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車鋼板薄嗎,鋼板的厚薄對安全性有何影響?

過年各路親朋好友來了就開始討論車的問題。我發現所有人都在說一個觀點是:日本車鋼板薄。很想了解這是真的假的? 日本車是輕,省油,真是因為鋼板薄的原因嗎? 他們不至於這樣公然偷工減料吧? 那安全性相比鋼板厚的歐美車是不是差呢?


私以為,該問題應該是想要問日本車的安全性如何,試做此下解釋:

首先,鋼板厚度與車輛安全性能並沒有直接關係。鋼板也分普通鋼板、HSS、AHSS (DP, TRIP, CP)等等不同的種類,這些鋼板的密度幾乎一致,但由於其冶煉時對微觀結構的控制不同,可以導致其物理性能有著極大的差別。所以,厚的鋼板並不代表就要更好,也要看鋼板的種類,和車身的結構。

在上面一段話之後,試將原問題引申為「日本車不安全嗎?」

要回答上面的問題,進行一個評判,必須要有一個標準。

在此使用EURO-NCAP的測試結果,試以2013年通過EURO-NCAP測試的車型為例。

Link:Results released in 2013

其中日本車:

Honda CR-V 5星

Infiniti Q50 5星

Lexus IS 300h 5星

Mazda 3 5星

Mazda 6 5星

Mitsubishi Outlander PHEV 5星

Mitsubishi Space Star / Mirage 4星

Nissan Evalia 3星

Nissan Note 4星

Toyota Auris 5星

Toyota Corolla 5星

Toyota RAV4 5星

其中5星的成績代表其在測試中有著不俗的成績,反觀歐美車,卻也有那麼幾隻「害群之馬」:

BMW i3 4星

Dacia Sandero 4星

Ford EcoSport 4星

Mercedes Benz CITAN Kombi 3星

Opel Adam 4星

包括賓士、寶馬。

也就是說,德系車並不都是那麼好,日系車也並不都是那麼差。

那麼接下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獲得了EURO-NCAP的五星評級,車就安全了嗎?

當然不是。EURO-NCAP測試撞擊速度較低,試拿正面碰撞測試為例,64km/h的速度碰撞40% overlap 的 deformable obstacle。平時開個80km/h不算快了吧,更別說高速上了... 所以說,超過一定速度,撞了,那就祈禱吧,什麼車也不好使。不過,的確各個廠商在對安全的理解和研究上各有建樹,如果沒有記錯的話,Volvo應該是安全帶的發明者,也是Saab發明的頭枕,這些新的研究成果也進一步的增強著汽車的安全性能。車身Front end的吸潰設計,也是為了較多地吸收在碰撞時所產生的能量,使得乘客所受到的衝擊更小。

最後,安全的駕駛習慣還是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問題... 定期檢查輪胎,如果磨損到達一定程度,果斷換,別心疼錢...;開車系安全帶,並且確保其正常使用;兒童乘車一定要使用兒童座椅;喝酒、吃了感冒藥後不要開車;不要超速。。。。。。

另外,針對有朋友提出發動機蓋鋼板厚度問題,試解釋如下:

發動機蓋的主要作用為保護髮動機等部分,防止進水、進灰塵。其在正面碰撞之時,對於吸能並沒有貢獻,其在碰撞之時要迅速坍塌掉。試想,一個特別stiff的發動機蓋,在正面碰撞之時,產生的結果將是將前擋風玻璃打碎,甚至危及裡面乘客的生命,可能沒有撞死,被發動機蓋一刀切了... 在車輛與行人碰撞之時,行人的頭部會與發動機蓋相撞,更加still的發動機蓋會給行人帶來更加嚴重的傷害。綜上所述,發動機蓋更加輕量化反而是處於安全的考慮。

祝行車之人一路平安。


都什麼年代了,還在這裡比較鋼板薄厚!!!

還有比較車重的,我真的很納悶,所有的汽車廠家卯足了勁的減輕汽車重量,捷豹研發鎂鋁合金,寶馬研究碳纖維,你們一句車太輕,會讓它們吐血的。

就好比那個笑話,喬布斯費了勁的讓手機薄一毫米,你非要拿來就貼個膜,帶個套。

當然笑話只是笑話,我不怕自曝家醜。以前我們網路媒體曾經做過一次汽車鋼板薄厚的分析,測試結果鏈接如下

【車問網策劃】莫要再爭論 95款車鋼板厚度大起底

這完全就是幾個編輯做著玩的,然後微博轉發了,遭到了一堆專家的唾罵跟鄙視。在他們看來一個媒體能做出這麼不負責的對比不夠丟人的。

這種鋼板厚度的測試只適用於幾十年前,因為現在所有的汽車品牌都已經開始專註於結構方面了。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工字鋼、槽鋼的剛性強度要遠遠大於普通鋼板,但是普通鋼板就是重。

我認為輕出來的那都是技術,別以為只有日系車沒有後防撞鋼樑,大眾POLO就有啊?!不是所有日系車都沒有防撞鋼樑。

後防撞鋼樑的作用,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下,查閱下相應的資料就能得出結論。

對日系車偏見我不能說無知,但也差不過,無知便無畏,但真心希望我們能多調查,相信科學。


鋼板薄是誤導的結果。實際上都差不多的。很多網站做過測量,有數據證明。

日本車鋼板薄這個觀點是某些品牌的網上營銷的成果,也就是車托的功勞。


我先發個iihs的碰撞測試的視頻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1NzI3NDUy.html?x

雖然不是日本車,但是可以看到汽車安全理念的變化。

汽車在碰撞中的安全與否更多的取決於車身結構而不是鋼板的厚度,其實現在的市售一般家用車鋼板厚度差別並不是太大,日本車並沒有比別的車型明顯薄多少,這點從車重上可以對比出來。

輕量化設計帶來的是減少油耗同時帶來更低的排放,更短的制動距離,更好的碰撞潰縮緩衝效果以及對行人更好的保護,並且迅速皺起的車身蒙皮能減少二次傷害,所以輕量化是所有品牌汽車在做的事。(但是大排量豪華汽車不在此列)

日本車的安全性並不是網上那些無腦謠傳黑的那麼慘,相反,在iihs的安全測試中有很多日本車獲得了頂級的Top Safety Pick+ 的評價,個人覺得本田的ACE車身確實很棒,幾乎大部分的本田車型都是TSP評價,主力車型幾乎都是TSP+ ,尤其是去年iihs開始進行的25% overlap測試中表現非常優秀,除了2008款飛度的A柱折斷這個比較慘之外,其餘的車型基本都評為G。斯巴魯的力獅和傲虎和沃爾沃S60成績一樣。

汽車安全可以說道的地方很多很多,但是請避開以下幾個腦殘流派的胡扯:「車重黨」「鋼板黨」「防撞梁黨」。看這些鍵盤車神造謠的話,不如花時間研究下iihs encap或者jd power等等有數據有測試的報告


現在高級車連薄鋼板都看不起,都開始用碳纖維板了。

決定汽車安全性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車架縱梁橫樑的性能。鋼板蒙皮微乎其微,只涉及到中低速剮蹭碰撞的維修成本罷了。


1、輕量化是所有汽車廠商共同的追求。


2、由於NCAP和IIHS等組織的存在,汽車安全性也是各大廠商的一致追求。


3、近年來看,日本車的重量基本穩定,而歐美車的重量有所下降,和同級日本車持平甚至更低(以邁騰和帕薩特為典型)。


4、討論汽車安全性必須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標準,否則對汽車選購沒有任何指導意義。所以,儘管汽車碰撞測試存在著不足,但消費者還是應該以此為標準衡量汽車的安全性。


5、根據碰撞測試中公信力最強、測試車型最豐富的E- NCAP和IIHS數據來看,日本車的安全性並不比同級的歐美車低,。在IIHS近年所做小規模重疊碰撞測試中,本田車系因為獨特的車體結構,得分明顯超出歐美豪華車系。


6、如果是選車,建議以E-NCAP和IIHS為標準。在全球化採購的今天,對安全影響最大的車身框架及結構上,在華簡配縮水的可能性很低,基本可以反映國內市場汽車安全性。


PS:與車身結構和關鍵部位強度相比,引擎蓋、門板和防撞梁的厚度,對乘客保護的價值基本為零,甚至是負值。


  • 日本車輕不能單純地說是因為鋼板薄,因為白車身只佔整車重量的一半左右。

  • 況且,即使日本車鋼板薄也不能與安全性差畫上等號。

打個比方,鋼板相當於人的皮膚,車架相當於人的骨骼,可以說皮膚僅僅起到「裝飾」作用,而鋼板稍厚的唯一好處也不過是在低速汽車發生碰撞時受損程度小一些罷了。

事實上,車架才是真正承受來自外部撞擊力的部件,原理是通過吸能區緩和部分衝擊能量,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護駕駛員與乘客的安全。


我也來廢話幾句。。。

關於汽車安全性,簡單來說分為「主動安全性」和「被動安全性」。主動安全性是指車輛預防或避免事故發生的能力;而被動安全性則是指車輛在事故過程中對於車內人員的保護能力。「鋼板厚薄」這個問題,顯然屬於被動安全性的範疇。對此,很多人存在這樣的理解:


「車是一個殼子,人處於這個殼子中,殼子越厚越堅固,對人的保護能力也就越好。」


這種說法乍一看很對,而且早期的汽車界也普遍遵循這種理念。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這種理論對於家用量產車來說是錯誤的。


當時有人做了這麼一個試驗:把一個雞蛋放進一個小木車裡,讓木車用一定的速度撞向障礙物,結果木車完好無損,而裡面的雞蛋卻破了;第二次,在木車的前端粘上若干個火柴盒,再重複上述過程,結果撞到障礙物之後,火柴盒扁了,但木車裡的雞蛋卻沒事。這個試驗使汽車製造者們明白:衡量車輛安全性的指標不是看車的外殼有多硬,而是看車子是否能最大限度的保護車內的人。受到這個試驗的啟發,一種新的理念在汽車界誕生,那就是「吸能」,而最早涉足吸能的是德國的賓士(對於吸能,不做過多討論,以免被噴)。

下面再來說說汽車的外殼結構,車殼主要有里外兩部分,裡面是由高強度金屬焊接而成的框架,簡稱車架,它的主要作用是來承擔車體的重量和撞擊過程中的外力,說白了就是汽車主要的防禦部件。而貼在這個框架表面的則是由極薄極輕的金屬件製成的「車皮」,它在撞擊過程中基本上沒有防禦功能,唯一能經受的力恐怕只有空氣阻力。許多人誤以為表面這層車皮是車輛的保護者,其實大錯特錯,說的再直白一點,車皮只不過是為了遮風擋雨,讓車子看起來更順眼而已。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量產車,會把車皮厚度列入安全指標,那就是裝甲車。

所以回到標題上所問的:鋼板厚薄對安全性有何影響?不想多說了 ,去看看那些用超輕量化碳纖維材料做車身的超跑,你心裡就應該有數了。


就鋼板的角度看,車身結構大致取決於兩個方面,覆蓋件(車外表噴了油漆的部分)和結構件(車身內部受力的部分),車身的強度主要取決於結構件(材料種類,厚度,幾何結構,加工工藝),覆蓋件主要是美觀和符合空氣動力學,對車身強度的影響不大。

所以,以覆蓋件材料的厚度或軟硬來衡量車身結構的強弱是不可取的。

至於日本車,我認為日本廠商完全有能力造出一輛堅固的車,但我自己還是不買,因為他們在中國生產的車偷工減料很明顯,然後靠銷售話術把缺點說成優點,誰叫中國買家不懂車又不願意學習,隨人家忽悠呢……


上面大牛們的看法已經充分表達出了我的觀點,所以下面我從我身邊的現實出發,特來吐個槽。

我身邊的同事同學親戚們,一談起日本車,大都嗤之以鼻,認為「不安全」。

但是這些認為日本車不安全的車主們,沒有一個習慣用安全帶的。有不少人還存在開車時抽煙甚至玩手機等陋習。

只有我二姑父,豐田威馳車主,每次都會敦促車上的所有人繫上安全帶。

請問以上這兩種情況,哪個更安全?

我覺得以中國目前的國情來看,我們與其為了那0.1毫米的鋼板厚度而爭吵不休,不如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杜絕危險的駕車陋習。


車鋼板薄厚和安全性幾乎沒有關係,主要取決於車的架構。


淺談日本車所折射的民族髓

這是發生在自己生上的事,前段時間家父出了車禍,十五輛車子在隧道內因為首車的剎車失靈而相繼追尾,不知道的以為在舞龍。家父的日本車很不幸被擠在中間,前後兩段嚴重變形、安全氣囊全部打開、慘不忍睹,還好人沒什麼事真是萬幸,除了左臂一道刮痕。再一看前面的Hans和後面的Pick(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宣傳誤會、此處兩輛車用英文瞎寫)除了造成輕微摩擦以外幾乎紋絲不動。感謝國家的強制車險,在這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保修完後以致於我春節回來都沒發現絲毫不對勁的地方。

再看一眼我爸的日本車,外觀看上去很大氣、但鋼材太薄了所以前後車子沒事自家車子頭尾都毀了。很多人說日本車低耗油,其實原因很多就是輕,輕在了鋼材上面,別真以為有什麼黑科技在裡頭。

看到這裡,大家也差不多知道我要說什麼了。日本車表面看上去很大氣,好比日本人處事圓滑的虛偽表象。點頭哈腰,對強者的90度鞠躬,強者的眼淚。我們在很多日系題材中可以看到諸如此類的民族情緒。可以毫不掩飾地說,表裡不一是否就表示著虛偽呢?我不知道,即使我知道我也只能裝作不知道。

對強者的俯首稱臣是美德?至少在我看來,這只是對自身實力分析之後暫時的求自保的手段以及暗中想趕超的手法而已。一旦有朝一日自身實力大於早前的強者,就會撕開面具毫不猶豫的展現醜陋猙獰的嘴臉。

也就是我剛剛想說的日本車子折射的外強中乾。車子如此,民族髓亦如此。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自身觀點,切勿原文轉載,文中有紕漏之處,望網友指出,一定細心改正)


又不是買防彈車,比鋼板薄厚有個毛用?怎麼就想不開呢?!?


覺得有必要糾正一下@Dickies Gao 的說法:現在神馬年代,還討論鋼板厚度,各大廠家還想方設法做薄減重。 你討論厚度時,沒考慮鋼板強度的影響,做輕做薄的手段應該是增加鋼板強度達到目的,而非直接減厚。

日本某些暢銷車鋼板確實薄,這不是道聽途說,而是對比以往的同款車以及對比其他同檔次車得出的結論,確實薄,不安全。這裡我討論的車均指市價十幾萬的車。高檔車不在此討論中。另外,討論鋼板厚薄對安全性的影響,不如把問題改成,鋼板強度對車安全性的影響。

日本車的鋼板薄嗎:接觸過的一些日本車,鋼板普遍偏薄。而且強度越來越低。當然不排除部分日系車還用了熱成型技術製造的超高強度板,但大部分情況是,一些日系車把外板件做薄,內板件強度能換低牌號的進一步降低,很不安全。有必要說一下,汽車白車身分為外板件和內板件。外板件,即車身外面可以看到的金屬板件,就像我們穿的外套;內板件,支撐整個車身結構的內部金屬板件,就像..內衣?普遍外板件用0.8mm左右厚板,日系很多採用0.65mm,但單位強度都幾乎一樣,並沒有比別家更高。薄了些對安全倒是沒啥影響,但是呢,太薄了,用手按按會凹下去起不來了還是會有。

外板件對安全沒啥影響,薄了就是車外板容易變形。對安全影響的鋼板是內板件。日系車現在部分廠商把鋼板越換越薄,強度牌號也進一步降低。遇到過內板件成型時,由於鋼板變薄,強度變低,成型效果不好,有撕裂,於是成型模具表面處理,適應低質的鋼板。偷工減料得太明顯了嘛。這些變薄的鋼板,對安全有什麼影響呢,比如門內板,在車門裡面,防撞板組成的是一個類似X形狀的結構,要是受到側面撞擊,強度不好很容易變形,傷到裡面的人。車身在撞擊時有的地方應該大變形,用來吸震緩衝,而有的地方,必須高強度,不能變形太多。門這裡就不能變形太多,強度係數一樣時,強度和厚度是比例關係的,厚百分之十五,強度也高百分之十五,這點強度,有時候可以救命的。

至於說,現在神馬年代了,還討論鋼板厚度,薄了能省油的見解,是不全面的。選用更高強度高強板,當然可以做得更薄更輕更省油,比如一般冷軋高強板可達440mpa,熱成型的材料可達1400mpa多,你做薄一半還更安全,問題是現實中好多日系車並沒有選用更高強度的板,而是直接減厚。安全性自然低了。

再有就是有人問,那我薄一點又怎麼不安全了呢,真撞了還不是一樣。你看人家安全測試分很高誒。這裡有必要澄清,安全測試不只是看鋼板厚薄,還有其他方面,據同事「研究」,日系車普遍針對測試改進測試分數(小米?),至少,在鋼板厚度帶來的安全性上,日系車是輸掉了。至於厚一些真能救命嗎,這說不準,個人認為,真能。想起個事,平時做設計時,一種結構業內普遍用40厚鑄件,但一次給客戶的汽車模具那個結構斷掉了,從此他們把標準一律改為60厚了..厚點還是保險些。

黑了日系車,對不住啊,我們客戶也有好多日系啊。不過贊一下日系車的質檢,真嚴格,稍有不慎就八哥呀路,回去再改改,真是甲方啊甲方。相比國產廠商,我們瞬間有種乙方變甲方,翻身把歌唱的感覺。

這裡再提一下德系某車,雖然減配很嚴重,不過車身做工挺紮實的。就像當年的諾基亞,低配手機功能雖然少了,用料(外殼)也還是一樣紮實的。

以上如果對誰侵權請告知刪改,請勿對號入座。手機碼字完畢。


勸大家千萬別買日本車,皮太輕了安全性差,親眼所見,上星期,我們工地上放炮,出了差錯,一塊約30多噸的石頭從半山滾落,砸在一輛豐田車上,立馬被壓成鐵板,興好車裡沒人,如果是德系可能就不太嚴重,生命只有一次,日本車輕所以省油,哥的大眾帕薩特車身自重就有15噸。速騰之所以斷軸,也是因為用料太實在,比不上哥的進口帕薩特,但至少也10噸出頭了,有隱患也即刻召回給大家換新的了,這就是德系的態度。


鋼板對安全性本來就沒多少影響,所有車的鋼板厚度相差無幾,決定車輛安全性的應該是內部結構性能和潰縮區設定,重量只是表象而已。目前全世界車企都在向日系學習生產模式和設計理念,只能說以後車會看起來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了,而事實上正相反。我覺得題主這個問題應該問成:為什麼日本車安全性能在國內總是被黑呢?


關於鋼板越厚,汽車越安全的確是一個深入人心的錯誤概念。

安全,在當代汽車裡,起主導作用的是設計。所謂設計也是從一個個血淋淋的事故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車身用的鋼板鐵皮的薄厚,在車裡最大的影響是車內噪音的大小。當然,除此之外噪音跟鋼板結構的設計還有內飾用料做工有關。奧迪、寶馬、賓士類廠商會在地盤與尾箱儘可能的避免大面積平面

鋼板出現,會橫豎交錯的褶皺來減小行車時的震動。在最外層,外觀的鐵皮,不能用褶皺來加強時,會在內部用加強筋和止震板來解決噪音問題。價格相對實惠的車這方面就做的不那麼盡如人意。畢竟都是成本

汽車在保護乘客的安全最主要是看車體潰縮吸能方面做的怎麼樣。無論是太軟或者太硬,最終乘客都是要遭受剛性碰撞的。所以,這個跟設計有非常大的關係。而安全氣囊技術已經很成熟,差異都不是很大。

不過這裡有一點要講,確實很多實驗證明日系車的潰縮吸能技術很好(針對於正面車鼻撞擊),這樣也會對被撞方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但以我所拆過的車門(大約每月平均拆十幾二十輛不同品牌的車門),日韓系車大部分還是秉承著省料的原則,門板內層用來抵抗側撞的加強筋普遍剛性不如德系、美系車做的厚實。這裡的加強筋可絲毫不需要潰縮來吸能。剛性越好越安全。

但也正因為如此,日韓系可以做到低油耗。

很多日韓系車主會反應,在低速行駛的時候,車內噪音很小,但一旦超過八九十碼噪音就會突然增大。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是討論日本在跑車真正的核心技術上市落後於德系車的。原因是日本國土面積與交通所限制,對汽車的速度要求不高,所以在這方面的研發自然比較少。只是在速度成為車的一個賣點後,開始投入財力研究。同樣,也可以引申到汽車噪音、安全等方面。

汽車設計、製造跟大部分產業一樣,是需要技術上的沉澱的。

但關於安全,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駕駛員本身。

所以在挑選汽車的時候,不用在安全上過多考慮。同價位的車身安全差距還沒超過你清醒與微醺時反應速度的差距。最應該考慮的是老婆大人的意見跟當地國民的反日情操。

以上。


同種鋼材,同車身結構,同工藝,同XX,總之什麼都相同的情況下,鋼板厚的要比鋼板薄的耐撞。打個比方,你在西部不知名小城的鄉下買自建了一套200平米的房子,你同學在北京2環買了套80平米的房子,你會覺得你很有優越感嗎


你們啊,都快被洗腦了。

其實厚薄有什麼關係呢,只要車架結實,就是好車。這不是扯淡么?

日系車設計時候經過嚴格計算,針對駕駛員的安全,力爭包你不死,結果就是車報廢。

如果是車裡有4人呢?這時候走高速去某地,同價位級別,願意選擇日系還是德美?

日常上下班行駛速度大都不快,發生事故也不會嚴重。這時候日系車主修過的一定深有體會,看看4S報價是多少,日系保養確實便宜,修起來不便宜,而且得多修幾件,別個修保險杠,你得換水箱了。

如果日系車車架安全非常好,鈑金也很紮實,這個是不是更好?當然了,成本控制。


用三維建模軟體,畫一塊鋼板,隨便找個結構優化軟體,設定材料,受力和形變範圍後,你會發現軟體能幫你挖掉高達百分之四十的鋼材。

這還只是用一種材料,簡單結構的情況下。

另外我覺得日車企的「行人保護」這個概念碉堡了,逼格這麼高的設計理念,估計也只有北美人願意買單吧。。。


推薦閱讀: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如何判斷一輛車的可靠性是好是壞?
有哪些適合女生駕駛的小型車?
開薩博是怎樣的體驗?
GT-Power 中的 Woschni 傳熱模型的參數,當選用 EngCylTWall 時,傳熱模型中的兩個 ratio 設置原則是什麼?
為什麼「大眾排放門」會連帶出這麼多事,而幾年前的日系車「油門門」「剎車門」到了現在卻像沒發生過?

TAG: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