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的強交互、碎片化、淺閱讀的長期效果是什麼呢?

我個人認為強交互、碎片化、淺閱讀對知識的生產起消極的作用;

實際上社會需要一定的人進行知識生產,

而這些人可能還是採用傳統工具或者不那麼社會化的工具。

社交網路在整個知識生產、消費的過程中,主要發揮傳播的作用。

所以我比較看好如Flipboard這樣的工具。

另一方面,從終身教育的角度來看,

我還是覺得目前的Facebook和Twitter都不是最恰當的社會化工具。

應該還有別的路途可以探索。

或許知乎、Quora、Stackoverflow是一種方式。


謝瑤

我覺得題目應該增添為【主流的】

我們之前討論過互聯網學術等等,都是具有一定程度社交性質,問題不是主要在於強交互、碎片化、淺閱讀,而是什麼樣的人群或圈子

之所以大眾只了解【強交互、碎片化、淺閱讀】的社交網站,是因為大眾只玩這些,或者連玩都沒怎麼玩就看些微信圈2手3手轉發文就如此感覺判斷了,說白了淺薄媒體洗腦才會有淺薄的認識

所以嚴格意義上我認為這個問題首先是【是不是】的問題

很簡單,舉反例:最有禮貌且最有生命力的色情網站是不是【強交互、碎片化、淺閱讀】?貼吧夠水了吧?可很多遊戲貼吧能有大量精華研究資料帖,其中有的分析之詳盡功夫之深厚遠超不少高校灌水混職稱類論文!還有各種小眾論壇和網路社交圈,交流都很高蛋白,但是普通人誰會費力氣找這些圈子廝混?

從系統高度來說,大眾主流永遠是粗略的膚淺的盲目的,這是規律性的也是必須的,然後再分流到小眾、具體、深刻。社交網站不僅沒有讓整個社會落入膚淺庸俗,還讓不那麼膚淺庸俗的因子更容易找到對稱信息

說白了,膚淺庸俗的不是互聯網社交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人,如果你只關注碎片化淺閱讀,給你個圖書館,你仍然只會讀那些淺顯易懂的

社會的主體人群的共性相對膚淺庸俗,所以膚淺庸俗的信息最容易傳播,碎片化淺閱讀是互聯網工具下產生的更方便這類信息傳播的方式,而非互聯網只提供了這類方式。實際上信息時代製造豐富信息的人遠比過去任何時代都多,俄羅斯的那些高產作家幾百萬字上千萬字在今天看來一點都不長——我不是指起點網那些小白文,信息的複雜性也遠超過去。但是對於大眾主流來說,最容易接受的內容仍然是那些相對淺顯易懂激發情趣的

不要認為問答網站比較有內涵,知乎上最火的問題大多仍然是灌水撕逼,越專業的內容門檻越高越少人認真閱讀,這是人性規律!

未來隨著人類生活水平和知識素養的進一步提高,更多的人會有自己的擅長領域和相對應的高蛋白信息,會有更多深刻晦澀的亞文化小圈子形成,信息大爆炸還將加速,各種深奧專業和奇葩興趣還將浮出水面

但是,人類主流的共性仍然會是相對膚淺庸俗的,畢竟每個人在專業和興趣之外都跟其它人一樣是外行


速食食品吃的多了,靈魂會變得臃腫。。。


社會化的知識生產應該是評論,知乎、QUORA的話題由個體產生,更社會化的表現應該是整個社會的信息,包括新聞、熱點話題、興趣主題討論等等,激勵手段從人的認同感渴望被滿足的需求出發(適合我國大多數屌絲)。


淺閱讀是篩選的過程,淺閱讀是為了最快地選擇出可以深閱讀的內容。我正在做一個資訊高度濃縮的淺閱讀網站,並且留好了深閱讀的延伸出口。相信知乎會是我的合作夥伴。


未來的方向不在於你通過一次具體的閱讀,從中學到了什麼,通過深度思考,你領悟了什麼。我們不再需要只停留在大腦皮層的理性思考。

而在於,你要反覆淺閱讀,靠直觀和深層體驗來感受其中的內容,直到把它深刻地帶入到你的潛意識中去。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條件反射似的做出快速的判斷。而不是是通過大腦所謂的理性思考,層層向上級提交問題,再層層向下」審批「。這樣只是在浪費時間。

我們需要的是快,再快,一定要快。


我覺得任何閱讀都應該有其目的,在互聯網上閱讀, 必須懂得控制自己,最好是帶著問題而來, 不然很容易浪費時間。

一般如果為了獲取知識而月度, 一定時時刻刻問自己, 我看這些到底在談什麼? 跟我有什麼關係?


我個人認為不必如此消極。

這個問題很難站在整體上給出結論,因為是因人而異的,同是碎片化時代,但有些人還在堅持深閱讀,並且是長期,有這樣的群體存在,就不必消極地認為世界會趨同。

至於社交網路,我覺得每種社交網路有其利弊,是否最恰當,要看對什麼人、在什麼時間。比如,有人喜歡facebook,有人喜歡twitter,有人固守博客,多元化的世界,必然產生形形色色的分流,而且,在未來,還會有新的路徑產生(知乎以前也沒有),世界的多彩性由此可見一斑,所以我持樂觀態度。


我用自己寫的一篇東西來回答一下吧。

警惕:碎片化閱讀,你「上癮」了嗎?

原創 文/姜超 微信公眾號:七稜鏡

曾有朋友問我,「你每天工作不算輕鬆,回家還要管孩子,而且晚上十點就準時睡覺,這些公號上的文章都是什麼時間寫的呢?」

「路上寫的呀。」我回答。朋友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你是說上班下班的路上寫的?換成我可絕對做不到,刷一會兒朋友圈時間就到了。」

家住北京五環外,在二環內上班,我每天上下班有三個小時的路程。我的文章大多是在上班的公交車上,用手機敲出來的,包括現在這一篇。

當初決定在遠郊買房,周圍的人紛紛搖頭,「太遠了,太辛苦了。」「把時間都消耗在路上,簡直是浪費生命啊!」但我覺得,屬於自己的時間總量是不變的,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路上,只要能夠好好利用,就不存在浪費問題。

在公交車上觀察周圍,多數人都在刷微信、玩遊戲、看影視劇,是啊,上班那麼累,空餘的一點時間,還不好好放鬆、娛樂一下?有段時間,我也一路刷朋友圈,越刷越停不下來,雜七雜八讀了一大堆,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最後腦子卻空空的,除了別人的熱鬧狀態,並沒有真正記住什麼。而寫作,讓每分鐘都變得充實起來,幫我擺脫了刷朋友圈時那種類似「上癮」的感覺。

那是一種被控制了的感覺,不舒服,卻掙脫不掉。一個同事曾對我說,她不管在做什麼,總是時不時拿起手機看看,即使是在做一件緊急而重要的工作也是一樣,「明明知道刷朋友圈會浪費時間,心裡也急,但就是戒不了。」

在我周圍,有這種問題的人不在少數。這種通過手機等便攜設備,實時獲取、閱讀信息的行為,現在被稱作「碎片化閱讀」。那麼,這種閱讀為什麼會讓人「上癮」呢?

我看過一篇心理學達人Lachel寫的文章,大致是說,人們之所以不知疲倦地刷朋友圈,至少涉及三個層次的心理機制。

一是信息。我們已習慣了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想因不懂得新辭彙、不了解熱議話題而顯得落伍,大腦習慣了不停地尋找新鮮事物的刺激,一旦一段時間沒有獲得這種刺激,就會陷入一種莫名的信息焦躁中。

二是距離。通過刷社交媒體,了解別人的生活狀態,人們能感到「我跟別人還有著聯繫」,從而避免與群體拉開距離。

三是反饋。人們的大腦中存在一個「獎賞迴路」,如果我們做出一個行為,立刻就能獲得好的反饋,大腦會鼓勵我們重複這一行為,反之則要求我們放棄。刷社交網路、打電子遊戲的過種中存在大量的「即時反饋」,因此人們樂此不疲,而學習之類的行為則無法產生這種反饋。

2008年,美國學者海爾斯發現,人類閱讀文化史上出現了一種全新的認知模式——超級注意力,它對印刷文化傳統的深度注意力模式造成了強有力的衝擊。深度注意力的特點是注意力長時間集中於單一目標之上,偏好單一信息流動,在維持聚集時間上表現出高度忍耐力。超級注意力的特點是焦點在多個任務間不停跳轉,偏好多重信息流動,追求強刺激水平,對單調沉悶的忍耐性極低。

對此,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所所長周憲指出,數字化電子閱讀建構了我們全新的閱讀習性,雖有其優點,但導致了閱讀「專註力」的明顯衰退。人們必須對數字化電子閱讀的局限性和問題有所省查,並注意加以提防。

專家的說法,印證了我對「碎片化」閱讀的防備之心。我發現,如果任由這些「碎片」牽著走,我的大腦就不再思考,我的生活,尤其是工作八小時之外的生活也會變得碎片化,失去了目標和完整性。而八小時之外的時間,看似零散,卻是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發展自己的愛好、構建獨特自我的重要時間。即便每天只有幾分鐘,十幾分鐘,只要好好利用,一點一滴積累起來,也會帶來豐厚的回報。

時間如金。碎片化閱讀中當然也有養分,但若沉迷上癮無法自拔,則是對生命的巨大浪費。那麼,在這個數字化網路化的大時代,我們到底該如何做呢?最近讀了美國「時間管理之父」阿蘭·拉金的代表作之一《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結合書中的觀點,我覺得有以下幾點不妨實踐——

1. 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並確保每天都會做一些事情來推進這一目標。拉金說,他會把自己的目標寫在卡片上,每天提醒自己。我覺得這個目標可大可小,比如一個月讀十本書,一星期背50個單詞等等都可以。我的目標是每星期更新一篇文章,當我用每天的空閑時間來推進這件事時,自然就減少了碎片閱讀讀對我的吸引力。

2.要做好時間規劃。拉金建議人們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按重要程度分為ABC三級。「盡量只做A級活動,少做BC級活動。」仔細想想,一天不刷朋友圈,並不會給自己帶來什麼不良後果,這屬於可有可無的C級活動。這類活動做起來更為輕鬆,但做多了,往往就擠佔了A級活動的時間。拉金說:「我總是不斷問自己,我現在最應該做什麼事情?」當你的碎片閱讀時間過長時,可以試試用這句問話來提醒自己。

3.培養自己長時間集中精力的能力。「一次只集中精力處理一件事情。」每天早晨上班路上,我會用一個小時來專心寫作,頭腦清醒,心無旁鶩,效率極高。試著在做一件事時遠離手機,不要被那些即時信息打擾。

4.對於新聞、社交網路信息,有選擇性地閱讀,並限定時間。拉金說:「我很少會讀報紙和雜誌,但我會在報紙攤上掃描一下頭版標題。」在信息爆炸時代,你不可能讀完所有信息。選擇那些有營養的、能引發思考的信息。我規定自己每天用半小時來瀏覽新聞和刷朋友圈,並監督自己,不能超時。

5. 善用過渡、等待之類的零星時間。魯迅先生曾說過:「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拉金說:「如果你能夠利用每一分鐘空閑時間,利用它們來從事那些有助於你實現人生目標的A級活動的話,你就向著自己的人生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6. 不要用碎片閱讀代替休息。休息也是很重要的事。你可以利用空閑時間來休息,比如活動一下僵硬的肩膀、閉目養神、聽一首歌曲、散步等等。有人覺得刷刷朋友圈也是種休息,但如果時間過長,停不下來的話,最後只會更疲倦。

7.把「無聊」二字從字典中摳掉。有些人沉迷於碎片閱讀,是因為「無聊」。這是一種更值得警惕的心態。人生那麼短,需要追求的美好事物那麼多,哪有時間「無聊」呢?只有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的人,才會感到無聊;這種人更容易在碎片化閱讀中「上癮」,越陷越深,最終成為被時間控制的人。

碎片化閱讀也有傳統閱讀方式沒有的優點,我們需要警惕的,並不是這種閱讀方式本身,而是被它所控制,浪費了本來不該浪費的時間。當我們敞開心扉,感受數字化時代洶湧的信息巨浪時,我們也要站穩腳跟,始終葆有寶貴的專註力、判斷力和安靜思考的能力;如論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做時間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此文內容為作者原創,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公眾號:七稜鏡

http://weixin.qq.com/r/80nO1i-EA3J8rWu19xzh (二維碼自動識別)

創建於 2016-12-04


我們都在經歷「社交網路的強交互、碎片化、淺閱讀」這個狀態,至少我是這樣的。

由於社交網路提供了交互的便利,我們確實擁有了更多的交互對象,接收到更多的信息量,這個狀況其實促進了信息的碎片化,又進一步強化了「淺閱讀」。

但是,即便在這種狀態下,我一樣希望能夠有固定的時間,來深度了解、閱讀、思考某個專題的知識,並希望能夠在這個知識領域有自己的有深度的見解。看到知乎上有深度的答案,每次都忍不住佩服答題者。

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深閱讀的領域,社交網路的強交互,促進了信息和知識的傳播、交叉、融合,即便是碎片化的信息,也對整個人類的知識網路和每個人有幫助、有價值。


第一段: 強交互能讓你聽到更多人的聲音讓結果更加多元化,徹底遠離非黑即白非對既錯的討論論形式,何樂而不為。

碎片化我認為是有利於讀者體驗的,能精神更加集中的閱讀一小塊碎片里的信息,同時能更好的利用日益碎片化的時間。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對每一集時長的限定應該是借鑒了bbc紀錄片,那之前在bbc紀錄片為什麼這麼好的問題中,對於時長的限定也是非常重要的理由之一。

淺閱讀這點,其實和社交網路關係很小,和個人還有書籍的內容反倒關係更大,看什麼書都是淺淺一看的人,你要怎麼讓他給你來次深閱讀呢?再說了,誰規定深閱讀比淺閱讀好了?

第二段:題主說的我沒看懂,好像沒什麼因果關係。雖然我也喜歡Flipboard。

第三段:終身化教育和社交軟體其實沒有什麼太多關係吧我覺得,就好像你問去酒吧還是小學同學聚會還是同城線下活動還是車友會,哪個更具有教育意義一樣,好像關注點有點奇怪。

其次,不管什麼都沒有必要一定要要求最恰當。這是不現實,而且沒必要的。你可以從你的價值觀人生觀出發尋找你最喜歡的,但是不要對別的事物報以偏見。


碎片內容+採集+社交=新平台


這些都是實現閱讀的方式,本身是么有什麼屬性的,如果使用的人自身沒有把握好,自然會盲流隨從,如果掌握的好,就是很好的閱讀手段了


其實,每一個時代都會有危機感。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在迷茫,每一個時代也很多振臂高呼和吶喊的人。互聯網,大數據,或許就是一個十年的代名詞。寫在歷史中就一行字。


推薦閱讀:

TAG:社交網路 | 知識 | 社會化學習 | 社會化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