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是否也有執念?貪嗔痴三毒和斬三屍是否相通?出世與入世哪個更接近道士追求的終極真諦?
如題,看了關於 @梁興揚 是否屬於道賊下的所有評論,突然想到這三個問題,希望有道教師兄能給予解惑。
謝邀。
執念這個詞佛道教都在講,道教經典《清靜經》曰:執著之者,不名道德。不執著,自然是最好了,但不執著又是否是一種大執著,論證起來,就是子子孫孫無窮匱矣。其實用「自然」二字足矣。道教的修鍊,是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在自然之上,更有諸般妙用。以自然為宗,很多問題自可迎刃而解,如斬三屍的問題,並不是說入了道門,拜師受戒,「嘿」的一聲,三屍就斬了,完事了。《清靜經》說:常應常靜,常清靜矣。修行是個漫長的過程,到哪個階段說哪個階段的話。不是身穿道袍,留個頭髮,見人口稱「慈悲」,笑而不語就是大師了。修行到了什麼程度,簡單的通過外在的行為是判斷不準確的。大家多把出家人的印象固化了,故而容易被騙子所利用。至於出世入世的問題,你看一下太極陰陽圖,就明白了。我們平時見到一個人,也可能看到的是出世的一面,也可能看到入世的一面,那麼究竟哪一面才是他呢?就像陰陽圖一樣,你看到陰的一面,但陰中有陽,你看到陽的一面,但陽中有陰。任何人都是陰陽交融而成的,分出世和入世只是為了方便去講而已 。也可能你看到一個人身居塵世,但心無旁騖,散淡充盈;也許一個人隱居終南,但心中是滾滾紅塵,功名利祿。回歸到你的問題,做為一個道士,在出世中做到了極致,便是入世,在入世中做到了極致,便是出世。陰陽互根,無因無果。你說哪個是極致。《道德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即是此意。
一點管窺之見,見笑了。個人理解:首先道士該分兩種,求道之士,與得道之士,穿一樣的衣裳,做一樣的事情,內在卻千差萬別。
所以一、求道之士有執念,得道了,就無執念了。得道之人未必是道士,道士也未必得道。
二、貪嗔痴與三屍蟲,貪嗔痴,三屍蟲代表的東西有一定差別,三屍蟲為私慾、食慾、性慾,而貪嗔痴其實就可以包含在私慾里,貪嗔痴皆源自一個私心。貪嗔痴是心理問題,三屍蟲是生理問題。而滅貪嗔痴與滅三屍蟲的方法,舉個小例子:將人心必做湖水,水中有一隻魚,這隻魚代表了人的各種雜念,魚遊動,所以湖水動,所以人心動。滅貪嗔痴的方法,是斷絕雜念,不見可欲,也就是不去找魚,只是不往水裡餵食物,把魚餓死。而斬三屍蟲,是把魚找出來殺了。二者,殊途同歸。三、道士目的無疑是得道,而入世與出世,竊以為只要有世這個概念,就是沒有得道。道無人,聖人不見甲是道乙非道,道無我,聖人不見己進道己退道。得道就是一切皆無,因為一切皆無,所以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無眼,所以無黑白之分。無耳,所以無靜噪之分。無鼻,所以無香臭之分。無舌,所以無甘苦之分。無心,所以無是非之分。竊以為,世人捧金銀與捧糞便去供奉得道之士,是沒有區別的,因為在得道之士看來,金銀與糞便無區別,皆是道。而人們奉獻金銀與糞便給得道之士,所得的懲罰與獎賞不同,不是因為聖人的給予,而在於自己的善心與噁心。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註:神仙未必是得道之士!關公城隍等等,只是任神職,而未得道,不要隨意冒犯!!)
莊子里有一段,皇帝去問無知道是怎樣的,無知說不知道。修道的沒有道,有道的不知道。嗯,大概可以這麼形容。
道士是否也有執念?
成為道士只是修行的開始,當然有執念。
執念只是一種工具,沒有對錯之分。比如道士遵守戒律、民眾遵守法律法規,這類正當的執有助於道士修行和社會運轉,是應當培養並增長的。錯誤的執念就不需要舉例了吧。
貪嗔痴三毒和斬三屍是否相通?
有類似,但不能等同。三屍分居於三丹田,也會影響人的情緒、慾望。在道家的概念中,這是真實存在的事物,只是修行到一定境界才能接觸並消滅它。
佛道的世界觀不一樣,許多概念不能一一對應,否則也不會持續爭鬥上千年了。出世與入世哪個更接近道士追求的終極真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世入世均不離於道,與道合真才是道士的追求,與自己身在何處關聯不大。
愚以為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 求道學道要專註 能否與道合真 要淡然處之入世 出世這個不太懂 大概是隱居?這個估計要看具體方法吧
有
大範圍的講 是有共同之處的
什麼階段做什麼事 不是一定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