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現在部署情況及作用怎樣?美國部署該系統有什麼用意?其他國家有類似系統沒?


這麼大的問題,還是只能請美國導彈防禦局局長詹姆斯·緒林海軍中將回答吧。

目前部署:30枚陸基中段攔截器,144枚海基中段攔截器,84枚戰區再入段/末端攔截器。作戰效果不明,可能很差。世界上沒有可比的系統————————沒有第二套系統/第二個國家,具有同樣的實戰能力。

首先,請不要用10年以前的代號來稱呼美國的反導系統了,如今它叫「BMDS(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按照敵方彈道導彈的飛行彈道分段來區分項目:助推段/上升段的攔截由SM-3(標準-3)艦載導彈實現;中段的攔截由GMD(地基中段防禦)系統實現;末段/再入段的攔截由THAAD,愛國者PAC-3,還有海基末段防禦(SM-2,SM-6)實現。

目前(設計上)能應對洲際彈道導彈的是GMD,也就是安裝在GBI(地基攔截器,3級固體火箭)上的EKV(外大氣層殺傷載具)。

這就是最典型意義上的「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

讓我們看看其部署情況:

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反導陣地一開始設計就是40個發射井,部署40枚GBI。目前部署有26(導彈井陣地1號:0枚;導彈井陣地2號:6枚;導彈井陣地3號:20枚)

l Missile Field 1 (導彈井陣地1號)共6個發射井,2004年開始安裝反導GBI,2009年因為建設質量問題關閉;至今一直出於維護重修狀態,GBI數量為0.預計於2016年到2017年完成升級,將會布置6枚GBI。到時經過改造,這六個發射井都將是抗核加固與抗EMP加固的。

l Missile Field 2 (導彈井陣地2號)共14個發射井,2012年4月完成修建,於2013年2月開始部署GBI(目前只有6個井內部署有GBI,到2017年將完全部署14枚)

l Missile Field 3(導彈井陣地3號)2008年9月投入使用,共有20個發射井,20枚GBI。

加州的范登堡反導陣地有4個發射井,共部署4枚GBI。

所以美國目前部署30枚GBI,到2017年左右將達到44枚(也就是達到其設計的發射陣地上限;當然從衛星圖片上來看「導彈井陣地1號」也是有20個發射井的,也就是還要再加上14枚,真正理論上限是58枚)。目前美國計劃總共購置的GBI(「作戰部署用」與「試驗用」)數量為57枚,可能會有增加;而美國國會要求研究的東部(美國東海岸,對付伊朗核導彈威脅的)反導陣地,其設計指標是60個發射井————也就是說可能再增加60枚GBI,當然東部反導陣地最後命運如何,仍未可知。

美國計劃部署6個THAAD連,一個THAAD(末端高空區域防禦)連包括6台反導發射車,每輛車8枚THAAD導彈,共48枚(目前已經具備實戰能力的兩個連都是減半的配置,所以當前的THAAD發射器數量/立即可發射攔截彈數量為48);所以6個陸軍THAAD連預計至少將部署288枚(不考慮再裝填,THAAD系統再裝填攔截彈時間為30分鐘),但是美國國內計劃為六個THAAD連生產共458枚THAAD攔截彈。每個連實際部署的THAAD攔截彈數量是高度靈活的,因為各連備彈數不在陸軍規定的THAAD力量結構文件中,是由指揮官臨時根據情況調配的。每個連的戰術指揮系統可以支持6到9輛反導發射車,也就是說理論上可以支持72枚THAAD攔截彈,也就是6個THAAD連共432枚攔截彈。目前美國陸軍已經擁有84枚THAAD攔截彈

THAAD系統再裝填攔截彈時間為30分鐘,整套作戰系統(一個THAAD連)從機動轉入固定部署狀態可在4個小時內實現。可從美國本土部署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通過戰略空運),進行前沿反導攔截,原定耗時是6個星期,在2013年4月的關島部署中,只用了兩個星期就完成部署。

建制上,美陸軍目前已經組建了4個連的單位建制,其中兩個連進入實戰部署狀態,第三個和第四個連正在訓練階段。每一個連滿員編製是95名陸軍士兵加上12人的承包商支持團隊,4個連總部均在陸軍德州布利斯堡基地,歸屬於第11防空炮兵旅。

美軍實戰部署的第一個THAAD連(Alpha連),2008年5月在陸軍德州布利斯堡基地成軍,歸屬第四防空炮兵團(簡稱A-4),其實只部署了50%的攔截彈能力(3台發射車,第二個THAAD連也是只有一半的火力),已經於2013年4月部署到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至今仍只有3台發射車)。第一個THAAD在2008年宣布成軍,到2012年才完成「50%攔截能力」的交付,進入實戰狀態。

第二個THAAD連(Alpha連,歸屬第二防空炮兵團,簡稱A-2)於2009年10月成軍,2014年4月該連實現輪換到關島,替換掉了A-4連的部署。這個連也是「50%能力」。

第三個THAAD連(Delta連,歸屬第二防空炮兵團,簡稱D-2)在2012年10月成軍。

第四個THAAD連(Bravo連,歸屬第二防空炮兵團,簡稱B-2 )於2014年5月成軍,目前正在訓練中。

2012年10月24日A-4連實際操作THAAD系統進行了FTI-01攔截試驗,首次用THAAD攔截了中程彈道導彈目標(靶彈模擬了射程為2400千米左右的中程彈道導彈,彈頭與彈體分離),這是THAAD第一次攔截遠程的高難度目標,攔截試驗成功。

對於美國整體反導體系,THAAD的貢獻除了其具備唯一的「既能在大氣層外攔截,又能在大氣層內高高度攔截」能力外,還在於其作戰雷達————————世界上最強的機動雷達:AN/TPY-2雷達,既可以由THAAD連自帶,又可以部署在前線,為其他導彈防禦系統提供目標信息。這裡先讓我們看看美國反導體系的感測器網路

陸基大型雷達,或叫「改進型早期預警雷達」,已經完成的:

格陵蘭Thule空軍基地,和美國加州Beale空軍基地和英國Fylingdales皇家空軍基地的3部。

將要完成的: 美國阿拉斯加州的Clear(計劃2016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Cape Cod(計劃2017年)。

這五部雷達都沒有真假目標區分能力。

另一種陸基大型雷達,是美國阿拉斯加Shemya的Cobra Dane雷達,它也沒有真假目標區分能力。

最後還有一部確實有真假目標區分能力的:海基X波段雷達,母港是夏威夷。

可惜它只有一部。

再來看看其他的X波段雷達,可惜它們都太小了,只能就近部署到離來襲導彈近的地區。

(環境測試:雪國的AN/TPY-2雷達)

X波段的AN/TPY-2生產計劃是12台,6台分別提供給6個THAAD連,剩下6台前沿部署。它們分別是:

l (自2006年起)日本青森縣津輕市的車力(Shariki)航空自衛隊基地,

l (自2008年起)以色列內瓦庭(Nevatim)空軍基地,

l (自2011年起)土耳其東南部的迪亞巴克爾(Diyarbakir) 空軍基地

l (自2012年起)卡達的烏代德(Al Uedid)空軍基地,

l 還有一部是部署在誇賈林環礁試驗場 (用於導彈防禦試驗,現已經運往日本南部進行前沿部署)

————————美國與日本已經同意,在日本京都府京丹後市的經之岬分屯航空自衛隊基地部署第二部X波段雷達。2014年10月21日,AN/TPY-2的「雷達本體」已經完整運送至經之岬分屯基地。這部雷達就是從太平洋試驗場運來的。

l 還要一部用來填補誇賈林環礁試驗場的空缺,目前還沒生產出來。在現有AN/TPY-2雷達移至日本南部的情況下,將可能借用某個THAAD連里的現成雷達,進行導彈防禦試驗。

2014年10月,第十台AN/TPY-2雷達交付(該部雷達將用於第五個THAAD連);Raytheon公司現有的訂單里,還要幫美國軍方建造2台雷達(一台用於第六個THAAD連,一台用於填補誇賈林環礁試驗場的空缺),幫阿聯酋造2台(阿聯酋訂購了2個THAAD連的裝備,卡達也可能要訂購兩個THAAD連)。

陸基感測器之外的,美國反導還要依賴軌道上的天基感測器。

原有的計劃是部署大型星座「天基紅外系統SBIRS」,分別是高軌道部分(SBIRS High)與低軌道部分(SBIRS Low)。

可惜SBIRS High目前都沒有能取代「DSP國防支援項目」早期預警衛星(來襲導彈發動機關機後便無法追蹤),目前SBIRS High改名叫SBIRS,已經發射了2顆同步軌道衛星,2顆大橢圓軌道衛星載荷(搭載於美國其他衛星上)————————其最終計劃是6顆同步軌道衛星,4顆大橢圓載荷。

SBIRS Low(低軌道部分)則更加困難(先改名為STSS,然後改名為PTSS,最後項目直接被取消),僅僅發射了2顆驗證星;目前計劃處於停滯狀態————————而這個低軌道部分才是真假目標區分能力最強的,因為大量的低軌道衛星可以實現對目標的「凝視」與「持續跟蹤」。

最後,讓我們看一下最著名的反導系統:「宙斯盾」的部署狀況。

目前美國海軍共部署30艘有反導能力的宙斯盾戰艦(巡洋艦5艘,驅逐艦25艘),短期內將增至33艘(其中超過一半部署在太平洋艦隊)。目前美國海軍在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部署了5艘有反導能力的宙斯盾艦,計劃在2017年增至7艘。

目前美國SM-3攔截彈總庫存約為144枚(包括118枚SM-2 I同SM-3 IA, 還有26枚SM-3 IB)。

2014年4月,美國海軍正式部署SM-3 IB型攔截彈,首先接裝的反導軍艦是部署在西班牙羅塔海軍基地的美國「唐納德·庫克」號驅逐艦(DDG-75)。

2015年美國宙斯盾反導艦(以及其他使用SM-3攔截彈之設施)的部署情況,共33艘,可見下圖:

3.6版本的宙斯盾系統與4.0版的最大區別在於:4.0版系統可以更好地支持SM-3 IB攔截彈。而SM-3 IB攔截彈與SM-3 IA攔截彈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使用了雙色紅外引導頭。

所謂雙色紅外引導頭,也就是在兩個長波紅外波段上進行成像;這比只能觀測一個紅外頻率的SM-3 IA要有很大進步,因為它可以更好地區分真假目標。

可見在雙色紅外引導頭的條件下,彈體碎片與真彈頭的區分程度更高了。這大大有利與真假彈頭的區分(當然這並沒有完全解決真假彈頭問題,僅僅是降低了分辨運算的難度)。

同時4.0版的宙斯盾系統具備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的能力,更好的LOR(「基於遠端信號發射攔截彈」,launch-on-remote,可以擴展SM-3的防禦範圍,不再是僅僅能依賴艦載雷達)能力,更好的(紅外/雷達)攔截效果評估能力。

5.0版的宙斯盾系統計劃在2018年全面投入使用,該系統可以全面支持SM-3 IIA(由美國與日本聯合開發的,直徑更大的新型攔截彈)。SM-3 IIA除了第一級發動機外,將採用全新的設計,具備更強的中遠程彈道導彈攔截能力,並初步具備擊毀(某些特定彈道的)洲際彈道導彈的能力。而且5.0版系統將具有EOR能力,也就是「基於遠端信號,發射SM-3並直接實現攔截」,engage-on-remote,通過外部感測器的高精度目標數據(來自衛星或是其他美國反導雷達系統),可以直接發射SM-3,不再需要依賴艦載雷達鎖定。這將進一步擴展宙斯盾系統的防禦範圍,並可以最大限度利用SM-3攔截彈助推器的能力。

SM-3攔截器與宙斯盾系統是如此靈活,以至於美國決定講它們部署到岸上;於是就有了所謂的「岸基宙斯盾系統」(Aegis Ashore)。這就是岸基宙斯盾的概念圖:

2014年5月, 考艾島的試驗用「岸基宙斯盾」首次發射了SM-3 IB攔截彈,該系統將於2015年在羅馬尼亞實現部署,裝載24枚導彈。2018年第二套系統將被部署在波蘭。

關於「作用」或「作戰效果」,美國反導體系作戰效果不明,可能很差。

除了「敵方真假彈頭/誘餌」的威脅,還可能有「直接打擊BMDS(反導體系本身生存力)」的問題,「武器系統生產質量」的問題,甚至是「共模故障」(common mode failures)的問題——————也就是說:增加攔截器的數量沒有用,一旦觸發這類故障,均會失效。

最近就剛剛傳出一個「共模故障」的問題:「跟蹤標記異常」。

在EKV觀察到的目標圖景中,它會自動給每一個物體加上一個「跟蹤標記」————也就是用一個「框」指向該物體,這樣可以確定什麼是已經被排除的,什麼是目標彈頭。當美國給EKV用上一個更精確的慣性導航元件時,EKV攔截器本身的發動機產生的振動,就足以干擾這些「跟蹤標記」。可以理解成EKV無法鎖定目標,因為它太敏感了。

在2001年這種現象就出現在美國陸基中段反導試驗中,到2005年還認為其是「電磁干擾」。

2010年12月,「跟蹤標記異常」導致GBI反導試驗失敗。

2014年6月的GBI反導試驗中,才成功地通過振動隔離與演算法改進解決了這個問題,攔截成功。

在這超過十年的故障過程中,有幾點是值得注意的:為了重現這種物理現象,Raytheon公司不得不研製並新建了新型的地面測試設備;之前有7次反導試驗中都觀測到「跟蹤標記異常」,卻一直無法解決;前五年(2001-2005)對該現象的理解是錯誤的。

作為一個巨型工程,美國反導體系離想像中的高度可靠/高效能/高生存力,還有很長的距離。


謝謝邀請

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主要分為兩個體系:TMD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heater Missile Defense )和NMD。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一,TMD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THAAD系統

戰區高空區域防禦(THAAD)系統是TMD結構框架的高層部分,它能夠防禦射程達到3500公里的導彈,它的最大攔截距離為200公里,最大攔截高度150公里,最低攔截高度40公里,即它不僅能在大氣層內攔截來襲導彈,而且能在大氣層外摧毀目標。

由地基雷達、發射車、攔截彈以及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BM/C3I)系統幾個部分組成。

其中,

(1)THAAD地基雷達為X波段固態相控陣雷達,提供全面的監視、目標探測、跟蹤和攔截彈火控功能,以及與飛行中攔截彈通信的功能,它的頻率範圍為820GHZ(I/J波段),雷達孔徑為9.2平方米,作用範圍1000公里。它不能旋轉,具有120度的視野。

(2)THAAD移動式發射車安裝在M1075型卡車上,它基於標準的美國陸軍托盤化裝載系統,可以快速地載。

(3)THAAD攔截彈是一種先進的動能殺傷攔截導彈,彈長6.2米,起飛重量600公斤,速度為2800米/秒。在攔截彈發射前,預計攔截點和目標對象圖被輸入攔截彈。攔截彈首先按慣性制導,在飛行中段由指令制導,通過地基雷達的指令不斷對這些信息進行修正,直到飛行終段開始。攔截彈在終段利用彈上的紅外導引頭制導。

(4)作戰管理/C3I(BM/C3I)通過發布指令、提供通信和處理感測器數據來對THAAD的各組成部分進行管理和集成,此外,BM/C3I系統還把THAAD系統和其他的導彈和防空系統以及機動部隊連接起來,從而支持一個多層、高效、互操作的TMD體系結構。BM/C3I包括了兩種方艙,分別稱為戰術作戰站、發射控制站(信息系統),兩者合在一起稱為戰術方艙組(TSG)。

2,「愛國者」PAC-3

是TMD中的低層系統。愛有PAC-3/1、PAC-3/2、PAC-3/3三個型號。可以實施多個同步攻擊;能有效地對抗現有的電子攻擊;兼容其他的陸軍系統和聯合系統互操作。

PAC-3由四個基本部分組成:地基雷達,交戰控制站,發射裝置和攔截彈。

(1)交戰控制站(ECS)是PAC-3火力單元的作戰中樞神經系統。

(2)地基雷達為AN/MPQ-53G波段頻率捷變相控陣雷達,它對來襲導彈進行預警和跟蹤,還提供與飛行中的攔截彈的地空通信。

(3)發射裝置負責導彈的運輸、保護和發射任務,通過微波數據鏈路自動接收指揮。(4)每一個發射裝置可攜帶填裝16枚PAC-3導彈的彈箱。中程使用慣性制導飛向預定的攔截位置,並能在飛行中接收地基雷達的更新數據。在飛行的最後2秒,PAC-3利用50W的Ka波段主動雷達終端導引頭制導。

3,海軍區域防禦系統

海軍區域防禦系統(NAW)是以美國艦隊為基礎的低層防禦系統,

該系統的設計性能指標:

攔截距離50~100 km,攔截高度25~30 km,主要防禦射程為1 000 km以下的彈道導彈。

軍艦有:宙斯盾巡洋艦(Ticonderoga級)和驅逐艦(Arleigh Buske級)。使用AN/SPY-1雷達,攔截彈增加了前視引信和紅外導引頭。

4,MEADS中程防空系統

擴展的中程防空系統(MEADS)是一個高度機動的、低空到中空的防空系統。

提供對戰術導彈(戰術彈道導彈、空對地導彈和反輻射導彈)和飛行器的面防禦和點防禦能力,保護機動部隊。

由一台X波段火控雷達、一台低頻監視雷達、多彈箱垂直發射裝置、導彈和戰術作戰中心(TOC)組成。

5,海軍全戰區防禦系統

海軍全戰區防禦系統又叫海軍高層區域防禦系統。

大氣層外攔截射程3 500 km以下的彈道導彈,攔截高度為80~500 km,最大攔截距離為1 200 km。

建立在宙斯盾巡洋艦的作戰系統和海軍區域防禦系統的基礎上。

首先改進了標準-2/標準-3導彈,採用輕型大氣層外(LEAP)技術和先進的固體軸向級發動機,可以用於上升段、中段和下降段大氣層內攔截。

6,陸基戰術高能激光器

作為機動戰術高能激光器(MTHEL)項目的一部分,目標是研製和試驗首套定向能武器系統,使其具備探測、追蹤、作戰、以及摧毀火箭彈/炮彈/迫擊炮彈(RAM)、巡航導彈、近程彈道導彈、以及無人機的能力。

主要針對什麼呢?

最開始來自於SDI計劃,目的是建立一個天基和地基相結合的多層次、多手段的立體防禦網,用來攔截和摧毀來襲的洲際彈道導彈,主要是針對當時的蘇聯,現在針對亞太地區軍事大國。

1987年美國政府對SDI計劃作出調整,提出分階段實施。第1階段重點是發展依靠天基和地基動能攔截彈的戰略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1991年,美國政府對SDI計劃又作調整,提出重點發展有限攻擊的全球保護系統(GPALS),它是一個戰略與戰術相結合的系統。

蘇聯解體後,戰區彈道導彈在其他國家擴散或發展,成為美國前沿部隊及盟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成就了BMD計劃。故而TMD就成了美國對外輸出,並和盟國建立完整反導體系的產品,首先TMD基於美國戰略布局的「戰區」概念,藉助北約體系和盟國的配合,來建立一個戰區防備,用於對付某些特定國家。

比如,和以色列多次合作的陸基反導系統,是為了針對伊朗和中東大區。

和德法為首的歐洲大陸建立北約一體化防禦,並把這一體系往東歐擴展,是為了針對俄羅斯。。

與日韓從90年代末的各種海基,陸基的反導體系,基本上是為了針對我朝,順便針對俄羅斯。。

這就是美國的「戰區防備」概念。。

二,然後是NMD體系。

  NMD全部組成是:2處發射陣地、3個指揮中心、5個通信中繼站、15部雷達、30顆衛星、250個地下發射井和250枚攔截導彈系統。

目前的攔截基地是: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以及阿拉斯加格里利堡陸軍基地。不過MDA宣布已為第三個攔截器放在美國東海岸。。

在兩個攔截基地的配合下,以海基為主要形體。

預警雷達,現有部署在阿拉斯加的地地彈預警雷達和部署在加州與馬薩諸塞州的"鋪路爪"雷達外,以及正在選址的亞太地區的早期預警雷達。

地基攔截導彈使用的是「民兵」系列,以碎片散布的形式進行攔截,由EKV(外大氣層動能殺傷飛行器)+助推器+控制識別系統+制導發射系統組成,GBR系統提供地面支持。

低軌衛星群由SMTS(空間和導彈跟蹤系統),而高軌衛星(SBIRS)在2002年左右開始部署,以取代原來的天基DSP。

目前的發射實驗方面:

美國15次試驗我查到的數據是擊落的基本都在200KM高度左右的低軌飛行物

最高的一次反衛星試驗是500KM的一刻地球同步衛星

而這個系統針對什麼呢?

主要針對本土防禦和向亞太地區的地緣擴展。尤其是對於擁有強大戰略戰術導彈打擊能力的中俄,進行主動的,向亞太盟國擴展的防禦系統。。

當然,目前而言NMD的完善還有待時日,軍工聯合體對於NMD目前的一些技術局限做了不少派生項目用以改善。。

目前來說,號稱能夠擊破NMD武器有:

俄羅斯的白楊-M和我朝的超音速導彈(據說叫DF-26)。。

三,其他國家有什麼反導系統呢?

隨便舉一下。

剛才已經舉了美國TMD和其盟國戰區,共同研發的各類變體反導系統。

還有美國和以色列共同研製的「箭」式反導系統。

俄羅斯的A135,目前僅存的攔截器集中在莫斯科中央軍區周圍,完全達不到覆蓋全國,作戰能力能否保證都是堪憂的,整個90年代幾乎沒人管,現在目前是雞肋,沒錢養。

以及中國的CNMD和CTMD。

CNMD目前沒有公開,外媒的猜測大致是:

系統包括6種導彈,即紅旗-9B、紅旗-19(類似THAAD)、紅旗-26(類似陸基標準3)、紅旗-29(類似愛國者3)、動能-1(DN-1)和動能-2(DN-2 相當於美軍的GMD)。

這六種導彈分別構建了三層導彈防禦網,第一層為中段攔截層,主要通過動能系列導彈來完成大氣層外的導彈攔截任務,是中國構建反導系統的核心關鍵。第二層為大氣層內外和大氣層邊緣的攔截層,主要依靠紅旗-19和紅旗-26導彈進行攔截。第三層為末段攔截層,主要通過紅旗-9B和紅旗-29等導彈進行末段攔截


美的NMD,TMD,兔子CNMD,CTMD,兔子完勝!


1.電磁波比導彈快,這意味著導彈到達前,雙方可以溝通。電磁波不光可以用來進行軍政階層的溝通,也可以直接威脅和策反敵國國民。

比如,如果中美,衝突,你的電腦手機電視就會收到美國用網路戰傳來的信息:你們中國的核彈只有三百,我們美國有七千,好死不如賴活,我們要懲罰陰謀發動戰爭的人,摧毀你們的發射車,它就這個樣(國片),反戰就是救國。表達你們的意見,廢除現在的軍政系統,。就算你們的導彈發射了,只要你們給我們導彈參數,我們也能攔截,不會報復你們。

任何國家的軍政階層都是本國的代理人,只要你能威脅或說服敵國大部分國民,利用他們用電信表達意見或廢除軍政階層,就能結束戰爭。

一戰中俄國因內亂提前退出戰爭,德國因內亂直接認輸,都是這種原因。

二戰,各國都對新聞管制,國民只能聽命。所以大家打到底。

現如今,信息技術發達,如果爆發核戰爭,則可能先發動宣傳戰,一秒鐘將敵國的必然戰敗的負面信息傳到敵國國民的手機。可以看做是一種心理閃電戰。 如果本國國民都認為打不贏或者不值得,可能直接廢掉軍政階層,投降認輸。

2.靶彈,已經可以攔截,美國也剛驗證了洲際導彈的可行性。只要是美國的敵國告訴他來襲導彈的各項參數,襲擊目標,使來襲導彈成為靶彈,就能攔截。

3.如果中美核戰爭不可避免。那麼美國有數千核彈,他可以用電話或信息來威脅中國的周邊的國家成為從犯。他可以說:跟美國還是中國?二選一,非友即敵!跟中國的話,我現在把你們全毀滅;跟美國,你們中的一兩個會被中國毀滅。周邊國家只能跟美國一起毀滅中國。

4.由於美國有數千核彈,他可以在受傷後直接搶了別人的國家和城市來恢復自己。鳩佔鵲巢。

5.假設一艘核潛艇毀滅要毀滅英國或法國,然後自爆核彈消滅證據,英國或法國是否有機會用核彈壟擊可疑國家?

我認為無法實現。英法核潛艇都在西歐海岸附近活動,處在美國反潛監聽範圍內,還沒發射就會被美國摧毀。即使發射導彈,他們的上升段也在美國的歐洲反導系統攔截範圍內,上升段容易攔截。

當英國或者法國遭到核彈襲擊,其它核國家都將處在臨戰狀態。 如果,美國不攔截,就是縱容行兇,極可能遭到被襲擊核國家的報復。所以美國不想自己受損失或毀滅就得摧毀英國或者法國的核潛艇,攔截他們正在升空的導彈 。

6.如果美國想解除中國核武裝,可能採取的方法。他可能發動心理閃電戰策反中國國民和部分軍隊的同時,脅迫中國周邊國家作從犯,同時打擊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顯示決心和必勝信心。我認為中國無法抵擋。

最後的結論,核彈不夠就老老實實增加,別等到挨打才知道無力回天。


導彈防禦系統是一個方式多元、信息共享、中央決策、多層防禦的高度集成的系統,具有強大綜合工業的國家方可實施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禦系統。

一、部署情況:

1.敵國內部間諜情報站,收集、研判、預警敵國發射活動,作用是早期發現或警示,但效果甚微。

2.地面反導雷達站,包括駐外軍事基地、本土基地,比如薩德。能偵探到運載火箭、飛機的活動。形成第一層監控網,為中段反導提供基本信息。

3.多達幾十枚的偵測衛星網。能監控運載火箭活動情況,全天候監控,監控範圍幾乎覆蓋所有大陸及大部分海洋。形成可跟蹤的監控網,為攔截系統描繪目標空間位置,速度、軌跡等參數。能計算出剩餘里程時間。

4.艦載雷達,作用與地面雷達站類似,只不過可以機動。

這些偵探單位與中央決策系統和打擊系統連接,形成報告情況、共享情報、接收指令的網路。

美國已經能全天候監控各大陸地、重要海洋上空的火箭、飛機、不明飛行物的活動。依靠衛星和計算機,它能探測到火箭什麼時候,從哪裡發射的,能跟蹤火箭的軌跡,發射到了什麼位置,什麼時候爆炸或消失。

它的攔截平台包括軍艦、潛艇、各種陸基導彈,未來還包括空間武器,它根據探測情況智能決定使用哪種平台,哪種導彈進行攔截。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部署了這種超級導彈防禦系統,而且是一套已經成熟的系統。

目前,中國、俄羅斯的導彈如果往美國飛,不到一半的路程就能被攔截,沒有例外,一點也不危言聳聽。

二、美國部署的用意:

美國目前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被稱之為世界警察,世界警察在「維護秩序(cheng ba quan qiu)」時,得罪了很多人,雖然美國最強大,但也十分沒安全感。它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追求絕對安全,進一步控制全球。說到底就是,我的導彈隨時可以打你,而你打不到我,我要你幹什麼你就得幹什麼。

三、其他國家類似系統:

1.我國,我國的周邊國際環境十分複雜,因為有領土糾紛、國家統一問題,地緣政治形勢非常嚴峻,我國正在被美、日、韓、澳形成戰略包圍圈,這對我國非常不利,而恰恰我國本身的軍事力量較弱,自己的矛無法戳穿他們的盾,只能求自保,求自保就必須要有能抵擋住敵人的盾,但我國發現連防禦的盾都沒有,因此我國正在下決心開發導彈防禦系統。我國開發的導彈防禦系統與美國類似,屬於超級防禦系統,但我國目前仍然處於研究、試驗階段,無論從偵測手段、打擊平台、攔截器種類、規模都不如美國。我國主要注重陸基反導,以衛星、地面雷達、艦載雷達為監控手段,以地面、艦載武器為攔截器。我國的導彈防禦系統會比美國小,但會五臟俱全,能有效保護人民免受傷害。PS:我國為了扭轉局勢,在研究反導攔截系統的同時也在研究超高音速武器,這樣以極快的速度突破敵過反導攔截網。

2.俄羅斯,俄羅斯的反導系統與我國並駕齊驅,在研發進度上稍微落後我國,但基礎雄厚,形成完整系統後會比中國強。俄羅斯也主要以陸基反導為主,監控範圍也主要在本國及周邊。

其他國家有末端攔截系統,但末端還不如中段反導技術難度大,更別說海陸空天四位一體的超級反導系統了。


彈道導彈防禦體系以其當前的規模及可靠性來看,不會對防禦中俄的先發核打擊有實質性的影響。

然而,當美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旨在解除對手核武裝的核攻擊時,彈道導彈防禦體系(就算其規模有限)對敵方剩餘的為數不多的生存下來的二次反擊核武器來說,就是很要命的了。

所以雖說號稱是「防禦性系統」,但在中俄看來就是一款用來從技術上降低美國先發打擊風險成本的武器系統。


推薦閱讀:

取消繼承權和贈予權是不是解決資本主義弊端?
如何評價人民日報《要認清我國的產能過剩同資本主義國家產能過剩的區別》?
康德的保護人策德利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如何看待某些青年港人不以曾被殖民為恥,反以為榮?
中國的政治語彙有什麼規律可循?

TAG:政治 | 美國軍事 | 軍事裝備 | 軍事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