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五十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

實在不能理解,曹操終其一生不能建國。還被人罵做曹賊。為什麼到了50歲偏偏覺得他最厲害?


我能講題主的這個說法沒有根據嗎?從來沒聽說過50歲看曹操很厲害的說法,以曹操的能力而言,無論任何年齡段都不乏對他有敬佩之人。然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曹操何曾又能成為最厲害的人呢?

這個最厲害的說法跟60歲看劉備最厲害大概一樣,有很大的渲染成分,以及對自身的共鳴感。那麼的話我認為青年看曹操是最厲害才對。

曹操少年任俠放蕩,絕大多數人沒有的個性,曹操是有了。東漢末年西羌叛亂不絕,宦官專權殘害忠良,天下有志者無不以除此兩惡為己任,皆欲效李膺、陳蕃成為清流。曹操初為官(據說也還司馬懿之父司馬防舉薦)既為官清正,不畏權勢,還打死了違反夜禁的蹇圖,蹇圖乃蹇碩叔父,少年時曹操就曾私闖張讓家欲要行刺。這些事迹青少年時的曹操就已經超尋常家的孩子大不相同。

曹操、袁紹這些人都是竇武、陳蕃的追隨者。恰逢黃巾之亂,曹操隨皇甫嵩平賊有功,被任為濟南相,曹操到官後大力整治了當地貪官與權貴,貪污者紛紛四處逃竄。這對於曹操將來的成就可能根本微不足道,其實這時的曹操也已經接近30歲,但對於少年時我來說卻有極大的崇敬感。雖為區區一個濟南相,卻有改變體制的理想。後稱病隱居,也不忘其志,繼續讀書交友。

曹操還有一個理想就是成為征西將軍,漢時將軍還不是常設官職,征西將軍還只是普通的雜號將軍,只是征西二字主要負責西邊羌族的討平,曹操的志向就是要外除西戎,內清奸臣。

其後曹操、袁紹等人依附大將軍何進,一同與宦官為敵,最後何進死亡,袁紹、曹操等人盡誅殺宦官。如果不是募兵制與州牧制的推行,買賣官員的問題以及董卓進京,到真不一定陷入群雄割據的局面,故事到了這裡就結束的話,曹操和袁紹也不失為匡扶漢室的志士呢。再算上後來東軍討伐董卓,諸侯多按兵不動,曹操身先在前作戰,差點陣亡於陣前,無不顯英傑氣概。

我想說的是曹操無論是青年還是中年都是非比尋常的人物,反倒是老年時長有好幾次大戰略上的失誤。當然,早期群雄逐鹿的時候曹操除去迎獻帝外,戰略也不見得太高明,故而李世民評價曹操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曹操確實不是什麼完人,漢中失利、赤壁之敗還有四處屠城都體現了曹操性格弱點。

曹操早期治世能臣,後來是亂世奸雄一點都不衝突,權力是會膨脹的,曹操早年又不知道自己會位極人臣,當然以匡扶漢室為己任。挾天子令諸侯這種便利怕是掌握在手中之後,才深深感覺到它的好,怎麼也不願意放手了。

硬要說曹操是中年人里的強者,到也說得過去。曹操丟失兗州後幾乎要送人質給袁紹,完全成為袁紹部下,一線之間仍能反撲擊敗呂布。當時缺糧還得吃人肉。曹操起家的地理位置就不太好,四面處敵,袁術、黑山賊、匈奴、劉表、陶謙什麼亂七八糟的人都有。後來又加上劉備、呂布、張綉。不說別的,至少見招拆招的機智,曹操就已經強於他所有的敵人了。


為什麼說 60 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

看到一句話:「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厲害,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

這都是哪冒出來的問題,之前也一大堆回答讓人覺得頭頭是道的,能不能先有個准?


太多因素印證了曹操的NB...這事要鋪開講估計今天就別辦公了,隨手看到,就隨手貼上讓縣自明本志令,讀完自己感受一下吧。

此文背景是皇孟德公退還一些封地(縣)並藉此發布的一篇公開下發的文章(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忤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低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後征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已。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位已極,意望已過矣。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吾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使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已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推薦閱讀:

玩光榮的《三國志》,有哪些武將是你每次抓獲後必殺的?理由是什麼?
如何評定劉備的軍事指揮水平和個人武力?
为什么曹操要烧书。?
司馬懿算三國最成功的人么?還是算最幸運的?如果不是,誰才算?

TAG:歷史 | 三國 | 曹操 | 三國演義書籍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