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演奏中有哪些即便是長時間刻苦練習也難以掌握的技巧?
提這個問題的主要動機是:當談論學習一門樂器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強調練習的重要性(當然多數人練習是為了學習和強化基本技巧),然而學琴的人千千萬,成為演奏家的人卻很少,並且多數演奏家一般來說都掌握了很多高級技巧。而成為演奏家的人無一例外地都有從小長期刻苦練習的經歷。
對於高級的技巧來說,排除天賦,運氣,機遇等因素,普通人如果同樣的進行長時間刻苦練習能否也同樣掌握一些尖端技巧?如果不能,那麼什麼樣的技巧是練習也練不來的呢?希望有經驗的同志能分享一下。
循環換氣啊啊啊啊
鋼琴的話:十度音,小手手扯裂了也只能夠到一部分黑鍵的10度。。夠不到10度的話和很多爵士的曲目就無緣了,無奈。
電吉他的話我覺得速彈吧,大多數人都可以通過訓練達到180bpm左右的速度,但再往上恐怕就不是僅靠訓練能解決的了,那些能速彈保持在幾百bpm以上的,我覺得一般人練一輩子也達不到,也許和胳膊、手腕的肌肉結構都有關係。
謝邀。
八度刮奏感謝邀請!
阿姨覺得,最難的,是——審美。手上的功夫,就是你所說的技巧,是可以靠大量的時間積累來完成,但是,如果審美不正確,就完全沒戲了,因為沒有審美做指導,就毫無前進的方向可言。可能當局者迷,覺得自己彈的還不錯,但是,從專業的角度來說,他已經停滯不前,或者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了。
把普通的吉他手,和大師劃分開來的,有以下的兩種方式。
1,能把人人都能彈的東西,賦予自己的想法和韻味,每次演奏等於再創作。
多見於古典吉他領域,那麼多人彈的巴赫,泰雷加的曲目,每一位知名的演奏家,再演奏出來,都是不同的韻味。
咱們不說太遙遠的,說近一些的,阿姨舉例一部大家可能都看過的電影裡面的主題曲——卡伐蒂娜《獵鹿人》裡面的一首曲目。這部電影的影響力,可以到什麼程度呢?阿姨舉個例子——在八十年代主席(現任)訪問美國的時候,被一個美國的小女孩問,喜歡看什麼電影。主席回答說《獵鹿人》,說這部影片的音樂很好聽。這部片子反映的是越南戰爭時期,年輕人因為戰爭而犧牲的故事,本身平淡的小鎮工廠,平凡而快樂的生活的年輕人們,因為戰爭,改變了人生的軌跡的一個故事。
約翰威廉姆斯,是塞戈維亞的學生,被譽為「吉他王子」,他為了這部片子演奏的Myers作曲的卡伐蒂娜,非常緊密的貼合了故事的主線,似有若無,又舉足輕重的在片子中,服務著劇情。在衝突感濃郁,生死攸關,年輕人的生命命懸一線,茫然無助的時候,它閃過一屢哀傷凄美。
陽光寬頻網 這是視頻
換成了翻彈的,比較有特色的是我國的一位演奏家——楊雪霏。她的特點視角,更像是梅姨扮演的女主,用女性視角,以心系戰場上的愛人和朋友的感受,去理解,並演繹這首曲子。
如果說威廉斯的演奏,像是在俄羅斯轉盤遊戲中,賭命的男主,或想挽回他聲明的摯友,或者是在戰爭中失去雙腿的,不想面對妻子的男性的那種,男性的執拗硬朗好強,那麼楊雪菲的演奏,更像是等待他們回家的梅姨,她不安,期待一切都是好的,每天和同伴們期待,張望,等待著一種好的結果,希望他們能夠回來。
在音色處理方面,楊雪霏的音色更脆亮,整潔,主旋律和低音部分,不是非常激蕩,但是非常細膩;威廉斯的版本,是非常明確的,有點一往無前向前頂的意思,衝突感十足,非常剛毅。那麼楊雪菲翻彈威廉斯的曲子,是一種新的詮釋,是一種不同的視角,一種再創作。
這是審美的一個方面——在具備技巧的前提下,可以融入音樂,理解角色,通過吉他演奏,來表達想法,這是建立在對音樂的理解之上的,可以被稱之為審美,在創作,也是審美的體現與延伸。
2,能在掌握別人的技巧的基礎上,開創出自己的風格,具有非常高的辨識度。
這個領域,阿姨就拿樂隊的吉他手來舉例吧,多說幾位,因為阿姨以前也彈點電吉他,喜歡的電吉他是fender的telecaster。
a,Randy Rhoads
他重新賦予了重金屬的定義,在Ozzy的樂隊里,大放異彩,他對效果器的理解與使用,開創了重金屬的新紀元。
b,Brain May
這位高學歷的吉他手,吉他solo的氣息,和主唱齙牙叔相得益彰,富於想像力的solo演奏,加上獨創的May式回授,永遠是年輕人模仿和膜拜的對象。
c,Steve Morse
深紫樂隊的吉他手,沒有他就沒有RIFF,Somke on the water,是他的代表作。
d,Tony Iommi
深受爵士樂影響的吉他手TONY,把Joe Pass的爵士進行,帶到了金屬樂中,他同自己的方式,製造了唯美卻巨大震撼的噪音,躁動之音,重金屬,從此不同。
e,Pete Townshend
湯神,砸吉他很出名,是搖滾史上第一摔。他的功績,更重要的是——讓演奏變得更猛,更快!他讓The Who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現場樂隊,和KEITH鼓神一起,締造了這個樂隊的現場神話。
f,david gilmour
即墨叔,大平克,在滑棒演奏技巧和電吉他solo方面極具創造力,是音樂史上一抹無法胡適的色彩。
g,Keith richard
RIFF,標誌性的教科書,是滾石樂隊的專輯——《I can not get Satisfaction》,開放與封閉式和弦的切換,和主唱大嘴叔的配合,默契無比。在As tears gose by中,百轉千回的,都是他。
h, Jimmy page
70年代令人尖角的吉他手中的帕格尼尼。風格多變,他把英國民謠,和電吉他演奏技巧融入在一起,還把布魯斯的精髓融入到搖滾樂中。
i ,Clance White 中川砂仁的Clarence,是寫給誰?
等等等等
在各自領域裡面獨樹一幟的大師們,不勝枚舉,他們都有各自的發光閃亮的一面。大師並不等於通才,也不是演奏技巧全面的,比如你不能要求Jimmy page去演奏塞戈維亞,威廉斯也彈不好天堂階梯。一項難度極大的演奏曲,並不是所有大師彈奏起來如探囊取物一樣簡單。
之所以說,最難的是審美,原因就在於,這些被我們稱之為大師的演奏家們,能夠有紮實的功底,過人的對音樂的理解能力,能把別人都能演奏過的曲目,演繹出專屬自己的特別韻味,極具辨識度;在開拓方面,在前人的基礎上,能夠把不同的風格吃透,並融入到自己的音樂裡面,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起到了「開天闢地」的作用。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拉開普通人和演奏家之間的距離,並非某一項特定的技巧,而是「意識」,這是一種通過多領域知識,融會貫通,積累出來的一種獨特的能力。這種獨特的能力,就是審美的養成,是對音樂的獨到的,專屬的見解。所以,即使很多人勤學苦練,突破了身體的技能,掌握了一些演奏的技巧,甚至,在單項技巧方面,甚至可以比擬大師,但是,依然不能成為大師。差別,不言而喻,不在技巧,而在意識。
但凡,設計到「意識」和「審美」的領域,都如此。你我他都會寫字,但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書法家。《多寶塔碑》的規整,《快雪時晴帖》的瀟洒,這樣的作品,我們可以臨摹,但是無法超越,很多即使是已經能夠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充其量是個優秀的模仿者,不能被稱為書法家。
繪畫,亦如此,筆墨遊走之間,皆功夫。你看到齊白石筆下的魚蝦,栩栩如生,你從技法上,你畫了幾百張,神似形似,但情感和筆觸之間的功力,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白石老人畫魚蝦的時候的情感,是記掛著家鄉的南方池塘,他畫的其實不是小魚小蝦,而是他的童年回憶與情感。
所以,在練習某些技巧的時候,我們思考的不應該是演奏者的技巧本身,更多的是要身臨其境的去思考他的審美,研究他的意識。相比於長期刻苦練習的手上功夫之外,這才是藝術更值得我們探究的,更有意思的地方。
終於寫完了~~
謝謝觀賞~
:)
李斯特的部分技巧
古典吉他的輪指技術。右手的大拇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在不同的兩根琴弦上發出快速、均勻、音色優美、有顆粒感的聲音。除了長期正確的練習,也需要良好的基本功,不錯的右手機能,和一點天分。恩,長時間刻苦練習也難以掌握,沒毛病。因為很多大師的輪值技術也不咋地。好的輪指太難了。
技術指的是生理機能,技巧指的是用身體某部分非常規的方式去演奏產生一些特殊的音效。
技術是可以勤奮的練好的,大部分鋼琴演奏者所說的技巧,個人感覺還是生理機能上的熟練,勤奮練習增強肌肉記憶應該是可以解決好。當然鋼琴也有些技巧,比如說音色,撥琴弦,三個踏板的使用,或者是怎麼敲琴蓋發出一些自己追求的聲響。技巧我覺得就是比較玄的,要用巧勁,比如唱歌,發雙音,或者找各種各樣的共鳴腔,花舌,腹語等等,這玩意,我覺得與其說是勤奮地練習,不如說是勤奮地去摸索,這一部分我覺得有些人就是一輩子沒辦法摸索到,或說,嘗試的次數還沒有足夠多,讓所有產生聲響概率都實現。當然如果嘗試地足夠勤奮,嘗試次數接近無限大,那學什麼都沒有技巧,都是熟練而已。瀉藥
這就要看作曲家寫作的作品是不是人類這種生物可演奏的了,人真的是個有無限潛力的生物,無論作曲家寫得如何變態,如何不合人類生長原理來作曲,演奏者們都能給他演奏出來。所以這也就縱容了一部分作曲家,可以不了解某些樂器,肆意寫作。。。苦了我們演奏者。。絕大多數技術上的差距都是可以通過大量訓練用時間來彌補的,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學樂器有點類似於修仙,真的是有一個又一個的瓶頸的,只不過很多人意識不到或者有意識卻不知道怎麼突破,等到了下一個階段再回頭去看完全是兩種狀態,就好像學了方程之後再去解雞兔同籠的問題。不說演奏家,要成為一個好的樂手,技術真的只是一塊拼圖而已,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塊拼圖,還有樂理的理解和運用、個人的經驗、鑒賞能力、創作和改編的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跨樂器的交融等等,甚至比較玄乎的樂感、靈性這些,應該回歸音樂本質去看,我覺得一個真正好的演奏家一定是一個好的音樂人,即使他是一個鋼琴演奏家,只要他願意,他也可以成為別的樂器的演奏家,這是一個音樂素養不斷積澱和釋放的過程,而不是因為單一的什麼超級難的技巧造就的。——————————————————————
我是老王,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老王尤克里里】,分享更多乾貨,一起學習交流心得
精品合集: 老王藏寶庫
知乎專欄:關於尤克里里的一切 - 知乎專欄
手不夠大是個致命傷
基本上夠不到十度就與李斯特拉赫勃拉姆斯甚至是肖邦的很多作品無緣了。(改琶音什麼的當然算是一個解決方法)
可惜我暫時沒有這個致命傷
(先說一下,循環呼吸是有科學辦法練出來的)
正文其實對於管樂來說 真正的機能是單吐,有機能的原因,大多數人最快也只能做到144(大管來說……長笛太狠了),有很多機能特別好的大師也做不到很快,只是雙吐或者三吐聽起來很像單吐。其實大部分人只需要好好練基本功就可以……因為基本功真的重要,也真的好多人也不是太在意,音準都太次了……
真正經常用到的,坐團里的東西,就是節奏,音準,最後才是音色音樂性……然鵝………………我想分享一個自己的感受,本人學習單簧管,每一件樂器都很難,但管樂相對小提琴弦樂和鋼琴來說還是偏簡單,畢竟是單聲部樂器。
1)管樂的音準。各位弦樂的朋友們想必都有體會,從開始學琴的第一天這個概念就開始根深蒂固了。對音器,把位上貼好布條,一個一個音對,等大一點了 開始拉雙音,聽和弦,和弦之間的距離大小。鋼琴也是,從小就耳濡目染聽到正確的音準和和弦(除非你的鋼琴沒調準,學久了自己都能聽出準不準)但是,管樂就不一樣了,小孩能把那些音吹出來不破音已經很讓人開心,但其實很少有初學老師要求管樂的孩子聽音準,因為管樂器像鋼琴每個音對應每個指法,但管樂卻又不和鋼琴一樣,音準有時候還需要氣息,和樂器本身。特別像黑管這個爛樂器,沒有一個音是準的,出場就不準,每一根都不一樣,要學會自己調整,去熟悉自己的樂器。所以,管樂的音準概念比弦樂來的差很多,所以管樂和弦樂的視唱練耳都是分開學習的。當我有這個意識已經是大學專業學習之後了,現在正在努力學習,特別進了樂隊,你就會知道你一個人冒在外面的尷尬。。。。但即便如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起小提琴鋼琴3歲就開始的音準,我恐怕還得刻苦訓練。。。2)音樂感覺。 這個真的練不出,但又能練得出來我有個同學,每天7點來琴房,每天練琴數小時,比誰都認真。但是總是感覺沒有提高,該錯的還是錯,節奏亂吹,時值不滿,更不談感情,重奏的時候也不聽別人,自己進來時候要拖節奏要麼很快溜手指。我覺得他的音樂感覺真的沒有概念,雖然我自己也沒做好。但我覺得我是有改變的,其實我也是,一開始都是亂吹,不嚴格後來才慢慢逐漸有所好轉,所以說可以練出來,但越到後來會感覺到瓶頸上不去了。我曾問過藝術輔導,他說音樂的感覺首先要自己會分析曲子,然後自己嚴格要求,最後與別人合作時候要懂得氣息,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音樂素養,音樂基礎,自我控制和自我意識上。往往很多人首先就沒有意識自己吹快了慢了那根本不會進步。這個真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磨練3)音樂感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被老師說過 你演奏的東西沒有感情。反正我一直被說。。。。這個東西困擾了我很久,我覺得這和人的性格完全分不開。一個不自信的人,內向的人 拉琴往往內斂,不敢表現,而一個自信的 外向的人 拉琴完全不顧他人所想,表達真情,但有時會失控,破壞音樂性。人要達到這種人琴合一的境界真的太難了。總而言之,琴還是要練,還是要刻苦踏實,樂器這件東西就是一個長時間磨練的過程至於進步,要相信總比不練琴要好,不能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到就放棄。厚積薄發,沒準有一天就來了靈感和悟性呢最後大家如果有怎樣培養音樂感情的好建議也可以告訴我。連頓弓有的人覺得很簡單,但是我真的做不到阿...怎麼練都不行阿...
我練的比較低級,練個肖邦的夜曲,在最後結束部分的華彩我都害怕提不上速(這還是音樂會的曲目),但是後來演出的時候也上去了。
舒伯特的第九首即興曲速度198,將近兩百,我也是害怕提不上去,可最後也提上去了,但是有一些曲子我還是碰不了,手指短,跨度大的曲子肯定不行,其他的後天應該都可以練出來,練琴的人千千萬,作曲家也不少,會有一款符合你,像我們半路出家的肯定期望少了,要求也低了,謝邀
嚴格來說,拋開先天因素(比如說14度大手),能被人演奏出來的技巧都是可以被練出來的。
也就是說,只要夠努力,完全可以掌握鋼琴家們都掌握的技巧。
那普通學琴者和鋼琴家的區別在哪裡呢?
曲庫,對樂曲的把控,樂感,閱歷,對作品的詮釋,個人風格,想像力,空間感。
這些才是貨真價實的區別。小提琴的連頓弓...以及拋弓(具體應用參加帕五)
技巧上的問題在時間、勤奮和正確的方法下都不是問題,天賦上的差距永遠不可能逾越。
雙音刮奏
推薦閱讀:
※每天練琴(大提琴)的順序應該是怎樣的?應該怎麼高效的計劃和掌握好練琴的時間。?
※有哪些讓人振奮的古典音樂?
※國內有哪些閱讀古典音樂欣賞文的網站?
※如何評價ólafur Arnalds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