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這句話白話翻譯是「增廣見識會加速困窮,不如保持內心的清凈」。「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聾」我觀點我是can not agree more.但是老子這個完全封閉自我的觀點,我是不能苟同。還有「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現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恆使民無知,無欲」我也不同意。。。。哪位高人能夠解釋一下合理性,我還是對老子的智慧抱有信心,謝謝。
既然找我回答,應該是因為這個:《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 in nek 的回答,那裡基本把該建的基礎邏輯建完了。如果你看了那個,這裡也不用我多廢話了。如果你不接受那裡的意見,我再說意義也不大。
但還是想糾正一下你的字詞理解,窮,在古文中很少看到解釋為沒錢的。窮在古文中都是「盡"的意思,特別是數窮,通常就是指籌碼用盡了,沒有變化的餘地了(朋友不幫了,錢花光了,組織也不看好了,這就是窮——你沒有機會了)。古人占卜,說今天不要出門,再占,說也不要呆在家裡,這就是數窮,你猜得到未來,但無論你如何選擇,都是死路一條,這就是數窮。所以,」餘地「要到最後來用,不要不斷用你自己的機數。純動用機數,到你真的需要機動的時候,你就已經沒有機會了。
玩過手機遊戲2048嗎?那個一直移動最後讓自己再也移不動的過程就叫數窮,不破掉那個格子的限制,你終究就是數窮。
你接受一堆的理念,這個說要仁,那個說要禮,那個說要奇兵,這個說要用正兵。玩這麼多小九九,以為有多聰明,但終究把自己的機數(變化的機會,籌碼)都花盡,還不如老老實實本來的策略上,這就是守中,虛心實腹,把力量放在關鍵問題上。工作就把業務做好,教學就教好知識,不要工作就等老大照顧,教學就教「情商」,以為高明,卻不知道邏輯本身最後終究會把你踩在地上,讓你一個風險都承受不了。
簡單說,少聽不靠譜的忽悠,解決自己實際的問題,那些段子手們就騙不了你了。
「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聽得越多慾望越厲害,一有慾望就是去了道德經的心境,那不如守於中啦,你有四個女孩子選擇,你不如問老媽老爸朋友親戚,不如跟著感覺走啦,這樣反而問題不大。數窮,是容易窮盡的意思。
「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聾」 ,你天天看新聞聯播,用了多長時間擺脫五色、五色的誤導呢?看到每個新聞的最核心的潛台詞呢?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現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恆使民無知,無欲」
你該做產品經理就做產品經理,幹嘛要想著CEO的位置呢?你幹嘛要告訴別人公司機密很值錢讓人家來偷呢?你告訴別人有機密而且很值錢還不加密,你這不是讓人家心亂嗎?這是作死的節奏啊。
老子每一章都有很多地方需要你去擴展思考,他是告訴你最後的結果,但如何成就結果沒告訴你,需要你自己去做。
當然老子很多內容說法不一定對,按照王弼的說法就是老子本身是有,卻去闡述無,本身就有缺陷。老子認為,人只要聽從本心就好了。而繁雜的社會給了人另外的價值觀。就像本身我們都是追求安逸與快樂的。但社會告訴我們有錢就是快樂,有財就是快樂,身材好就是快樂。這樣人們就去追逐這些有的沒的而忘卻了本心,忘記了自己。反而被世俗的觀念捆綁,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了。於是老子就想,既然人們知道了社會的世界觀就會盲從,那就讓他們不要聽就好了吧。不要聽,就會不盲從,就會有自己的見解,就能追求到自己的快樂。
可以這樣讀:
(16)致虛,極也,守中,篤也。
(05)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更多內容,請見【老子附會:《道德經》八種對勘、拼貼與臆解】(艾習角著).pdf
第一個答案已經解釋了「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我就解釋一下你後面問的那個問題吧。
首先說我的看法,老子提出的「不尚賢,使民不爭」這個觀點,實在是天才之作,歷史上除了他,沒有人能提出類似觀點。
題主你知道一個人如果想做成一番事業需要的地基是什麼嗎?
是幸福,有了幸福才能安心追求其他的成就之類的東西,才可能成為很厲害的人。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是我知道的唯一一個可以使人民幸福的路。這是帝王的責任,是用引導的方式去讓人民幸福,你如果知道幸福和身體的關係,理解這句話可能容易點兒。「不尚賢,使民不爭」這裡,需要大家思考為什麼一個國家會尚賢呢?因為這個國家賢人不多了!(禮儀喪失了,國家才推崇大家講禮貌。)而「不尚賢」,就是要做到讓賢人很多,大家都很有能力,沒必要去崇敬誰了嘛。(方法依舊在虛其心實其腹這一段里。)
大部分人理解錯了「常使人無知無欲」這裡的「無知」了,這個知不能作「知識」講,而應該做「感受」講。這裡的無知並不是說讓人民沒有知識,而是讓人民感受不到統治者在幫助他們幸福。我幫助了你,還讓你感受不到我的幫助,這才是老子的本意。(因為幫助別人卻不用別人感受到需要自己超強的能力,也是老子所言的帝王之道。)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這句是,那些很聰明的人已經看出來統治者在暗中幫助(你非要說操控我也沒辦法)人民,他們知道那事情的難度,所以即使有什麼想法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佛教講要廣學多聞,如果只是注重廣度,沒有深度。人就會越來越狂妄,如同鑽一百口井,都是一米深,沒有鑽出水是沒有意義的。廣學更要深入,高度更要落地。
無欲是無私慾,光宗耀祖之欲,利國利民之欲,上進拼搏之欲,完善自身道德品質之欲你們說需不需要?不但需要,而且要持久,要純正,要迎難而進?首先,這句話有爭議,通行本全章內容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題主所用是馬王堆乙本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閑,其猷橐籥輿?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馬王堆甲本基本和乙本一致。
郭店竹簡版老子缺此章。
一、我們先看「多言數窮」(即通行版)解釋:無論是《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還是《老子集解》,或《老子翼》中各家解,都集中在「忘言而守中虛之道」上,其實基本大同小異。
也就是說,老子這段話,核心在「中」、「虛」二字上,用現代人最易理解的說法,就是自身不站立場,不偏不倚不私不我。——不會特地對什麼值得可憐事動惻隱之心,這就是「致虛極、守靜篤」。因為虛心才能保障自身的冷靜理性狀態,越有動作和思慮就越會喪失自己。說得太多,不過是彼亦一是非,既然如此,用莊子言論,「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這段其實也能解釋老子為什麼認為統治者管理老百姓最好方式就是「虛其心,實其腹」,因為在老子看來,無雜慮,才是最好狀態。老子理想之社會形態就是田園牧歌式生活,現代人無法苟同很正常。
二、題主所引「多聞數窮」版本解釋:其實也與老子思想不矛盾,解釋「多言數窮」時,我情不自禁多次引用莊子,側面也說明多言數窮這四個字可能比較偏向於後期道家思想,的確很有可能是後來傳抄者綜合了莊子等人思想加以修改,最終在河上公等版本成型為通行本。
而馬王堆則反應了漢文帝時期通行版本,《文子》引用老子「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絕學無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需要注意,雖然學者一般認為《文子》是偽書,但是後來又發掘出定州漢簡證明《文子》的確存在,而「多聞數窮」與「絕聖棄智」和馬王堆完全一致,可見的確反應了老子版本流變,即從郭店版「絕智棄辯,絕偽棄慮」到馬王堆或定州版「多聞數窮+」「絕聲棄知,絕仁棄義」到河上公版「多言數窮」+「絕聖棄智,絕仁棄義」,是後人調整過典型痕迹,《文子》成書不可能晚於於定州墓主人末代中山王(順口說個八卦,墓主人是劉備七世祖)死前、即前55年。故可大概揣摩西漢初年,學者篡改「絕智棄辯」來反對儒家,兩漢交疊時期,「多聞數窮」改為「多言數窮」。
郭店竹簡闕文,我們只能以當下最古版本和最古引用版本為準。
多聞數窮,與老子自身思想也能成體系。老子反覆強調,「為道日損」,如何體察大道?逐漸忘掉外在。這是老子典型觀點,放棄立場,放棄思慮,可道非道,保存自然而然狀態,不刻意,不爭不居。老子講「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如果「本」都沒有,談再多有關於「末」太多言辭又有何意義呢?故去彼取此。
綜上,無論這段話到底是「多聞數窮」還是「多言數窮」,老子相信,所聞所言,所知所慮,若不能和於大道,則毫無意義,所謂不可說的、只可不說。老子認為,體會大道,我自然。
淮安子講述老子思想時,稱「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
莊子說「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我以為,這兩段話是對老子思想極精妙的闡釋。
老子本質上是擔心人類異化,異化不僅僅來自於物質,還可以來自於知識、來自於政府、來自於人類內心,因而,老子(還有莊子)苦心孤詣呼喚人類尊重自身天然之完整性,然後把握宇宙天然之完整性,把握未分化的初始狀態,「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有些地方肯定和現代人觀點不一致,不過,又有誰能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們太異化了呢?
以及個人看先秦典籍心得如下,六經注我,而非我注六經,觀其大略即可,各版本間差異太大,糾結某些具體句子的確容易見樹不見林,滯礙之處再尋求版本差異和他人解釋則可。
綜合帛書,出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yuè)乎?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天地萬物,同為蠱漸(物質演化):存在即合理(天雷無妄),無貴賤善惡、厚此薄彼。
大自然是個風箱嗎?虛而不淈(水風井,層出不窮),動而俞出(風水渙,擴散輻射)。萬象豫豫(雷地豫,雷行地上,品物流形;自然無情,謙卑隨動),見解屯屯。為學日益,未解重重。真偽博雜,黔驢技窮。師之而不眀,水滴石穿蹇;睽之而難解,迷山霧水蒙。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如何「絕偽棄慮」,「唯道是從」?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咸而遂通,悟得大道至簡,天地一理;學海無涯,「多聞數窮」,吾等愚人,當放棄執見,「絕聖棄智」(權威或謬論,定律有覆時),「抱一而為天下式」,守於中牧於外,以中正易道指導取捨細枝末節的學問研究。「食母」合道,感而遂通,「知常」明道,「絕學無憂」。
風天小畜:天是能源如同玄緊的發條,風是發散如同發條的展開。為道日損,只爭朝夕;點石成金,君臨天下。小畜進動則為火澤睽:觀察異同,分析規律,兩兒辯日,究竟火遠澤近?
火水未濟:水是功夫是經驗智慧,火是分化是科學細分。未濟承小畜而來,科學哲學,真偽相漸;廣義狹義,坐井觀天。
水雷屯,水是輻射信息,是密碼破譯,雷是本質規律,潛龍在淵。屯伏卦(背景)為火風鼎,鼎如同化學試驗,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則屯就是對雷之性質的認知積累。
山水蒙:山是覆蓋是自然奧秘,水是謎語是蛛絲馬跡。一窺究竟,引無數智者競射覆。蒙的伏卦為澤火革,意味著對自然奧秘的突破必然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鼎故革新。
雷水解:雷是道的波動干涉,水是遺傳密碼,道動碼解,自然而然;雷水解進動則為水火既濟,如嬰兒已成形(火是受精卵分化,水是按圖索驥)。解是自然之道動過程,如同魔術,聖人致虛感應內觀其道,絕對而抽象;其鏡像(綜卦)是滴水穿石蹇,是科研之道用,蹇途漫路外求其理,相對卻具體;而古人名之綜卦,就是兼聽之意:互相映照,取長補短,綜合考量。(「致虛極;守靜篤」,郭店本《老子》作:「致虛,恆也;守中,篤也。」,可理解為「致虛內證,感悟恆道;守中兼聽,篤行鼎革——科研」。)
澤水困:澤是日月恆軌,萬有公轉,是物理課題,莫名其妙;水是背景輻射,無中生有,鬼使神差。
水雷屯:水是已孕而未生,雷是有質而無形,如嬰兒之未孩——孩從亥從子,為父精母血,為先天之本受精卵,未孩喻嬰兒還未成形(未咳取嬰兒未生有象之意,便於理解屯積之意);
天雷無妄:如嬰兒現龍在田,無論健美殘丑,都是因果相生,如實解得,故無妄(無妄進動則為漸卦,是出生入死的周期過程)
這句說的是丹道。道德經里一部分是講政治,一部分講辯證法,一部分講丹道。其他的解讀都是望文生義。可以忽略。
題主所提問題中我覺得關鍵在於「中"字。我認為先秦各學派的書籍可以結合著看,這樣他們的思想可以互為映襯,幫助讀者理解。《老子》中這句「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我現在每次看到這一句話總是接連想起《中庸》中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還沒有表現出來時的那種平和的狀態,叫做「中」;表現出來了,但是不會太過,還算平和,不管是喜還是怒或是哀還是不會很誇張很過分,那就是「和」了。這陣在看《易經》的緣故,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就是「節卦」,突然又再次品出了「中節」的意味:節卦兌下坎上,象徵澤上有水,低淺的沼澤無法承載很多水,因此象徵節制。君子觀此象應知節制,節制可致亨通;但過分的節制也不可以的,應當持正、適中。以上三本書都提到了「中」這個字,「中」字很好,難怪我們把最好的國家命名留給了自己。我學生時代的時候一定是很難理解「中」的,那時候總想知道更多鮮為人知的觀點,想離開日復一日的日子,生活總是在遠方,無法不慍不火的生活,總要為自己的標新立異而吶喊。倒是後來上班之後,發現自己所知道的那些東西無法指導眼前生活,正常人也不會願意聽我瞎比比,你知道很多國內外精彩觀點視角,和你知道每天上下班經過的路上有哪塊地磚是鬆動的,或許後者更是重要,因為它可以讓你避免踩上去飈一鞋的污水。我好像實在說不清楚……還是引用老子原文吧。老子說「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無事取天下」,老子又說「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我對此的理解就是,一切的答案就在眼前,一切的答案就是現在。不管有沒有出去觀世界其實都差不多,別忘了回到原點,世界觀一直就在這裡。
當然一直保持不偏不倚的守中,或許真的是很無聊的,讓人覺得失去了樂趣,我們總愛找點樂子。但是我覺得這個「守中」不是這樣的,它可以相對《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小過卦」和「大過卦「來理解,這兩卦顧名思義,就是小有越過和大為越過,《易經》也是極為講求守中的,但是這兩卦的卦象卻是好的,但是它有前提,捨棄中道,而去越過,尤其是大越,需要有涉越大川的勇氣和實力,可是如果不具備這條件的話,還是繼續保持中和之道,暗暗地」小蓄「吧。
大多數人也許一輩子也碰不到涉越大川的機會,也沒這個能力,《老子》是本寫給君王看的政治書,我們小人物卻也能從中獲益,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如何心泰身安,如何蓄力伺時,從「守中」開始,是很好的呢!你可以結合這句話理解
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差不多就這意思吧!我的理解是心體湛然不動,不為外物所惑若為外物所惑,必生欲,有欲則失道
前一章剛說了道中,本章接著說天地不人,聖人不人,注意,我說的是不人。道中,天地不人故虛,聖人不人故守中,中與多言對,
前面說虛而不竭,故這裡說多言數窮。
我看了幾個版本,比較同意的是:議論繁多必將導致迅速困窘,不如執守虛靜(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至於你說的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我就說句:讀書要考自己理解,你覺得好就行。大概理解就是了,他不是數理化,不存在精確唯一的答案和明白的正誤,只需要你覺得有收益,並且引出了你自己的觀點,足夠了。有些話換個翻譯你就覺得有道理了,比如:雜亂的聲音令人耳朵欲聾,五顏六色令人眼花繚亂,複雜多變的味道令人味覺出錯。過猶不及。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參考其他答主的理解。
五味五色五音傷人,在其過。道德經中提及無欲,也提到寡慾。既然做不到無欲,那就寡慾吧。
所以道德經有句: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書不能盡言,言不能盡意。就算能盡言,盡意。我們是不是能理解其本意呢?老子在他的時代,窮其言以道可道,比我們這樣的年代用宗教、科學很多方面來將道描述的如此花哨比起來是如此的純樸。向來覺得老子對道的理解不是後人可以從五千字中獲取,後人的理解又都有不同。不要看別人的譯文,自己去想,去查,去體會自己的理解,才是真的讀老子。我個人覺得對老子智慧的理解不能受到道德的約束。老子用文字去解釋道,不是講道理。他也有疑惑,也有思考。
這要結合上下句甚至全文來看的。道德經我感覺像是古代的學術論文,通篇都在講一個道理,並且中間用各種事物來舉例加以說明。看懂道德經要明白什麼是「名」,其實就跟佛教講空一樣。「空」這個字太難理解了,就有一句經典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名也是一樣,是道的延伸,是一種規則的意思。在道德經中,我就讀出了一個意思,我們這個宇宙中的事物都是有相對性的,每種事物都有一個事物與之對應,比如冷熱,大小,高低。但這只是細分下來的相對性,往上推的話範圍就會越來越大。這就讓我想到了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數字可以理解為一種相對性,三種相對性能組合成八種綜合的性質,這八種性質就是這個宇宙中所有物質的性質,是這個宇宙中的總集。這就是先天八卦的原理,三個相對性,組合成八種性質,這八種性質就是這個宇宙的總集,再由一種特殊的方法來運算,就能算出這個宇宙的一切事物。「先天八卦」其實是古人測算宇宙的一種宇宙模型的,只看這一點,我們華夏的祖先的科技就非常之高,我們現在也難望其項背,怪不得孔子說要仿古,我們還是差的很遠。
不為外象所惑,行事皆見本心
要從道的特徵特性了解起才能解開!
佛說,彼岸智慧是不可思議的,所謂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你要做的是放棄自己的思想和識見,即莊子說的「去小知而大知明」。
多聞,還有另一版本的多言,都只會讓你離道越來越遠,
不如守中——何為中?中,和也。《說文》
老子的思想不是反智,而是反「小智」,或者說反對此岸智慧。在佛的眼裡,此岸智慧是痴和迷,是彼岸智慧的業和障。
只有當你做到徹底的空,即無為,而無不為了,是謂得道。
當然這些文字表面誰都能懂,但有多少實際意義,此聞又何嘗不是多聞數窮?
真修實證——除此沒可能悟道,包括道聽途說 包括望文生義。推薦閱讀:
※<<道德經>>哪個版本好些?
※寫道德經的老子是不是一位無神論者?如何看待道德經被道教用來做為聖經和法器用?
※道德經中,下圖中這段話如何解釋?
※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死而不亡者壽在道家究竟有何深意?是超越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