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哪些產業環節,是最有可能被新加入的專業公司切入,並取得成功的?為什麼?
華誼、博納、光線、樂視等大鱷,仍佔據主要份額。萬達從原先的發行渠道商,也向電影製作領域挺近。
未來幾年內,如果有小公司「異軍突起」,最有可能是在哪些方面找到的突破?
我個人覺得不是去分一杯羹,而是如何一同做大這個蛋糕。若是想著分一杯羹,在目前的體制下,中影和華夏的那部分,你永遠也分不到。再想著循著那些已經成功的公司的老路,華誼是資本市場運作高手而且遇上了中國電影市場空白的那幾年、樂視有強大的背景、光線的發家靠的是強大的宣發渠道並且最開始是專註於香港系的電影的出品和發行;這些,如今這個世代你未必學得到。以下是個人意見:
一是專註於獨立製作所謂類型片。比如福建恆業,這幾年專註於投入愛情片與恐怖片。前年的《傾城之淚》是否盈利還不好說,但去年的《被偷走的那五年》回報就很豐厚了。再比如上海旋動傳播,專註於動畫片,《喜羊羊》、《賽爾號》、《保衛麥咭》都與他有關。這類中小成本的類型片,本應是市場的頂樑柱。但在國內,其實大製作公司並不是真的專註製作。
二是去補充大型電影公司缺乏的部門。目前正蓬勃發展的電影營銷公司不正是填補上大製作公司在市場和行銷上的人員不足;而張小北老師和魏楠老師的公司,也恰好補充了不少影視公司在預告片製作和電影后制方面的不足。而實際上,還將有其他需求隨著市場繼續發展而不斷展現出來。
三是開拓新的營銷渠道。北美市場的營銷渠道甚多,HBO、付費電視、網路點播、流媒體、免費電視、影碟租賃等等。並且實際上除了大製作電影在這些方面頗有作為之外,幾乎每個平台都有專門為其製作的各類特色影視內容。而這一塊,向來是不被大製片公司所重視的。
在中國,目前在線視頻方向上基於植入廣告和廣告展示分成的內容製作在去年算是頗有局面了。目前也已經有更多的團隊,針對在線視頻渠道正在研發預算規模和受眾特點相適應的播放內容。
但無論從哪個方向走,最後多半都會殊途同歸。其中任何一個市場都將會有若干勝利者,以及大量的屍體。反對老肖的說法。
分一杯羹和一起把蛋糕做大不矛盾,但是只是想著做大蛋糕的部分,比如他給出的獨立電影、類型片等等,都是在用不同的新產品來拼市場,這樣反而沒法借勢,只能自己慢慢拼,要說在產業上,確實是有發展的可能,但是和題目想要問的不符,因為這絕對不是利益最大化的突破口。我的想法,產業鏈越大,大公司越有把單個環節推向市場而不是自己做的意願,所以這個題目正確的解讀應該是: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哪些產業環節,是最有可能被專業公司所切入並且分得一杯好吃的肉湯的。
也就是說,我的觀點是:正面拼票房一定拼不過大公司,而做大蛋糕又不是小公司能立個竿就見影的,這個情況下,最優策略是找到大公司不屑於做的最大一塊蛋糕,然後狠狠切下來。
比如老肖提到了電影營銷、預告片和後制,目前成功的樣板,也都是說在某一個專業領域做到極致,然後為不同的大公司服務,未來的爆發點,也一定是具有這種屬性的。
至於這個爆發點是哪個,現在可能還並沒有人能說的非常准,我個人的意見,我很看好有幾個細分專業領域之中,爆髮式的增長:
第一是衍生品,中國電影產業的衍生產業爛的要命這個我們就不論證了,不管是後產品開發、各類版權營銷、衍生產品製作以及老肖說的什麼播映渠道等等,實際上都屬於很誘人的藍海,而且做衍生品,不僅大公司認同,政府和國企也認同,在下一個10年內,要麼這個領域爆發出來,有非常牛逼的企業來做出一個非常牛逼的市場,要麼中國電影就等死。第二是電影系列化,所有的大製作公司現在都已經知道一個真理了,就是你要想成為百年老店,你必須有很牛逼的系列電影品牌,但是系列電影品牌,可不是你拍幾部電影串起來就完結了,包含一系列的相關產業和布局。目前來說,做系列電影還停留在大公司的領導腦袋裡面,但是很快,就會有人把這個想法搬到前台,認真地來做某個電影的系列化品牌,這個時候,就是專業企業,甚至是很多不同的專業企業來切入的時候了。
第三是電影主題活動,這一塊實際上是營銷的一部分,但是目前來看沒有任何營銷公司擅長這個,而且這個部分,和整個的營銷策略和投放都關聯度不大,所以這一塊,我不看好現在的營銷公司的體系能吃下來,我也不看好在這個體系裡面能力最強的公關公司們會捨得做,所以有可能是下一個爆發點,由一些新貴來填補。第四是小型院線,小型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規模小,受眾更精準。另一個意思是專註於小城市小縣鎮小村子甚至小區的更靈活的院線模式,不過不知道廣電準備不準備放開這一塊,有一定的政治風險。實在是不好意思,上面的很多概念都不敢說清楚,因為大家都知道了,我們干這行的就只能喝西北風了~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么么噠~我說幾個沒人提的領域吧。
1.橋接業務。其實就是掮客,目前在做這個事情的人都是大而無當的方式。
2.跨業整合。其實本質上也是掮客,但要比前者更好做一些,對資源的要求要低一些。
3.類似周祚正在做的某些業務,電影行業現在都是臨時抱佛腳。具體是啥我就不說了。
4.政策、稅務、法律等領域的一些特殊服務。至少,就我目前所知,有一項算是基礎業務的工作——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在影視界還沒有擁有屬於自己的地位。但是我一直霸蠻地認為,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對整個影視行業的發展一定會形成一股巨大的推動力,甚至也許有一天電影會離不開心理諮詢。原因大概如下:
1,編劇的需要。一個個都說,「story is king」,但是怎麼樣是一個好的故事呢,巴拉巴拉,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回答。但是有一點,任何好故事你都脫離不了人性。而我們整個電影行業對於人以及人性的了解都還遠遠不夠。我們現在的故事總是在更多的強調一個「理所應當的事情發展脈絡」,但是真實的人生並不是這樣,真實的人生由於個體的差異,會有無數種可能,而且這些可能更多時候完全很難找到線頭,它呈現給你的就是「突如其來、莫名其妙的發展脈絡」。當然,這其中很多的莫名其妙是可以找到根由的,而這種根由常常關聯到人性僻面的挖掘和探究,儘管我們的導演和編劇在探索人性這方面做得也不是那麼差(咳咳,該客氣還是要客氣的嘛),但是不專業。很多時候,導演和編劇都願意憑藉生活經驗來下判斷,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生活經驗都是渣渣。大多憑的都是想像罷了。專業心理諮詢師的介入,我認為,會讓這種情況改觀。
2,拍攝的需要。我認為畫面對於觀眾的心理感受有一個「固定」(動詞)作用。
3,剪輯的需要。怎麼樣最好地煽情,怎麼樣的組合最具有衝擊力云云。
4,營銷的需要。騷年,想把老百姓騙進電影院是嗎,來一場心理大戰吧。宣傳怎麼離得開對對方的心理揣摩嗎呢。
5,影視行業從業人員的需要。當然很多公司有心理諮詢師這樣一個類似的虛職。但是那是花架子,沒用。要來點實在的。要定期一對一,you know. (不要排斥好嘛,這在國外再正常不過了。)這麼做,即使解決不了工作人員的焦慮和壓力,但是可以緩解。這會提高效率。
匿名是因為我對自己所說也沒有多大的把握,但是我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
我這麼說的,好像心理諮詢師也許學習一番電影知識之後,便可以取而代之導演編劇等一串人的工作似的,但是術業有專攻,我們需要的,是他們自己的專業知識,而已。
以上。不成熟的想法,多希望有批評。:)這個問題現在市場已經給出答案了——當然是發行。
騰訊、阿里、搜狐、百度等網路巨頭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影視公司,參與到這塊大蛋糕的切割。
他們憑藉的,和要去爭取的就是六億網路用戶手裡的手機、愛派的、電腦這些「微型電影院」。
網路的盛行,會擠壓傳統電影院的空間,未來的電影院會是一個「具有特殊功能」的聚會場所,比如情侶和注重觀影感受的那些人才會去。
更多的人選擇網路來隨時隨地看電影和電視劇。
當然,上面說的都是巨頭,你問的是小公司怎麼做,我個人意見是網路劇的製作,投資小,周期短,回收快,只要抓好劇本,導演和演員不那麼差勁,拍出的東西質量有一定保證,大網路公司會購買拿回去播放的。這樣,你的資金不會積壓嚴重,迅速投入,迅速產出。
有個例子參考——電影頻道的《水滸傳》系列,據我所知就是一個小公司,死死抓住「108個好漢」這一點,卯足勁一口氣拍了幾十部,看樣子非要給這108個人每人拍一部才拉倒。他們走的就是這種路子,拍一部,電影頻道收購一部,他們拿著錢再去搞下一部,現在已經良性循環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2016年影視IP影劇聯動、IP速度開發加快的現象?
※《琅琊榜》已經完結,可我剛開始看,如何防止被別人劇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该怎么学?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影視文化發展是否更加強盛?
※《河神》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