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後大陸是否有一定數量的中產階級,如果有,持什麼態度、起了什麼作用?

最近看書看到一些中產階級重要性的論調,所以有些疑問。


我覺得中產階級應該是恩格爾係數至少在30%以下,最好是在20%以下,有時間和精力全面了解社會問題並作出一定反應的人群。

就這個標準來說,1949年時中國中產階級恐怕幾乎不存在。除了極少數政府高官、大地主和大資本家之外,沒有人能達到這個標準。具體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首先我們要確定中產的概念,以當時的時代特點,我們不可能要求當時的中產具備現代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條件,但經濟上獨立富足,有餘力改善的,有能力負擔子女的高等教育的,我們姑且認為是當時的中產水平。但因為時代的局限,中產是沒有機會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力量的。

有幾個相關群體的統計:

建國後被劃為地富反壞右的, 全國到1979年止五類分子共划了2000到3000萬人,大部分屬於解放前出身成分較好,受過教育的。

農村土改的統計,1952年統計地主和富農占人口比例9.41%,以當時4至5億人口計算,應該有4000萬以上的農村人口屬於經濟條件被認為較好的情況,拋去一半破產地主,至少2000萬生活不存在危機,這部分人的余錢除了熱衷積攢地產,主要的消費集中在子女的教育上,解放前的大學生,大部分出於地主富農家庭。

手工業者改造完成的1956年統計,共記509萬手工業者,總產值74億,按1956年人均GDP不到1000元的情況比較,手工業的人均GDP總體屬於較好,假設收入情況成正態分布,至少有100萬左右的收入很好的手工業者屬於中產。

工商業者,解放前工業私營企業職工380萬左右,以最少5%的中高級技術及管理人員計算,有20萬以上的人員屬於收入較高的中產以上,以家庭記有60萬人左右。商業的合作化改造了144萬戶,我們姑且認為有一半經營較好,收入穩定,就有70萬戶左右屬於中產以上,算上家庭成員,有200萬人左右。工商業合計有250到300萬人口屬於中產水平(少數巨富工商業者極少,可以從百萬級統計中忽略)。

教育醫療文化行業,應有數十萬人口屬於收入高的人口。

舊公務員體系內,中高級官員屬於收入穩定且較高的,數量有限,也應有數十萬人口。

如上所計,建國前中產階級從數量上看不算太少,工作上看農民居多,政治上看力量分散,意識形態差異巨大,共同特點是有能力重視下一代教育。中產階級在解放後無疑是受到壓制的,但得益於其家庭優越的教育水平,中產階級仍能最終潛移默化的影響共和國的命運。


有啊 一抓一大把 這其中有親共的 也有出不去被迫留下的。剛開始被政權保護,之後王上看政權穩定了 就把這幫人草翻了,利用的手段有公私聯營(針對商人)和十年浩劫(針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


「中產階級」這個說法十分寬泛,按我個人理解屬於家庭收入高於社會平均水平,已脫離了必須為生存而奮鬥的階段。對生活品質和知識有一定追求,不希望社會動蕩的一群人。按照這個定義理解,這個人群包括上中農,富裕中農,小業主,富農,舊官吏等。因為沒查書,以下是憑印象胡亂寫的,不要見笑:

顯然這些人會對新政權有所疑慮。但在解放戰爭及1950年代早期共和國對富農採取忍讓方針,並未直接消滅富農。富農的生產工具、土地基本得以保留。所以富農和中農不會對新政權產生反感情緒。甚至會因為苛捐雜稅的減少,以及社會秩序的逐步回復而稱頌新政權。1953年後共和國執行依靠貧農,聯合中農,消滅富農。這些「可能的中產階級」也就消失不見了。至於小業主則隨著50年代的公私合營融入到國有經濟中,成為了一些集體企業的職員,壞處是自己的買賣沒了,好處是獲得了集體提供的生存保證,雖然不太情願倒也不至於激烈反對就是了。至於舊官吏,他們可就倒霉咯。


非專業,簡單答一下,有錯誤請指出。————————————————————————————抗日戰爭結束後,由於中央政府對於未來形式的錯誤估計(一年內基本統一全國),導致了其錯誤的經濟政策(通過貨幣超發聚斂社會財富,應對戰爭) ,最後導致了國統區的經濟崩潰(當然執政層的迅速腐化也是重要原因)。所以校長的失敗也算是中產階級所希望的吧。加上抗戰時期新華社在國統區的良好形象,建國時,中國的大部分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和開明資本家對新政權是很有好感的。由於社會秩序的迅速恢復和建國初期的調整型經濟政策,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較建國前是有所提高的。等到了三大改造的時候,中產階級的利益才真正受到了觸動。之後自然是不滿意啦~————————————————————————話說回來,建國時期中國能有多少中產階級啊……這是個無足輕重的群體……………………


問:解放戰爭後大陸是否有一定數量的中產階級。

答:1952年之前有中產階級,

問:如果有,持什麼態度。

答:擁護共產黨。

問:起了什麼作用?

答:抗美援朝期間,他們捐錢捐物,錢翔宇捐獻一架飛機。


那時的中產怎麼界定的啊?

如果讓我來說的話呢,我外公和我爺爺在解放初期大致都可以屬於中產階級。

他們都屬於祖上有點小財產然後自己又讀了大學,收入還不錯的。

然後1956年反右的時候都是右派,各種批鬥排擠挨到1979年,被平反後發了一筆工資再到退休年齡頤養天年。

對我的教育都是好好讀書趕緊出國。

由於兩人的遭遇驚人的相似,所以我想這也許是解放後大部分中產的生活軌跡吧。


土改區農村區,不存在。

非土改農村區,存在。分田地,如果說態度是說東馬教會的態度。

城市不清楚。


如果中產階級定義不明確的話,可以說有吧。中產階級如果不是被迫留在大陸的話,應該也會有心潮澎湃大幹一番的心愿突然找到抗戰捐飛機種種了。但是三大改造這種通過吃胖人的肉來平均整體。均富貴我就呵呵了。


以前統稱地府反壞右

九成以上都沒得善終

老一輩講在千佛山下

有幾年 每天都有幾百人被槍決

罪名基本都是特務 反革命


定義不清,真的是可以隨意答題了。

一個國家的中產階級,是你說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為缺乏統一標準,隨意性非常大。以印度中產階級的標準而論,倘若戶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為中產階級家庭,700美元按現在我國的外匯比價,相當於6000元人民幣,分攤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約只有1200元人民幣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幣。這樣的收入水平,在中國的許多地方恐怕連吃口飽飯都成問題,就別提什麼「中產」不「中產」了。美國商業部在宣布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十大新崛起市場之一的時候說,印度目前的中產階級已經達到了1.75億人左右(比印度有關機構的估計幾乎少了一半),在未來,這些印度中產階級每人至少還要購買一台電視機、一台錄音機、一個壓力鍋、一個吊扇、一輛自行車、一塊手錶;他們中2/3的人還要購買一輛輕便摩托車、一台彩電、一個電熨斗、一個食品攪拌器和一台縫紉機;一半以下的人要買一台冰箱……「這將是多麼大的一個消費市場!」在旁人看來,這更像是美國式的黑色幽默。

另外,有數字說,新加坡300萬人口中約90%以上屬於中產階級,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萬美元以上;韓國人均年收入約1萬美元,都可算是中產階級,但在韓國,很多人沒有房子,且韓國工人人均負債1萬美元以上;馬來西亞自己估計,馬來西亞的中產階級大約佔總人口的60%,約1800萬人左右,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約在1萬美元左右。

無責任引用百度百科(不代表個人觀點)

毛澤東在1926年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狀況時,明確地把中國當時的民族資產階級看作是中產階級,認為這個階級代表了中國城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這個階級在中國革命中的態度是矛盾的:他們在受外國資本主義打擊、封建軍閥壓迫時,需要革命,贊成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革命運動;但是當著革命在國內有本國無產階級的勇猛參加,在國外有國際無產階級的積極援助,對於其欲達到大資產階級地位的階級的發展感覺到威脅時,他們又懷疑革命。中產階級的矛盾態度,決定了中產階級以其階級為主體的獨立革命的思想,只是一個幻想。


推薦閱讀:

同理心和同情心有區別么?哪個是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為什麼家境較優越的人心機較少?
為什麼一部分所謂的「人渣」「流氓」「無賴」「黑社會」也能取得一定世俗上的成功?
如果未來人類可以無性繁殖,會不會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
如何評價崔永元等沒有專業知識卻在批評某些專家及其言論的人?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政治 | 中產階級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