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聲是不是做的題越多越好?
卸腰。
不!對大多數人來說,學和聲的最終目的肯定不是為了做題,而是為了拿到一個實際的音樂作品時能分析出其中的和聲進行。學和聲一個相當大的誤區就是拚命做四部和聲題卻很少分析實際譜例。四部和聲其實是一種實際音樂作品的抽象化,相當於把樂譜中所有的節奏,動機,旋律線條等等全拿掉了,只剩下縱向的和聲連接的結構,而恰恰相反,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在所有的音樂組成元素上透過表面,看到它的和聲運用。所以,四部和聲做再多,也不一定能很熟練地分析實際音樂作品。謝邀!和聲是技術,本身也是藝術。做題多了可以提高熟練程度,積累和聲語彙與素材,沒有一定的量是達不到技術底線的!做題要有針對性與目的性,要明白和弦為什麼這樣用,用了有什麼樣的音響效果,有什麼樣的風格特徵,有什麼樣的藝術表現力。
和聲終極目的是服務於藝術表現的,是創造新的音響與音響組合,是新的和聲語言的創造,是新的和聲風格的實現。這些目的的實現需要大量做題,分析與實踐,更需要創造力與靈感,功夫在做題,更在做題外!比如我在專欄中談到貝多芬的《致愛麗絲》,和弦很簡單,和聲不複雜,但和聲與其它音樂要素一起卻建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
《致愛麗絲》主題和聲小調,歌謠式的兩句結構,主題帶有半音的交替猶如深情的耳語,充滿愛意。隨後作品在平行大調展開,色彩明朗,模進的主題表情懇切真誠,在結尾自然地回到小調,構成雛形三段體的曲式結構,暗示了後來不太激烈的音樂發展。
第一插部簡潔地進入F大調,第二句開放終止於C大調並跌入頗為激動的連接部分,旋律增加了歌唱性,織體也增加了抒情性。
第二插部音樂情緒逆轉,主題半音上行,和聲不協和程度增加,調性變化頻繁,織體戲劇性強烈(持續的低音彷彿激烈的心跳),對比鮮明。從收縮的減七和弦(描繪那種壓抑的受挫的心猛的一收的狀態)開始進入d小調(主要調性的下屬方向),色彩黯淡,隨後回到a小調並通過另外一個減七和弦收攏終止於a小調。接下來的變化反覆更為美妙,低音的屬持續音上行半音,進入一個不明確的降B大調(表情意圖明顯,不確定的調暗示某些不確定的東西!),主和弦是a小調的那不勒斯和弦!旋律則是連續的二度下行,以半音為主(可以認為是哭泣的、傷心的音調)。最後通過那不勒斯七和弦,再一個減七和弦,在屬七和弦上開放終止引出一個華麗的連接與再現的疊部。
雖然是個小作品,比起貝多芬的其它作品深度真的要淺,但絕對不俗。《致愛麗絲》形式完美,形象鮮明,內容與形式達到了高度平衡,而這一切沒有絲毫匠氣,雖是人工卻妙然天成,流傳廣泛長遠,卻總能歷久彌新。
如果說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語》、雅尼、馬克西姆之類的音樂那真是俗,但說《致愛麗絲》俗還真冤枉貝多芬了。再比如我改編的作品http://zhuanlan.zhihu.com/composer《馬桑樹兒搭燈台》用不協和的和弦刻畫了不安的情緒。《送靈調》用低音區的二度不協和音程描繪了沉重的腳步,中間聲部用半音化線條營造了神秘、陰鬱的氛圍。
《數蛤蟆》同樣用二度,但在中音區,形象地描繪了蛤蟆蹦跳的場景,表現了詼諧滑稽的氣氛,加上音型與節拍的矛盾,音樂性格詼諧、幽默。這些藝術創意非做題可以解決,但如果沒有以前上學期間成百上千的和聲題練習,也是難以寫出這樣的作品的。我是來看李如春老師的答案,以及和他的撕逼~
推薦閱讀:
※請問我適合從事音樂創作相關的職業嗎?
※無音樂基礎能自學遊戲音樂作曲嗎?
※如何培養聽音樂(尤其是大型器樂)留意曲式的習慣?
※如何評價在藝術領域中用「技術缺陷」當做個人風格?
※將兩首交響曲的某一樂章對調可能做到沒有違和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