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的方言有沒有消失的危機? 你們那的90後,00後,10後還會講本地方言嗎?

如題,全國各地的方言有沒有消失的危機? 你們那的90後,00後,10後還會講本地方言嗎? 我想知道你的坐標~ 我說說廈門市的情況吧。 廈門市90之前的,基本都會講閩南話,但是愛不愛講看人,很多會講但是幾乎不講。 90後開始就有相當一部分不會講閩南話了,但是一般聽還是沒有問題的。 00後,10後更是大面積不會講了,甚至連聽都聽不懂了。


我老家浙江海寧的風氣就是大人間說土話,轉頭對小孩說地方普通話,想必不少城市都是如此。雖然沒有數據支持,但是從這種現象看危機太嚴重了。部分方言學家認為方言只要做家庭語言就好了,但是現狀是家庭語言的地位都不保。我是90後,對於我未來的新家庭里是否會用方言,我並不樂觀。


坐標台灣,90後台北人,在南部長大,在北部讀大學。普遍來說南部年輕人中台語(台式閩南語)普及度較高,北部年輕一輩幾乎不使用(只聽不說)。

我們家從小隻說國語(台灣普通話),父母及長輩可進行台語日常表達,但大幅混雜普通話詞彙。

小學(在南部)同學會台語的比例頗高,和父母輩水準接近,同儕間在學校普遍還會使用台語。初中及高中台語使用者的比例和流利度都比小學低,且使用率大幅下降,台語只會偶爾出現在一些習慣性表達(例如諺語以及…大量髒話XD),能完整以台語進行表達的人幾乎不存在。

在我們大學裡台語使用情況更低落,絕大多數同學(包括我…)都只能有限度地聽懂,台語表達能力幾乎沒有,在校園中台語通行度遠低於英語遠遠低於國語。

PS:

台灣小學至高中的教育都完全以國語教授,小學有「本土語言」課程,基本沒有任何效果…,幼兒英語學習非常流行,現在的00後英語一個比一個溜,台語則快沒法通了。

以上是我個人身邊的現象,我小學讀的是一所離家近的公立鄉村小學,生源和同學社經背景都普遍較差,初高中分別是某美辦私立學校的初高中部,生源和同學社經背景在我們那算是最優秀的,大學是新竹清華,同學平均社經背景略高於我們初高中(個人感覺…)。台灣的方言使用狀況和被考察者的背景大有關聯,僅供參考。


福到咯

關注這個問題很久了,今天準備好好答一答。

自報家門,我來自福建省城福州十邑之一的屏南縣,屏南縣屬於福州民系,通行閩東方言南片的福州話,不過如今卻被韓長官於1971年劃入寧德...

福州十邑的現狀,最北邊的突出部就是屏南縣,紅色福州市轄六區。

不過這也不是大礙,寧德也屬於閩東方言系,前身為舊福寧府,不過他們通行的是閩東方言北片的福安話,雖然與福州話有一定的差異,不過語速放慢的話,咱福州話使用者還是能聽懂的。

閩東方言區(藍色)和閩南方言區(綠色),紅色為市轄區,其中廈門全境為市轄區...

先說現狀吧,挺慘的,如今能熟練讀說寫閩東方言的年輕人已經寥寥無幾了,能流利使用閩東方言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整個閩東地區能有百分四十的90後就很好了...

閩東方言可不似閩南方言有統戰的利用價值,大多數省份都只有一個衛視,而福建有兩個,一個是國語播音的東南衛視,另一個是閩南方言播音的廈門衛視...

長期以來由於官方和民間的不重視,福州話在傳承上遇到很大問題,從80後開始很多人不熟練甚至不會說福州話了。

雖然如今在文化情懷的感召下,官方開始重視福州地方文化的傳承,比如福州地鐵增加了福州話作為報站語言,閩劇走入校園,使用福州話為媒介語言的的電視節目和廣播節目獲得了扶持,福州話正音字典業已出版。

可是,在現實操作上依然任重而道遠:

閩東方言區缺乏像閩南方言區那樣的強大的地區級的認同感,不論在福州還是寧德,大家的認同感僅局限於縣一級,逢人介紹時都習慣說自己說的是屏南話、古田話或者福清話,極少有人認為自己說的是福州話或者福安話,更別提閩東話了...

由於缺乏地區級的認同感,雖然整個閩東民系有一千萬人口(不含四百萬海外華僑),單單福州十邑就有七百五十萬人(不含三百萬海外華僑),可實際上卻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政,根本無法像閩南民系那樣凝聚成一股強有力的文化力量...

舉個例子:屏南的小夥子和福清的姑娘在一起,結婚成家了,儘管雙方都能聽懂彼此的福州話(管他屏南腔和還是福清腔)倆人與各自的父母交談時也都習慣說福州話...

可是雙方大家庭聚在一起時卻喜歡說普通話,可笑的是,雙方家長說的普通話很不標準,有時基本就很難聽懂對方的「榕普」(福州謂之榕城,因為城裡遍布榕樹),旁人都覺得還不如用福州話交流來得方便呢...可即使如此,雙方就是很默契的不說福州話...

正是由於認同感的缺失,最後上演了這滑稽的一幕...

文化是自己的,如果自己都不重視,那麼還有誰能幫助你留住它呢?

最後:

東街口到了,請趁左邊車門落車

deng gei au gau lok, ciang teing tsou being cia muong lok cia


從前幾日網上瘋傳的6-20歲熟練掌握方言人群比例的那張圖就可以看到,吳語人口已經斷層


基本已經不會了,我哥嫂在老家,他們的孩子,已經只能聽得懂,不會說,因為從小父母就不教,我哥嫂在家都跟孩子說普通話,而這孩子跟我的父母那代人的交流,則是一個人說方言另一個人說普通話,有趣的是,絲毫不影響交流

再到下一代,估計連聽懂都做不到了,因為已經沒有聽得懂的條件

不過,據我觀察,跟家庭有點關係,父母文化程度高點的,愛說普通話,父母文化程度低一些的,更愛說方言

我自己的孩子,戶口本上的籍貫,隨我,是老家那邊,但我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北京,連老家方言都聽不懂了


我覺得方言這種東西,消失了就消失了,流傳了就流傳了。都ok。

關鍵有詳細記錄就可以了,就每個音怎麼讀有詳細標記,然後立著成書。讓想學的可以學,讓不想學的可以不學。請。


10年在西北中原官話區小縣城上初三,老師講課還是用方言講的。物理、化學、數學、英語、語文、政史,無一例外,除了語文教新課用普通話,語文處理練習題、上自習都是方言。課下用語全部方言。高中在市區念,方言就成了絕少數人私下才說的語言,課上、課下壓倒性普通話。不知道現在中小學校情況如何,有時回縣城裡,街道上聽得到放學的小學生講方言,辭彙語法、入聲歸派竟都不錯。不過大家聲腔都文氣了許多,大概和城市化文化相關。由此,我也只能跟著改口,把所謂的「土音」削磨一點。不過錄音、和方言分子交談時候,繼續早些年的口音。


看需求,沒有使用的需求,語言很快就會被淘汰。

小時候我還會說四川話呢,現在只能聽得懂,不會說了。

河南話隨著在廣東越呆越久,也逐漸不會說了。


這個問題。。。。。。。。。。。。。。。。。。。。

我98年高考,某省重點高中

我上高中的時候,我們的數學老師,當時60歲左右,被學校返聘回來代課,被同學投訴了

因為他講不好普通話。。。。。。。。。。。。。。。。。。。。。

北方省份,方言也不是那麼難懂的那種。。。。。。。。。。


謝邀

本人90後,福建客家人,我身邊的同齡人都會講客家話,但是有些俗語諺語倒是不會講了。而且我家情況比較特殊,雖說都是客家話,但是一家四口卻有三種口音。我爸一種口音,我媽一種口音,我弟和我一種口音。交流倒是無障礙,就是口音不一樣。而且福建的方言太多了,不誇張的說,出了一個縣就好像出了一個國。我在讀書的時候,班上有別的縣的同學,兩個人交流完全就是雞同鴨講,必須要用普通話才能交流。這就導致了福建的方言很難得以傳承,現在很多年輕夫妻,和孩子交流都是用普通話的,他們覺得用方言會很土。

比如我侄子,他爸爸還是個老師,但他和他交流從來就是用普通話的,只有他爺爺奶奶是用方言和他交流的。導致了我侄子說話,有些時候就會半土半洋,而且他很多方言的表達和用詞他都聽不懂,就算會說也是不知其意。

不過,我覺得我們這邊方言保護得還算可以的吧?畢竟很多人的小孩都是爺爺奶奶帶的,日常交流倒是不打緊,也沒有說是完全普通話的節奏。或許是因為我們這邊是小縣城的緣故?但是在日漸消失是存在的,如果我們客家話能做到和粵語那種保護的程度該有多好啊!雖然我特別討厭粵語吹,我還覺得客家話比粵語好聽多了 但粵語的保護力度的確是做得很好,我現在特別擔心以後的小孩子不會講客家話。沒辦法╮(╯_╰)╭福建太多方言了,多到你不敢想像。方言只能同村或者同縣之間才能聽懂,出了這個縣真的是沒辦法了。

而且,現在都在大力普及普通話,我們講普通話有口音都會被別人嘲笑。這更導致了方言日漸消失,所以我特別討厭嘲笑別人口音的人,講話帶口音是特色。沒有到聽不懂甚至當成是嘲笑別人的一個點,當全中國人都不會講家鄉方言,都操著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的時候,那才是悲哀。

保護方言,讓方言得以不消亡,從我們年輕一代做起!


廣東惠州的,原本以客家話為主。

如今,2000年後出生的青少年,市區99%從不講方言。各縣城的城區及市區的郊區,95%從不講方言。農村的,多半會講方言,但少講。

市區的雖不說客家話,但基本都能聽懂,平常以普通話交流。

所以,如今你要在市區找個會講客家話的孩子,難。要在農村找,可以找到,不過很不地道了,只會日常用語,許多少用字不會讀。

再講講我周邊城市的,河源講客家話的青少年比惠州略多點,但也不多。

去過梅州市區,青少年講客家話的很多,應該是過半。同學間,男孩愛講客家話,女孩更愛講普通話。但據說也有小部分兒童開始不講客家話了。

韶關農村的還有講客家話的,市區的青少年有部分改講粵方言,因為韶關很多人以講客家話為恥,神經病。

潮汕的講潮汕話(閩南語的一種)的青少年也算比較多,和梅州講客家話的比例差不多吧。

江西贛州農村講客家話的青少年也是大半,市區沒去過不知道,估計很少吧。


我的方言是客家話。00後,會講。

我閨蜜不會講客家話因為她從小在廣州長大的聽的講的都是粵語,父母也是講粵語普通話比較多。

後來閨蜜轉學回來之後也會講客家話啦。

一般來說看孩子的父母之類的會不會在孩子面前講,或者是不是在本地長大吧。


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洪冠鎮藍村

會講客家話,但是很多人講的不標準,部分人改講粵語

客家話十分危機!


福建龍岩。

龍岩話是閩南語漳泉片方言。

基本上90後還保持了部分口語龍岩話會話能力,但是要朗讀報章詩文就只能另請高明了。

00後和10後那是一塌糊塗,龍岩話辭彙的使用頻率和英語不相上下。

相比來說,客家話就好得多,客家縣市的家庭用語大多都還是客家話。


謝邀。很多人已經識聽唔識講了,包括童謠也無人記得多少:

阿媽話你哨牙,你話哨牙可以刨西瓜,落雨可以遮下巴,飲茶可以隔茶渣,食嘢可以當刀叉,劈友可以擋兩下,你話哨牙系咪頂呱呱。

還有人記得嗎,這是我小學時同學間的娛樂。

坐標嘛,嗯,我就說一句,所謂的推廣普通話先進城市。


柳州人,從小不講柳州話,但有柳州口音,身旁的同學很多都講柳州話。不怎麼喜歡柳州話的發言,太硬,像是要罵人一樣。


來自江蘇?連雲港?贛榆,現在在南京上學。

初中以前在縣裡,除了老師上課之外生活中幾乎全是方言,包括公共服務行業。極個別不會一句方言的外地同學大多都會被我們耳濡目染(畢竟膠遼官話與中原官話過渡帶,很好學)。所以,90後、00後都會講方言(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比較笨的孩子);10後接觸不多,情況不了解。由於縣內各個鎮口音差別比較大,所以方言還有區分鄉鎮的作用。

但是,方言腥化很嚴重。比如贛榆話是區分尖團音的,但是我的尖團音就很混亂,我弟弟則全部發成尖音。

高中來到連雲港市區,發現那裡的同齡人幾乎都不會講方言!會講的都是鳳毛麟角。所以三年之後我也是只能學會幾句罵人話或者驚嘆語。


重慶主城

我聽到周圍很多小孩都是普通話交流。

大概再過二十年,天天630,生活麻辣燙這些節目就沒有必要了。


坐標安徽無為。

我處90後基本上都可以流利地使用方言,但是普化非常嚴重,包括音系和用詞兩方面的普化。我在沒有入坑方言圈之前也是比較普化的。比如蜜讀成m?而不是mi??,漫讀成m??而不是m??。入坑方言圈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並逐一進行糾正。現在基本上恢復到相對正確的發音。但是其他同齡人就沒有這種意識了,依舊在普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我在跟我以前同學交流的時候,遇到有些比較新的詞,有時候也只能用普化的音來遷就他們。比如美團讀成美t?u??不讀美t???,麥當勞讀成m?當勞不讀m??當勞。因為這些從普通話傳入的詞如果全部按照方言的發音去讀的話,聽起來確實很彆扭。

00後、10後處境比較堪憂,大部分都是會聽不會講了。我們以前只是在上課的時候講普通話,他們課上課下已經全部都是普通話了。究其原因還是他們這一代人方言環境的缺失。我從小學到高中只有語文課和英語課老師用普通話上課,而他們這一代上學的時候年輕教師比例非常大,也都樂於用普通話教學。我們的父母基本不會講普通話,他們這一代人父母普通話水平相對較好,在家也樂於跟孩子用普通話交流。所以有時候在路上碰到一個用方言講話的小孩還是比較欣慰的。但很多用詞已經很不地道。雖然90後也存在這個問題,但基本局限於非基礎辭彙。而他們連對家人的稱謂都普化了。每次看到小孩喊自己爺爺叫爺爺(i i),我都想衝上去說那是你爹爹(te te) 。

另外,還有一種現象值得警惕,就是60後、70後這些幾乎純方言環境成長起來的人也面臨著普化問題。。比如我父親,因為生意原因經常要跟外地人溝通,但他不會普通話,只能撇腔,久而久之就改不過來了。還有些女性的口音甚至被電視劇帶普了。經常在路上碰到一些商店的店員在用普通話交流,原因不明。

所以鑒於以上情況,我對我處方言的未來並不樂觀。


粵語的莞寶片現在可以說是基本乙烷的情況,高中時有個很出名的歷史老師講課用莞寶片,結果一大半學生聽不懂。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清華大學的「又紅又專」?
管不住學生怎麼辦?求指教?
為什麼當時條件那麼苦,環境那麼差,西南聯大在那8年里卻人才輩出?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產生?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知道好好學習可以多一條出路,卻不認真學習呢?

TAG:教育 | 台灣 | 方言 | 90後 | 00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