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拍攝時,快門是如何工作的?
起先我一直認為,拍攝視頻的時候快門是不需要工作的,後來覺得這個想法太扯蛋了,因為快門是重要的曝光參數之一。而且前一陣我在研究快門時,看到了傳說中的「捲簾門」效應,這種效應是由某種快門的工作方式導致的,這個我也可以理解。所以可以明確一點的是,在拍攝視頻的時候,快門也是加入工作的。
問題是,在拍攝視頻過程中,快門是如何工作的?比如說多久工作一次——那些有機械快門的相機在拍攝視頻時是否僅使用電子快門?是否是以類似刷新率的概念在執行快門動作?連帶的問題:如今手機拍照可達到最慢的快門速度大概是半分鐘,這已經是極限了——這裡涉及到幫助講解視頻拍攝的原理了,為什麼視頻拍攝卻沒有時間限制?這兩種曝光方式的差異在哪裡?這可能與期間快門的運作也有關聯。PS.仍然建議回答問題的人能把問題看看清楚,捲簾門效應我也知道是怎麼回事,不需要做特別的解釋,我問的是,視頻拍攝時,快門是如何工作的。知乎上不審題就答題的人有很多,這不是什麼好現象。
我來獻個丑,答的不周全各位看客勿怪。
首先,拍攝視頻是有快門的,但是和單反是不一樣的。以前的膠片攝影機用的是葉子板,葉子板是有開口角度的,在一定的開口角度下不停的旋轉,這樣控制單幀膠片的曝光,稍後我找到示意圖再發上來。知乎不支持GIF?參考這個帖子的6樓http://www.filmak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0highlight=
上面的帖子里就提到了:曝光時間 = (幀頻x360度) / 開角,比如24幀,開角180度,算得48,曝光時間就是1/48秒。如果提高幀頻,開角不變,曝光時間就變成了1/96秒,減了一檔曝光。看看帖子里的圖應該就能明白的。
那現在的單反拍攝視頻呢?都是電子快門刷新這種方式。5D這類COMS機器拍攝視頻時最大的弊端是寬容度和果凍效應。果凍效應就是指的電子快門逐行刷新帶來的延遲。具體實例稍後等我用電腦給各位回答。電腦來了,同樣的,上不了Gif圖,參見http://www.filmak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998這個帖子,很明白的解釋了電子掃描快門和全域寬門的區別。電影級別的阿萊 艾麗莎,RED 紅龍,索尼F55這種,這些也都是電子快門,但他們是全域快門。也就是說,刷新,但不是從上到下,而是一次性讓所有感光元件同時刷新來曝光。這樣拍攝出來的畫面在橫向移動時是沒有果凍效應的。最後,有些我沒用過的更高端的數碼感光元件機器還是用機械葉子板的,這時候感光元件是一直開啟的,這個等我稍後仔細查詢一下在給出答案。
抱歉,使用葉子板的數碼攝影機我是真的沒有查到具體型號,等哪天查到了再來補這個缺。
最最後,題主的連帶問題也回答一下吧。
拍攝照片的曝光時長是沒有太多限制的,就比如各家的旗艦單反,拍長時間曝光,拍星星什麼的快門一開一小時問題也不太大,只不過會因為感光元件的長時間工作會發熱導致機器自己過熱保護而關閉快門。而且過熱會讓感光元件電路有訊號干擾,最後拍出來的照片全是熱噪點,也就是比較常見的紅藍噪點。題主你說的手機快門最長半分鐘也是這個道理,一來手機小小的相機組件無法持續有效的散熱,二來拍出來的畫質太差也沒法看,所以各家手機或多或少的都給快門做了最低限制。
那麼為什麼拍視頻就可以拍半小時呢?
題主的疑問就在這裡!!!!
手機或者相機長時間的拍攝視頻,可以說那是因為拍攝視頻的時候只有一部分感光元件參與工作。我們常見的全高清1080P的視屏,只需要1920*1080=2073600像素點就可以了,才2百萬的像素,讓這2百萬像素工作,並且後台有取捨的處理,要比所有像素一起工作要輕鬆地的多。關於處理器有取捨的處理,其實也就是指視頻的碼流。處理器強大,緩存牛,儲存介質牛,覺得自己牛的廠家,碼流就敢比別人多。所以才有一萬塊也能拍4K的機器,也有RED二十萬拍4K的機器。關於碼流就不仔細說了,有點偏題。拍攝照片呢,其實是所有的像素點一起工作,像素點採集到的所有數據都給到處理器處理,一點不打折扣,然後處理器要梳理一下再存到機器的緩存,然後再存到SD卡或者CF卡里,最後得到的RAW源文件就是無損的。再舉個栗子。。。大家應該見過電視台以前用的機器吧?就是那種扛在肩上的。。。要為題主解惑,首先要澄清快門的概念。快門者,曝光時間控制機構也。所以,無論是機械快門,還是電子快門,只要能控制曝光時間,都是快門。無論是拍靜態的照片,還是動態的視頻,也都需要快門。就相機來說,拍視頻有些像連拍,每一張照片的曝光時間一定短於連拍造成的間隔,例如使用每秒8張連拍模式時,每張照片的曝光時間就必須短於1/8秒。因此,題主所說的「半分鐘曝光」與「視頻拍攝無時間限制」,本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望眼全球的電視掃描標準,幀、場頻率均與當地市電頻率有關,分為50Hz與60Hz兩大陣營,當然這是歷史問題。在我國,常用的幀頻率為25Hz、50Hz兩種。但即便是25 fps,對單反相機的焦平面簾幕快門來說都是高難度動作,更不用說50 fps了。即使是鏡間快門,連續高速開閉,恐怕也會極大縮短壽命。所以,電影攝影機使用了葉子板,以旋轉來替代往複運動,而攝像機、單反相機多採用電子快門。
所謂電子快門,無非是用電信號與電路元件來控制感測器的曝光時間,完全是機械快門的模擬。與單反相機的焦平面簾幕快門相對應的是所謂的捲簾快門(rolling shutter),與旁軸相機的鏡間快門相對應的是所謂的全局快門(global shutter)。二者的區別在於開始與結束曝光的時間,對捲簾快門來說,前簾開啟,曝光開始,後簾關閉,曝光結束,由於開啟與關閉都有個過程,因此有些像素先開始先結束,有些後開始後結束,但間隔相同,也即曝光時間相同;對全局快門來說,所有像素均是同時開始曝光,同時結束。因此,捲簾快門有「果凍」問題,也有閃光同步速度問題,而全局快門克服了這兩點。世界上幾乎沒有完美的事物,全局快門的問題在於,需要在每個像素增加一些電子元器件,這樣就佔據了本來已有限的感光面積,降低了開口率,靈敏度,動態範圍……。但是,隨著創意的不同湧現,新的積層式(stacked)感測器把光電轉換與電路分離開來,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捲簾與全局的差別,只存在於CMOS感測器,CCD全部是全局快門,因為CCD無法實現捲簾……。 @黃靖 提到了攝像機,實際上直到幾年前,攝像機還都是CCD的天下,而CCD依照不同的電荷轉移方式,又分為IT、FIT、FT、FF四種,除了FF型需要機械快門外,其餘都採用電子快門。無論哪一種,在電荷累積、轉移的多相位操作過程中,都是整齊劃一的。CMOS天生就可以做到對單個像素的直接訪問,然而在快門問題上,這也成為了弊端。
參考資料[1] http://pro.sony.com/bbsccms/assets/files/cat/camsec/solutions/E_CMOS_Sensor_WP_110427.pdf[2] CCD Sensor Architectures電子設備拍視頻用的是電子快門。捲簾門效應就是因為CMOS上的像素點依次刷新,第一個像素點和最後一個像素點刷新的時間有差異,所以整個畫面並不同步。你可以認為是種刷新率。
快門工作方式跟視頻拍攝時間壓根沒關係好么。機械快門……壽命幾十萬次 應該還是比較傷得
2017.12.17更新好吧,當年確實沒有慢快門手機。現在隨著手機定位細分,手機主機晶元功能日益強大,不少手機已經有了大光圈,慢快門功能。我的p10就有這功能。也多了不少手機三腳架,穩定架之類的外設。可以用來玩玩。。。。。以下原文。。。。個人認為,題主把快門這個東西想的狹隘了。首先絕大部分電子相機錄像時採用的都是電子快門。對於手機來講,連照相功能都是只有電子快門。題主說手機照相快門能做到30秒而錄像可以無限時間。這裡題主其實搞混了兩個概念。cmos接收光線的時間≠電子快門。cmos接收到光線x秒並把這x秒接收到的光線數據打包傳給cpu處理晶元處理成圖片顯示出來。這x秒就是快門時間。樓主說照相快門是30秒指的是,cmos接收30秒光線後,打包處理一份圖片。而錄製視頻的時候,雖然cmos一直在接收光線,但它依然是要按照相機內部設定的某個快門時間打包數據。而且為了畫面連續性,通常錄像為25幀或者60幀,這也就意味著,cmos每秒需要拍攝25張圖片甚至60張圖片。這也就是說手機在錄像時的天然快門上限就是1/25或者1/60,並不是無限的。事實上手機是可以延長照相快門或者錄像快門的。這只不過是軟體編寫,和手機cpu處理能力問題。更長的曝光時間意味著更多的光線軌跡的積累,也同樣意味著大幅度增加數據處理量。玩過單反的人都知道,慢門曝光的照片需要的處理時間也更長,尤其是超過半分鐘的照片處理起來更是費勁。這還是專門處理圖片的晶元而手機這小晶元的處理能力更加慘淡。況且,手機照相只是輔助,誰能真的舉手機半分鐘一動不動,就為拍個照?這種情況下,稍微一抖,畫面就糊。而我們用手機拍照追求的更多是方便快捷。所以這些不實用的設計著實沒有必要。
推薦閱讀:
※造成iPhone 6陰陽屏的原因,以及是否可以修復?
※為什麼現在的手機都喜歡做飢餓營銷?
※高通820首發為什麼給了樂視?
※手機CPU不用冷卻嗎?
※大家有沒有超級英雄的壁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