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體驗大於功能的時代」,你是怎麼看待的?

今天在商業價值的『鮑爾默維新』一文中看到這句話,想聽聽大家的看法。(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4043.html)


1. 體驗的定義:對功能的組構也應當是用戶體驗的一部分

「用戶體驗」是一個模糊的術語。傳統的對可用性(Usability)的定義有三個關鍵詞:有用、易用、主觀滿意。作為一個和「可用性」有親緣關係的詞,用戶體驗里要不要覆蓋到「有用」這個概念?即能幫助用戶有效的完成目標?換句話說,用戶體驗是否會涉及到功能?

用戶體驗不是一切,否則如果我們將產品的所有方面都歸結為用戶體驗,那麼這個概念就太過空泛。但是用戶體驗也不是那麼孤立,簡單的將用戶體驗限定在界面的層次上,界面是不是漂亮、是不是易用,這些還不夠。

(1)一個產品能讓你打電話 —— 是產品的功能特性,不是用戶體驗

(2)一個產品能讓你打電話,查找聯繫人時,還能看到對方頭像和更有趣的信息 —— 這裡已經涉及到了用戶體驗。

顯示頭像、顯示其他信息這些功能,在現在的技術水平下,非常簡單、普通,但我們正是把它們組合到了合適的Context下,才得以讓產品能夠更好的為用戶服務。所謂微創新,並不是靠巨大、全新的功能給產品帶來競爭優勢。那些微小的、貼心的功能,本身並不起眼,實現起來也並不一定困難,真正讓它們閃光的,正是它們被恰當的組構。

就像廚師炒菜,對不同的食材的選擇、組合,也會決定這道菜本身的特性,而不僅僅是說「雞肉」還是「鴨肉」,也因此有了叫花雞、有了北京烤鴨......

功能本身也許不是用戶體驗,但是對功能本身的組構是用戶體驗。用戶體驗就是那一道菜,而不是雞或者鴨。

2. 溫飽VS小康、藍海VS紅海

當你吃不飽穿不暖時,一塊干饅頭、一塊破麻袋也會是救命稻草,而現在你到超市裡,去選擇的是精磨白面、泰國香米。

如果你剛好發現一塊功能上的藍海,例如以前出行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後來你造出了飛機,即使開始很破,但只要能飛,坐在貨倉里也行,人們都Happy的不得了,遇到惡劣天氣等個一天兩天無所謂,走路坐車還不知道猴年馬月能到呢。再後來,也就是現在,你發現自己面對的這些客戶已經不好滿足了,他們還會要求能在飛機上上網、打電話...... 後面這些,就已經不是純的功能,還包括體驗。

我們在做企業級產品時,一開始客戶不會太關注用戶體驗,他們關注的是功能上能否有他們要用到的、以及價格上是否足夠便宜。因為這個時候他們仍然在吃不飽的階段。但是當市場上開始有更好用的產品、性價比也越來越高時,他們就會要求用戶體驗。

你做的產品所面對的用戶,是不是在這個方面還處在「吃不飽」的階段?如果是,先別管用戶體驗了,只要做出東西,能讓他們吃到東西,第一步就成功了。然後再建立各種壁壘。對應的可能就是一堆堆功能的堆砌。

你做的產品所面對的用戶,是不是已經處在需要選擇吃什麼的階段?

如果是,那麼你懂的,你不做好用戶體驗,有的是人會做好。

很明顯,微軟和蘋果這些公司所作的產品領域,面對的都不再是那些飢腸轆轆的人們。那些功能本身也難以形成壁壘,有技術的、有錢的鋪天蓋地。

補充微博上一張圖,我覺得挺能說明這個問題:Apple iMac VS Dell ...

http://ww2.sinaimg.cn/large/621602b7jw1dj6ueu6z49j.jpg


引用Marty Cagan針對iPhone成功的原因所說:

1)硬體為軟體服務;

2)軟體為用戶體驗服務;

3)用戶體驗為情感服務;

4)產品為真正的需求服務;


我現在的生活顯然沒有比PDA時代和Windows Mobile時代更爽,反而更經常被智能手機打擾到,所以我痛恨他媽的「體驗」!!!

貼篇專欄文發泄下!

人人都愛「Beta版」

周一的早上,我打開手機,系統跳出通知,提醒我有10個軟體需要更新——事實上我在任何時候點開Android Market,或是別的什麼在線軟體商店,總是有通知提醒我有軟體有更新的版本——我猜我每月的手機流量有一半以上都貢獻給了「軟體更新」這件事,除此之外,我還曾一度患上「更新焦慮」,每晚睡前,擔心的事不再是廚房的煤氣有沒有關好,而是是否有什麼軟體沒有更新。

那種情況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直到某次手機沒電,而我又急著出門,拿一台「古老」的Windows Mobile系統手機來臨時頂替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再也無法回到那個可以長久地、舒適地使用一個穩定版本軟體的年代了——當初我們只需在第一次使用時灌入那些我們最常使用的軟體,然後就可以用很久,如果不出問題,就不必擔心軟體版本的問題;而現在,不再為軟體版本而困擾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兒了,因為總是有他媽的「更新的版本」來打擾你,即使你覺得舊版已很好用,頑固地拒絕更新,那也維持不了多久,因為不久之後,連整個系統都要求你更新了,如果你不更新,你將「不再獲得支持」!

我最終找到了令我無法入睡的「更新焦慮」的來源:未來的不確定性將帶來巨大的焦慮。我花了大價錢購買的這台頂級智能手機,對我的情緒壓力與一枚由「更新通知」引爆的炸彈差不了太多——而我們將之視為「人類邁入21世紀以來智能手機系統最偉大的進步」!

在三年中,App Store、Android Market連同其他各種「在線軟體商店」,共向這個世界傾吐了超過100萬個軟體——人類生產軟體的效率從未如此高過。然而看看那些塞滿屏幕的圖標,請告訴我,除了大型遊戲之外,它們有那些是穩定的「正式版」?實際上,幾乎所有開發者正在乾的是同樣的事——管它有多少Bug,我們都需要先上線一個「Beta版」圈用戶,然後可以通過「更新」來慢慢修正嘛。在這方面,Google起了個壞頭,他們總是愛上線一些「Beta版」的玩意兒,Gmail花了5年才摘掉了「Beta版」的帽子——但他們成功了;另一個登峰造極的例子來自魅族,直到M9上市,M8都沒能推出一個「1.0正式版」的系統——而他們也成功了……於是,當人們看到一個版本號較低的「穩定版」,與一個版本號更高的「Beta版」時,總是毫不猶豫地按下「Beta版」的鏈接。最終,我們的手機就塞滿了這些「Beta版」的玩意!

「新版軟體」真的更好嗎?為證實這一點,我問朋友借了一台「不再獲得支持」的老款智能手機,安裝了能在那一版本系統上安裝的「穩定版」常用軟體,使用了近3個月,最終得到的結論是,即使我3個月不作任何更新,也不安裝任何新的烏七八糟的程序,也從未感覺到有任何不便——我的生活依然在軌道上,並未變做地獄,我並未被所有同事家人朋友唾棄,喬布斯、拉里·佩吉和李開復也沒有託夢給我,譴責我這種「不道德」的行為。而顯著的變化是,我連續三個月的手機費都降低了近一半。

如果有某輛車,或某種葯被標明為「Beta版」,我肯定不會想「第一個試試看」——即使付我錢也不行。但為何到了手機軟體、網路服務這裡,人們的態度就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變得人人對「Beta版」趨之若鶩了呢?迄今為止,科學界對此都沒有一個定論——有些人說,是人們的好奇心被「推送通知」機制利用了;另有一些人說,人們需要通過安裝和更新最新版的軟體,來顯示「我依然跟得上這個時代,沒有被落下,最酷的人在用什麼,我也在用,他們在談論什麼,我都知道」,以平復高節奏生活所帶來的焦慮;更有人說,這和女孩子在打折季買一堆完全用不到的便宜貨回來沒任何區別……但無論如何,我們正用自己的雙手托起一個構築於虛幻之上的產業——老實說,眼下手機軟體商店、網路應用給我的感覺,就和「人傻錢多速來」的第一波互聯網泡沫非常相似。

當我吃到一盤更好吃的紅燒肉,讀到一本前所未有的推理小說,買到一款重新設計的變形金剛玩具……我都會爽到。我們每天刷新自己的生活——但不是用「刷新軟體」這種方式來實現。

你瞧,連「摩爾定律」的創造者戈頓·摩爾都說,是到了該慢下來的時候了,你為何還要將自己死死捆在那條「更新」的高速軌道上呢?


每個人說一句話都要想看法嗎?

我對這句話的看法是:

他說錯了,原則性的理解錯誤。

體驗是包含了對功能的要求,沒有用戶需要的功能,用戶如何會爽?


這是一個偽命題。要看在什麼樣的使用環境下,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

就大時代而言,功能的創新已經漸漸疲軟,人們更注重的是使用的舒適性、隨心性……

所以很多人提出了「微創新」這個概念,其實這個概念所對應的就是在體驗上的創新。

當一個行業發展日漸成熟後,行業競爭加劇,細分市場,注重客戶需求、量身定製便成為致勝法寶,「小情調」式的商家總能讓人眼前一亮。而這些都是屬於體驗的範疇。搬到產品開發上,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我感覺這並不是鮑爾默獨有的維新話語,而已經是行業的共識。像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開心網、人人網、街旁等等網站,皆是注重細分市場、客戶需求和體驗下的產物。

當技術不在是壁壘的時候,唯有體驗最終創造價值。


這話體現了IT行業的一個變化趨勢:由」技術導向「轉變為」市場導向「。

兩種導向立足點不同,考慮問題的方式也不同。簡單說,技術導向就是依靠技術的先進取得市場領先,而市場導向則是根據客戶/用戶的需求來牽引產品設計。

但我重點想說的,不是這個趨勢,而是」體驗大於功能「這句話容易引發的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如果從一個產品的整體導向來說,」體驗大於功能「這句話沒錯,我們確實應該從用戶的體驗出發進行產品設計。但不能忽視的是,功能仍是一切體驗的基礎。只重視體驗而忽視功能,出來的就很容易是」花拳繡腿「,自娛自樂可以,真的過招就露怯了。iPhone 4的天線事件,就是個相當大的警示。

另一個誤區則是,通過改善用戶界面的」微創新「提升用戶體驗。真正顛覆性的體驗改善,多是需要整體架構的變化來支撐的。只有痛下決心,面向體驗全面重組各種功能,才能真正實現體驗提升。其實諾基亞在塞班上真的做了很多微創新,可這些東西在iPhone帶來的顛覆性體驗面前完全不堪一擊。再看看iPhone為了體驗改善,做了哪些系統性的改變:採用電容觸摸屏、長期不支持多任務、不允許更換電池、自行設計處理器...這種面向體驗的功能重組,要求設計者對系統各個模塊的功能有非常透徹的把握。沒有這樣的能力,那就只能去」微創新「了。

總之,如果功能的基礎不夠紮實,不能把各種功能運用自如,就去談」體驗「,很容易誤入歧途。


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條件下有不同的回答。

如果一個需求,它是新出現的,目前市場上並沒有較好的解決這個需求的產品,那麼功能比體驗更重要。但如果一個需求,它的解決方案本來已經五花八門了,那麼體驗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如果一個產品它功能和體驗都很強大,那固然很好。但時間不允許,所以現在市場上很多產品都是先出個滿足功能需求的bata版,再改進體驗。想一想十年前的email和現在的email就知道了,功能都是發郵件,以前就一個框,往上面打字按發送就發出去了,現在有自動檢查有反饋,體驗好了很多。這個先攻功能再攻體驗的順序也說明很多人認同功能是經濟基礎,體驗是上層建築的觀點。大家的模式貌似都是保證同質化追求差異化,換句話來說,保證能解決溫飽問題後,自然就追求小康去了。


LZ @NANKING 說了這是個偽命題,我理解的用戶體驗本身就是功能,但是它是散發藝術特性的功能。

1、MS錯在太把自己當回事了,總是不管別人要是不要,把它弄的狗糧一股腦地推給用戶,PC方面用戶真別機會選擇,因為候選項們都太不給力,可是手機和WEB可不是這樣,最後MS被自己過時的腦子搞臭了。

2、MS輕率應戰導致自己的招牌越來越臭,想想它弄的方塊手機KIN吧,連山寨機的影響力都不如。


剛看到阮一峰的文章:不要在功能上競爭,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鏈接如下: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07/dont_compete_on_features.html

摘抄一段:

他說,正確的做法,就是不要在功能上競爭。如果你的產品的核心概念行不通,那就重新定位這個產品,而不是為它添加新功能。你必須牢記在心,創造一個有競爭力的新產品,不要著眼於它的功能比別人多,而要著眼於它有一個截然不同的市場定位。

如果市場上都是複雜的企業級工具,那就開發一個針對個人用戶的簡化版;如果市場上都是很正式的高端葡萄酒,那就開發一種便宜的、針對年輕人的、更休閑的酒精飲料;如果市場上都是提供長篇Blog服務的網站,那就開發一個很簡單的、每次只能寫140個字的網站;如果市場上都是技術性的、廉價的電子設備,那就開發人性化的、高價的電子設備。


功能堆積不是好產品,當一個產品擁有了很多產品的功能,已經成為一個失敗的產品了。

適合市場,適合用戶需求的產品才是好產品,體驗這時是最直觀的用戶需求,用戶往往會因為在日常功能上體驗好而放棄擁有很多不常用功能而常用功能體驗差的產品。


因為在現在這個時代產品功能發展迅猛,已經能夠基本滿足用戶的需求了,這個時候用戶開始出現更高的追求,喜歡去用一些體驗感更好的產品,也就是說功能是一個門檻,當產品跨入這個門檻的時候更多的是比拼誰的體驗更好,誰能帶給用戶更多的價值!


一 功能是基礎和前提,畢竟用戶使用產品是為了滿足需求,如果連最基本的需求都不能滿足,體驗好(當然這種情況很少)也只是花架子。

二 目前的情況是核心技術較為普及,所以很多產品功能上同質化,一個產品所能實現的功能其他產品大多也能實現,此時就需要在體驗上下功夫。體驗好的產品自然更受歡迎。甚至,體驗非常好、功能有些許缺陷的產品也會比功能全、體驗差的產品受歡迎,因為我們有太多產品可以相互補足功能,而體驗是一體的。

三 「體驗」是一個很主觀的概念。和用戶特徵、使用情境等都有關係,不能一概而論,所以「體驗」也是有針對性的。例如,對老人來說,字型大小大,按鍵簡單的手機體驗就很好,對年輕人來說,界面華麗、使用流暢的手機是體驗好的。這也導致「功能」和「體驗」之間的關係更為複雜。


體驗和功能是相互促進的,有了良好的用戶體驗才能使得其功能越來越好。

首先,面對未知,對人對物,給用戶的第一感受就是其視覺體驗,進而有下一步的動作,首次印象在各方面都很重要;

其次,如果一個功能再好,使用起來不夠方便快捷,很難擁有眾多用戶;

再者,相同類型軟體,用戶體驗好的勝;

。。。

前面也說了,好產品是有用、易用、用戶體驗好,為了將來越來越好的去優化產品,這就是用戶體驗給予的動力,每個人都是產品設計師,都有自己覺得想要的產品,和對這個產品的期望與要求,所以在有功能的基礎上,用戶體驗好非常重要。


視覺體驗:如果一個站視覺上不能滿足用戶,犀利的廣告勢頭能引來大批客戶,但是觀感不佳肯定會送走一大批客戶。

使用體驗:同上。


體驗跟功能不排斥的,功能很多的產品也可能體驗很好。這是一個選擇機制,市場和用戶最後的選擇是體驗更佳的產品,而不是功能更全的產品。


比較贊同@負二的說法,不過我更加認為這還需要時間來驗證,畢竟,手機剛普及的時候也有很多人不適應,因為太容易就被別人找到了,我覺得道理是一樣的


細節決定成敗


沒功能何來體驗之說?感覺有點羨慕嫉妒恨的意思!


差異化的用戶體驗來自於對受眾群體進行洞察後,對用戶的溝通決定了是否更容易被用戶接受的程度。


好的體驗是能加分,成就經典靠的也是體驗。但它應該是建立在良好的功能基礎上的。我覺得一個是基礎,一個升華。畢竟「華」而不實的東西也存不長久。


推薦閱讀:

Joy Neop 是誰?
如何看待蕭井陌在 B 站直播寫代碼的行為?
有哪些精彩的互聯網產品名字?
AI加速晶元和互聯網,這兩個領域發展前景如何?
據說快手日活達到 3000 萬,估值 30 到 40 億美元,這些數據是否真實?快手是如何做到的?

TAG:互聯網 | 移動互聯網 | 用戶體驗 | 微軟Microsoft | 信息技術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