受過程這麼簡單了,它變成了我探索這個世界的有效工具和途徑。我去過很多地方,但是沒有閱讀,我似乎哪裡也未去過。我欣賞過一朵花的美麗,讚歎過一個地方的綺麗,但是看過就忘,即使回想起來,也大概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了。讀了些書之後的感覺,大概就是,當有人同我談起這朵花,談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有滔滔不絕的話要同他分享,好似我到過一座萬千花朵的莊園,去過一個類比天堂的美景。

是的。這就是奇妙之處。閱讀到一定量之後,我擁有了對任何事物懷有疑問的好奇心以及開始學會利用懂得的東西同人交流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我的知識儲備量也在成倍增長。我感謝閱讀給我帶來的這些變化。比起不讀書的世界,實在美妙太多。我常想,要是沒有閱讀,我該失去多少了解這個美麗世界的機會呢?

我去過很多地方,沒有閱讀,我哪裡也沒去過。


謝葯嗯。

不讀書的世界大概就像我現在這樣

想寫什麼東西的時候總覺得寫不出來

和別人聊天總不知道怎麼才能接話

想到某個點子覺得自己好厲害結果被告知早幾百年就有人寫了

各種被別人碾壓……

不說了看書去了


該吃吃,該喝喝。

你以為現在這個世界就是「讀書」的世界么?

扯淡,目前這個世界依然是不讀書的世界。


不存在這種世界。

就沒什麼好討論的。


深以為然


不讀書對一個人致命的影響在於你慢慢地失去了自我成長,完善的內在動力。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得支撐一個人的精神內核萎縮。


不讀書的話你會控制不住你的慾望,而慾望都是無窮無盡的,它往往伴隨著貪婪和恐懼,這兩樣東西會把你緊緊地攫住,以至於你在痛苦中苦苦掙扎,不能自拔;你喜愛讀書的話你則會另闢蹊徑,在書中發現新的世界,就好比哥倫布只要有一顆星光,就膽敢穿越大西洋那種感覺···


不讀書的世界就是一個靠自己來想像的世界。讀書的話,靠的是很多人的想像與辯證思維。

西方哲學講究思維,一種三維四維網上的虛擬建構,然後是不斷的方法論之,辯證,講真理。而語言是媒介,不論是紙上的還是口頭的,都要有傳遞的效用。要和別人辯論,就要吸取很多人的想法,然後組成自己的語言,和別人進行討論。不讀書的反作用是你或許就近吸取經驗,然後這些經驗都太片面,導致你無法全面理解自己與他人。換言之,你和你所謂獲取的經驗就是弄的一家之言,而且很狹隘而自私。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讀書也要看怎麼個讀法。很多人被稱為死讀書,是因為吸取了卻不消化。你要建構自己的語言與思維系統。

不讀書的話,你的心緒變化比讀書的人的心緒變化大。但也不是百分百,比如我的外公外婆沒怎麼讀過書,理解事物也很快,很通情達理。這裡面也有年齡增長的因素吧。

不讀書的人對世界不會充滿好奇。好奇是一個連鎖反應,比如我今天想知道為什麼法國人會不喜歡猶太人,那要追溯到猶太人的歷史和法國人的歷史,你要了解其中的演變發展還有今天人的看法,看一些當代法國作家記者們的文字了解他們的辯證看法。然後你也組成自己的思想。也會辯證地去看。

讀書的好處太多了。不讀書的話就是你儘可能地縮小對世界與自己的好奇吧!一些人會不看報不看電視,那倒是可能的。

不知道有沒有智慧的人是一本書都沒有看過的?


想了想還是不匿名了,沒什麼不好意思的。說說我自己吧。由於家庭原因,從小就只專註理科,語文什麼的別談了,看過的書微乎其微,如果讀者雜誌算的話那倒是看過一些幽默小品。從小學五年級開始語文開始倒數,一直到高考,一直是如此。

讀書少,給我的感覺就是,經常想說什麼話,卻不知道怎麼說,根本無法組織語言,想用點花俏的詞藻,自己肚裡卻沒貨。結果就是大家都認為我這個人很乏味,不機靈。

我經常會恨我家人,從小不讓我看書,讓我做些無用的理科題。但現在想想我自己年輕時根本不好讀書。

現在我開始惡補自己錯過的的好書,為了能讓自己有興趣看更多書,給自己買了kindle。

所以,不讀書照樣生活,只是一個人境界與深度會不同。


讀書,也就是獲取間接經驗,信息爆炸的現在不一定要讀書的,當然由於優秀的出版社會聯合大牛們出一些專業的書籍,所以這個問題不能一刀切,碎片化的學習未必要讀書,一切所見所聞經過思考都會變成自己的領悟


推薦閱讀:

自己很愛看書,假如未來的伴侶不愛看書怎麼辦?
一直想找個人和我一樣愛看書,愛聽音樂,愛旅遊的,特別是對書籍的熱愛,為什麼這麼多年的都找不到??
王小波的《白銀時代》看不懂,還要繼續看嗎?
讀小說有沒有必要性?

TAG:閱讀 | 生活 | 人生 | 社會 | 人類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