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比李白杜甫強在哪裡?
《妖貓傳》最後,黃軒飾演的白居易說《長恨歌》一字未改,因為情是真的。然後空海說:「就這點你就比李白強。」
很想問問各位知乎網友,白居易比李杜二人強在哪裡?也可以說白居易最獨一無二的地方是什麼?
之前看了很多知乎網友對白居易和李杜二人的對比評價,總的來說,更多人認為李杜是top2,白居易只能算「二流」,我就不服了,白居易怎麼就不能算一流了?!
《長恨歌》《琵琶行》這樣的長篇敘事詩歷史上也找不出幾篇。
《長恨歌》直接讓白居易一舉躍升成我心中的top1,在我看來,白居易比李杜二人強的一點,在於他的同情心,白居易是個詩人,他也是個小說家。
分割線,,,,,
補充兩點,我說的同情心,是指的對筆下人物的認同和共情,就像小說家不能一味批判,必須設身處地,必須感同身受,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和《賣炭翁》的成功,本身就能夠說明白居易的同情和共情,沒毛病啊。
其次,我提問的原因是因為看到知乎網友把李杜二人捧上天,白居易總不能樣樣不如李杜吧,我只是想知道各位對於白居易的優勢的看法而已,玻璃心,求輕噴。
老白看了我家義山山的詩表示想投胎做他兒子。李商隱尚且如此,何況李白╮( ̄▽ ̄")╭
看到題主修改了:
我說的同情心,是指的對筆下人物的認同和共情,就像小說家不能一味批判,必須設身處地,必須感同身受,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和《賣炭翁》的成功,本身就能夠說明白居易的同情和共情,沒毛病啊。
我就說更明白一點吧。白的同情和共情,都是建立在「這人物關我JB鳥事」的感情基礎上的。他筆下的人物,實的也像虛的,近的也像遠的,人人都知道這只是他筆下的虛像。他始終站在岸上,讚歎或者悲泣水下的魚兒的生命,僅此而已。
杜甫?杜甫自己就是魚。他寫的不是紙上悲歡,就是我們置身其中的生活。而白寫來有這樣生活感的只有這種。
問劉十九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的同情和共情,永遠到達不了杜甫的那個深度的,白有他成功的地方,有比李杜更特出的地方,但千萬不要和李杜比真摯這方面,李杜都是最真摯的詩人,是把自己的慾望和痛苦都寫到骨子裡的那種,他們是把自己的整個生命都揉到詩裡面去的。
而白?白更像一個冷靜地去按照自己需求對世界進行剪裁的旁觀者,他最成功的地方其實是技巧上的。
=========================
本來懶得答的,看到這一句不由得噴了:
在我看來,白居易比李杜二人強的一點,在於他的同情心
李白這種頂級二流子且不說他,杜甫的同情心比白居易強出一個身位好么……即使不說三吏三別這種頂級作品,只看看這首:
又呈吳郎
【作者】杜甫 【朝代】唐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白居易的同情是在岸上,杜甫是自己跳進水裡。
========================
簡單,看看學元和體學了什麼,就知道了。在宋初和日本,白影響最大的是閑適詩,及其中三教融合的地主官僚趣味。
再講下去就不好看了,打住。這個時代既不需要理想主義的李,又不需要真正現實主義的杜,也還沒培養出現代化的趣味,喜歡個白也沒什麼。我又不愛這大清國。硬要說的話,名字多一個字算不算?
白居易比李杜強在,他在保存自己的作品這點上很有意識。
生前就集中精力,親自編校自己的文集,把自己的《白氏長慶集》搞了三份,分別藏在幾處寺廟的塔底,因為那裡最安全。不過因為戰亂火災等因素,三份稿子最後只留下一份。所以白居易是唐代詩人乃至所有古代詩人中,作品保留完好程度最高的,只流失了大概十分之一。李杜作品則流失嚴重,杜甫三十歲前的大部分作品我們今天基本看不到,李白的東西好像最多只留下一半左右。
另外,白居易的小妾應該是三人中最多的,「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杜甫就一個「老妻」 作伴。
至於長恨歌,忘了是哪個學界大佬說過,長恨歌前半部分,敘事安排並不太好,後半才精彩起來。
憑記憶回答,有些細節可能有誤。
唐人之中,白居易在著作整理,營銷傳播方面堪稱典範。比寫完就扔一邊,哪天就找不到的李白杜甫強多了。
如果全方位比較的話,李杜肯定勝過白居易。但白居易怎麼說也是個名傳千古的大詩人,沒有一點自己的獨門手段,是達不成現在的成就的。既然樓主問白居易的強項,我就來吹一波白居易。主要就是我讀詩的體會。大家多批評。
白居易最讓我佩服的,正如樓主所提到的,就是《長恨歌》。一篇長恨歌,足以支撐起白居易的地位。
長恨歌之長處,在於敘事周詳,抒情感人,而又語言通俗,婦孺能解,兼且篇幅堪稱史上獨一份。如此多優點集於一首詩上,足以把長恨歌推上神壇。
具體比較一下。李白的《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情節相對單薄,抒情成分大於敘事。杜甫的《北征》《赴奉先縣》等,字數很多,然而字詞晦澀,敘事也不如《長恨歌》圓轉自如,三吏三別則篇幅太短。《木蘭辭》《焦仲卿妻》為集體創作,抒情不及,字句似也樸拙。吳梅村的《圓圓曲》,典故太多,且就我感覺,不知該詩本事,則幾乎不能讀懂,《長恨歌》,本身就是故事,知不知道本事影響不大。
就《長恨歌》的創作難度來說,其實從該類作品的稀少就可以看出一二。白居易在時,該詩已經播於人口,而一千多年來,效顰者竟只有《圓圓曲》一篇。說原因,大概有題材難尋和創作艱難的雙重原因。(我也曾嘗試寫過類似的東西,發現,字句好壞且不論,能在篇幅上追平已是不可能……說白了,沒那麼多內容可說。)
長恨歌之外,白居易的諸多敘事長詩,優點相類似,不贅言。而在敘事長詩之外,白居易似也沒什麼太過勝人之處。他所具有的優勢,只能說是特點和優點,和其他大詩人比,也只是風格不同各具特色而已。李杜活著的時候都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小人物。李是個出身神秘的邊緣人,在宮廷和士人眼裡,是個主流圈外的奇人怪客,可以高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實則既沒有濟世之才又不名一文。杜雖然是數百年奉儒守文的士族家出來的子弟,但是個性狂狷偏燥,中二的青年期過後就是悲慘半生。
而白樂天年少即成名,當真正的官,是真的能住的起帝都的房,吃得起帝都的米,在當代的士大夫上流社會就混的開,日子過的比李杜好得多。
不過題主的意見可能會讓白樂天驚詫,杜甫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正是白的好基友元稹韓愈,當然還有樂天本人,大力發掘並鼓吹,才第一次封聖的。
題主認為,白居易比李杜更有同情心,關於這點我是真沒看出來。白居易有《賣炭翁》,杜甫也有「三吏三別」。但從古至今,中國最不缺的就是這種鍵盤俠了。杜甫沒有能力也就罷了,他白居易左手摟著樊素右手摟著小蠻,逍遙自在風流快活,吃的是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當官當的是左拾遺、員外郎、中書舍人,怎麼著也不缺錢吧,也沒見他資助過賣炭翁一錢銀子。相反,此人是個蘿莉控,把錢都用來買幼女了。等到那些女孩子歲數大些了、被他玩膩了,就會被他無情的賣掉。
他強就強在比李杜命好,生的晚,沒趕上安史之亂。李白表面上逍遙洒脫,實際上一生顛沛流離。至於杜甫,倒霉了一輩子,甚至死了都沒錢埋。白居易生逢太平世道,一身的才華有用武之地。哪怕是被貶,當的也是刺史。一生基本上是榮華富貴。既有樊素小蠻這樣的美女相伴,又有元稹這樣的知己好友,可說是一生無憾了。既然已經有李白粉絲提了古風五十九首,那麼作為杜粉,我想題主讀一讀老杜的《哀江頭》《北征》等作品然後與《長恨歌》比較一下,或許就能大致明白白先生與老杜相差多少了。
ps.其實片中以空海的立場說這話也不算沒有道理,電影起初便交待了他只識李白的盛名,並未真正讀過其詩(最後也只讀了那兩句《清平調》),而《長恨歌》又通俗易懂,再加上整個電影的故事,所以空海這個評價在片中是沒毛病的,但題主能把這話當真那就真是。。拿衣服了,還是要學習一個。1.為什麼李白和杜甫沒有寫出長恨歌類似的作品?
對比一下三者的風格,李白浪漫奇異,飄在天上,作為抒情主體的「自己」的戲份太多,總是在寫自己,就算寫歷史故事,也總要落到自己身上感慨一下,站在旁觀者角度寫情節,還是這麼長的情節,根本不是他的特長。
杜甫筆力是到了,也足夠深刻,但是缺了抒發浪漫愛情的這根弦,因此寫愛情並不美,杜詩本來也沒什麼關於愛情的篇章。對比一下麗人行和哀江頭,他先寫楊貴妃受寵,再為楊貴妃哀悼,兩篇都只是寫「楊貴妃多麼受皇帝寵愛」,僅此而已,所以藝術上雖然好,「人生有情淚沾臆」,這個情不是愛情,不具有打動人心引起共鳴的力量。
綜上,能寫出作者本人隱退在幕後,主觀抒情和客觀情節適當結合的愛情長詩,非白居易不可。李白杜甫的技能點都不在這個上面。
2.白居易好在哪兒?
第一,理趣豐富,引人思考。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是不是用來識別一個人人品的經典奇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是不是看似寫的是自然界常見的景色,但是又隱約有言外之意,可以引申到社會生活,被他寫了之後一下子成了經典?
李白不是這個風格, 杜甫不是這個風格,或者說他們也能找出這樣的句子,但是都不如白居易典型。
第二, 抒發感情獨特,真誠。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後來被蘇軾化用成為名句。
「暫將理自奪,不是忘情人。」他在兒子去世好幾年之後,突然想起,用「形質本非實,氣聚偶成身。恩愛元是妄,緣合暫為親」開導自己,開導完畢之後用「暫將理自奪」全盤推翻自己的開導,又回到悲痛。
「渴人多夢飲,飢人多夢餐。春來夢何處,合眼到東川。」思念自己的弟弟。
以上這些都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送別也好,感傷也好,閑適也好,都只是心理活動,可能只有一剎那,但是人的一生就是在這些反反覆復的小的心理活動中流逝的。
相比之下,李白的生活和幻想距離我們的現實有一點點遠。
杜甫雖然貼近現實,但是他經常喜歡把話題往大往深往沉鬱的地方去帶,比如結尾用「酒闌卻憶十年事」,「九重泉路盡交期」,「長使英雄淚滿襟」,整個基調一下子就深沉了。當然我絕對不是說深沉不好,也不是說杜甫只會往大往深的地方寫(反例有很多),但是白居易在風格的傾向性上,更注重從生活中平常的情態下筆,並且在這一點上做到了獨特和真誠。
第三,體恤百姓。
雖然這一點經常被黑,但是想到這一點並且願意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難道不是思想的進步?而且藝術性和思想性結合在了一起,元結也寫百姓疾苦,但是藝術性不高,所以沒人吹元結對吧。
杜甫也寫百姓疾苦,但是寫戰亂和農村生活居多,和白居易的新樂府對比,新樂府雖然很多有著主題先行,內容無趣的特點,但是長處在於多角度的刻畫了百姓生活的不同遭遇,有的是深宮的宮女,有的是被強取豪奪的賣炭翁,有的是辛苦織紅線毯的匠人,顯然比杜甫要更加豐富。比如太行路,寫妻子被丈夫拋棄,最後類比君臣,上升到人心險惡,和杜甫的佳人比起來,同樣是棄婦,雖然畫面不好看,因此感情不夠動人,但是思想明顯更深刻。
一點個人思考,暫時想到的就這麼多,歡迎指正補充。
白居易強在是白姓第一人,李白做不到李姓中的第一人,頂多前三。
當然是官做的比李杜大了。
召拜翰林學士,歷左拾遺??????久之,轉中書舍人,知制誥,河朔亂,兵出無功,又言事,不見聽,乞外,除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遷刑部侍郎,會昌初致仕,卒。
白居易的詩主要是淺顯易懂,典故之類的用的少一點。不然為啥日本人這麼喜歡白居易。
我就說說白居易獨到的點吧。白居易獨到的點在於他的詩「俗而典雅,樸實無華」。在於他的詩大部分能讓大眾讀懂,並在其中清晰的感受他的情思;然而這並不意味他的詩宛若口水詩,他的詩工整切韻。如果說李白以他的雄渾氣勢讓人折服,杜甫因為愁苦讓人哀憫,而白居易的詩風很淡,如「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王孫歸不歸?」「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於不斷的鋪陳,或淡,或不斷堆砌情感,在平處撬動你的心或狠狠給你來一下。這是他獨到的特色,值得一提的是當元稹死後的一首詩,「君埋黃泉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這首情感特彆強烈的,在白詩是很少見的,可見白居易對友人逝去感到多麼痛苦。我們在詩詞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就是有時作者用典,用獨特的字,用獨到的手法將詩寫的特別硬,難讀且不說,他不斷的堆砌辭藻,用典,使詩變得特別繁冗,使詩的情感凝了,使詩死了。這種情況在明清,尤其清朝的詩特別明顯。然而也非絕對,如果你達到辛棄疾這位大神的手,典故信手拈來,且典故與典故間情感契合,氣勢一貫而下,特別流暢。然讀懂典算好,沒讀懂呢?而在我們知道,堆砌辭藻,鋪陳典故,在古代考中科舉秀才大部分都可以。然而如何用了了數字【我們知道,一個典故所包含的內容需要用很多字才能寫出來的,而儘可能不用,用一二字來代替典,很難】,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且還能達到韻味悠長,撬動你的心,還能讓你讀懂,詩詞史幾人可以呢?竊以為,一個李白【從這可以看出李白同志挺狠,名不虛傳】,一個白居易,四分之三個蘇東坡【蘇東坡:(`Δ′)!哼唧,為啥我是四分之三個?我:那……(°ー°〃)五分之四個?蘇東坡:′?`這還差不多】。
在我看來,白居易比李杜二人強的一點,在於他的同情心。
同情心三個字,劃重點,圈起來,要考。
這麼說吧,在我心中白是學霸型的,天賦比一般人高,但跟前期的幾位天才詩人相比,還是差點味道。而李杜是天才型的,特別是李白,杜甫要稍差一些,但抵不住人家刻苦努力。李白當然也努力,但天才嘛,人們看到的還多是風光那一面。
至於白這種學霸型的,勤能補拙總能冒出頭,再加上人家當時的社會地位,還有領導的新樂府運動,想不出名都難。當然,以上三位都是我們普通人望塵不及的。至於同情心,光是逼死關盼盼這一件事,就讓我對白無感。(更新:為什麼我會被投如此多的反對票?)看到這個系統邀請我真的冒著期末考試複習不及時也要強行答一波。
首先作為一個李粉,我日常寫到太白時是這樣想的:宣父出言,門生續彩。漢儒發旨,傳諸太白。詠論語之珠言,哀仲尼之崩太。藏青蓮兮我懷,銘刪述兮千載。大鵬戾天,肅八裔之塵埃;垂輝照海,奪千春之光采。上陽台空,留孤貼於危台;採石磯杳,徒犀照兮異代。現在的電影台詞真是什麼都敢寫。說白樂天比李太白強的編劇大哥,大概對李白的印象也就止步於將進酒靜夜思贈汪倫了。他那怕翻開李太白全集跳過賦只看最開頭的古風五十九首他也不會再這麼想。白樂天對我有點播之恩(迷之點播),我小時候在龍門香山愉快的玩耍,忽然感到一種強烈的想寫詩的衝動,一下子就開了竅了。(手動滑稽)但是即使這樣我也不敢把他吹到和李杜一個高度。在我看來即使是和他幾乎同時期的劉夢得李義山成就都不次甚至略高於他,更不用說李白了。你哪怕換個台詞說「單憑這點你就比杜甫強」,這個題我也不會答。但是你不能侮辱我的偶像啊。這個話白樂天自己都不敢說,說起來還是編劇大哥厲害啊。我覺得題主的意思,應該是「白居易有哪些李白杜甫沒有的優點」,但是沒表達好,變成了「白居易比李杜強,因為什麼?」結果得到了大家的輕度嘲諷。
個人看法,白居易的詩,通俗而不粗俗。而且因為致力於通俗,反倒能把某些沒什麼高雅的地方寫的有點意思。
如:「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如:「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而且很多時候,他是很會用詞的,比如「天旋地轉回龍馭」,短短天旋地轉四個字,就包含了形式突變,朝廷軍平叛獲得成效,首都收復,皇帝自此可以回到長安。難道不是語言精鍊的典型嗎?
什麼是粗俗,這才是粗俗:「不料韓信不聽話,十萬大軍下歷城,齊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李白、杜甫,在寫高雅題材時固然所向無敵,但是一旦被迫寫點「俗」的題材,那就要受窘了。比如杜甫在羌村看見一群雞,覺得這個很值得一寫,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寫能寫好,結果想了半天寫出了一句——
「群雞正亂叫」
這就如同李、杜是白領,讓他們干點藍領的活就受不了,而白居易是技術型人員,發自內心的就想當藍領,反倒把藍領的活干出了藝術。
另外,在為民寫詩方面,杜甫的詩描寫的多是戰亂中的百姓,而白居易的詩描寫的多是因貧窮而痛苦的百姓。這麼看來,白居易的詩似乎更有流傳的價值,因為戰亂不是常態,而一個大國無論發展的多快,總會有貧窮的地方。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我覺得要是白居易泉下有知看到題主因為一部電影的台詞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也會笑出聲來吧。
我也看了這部電影,我告訴你吧,這句台詞唯一的意義就是因為這部電影的主角是白居易而已!(劃重點)
然後,建議題主去看看聞一多先生的《唐詩雜論》,是一本不錯的唐詩入門科普讀物,一些點評也很犀利,看到李杜相遇那一節我眼淚都要出來了... emmm總之裡面把談唐詩不能繞過的詩人基本都講了,說實話詩歌方面我也不擅長,我個人覺得你認為白居易宇宙第一都行,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是你說白居易的同情心高於杜甫,我是絕對不同意的——當然我捍衛你提問的權利。推薦閱讀:
※除了天空和大海,還有哪些東西是藍色的?
※如何評價瘂弦的詩歌?
※一首詩詞或元曲,形容由富貴到破敗?
※李白當年吟詩時的口音大概是怎樣的?
※為什麼外國詩歌那麼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