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春節電視里都在放中國人在日本搶購馬桶蓋,吳曉波說的日本馬桶蓋真的值得去日本買嗎?


這個馬桶蓋,真沒有必要去日本買。國內也買得到。

國內買馬桶蓋,比較容易買到的,其實也是日本的牌子,一個松下,一個TOTO,當然是made in china的。國產品牌,就沒有知名的,那些小品牌,我真是不敢買。

我們這裡商場裡面就有賣松下馬桶蓋的,價格兩千起,京東淘寶也有賣的,和商場價格差不多。買之前,需要詳細了解自己家裡馬桶的尺寸,有些尺寸的馬桶是裝不上松下產品的。

我用的是TOTO的馬桶蓋,是在淘寶上買的,因為當年我們家裝修的時候,用的是TOTO的馬桶,因此,我買的時候,把我們家馬桶的型號一報,商家就把適用的型號發過來了,我自己動手就裝上了,很簡單的。價TOTO馬桶的價格最低的也就2000出頭。

為什麼我認為在日本買不合適呢?

第一個,馬桶蓋有尺寸要求,買來有可能家裡馬桶的尺寸不合適,買回來不能用。人在國外,對家裡馬桶的尺寸能搞的那麼清楚么?

第二個,我認為價格優勢不會太大,日本制的東西,價格是很昂貴的,就算最近匯率便宜,節約個幾百元,但那麼遠拎回來也很麻煩啊,這個馬桶蓋加上包裝是很大一個箱子的。

第三個,質量問題。說實話,國內家電業的質量還是基本過關了,國產的松下或者TOTO質量也還是很好的,就算質量有問題國內買的售後也方便。

第四個,日本的馬桶蓋功能可能多一點,但是這些功能真的有必要麼?我見過日本的馬桶蓋,按一下可以放音樂,以掩蓋便溺的尷尬聲音。這個,你在國內真用得上?這個東西的核心功能就加熱、沖洗、除臭,基本款基本上都是有的。


謝邀。

這個問題分兩個層次,第一是「日本智能馬桶蓋」是不是值得買,第二是是不是像吳曉波說的那樣非要跑到日本去買才行。

第一個問題是肯定的,第二個問題是否定的。

如果第三個問題是問使用智能馬桶蓋是什麼體驗的話,有句詩歌形容得很好,叫「兩岸桃花夾古津」。

剛剛過去的春節,跑去日本旅遊的中國遊客們似乎掀起了一陣保養屁股的熱潮。先說幾點基本常識。日本馬桶蓋今年春節在中國爆紅,大概就是因為吳曉波那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但公知們情懷一上頭,基本就開始胡扯。

首先,吳曉波藉由日本的馬桶蓋、電飯煲在中國遊客中暢銷得出結論說中國製造業不給力,高精尖的做不了不說,連家用小電器技能都不過關,導致中國中產還要千里迢迢翻山越嶺去日本買,並勸說中國製造業要咬碎牙根,堅持本業,好好做人踏實做事。

中國製造業們看到了吳曉波這樣的說法估計首先氣碎了牙根。吳曉波如果說中國製造業不擅創新不會營銷倒也算了,說中國製造業製造水平不過關,是沒看到日本商店裡賣的智能馬桶蓋背後都悄悄寫著「中國製造」嗎?還是憂國憂民的心一上頭就忘了核准下基本事實?

連淘寶代購都曉得事先說明了神器原產地都是中國,要是按照吳曉波的邏輯說是中國製造業整體水平不過關,那去日本買根本就是中國產的馬桶蓋豈不是也在瞎買?吳曉波一開頭對日本產品的各種吹噓也是自己打臉。

其次,吳曉波又得出一個結論說什麼時候中國中產階級不用跑到日本去買這些馬桶蓋,中國製造就有救了,這基本還是在胡扯。且不說這些馬桶蓋到底都是誰造的,但是在中國除了代購就真的沒有辦法買到日本馬桶蓋了嗎?

事實是,松下、TOTO早就把這些智能馬桶蓋推向了中國市場,你現在隨手天貓一搜都能搜到這些品牌的旗艦店,都有日本本土同款馬桶蓋可賣,最重要的是人家還有售後啊。這裡就不截圖了,反正也沒人給我軟文廣告費。

只是在過去十幾年內中國大部分地區大概還忙著普及現代化馬桶,還沒來得及考慮馬桶蓋的事情,所以這些商品此前也一直沒什麼知名度。

但是這也說明中國中產本來一直就可以在中國購買日本品牌的馬桶蓋,如果說是價格因素讓中國中產選擇了在海外購買也可以理解,但扯一堆什麼渠道技能值不夠的就實在太離譜了。誰都知道以深圳華強北為代表的新一代的中國製造業早就直接對接了矽谷,無人機都造得出何況是一個馬桶。而且中國也頗有些不錯的本土智能馬桶蓋品牌,完全不是公知們痛心疾首說地國內幾乎沒有本土智能馬桶蓋貨源。

那為什麼中國遊客還是在日本掀起了購買馬桶圈的高潮?首先,中國遊客在世界各國都掀起過購買LV、購買黃金、購買襪子手帕鞋子包包奶粉的高潮過,大部分原因其實只是價格或者保證真品的考慮,這和國內製造業水平無關,而是和國內製造業良心有關;其次,出國旅遊總要買點啥吧,導遊一說團友一衝,頭腦一熱把持不住湊著熱鬧就買了。

當然,吳曉波的文章是胡扯,也未必非要去日本買智能馬桶蓋。但如果說回智能馬桶蓋本身,倒確實是一款能大幅提高生活質量的優秀日用家居產品,下面就回到智能馬桶蓋來說一說。

智能馬桶蓋一句話總結就是聽起來名字如雷貫耳,用起來菊花如沐春風,我們先以松下一款智能馬桶蓋為例,來看一個全方位部件圖。

外形構造看上去是不是神似一款白色流線型筆記本電腦,有沒有一種配個滑鼠就想上網的感覺?

再來看看操作區上都寫了什麼功能。

呵呵看完操作區上的日文是不是覺得自己外語還是這麼好?

有個別畫的像鬼一樣的字元一時半會兒想不起來是什麼意思?看看下面官網的翻譯版。

操作區說的很清楚,總體來講一款合格的霓虹國智能馬桶蓋就應該具備以下幾大功能!

第一,暖菊花!

冬天媽媽再也不用給馬桶圈織毛衣啦~

第二,洗菊花!

前洗洗後洗洗,男洗洗女洗洗,寬幅洗洗窄幅洗洗,有志洗洗有痔也洗洗。不僅角度可調,位置可調,流量可調,溫度也可調。說明書有云:

  • 最大流量:おしり洗浄:0.65L/分、ビデ洗浄:0.65L/分

  • 流量調節:3段階

  • 標準溫水溫度:「切」水溫、3段切り換え「低」約37℃/「中」約38.5℃/「高」約40℃

古詩則有云:

明月松間照,溫水洗菊花。

第三,按摩菊花!

日本的許多智能馬桶蓋都採用了脈衝水流。按摩菊花的關鍵技術參數就在於是否是脈衝水流還是普通水流,之於到底什麼是脈衝水流,你看看上面這張示意圖裡,兩種水流之於菊花的關係就知道了,無需贅言,你的菊花最能理解。

第四,烘菊花!

洗完菊花當然還得烘乾,烘菊花是什麼感受?想像下每年包郵區的春節,天寒地凍無暖氣,爸媽催婚在耳邊,年終獎比路上的雪還少,心中的愁比天上的霧霾還多,此時此景,只需獨自回到馬桶上靜靜地按下烘菊花模式,對於那一瞬間的感覺,松下官網的形容是肌膚如羽毛般乾爽,我倒是想起來一句古詩叫兩岸桃花夾古津。

第五,讓菊花變香香

沖洗完畢還有除臭消毒功能哦,其他安裝簡單易沖洗,坐姿舒服又殺菌等效果就不一一說了,總之如果有一個「千元級別讓你生活質量舒適舒適最舒適」的家居神器排行榜,智能馬桶蓋確實名列前茅

總得來講,智能馬桶蓋是個好東西,就算被導遊忽悠了買也不吃虧,但要是聽公知們那麼上綱上線,你就真是被忽悠了。

最後,如果你還想看更多關於家居、設計方面的知識、吐槽和案例,請加微信公眾號關注我們,微信號是「airbnb上那些有愛的家」,或者一秒鐘掃一掃關注我們哦!

http://weixin.qq.com/r/RHUyKjDEiG33rXRJ9yBW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上面說了那麼多製造業的情況,其實作為消費者,我覺得中國產品質量不高根本不是工藝達不到這個水品,而是中國人的產品出廠標準太低。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made in china質量沒那麼不堪,但是 made in china和中國本地用的質量有很大差別,主要是國外的訂單質量要求,工藝要求都寫得很明確,你的產品做不到這樣的,錢不但收不到,還要告你違約……而且做出口的時候商檢其實是個挺雞肋的角色,對於法定商檢的貨物,商檢上門檢查貨物的質量,出具通關單表示這個貨物我檢查過了, 根據我們這裡的國標多少多少是質量合格的,做的久的老外是要求找第三方檢測機構來做的,不信任質監局的…所以之前一直有消息成為了加快出口通關速度,可能要取消出口的商檢環節…扯遠了

其實小到耐克,阿迪,大到巴寶莉,阿瑪尼這種品牌在中國都有代工廠,都是made in china,你能說這些品牌的質量不好么?但是這些品牌在中國製造的大多都是一些低端的產品線,高端的基本不會在中國,因為用料的關係吧。這些企業生產這些產品根本就沒問題,但是大多數企業都會選擇來料加工的模式,就是所用的料件都是由這些品牌進口運進來,因為中國的面料,五金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很多時候這些廠會按照這種設計的板型,然後自己買點面料來做,做出來看不出差別,但是面料真的不怎麼好…

中國企業現在的問題不是說質量做不好,而是做好了我價格就高了,成本上去了,我競爭不過人家了,就拿手機來說,你華為中興小米做的再牛逼,你敢賣的比蘋果貴么?中國人潛意識中其實已經把國產和低價劃等號了,華為mate7設計的很好用料也實在,但是他不敢賣5000。

所以既然是國貨了,要在人工,材料,稅收都上漲的情況下保持盈利,減少成本是最簡單的方法了,所以中國人的產品質量不怎麼好不是工藝達不到,而是在競爭中壓低價格,壓低價格導致利潤變小,為了保持利潤只有減少成本,但是這成本是靠用料的節省去實現的。

再補充兩句回到正題:

大多數去國外背東西回來的,不是因為中國買不到,也不是因為國內質量差,而是國外確實便宜,我之前加入海淘一族是因為有女兒之後一些米粉之類的東西信不過國內的廠家,但是久而久之,我什麼都淘,因為確實便宜,皮鞋,運動鞋遇上小折扣的時候算上運費也只有國內專櫃的一半,耳機京東2K+的有時99刀就能買到。國內價格高是因為進口後的關稅,汽車這種算上關稅,消費稅,增值稅基本上翻兩番的不說。為什麼免稅店的化妝品那麼便宜?因為化妝品個人郵政進境的關稅是50%,進口進來,算上運費,保費,雜費,關稅,營業稅,所得稅,門面費用,人工費,一瓶香水要維持一定的利潤,估計不翻上一番是很難做到的。

為什麼人民日報要發問批這個事情?因為你們旅客行李物品除合理自用範圍外,可以帶價值5000的物品,每種物品限一件,這個範圍內是不用交稅的,每人扛一個馬桶圈進境,按照10%的稅率,如果原價2000的馬桶圈的關稅是200,200人入境直接損失的關稅是40000,所以數量一大,還危害到國內行貨的銷量,所涉及的其他稅收可能也會受影響,人民日報怎能不急?怎能不在這個時候跳出來,以民族自尊來批評你們這群人肉海淘的人?順便說一句,海淘的話限額是1000人民幣,超過這個數額,而且超出合理自用範圍可以退運,單件貨物超過這個數額繳稅後可以放行。所以馬桶圈海淘一個,如果被抽到是100%繳稅的。

國內進口的電器,尤其是日本的,我在2012年的時候因為女兒出生考慮到霧霾,就想買一個大金的空氣凈化器,當時JD的行貨不便宜,但是最新的型號是日本2009年的產品,差了3年,最後淘寶上代購了一個2012年的型號,價格還比JD便宜不少…說明日本其實對中國的電器出口其實有所保留,所以在日本你能買到最新的產品,而在國內可能買不到。

扯了那麼多,就想說,人民日報發文還是有他的目的在的,什麼民族自尊,什麼國貨質量才不是他們所考慮的,他們就看到稅收少了而已~


我只是很好奇,他後面有多大的團隊在運作。


越看越覺得好笑

為什麼遊客去日本都買馬桶蓋呢 這是個綜合來看的問題 有些事情你去了日本就自然會明白了

日本由於嚴格的垃圾分類 所以關於如廁後的紙無法進行正常的垃圾分類 它既不能當普通紙回收利用 又不可以當做一般生活垃圾進行填埋 所以日本的所有如廁用紙均是入水既降解 這個特性造成了紙張沒有太大的強度和韌性 造成並不能完全的清潔幹勁所謂的菊花 因此日本全面使用潔身器來進行如廁後的清潔 而普通廁紙只是用來擦乾水洗後余水的 現在高級的潔身器有的是暖風烘乾的 連廁紙都省去了 這是日本的使用現狀 因此我去日本只要是公共場合 或者酒店 或者住家基本上是馬桶的都會安裝潔身器 這是個標配

而為什麼去日本的遊客會買呢 因為他們去了以後體驗了 覺得方便 或者舒服 或者覺得高級 就是因為這個體驗造成購買的動機 畢竟這部分人群可能第一次去日本 不知道還會不會去日本 在國內並未體驗過 去了日本才知道這個東西 當然會在當地購買 很多遊客去了日本並不會上網查下國內京東什麼價格 好不好購買這件事情 再加上出國購物的第一反應時 東西便宜 只要同樣的東西都會比國內便宜 大家當然會買

所以 第一是有所體驗 第二是信息缺失 第三是購物的衝動 以此會買所以並不是什麼大驚小怪的事情 我覺得寫這個新聞的記者才是 有點無知。。。。。

不過買回來的用處就不一定了 畢竟國人裝修的時候並未在馬桶處預留插座位置 此外國內照樣使用的廁紙還是正常的廁紙 還是原樣丟棄所以不能做到其環保功能 另外確實國內水質問題 確實會對潔身器造成影響的


第一 同樣價格 在國內買不到

第二 同樣價格國內的產品質量沒有日本買的有保證。淘寶上是有便宜的,你會去買嗎?

知乎上何不食肉糜的人太多,幾百一千的他們也看不上。他們要的是優雅的活著。


其實本質是供給側不均衡導致的,前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先生觀點:

※ 馬桶蓋、電飯堡都成為搶購對象,其實這種搶購是結構性矛盾的一種體現。供給側矛盾很突出,有些產能過剩,有些又無法滿足需求。國內產品無法滿足我們對生活的高品質需求。

※ 深層次問題在於市場受到干預,所以這次是全面深化市場化的改革。

※ 市場經濟任何一次交易都是基於合同,所以缺不了依法治國。依法制國的法律體系要儘快完善。

※ 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關鍵作用。中國無形資產市場很不完善。只有有形資產市場的話,發展出來的只能是重工業。

※ 如果要發展高科技、消費、服務業,這些新興的行業,一定要發展資本市場,發展有效的資本市場。

※ 中國不管是家庭、個人還有企業的稅賦在全球都是最高的。同時中國個人、家庭的福利又是全球較差的。減稅會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 發展資本市場和發展金融行業是本輪改革的關鍵。中國不缺錢,只是有的地方缺錢,缺乏有效中介。

...

完整觀點可以看這個視頻:

金融大咖說|龔方雄:狂買馬桶蓋是經濟生病了


一位西安企業家在微博上對《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作者吳曉波發出公開信稱:「中國智能馬桶蓋的技術絕對不輸給日本,而且更適合中國衛生間的使用條件。」

  重慶晚報記者昨日在這位企業家的新浪微博上看到,他名叫馬悅,網路認證信息為「西安三花良治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智能馬桶蓋的技術不弱於日本,更適合中國衛生間的使用條件。」馬悅在公開信中說,日本的自來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他們不會考慮產品過濾功能,但我們需要;日本的衛生間和洗浴間是嚴格分離的,因此不會考慮產品防潮和因此帶來的安全問題,而中國不少家庭的衛生間肩負洗浴功能,乾濕不分;更有,日本的電壓是110V,而中國是220V……

最重要的一點,買回來的馬桶蓋很有可能是中國製造。

對於搶購馬桶蓋的行為真想說聲,我靠,


馬桶蓋沒用過,不過同樣的米用中國買的象印跟日本買的象印煮出來的飯差很多,日本對自己的國民製造最好的,不像某國最好的東西都僅供出口。


曉波老師最近的確有點「用力過猛」了,從年初的「日本馬桶「,到昨天的「和王林合影是多糗的事」,也許是開始做自媒體的原因,需要「出位「一些。如果」曉波老師「將自己定義為」創業者「的話,那麼這就辜負了我們對他的期待的高度。其實在這種做」財經作家「的無奈,文章是不能夠寫的太犀利的,尤其是當作家」已經「和這些大咖們稱兄道弟的時候了,但是這也恰恰是作家開始不能客觀評論的開始。如果「財經作家」的社會責任只是為了這些「已經成功了的」民營企業家歌功頌德的話,那麼他們的文章就只能理解為「為這些企業樹立品牌的軟文了。真正的財經作家,是一方面為了記錄」商業文明「,但更重要是」為讀者服務「。
「吳老師,在你辛勤洗地的時候,你的情趣內衣露出來了。」我們希望有一天,中國的財經記者在演講的時候,說「自己雖然是一個窮人「,但是同樣能贏得掌聲。


值得買,首先同等質量下,日本的匯率問題所以比中國便宜。

中國製造不是製造不出好東西,只是質量會隨著質檢的嚴格程度發生變化。

日本當地人就告訴說中國出口到日本的質量一點不輸日本造的。

一個家居裝飾用品店,好多精美便宜的器皿都是中國產,但是在淘寶之類的花同樣價格根本無法享受到這個質量的商品。


我想說。國家相關部門能不能把相關技術標準完整地貼出來。以我以前的觀念,由於各地區的產品合格標準不一樣,導致中國的產品有相當一部分是非良品的。而不是一味地告訴我們中國製造!


新聞《遭瘋搶日本馬桶蓋為中國杭州製造》

http://news.sina.cn/2015-03-01/detail-ichmifpx9014090.d.html?vt=4pos=108wm=4007


其實日本的好多東西都是中國製造,出口過去,如果馬桶蓋真的是日本自己工廠製造,有錢的話買一個不會虧的,畢竟日本企業的要求比中國企業要高很多,而且員工很認真,日本的企業追求精益求精,不管是質量上還是生產成本上


日本三流的產品賣給中國人,二流的產品賣給歐美,一流的產品留給國內市場

---------------阿爾貝特愛因斯坦


最近吳曉波寫了一篇文章,非常火。說他和同事們去日本買了一些很好的產品,比如電吹風、電飯煲等等,甚至還包括多功能馬桶蓋。這些東西價格比國內高,但是功能更豐富、質量也比中國產的好。

他說,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方向,就是要向日本人學習,專註的把普通的產品做的精益求精:

做吹風機的,就是能把頭髮吹得既乾燥又柔順;

做電飯煲的,就是能把大米煮的香甜可口;

做馬桶蓋的,就是讓人的屁股坐在上面舒舒服服……

這樣,就可以滿足日益挑剔、同時購買力也不斷上升的國內中產階級的需求。

吳曉波認為,只要這樣,我們那些依靠製造業發家的老一輩企業家們,就可以不用擔心企業的前途了,不用擔心3D列印、移動互聯、大數據這些新概念對傳統產業的衝擊了;他還說,世界上沒有落後的產業,只有落後的企業和人。

這篇文章寫得很有煽動性,不僅企業家看了興奮,消費者看了也很興奮。發表以後沒多久,日本商店裡的高端電飯煲和馬桶蓋就被中國遊客搶購一空了。

吳曉波講的這個道理,誰都懂,就是做事情、做產品要專註,要把你的產品做好做精、做出特色來才好賣。這個道理我不反對。但是,僅僅靠這麼簡單樸素的道理就能把中國製造業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就能解決現在中國的企業家們面臨的困難了嗎?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過分簡單化,甚至可能會把中國產業升級的方向引向歧途。

——「做電吹風的,就要把電吹風做到最好;做馬桶的,就要把馬桶做到最好。」這個道理一定正確嗎?

1973年,美國施樂公司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帶桌面操作系統的個人電腦Alto,這個產品推出以後很受市場歡迎。但是,施樂公司的高層領導最後覺得:「我們施樂公司是做複印機的,我們就應該把複印機做到最好。」——這個想法跟吳曉波提倡的一模一樣——所以就放棄了對個人電腦的繼續開發。

他們不知道,他們就此錯過了一個時代。幾年以後,比爾·蓋茨和喬布斯,他們從施樂公司半學半偷的搞到了Alto電腦的部分技術成果,白手起家,一個人搞操作系統,一個人電腦硬體,分別創造了微軟和蘋果兩家公司。

二十多年後,微軟和蘋果公司幾乎主宰了整個電腦消費世界,而施樂公司卻因為日本製造的崛起而走到了倒閉破產的邊緣。他們的大部分海外分公司被日本的富士收購。最後,施樂公司為了避免破產的命運被迫轉型,不再說「我們就是做複印機的」了,而是改為「我們是文檔和數據整理專家」,以文檔和數據服務為主營業務,這才勉強生存了下來,但是利潤和營業額仍不及蘋果或微軟的一個零頭。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了柯達公司身上,他們製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數碼相機,而且一度很暢銷。但是,柯達公司的老闆——他們還是跟吳曉波想的一樣——說:「我們是生產膠片的,我們的任務就是製造世界上最好的膠捲。」所以沒有在數碼相機領域投入更多的資源,而是堅持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膠片的生產和技術研發當中。

最後,日本的數碼相機產業迅速崛起,膠片製造業很快就被淘汰。2012年,有著130年歷史的柯達公司被迫申請破產保護。

當然,成功的案例也很多。1970年代,英特爾公司發明了電腦晶元,但是他們當時的主要業務是生產內存條,而且相當賺錢,不過來自日本的競爭對手也已經開始崛起。英特爾公司的高層並沒有說:「哎呀,我們是生產內存條的企業,所以我們的任務就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內存條,讓它以最快速度的讀取數據。」而是毅然放棄了利潤低、技術門檻也低的內存條生產,堅決的轉型做最高端的電腦晶元。這才有了英特爾今天的輝煌。如果當時英特爾高層也是吳曉波這樣的想法,那麼幾乎可以毫無疑問的說:他們將會被日本的對手所擊倒,面臨施樂公司甚至柯達公司同樣的命運。

這世界上真的只有被淘汰的企業,沒有被淘汰的產業嗎?

顯然,這與人類產業和技術進步的歷史是不相符合的。這是一種過分的自信,或者說自我安慰的說法。個人電腦興起以後,專業的打字機就被淘汰了;數碼相機興起以後,膠片行業就被淘汰了;智能手機興起以後,MP3隨身聽就被淘汰了。生活在過去三十多年的中國,一個改革開放加上信息化革命疊加的社會,如果竟然還相信沒有被淘汰的產業,那就未免太幼稚,或者太自欺欺人了。

做好一個企業,專業化是很重要的。過分的追求多元化,想把什麼產品都做好,或者盲目跟風,肯定要出問題的。所以華為老闆的任正非才說,我們華為搞創新,只能在針尖那麼大的領域做得比國外強,如果這領域擴大到一根火柴或者手指頭那麼大,那我們就沒辦法超過國外的對手。

吳曉波如果是在這個層面上來討論問題,我完全贊成。但有一個前提:我們的企業家要判斷清楚:這個針尖到底在哪裡?如果只相信專業化,沒有廣闊的長遠的戰略眼光,企業的發展跟不上大趨勢,就好比只埋頭走路,不抬頭看路,早晚也是要栽跟頭的。你那個針尖如果扎到對手的皮膚上,就能把對手扎出血;如果扎到頭盔上,就會把自己的針頭給扎斷,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實際上,過度相信專業化、迷信專業化正是日本製造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方面,我們中國不能盲目的學習和模仿。

日本人,是有那麼一股鑽牛角尖的認真勁,值得學習。但他們畢竟是個島國,島民,精細有餘而胸懷不足。大方向對的時候,他們就特別厲害,能做出一些震驚世界的好東西出來。但大方向改變的時候,這種鑽牛角尖的精神就會出問題。

二戰結束以後,日本人被美國人原子彈炸了,然後又是軍事佔領,被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所以就開始認真學習美國的製造業。它的製造業很快就發展起來了,成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儼然有超越美國之勢。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美國人開始藉助科技革命絕地反擊。他們利用創新資本、創新管理、創新技術來組織全新的產業形態,開創了全球信息化的一個浪潮。在這個浪潮中,日本人就落後了,因為他們就抱有一種思想:我現在的產品製造的很好,為什麼要去搞什麼信息化革命?我是造電飯煲的,我就把電飯煲做好;我是做機械的,我就把機械做好。它內部拒絕進行顛覆性的創新和革命——它的風險投資體系發展不起來,它的企業家不願意用信息革命來改造自己,還是繼續埋頭走自己的路。所以你看它的上一代機械類的製造業很厲害,包括汽車啊、電視機啊這些東西。但是,新一代的信息產業日本人就落後了,電腦、手機、網站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沒日本人什麼事兒。智能手機產業現在是中國和美國對決,日本國內很多大企業都在做手機,但是都在關起門來自己玩,在國際市場上沒有什麼影響力。它們也搞不出諸如微信、安卓這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品出來。

那麼,它的傳統製造業優勢呢?被中國製造打垮了。所以它現在就面臨著老的傳統優勢陣地守不住、新的信息化領域打不開的這麼一個尷尬的局面。所以才有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這樣的說法——它的經濟從1990年到2010年二十年幾乎是零增長。

日本有很多很厲害的專業人士,很值得佩服。比如很多人都看過一個紀錄片叫做《壽司之神》,一個人做壽司做了七十多年,就守著那麼一個十幾平米的小店,就天天研究怎麼把壽司做到極致。現在,在這家店吃一頓壽司人均2萬日元,還得提前兩個月預定。你說值不值得佩服?肯定值得佩服。

但是,這種產業模式是不是就一定是好的呢?

壽司做那麼好那麼貴,窮盡一生的精力,終究還只是一個十幾平米的小店罷了。我們再看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就是美國的可口可樂。這個可口其實不算特別好喝,就是糖漿汽水嘛,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功效。但是美國人不是說我把這個飲料做到極致的好喝,然後一瓶賣二十塊錢。而是說我把這個東西做的極其便宜,極其容易批量生產,人人都能喝得起,然後賣到全世界。你看它賣到中國來,就是兩塊五一瓶,比幾乎所有的同等大小的碳酸飲料都便宜,也不比其它碳酸飲料好喝。但是人家做成了一個世界級的品牌,知名度、銷售量、利潤都比「壽司之神」要高得多的多。

所以,日本人喜歡把一個東西做到極致,但最後完敗於做事情大大咧咧的美國佬。就是因為,他們實在是太喜歡鑽牛角尖了。專業精神當然是好的,但是專業的過了頭,忽略了其它的商業成功要素,反而可能失敗。

美國人在專業化方面不如日本,但是在另外兩個方面取得了勝利,也就是用商業精神和創新精神打敗了日本的專業精神。

——所謂商業精神,就是可口可樂式的,不是把產品質量做到極致,而是把成本、銷售渠道做到極致,質量過得去就可以,但是生產成本極低、效率極高,從而獲得壓倒性的市場份額,逼迫對手高質量的產品小眾化;

——所謂創新精神,就是微軟、蘋果、英特爾式的,放棄技術門檻太低的產品,複印機、內存條什麼的你儘管去生產,我不玩了,進行顛覆性創新,徹底的產業轉型,搞出一些全新的東西出來,替代掉自己失去優勢的傳統產業,讓對手「不戰而敗」。

中國的經濟要繼續快速發展,我們現在決不能盲目學習日本。我們現在面臨著跟日本1980年代比較類似的情況,就是我們的製造業在全世界有很大的優勢了,但是同時面臨著移動互聯、3D列印、大數據這些全新的技術、全新的產業形態的挑戰。這個時候,像吳曉波這篇文章所說:哎呀,這些東西都不可怕,我們只要做電飯煲的把電飯煲做到極致、做馬桶蓋的把馬桶蓋做到極致,就可以了。

這些東西,難道不正是當年的日本企業家們所迷信的嗎?等他們埋頭把自己手裡的東西做到極致之後,抬起頭來看,卻發現自己已經被對手甩下了一個時代……

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一定是一個極其複雜和痛苦的過程。任何一個簡單的藥方都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如果說需要梳理一下,那麼至少應該是專業精神、商業精神、創新精神三個方面的結合和均衡,偏重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行的。

吳曉波那篇文章,把日本製造吹捧的過頭了。好像我們中國人的製造業就比日本製造低一等似的。這個觀點,如果單純的從專業精神來看或許有些道理,但是若從商業精神和創新精神來綜合考量,則未必如此。

在全世界範圍內,日本製造都是中國製造的手下敗將,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在前面說了,日本1990年到2010年「失去的二十年」,經濟幾乎零增長。兩個國家「功不可沒」:第一大「功臣」是美國,它的金融戰和信息革命的衝擊,讓日本產業失去高端競爭力;第二個「功臣」就是中國——中國製造的崛起,以低成本和高效率橫掃日本製造佔據的中端市場。兩頭擠壓的結果,才搞出來一個「失去的二十年」。

2014年,日本的對外貿易是逆差,有一千多億美元。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貿易赤字是對華貿易逆差造成的。這三分之一看起來不多。但另外的三分之二都是沙特、俄羅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這些資源出口大國造成的。也就是說,全世界對日本貿易,除了出口石油、煤炭、鐵礦石、橡膠這些初級資源以外,日本剩下的貿易赤字全部都是「中國製造」造成的。甚至對德國,日本都是貿易順差,唯獨對中國是貿易逆差。在中國製造崛起之前,日本是美國第一大順差國、歐洲第一大順差國,但是中國製造崛起以後,就統統被擠到第二位去了。中國製造的產品,在全世界範圍內(包括日本本土)都毫無懸念的擊敗了日本製造。

這種勝利不能簡單的解釋為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中國製造是經過漫長的努力才戰勝日本製造的。中日之間的貿易,在改革開放的前十年,一直都是大量的日本產品充斥中國市場,老一輩人都對日本的電視機、洗衣機、隨身聽、空調有深刻的印象;改革開放的第二個十年,從1993年開始,中國才有了第一個對日本的貿易順差。此後一直到2002年,中日之間的貿易關係一會兒順差、一會兒逆差,犬牙交錯、競爭激烈。

2003年開始,中國製造終於取得壓倒性勝利,此後十多年直到現在,日本再也沒有取得過對華貿易的順差。

我們知道,其實正是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土地價格、各種物資的價格開始了一輪高速的上漲。所以,我們的製造業優勢不是靠成本堆出來的,而是我們的政府、企業家和人民群眾共同努力,創造出了一個極為高效的生產製造體系,在專業性、成本控制、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方面取得了相對於日本的系統性優勢。所以才能在勞動力和土地成本高速增長的同時,把日本製造打的落花流水。這裡面,中國的實業家們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展示出了驚人的智慧和創造力,絕不能簡單的用一個「低成本、低質量」來把他們的功績抹殺掉。對此,我在《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一書中有很系統深入的論述。

總之,最後的結果,就是日本能夠製造的東西,我們絕大部分都能造。同樣的質量,我們造出來比日本人成本低;同樣的成本,我們造出來比日本人質量好。在專業性方面,我們有諸多方面不如日本——若論鑽牛角尖的本事,我們得承認全世界能比得上日本人的民族幾乎沒有。但是,在商業精神和創新精神方面,我們是遠遠超過日本的。我們的企業不僅能生產吳曉波在日本買的那種馬桶蓋,還能生產便宜得多但同樣經久耐用的馬桶蓋,並且把它賣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反之,若讓日本人來生產普通的馬桶蓋,他們的成本就會高得賣不出去。過於超前的技術並不會帶來商業上的成功,這應該是一個企業家的常識。

在創新方面,我們或許在馬桶蓋的某個設計上不如日本人,在一些精密製造的領域還有差距。但是,我們擁有多得多的顛覆性創新,在信息化和移動互聯網的相關產業中,我們的對手只剩下美國。日本人已經無法在同一個層面和我們展開競爭了。

——如果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弱點,那麼我們就不能取得進步;但是,如果我們不能看清楚自己的優點,那麼我們前進的方向就會出現錯誤。

在當前的情況下,片面強調、過分誇大日本製造相對於中國製造的優越性,就會讓中國製造走進一個錯誤的方向:一個單純強調專業精神的牛角尖。

中國製造不僅需要更專業,還需要更多組織結構、生產流程、技術應用、企業文化、戰略方向、融資方式……等諸多方面的顛覆性創新。我們當然需要「壽司之神」那樣的令人敬畏的專註者,但更需要像喬布斯這樣的顛覆性創新者、需要可口可樂這樣簡單可複製的商業模式。

對一個典型的中國製造業企業的管理者來說,除了專業化的思考以外,還必須抬起頭來,把眼光放得更寬闊、更長遠。本領域的情況要熟悉,外面世界的大趨勢也要隨時把握,這樣才能「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在大趨勢發生改變的時刻,你可以繼續專業化,也可以破釜沉舟大力轉型,還可以像矽谷的第一代創業者們一樣,改行去做風險投資,支持更有活力、更有創新精神的後輩們創業創新……選擇是多種多樣的,吳曉波的「日本馬桶蓋優越論」只是一個可能的方向,不能讓它限制了企業發展的戰略格局。

我們這個社會的進步、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必然會淘汰一大批、甚至一代曾經輝煌的創造者。這是很殘酷的,也是必然的。不會有什麼安全的、萬無一失的避風港存在。如果想只掌握一兩個心靈雞湯般的「哲理」就能立於不敗之地,那未必把我們這個世界看得太簡單了。企業這種組織形式,跟國家不同,它並非為了跨越數個世代的永續存在而設計的,它就是為了控制風險、實現創新而存在的經濟實體。一旦創新終結,企業就會消亡,被新的企業所取代。企業新舊交替的速度越快,國家經濟發展的也就越快。固守本業的「百年老店」多了不一定是什麼好事。日本有一家一千多年的企業,叫做「金剛組」,以修建寺廟為職業。要說有意義,肯定是有的——文物古董總是有保護價值的嘛,但若一個國家都是一堆這樣的企業。那這個國家,也就離衰亡不遠了。所以,企業家的雄心,應該是儘可能的去創新和開拓,而不是固守一隅、得過且過,或者說埋著頭一條道走到黑,做好一個產品,就心滿意足了。說什麼百年老店呀,誰能看得到?趁我們現在還活著,為自己、為後人趟一些新的路吧,或許更好。 專業精神是日本製造的優勢,但過分強調專業化也是日本衰落的重要原因。片面強調日本製造的專業性會誤導中國產業升級 李曉鵬博士


上個月剛剛從日本東京回來,回來之後我想的是,堅決不買…

在東京住的是Tokyo sunshine city prince hotel,不出意料,衛生間是智能馬桶蓋啦…本著偽geek的心情以及高度美譽,我懷著極大的期待蹲下去研究了一番……

前方高能!

洗屁屁的出水孔暗綠色!

看起來像是黴菌青苔一樣啊!!!

頓時卧槽啊……好後悔昨天洗屁屁了啊!

日本水質甩國內一大截啊…

這玩意兒買回來還不黴菌青苔堵死啊!!!

買來洗屁屁的美女們……慎重啊

一直出水好浪費啊

想著水表嗖一圈嗖一圈好心疼〒_〒

不能解決水質問題,還是別買了……


日本110v中國220v,買回來的電器如果沒有事先了解過很容易燒壞再也無法使用,很多品牌保修就算給錢也只修本國售賣的產品…

(中學物理沒學好的受害者T_T)


推薦閱讀:

中國人元朝時候統治過俄羅斯這種觀點真的流傳很廣嗎?
「日本國民素質普遍比中國國民素質高」這個說法是否屬實?為什麼?
為什麼中國自古就不重視僑民,現在很多中國人會認為華人華僑被屠殺是活該而且跟中國沒什麼關係?
中國人現在是否還有民族自卑心理?
綠眼睛黃頭髮的中國人是哪個地區的人?

TAG:旅行 | 家居 | 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