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以上海為背景的書或影視劇?
本問題已被收錄至 撰寫你的知乎「城市手冊」 活動,更多活動詳情請點擊查看。
寫一個關於上海的書單的持續更新的回答吧。
寫上海的書有很多,以上海作為背景的更是不可勝數,然而其中魚龍混雜,優秀者雖非寥寥,卻也難免在出版爆炸的時代,處在某一種翠塵珠坱的尷尬境地。寫這個回答,也是希望用自己有限的閱讀經驗,做一點披沙揀金的工作,讓後來的讀書者能夠少走一些彎路(實誠地說:節省一些時間和金錢……)
由於最近時間倉促,其中的許多書沒有多做介紹;閱讀時間的久遠,也導致難免會有錯誤疏漏,歡迎大家指正。
下面的書會按照自己的推薦程度排序,書名的超鏈接直接點開是這本書的豆瓣頁面。最後還會有一個很簡略的列表,是我覺得很一般性、但是也許有人作為參考會用得著的書。算是掛一漏萬。: )
======文學·散文小說·文學研究
推薦幾位有代表性的作家(比較長,有不喜歡的作者可以直接跳過),之後是一些零散的作品。
1. 張愛玲
斟酌了很久,還是覺得寫上海,張愛玲排第一位。其人其書並不需要再多做介紹,大家都多多少少讀過的。只是市場上出版的張愛玲的書太多,初中時在圖書館裡讀到過七七八八各種版本,因此深感比起具體的書目,選擇一些好的選本,也許更加重要。
強迫症的我是不看全集不舒服斯基……手頭有的版本是哈爾濱出版社 2005 年出的一套 14 卷本的《張愛玲典藏全集(豆瓣)》,裝幀和紙質實在不能說很好看,但是按照文體和年代的清晰編排深得我心:兩卷長篇《半生緣》、《怨女》;四卷散文,以1939、1947、1952年為界;三卷中短篇小說;一卷文學評論《紅樓夢魘》;兩卷譯註《海上花開》、《海上花落》;以及譯作《愛默森選集》和《情場如戰場等三種 (劇作暨小說增補)》。這個編排基本和台灣皇冠08年出的那套《張愛玲典藏全集》很像的(毋寧說是台灣那套比較像哈爾濱出版社這套?連封面都很像)如果有機會能收到台灣版的小夥伴也是很好的,我沒看過,不知道會不會有更多的作品收錄。
花城出版社1997年出的11卷本的《張愛玲作品集》簡直是童年回憶,相信很多人見過這個封面的,因為太老了感覺就更難收到了,以前在圖書館讀過,質量如何不大記得了……
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出過一個十卷本的《張愛玲全集》,可是每本的標題分類看起來不是很清爽,還是有點遺憾。這套全集還有一個拆分成五卷本的小說集,看了一下網上銷量還蠻不錯的,畢竟之前的老版本也不很好找了,新的讀者似乎可以買一下。
個人覺得如果不是特別特別喜歡張愛玲,或者不是專門做這方面研究的普通讀者,買一點比較靈的選集看看就可以。
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選編的《張愛玲小說》我覺得選的篇目都還不錯,不知道現在好不好找……
考慮到易得性和新修訂的問題,想買選集的小夥伴可以買上面那個全集里的某個單本,或者市面上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本,我就不啰嗦了,不是特別山寨的出版社就可以。
2. 王安憶
還是首推《長恨歌》。知乎上還有一個問題是「了解上海,最值得讀的一本書或文章是什麼」,想了想,還是覺得是這本,情節是其次,因其時代跨度大,和王安憶寫城寫得好。有趣的是,雖然王安憶的大多數作品都以上海為背景,一路讀下來,卻覺得其實並不很上海,或者並不是stereotype的上海,也許與她的知青經歷有關。
說到《長恨歌》就涉及到版本問題,我超級喜歡自己有的那個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的版本,封面設計有一種腐朽的華麗,花團錦簇的側邊,酒紅色暗絨面的標題……多長恨歌啊。這個版本有段時間買不到了,前陣子發現又能買到了好開心~
(本來不打算放圖片的,還是忍不住貼個封面~)
另外比較容易買的版本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的茅盾文學獎系列的叢書里的《長恨歌》,也很好。
早一點的以上海為背景的作品,《桃之夭夭》、《富萍》、《米尼》等等就不贅述了,近幾年王安憶的作品裡推薦一下《眾聲喧嘩》吧,和《長恨歌》里的上海略有不同,更多著眼於弄堂里的小市民,七七八八的事情寫得很細膩,當然,有人會覺得王安憶的東西太瑣碎了。不過作為寫上海的作品真的還不錯,後面會提到一些我不怎麼推薦的關於上海的書,讀了那些再對比一下就知道王安憶寫上海的市井生活有多好了。 = =
以上是小說,新星出版社2012年的一本《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里收錄了王安憶比較多的關於上海及上海人的散文,有幾篇非常有趣,可以和張愛玲寫上海的散文對照一讀。
王安憶的大部分小說都符合「以上海為背景的作品」,有時間有興趣的小夥伴不妨多讀一些。
《王安憶中篇小說系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出的一套叢書,裝幀好看極了。這套是王安憶自己編選的,應該是迄今最全的她的一個中篇集,值得一收。
上海文藝出版社後來還出了一套《王安憶短篇小說系列》,收錄也是目前最全的,封面設計……很神奇的風格(為什麼不和中篇系列統一一下ni……)
3. 金宇澄
《繁花》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看到剛剛提到的那個「了解上海,最值得讀的一本書或文章是什麼」的問題,還是糾結了一下選擇《長恨歌》還是《繁花》的。如前所說,比起王安憶,金宇澄的小說似乎更加上海,畫卷般的群像,富有時代感的長鏡頭,渾然天成的市井對話,都讓小說在有距離的呈現之外又充滿了深情。說一個自己很直觀的感受,就是在讀張愛玲和金宇澄的時候,覺得他們真是愛上海啊。個人覺得,小說很上海的句式語言並不會很影響普通話讀者的理解,如金宇澄自己所說,「我不願意它是一個真正的方言小說」。不過,若是用上海話,也自是有一些會心一笑的閱讀體驗了。用上海話來講,《繁花》的敘事節奏,「篤悠悠的」。
ELLEplus請杜鵑讀過一小段《繁花》的視頻,雖然上海話的部分很少,視頻還是拍得很有腔調(怎麼不請也是上海人的胡歌讀一下啦……那個系列的視頻里,老胡讀的是《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ELLEplus 杜鵑用上海話給你讀《繁花》 - 騰訊視頻視頻金宇澄 2017 年 1 月剛剛出的新書《回望》也很棒,比起《繁花》,似用情更深。
剛剛看到 @長安 在一個回答「上海有什麼好去處? - 長安的回答 - 知乎」里實際按照地圖去踩點了《繁花》里的地點,還評價《繁花》是「又名《上海城市形象宣傳冊》,《上海經典散步路線指南》以及《老上海最好看的10條街》」,哈哈。聽說上海圖書館要出完整版的《繁花》手繪地圖么?吾等翹首以盼啊……
4. 程乃珊
在程乃珊和陳丹燕之間糾結了一下,比起被稱為「小資教母」(這難道不應該是郭敬明?大霧……_(:з」∠)_)的陳丹燕來,似乎還是更喜歡「女老克勒」程乃珊一點。
湖南文藝出版社近幾年出了程乃珊的一套三卷叫做《上海故事》的叢書,收錄了之前的一些作品,選的還是不錯的。其中的《老上海,舊時光》,以前的版本叫做《上海FASHION》,程乃珊從冰激凌、自助餐、旗袍、帽子,寫到鐘點工、洋涇浜英語、搓麻將、亭子間……這些東西說來瑣碎,近年寫這些物事的人也不少,卻不是人人都寫得好,程乃珊的家世氣質和童年回憶,以及對於上海近乎「遺老」的懷舊,使得這些小散文讀起來,終究比現在的年輕一代想像中的上海懷舊鮮活太多。
《上海愛情故事》一本中的小說《藍屋》、《女兒經》和《丁香別墅》,很可見到出身於上海金融世家、又經歷過文革、也有過作為平民教師經驗的程乃珊對於階級的差異和流動、人在大歷史環境中命運的變遷起伏之把握。
《上海女人》寫的是一些真實的故事,從滬上名媛、少奶奶,到保姆、歌女、妓女等等,一個個都是讓人慨嘆的故事。寫這篇書單的過程中,發現現在市場上有大量的這樣「民國女子故事」的書籍,信手翻了一些,文筆大多不忍卒讀,質量也比較粗劣,或是充斥了知音體般的腦洞。程乃珊寫這些故事,是雅緻而充滿了物事人非的悲憫和感傷的。
5. 陳丹燕
許多年前,在電視上看到過陳丹燕的一個訪談,她講自己在小的時候,因為口吃的緣故,沒有什麼小朋友要同她一起玩的。她心裡會想很多的事情,也有許多的話想說,就把它們都寫下來,這樣成為了一個作家。從此對她留下了「這個人很好」的印象。
其實她的書大多是初中的時候讀的,現在已經記不很清了。《咖啡苦不苦》是我讀的她的第一本書,寫歐洲旅行途中遇到的各種咖啡館,少女時期還是很喜歡的。比較有名的是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的紅顏遺事》。陳丹燕的書屬於那種比較「輕」的書,閑時不動腦筋地輕鬆翻翻很好。比起她的小說,還是更喜歡她寫寫上海的咖啡館,寫寫和平飯店,寫寫上海音樂廳,寫寫上海的書店、婚紗店、旗袍和女人的散文,諸如《上海色拉》,以及她的「外灘三部曲」《成為和平飯店》、《公家花園的迷宮》和《外灘:影像與傳奇》等等。
6. 魯迅
當然魯迅的排名不該放在這裡的……因為不需多做介紹了所以放在後面一點。
======
以下是一些零散的作品: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以清末上海十里洋場的妓院風光為背景的方言小說。書中的人物對白全部是蘇州方言,比起《繁花》實在難懂太多了。張愛玲喜歡這書,將它譯註成了白話文的版本,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海上花開》和《海上花落》。侯孝賢的電影《海上花》就是改編自這本書。
·崔曼莉《琉璃時代》
哎呀崔曼莉的名字太上海了,簡直想起小時候看的《新72家房客》。經常看職場小說的讀者,一定對寫《浮沉》的崔曼莉有些印象。崔曼莉是一個格局很大的女作者。《浮沉》描寫的職場自不必說,在《琉璃時代》這部以1910年到1935年的上海為背景的、姑且按照他人的定位「女性成長小說」里,較之於把筆墨放在各種言情橋段上,書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對三種企業家——本土新興企業家、海歸企業家、外資日本企業家在這幾十年中崛起、浮沉、衰落的描寫,兼以它們同黑幫和政府的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把民國的商界寫得波瀾起伏。書中的服裝、飲食、風俗也做了許多考證,還原得可圈可點。
有趣的是,這本書被許多人評價為「不像女孩子寫的」,這應該是一種誇獎。說起來,前幾天還有一個姑娘因為這本書充滿質疑地問我:「為什麼『不像女孩子寫的』就會成為一種誇獎?」嗯,這是個好問題,也許跟有些人認為「你真不像上海人」是對上海人的誇獎,是類似的道理吧。
·《上海讀本》
這本書適合想知道「有哪些人怎麼樣寫過上海」的入門讀者。書中選了包括魯迅、張愛玲、茅盾、施蟄存、郁達夫、張愛玲、沈從文、周作人、夏衍、穆木天、錢歌川、林微因、薛理勇、洪深、梁得所、徐葆潤、文牧等人在內的一些作家描寫上海的篇章,以不同的主題分門別類。這些以上海為背景的作家作品,在這裡提到,後面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以這本書為索引,找原書來看。
書中選的現代文學作品多於當代文學。有趣的是,我在豆瓣上看到這樣一條評論:「很難認真看下去,這個上海離上海太遠了。」上海始終是想像的上海,或者說,每個讀者有他希望讀到的某一種上海。我沒有特指那條評論,只是覺得在今天,因為《小時代》而形成了對上海的印象的許多孩子,也許很難再接受夏衍的《包身工》這樣的文章里的上海了。
------以下是偷懶的分割線,以後慢慢填坑------
· 鄭念《上海生死劫》,剛剛去查發現這本書居然在豆瓣上沒了……以後有機會慢慢寫……
· [美] 傅葆石《雙城故事:中國早期電影的文化政治》,好書。
·王德威《如此繁華》
·《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
· [法] 馬爾羅《人的境遇》
· 王承志《同和里》
·《弄堂風流記》,雖說還不錯,但我覺得豆瓣的評分嚴重虛高了……
======歷史·城市研究
歷史類研究叢書的話,最早讀到的是熊月之主編的《上海通史》。一卷古代,其他十幾卷按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分類搜集整理了從晚清、民國直至當代的關於上海的史料。算是非常實用的叢書。
更喜歡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3卷本的《上海史研究譯叢》,算是海外學者關於近現代上海史研究的經典。本科的時候寫論文有比較多地用到這套書。不過,13本我也沒全部讀完……就自己知道的介紹一下:
·《海外上海學》
非常好的入門書,可以先用這一本提綱挈領地了解一下海外上海學研究概況,包括學者如盧漢超、古廄忠夫、白吉爾、梁元生、裴宜理、葉文心、魏斐德等人,以及重要著作論文之類,實在是非常全面的總結介紹。後面提到的這套叢書里的其他書也都會在這一本里有細緻到分章內容的介紹。(哎呀,偷懶地想:要是每個研究方向都有這麼好的書該多好 lol)
·《上海的外國人:1842-1949》
研究上海開埠以來居住於此的各國僑民的海外學者論文共15篇。覺得《上海工部局樂隊與公共樂隊的歷史與政治(1881-1946)》、《上海的日本人居留民》、《上海的「小日本」:一個與外界隔離的社團》這幾篇很有趣的。
· [日] 劉建輝《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
這本就是經常看到有人推薦的那本啦,其實我覺得寫得一般性,寫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知識人眼中的上海。
· [美] 魏斐德《上海歹土:戰時恐怖活動與城市犯罪1937-1941》
魏斐德的描述性的著作。作為外行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評價和鑒別一本歷史類書籍的好壞……隨便看看的時候,覺得書中寫到的各種精心策劃的暗殺真是驚心動魄啊。
· [美] 盧漢超《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研究弄堂里的日常生活、各色人等,以及黃包車夫、棚戶區等等。對於我這樣的歷史門外漢讀者來說,這本真的很有意思!值得注意的是,默默無聞的《霓虹燈外》與另一本上海研究專著同樣出版於1999年,卻有著迥然不同的命運。後面會提到另一本書。
· [美] 韓起瀾《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
與其說是一部上海蘇北人正史,不如說作者探討更多的是「蘇北人」這一類別藉以建構的過程,及其所發揮的功能。很有趣的小書。
· [法] 安克強《上海妓女》
研究上海的娼妓行業。類似的主題,還是更喜歡我後面會提到的一本書。
其他的幾本我沒讀過,有魏斐德的《上海警察,1927―1937》(唉……豆瓣的信息頁面寫的是「魏裴德」……),研究清代上海道台的運行和演變的梁元生的《上海道台研究》,研究近代上海的社團和公領域的小浜正子的《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研究同鄉會的顧德曼的《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路與認可(1853-1937)》,著重上海市政規劃分析的研究的安克強的《1927-1937年的上海》,以及黃紹倫的《移民企業家:上海工業家在香港》。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一讀。
·李歐梵《上海摩登》
嗯,這就是我在前面提到過的,和《霓虹燈外》同一年出版,出名的程度卻迥然不同的那本書。這其實是我讀的關於上海的城市研究的第一本書,後來聽說它被稱為「小資的識字課本」……嗯,怎麼說呢,我覺得李歐梵的這本書,真的是「完全想知道我們想要的是哪種上海」的書……剛上大學初次讀到的時候真的很驚艷,前段時間重讀,覺得不復當年的感覺了。不管怎麼說,這本還是應當是關於上海的城市研究的著名著作之一吧,很值得一讀的。
· [美] 賀蕭《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
嗯,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比安克強的《上海妓女》更好的那本上海娼妓史了。去年在 @張一弛 的一個很棒的回答「為什麼古代的妓女往往需要學會琴棋書畫,現在的卻不需要了?」里看到對這本書的推薦,找來讀了一下,真的很不錯。我偷個懶,關於具體的介紹可以去看他的回答……
· 張偉群《四明別墅對照記:上海一條弄堂諸史》
這本書是我沒有想到的厚……意外地很有趣。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近年來不少良莠不齊的記錄上海弄堂的書籍都好。書中所搜集的民間文獻、戶口檔案、口述材料和自傳文字都十分詳實。作者聚焦於四明別墅一條弄堂,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包括弄堂的建造歷史,建築格局,居民的分類、身世、生活及其變遷,以及弄堂的日常生活樣態,名人軼事趣聞等等,文筆也十分流暢清簡,是部佳作。
-------再次偷懶的分割線,以後慢慢填坑------·金大陸《非常與正常:上海文革時期的社會生活》
這書真的很棒,以後有時間要好好寫一下。· [美] 傅葆石《灰色上海,1937-1945:中國文人的隱退、反抗與合作》
· [法] 白吉爾《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個人覺得其實一般性。
· [美] 裴宜理《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
·《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
======建築類《上海鄔達克建築》
這是一本建築設計圖冊兼攝影集,作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著名建築大師,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把畢生絕大部分的設計留給了上海,他設計的建築包括著名的國際飯店、大光明大戲院等等60多處。這本書是上海城市規劃管理局和上海城市建設檔案館編的一個版本,書中有不少珍貴的圖片資料,因其中某些建築是普通遊客不能進入、或者已經拆除的。每座建築都配有簡介、設計圖紙、地理位置,過去和現今的照片等等,可以一看。
《海上畫夢錄:一位外國畫家筆下的舊上海》
《古建築文化圖說:說弄》
======
旅行手冊類淳子《張愛玲城市地圖》
追索了張愛玲在上海生活過的足跡,和張愛玲作品裡提到的地點,甚至還有蘇青的家。許多張愛玲提到過的地點,如今已拆除或者改名換姓,書中都有十分細緻地提及。去上海玩而又喜歡張愛玲的人,一定會覺得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散文集。
《上海深度游》
中規中矩的旅遊參考書,基本是簡介+交通+照片的形式。書很厚,勝在全面,前半部分按照區域劃分,後半部分有衣食住行購的分類推薦,簡單勾畫旅遊線路的小夥伴可以作為參考。
======
最後是一些我覺得比較一般,列在這裡僅供參考的書(排名不分先後):
· 衛慧《上海寶貝》
哎呀第一次讀這書的時候我才上小學……心驚肉跳地當做小H書偷著讀完的。如今回頭再看,覺得衛慧簡直是女版郭敬明,把生活方式當做一種炫耀來寫,說明這就不是你本來的生活方式啊……真是太不酷了。
· 龍應台《啊,上海男人》
當年剛剛出來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書嗯哼。
· 王海 著,謝偉民 攝影《黑白記憶·上海1980年代(中國故事)》
說實話,王海有不少寫上海的書,但都不是很推薦。這樣說似乎有些冒犯,但我個人真心覺得,譬如在這本攝影散文集里吧,攝影師寫的幾段攝影手記的文筆,感覺都還要比作者好些……有意思的部分更多在那些老照片而非文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一讀。
· 王海《上海私家記憶》
前面說了我不是很喜歡這個作者的文筆,讀這本書的感覺就是:這真的是「私家記憶」,因為讀著沒什麼共鳴……
·《海上中文系》
不能算很關於上海,所以放在這裡。這本書彙集了一些人的文章,比如章培恆、陳思和、李輝、陳子善、格非、毛尖等等,寫復旦和華東師大中文系師生的故事,讀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出於好奇:「人家的中文系是啥樣的」……
·周嘉寧
周嘉寧算是我覺得還不錯的80後作者之一,初中時讀《萌芽》,那一批作者里有不少上海人。周嘉寧以上海為背景的小說不能說寫得特別好,但有一種慵懶和倦怠的風格,適合陰天的時候讀。
·郭敬明
說到周嘉寧,就想到寫上海的80後作者,實在是……無法繞過郭敬明啊。中學時因為郭敬明的書奠定了對上海的某種印象的少女請舉個手!讀郭敬明寫上海,會感到他和別的作者有不同。譬如周嘉寧,拿13年出版的《荒蕪城》來說,寫北京和上海兩座城市中的離別與追尋,充滿的是破敗的感傷與懷舊。郭敬明寫上海是憋著一股勁兒的,一種「懵懂少女想看上海繁華我就把這種紙醉金迷放大打包餵給你」的感覺。之前的一個回答,下面的評論,的確有不少小夥伴評價說:「第一次普及這些奢侈品品牌的名字,就是在郭敬明的書里啊!」
· 虹影的上海三部曲:《上海魔術師》、《上海王》、《上海之死》。
其實虹影寫上海的我都不怎麼喜歡……個人偏好問題。
· 沈善增《上海人》
這本書寫的時候,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一套《上海灘與上海人叢書》,主要寫近代上海,類似地方志的記錄。其實我都不很讀的進去,放在這裡做一個參考吧。叢書包括:《梟林小史 星周記事 紅亂紀事草 覺夢錄》、《滬諺》、《滬諺外編》、《海上墨林 廣方言館全案 粉墨叢談》、《滬城歲事衢歌 上海縣竹枝詞 淞南樂府》、《李平書七十自敘 藕初五十自述 王曉籟述錄》、《上海小志 上海鄉土志 夷患備嘗記》、《上海閑話》、《瀛壖雜誌》、《滬游雜記 淞南夢影錄 滬游夢影》共十本。
· 張子靜《我的姐姐張愛玲》
· 金子《夜上海》
·《北京人和上海人趣談》
·《上海老房子的故事》
· 錢民權《50後上海人說事》
· 《陳光甫日記》
· [美] 羅茲·墨菲《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
· 薛理勇《舊上海租界史話》
·《帝國晚期的江南城市》
·《上海法租界史》
(啊,真的寫不動了……先列在這裡以後慢慢填坑寫評價吧……)
寫了這麼多,還是覺得描寫上海城市的書中,最喜歡的是《長恨歌》的開篇:
「站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當天黑下來,燈亮起來的時分,這些點和線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後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上海的幾點幾線的光,全是叫那暗托住的,一托便是幾十年。這東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鋪陳開。一鋪便是幾十年。」
至於寫上海人,張愛玲骨子裡是愛上海和上海人的,又是真的懂他們。她寫:
「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
「我喜歡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歡我的書。」
寫到最後,才發現這不很像一個書單,一團一簇的,像是一篇文章了,找起具體的書名來,反而有些不清爽。我在這裡列了一個只有作者和書名的精簡版本,方便大家查閱:
關於上海的96本書(精簡版)這個回答會一直保持更新,把我新讀到的關於上海的書加進來。也歡迎大家留言多多推薦。
燕仰同學寫了這個問題的回答,真好,我也跟進一下。
答案里大家都列了自己喜歡的書目,我正好前一陣翻了一點描寫上海的文字,擇其中印象深刻的片段,抄錄出來,分享給大家吧……
想要說明一點的是,就我自己的閱讀經驗,我並不認同現在影視劇里對「上海」的描述,似乎唯有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百樂門調調才是上海的樣子。不是的,不是這樣的。至少我從小看到的上海,更多的是一個克勤克儉的上海,盡己所能的工作,對子女學習與文化生活的特別在意,辛勞之餘的一些小講究,當然有上海人特有的那種計較與自私,但也不乏上海人那種特有的體貼和溫情。而當下那些影視劇中的上海,似乎也太羅曼蒂克了一些,因此,以下的文字選錄,我更偏於那些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片段的記錄——比起那些近對神奇階層(我並不否認他們的存在)近乎意淫般的描述與幻想,我更願意去觀察、感受和觸摸那些尋常巷弄中的日常悲喜,因為我相信恰恰是這些不為人們所注意的普通上海人——沒有動見觀瞻的排場隨從,沒有一飯千金的土豪腔調,沒有裝飾華麗的洋樓別墅——保持住了這個城市最基本的品質和最本質的樣貌。
1、王安憶《長恨歌》
日子很仔細地過著。上海屋檐下的日子,都有著仔細和用心的面目。倘若不是這樣專心致志,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最具體最瑣碎的細節上,也許就很難將日子過到底。這些日子其實都是不能從全局推敲的。所以,在這仔細的表面之下,是有著一股堅韌。這堅韌不是穿越急風驟雨的那一種,而是用來對付江南獨有的梅雨季節。外面下著連綿的細雨,房間的地板和牆壁起著潮,黴菌悄無聲息地生長。那一點煨湯或是煎藥的小火,散發出的乾燥與熱氣,就是這堅韌。所以,這堅韌還是節省的原則,光和熱都是有限,只可細水長流。它是供那些小人物的切碎了平均分配的小日子和小目標。 那些深長里巷裡的夜聲,細細碎碎的,就是這小日子的動靜,它們走著比秒還小的毫秒的步子,難免是嘰嘰喳喳,雞毛蒜皮的,卻也是一步一個腳印,很紮實地往前去。歌和哭都是聽不大出來,悶在肚子里的。只有當你看見迷霧籠罩弄堂的上空,才會發現它的憂愁和甜蜜。
2、孫甘露《時間玩偶》
外灘,上海的標誌、心臟和邊緣,那個被不厭其煩地四處展示的建築群,曾經有兩年時間,我在廁身其間的一所學校里念書,這使我有機會從它的背面觀察它,從它縫隙般的街道眺望荒涼的浦東,黃浦江上漂浮著的鐵腥味,著火的巨輪以及來訪的各國海軍的艦隻。當我敘述這一切時,年代的順序已經被打亂,因為我想著意呈現的是一幅由記憶連綴的圖景,一些由語言的音節帶來的觸覺,由此與長久以來瀰漫在我心間的莫名的沉默相呼應。
3、孫甘露《復興公園》
當我年少時,復興公園和西區的其他一些娛樂地標一樣,意味著上海市民殷實生活的某種心理依賴,但是它離我所居住的郊區營房遙遠而又隔膜,在我的想像中回蕩著一種業已消散的舊時生活的微弱回聲。
歲月流逝,當我偶然在園中穿行,那些零散的片斷觀察,還是踴躍地喚起我的聯想。那幾處在夜晚耀人眼目的場所,在陽光下,不動聲色地將自己遮掩起來,與公園的濃蔭渾然一體,似乎毫無曖昧之意;那些隱匿處的奢華繾綣或可一見,在它的反面,白日的時光,閑逛的遊人,無所事事地閑坐在斑駁的白色游椅上,大約忽略了寄存於扶手的精緻雕花間的繁複記憶。
左近,馬恩雕像在參天綠蔭的環繞下,予人更多友誼的追思;身後的兒童樂園照例傳來陣陣嬉鬧聲,草地因鋤草機的工作散發出更強烈的清香。午後的公園容易助長某些人懶散、愛遐想、沉溺於那些轉瞬即逝的小細節的毛病;有時你也質疑,傾心於自然平凡的事物,安寧是否如期而至?在閑暇榮升為奢侈品的今天,休憩已經變成難得的盛宴。
4、孫甘露《時間玩偶》
在未成年的時候,我一度喜歡上了黃浦江上的渡輪,花幾分錢,隨著人流來回擺渡令我沉思我一無所知的事物並且獲得慰籍,江面在四季中的形態以及風雨中水面那令人窒息的味道,是最初令我產生迷惘之感的東西。流水天然地變成了一個象徵,它的波瀾和霧氣綿綿不斷向兩岸涌去,似乎要使潮濕的南方陷入更深的糾纏之中。
後來,我離開江面越來越遠,更多地在街道上徘徊、流連和觀望,我所幻想的那個黃浦江畔的上海,消失了,因為時間的撥弄,我的杜撰的熱情也消失了。
5、木心《上海賦》
上海的弄堂來了,發酵的人世間,骯髒,囂騷,望之黝黑而蠕動,森然無盡頭,這裡那裡的小便池,斑駁的牆上貼滿性病特效藥的廣告,垃圾箱滿了,垃圾倒在兩旁,陰溝泛著穢泡,群蠅亂飛,窪處積水映見弄頂的狹長青天,又是晾出無數的內衣外衫,一樓一群密密層層,弄堂把風逼緊了,吹得它們獵獵價響,參差而緊挨的牆面儘可能地開窗,大小高低是洞就是窗,艷色的布簾被風吸出來又刮進去,收音機十足嘹亮,「一馬離了西涼啊界唉……青嗯的山唉,綠的水噢噢……」另一隻收音機認為「桃噢花江是美唉人窩,桃噢花啊千哀萬唉萬朵喔喔喔,比不上美唉人嗯嗯嗯多」,老嫗們端然坐定在竹椅上,好像與竹椅生來就是一體,剝蠶豆,以蔥油炒之,摺紙錠錫箔,祖宗忌辰焚化之,西娘家桃花缸收音機都是這樣的,小孩的運動場賭場戰場也就在於此,腳下是坎坷濕漉的一條地,頭上是支離破碎的一縷天,小鬼們鬧得天翻地覆也就有限,而且棚檐下的鳥籠里的畫眉、八哥婉轉地叫,黃包車拉進來了,不讓路不行,拉車的滿口好話,坐在車上的木然泰然,根本與己無關,車子顛顛頓頓過去,弄堂的那邊也在讓路了,這邊的老嫗小孩各歸原位,都記得剛才是占著什麼地盤的。
6、《上海的街》(瑞典)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李笠譯
公園裡這隻白色的蝴蝶被許多人讀過
我愛這隻雪蝶彷彿它是真理飛舞的一角
黎明時人群奔醒我們寧寂的星球,公園到處是人
人人都長著八張玲瓏的臉,以對付各種情況,避免各種過失
人人都有一張無形的臉,映印著「秘而不宣」的東西
它在疲憊時出現,並像蝰蛇酒一樣腥澀,回味不止!
鯉魚在池中不停地遊動,它們邊睡邊游
它們是信仰者的楷模:運動不息
中午時分。魚貫而至的自行車上空
洗過的衣服隨灰色的海風飛舞。請注意兩側的迷宮!
我被無法解讀的文字包圍,我是一個十足的文盲
但我支付了我所應該付的,東西都有發票
我攢集了如此多無法辨認的發票
我是一棵老樹,掛滿了不會掉落的葉子!
一陣海風使這些發票沙沙作響
黎明時人群踩醒我們寧寂的星球
我們都在街的甲板上,像在渡船甲板上一樣擁擠
我們將去哪兒?茶杯夠嗎?我們因踏上這條街的甲板而感到幸福!
這是幽閉症誕生的一千年前
這裡每人背後都有一副十字架,它飛著追趕我們,超越我們,和我們結合
某個東西在背後跟蹤我們,監視我們,並低聲說:「猜,他是誰!」
我們在陽光下顯得十分快活,而血正從隱秘的傷口流淌不止。
7、阿多尼斯 《上海》
鐘樓四處可見,幽冥之酒在鐘樓下方流淌。不,女人不是黑暗,男人也並非閃電。他們是懷有同樣慾念、滲出同樣汁液的同一種樹木:同樣嚮往生活、愛情、詩歌、錢財(常常如此)與政治(偶爾如此)。每一樣事物都是一翼風帆。
碼頭堅實而穩固,然而纜繩卻左搖右擺。鯨魚、鯊魚、海龜、沙丁魚,來自同一個族類,在長江——中國最長河流——的入海口,散發出咸腥的海味。
文具店、電器店、網吧、大屏幕鱗次櫛比,構成了一個樂團。你別無選擇,只能傾聽這樣的音樂。那麼,把你的耳朵交給螺號,去聽世界的喧聲吧。
這便是上海。五光十色譜成的音樂,由高樓大廈的樂隊演奏。今非昔比。1980年,我曾來過這裡。我從它臉上讀到:世界是如何重新創造的。那時候,天際聽不到大洋的濤聲,語言是羞怯的,幾乎沒有聲響。
這便是上海。
8、陳東東《七個童年的上海意象》
灶就砌在弄底,在一扇可以張見石庫門後客堂的玻璃窗下面。斜披的棚頂,上面用不著鋪一層瓦爿,只要用竹篾條夾住油毛氈,簡易地釘在木架或水門汀柱頭上就行。從棚頂掛下的,曾經是煤氣燈,後來換成了白熾燈泡,再後來用過日光燈管,還流行過一陣節能燈什麼的。相應地,燒柴爿稻草的土灶也換成了煤球爐——清早的時候,就會有迅速演變成阿婆的小姑娘(她是石庫門人家的幫擁或童養媳?)從灶披間出來,拎著煤球爐,擱到小弄堂邊上離水井不算太遠的地方,用那把最破的蒲扇,把炊煙從青藍直至乳白,還沒睡醒般惺松地甩向半開的三層閣,令剛剛從被頭洞里爬出來的房客夫妻忙不迭咳嗽,暫緩了昨夜就開始的相罵。那炊煙卻又像翻過山脊的一脈溪流翻過了屋頂,跟另一條小弄堂里另一隻煤球爐升起的慢動作炊煙匯合起來,成為瀰漫在半空的另一個上海……
9、金宇澄 《繁花》
阿寶十歲,鄰居蓓蒂六歲。兩個人從假三層爬上屋頂,瓦片溫熱,眼裡是半個盧灣區,前面香山路,東面復興公園,東面偏北,看見祖父獨幢洋房一角,西面後方,皋蘭路尼古拉斯東正教堂,三十年代俄僑建立,據說是紀念蘇維埃處決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打雷閃電階段,陰森可懼,太陽底下,比較養眼。蓓蒂拉緊阿寶,小身體靠緊,頭髮飛舞。東南風一勁,聽見黃浦江船鳴,圓號寬廣的嗡嗡聲,撫慰少年人胸懷。阿寶對蓓蒂說,乖囡,下去吧,紹興阿婆講了,不許爬屋頂。蓓蒂拉緊阿寶說,讓我再看看呀,紹興阿婆最壞。阿寶說,嗯。蓓蒂說,我乖吧。阿寶摸摸蓓蒂的頭說,下去吧,去彈琴。蓓蒂說,曉得了。這一段對話,是阿寶永遠的記憶。
10、金宇澄《此河舊影》
滬西W狀的蘇州河,是這一帶有連續幾個河灣,它的美麗南岸和北岸,因為河灣曲折呈現的孤島般左岸與右岸,都是城市背面。如果是在巴黎,將是建立榮軍院或者聖母院的地方,而這一帶南岸積累的只是廠,廠房,寂寥廠房,時光使洋灰色彩逐漸和順,上世紀各式砌法的西式清水山牆,檐飾,鐵皮水落管,窗檯纏枝線腳細節,手造鐵柵,搪瓷鐵皮路燈罩,廠長室二十年代轉椅,沉重笨拙的財務間銀箱,都在慢慢斑駁,霉變,腐爛與死亡,隱入黃昏裡面。河水流經寂靜岸壁,已如天成石崖。
11、張愛玲《到底是上海人》
一年前回上海來,對於久違了的上海人的第一個印象是白與胖。在香港,廣東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還要黑,馬來人還要瘦。看慣了他們,上海人顯得個個肥白如瓠,像一代乳粉的廣告。
第二個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眾文學可以用膾炙人口的公共汽車站牌「如要停車,乃可在此」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時常由心裡驚嘆出來:「到底是上海人!」我去買肥皂,聽見一個小學徒向他的同伴解釋:「喏,就是張勳的勛,功勛的勛,不是「薰風的薰」。《新聞報》上登過一家百貨公司的開幕廣告,用並散並行的陽湖派體裁寫出切實動人的文字,關於選擇禮品不當的危險,結論是:「友情所系,詎不大哉!」似乎是諷刺,然而完全是真話,並沒有誇大性。
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
12、魯迅 《上海的少女》
在上海生活,穿時髦衣服的比土氣的便宜。如果一身舊衣服,公共電車的車掌會不照你的話停車,公園看守會格外認真的檢查入門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門丁會不許你走正門。所以,有些人寧可居斗室,喂臭蟲,一條洋服褲子卻每晚必須壓在枕頭下,使兩面褲腿上的摺痕天天有稜角。
然而更便宜的是時髦的女人。這在商店裡最看得出:挑選不完,決斷不下,店員也還是很能忍耐的。不過時間太長,就須有一種必要的條件,是帶著一點風騷,能受幾句調笑。否則,也會終於引出普通的白眼來。
慣在上海生活了的女性,早已分明地自覺著這種自己所具有光榮,同時也明白著這種光榮中所含的危險。所以凡有時髦女子所表現的神氣,是在招搖,也在固守,在羅致,也在抵禦,像一切異性的親人,也像一切異性的敵人,她在喜歡,也正在惱怒。這神氣也傳染了未成年的少女,我們有時會看見她們在店鋪里購買東西,側著頭,佯嗔薄怒,如臨大敵。自然,店員們是能像對於成年的女性一樣,加以調笑的,而她也早明白著這調笑的意義。總之:她們大抵早熟了。
13、茅盾《子夜》
太陽剛剛下了地平線。軟風一陣一陣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蘇州河的濁水幻成了金綠色,輕輕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經漲上了,現在沿這蘇州河兩岸的各色船隻都浮得高高地,艙面比碼頭還高了約莫半尺。風吹來外灘公園裡的音樂,卻只有那炒豆似的銅鼓聲最分明,也最叫人興奮。暮靄挾著薄霧籠罩了外白渡橋的高聳的鋼架,電車駛過時,這鋼架下橫空架掛的電車線時時爆發出幾朵碧綠的火花。從橋上向東望,可以看見浦東的洋棧像巨大的怪獸,蹲在暝色中,閃著千百隻小眼睛似的燈火。向西望,叫人猛一驚的,是高高地裝在一所洋房頂上而且異常龐大的霓虹電管廣告,射出火一樣的赤光和青似的綠焰:Light,Heat,Power!
14、橫光利一 《靜安寺的碑文》
在我見識過的都市當中,除了上海,我想恐怕再也找不出可以與倫敦相匹敵的大都會了。抵達巴黎後,依然浮現在我腦子裡,讓我最感興味並且難以忘懷的,仍是上海。在這座都市裡,既有倫敦的影子,也有銀座、巴黎、柏林的影子,恐伯連紐約的影子也可以找到。國籍各異的人們,在這塊土地上,利用租界這一奇怪的場所與各自的首都爭富斗豪;他們屬於這麼一群人,一旦歸國,唯恐丟掉各種各樣的飯碗,與其如此,還不如挾持自己國家的餘威,在這兒蹺著腿抖抖威風。他們有這麼一份虛榮心,這虛榮,便是支撐這座都會的力量,是它的美之所在。它那無法預料、使人頭暈目眩的旋轉面,昭示給世人一種亞細亞式的鈍重變動。
上海既不是中國的,也不是歐洲的,而像安上了無數金屬滑輪,在混濁的土疙瘩上蠢動著的大龜。巴黎屬於壯麗,而上海則是富麗,給人的感覺是,撐脹得都快承受不住的肉團,正從高層建築的窗子里分泌出來。人們稱其為惡之都,但在我看來,上海已遠遠超出了這種惡,它屬於將來才會出現的那種惡。精神穿越過麻痹狀態,默默發笑。正常人是無法揣摩這個世界上這些極為墮落的人們的生存狀態的,在這裡,墮落就像家常便飯一樣。種族各異的人們,將自己的傳統和習慣棄若敝展,躋身於共同的本能之中,一門心思將理智用於經濟,日復一日,在金銀的差別之上度日。
15、林語堂 《上海之歌》
在夜闌人靜之時,我想像你的怪異奇詭;在南京路的熙熙攘攘中與黃浦江上的男女浮屍身上,我看見你的各種色相──
我想到這中西陋俗的總匯──想到這豬油做的西洋點心,與穿洋服的剃頭師父;我想到你的浮華、平庸、澆漓、淺薄──想到你斫傷了枝葉的花樹,與斫傷了天性的人類;也想到你失了丈夫氣的丈夫與失了天然美的女子;想到你失了忠厚的平民與失了書香的學子;也想到你失了言權的報章與失了民性的民族;
我想到你的豪奢與你的貧乏──你巍立江邊的崇樓大廈與貧民窟中的茅屋草棚;也想到你坐汽車的大賈與檢垃圾桶的癟三;
我想到你的淫靡與你的頹喪一你燈紅酒綠的書寓與士女雜邏的舞場;我想到你的歡聲與你的涕淚──你麻瘋式的蘇灘與中狂式的吹打;也想到你流淚上轎的新娘與歡呼鼓舞的喪殯;你的退隱的道台、知縣、與玳瑁眼鏡八字須的海上寓公,在小花園做瘟生;你的四馬路文人,也在敘述征歌逐色的本領與欺負女性的豪氣;你牛痴的公子哥兒,也在幫助消耗他們祖上的孽錢;你癆病的煙鬼坐在車中,受顏色紅潤的魯孫保鏢的保護,如嬰孩之在母親的懷抱;你黃浦江中的痴男怨女,也在黃泥水中與黃色的魚蝦為友。
16、白先勇 《上海童年》
我是一九四六年春天,抗戰勝利後第二年初次到達上海的,那時候我才九歲,在上海住了兩年半,直到四八年的深秋離開。可是那一段童年,對我一生,都意義非凡。記得第一次去游「大世界」,站在「哈哈鏡」面前,看到鏡里反映出扭曲變形後自己胖胖瘦瘦高高矮矮奇形怪狀,笑不可止。童年看世界,大概就像「哈哈鏡」折射出來的印象,誇大了許多倍。上海本來就大,小孩子看上海,更加大。戰後的上海是個花花世界,像只巨大無比的萬花筒,隨便轉一下,花樣百出。
「國際飯店」當時號稱遠東第一高樓,其實也不過二十四層,可是那時真的覺得飯店頂樓快要摩到天了,仰頭一望,帽子都會掉落塵埃。我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的高樓大廈聚集在一個城裡,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像是四座高峰隔街對峙,高樓大廈密集的地方會提升人的情緒,逛四大公司,是我在上海童年時代的一段興奮經驗。永安公司里一層又一層的百貨商場,琳琅滿目,彩色繽紛,好像都在閃閃發亮,那是個魔術般變化多端層出不窮的童話世界,就好像永安公司的「七重天」,連天都有七重。我踏著自動扶梯,冉冉往空中升去,那樣的電動扶梯,那時全國只有大新公司那一架,那是一道天梯,載著我童年的夢幻伸向大新遊樂場的「天台十六景」。
17、蔡翔 《洗澡》
光著屁股,往浴池跑。浴池在裡間,霧氣濛濛。浴池裡擠滿了人,有站著的,也有坐著的。我們擠到池邊,找一空檔坐下,兩隻腳先放進水裡,覺得燙,但泡澡是一定要水燙的。這時,就要用水往身上一點一點澆,慢慢,習慣了,然後,兩條腿小心往下伸,猛一下,站定,再慢慢往下坐,一點一點,水漫到屁股,再是腰,燙得刺心,癢,但真是舒服,然後,一下坐定,水就浸到了脖子。靠在池邊,兩條腿抬起,一陣撲通。小赤佬,勿要亂動。旁邊大人就要訓斥。我們不聽,挑釁似的繼續撲通,大人也就不吱聲。水是渾濁的,大家站在浴池裡擦肥皂,使勁搓,搓好了,往水裡一蹲,再一通搓,又站起,用毛巾往身上一搭,來回拉,這樣幾個回合,身上通紅通紅。水面上漂著一堆一堆的肥皂泡沫。我媽說,澡堂的水不臟,玉皇大帝封過的。我也沒覺得臟。那時候,人不像現在這麼講究,不過,活得也挺歡。再說,我後來琢磨,浴池裡都是肥皂沫,大概也挺殺菌。
邊上有人在搓背,擱條長木凳,人趴那裡,搓背師傅也光著身子,使勁搓,又往那人身上放條濕毛巾,噼噼啪啪,一陣敲打。當然,小孩是不搓背的。
泡紅了,也泡軟了,然後起身,說,走。
走在街上,感覺不到一絲寒意,聽到幾聲鞭炮,說,過年啦。
18、蔡翔 《底層》
對我來說,蘇州河的水永遠是骯髒的,黑黑的,稠得像粘汁,水面上,永遠漂浮著菜葉、穢物、糞便……。夏日悶熱的黃昏,一股一股的臭味飄向很遠,擠進河邊人家。許多許多的工廠都坐落在蘇州河的北岸,煙囪里的煙是黑的,塵埃落地,馬路永遠黯然無光。樹很少,房子很多,成片成片的房子擠在一起,弄堂被擠成一條一條窄窄的小路。
是的,我的城市在蘇州河的北面。在這裡,人是窮的,街也是窮的。晨光初現,糞車就會搖著鈴擋走進小小的巷子,許多的男人和女人就會揉著睡眼,拎著馬桶,依次走出家門。然後,就在一個公用的自來水龍頭前排起長隊,然後,許多許多的自行車熙熙攘攘地擠出小小的巷口,開始各自的謀生。
19、陳丹青《參考與消息》
的確涼襯衫、老克蠟皮鞋、美琪電影院、永久牌腳踏車、老大昌蝴蝶酥、紅房子羅宋湯、蔥油大餅糍飯糰、牛肉清湯蟹殼黃、粗紋唱片七十八轉、細紋唱片三十三轉,藍色多瑙河天鵝湖是窗帘拉起來偷聽,楊乃武小白菜梁山伯祝英台是無線電電唱機電插頭連接線電燈泡統統搬到弄堂大家一道聽,三樓寧波阿爹二樓廣東阿婆前廂房俏阿姨亭子間俊大嫂客堂間複員軍人四百五十號張家阿六阿七一千一百零一號李家老二老三還有居委會副主任八十歲的老娘老虎灶「豬頭肉」五十歲的姘頭小業主「絲瓜精」二十歲的千金小菜場「四不清」剛滿周歲的雙胞胎加上小學校放了暑假的小赤佬小癟三小流氓小眾生竄過來奔過去是滿弄堂竹榻板凳葵扇毛巾香瓜子茶葉茶冰激凌赤豆棒冰西式刨冰短褲背心花裙子花睡褲夾腳拖鞋木拖板腳趾膝蓋大腿肚臍眼爽身粉風油精花露水香肥皂藥水皂頭髮燙燙辮子扎扎一會兒散開來一會兒盤起來我操他娘什麼叫做夜生活睜眼看看這活色生香的夜生活不是夜生活什麼叫做夜生活忽然一聲尖叫隔壁有人偷看洗澡忽然齊聲大喊隔壁弄堂逃過來兩個小偷當場眾人捉牢忽然八點半家家戶戶無線電開開中央廣播電台聯播節目一本正經男中音宣布文化大革命十六條。
20、陳丹青《我只是偶爾潛回上海的喪家犬》
打架、追逃、鬥蟋蟀、爬屋頂、對準戀愛的男女直接衝過去、雨後在街上跋涉大水……我家門口甚至有井,仲夏時節為了誰家的西瓜先扔進去弄涼,還會吵架,打起來。五十年代末鬧飢餓,牛奶短缺,常有一匹真的馬被鄉下人牽進弄堂,瘦極了,脖子上響著鈴鐺,背上蓋一塊破爛的毯子,停下來,當場擠奶,大人手裡拿盆碗接著,回家給小孩喝。春節前後鄉下人在弄堂轉角炒爆米花,小圓爐子飛快旋轉著,火焰迸濺,圍滿小孩,等那聲爆炸,砰!大家閃開又聚攏,歡呼著,爭看雪白臃腫的米花從焦黑的爐膛口傾瀉而出,濃香四溢。
21、上海童謠
搖啊搖,搖啊搖,
搖到外婆橋,
外婆對我眯眯笑。
買條魚來燒燒伊,
頭勿熟,尾巴焦,
盛勒碗里蹦蹦跳,
貓吃仔,眯眯笑。
狗吃仔,豁虎跳。
搖啊搖,搖啊搖,
一搖搖到外婆橋,
阿婆叫我好寶寶,
娘舅給我吃塊糕。
篤篤篤,賣糖粥
三斤核桃四斤殼
吃儂額肉,還儂額殼
張家老伯伯勒拉伐?
勒拉嗨。
問儂討只小花狗。
儂來揀一隻。
汪汪汪!
22、周國平《歲月與性情》
在當時的上海,有兩個區最像貧民窟,一個是閘北區,另一個就是邑廟區。邑廟區靠近黃浦江,由於排水設施落後,每年暴雨季節,當黃浦江漲水的時候,那一帶的街道上便會積起齊膝深的水,我們稱作發大水。水是從陰溝里漫上來的,當然很臟,水面上竄躍著水蜘蛛。大人們自然覺得不便,但我們孩子們卻像過節一樣,一個個穿著木屐或赤著腳,興高采烈地在髒水里蹚來蹚去。對於可憐的城市孩子來說,這是難得的和水親近的機會。
上海老城區的黎明景象極具特色。每天清晨,天朦朦亮,便有人推著糞車邊走邊吆喊,家家戶戶提著馬桶走出門來,把糞便倒進糞車,一時間街上臭氣撲鼻,響起了一片用竹刷洗刷馬桶的聲音。一會兒,垃圾車來了,推車人玎玲玎玲地搖著手鈴,家家戶戶又出來倒垃圾。街道就在這刷馬桶聲和鈴鐺聲中醒來了。然後,女人們提著竹籃,圍在街道邊的菜攤旁討價還價,一片喧嘩聲,開始了雷同而又熱鬧的一天。
23、陳丹燕 《上海女人的相剋相生之地》
這是一大批人,每一代都有這樣一批人,她們帶動和參加著大眾的時髦:七四年的時候穿大尖領子的上衣;七五年的時候穿家制的卡其喇叭褲;七八年的冬天穿把蒙著尼龍布襯一層定形棉的外套做得又長又窄、用縫紉機在上面踩出許多菱形的小格子;八二年的夏天她們穿一開到底、釘上大扣子的布裙;然後,是黑色的緊身踏腳褲,是露出肚臍短衫,是今年冬天黑色窄腿褲子、義大利式的鴨嘴頭皮靴配上寬大的呢短外套,將頭髮染成棕色,筆直,嘴唇不那麼通紅。她們也是前赴後繼地在街上散步,在這裡找到真正的對手,見到自己的同志,享受相剋相生的親密關係的樂趣,砥礪情趣和品位,堅持關於物質的夢想。淮海中路對這樣的上海女子有著特別的意義。有時,淮海中路上的散步是一種消解鬱悶的方式,一種業餘的競技,是一個終生的學校,一個沒屋頂的沙龍。
24、陳丹燕 《弄堂里的春光》
上海是一個大都市,大到就像飯店裡大廚子用的桌布一樣,五味俱全。從前被外國人划了許多塊,一塊做法國租界,一塊做英國租界,留下一塊做上海老城廂,遠遠的靠工廠區的地方,又有許多人住在為在工廠做事的人開闢出來的區域里,那是從前城市的劃分,可在上海人的心裡覺得這樣區域的劃分,好像也劃分出了階級一樣,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懷著不那麼友好的態度,彼此不喜歡認同鄉,因此也不怎麼來往。這樣,上海這地方,有時讓人感到像裡面還有許多小國家一樣,就像歐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樣的人,仔細地看,就看出了德國人的板,法國人的媚,波蘭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著不同的臉相。所以,在上海從小到大住了幾十年的人,都不敢說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塊地方。
25、陳思和 《家務事》
天色蒙蒙亮的時候,菜場里各家攤子都空空蕩蕩,只有微弱的燈光,照著黏糊糊的環境。但已經有不少人稀稀拉拉地在排隊,人不多,每個人的腳下放著各種各樣的竹籃子和其他舊提包,甚至磚石,都被當作有生命的人排著隊,有一兩個人看守著。我們總是結夥去四五個人,分頭在各家攤子前立隊,每個人也代表著其他四五個人,一邊排隊,一邊裝得很內行的樣子,與前後的成年人不斷地敷衍說話,引起他們注意。等講話講到互相熟悉了,就悄悄打招呼:「喂,我們這裡還有幾個人呢,到辰光要承認哦。成年人也會說:對啊,我證明你們是四個人,我也有四個,你看,地上四塊磚呢。於是互相勾結起來。快到六點鐘的時候,天已經大亮了,那時就有一些菜場的糾察出來維持秩序了。於是隊形紛紛亂起來,許多籃子磚頭立刻都變成了人,人們從四面八方擠進來,互相認識的人就大聲招呼,互相證明,不認識的人就儘力排斥,不管認識不認識,排長隊的人都緊緊扯住前面人的衣服,在人與人的擠壓下晃來晃去。一瞬間整個菜場沸騰起來,呼朋引友,大叫小罵,大打出手全發生在這個時候。
26、程小瑩 《溫情細節》
在山陰路到四川北路的地方,有復興中學,古老的建築里,傳來青春的躁動和嘈雜,這所中學有排球運動的傳統,所以,經常可以看見從不高的圍牆上,飛出來一隻雪白的排球。這排球始終給人一種乾乾淨淨的感覺,拿在手上輕飄飄的,很優雅和舒緩,不像足球那樣沉重而粗糙激烈。在這所中學的邊上,有一條小馬路,有很綿密的水杉,和一個甜蜜的路名:甜愛路。到了夜裡,從虹口公園談戀愛還不盡興的情侶,就集中到這條馬路上來了。那時候,這條路是不通公交車輛的,但像停車場,停放著許多大卡車。這些車輛正好成了戀人的屏障。夜裡走過去,停下,裝著系鞋帶,蹲下身子,從卡車的大輪胎下面望過去,裡面的一側,是兩個人的腳,挨得很近,女人的腳踮起來,一踮一踮的。
27、程小瑩 《西郊公園》
上海動物園,一直以來是叫「西郊公園」的。因為在西郊。是個比較遙遠的地方。但那是我們兒童時代的一塊充滿大自然情趣的領地,像煞如今的非洲撒哈拉沙漠。每次要去,就像去一次探險,要去看獅山、虎山;前前後後,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西郊公園,會成為一個中心話題。這樣的深刻的印象,成為童年的一個記憶。
對於住在市區的兒童來說,在那時,西郊公園離開我們,是近二十公里的路程。但沒有徒步的經歷;孩子們望而卻步。先坐車,到靜安寺,在那裡的57路終點站排隊上車。這57路的汽車,像是到西郊公園的專車;因為終點,就是西郊公園。如果條件好一點的學校,就會租包車去。這樣的坐車,大約要將近兩個小時。每年春秋兩季,這一路上,都是小學生,一路高歌,向著那些動物集中圈養的地方出發。像是一次朝聖。不曉得西郊公園裡的老虎獅子大象白熊長頸鹿們,是怎麼想的。反正這個城市的人類里的小人們,就是這樣,要去看它們,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似乎全世界的動物,都在這裡了。還有一個很大的湖,不能划船,但可以看到成群的天鵝,在水上嬉戲,非常好看。
28、程小瑩 《乘風涼》
那時候就這樣平淡地過著日子,沒有現在的很多鬧猛,折騰,人心靜得下來,有點小風,便可以圖個涼快。不像現在人的心思,像這大熱天一般燥熱,熱火朝天。雖說這日常生活里,像蒙上了灰塵,難得有個動靜,長遠的日子裡,還是積攢下來了家底。看一家老小風涼的樣子,就看到一隻只小矮凳。在那時,從家裡的小矮凳的數量,可以看出這家小孩的多少,小矮凳的年數,也大致反映出這家人家在上海過日子的年份。
白天我就坐在小矮凳上,像通常的一個上海小囡在剝毛豆;晚上,乘風涼,小矮凳經常被我帶進帶出。小矮凳的分量不重,拎在手裡表現出一個小囡的臂力,落雨天還可以頂在頭上逃回來。
29、程小瑩 《隔壁鄰居》
上世紀70年代,上海人家還集中聚居在石庫門弄堂里,即便是新公房,也是合用的廚房和衛生間。在那種幾乎是零距離接觸的生活狀態里,上海人在親和里還是極力刻意地互相保持著一種距離,而這樣的距離又是為了保持親和。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公用廚房裡每家的煤氣灶上各自點著電燈泡,電線從自家的小火表上引出來,只要你走進廚房間,不管裡面燈火通明還是黑燈瞎火,自家的燈泡一定要先開亮。這盞點亮的燈泡在告示:我是用自家的燈光,一點沒有要借光的意思。經常是,廚房裡,隔壁鄰居的張家跟李家在議論王家的事情,倒不一定在說什麼壞話,只是背後議論,當面不說,背後亂說,犯點毛主席批評的「自由主義」,忽然,隔壁鄰居王家的廚房燈亮了,打住,來得及;王家的人進廚房,張家李家都已恢復常態,一點沒有窘迫。這種未見其人先見其燈的生活經歷,隔壁鄰居們都覺得很好。
這種隔壁鄰居之間的涇渭分明,追根尋源,來自上海人的人際頭腦里的一根筋———距離感。這種距離感並不一定是冷漠和「不搭界」,更不是矛盾糾紛的最終結果,恰恰相反,這是上海人在處理人際關係里一直希望避免發生矛盾與糾紛的預警和防備,一種在利益上的彼此公平合理的分攤和分享,在相對低水平的生活環境里和睦相處的最佳公式。這在當時幾乎在全上海的市民階層達成共識。這很不容易。它可以看成上海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最初基礎和思維的雛形。
30、程小瑩 《梔子花》
梔子花是被擺放在賣花女的托盤上的。很別具一格,彷彿是受到了特別的關照。更加特別關照的還有,它們都已經被賣花女用軟鉛絲做好了別在紐扣洞上的裝置,讓人拿起花來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拿起這樣的用軟鉛絲紮好的花束,細巧而精緻。這時候,就聞到了梔子花的香氣。是每年的五月里,天氣是熱了。奶白色的、長悠悠的梔子花花束,與城市女人細巧的手相輔相成,散發著撲鼻的艷香,弄得空氣就像經過奶油調製似的。香,是香在這裡;俗,也便俗在這裡。
梔子花也有被油亮的綠葉包裹的清凈淡泊的模樣。也就是這等模樣,還有清新脫俗的意思。人一點也不顧及梔子花的野生脫俗的天然氣質,下了辣手,剪而取之。梔子花是逃不開它的香艷的。香俗應了香艷,就應了人的世俗,梔子花一點也不遮遮掩掩。梔子花就是這樣了。
世界上的花,它們就是按照大自然的模樣和大自然的辰光,候分刻數地入世。眼前的美艷或者香俗,卻由著人自己把握。有許多時候,人也不一定都喚得出花的名兒,見之睹之賞之,見證著的,是人的興緻。這樣想來,世俗生活,是應該很容易被理解了。就像梔子花的賣花女,其吆喝就像歌唱,經典的「梔子花——白蘭花」,拉得長遠。這一歌唱傳神。形似出賣,神似挽留。人皆不忍於分別,念想就在這裡頭。
31、王安憶 《街景》
街兩邊大都是板壁的房子,頂上鋪著黑瓦。太陽就從兩邊的瓦檐之間照進來。二樓窗戶送出晾衣服的竹竿,那一頭就搭在行道樹的樹杈上。窗戶鉤子上,就吊著一隻風雞,或者一條腌肉,還有洗凈的拖把,絞不幹的水則滴在底下的人行道上。街面上的水就是這樣來的。但老虎灶也是原因之一。盛開水的水瓶大都塞不嚴瓶塞,一路滴滴答答地過去。送水的木桶也大都漏水,漏出桶,再漏下軲轆轆的送水車,熱氣騰騰地澆過去。賣雞鴨血湯的小吃店就在街面上殺雞拔毛,血水順了街沿流淌。陰溝又常是堵塞的,就有通陰溝的工人拖著長長的毛竹片,嘩啦嘩啦地來了。這裡有一種裸露的風情,腌臢,邋遢,粗鄙,性感。
像它這樣南北向的馬路,往往不是主要的交通幹道,所以就難免是散漫的。行人安詳自若地在馬路中間行走,車就不敢開快。自行車緊按著鈴,也白搭,人們置若罔聞。這裡的居民又特別喜愛在街面活動,老人坐在小凳上剝豆,小學生搭一張方凳寫作業。打牌的,吃飯的,乘涼的,曬太陽的。生活就從門裡蔓延出來,攤到了這裡。這條馬路就有些煙熏火燎的,人氣特別重。連陰了幾天,再出好太陽,只見那家家戶戶的被褥枕頭都攤出來了。鋪在竹榻上,搭在窗台上,曬到下午三四點往裡,藤拍噼里啪啦一打,滿世界都是乾燥松爽的人味。有點狎昵的,但是清潔的氣味。
32、袁紫衣 《在上海開始的那篇小說》
上海像個貪得無厭、任性撒嬌的小女人,永遠在向你索取。她需要你的時間、你的精力和你心甘情願的付出——而且你不能抱怨。如果你沒有勇氣和底氣養活這樣的女人,你只有選擇離開。但是你貪戀她也絕對有你的道理,她摩登而優雅——雖然這優雅是後天的,硬模仿來的。她教你怎樣生活怎樣朝前走。
所以我總認為,有了傷口的人應當選擇上海這樣的地方休息。不該是個小城,詩情畫意的那種。因為仍然無法逃出自己畫的陷阱。也不能是巴黎,因為離得太遠,斷臂的維納斯和蒙娜麗莎畢竟不可以當飯吃。撫平傷口的第一步就是重新開口吃飯,甚至在上海談什麼傷口都有煽情的嫌疑,因為上海人沒有時間受傷。
33、毛尖 《當我們談論上海的時候》
即便是在「魔都」的框架里,即便都往壞里說,上海摩登的內核中也還是有非常樸實的東西。
比如說吧,去買菜,菜場一枝花嫌你土,愛理不理的,你粗手粗腳還碰壞了她的小黃瓜,伊不開心,把茄子青菜和西紅柿賣給你的時候,就多算了你兩塊錢,不過,在你轉身走開的時候,她又突然叫住你,態度不那麼好地丟給你兩頭蒜,「諾,炒茄子要蒜的。」再比如,坐計程車,司機看你外地來的,直線改走曲線,多繞了你十塊錢,不過,這十塊錢,他也會暗暗補給你,他很賣力給你導遊,「左手邊樓盤看到?一平方十五萬。看右手邊,毛主席住過額,裡頭還有秘密通道秘密鐵軌。」然後他會詳細地跟你講講從文革到現在,上海歷經的變化,然後他總結一句「上海什麼都貴啊」,最後熨平他自己多收的三五斗。這跟上海飯店老闆娘一樣,她知道自己的腌篤鮮賣貴了,她會風情萬種地出來,倒上一輪酒,然後殷勤地關照服務員,用大家都能聽到的低音調,「送一盤水果撥伊拉」。這是上海摩登,她小小的壞被她剎那的慈悲平衡著,她小小的貪婪被她經久的歷史牽制著。所以,外地人嘲笑上海人壞也壞不到哪裡去,不是真的因為上海人膽子小,是因為上海有這半狡黠半老實的傳統。
也是這個原因吧,熙熙攘攘輪番登場的世界,上海可能還是壞得最慢的地方。不是因為此地民風淳樸,民風淳樸的地方常常崩盤最快,上海受制於現代精神中的「專業」,最終把這種專業轉化成了一種道德。這種狡黠這種道德,是上海心。
34、毛尖 《上海沒有過去時》
上海人的來歷,堂皇裡帶著家常,這和北京不同,乾隆皇帝的龍椅和格格們的閨房畢竟遙遠又尊貴了點,聽上去跟神話也差不多。但是上海傳奇里的主人公都還近在眼前,張愛玲的故居還活著,還有人在她寫《傾城之戀》的書房裡寫字,聽市聲;虹口一帶的老上海人喜歡不經意地說一句:「我小時候上學總要經過魯迅家……」他們舌尖的這些時光和人物翻個身又回來了,叫人想起伍迪·艾倫《無線電時代》時放在攝影機前面的那塊琥珀色過濾鏡,鏡頭掃過,逝去的歲月又暖融融地蘇醒了。
對於上海和上海人,「1931」從來不曾真正流逝,周璇妹妹的聲音,阮玲玉的彎彎笑靨和濕濕眼神從來就沒有從生活中真正撤退過。環境不允許的時候,上海人還會借著王曉棠這樣的女特務過把癮。而上海從來都是攜著過去上路的,上海人推開窗子,左邊弄堂住過徐志摩,右邊客廳招待過林立果,不遠處,有個外國赤佬叫沙遜的在那裡發家……現在的上海人就住在這些歲月這些人中間,上海沒有過去時,上海時間是纏繞的迷宮,收在月光寶盒裡,你可以隨便回去看。
35、毛尖 《喜歡周星馳的理由》
上海不是一個幽默的城市,方言里跟「幽默」接近的詞族是「滑稽」是「噱頭」,這些詞皆非上品,有點不入流;所以,在民間的想像中,一個高雅的上海人多半是談吐不多,金縷玉衣似的,不像北京,「幽默」被很多人看成是一種品德,甚至是道德。上海不是這樣的,上海人欣賞的是紋絲不動的大家閨秀或閨公,據說那是貴族。
上海人因此都是「頂真」的,這個城市於是培養著全中國最好的白領隊伍,以及可能是最廉潔的公務員們,所以,民間顯得比較太平無事,連小偷也沒想像力。同時,周星馳的電影則廣受歡迎,大家在家裡看著周星馳搞亂社會,心裡樂。
36、錢鍾書 《關於上海人》
正如「北京人」(化石)代表著過去的中國人,「上海人」代表著現在的中國人,說不準還代表著未來的中國人。在當下的中國語境里,「上海人」這個辭彙一直被用來形容一種白璧德式的人物,精明、幹練、自負,自命清高。他凡事盡善盡美,從不多愁善感。財神在上,天下太平!就像詩人一樣,「上海人」是天生的,不是培養的。不是每個生活或者埋沒在上海的人都有幸成為「上海人」的。比如我們這些可憐的記者,就無緣這一尊號。我知道有很多人在上海生活了二、三十年,到頭來還是個異鄉中的陌路客。
37、蔣勛 《母親與蝴蝶牌熱水瓶——我的一點上海記憶》
好像每一個人都在往上海跑。
我對上海其實所知有限。
家裡最早有一隻桃紅色烤漆的「蝴蝶牌」熱水瓶是上海製造的。
母親喜歡這隻熱水瓶,一直用到桃紅的漆都斑剝褪色了,還找人換了鋁皮的外殼,繼續用了許多年。
母親是西安最早受教育的女性。對她而言,少女時代的上海最令她嚮往的就是電影了吧。上海拍攝了「體育皇后」,女星黎莉莉黑亮的皮膚,健康爽朗的神情,穿著短褲在運動場上奔跑、打網球。
她或許夢想著一個新的時代,一個追求產業富裕,追求個人解放,追求自由思想的時代的來臨。而她少女的憧憬中,那時代的來臨便是以上海做榜樣的。
人們愛戀一個城市,有時並不抽象,或者是把抽象說不清楚的情愫寄托在一些比較具體的物質上。
蝴蝶牌熱水瓶也許就是母親少女夢的寄託吧。
38、舒國治 《上海日記一則》
上海比較是用來住的,比較不太是用來旅遊的。然言於住,即使我自己選城市來住,多半不會選上海。上海太滿備,我則適於殘而不全的市鎮。香港亦是太滿。台北之建設最差,卻惟有殘缺之優勢。文化癮之不易滿足,是台北人在上海最大的缺憾;尤其缺乏「徹夜清談」之老友掛或前三十年談慣的話題及描述方式。
午飯後,於各小街閑逛,眼睛仍多半聚焦於小民生活老景:看些賣竹簾、藤椅、竹製蠅拍的小店,看些「三元吃飽,五元吃好,七元八元吃得呱呱叫」、「修配麻將,弄內三號」的招牌。腳走過幾里地,眼流盼過雜亂景,旅行中的一個下午至此方算是開始了。此種荒嬉,最適我志。
39、沈從文 《海上通訊》
上海看電影下午三點,五點半,九點一刻,一共三場大的洋的,白天樓下一元晚上也一元。小的洋的白天樓下半塊。有聲音,真刀真槍殺仗,唱夏威夷黑人歌。國際新聞則免不了是美國足球比賽,笑片則是愛爾蘭兵士上城裡逛游劇常另外,小的中的只花小洋兩毛,有飛來伯老片子。大馬路有印度阿三站崗,大石庫門房子有白俄將軍把門,可不威風凜凜,多是醉意朦朧。三馬路小綢緞鋪每天作紀念周,大減價拍賣,雇了五個六個穿紅制服的骯髒人坐到樓上吹「四季花」拍子,打鼓敲板,許多流氓同土娼就站滿了一堆。廣西路有大屁股娼妓畫眉毛成鉤形,在鞋鋪門前看鞋子。
北京路仍然各處是舊木器,多處是爛書舊報。電車各路皆擠滿了人,因為公共汽車罷了工。小報上每天有載登國府要人趣事的消息。《良友雜誌》隨時有女校皇后和電影明星相片登載到上面,或者用手支頤,或者低頭斂輔,都特別比本人標緻。閘北四川路,一到下午就有無數年青男女在街上逛玩,其中一半是學生,一半是土娼流氓,洋野雞也不少。這地方上海文學家稱之為「神秘之街」。到四馬路望平街去,所有大書鋪皆在那裡,到那些書店去時,常可以見到趙景深,可以見到別的作家。到公園去,全是小洋囝囝的天下,白髮黃毛,都很有趣味。到車站去,有女稽查員搜索女人身上。到旅館去,各處是唱戲打牌聲音。到跳舞場去,只見許多老人家穿長衣帶跌帶跳的抱了女人的小腰滿房子里走。還有跑狗場,回力球場,都極熱鬧。
……上海好處就是這些,也是和北京不同的。還有各處每天皆有新屋落成。有些好房子使人不願意離開那大門邊他去。上海是複雜而又詼諧的地方,許多人一夜發了大財,許多人一夜又輸得精光,所以上海流氓似乎比中國內地各處的流氓的總和還多。外國流氓也多得出奇。
看見 @燕仰 的回答,忍不住再來談談我愛的王安憶。
最愛上世紀30年代的舊上海,那是一個令人神往,最羅曼蒂克的地方。
那個時候的空氣中流淌著奢靡的氣息,你能聽得見大世界和跑馬廳里徹夜未息的應酬聲,百樂門裡綿綿縈繞的慢四華爾茲。人力車夫們拉著身穿旗袍、優雅時髦的夫人小姐——她們的懷裡常常抱著一隻惹人憐愛的貴賓犬,穿過川流不息的街道。有軌電車叮噹地穿梭在淮海路和西藏路上。有時,成群結隊地走過一些打扮摩登的女學生,有說有笑地討論著最新一輪的時尚潮流,或是新推出的那款雪花膏。弄堂里有時會飛出一群鴿子,撲扇著翅膀掠過行道樹,在西藏路的法租界建築上休憩。陽光透過國泰電影院前的法國梧桐,在大理石的台階上映出了斑斑點點的光暈。
有一段時間,曾經很沉迷於一種「腐朽的華麗」,所以愛張愛玲和王安憶,讀她們的文字,總有種「在華麗下埋葬的深深絕望」的感覺——這種感覺如抽絲剝繭一般,慢慢地侵襲而來。
《長恨歌》是我翻來覆去,愛不釋手的一本長篇小說——
一個舊式的女子,一段如花似錦的青春。
捱不過歲月的流逝,卻放不下曾經的驕傲。只能在弄堂里,守著已是過眼雲煙的時光,漫長地等待一個前來救贖的騎士,卻終是「此恨綿綿無絕期」。我這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
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再來。
王安憶和張愛玲卻是不同的。張愛玲真實地經歷過那個腐朽而華麗的末世,她流傳最廣的文字,讓人覺得透著末世的頹然和灰暗。王安憶的世界裡卻隱約有著光和希望,從舊上海到新中國,一切腐朽都重生了,生命里在延續,社會在變革。
很多人說王安憶穿插的大段大段的景物與風貌描寫,讓劇情顯得拖沓。可我卻覺得,這些描寫卻是她所塑造的一個最貼近生活的舊上海。這個世界裡有弄堂,有鴿群,有流言,有頭戴圓禮帽身穿尖頭皮鞋的老克勒,還有從閨閣里走出來的女學生……
還有人說,王安憶的格局太小,描寫的愛情讀起來像「漂浮在天上」,像「瑪麗蘇式的自我陶醉」。可她的《長恨歌》和《流逝》中都有上海弄堂女子柴米油鹽的精打細算,曾經滄海,卻非難為水;同樣有《小鮑庄》里古樸的仁義與道德。《我愛比爾》是關於上海女子阿三,在多元文化中孤獨的情感漂流,同樣有極強的現實含義。
合上書頁,上海女子這些細膩而柔軟的情感彷彿久久縈繞在心間。
回歸俗世,就彷彿看透了人間情暖,看穿了這一生。豆瓣評分都7+,有老上海也有現代上海的
老上海/民國
《色戒》
這個不用多說了吧。
《羅曼蒂克消亡史》
一出上世紀30年代舊上海的群像戲 。
《上海灘》
當時創造萬人空巷的神話。
《偽裝者》
諜戰首選還是上海
《梟雄》
老上海的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
《上海,上海》
上海人不會不知道大世界吧,知乎上比較受歡迎的段奕宏+吳秀波
《像霧像雨又像風》
老上海背景的偶像劇,陣容相當強大 -- 周迅陳坤陸毅孫紅雷李小冉。。。
《 情深深雨濛濛 》
也是挺經典的青春偶像劇。。。感覺人物服裝都挺美。
《半生緣》
很唏噓
《長恨歌》
王安憶當代海派經典同名長篇小說改編。
《傾城之戀》
旗袍很好看
《海上花》
美女雲集
現代劇
《歡樂頌》
很火不多說啦,第二部也推出了
《愛情公寓》
時尚白領劇,好像非常火過,中國版老友記吧
《粉紅女郎》
感覺像是歡樂頌前身
《雙面膠》
很有上海特色的婆媳丈母娘女婿關係
《團圓》
親情倫理片,獲獎不少。
《茉莉花開》
通過對一家三代女人淡淡的命運哀愁和人生轉折的描述,反映了大時代的巨變 。
《美麗上海》
貴族是一種精神氣質。
《十六歲的花季》
國內最早的校園青春片了估計,也很有時代特色。
《孽債》
上海知青的那個特殊年代。
《股瘋》
二十幾年後同樣的情景也一直上演
《蘇州河》
上海的母親河命名,略壓抑的文藝電影。現在的蘇州河乾淨了好多
《新72家房客》
說上海不能不提石庫門弄堂海派文化,《我愛我家》的上海版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生活喜劇片,斯琴高娃周潤發趙薇
《蝸居》其實也是,不過用了化名。
看過那麼多劇,發現我(特別是小時候)真的好閑。。。
江南《上海堡壘》
我還是初中時讀的它,至今回想起來依然很喜歡。不知道為什麼就很懂這本小說中江南所要描述的那種永存於男人心中的悲哀。雷光夏的《海上花》也聽了不下百遍。
12年9個月又6天。這條簡訊在中國移動的信號台之間穿梭,找不到它的目的地,就像是永不消逝的電波,穿行在空無一人的城市裡。我想像這個沉眠在地下的城市,那條簡訊是個虛無縹緲的女孩,有的時候她會升上泡防禦界面的頂端,隔著那層透明的東西,看著紫色的大麗花盛開,而後低頭俯視空無一人的城市,夜晚到來的時候,路燈在程序控制下「刷刷刷」地都亮了,她站在路燈下,哼著我聽不懂的歌。「凝結的時間,流動的語言,黑色的霧裡,有隱約的光。可是透過你的雙眼,會看不清世界,花朵的凋萎,在瞬間。啦………………你是凝結的時間,流動的語言,黑色的霧裡,有隱約的光。可是透過你的雙眼,會看不清世界,花朵的凋萎,在瞬間,而花朵的綻放,在昨天。」「好好睡,晚安。」《紅色》張魯一演的那部電視劇。
談點市井一些的作品:
張樂平《三毛流浪記》系列。90年代的電影《三毛從軍記》也很值得一看。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1958年的作品,反映舊上海市井生活的舞台劇,其故事框架設計的十分經典,有港版粵版等眾多改編移植作品,甚至周星馳《功夫》里也能看出這部戲的影響。
90年代的情景喜劇《新72家房客》,這戲是北京人英達和梁左的作品,可以說大都市井生活是有共同之處的,一群上海老滑稽演起來也很自然,土著看了也沒有任何不適。電影《股瘋》,潘虹、劉青雲、王汝剛。對石庫門弄堂生活的描寫十分到位。配角演的市井小民活靈活現,畢竟當時很多演員(尤其是滑稽戲演員)是半路出家,原來都是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說是本色出演也不為過。股瘋,記得看滬語版。幾乎是50-70那一代人在股市誕生之初癲狂的完美寫照。
以上海為背景的書和影視好多,但是真的寫上海的、就是寫到上海的和以為在寫上海的這幾類還是有很大不同,比方說好多人都首先提到了王安憶老師的《長恨歌》,但是《長恨歌》寫的是真的上海還是一種被以為印象里的上海呢?其實我覺得王安憶老師其他的,寫上海市井的知青們啊富萍們啊以及就算是妹頭們,大概也和《長恨歌》相比更生動的上海?
偶像在評價《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時候蠻有趣地提了一句,
這也已經成為一個風格了,往好里說,算《我輩孤雛》那個系統里的「上海」。
為什麼我覺得《羅曼蒂克消亡史》很無聊? - 知乎
(《我輩孤雛》好像在大陸譯叫《上海孤兒》,你也知道石黑一雄了解個鬼真的上海,又一浮標罷了。)
感覺還有另一個系統,最高票里的很多,說是上海其實未必啦,但說起來么也是上海的投影中的一個。港真我看過比如說陳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葉》,然後你在看下台灣那邊蔣老師的《百年好合》之類的,好像階層來講差么也差得不多(大概我作為一個窮人來仰望一下都是寫不一般人),但是各種切入和敘事和細節人物的對比,大概也可以感覺到《上海的金枝玉葉》是個什麼情況了。
羅里吧嗦等我室友陪我打遊戲的分割線。
話說我之前想看王祖賢,然後就看那個《美麗上海》,我覺得這部電影倒是蠻上海的。就對「做人家」這件事好執著。雖然我不是上海人,但我們方言和文化系統里也有這個執著的「做人家」,看了之後我忽然有種很親切的感覺,覺得很感動……:(
書《藍蓮花》(漫畫)《子夜》《繁花》《同和里》《高三四兄弟》《三重門》《夏至未至》《流浪歌手的情人》電影《歌女紅牡丹》《狂流》《風雲兒女》《馬路天使》《霓虹燈下的哨兵》《三毛流浪記》《股瘋》《春風得意梅龍鎮》《精武陳真》《大灌籃》《到阜陽六百里》《上海皇帝之歲月風雲》《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夜·上海》《一步之遙》《愛之初體驗》《羅曼蒂克消亡史》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上海灘》《陳真》《十七歲的天空》《蝸居》《田教授家的二十八個保姆》《都是天使惹的禍》《歡樂頌》《愛情公寓》《刀鋒1937》《偽裝者》《麻雀》《上海王》《杜拉拉升職記》《醜女無敵》《心術》《紅色》動畫《我為歌狂》
上海一家人?兒女情長?現在都不作興講平民上海了,滑稽王小毛也不是為人處世的典範。
茭白為什麼用「燜」,豆瓣為什麼用「汆」,蛤蜊為什麼捂在蛋里,鹹菜是不是「煸」過,蹄髈為什麼用「篤」,螺絲為什麼用「嗍」,肉絲如何切到絕絕細……要去問外婆,不要看書,更不要看電視劇。
鑒賞以鑒別為先,菜場裡面經常有人說,「儂看看清爽……」
有趣的是,菜場之外反而「清爽」是最不重要的。
紅色 啊 首推
燒腦懸疑反差萌的小會計 嬌滴滴的上海小姐姐 暖暖的徐家阿媽 驚艷上海灘的柳如絲還有我最愛的鐵林還有婀娜多姿的小翠英國有貝爾街B221上海有三角地菜市場另外王安憶 長恨歌
電影《her》,故事雖然是說未來的洛杉磯,但實際很多場景在上海~由《蘭花賊》導演Spike Jonze執導,《為你鍾情》傑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人生決勝球》艾米·亞當斯 Amy Adams、《千禧三部曲I:龍紋身的女孩》魯妮·瑪拉 Rooney Marad等聯合演出。?故事發生在未來的洛杉磯,西奧多(傑昆·菲尼克斯 飾)是個心思複雜又感情細膩的男人,靠替別人撰寫感人的私人信件為生。在結束了一段愛情長跑而心碎後,他迷戀上了一個先進、操作簡易又獨特的人工智慧軟體。
《江澤民在上海(1985-1989)》上海人民出版社
虹影的《上海之死》,很好看,推薦。
圍城
很多年前去上海,因為事發突然什麼準備都沒有,那時也沒有攻略什麼的可查,連智能手機都沒有,坐的還是20幾個小時的硬座火車,臨走前順手拿了一本張愛玲文集…因為實在無聊在火車上連看了三遍以上…
以下三部劇,從別緻的角度來描繪上海這座城市。老娘舅和她的兒孫開心公寓噱占上海灘
推薦閱讀:
※有哪些易懂有意義的名著?
※為什麼在希臘神話史詩中,阿克琉斯這種人不是特別討人喜歡,但他們卻是英雄人物,我們該怎麼理解?
※研究宗教对文学、文学史有什么意义?
※英國可以有貝克街221B、國王十字車站這樣的書迷聖地,為何盜墓筆記書迷相聚長白山卻被輿論指責為中二病?
※趙敏是不是葬送了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