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話有沒有普遍規律?
01-16
有規律。(這裡的規律是指讓人發笑的公式)
以下以文字笑話(與口語笑話不同)為例討論。笑分不同的層面,針對不同層面的笑,規律也分不同的層面。我這裡只討論語言結構層面的。原理:模型重建。
讀者在閱讀笑話的同時,大腦同步把語言翻譯成一個直觀的模型。比如『一個美女』,你腦子裡就會建立一個美女模型。再往下讀,『快80了』,大腦就會迅速推翻之前的模型,重現建立一個老太太的模型。這過程會產生笑。模型越複雜,推倒重建時產生的笑越強烈,所以好的笑話要把點留到最後,這樣可以建立更複雜的模型。有人可能也發現了,這樣是不是說只要建立個極其複雜的模型,再推倒就肯定好笑?不是。模型如果太複雜,讀者就不願意讀了,大腦建模是很消耗能量的,所以長段子要設置小笑點讓讀者願意繼續建模。(建模過程叫『鋪墊』,推倒重建過程叫『笑點』)由這個原理產生的簡單公式:
激活固有模型。(x-y)我們腦子裡有很多固有模型,只要激活大腦就會調出這個模型。比如詩歌,歌詞,說了上句,腦子就以為你要說下句了。改變下句就打破了這個固有模型,就會有笑點。床前明月光,存款輸光光。三段式。(x-x-y)
先說兩種屬於同一類的東西,讓讀者大腦誤以為要說的第三種也遵循這個規律(建模),結果根本不是(重建)老婆買了很多給我用的東西。主板,鍵盤,還有搓衣板。剩下的就是比較複雜的了,我還在總結中。
比如,二選一型預期違背。給你兩個選項,讓你誤以為是選其中一個,但其實是選另一個。剛進來的那個女孩,肩上有隻鸚鵡,這貨吵的要死,鸚鵡倒挺安靜的。(銀教授)地鐵里有個帥哥,一直叮著前面一個長腿美女看,屁股挺翹的,那女的倒是一般。用複雜公式對笑話創作有幫助,分析越細緻越有幫助。我又想用相聲方面的方法來解釋了。相聲的抖「包袱兒」,列入「逗」的技法之中,在結構包袱兒時,常常使用「三翻四抖」的手法。三翻四抖,又叫「三頂四撞」,就是說捧哏的領會不到逗哏的話,到第三翻包袱兒才抖落開了。三翻是反覆鋪墊的意思,不一定正好三翻。侯寶林在其《侯寶林談相聲》中將包袱兒構成的藝術手段歸納成兩大類:一類是用直接的方法構成包袱兒,或直接將內容加以強調(重複,機辯);或將內容加以誇大(誇張);或以揭露的方式將內容予以否定(否定,矛盾)。另一類是用間接的方法構成包袱兒,或有意先將內容加以歪曲(曲解,雙關,錯覺,誤會);或借媒介將內容加以陪襯(映襯,對照,假託,道反,譬喻,假借)。馬季在其《相聲藝術漫談》中將組織包袱兒的手法分為二十二類:三翻四抖,先褒後貶,性格語言,違反常規,陰錯陽差,故弄玄虛,詞意錯覺,荒誕誇張,自相矛盾,機智巧辯,邏輯混亂,顛倒岔說,運用諧音,吹捧奉承,誤會曲解,亂用詞語,引申發揮,強詞奪理,歪講歪唱,用俏皮話,藉助形聲,有意自嘲。這些手法一般是交錯、混合使用的。 使用包袱兒須經歷系包袱兒、解包袱兒、抖包袱兒的過程,包袱兒的內容來源於社會生活中可笑的人和事。將現實中可笑事物激活,真正達到引人發笑的目的,這要經過一個「墊」(為揭示事物先作鋪墊,把包袱兒系好)、「支」(將聽眾注意力引到相反方向,把包袱兒繫緊)、「刨」(出人意料地解開包袱兒,刨開事物的實底,引人發笑)、「抖」(抖落包袱兒,進一步闡發事物的可笑性)的過程。
俗話說「理不歪,笑不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笑話能給你比可期待的更多。
笑話通常蘊含著對比的智慧,幾個人做對比,幾次的行為做對比,更常見的是暗中和日常做對比——和正常的世界正常的價值反差巨大決定了笑的價值。
舉個例子:
烏龜一家的一次郊遊
有一天,龜爸爸、龜媽媽、龜兒子三隻烏龜決議去郊遊。帶了一張大餅,和兩盒魚罐頭出發到天山去。苦苦爬行了十年,終於到了。躺在地上累得不行了,卸下裝備,準備開吃。SHIT!!!該死!沒帶開罐器!龜爸爸說:「龜兒子你回去拿吧!」龜媽媽說:「乖兒子…快!爸爸媽媽等你回來一起吃飯..一定要快去快回知道嗎!」龜兒子說:「一定要等我回來噢!不要說話不算數噢!…」
龜兒子回去了…… 光陰似箭,20年過去了,龜兒子還沒有出現…… 龜媽媽受不了了:「老伴啊!…要不我們先吃吧?我已經超餓了...」 龜爸爸說:「不行…我們對兒子有承諾啊?答應兒子的...再等他十年吧,如果再不來就不管他了!」龜爸爸說轉眼又十年……龜兒子還沒有蹤跡。不管了!!二老決定開動! 拿出大餅,鶼鰈情深。龜爸爸說:「老伴…你先吃吧!」 龜媽媽說:「兒子…對不起!媽實在餓的受不了!」大口一張,大餅受創!說時遲哪時快……龜兒子從旁邊的樹後面跳了出來:「我就知道你們會偷吃的,騙我回去拿開罐器?我等了三十年,終於被我等到了!我最恨別人騙我了!!」
----------------------------------------分---------割---------------------------------------------
這個是我最喜歡的笑話,雖然它已經不能算是純粹的笑話了。
那個「三十年」出來的時候你有沒有驚一下?反正我第一次聽這個故事的時候倒吸了一口冷氣,至今還是不能釋懷。猜疑行為的可笑,價值的全然喪失,若你再細細品味期間三十年難熬的時光,這簡直就是對你所持有的價值觀噩夢一般的惡意和嘲笑。乍一看覺得很普通,看完之後發現還真TM就這意思。確實有比較搞笑的笑話,糗事,段子什麼的。有些點滴日常的確好笑。
笑話有普遍規律,體現在1.讓我們覺得比其他人優越,即笑話會給人帶來一種優越感,使讀者認為自己比笑話中人物聰明,從而產生幽默的情緒。2.有時候是因為某種不協調,由衝突帶來幽默。
3.有時是減少了引起焦慮的事件對我們的影響。
引發笑的機制是把沒聯繫的事物扯到一起。
出乎意料,想人未想。
一個笑話是否好笑是因對象而言,因他內心的感受是否能契合想不到,算規律嗎?如果你總能想得到,基本上就不好笑了。
一個人講話,一講我就笑,我這是對他有意思么?
規律就是:違反邏輯。
「使人發笑」是唯一通行的普遍規律。
推薦閱讀:
※為什麼沒有黑色蚊帳?
※人造美女與真正美女的區別是什麼?
※最開始(第一次接觸到鏡子的)人是怎麼意識到鏡子里的那個人是自己的?
※如何看待道教的咒語?
※有哪些詞語神奇的自帶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