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讓自己變快樂?


我曾經是一個在他人眼裡的超級樂天派(其實直到現在在很多人眼裡依舊是),會為看一本好書而高興很久,會為一部好電影感動得淚下,喜歡嘗試新鮮東西,體驗生活的各種美好,但就是這樣簡單美好的生活規則不知道在某些偷偷摸摸的點滴時刻,被自己的潛意識一寸一寸地打破了,因為我太渴望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更美好的自己,更美好的工作,和更美好的狀態,對生活的至高期望撕扯著現實之殘酷周期性地將我拖拽到情緒的谷底,有時候好幾天都被扯著爬不起來,我會吃不下東西,或是一直昏睡,總希望睡醒後又能見到那個快樂的自己。這種狀況在近期出現的頻率開始越來越高,讓我越來越恐慌,所以我四處搜尋讓我們快樂的「葯」,而且似乎真的被我找到了,我決定拿自己開刀,記錄這「服藥」的過程,這個具體稍後我會隆重介紹,我對「藥效」還是很有信心的,嘿嘿:)

我看了不少關於文學、哲學、宗教、靈修學、心靈成長學的書籍和文字,一直期待能夠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不快樂情緒的好辦法,但是我發現當我讀取了海量的信息之後,反而有一種被洪水淹沒的感覺,有的時候能獲得短暫的力量,但很快,不快樂又回來了。為什麼?先簡單談談這些書講的都有什麼,看文學書,例如大文豪的心路歷程、臨終懺悔,往往會加大自己的悲愴之感,當托爾斯泰大談自己抑鬱的一生,如何三番五次自殺,如何捫心自問生命意義之何在的時候,我強烈的共情心理讓自己有了悲慟之餘的自豪感甚至是優越感,那就是,我與大師同在,不同於吃好喝好便得以幸福安樂的普羅大眾,我不滿足於僅僅有吃有喝有小夥伴,我要的是更深層次的快樂!而當我看哲學書時,也就是類似於心理學家所說的「超個人心理學」,當人們把重心放在「比我們更大的東西」上時,那種總是要滿足自己人性需求或興趣的利己主義本能就會被弱化,超越了人性超越了自我也就戰勝了以我為中心的過度情緒關注,繼而達到平和狀態。但是這個如若是在你情緒極度悲傷或是短暫性的絕望之時,作用就不那麼大了,或者說不見得能每每都發揮作用。也可能是我的境界真的還沒有那麼高,閱讀哲學的時候(尤其西方哲學),那種出世的境界讓我總是隱隱會有與內心深處脫節的感覺,我喜歡琢磨琢磨「比我們更大的東西」,但是當我們自身處在搖搖欲墜的狀態之時,恐怕哲學也只能充當暫時轉移注意力的稻草,而並不能「救命」。所以我又開始關注心靈成長領域的書,因為它關注於我們自身心靈的平和幸福,於是張德芬的書、她的專欄文章我幾乎看遍了,心靈導師艾克哈特托爾的書,也讓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重要的幾點:①真的快樂平和應該是「向里走」的,而非藉助外界因素,我們有一個「真我」和一個「小我」,「小我」需要很多各式各樣的標籤來滿足自身的感受,更好的工作、更棒的朋友、更體貼的愛人、更大的房子、更豪的車子...,「小我」在很多時候都會很虛榮,而且它蒙蔽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看不到「真我」,感受不到「真我」真正存在的價值和做需要的滋潤,我們只是一味地想要餵飽「小我」,妄想那樣之後我們就會真的快樂了,卻忽視了能夠讓我們真正平和喜悅的「真我」。我們把自己的無力和不快樂轉移到他人或者他物身上,工作上體現在不擇手段往上爬,通過擁有更多的權力和財富來獲得能量與快樂;感情上體現在尋找一個能從各方面滿足自己虛榮心的伴侶來獲得心理的滿足,證明自己的強大。這些其實都是在「向外走」,一步步遠離自己的內心。當我們有了自我支撐的力量時,外界的種種已然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快樂也自然如影相隨。②想要弄明白「小我」的種種性格從而控制住內心的種種慾望以及欲求不滿之後的各種負面情緒,首先要直面情緒,做到與傷痛共存,然後勇敢地剖析自己,並且,童年的成長環境是一個十分重要甚至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③不快樂是生活的常態,生命本來就不可能時時快樂,而體驗這些不快樂和快樂本身就是有意義的,而真正的快樂正是在控制負面情緒的收放自如之間才能慢慢品味到的。了解了這些之後我的確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我明白了種種內心曾經的衝撞,明白了為什麼總是彷彿有好幾個我在對立在相互拉扯,也明白了我需要大膽地剖析自己,拆分自己。於是我有一段時間總在一個人的時候默默回憶自己的過往,分析自己內心的那個長不大的「小孩」到底是怎樣一個性格,然後把最醜陋的最細膩的內心意識都寫出來,如實面對自己,以至於有幾刻當我面對著那被我生硬挖掘出來的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所謂的「真相」時,有種要崩潰的感覺。問題的關鍵在於,我雖然懂得了這些道理並為其深深折服,但畢竟「道行」尚欠,在缺乏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的前提之下,很難無師自通地找到恢復平靜的辦法,理論終究聯繫不了實際。我感覺我需要一個專業的心理醫師,幫我分析我的「小我」是怎樣的,以及我的「真我」渴望什麼,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也僅僅是想想罷了,真的走進心理診所,的確需要勇氣。另外,人大多數時候都是情緒的奴隸,想讓一個慣性地具有奴性意識的人短時間內把自己分析個底兒掉,把所有問題都看透徹並且瞬間翻身做情緒的主人,恐怕只有天賦異稟的開悟之人才能做到了。我們這些不開心的正常人大多只是半開悟半覺醒的懵懂之人罷了。有人說,開悟者,砍柴、挑水、做飯,便是快樂。我問,如何讓我砍柴、挑水、做飯,便能快樂呢?

在又一通翻來覆去的找尋之後,我似乎看到了希望!那就是從馬丁塞利格曼在TED上的一段演講中得到的啟發。

馬丁塞利格曼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曾是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他談到美國當今的心理學更側重於讓那些抑鬱的、生活一團糟的人群不再那麼一團糟,或是少一點糟亂,但是卻忽略了我們這千千萬的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我們的快樂與不快樂似乎顯得並不那麼重要。讓抑鬱症患者不再抑鬱,只是一個從負值變為0的過程,但並沒有從0到正值的步驟。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心理醫師的態度也由之前的不願接近到如今的特別仰慕,這都說明了我們正常人的心理健康已經到了一個值得被重視的問題階段。那麼如何變得更快樂呢?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實際上是可以量化一些數據的,也包含了行之有效的具體步驟,這些都是有實驗依據和調查測試數據支撐的。我於是豁然開朗,是啊,為什麼不把自己當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對象,去嘗試自救呢??從科學的角度,相對「機械」一點地指導自己的情緒似乎對於我們這樣的半開悟者是更實際的法子,難道不是么?

馬丁塞利格曼教授談到了,他們之前幾年一直在收集不快樂之人的數據信息,試圖從他們身上入手解決不快樂問題;但後來突然靈光一閃,轉換思路開始收集極其快樂之人的快樂秘訣,他們發現快樂的人都極其social(社交的),有很多很多的朋友,異常浪漫的愛情,美滿的家庭,和永遠做不完的有趣的的事物。(看到這裡是不是心都涼了?我正是沒有那麼多朋友,沒有異常浪漫完美的愛情,沒有自己喜歡的工作,也沒有那麼多新鮮的事物要去做,所以才不開心,才抑鬱的呀,難道這就是你說的狗屁快樂法則?別著急,故事才剛開始。。。:))教授說 幸福的人生有三種,第一種人生是愉快的人生(說的也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看了讓人心涼的那群happy鬼)。這樣的人生所擁有的快樂多得不能再多了,積極情緒多得不能再多了。學習快樂的技巧,在時間和空間里放大快樂。但快樂的人生有三個缺點。這就是積極心理學區別於快樂心理學的地方。第一個缺點是快樂人生所體會到的積極情緒有50%是遺傳的,這種情緒不容易更改。所以教授和其他人,所使用的讓人們有更多積極情緒的方法,有15-20%都是在遺傳範圍內讓人們發掘潛質的小把戲。第二個缺點是人們很快就能適應積極情緒,就像法式香草冰淇凌,第一口是100%美味,但到了第六口,就沒有味道了。第二種人生是一個參與式的人生(life of engagement),教授提到了他的朋友Len,為了讓我們知道積極心理學不僅僅是關於積極情緒,不僅僅是營造快樂。還沒到30歲,蘭就在生活三個方面中的兩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第一個是工作方面, 不到20歲,他就是個期權交易家,不到25歲,他就成了百萬富翁,同時是一家期權交易公司的經理。第二個是休閑方面,他是全國橋牌比賽冠軍。但是在第三個方面,愛情,蘭卻徹底失敗。原因就在於他對人非常冷淡。(像一條冷冰冰的魚)。蘭性格內向,他和美國女子約會的時候,她們說「你不風趣,你沒有積極情緒,滾開好嘛?」幸好蘭有足夠的錢請教最好的心理分析學家。這位心理分析家花了5年時間想找到把蘭內心積極情緒封閉起來的性創傷。但其實什麼也沒找到。事實上,蘭在紐約長島長大,他玩橄欖球,看橄欖球比賽,還玩橋牌。蘭屬於積極情緒感最差的5%人群。問題是蘭不幸福嗎?教授不覺得Len不幸福,相反教授認為他很快樂。他並沒有特別的不幸福,是因為蘭非常善於「心流」(Flow)。當他在早上9:30走進美國交易所的時候。時間彷彿停止了,直到交易所關門。當他開始打橋牌的時候,時間彷彿停止了,直到10天後比賽結束。這就是邁克齊克森米哈里說的「心流」。 這和普通的快樂很不一樣。快樂的時候,我們能感覺到自己的快樂。心流時刻的我們則感覺不到了。我們全身心投入音樂中,時間停止了。教授和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是美好生活的特徵,他們還認為達到這樣的生活有訣竅,那就是了解我們自身最大的優勢。教授還介紹了一個挺準的測試,測出我們最大的五個優勢(http://www.authenichappiness.org) ,然後盡量多地用這些優勢重新塑造我們的生活,工作,愛情,休閑,友誼,和孩子相處的方式。舉個例子,教授曾經研究過一個在商店裡工作的裝袋工,她討厭那份工作,她同時在讀大學。她最大的優勢是善於交際。所以她很努力地讓每個客人見到她就一整天心情好。很明顯她失敗了。但是她隨後用在工作上盡量多地重新利用她最大的優勢。你從中得到的並不是微笑,你不經常咯咯地笑,你得到的是更加投入的精神。(心流理論如今很流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找找相關資料來閱讀)第三種人生是有意義的人生(the meaningful life)。這在傳統意義上是幸福最令人肅然起敬的部分。正如第二條路,這裡所說的意義,是指你要知道你最大的優勢在哪裡,並利用它們。你要在比自我更大的事業里找到歸屬感。

看到這裡人們會很著急,剛才提到了三種生活,快樂的生活,參與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那麼,真的有東西可以持久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嗎?答案是肯定的。

馬丁教授舉了幾個例子,都分別是嚴密的測試,就像測驗那些藥物有效一樣。首先一個實驗,教授和同僚們向被測試者介紹什麼是快樂的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快樂。而被測試者的任務之一就是利用他們的細心和風趣來設計美好的一天。把下個星期六空出來,給自己設計美好的一天,用風趣和細心增強這些快樂,實驗結果可以證明,如此快樂情感真的提升了。 而另一項是感恩訪問,教授讓被測試者們給自己生命中的恩人寫一封300字的感謝信,給他們打電話,跟他們說要拜訪他們。不要說為什麼,登門就行了。然後讀感謝信給他們聽,每個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掉眼淚。一個星期之後,一個月之後,三個月之後,再進行測試,發現這些人變得更開心,且是持久的開心。再一個例子是優勢約會,馬丁教授找來一對對伴侶,讓他們在優勢測試中明確自己最大的優勢然後再為他們設計一個雙方都能利用自己優勢的夜晚。實驗發現這樣可以增進他們的關係。「趣味VS慈善」也是一種方法。馬丁教授讓被測試者去做些幫助他人的事,再做些有趣的事,進行比較。你會發現,當你做有趣的事的時候,快樂很快消退。當你慈善地幫助別人的時候,快樂的感覺長久不退。這些就是積極干預的例子。

最後的實驗結果顯示,對快樂的追求基本上不影響我們對人生的滿意度,而對意義的追求影響最大,對參與的追求影響也很大,如果你已經到達了參與和有意義的狀態,那麼快樂就可以給你的人生錦上添花,也就是說如果這三者都有,完整的人生超過各個部分的總和。相反地,如果這三者你都沒有,生活就比各個部分的總和還有空虛。

--------------------

說了這麼多,你現在明白如何去獲得快樂了么?:)

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平台,掏出手機打開微信在公眾賬號里搜索:尋找深層的快樂。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如何變快樂:

承認那些東西是本不該得的,所以不應抱怨為什麼失去了。

比如偷來的時光、不配的名聲、撿來的彩票、大多數的被愛。


恰好我剛看到一個由台灣一個叫陳郁敏講的課程,關於如何使自己快樂,我也結合我自己的一些感受,發表一下自己對快樂的認識。

人快樂其實是一種選擇,無論是對於底層的廣大工人和農民,中層的白領以及一些個體戶,還是高層的成功企業家、學者和官員。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快樂不是終點,也不是一個持續發生的感受,而是一個對比之後以及一種自我實現的感受,在經歷過一天艱辛的勞動之後,收穫了滿滿一車的勞動果實,在練習籃球某個技巧100遍之後終於會了,在眾人面前表達了一次自己的心聲,這些都能獲得快樂!在整個所謂獲得快樂的過程中,中總會充斥著各種艱辛,正是有了過程的艱辛,才更能彰顯結果的愉悅。在此我過程中我們必須明白為自己將要獲得的快樂付出精力時間以及挫敗感,明白這些本就是快樂本身,它們是一體的!

其次,隨著人的成長,人們可能自己的興趣在慢慢加上,好奇心日益減弱。而人的快樂大多又來自對未知事物的發現或實現,因此可以有意識的讓自己摒棄一些原有的習慣,接觸新事物,並且開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模式,對什麼都多問問為什麼?so,你就回去探索,去求知,得其解,獲得成就感。在此過程中充實了自己,又學習了新的東西,自然整個人就快了多了!

最後,生活中很多人不快樂是源自自己的工作,總是說自己的工作不適合自己,既然不適合那還干它幹什麼,果斷辭職。要是沒這個條件(家庭因素),那我們就只能轉換思路,又做我所愛,變成愛我所做,這和先結婚後談戀愛一個道理,先去認真的對待你的工作,把每一個環節做好,自然就會有所的!就成就感和疑問,有了這兩樣就有了成功的喜悅和追尋喜悅的動力,進入良性循環。無論做什麼都有所得,追求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就想想我們在那個無知的年紀是如何獲得快樂的!上小學之前為什麼會快樂,什麼時候快樂!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希望你對有用。


好累

積極一點

結交幾個聊得來的朋友

暑假這日子肯定會稍微開心一點

暑假這日子肯定會稍微快一點

先要默默無聞持持續續努力一把

後來才能有一段短暫卻快樂的鮮艷

人就是嚮往那些色彩

人就是嚮往那些虛榮

可是只有這樣

才能切實感受到自己更登上了一層次

才會感到一些來自大腦裡面的簡簡單單的快樂

其實現在的生活

想快樂很難

想擺脫無聊抑鬱很難

大都是表面光鮮

有的人努力

努力不就等於幸苦

幸苦不就缺失了許多直接的快樂

有的人放手玩

肆意做著想做的事

卻根本體會不到其中的快樂

那股快感為零 被屏蔽掉了

努力的人

興許會成功一時

得到虛榮的快感

可人這種群體生物

總會有其他人某方面會比你做得更好

所以成功了之後

又是遙遙無期的努力與追趕嗎

並且

人的生命短暫

你說享受也不是

你說努力也不是

到底要怎麼樣

人才會快樂呢

聖人說

知足者常樂

可不是每個人都是聖人

都可以像聖人那般

人類有著貪婪的劣根

即使自己想要知足

想要命令自己知足

可卻扭轉不了那顆想要更多的心

任何東西

比如學識

比如自身的能力

比如錢財

比如生活質量

比如美貌

比如權力

比如某個人

真是夢寐以求

到底怎麼知足

到底怎樣常樂

所以人只有被動的提醒自己要珍惜快樂了

那短短的一瞬

可能是以後

很久很久都難以得到的珍寶

所以人只有把自己放在一個平衡的位置

不走那些極端

才會感覺起碼的無憂

所以啊

請你別極端

請你偶爾一下就可以了


推薦閱讀:

一個人在聖誕節過生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健忘的人真的更快樂么?
學習真的能使人快樂嗎?
你活了這麼久,有什麼事情值得你真正開心?

TAG: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