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志願軍的行軍速度是怎樣訓練出來的?

在將近30年的戰爭中,我軍的行軍速度一直都給人以「兩條腿跑得比四個輪子還快」的印象。許多戰役中,行軍速度快都是致勝的關鍵所在,如飛奪瀘定橋一晝夜120公里強行軍、淮海戰役追堵杜聿明集團、朝鮮戰爭三所里穿插等。

在當時糧食產量低下、給養困難、士兵營養難以跟上的情況下,我軍是怎樣訓練出如此高速的行軍的?我軍當時有專門針對行軍的訓練嗎?


這是朝鮮戰爭1950年的11月,我們27軍聯走到第四天,截擊美國陸戰第一師的經過。

要問:志願軍的行軍速度是怎樣訓練出來。

走路,第一天累,第二天更累,第三天比第二天好一些,第四天比比第三天好一些。再走就不累了。


工農紅軍時期,雖然我軍待遇差,條件差,但是白匪軍那邊剋扣喝兵血喝的厲害,實際上到手的,反而是我軍的待遇好一些。

加上白匪軍大多是拉的壯丁,軍心渙散,不敢派小分隊出去偵查,因為派出去說不定就跑了·情報滯後,不敢走太快

一加一減,我軍速度就顯得很快了

八路軍時期,嗯,就說粟裕吧,剛開始的時候,鬼子的汽車小火輪什麼的,不管什麼地方出事兒,半個小時就能到

然後粟將軍就密切聯繫群眾,仔細規範路線,在群眾的幫助下,一路經過日偽頑匪交叉的地盤,打伏擊,十五分鐘結束戰鬥走人··

這個是情報的優勢

另外還有44年的大練兵,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心渙散,不敢派小分隊出去偵查,因為派出去說不定就跑了·情報滯後,不敢走太快。加上你跑出來了,蔣公一個電報你又回去了······物資因為美國財大氣粗,真不缺。

志願軍時期,那北朝鮮是山區啊···

訓練的話,我記得44年大練兵的時候,要求上有行軍的訓練,我去翻翻

實際上,我希望以後我們的軍隊,不需要特別訓練行軍速度

直升機飛機裝甲車才是他們行軍的主力


軍隊不是運動員,速度不看個人成績而要看整體成績,個人跑得再快也沒用。

在野外徒步機動中要保持速度和隊形,對每個士兵的主觀能動性要求很高,每個士兵對自己要去哪裡什麼時間到達都要有基本的認識,這樣才能保證掉隊收容的人員能及時歸隊,所以共軍徒步行軍即使走亂了隊形走亂了建制都沒關係。

國軍徒步行軍速度一直被詬病就是因為他們中非自願從軍的壯丁比例太高,士氣低迷,逃亡嚴重。部隊想要防止士兵逃亡,就得搞人盯人,但是長時間行軍的話隊形建制肯定會亂,隊形建制一亂,沒人盯著就會有士兵趁亂逃亡,那就只能走一段路就停下來整理隊形清點人數,然後繼續趕路,周而復始,這樣能走快就有鬼了...

至於跑過汽車輪子,那就只能歸功於東北亞地區複雜的地形和一坨屎的基建了...


大概這幾個方面吧。

1、當時的戰場地形有利於步行。

拿反圍剿的主要戰場江西福建來說。

江西省東、西、南三面環山,中間丘陵起伏,山地面積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丘陵佔42%,崗地、平原、水面佔22%。

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不像現在鐵路和高速已經普及,當時的基礎建設一清二白,那些四個輪子說實在是沒有巨大優勢的。

2、紅軍規模小精銳,群眾基礎好

紅軍部隊人數少,是劣勢也是優勢,他們多是久經沙場的精銳,戰鬥意志頑強,戰術素養過硬,目標明確,規模小利於穿插,而且注意發展群眾,可以安置老弱病殘,實際參與戰鬥的都是最強的戰鬥力。

國軍雖然人多,但大部分都是抓來的壯丁,行軍和押送俘虜一樣費勁,

3、信息不對等,指揮能力差距。

最重要的,這不是一場公平的競速,不是兩軍在同一個賽場競速,大部分時間國軍根本不知道紅軍在哪,而且無法從群眾獲得信息甚至被誤導。

當他知道時,不是已經到了老遠了,就是故意讓你知道的,以為自己兩頭堵了,來個四渡赤水,讓你驚呼還有這種操作?

4、各軍事集團保存實力

蔣介石只是以威逼利誘,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實際上軍閥舊式軍隊私人化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權利和財富都是由手中的軍事力量決定的,誰都想保存勢力。

蔣介石想借剿匪削番的心思昭然若揭,那些軍閥自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不會窮追猛打,趕出轄區了事,甚至還有私底下拿軍火做生意。

這個問題直到解放戰爭也沒解決。

千里馳援李天霞,中心開畫張靈甫。

其實適合國軍的是一戰的打法,穩定的戰線,沒有智商純拼消耗,壯丁別的不會挖戰壕修碉堡總會吧。

於是第五次反圍剿,蔣介石調集約100萬兵力,採取「堡壘主義」新戰略,又恰逢這時,王明博古突然腦子進水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這才贏了。

一點拙見。


1.首先,共軍的行軍能力確實是很強的。這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

一是兵員素質。參軍的農民在翻身前是靠體力維持基本生活的,他們對於長時間、超負荷、機械的運動有著異乎尋常的承受力和忍耐力。

二是戰術養成。長期處於裝備和人數劣勢的共軍對於徒步機動有著突出的需求。對於長途行軍的組織、訣竅把握的很准。共軍的參謀可以在大兵團宿營的時候安排部隊分梯次起床、吃飯、集合然後馬上出發,各部隊按部就班前後銜接分毫不差。這是長久的積澱形成的集體慣性。

2.所謂「兩條腿賽過汽車輪子」,是有文學式的誇張成分的。

很多時候,是用共軍出發的時間作為節點,使用「龜兔賽跑」式的計算邏輯達成的效果。共軍部隊是全力以赴趕往目的地,對手則未必是如此。

比如飛奪瀘定橋,同期趕往瀘定橋的國民黨軍由於信息差異,對於共軍動向認識不清,對時間的緊迫性估計也不足,因此他們晚上是宿營的。對面的紅軍則連夜趕路,這種行軍差距並非想像中的「跑得比較快」。

又比如穿插三所里,對面的敵軍也是後出發,帶著輜重,執行一系列的機動任務後到達三所里的,並不是像想像中那樣跟共軍進行了一場單純的行軍比賽。

當然,這裡面還得益於共軍指揮員對於戰局的前瞻性把握。他們似乎總是能先敵發現,先敵部署。

如果雙方同時下達出發命令,同樣派出戰鬥部隊儘速搶佔某地,即便是在朝鮮那樣的地方,徒步行軍也是不可能超過機械化的。


想起小時候跟著大人去打獵。

冀中平原,其實野物不多,最常見的就是野兔了,所以在我們這裡打獵就是「打兔子」。

基本裝備,獵槍,火藥和鐵砂子裝挎包里,沉甸甸的,還有兩條細狗。

一般下午出去,有時候半夜才回來。

大概跑百十來里地,我那時候十來歲,跑大幾十里地沒有壓力。

中國的傳統農民,其實身體素質還是很好的,我父親個子不高,但是二百斤的麻袋扛起來就走。收麥子打場的時候,叔叔大爺哥哥們比賽搬碌碡,能把上千斤的碌碡從地上立起來的不在少數。

關鍵是他想不想干。

當年德國在膠東招募當地農民組建軍隊,驚訝於其身體素質之高絲毫不弱於德國兵,可以驗證我上面的說法。也就是說,中國農民的身體素質,尤其是耐力等,是相當出色的。這是長期辛勤勞作的結果。

所以,當年紅軍也好,解放軍和志願軍也好,他們的主體是農民,因此只要有有效的組織和激發,他們的潛能就會顯現出來,急行軍也就不成問題了。

飛奪瀘定橋,一晝夜行軍240里,平均一小時10里地,這是一個正常步行的速度,如果是跑的話,每小時15里很輕鬆吧,僅需要16小時,有8小時的休息時間。我覺得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我覺得應該是外部環境的逼迫 戰爭是塊試金石 那些速度慢的可能更早就犧牲了或者掉隊了 我姥爺當年是通信兵 身上背著好幾十斤的電話線 參軍才一年多就把肺累出了毛病 醫院治好之後因為沒追上大部隊就轉入了敵後的組織


沒有演練,都是實戰,依靠強大的執行力,加上外部環境的逼迫。


我今年清明去芷江玩,兩天走了十萬步,把襪子磨破了。第一天四萬步,第二天六萬步。

我室友跟我感慨,說:認識我之前不相信有人能走三萬多步,直到那兩天我爆步數。

我後來也沒有在走到三萬步以上了,現在想起來,因為沒什麼壓力逼迫我去走那麼多步,如果有一天上級命令我去搶佔某個要點,生死壓力下我想我會走更多的步數。

我也問過當兵的朋友,他們是吃飯喝水都不停步,一直走不停走。


有一些是吹出來的,比如飛奪瀘定橋那次,就算按楊成武在星火燎原裡面那篇吹水文中的說法,那段路也不止走了一天。而且路程也值得懷疑。

還有一些不是每個人都做到了,比如遼西追擊廖耀湘,掉隊的不是少數,編製則完全被打亂。

另外,近代軍隊就算是美軍,作戰隊列前進,也有相當多士兵靠兩條腿走的。


推薦閱讀:

美國看中國的心態是否跟中國看印度的心態一樣?
解放戰爭中是否有成建制的共軍師級作戰部隊被國軍消滅。?
今天是對越自衛反擊戰38周年,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
戰爭史上有沒有部下違抗上級命令反而取得了巨大戰果的戰鬥?這種部下最後的處理結果是賞還是罰?

TAG:中國近代史 | 中國人民解放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