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局,三國時期誰的為人處世最好?
本人是看到@為什麼說六十歲的時候看劉備是最厲害的?有所感悟的。
題主大學生,正值中二病發期,業餘時間(我有好好學習,不用給我些什麼過來人的人生經驗,讓我先好好讀書,我們談質變,不談量產)偶爾會稍微思考一下如何用行為支持實用主義,或者說偏向社會現實,或者說是世故,出世心強,希望能獨善其身且進而濟天下。曾經和同學討論過劉備,他盛讚過劉備的喜怒不形於色以及善於揣測人心。雖然三國時期確實沒有什麼好學的,但是勝在熟悉的人多,而且知識點少好入門,不是么~~^_^同時本人出身草根,深受天涯和地攤文學的陰謀論影響,且過了熱血男兒的年齡了,堅持在我眼中不再是板藍根,是生存的必要品質。求結論,謝絕中心思想不給或者文藝青年(不要求你回豆瓣或者麗江),請勿礙眼。
謝謝~?─O(≧?≦)O──?(考慮到年少會語氣太沖,匿了,不要在意這些細節。)
不請自來。
我知道類似問題,答案多愛劍走偏鋒。一些人們固有印象中的東西,卻得不到大眾的承認。因為《演義》的略有誇張與改動,導致很多人,便矯枉過正地否定一些人物或歷史,這樣是不對的。
如果說,縱觀全局,三國時期誰的為人處世最好。
那麼我想答案只有唯一的一個,季漢丞相、武鄉侯 諸葛孔明。諸葛亮,無論是在歷史,還是在《演義》,都是三國最正面的人物之一。
三國本是一個亂世,可以稱得上是烏七八糟,但有了葛公,整個三國的歷史就亮了,一切都變得有色彩,有意義。其首要一條,便是葛公在人格上沒有黑點。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出師表》
儘管《後出師表》真假存疑,但並不影響其意義。
為人處世,便當秉著上面這兩句話。為人處世,這個詞如今已經被用臭了。和這個詞掛在一起的,多半都是隱忍,退讓,口是心非,一切行為都是在權衡之下,為了能把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展開的。
以至於,很多人在提到三國的為人處世時,會想到——賈詡。這是不對的。我必須要一再講,這是不對的。
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一件事,你做與不做,它本身的對錯,要比它對自身的好壞更重要。
葛公之所以被後人所推崇,不是因為他的官爵富貴,而是因為他的人格堅毅,他一直在做對的事,在做在他看來最正確的事。
在隆中的時候,讀書、種田。或為梁父吟,或與三兩好友闊論天下。
葛公講當年的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我是相信的。在那個亂時局裡,「全性命」是大事,自然要「不求聞達」。葛公彼時做的就是最正確的事。
對照現在,大學生尚未工作的時候,最正確的事,就是像葛公一樣,讀書、作文、了解天下時事、交三兩摯友怡情。葛公,走出隆中,便是為了季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就是葛公的為人處世。
只要你的行為,和你所說的話,具有一致性。只要你所做的事是對的,即便你的公正會傷害一些人,但大多數情況,人們還是會認可你的。「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魏氏春秋》
單拎這句話出來,我想表達的不是,工作太辛苦,人的身體會吃不消的。
我想說的是,葛公這麼大的工作量,那麼差的飲食,在一千八百年前的醫療條件下,都活了54歲!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上進,也是為人處世中最重要的一點。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翻遍四書,只能看見為人,從看不見處世。
上面說的,也都只是為人。
竊以為,為人若如葛公,處世只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為人也只有一條,要做對的事。不邀請我( ̄^ ̄)ゞ不答不答!
我先學我嘉來個神預言,肯定又有一票人回答賈詡,請容我爽朗地笑一笑:HIA HIA HIA!睡覺去,如果沒被摺疊且早上起來還記得,我就來答(=?ω?)?----------------------------------------------------------------------------------------------------------------一覺醒來發覺這都有贊,嚇得趕緊從床上滾下來答題→_→賈詡的票不夠多,不開心(╰_╯)#
首先我掃了一眼大家的答案,發覺大家還是很老實在答題嗎,不過呢,我還是比較同意 @趙一鳴 的觀點,所以在正式回答之前請允許我以一個大姐姐的身份來教育一下還在中二的題主吧,HIA HIA HIA!
題主還是挺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還處在中二期,問了這麼個問題。哎,為人處世好或者不好哪有什麼「最」的說法,並不是說不能從三國人物身上學到這些,只是你要問個「最」那就難免有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的嫌疑了。你要是問「最」,我實在是答不了,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很多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就我個人的觀點我實在是評不出一個最好的,即便評出來了那也絕對是充滿個人色彩。兮嘉首推郭嘉啊,旁邊陳群打臉( ̄ε(# ̄)☆╰╮( ̄▽ ̄///)
不開玩笑正式開始答非所問一記。我就隨便講幾個人。
首先是業餘三國迷們非常喜歡的文和大大,講到他大家的第一反應絕對是,&哇三國第一謀士!&哇好聰明哦!哇很會保命哦!哇很會做人哦!……你要說賈詡會不會為人處世,答案那絕對是肯定的!誰要說不是,你告訴我,我保證不打死他!人家N易其主,連一起投曹的張綉後來都不明不白地死了,人還能跟著阿丕混到壽終正寢,這個為人處世的能力絕對是神級的,關鍵是賈詡這個你學不了。人家是智商高到逆天,他的為人處事能力是以洞悉人心為基礎條件的,也就是傳說中的智商高到一定程度,情商高不高已經無所謂了。所以說文和大大你~學~不~了~(神馬?題主你智商300?你當我沒說→_→)
其實類似賈詡這種智商超高,情商就無所謂的人還有很多,典型代表是魏國郭嘉,蜀國法正,這二人都在做人做事上為人詬病,不過沒辦法,人就是聰明能為主攻分憂,人主子就是喜歡,至於跟旁的可有可無的人搞不搞的好關係,這都無所謂嘛╮(╯▽╰)╭放到我們現代的環境里,你不可能跟你每一個同事搞好關係,但是跟你的上司搞好關係,絕對比跟十個同事搞好關係都頂用啊!
下面要講講我大蜀漢!我這個很少回答蜀漢問題的人都被人說是蜀黑我真是冤死了→_→我不是不想答,只是實在是文盲不了解蜀漢的事情→_→所以今次也只敢講講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
首先是咱們的先主,一貫也是被人說很懂為人處世的,這個大讚,而且這個倒是能學學的。首先是先主跟關張二人那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跟丞相那是有「魚水之歡」的(哪裡好像不對,我果然是文盲→_→),你拿一片真心對人,人自然就願意跟著你,所以即便曹總對二爺情深,二爺還是一往了(曹總摸摸,不哭不哭!)包括帶著百姓逃跑,龐統獻策取劉璋地盤時候裝模作樣的拒絕,我們不管最後的結果怎樣,至少先主還是在努力實踐自己「仁」的價值觀的。正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像先主這樣,人緣想不好都難吧?另外正如題主提到的那個問題里很多人回答到的一樣,先主身上最讓人敬佩的即是「堅忍」二字,有這樣的處世態度,想不成功也難吧?
其次講講我大丞相, @李正Str 講得很詳細了,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補充兩句吧。其實我覺得諸葛的人緣不好說,但是大家都服他敬他,為什麼?因為諸葛很公平,體現在出師表裡提到的「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體現在他揮淚斬馬謖這件事上。作為一個領導要做到公平二字,做到賞罰分明,這何其困難,只要是人必然有自己的好惡,而諸葛丞相能做到這個程度,蜀郡能治理得好,大家也能服他敬他了。
講的差不多了,最後跟前面那些答主一樣私貨來一發,講講我最近的心頭好李典,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會做人做事的傢伙,放到這個問題下來安利正合適。這邊主要講兩件事,一個是帶家族主動遷到魏郡(其實就是做人質,向曹總表忠心啦),一個是逍遙津一戰與張遼摒棄前嫌支持張遼的作戰計劃說:「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心胸豁達如此令人佩服。所以陳壽評價:「典貴尚儒雅,義忘私隙,美矣。」「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比起上面說的那幾個逆天的人物,兮嘉私以為李典的為人處世倒是更容易讓我們去學習和效仿吧?
突然想到還應該舉幾個反面教材,那絕對是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了,中間還有個禰正平→_→具體事例大家百度之,懶得講啦~
畢一個人為人處世好,也就是說他是個好人,那麼他往往會得到不錯的評價,比如說——長者。那我們看看三國中有多少人被稱為長者,排名不分先後。
1 李典——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
2 胡敏——
太祖問曰:「胡通達,長者也,寧有子孫不?」濟曰:「....」
案胡氏譜:通達名敏,以方正征。
3 顧雍——
雍不以呂壹見毀之故,而和顏悅色,誠長者矣。
4、5 張承、顧邵
張承、顧邵虛心長者,好尚人物,周昭之論,稱之甚美,故詳錄焉。
6 嚴畯
至畯辭榮濟舊,不亦長者乎!
7 陸遜
權曰:「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
8 鍾離牧
民慚懼,率妻子舂所取稻,得六十斛米,送還牧,牧閉門不受。民輸置道旁,莫有取者,牧由是發名。徐眾《評》曰:牧蹈長者之規。
9 劉表
贊曰:紹姿弘雅,表亦長者。稱雄河外,擅強南夏。
10 劉虞
初平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沖,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
11 華歆
孫策略地江東,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長者,待以上賓之禮。
12 張邈
袁本初公卿子弟,生處京師,體長婦人;張孟卓東平長者,坐不窺堂;
這麼一大票長者教給題主的人生經驗夠不夠啊?
對了,結尾順便舉個反例,不是三國時期的。漢初的大將軍韓信不是長者,死得老慘了。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
刷托福刷累了就跑過來答題了~,和題主的觀點可能不同,我覺得所謂為人處世最好、最會做人的人,並不是那些在亂世中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拋棄任何東西的人,而是那種可以很好的權衡自身與百姓利益、家國前途、理想與友情等的人。畢竟對於一個人而言,如果生命和利益像飯菜的話,理想這些可能就像水果,不吃飯菜肯定會餓死,但不吃水果也容易缺維生素X。那我就寫一個比較符合自己做人認知的三國人物吧&>=&<
羅憲,字令則,是襄陽(今湖北襄陽)人,老爹羅蒙是季漢的廣漢太守,自己也算是高幹子弟了,十三歲的時候就以文學著名,於是做了蜀中大儒譙周的學生,羅憲性格端方,禮賢下士,輕財好施,被同門的師兄弟比為子貢。後來羅憲在季漢做了太子舍人和宣信校尉,卻因不肯趨附於黃皓而被貶官為巴東太守,後來鄧艾鍾會伐蜀,成功攻下成都,吳國也派盛曼等人來偷襲羅憲,於是羅憲率領部下大哭三天後歸附晉國,帶著僅僅數千人的軍隊並成功擊退了吳軍的進攻,後來在吳軍派出陸抗等人的援軍、永安城中也大發瘟疫的前提下,羅憲堅決拒絕了部下逃走的建議,最終在打了近一年的防禦戰後和晉國的援軍共同擊退了吳國的軍隊,入晉後,羅憲做到了陵江將軍、監巴東軍事、使持節,領武陵太守,是季漢降臣在晉官職最高的,也非常受司馬炎的重視,還向司馬炎推薦過不少蜀中的人才。
我最欣賞羅憲的一點是他的善於權衡,他似乎總能在面對抉擇時應對自如,在利益、家國、人民和理想這幾個變數下求得最優解。在面對黃皓拉攏的時候他斷然選擇了拒絕,雖然遭到貶官但守住了內心的理想;在成都投降、季漢滅亡的時候他選擇了妥協,不為已經不可能實現的東西而付出自己和百姓的生命;但在東吳前來進攻時他又選擇了堅守,也盡到自己守位土地和忠於新君的責任。雖然《晉書·羅憲傳》只有短短的幾百字,後世關於羅憲的其他記載評論也很少,但是每每看到他的傳記的時候還是非常感慨,三國人物何其多,比他出彩的也不少,但是能像他這樣不背叛理想不背叛信仰卻也活的很精彩的人真的不多。如果要選擇三國里的一個人作為人生道路的話,我想我是不會選擇賈詡的,雖然作為謀士他真的很出色,但是從董卓到李傕到張濟到張綉到曹操再到曹丕,他似乎是一個只肯為自己而活的人,這樣的人太過單薄了,活著也未免無聊;我也不會選擇荀彧,這似乎是個毫無缺點的人,但是太過完美的人容易讓人覺得不真實,而且最後幾年覺得他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活的實在太過痛苦,自己的夢想是由早年以為找到夢想的自己親手打碎的,這種掙紮實在讓人唏噓;如果可以的話,我想選擇羅憲這樣的人生道路,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也願意為這些而付出,但也會隨機應變照顧自己的利益,雖然不一定像前面兩位那樣活的那麼光輝,但是精神和物質都過的很舒服,這就足夠了。好了,滾去睡覺~本人是看到@為什麼說六十歲的時候看劉備是最厲害的?有所感悟的。
題主大學生,正值中二病發期,業餘時間(我有好好學習,不用給我些什麼過來人的人生經驗,讓我先好好讀書,我們談質變,不談量產)偶爾會稍微思考一下如何用行為支持實用主義,或者說偏向社會現實,或者說是世故,出世心強,希望能獨善其身且進而濟天下。曾經和同學討論過劉備,他盛讚過劉備的喜怒不形於色以及善於揣測人心。雖然三國時期確實沒有什麼好學的,但是勝在熟悉的人多,而且知識點少好入門,不是么~~^_^同時本人出身草根,深受天涯和地攤文學的陰謀論影響,且過了熱血男兒的年齡了,堅持在我眼中不再是板藍根,是生存的必要品質。求結論,謝絕中心思想不給或者文藝青年(不要求你回豆瓣或者麗江),請勿礙眼。謝謝~?─O(≧?≦)O──?(考慮到年少會語氣太沖,匿了,不要在意這些細節。)
題主,說句得罪人的話,你的問題補充就挺中二的。
有件事情得提醒一下,在知乎上求為人處世經驗什麼的,不怎麼靠譜。還想從知乎上看大家侃三國來求為人處世經驗,更加不靠譜。大多數歷史事實和細節已經淹沒於千年歲月中,剩下這些你也很難從中吸收養分。即使你知道這些故事,也很難有故事中的人的條件:大多數人是靠出身混出的士族,題主不是官二代的話,怕是沒這條件。即使劉備,他也有個好叔叔送他去老教授盧植那裡,這條就可以秒殺無數屌絲了。出人頭地,與其學習他們,倒不如學習明清科舉時代中舉的寒門學子。
今天看到這個問題如何看待復旦門薩女孩張安琪的母親出書《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傳奇》?我又看到題主的問題,覺得頗有趣味。所謂人生經驗,從三國人物還是從這位張小姐身上取得,都覺得有點奇怪。我家裡當年也有類似的書,高中時不小心看到,那本書對我的好處就是,打消了我的不切實際幻想:第一句就是那位模範哈佛小姐在某重點高中,可是我在普通高中,後面的路徑完全不一樣了,這位小姐就是競賽路子,我只能老老實實高考。好在我足夠努力加上點運氣,高考考得不差,學校也還不錯,按下不表啦。
從這個意義上講,身邊任何一個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自己能做什麼,並為之努力的人,都挺值得學習的。他們的為人處世,絕對有可以學習之處,看看什麼路可走什麼路不可走,比看千年前的王侯將相,還是更有價值的。
不過還是得謝謝題主。我第一反應還是有個人,就搬出來他的原始記載吧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後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為郎。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乃上疏曰: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辛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嘗廢離。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猶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而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實所鑒見。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於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後卒於家。二子:賜、興。
儘管他年少就命運悲苦,但他從來不放棄生活的希望,也並不放棄學習和盡孝,有禮有節,敵國誇讚他。他也知道該在什麼時候謙退,什麼時候盡忠。忠孝兩全,還是盡忠於兩家。
對以前的主公評價中肯,不忘恩負義也不給主公添堵。司馬家也不是傻子,這個道德模範做得也好,溫縣令,注意這個,溫縣是司馬家的老家,這簡直是褒獎啊。最後盡忠尚且惹禍,也算是因禍得福,這樣的人還是不留到八王之亂的時候被禍害了的好。總之,任何時代能夠不屈服於命運,堅持美德,勤奮好學的人,都值得學習,李密只是恰好被記載在史書上罷了,沒有記載而做得到這些的人,也應該被學習雖然私下最喜歡葛公,但切題而言,推賈詡。文和武亂。
所謂「為人處事好」的評價標準不僅是看後人的評價,而是看他的處事方式是否有利於達到他自己的既定目標。在不同情形下,處世方式自然是能靈活變化最好,賈詡是這方面的天才。
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
這是一個典型的保身為目的的謊言,發生在和殘暴叛氐相處過程中。這種傍大樹行為在群雄並起三國時期不顯的很光彩,它卻讓賈詡的故事有了繼續。謊言大多是一時的小聰明,是為急智。能作為長久支撐的,還是人格與自製,是為大智。
後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又以為尚書僕射,詡曰:"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乃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
李傕、郭汜、張濟這樣的,足可以稱為暴徒,互相攻伐,長安人人自危。賈詡既獻計攻下長安,就沒有撒手不管的理由,封侯之事推卻,作為尚書僕射卻可以甄別推舉人才,等於把住了用人大關。聰明人永遠是務實的,而聰明絕頂的人才能巨浪中弄潮,和這些殘暴人共事。
但是,但是!為人處事的主體是自己,擁有了無數智謀,能否達到目的還必須取決於客體,也就是對方。所以,為人處世的終極便是查人心。賈詡這方面做的很好很絕。
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綉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
段煨心裡怕賈詡奪其兵權,表面上對賈詡十分禮遇,但賈詡洞悉了他的猜疑。張綉時年正確謀士,十分渴望。一個願他走,一個願他來,才使得」跳槽「毫無違和感。看看其他人物易主時多麼的慘烈,不說溫侯禍害死多少個乾爹,陳宮和曹操相愛相殺的多麼激烈,就是郭嘉跳袁紹這種和平解決類型的,也沒有賈詡處理的精彩。鍛煨養老婆孩子,張綉如獲至寶,新老東家兩頭都是齊樂融融。而賈詡所做的,無非是洞悉人性,把握兩方心理和動向,從而選對了個跳槽時機。說來簡單,但這種處事能力,幾人能有?
再舉一例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這段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對,這是大魏版的隆中對,賈詡對曹丕。小謀者重才,大謀者重才重德,文和武亂已成過去,不知道晚年賈詡看當年長安之亂什麼感覺。這個論段,不僅是察人心,亦是察大勢,對劉備孫權分析都算客觀。誰說洞悉天下人心,和全天下相處,不是一種處事方式呢。
詡年七十七,薨,溢曰肅侯,子穆嗣,歷位郡守。
最後,這是賈詡的結局。
預謀事,先謀人。欲謀人,先謀己。葛公被累死那年54歲,荀彧被逼死那年49歲。七十七,在三國亂世啊!侍奉的是曹氏父子啊!無需多說,可謂善終。本想答賈詡的,但又看了下題目。感覺賈詡為人處事真的是談不上好,只能稱的上精。
縱觀全局,三國時期誰的為人處世最好。那就跟大家來說說跟演義里不一樣的周瑜。《演義》里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把周瑜描繪成了一個心胸狹窄,嫉妒賢能的典型。然而正史裡面的周都督與三國所描述的典型正好相反。正史上周都督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讚歎的文武宏才,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可以堪稱的上十分完美。陳壽對其的評價是:「英雋異才」、「王佐之才」、「膽略兼人」「性度恢廊」。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出身士族,父親官至洛陽令,族祖更是官至太尉。人稱「美周郎」,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並與諸葛亮、龐統、姜維、司馬懿並稱卧龍鳳雛幼麟冢虎。
周瑜十多歲時就與孫策結拜為兄弟,因為對孫策的義,周瑜拒絕了很多利益地誘惑,其中包括曹操對他的勸降。在孫策起兵之時,兵只二千,而周瑜手頭卻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備的才華和實力,他是可以獨樹一幟的,但他沒有,而是將自已的兵全借給了孫策,又為孫策弄來糧食、戰船,然後一同過江東,協助孫策打下江東。「義」與「利」間,他更看重義。這個義,也是友情。
為此孫權曾感嘆: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會久為人下的!其實,周瑜之為人下,不僅是因為器量大,更因為他與孫策的「友情」及「義氣」,因為他是忠義之士,他要報孫策的知已之恩,所以他心甘情願為孫氏兄弟打天下。此外,他對愛情也很執著專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尋常的,更何況象周瑜這種相貌出眾、才華出眾、智勇雙全、風流倜儻又權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終身只娶了小喬一個人。他和孫策到二十五歲時才結婚(是同時結婚,不是他們結婚 +.+),在那時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沒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願苟合。而一旦遇上小喬,就執著專一,終身不再娶妾。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
而且作為官二代的周瑜年輕的時候其實並不傲氣,和他交朋友的人也很多,而且連一些年長的前輩也和他交好。當時赤壁之戰的時候老將程普和年輕周瑜官級一樣而很不服氣,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卻始終折節容下,等跟周瑜多次打過交道以後,不得不為周瑜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也就是「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為人處事可見一斑。
《三國志》記載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孫策初亡,「是時(孫)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嘆服。
哈哈哈哈~~是不是基情滿滿呢,你們不要這樣子~挨個看了一下諸位大神的答案,沒有我準備推薦的人,於是開始默默的敲我的答案。
「誰為人處世最好」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為人處世最好」的標準也各有不同,有人覺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一腔赤誠報答知遇之恩是最好;也肯定會有人認為在亂世左右逢源、在功成名就之後還能得以善終是最好。
但我的標準很簡單,讓你願意與他交往、做朋友的,便是你心中「為人處世最好」的那一位。所以我的推薦人選便是著名的「嘟嘟」周公瑾。
程普對他的評價是「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我覺得這是對同僚或朋友的最高評價。跟周郎交往,就如同飲醇厚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沉醉了。喜歡公瑾的自然喜歡他(以他的為人和功績,加之心胸開闊、待人謙虛,吳軍中諸將本就心悅誠服),就連不喜歡他的人(如因年齡長於周瑜而位居其下,心中不服,數次侮辱周瑜的程普),交往/共事一段時間後都能不知不覺的喜歡上他,這種魅力,我覺得縱觀三國是沒有的。
再加上
「壯有姿貌」 怎麼論也是三國帥哥前幾名;
精音律,雖然酒過三巡之後,如果音樂有誤,他必會知道,並回頭一顧,時人稱:「曲有誤,周郎顧」
一個謙虛的官二代、文能提筆武能征戰沙場的音樂愛好者帥哥,哪一點會讓人不喜歡他呢?好的為人處世從不在於活的短長。
有的人或許活的不長,但都很成功。人生苦短,活的精彩,勝卻千年。最好的為人處世? 審了好幾遍題,還是不太明白所謂最好的為人處世最好指哪方面。
鳥飛魚游,龍騰蛇藏。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很難說怎麼的為人處世為最好。比如許褚不會欣賞周郎的才情,賈詡不會理解張飛的痛快。姑且妄言之:
最明哲保身 賈詡最快意恩仇 法正最隱忍負重 仲達最風流雅緻 公瑾最仗義慷慨 魯肅最延年益壽 渣權最長袖善舞 孫乾……最得當世名望 皇叔 令公最得後世敬仰 丞相 武聖最可託付妻兒 子龍最佳人妻殺手 孟德(不用懷疑,我是羨慕的)問題中有句話說的真難聽←_←(三國時期沒什麼好學的)看了一遍沒看到公達。沒記錯的話,所有對公達的評價沒有負面的。
趙子龍
賈詡 司馬懿 荀彧
諸葛瑾,打仗那麼爛依然官運亨通,尤其一邊打敗仗一邊幾乎是做到了武將的最高職務
鄭玄
劉備啊,不然他怎麼當主角。
毫無疑問是荀彧
郭嘉。我最欣賞郭嘉的自由和隨性。
為什麼三國人物中戲份不多的郭嘉卻有很多粉絲?「而郭嘉,與他們都不相同。他選擇了在這個時代里真正燃燒自己,於是到了最後,他真正地躺在時代的洪流中,休息了。」
倉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為郡吏。建安中,太祖開募屯田於淮南,以慈為綏集都尉。黃初末,為長安令,清約有方,吏民畏而愛之。太和中,遷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喪亂隔絕,曠無太守二十歲,大姓雄張,遂以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無所匡革。慈到,抑挫權右,撫恤貧羸,甚得其理。舊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無立錐之土;慈皆隨口割賦,稍稍使畢其本直。先是屬城獄訟眾猥,縣不能決,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閱,料簡輕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歲決刑曾不滿十人。又常日西域雜胡欲來貢獻,而諸豪族多逆斷絕;既與貿遷,欺詐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勞之。欲詣洛者,為封過所,欲從郡還者,官為平取,輒以府見物與共交市,使吏民護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稱其德惠。數年卒官,吏民悲感如喪親戚,圖畫其形,思其遺像。及西域諸胡聞慈死,悉共會聚於戊己校尉及長吏治下發哀,或有以刀畫面,以明血誠,又為立祠,遙共祠之。
水鏡先生
賈詡
推薦閱讀:
※空城計司馬懿到底為何退兵?
※諸葛亮為什麼要劉備進位皇帝?
※三國烏巢之戰,曹操為什麼親自領兵前去?
※為什麼劉備總能死裡逃生?
※劉備逃命為什麼要帶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