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名城的保護規劃究竟和歐美歷史名城的保護規劃差距有多大?

為什麼西方國家的歷史名城從古至今大多都保護得非常完好,甚至有的遠到和中世紀時期的風貌都沒有太大的變化,而國內的那些歷史都會(大如北京南京,小如淄博荊州)卻被破壞的亂七八糟,能拆掉的都拆了,不能拆的也沒有西方維護的那麼完好,以及歷史區域內的現狀和城規也是髒亂差,完全沒有西方老城市中心的乾淨美觀,這種差距究竟有多大?是如何造成的?在未來對於歷史古城的保護能達到西方城市的高度嗎?


坐標南京。且先不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由於我在蘇南地區跑的比較多,就講講南京和蘇州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城吧,希望題主看了之後有所啟發。

先限定所謂歷史文化名城的區域範圍,南京是限定於城牆以內,蘇州限定於姑蘇區,也就是護城河以內,南京的河西新城,蘇州的CBD區域不納入討論範圍。

南京和蘇州的歷史城區,城市風貌截然不同。在南京的城牆以內,你可以看到諸如紫峰大廈、德基廣場的300m+的地標建築,除了近年起來的河西,南京的超高層建築基本都在城牆以內,而且新街口、鼓樓、大行宮等幾大著名商圈都在歷史上古城的核心區域。

而蘇州的姑蘇區,全都是低層建築,好像高度不能超過某個塔。蘇州發展的格局是一體兩翼,保護內城,向外發展新城,倒和巴黎的規劃有些相似之處。並且,南京城牆以內的區的經濟總量佔了南京全市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而姑蘇區的GDP可以說是蘇州各區縣墊底。

南京是跨江聯動發展,蘇州是一體兩翼格局。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南京城牆內的歷史遺產保存較為完好的,基本上都是民國時期的,最遠也就上溯到晚清太平天國年間吧,比如老城南,那裡現在是研究舊城更新的熱點地帶。而像朱元璋時代的明故宮和外城牆等,已經蕩然無存。另外一點就是,南京畢竟也是多災多難的前朝舊都,很多歷史文化遺產毀於戰火和動亂。對於倖存的歷史建築,只要划出特定的區域加以保護就好,比如夫子廟這一帶。

而蘇州就顯得不同了。首先,蘇州護城河以內的區域有著蘇州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存在,比起南京的夫子廟之流的歷史遺產更具有保護意義,勢必要考慮城市肌理對其的影響。蘇州在明清時期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國僅次於北京的第二大城市,古往今來都很繁榮,因此在內城的歷史遺迹包括園林和民居,都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所以,蘇州最早在1986年制定的規劃中,就明確提出了一體兩翼的發展概念。而反觀南京的規劃,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力發展浦口,本世紀頭十年又轉奔江寧以及河西,現在又回歸江北新城,但無論如何,都是圍繞著南京城牆以內這一大坨區域來進行聯動發展的。蘇州姑蘇區體量明顯不如南京城牆以內鼓樓區、玄武區、秦淮區這幾個,保護起來更有針對性也相對容易。如果南京這幾個區都不建高樓都不發展,那麼會嚴重阻礙南京發展的步伐,南京市領導也會著急是吧?並且,在某些特定區域,比如北京西路沿線和頤和路一帶,保護得就不錯。

一點拙見,希望有所啟發。


題主,你是不是想當然的認為,歷史名城就「應該」得到很好的維護?拆除某些歷史建築是「破壞」,對於歷史古城的保護達到西方城市的高度才是「正確」?

難道不應該嗎?

是,應該。但這裡有一個「度」的問題,或者說,是在維護歷史與發展的矛盾中尋求一個平衡點。

這個平衡點的選擇,取決於具體的某城經濟發展的現狀、潛力,人口規模、潛力,文化厚度、走向,以及維護的成本、收益等等因素。

舉個例子,保存的很好的平遙古城,它的經濟發展現狀、潛力遠遠不能跟「國內的那些歷史都會(大如北京南京,小如淄博荊州)」相比,維護成本低、收益很高,而身處晉文化腹地的平遙在文化上講有維護的必要,而且對於人口三四十萬的平遙縣,平遙古城的維護對平遙縣現代化的發展阻礙微乎其微。

一句話,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想當然」的認為是不行的。


補充12.03

很多同學說到地方遺產說拆就拆,究其原因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不可描述之外,根本在於我國的土地制度,這裡不做過多分析。歐洲很多房產從祖上由個人繼承,大家應該明白了吧,這也是我們學這專業很多時候的無奈,當然同樣也有利有弊。

原文

作為一個學文化遺產的同志我來說幾句。

任何問題都不能單一看待,不是所有的舊東西都是不可拆除的,都需要花大價錢去保護的,就像你不會一直投錢給一個套牢的股票一樣!文化遺產有個最重要的概念叫做living urban heritage。對於遺產保護,能夠保留其建築本身功能,創造現有價值才是最優解。至於歷史文化價值,有用的不用各位操心,有專人負責保護得好好的。歐洲和我國無論從建築特性,地緣特徵,經濟背景都有很大不同。學習可以,照搬不可取。

由於我國國情,各地區各等級文物保護的級別也是參差不齊。樓主可以好好了解一下蘇州,個人認為是活態保護的典範,不比歐洲差。


【因為中國這片大地上的苦難比較深重】

1,歐洲歷史短,中國歷史長。你認為的歐洲的古代建築(估計都是西方崛起前後近現代的,對應到中國就是明清,也有很多啊!)

2中國的土地上打過好多大規模戰爭,毀滅性都比較大

3歐洲石頭建築比中國磚頭建築易保留

4中國人生活太難,人太多,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更是苦難深重,生活都困難了怎麼去講究,去保護

5你目前看到的那些你也能大致明白古代都是一個什麼景象

6歷史原因,如批孔時破壞和城市化進程中和近現代當代城建中拆除

7其實就建築來說,歐洲建築本身更豐富多彩,更有那種視覺上的好看

8保護都是要錢的,人家是發達國家有錢,又有全球霸權。我們發現中國家,1990年人均才300美元

9●你有能力的話,你可以憑藉去景點旅遊以及結合紀錄片電視劇等知識然後【在腦海中】還原出一個【古代的樣子】

10因為現代化主要是西方化【所以歐洲的古代和歐洲的現代是一樣的景觀,是相似的是聯繫的】【不像中國,古代是中國,現代要西化】【歐洲不用西化,自然的發展就行了,現代是什麼樣就是人家定義的】

11有這樣基本保留的地方,但你要去看啊!你看了能明白,也不過就那樣。好是好,都是作為旅遊區來弄的【可能還是設計和結合不好的原因】

12有遺憾,但是也沒什麼辦法【其實沒什麼遺憾的,你只是為了自己看一看就要求有那麼多,你住嗎?你願意住那地方嗎?】【你不能別人在那種現代化不方便的地方住著就為了滿足你葉公好龍只是看一看的心理是吧?】你不能這樣,別人放棄現代的生活保留著傳統就是為了讓你可以過去裝一下?不能這樣


首先,歐洲城市的主體已經不是當年中世紀的那些建築了。像巴黎的主體是拿破崙三世在位時期對巴黎市區的大改造而形成的。除了聖母院、王宮等建築可以追溯到較早的時代,其他大多是19世紀中後期的建築。而倫敦的城市建設也是在1666年的倫敦大火後新進行的城市規劃,這對應中國也就是清朝康熙年間,而清朝的建築在中國也有很多剩餘。

其次是城市規劃的問題。古代中國大城市多是一個地區的政治中心,城內居住的多是官員或大商人,這也就導致了城內的土地利用率很低,因為這些人多是居住在較大的院子內。新中國在建設的時候有大量人口要安置在城裡,如果不拆除這些建築的話就沒有足夠的住房。而歐洲的城市多是由市鎮發展起來,領主多居住在城外的城堡里,城市多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手工業者居住,本身就是樓房建設,土地利用率較高。

再一個就是人口問題。中國人口多而且分布散,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比比皆是。而歐洲各國基本上一個國家只有一個超大城市。比如巴黎,城市人口200多萬,而且城市面積很大,就算都居住在19世紀的老城裡也沒有問題,而法蘭西島大區也就是所謂的大巴黎即巴黎都市圈人口1000萬,基本上是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法國有足夠的土地發展城市規模,同時又可以保留原有的的老城區不變,只是在城市外圍進行擴張,所以歐洲的城市規模一般比中國大得多。

上圖是我在巴黎照的照片,遠處的高樓大廈是巴黎很現代化的拉丹芳斯區,而近處的較低的建築則是巴黎市中心的歷史街區。同樣,下圖的米蘭也是如此

而倫巴第大區作為義大利重要的工業基地米蘭的周圍也分布著無數企業和工廠。

相對的,義大利首都羅馬則基本上沒有什麼現代建築,因為羅馬的定位就是義大利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兼會議城市,其實沒有現代的建築也能很好的承擔起這些功能

其實中國在新老城區分開建設從而保護古建築方面也有很多成就,蘇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蘇州的產業重心基本上都在外縣市,而城區主要進行的是古建築的保護,個人感覺蘇州這兩年的成效還是很不錯的。


(現在)美國(所在的那塊地方)在「中世紀」時期,應該沒啥歷史名城。


誠然,世界各國對於歷史建築的保護仍存在差距,但對於中國對歷史名城的保護很糟糕這一觀點我不能苟同。而且僅用「中國」和「歐美」來概括整個世界顯然過於片面。言而總之,我認為發展和對歷史建築的保存息息相關。

我是揚州人(有一定文化底蘊的中國人大概是了解一些揚州的歷史和詩詞、至今建城超過2500年,也確實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這裡就以我最熟悉的揚州城為例,在我看來也再適合不過——歷史上的揚州因發達而興,此後也應錯失發展而相較低迷。

揚州近年來的發展及地位確實不比昔日、或是江蘇省內的不少其他城市(如蘇州、南京等蘇南城市):

起初大概在清末時期,或許是處於某種傲氣(鼎盛時期的揚州是經濟中心,地位與現今的上海相當),以為憑藉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相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水運足以能夠維持這座城市的興旺,而錯過了陸路、空路交通的先機。

而且揚州不靠海(很久很久以前當東南沿海還沒有被泥沙堆積出來的時候揚州曾經是沿海城市),當時清政府被迫放棄閉關鎖國政策後,最先、最大收益的自然是當時僅僅靠海小漁村的上海,而不是落後國度中閃耀著最後的光芒的廣陵城。

再者,就是地處江蘇偏北,上海發展對揚州的帶動作用無法與上海之於蘇錫常相比。

發展與推倒建築:

蘇州工業園區的建立自然也是推倒了以前的民宅、或是已成為現代人口中的歷史建築。但值得一提的是蘇州的山塘街,保留了很多老宅而發展成了商業街。

揚州也有東關街,和山塘街很類似

不需和任何國家相比,中國對歷史建築的保存是很完好的

單單是數一數旅遊景區:

北京故宮,南京大總統府,蘇州拙政園,揚州個園何園,麗江古城...

在我看來,太多太多。外國的建築保留

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無論歷史的長短,多少會留存有一些有歷史意義的建築。

我自然沒有走遍世界,就根據我有所了解的國家回答。

  • 泰國、日本、韓國... 泰姬陵、日本皇宮、青瓦台...
  • 法國:巴黎

塞納兩岸很大程度的保留了歷史建築,全世界的人們都知道...很多歐洲國家大概也是類似的

  • 澳大利亞:墨爾本

歷史不長...沒錯啊...但是有也歷史建築啊...而且這真的不是所謂歐美國家啊...

Flinders station, 建於維多利亞時期。現在新建了月台,但原來月台也沒有拆掉,現在是商店還有健身俱樂部(我也不是很懂...但是看上去保留的還是很好的)。

++02/01/2017更新▼

今天看到消息好像要開始拆了,拆六年…++

flinders隔壁的聖保羅教堂

維多利亞州州立圖書館,和教堂在一條街上。

墨爾本還是很現代化的吧,我能想到的歷史建築也只有這些,畢竟這個國家很年輕啊...city幾乎都是高樓,郊區的房子似乎也沒有太長的歷史。

城市歷史建築的保護應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歷史建築是文化的象徵,很大程度代表了部分的國家形象。另一個角度,在不少城市,歷史建築在市中心的位置,如果讓白領們在低矮的歷史建築里而不是高樓大廈里辦公,我可是不敢想像。想要經濟和生活水平的發展,歷史建築必然要犧牲一部分。

均為網圖


以下是譯自CNN的一篇關於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篇文章

原文出自微信公眾號:自翻自譯,歡迎關注。轉載請註明。

Transforming Pingyao"s historic courtyard homes

平遙古城的四合院的變遷

A visit to Pingyao, in Shanxi province, feels like walking through a time capsule.

在山西平遙遊覽,有點像在一個時間膠囊中穿行。

The 2,700-year-old city was once the renowned banking capital of China, as importa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 to 1912) as Wall Street i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這座具有2700年歷史的城市曾經是中國著名的銀行業中心,在清代(1644-1912)後期的地位類似現在華爾街在美國的地位。

While its financial power has faded, Pingyao"s impressive architecture from that heady period, and before -- including its 3.7 mile-long (6 kilometers) city wall -- has remained remarkably intact.

雖然它的金融財富力量已經消退,但它在鼎盛時期,甚至更早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平遙建築,包括6公里長的城牆,被非常完整的保存了下來。

In fact, Pingyao, which became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in 1997, still has some 4,000 traditional Chinese courtyard homes, dating as far back as the Ming dynasty (1368 to 1644).

事實上,平遙早在1997年就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目前保存有4000多座中國傳統四合院,最老的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1368-1644)

"There are very few courtyard homes remaining in China," says Kuanghan Li, director of the China Heritage Program at the non-profit Global Heritage Fund.

An innovative program is now helping to restore these properties to their former glory.

「在中國只有很少量的四合院保存下來了」,非營利性世界遺產基金中國項目的主管李曠漢(音)說,這是個幫助恢復這些財富原貌的創新項目。

What is a courtyard house?

什麼是四合院?

Known as a "siheyuan," literally meaning a "quadrangle garden," each courtyard home comprises a courtyard surrounded by structures on all four sides.

人們熟知的「四合院」,字面意思是「四方形的花園」,每個四合院都包含一個被四面建築圍起來的一個庭院。

"We can see how each courtyard home functioned from the way it is laid out," Li explains. "They actually give you a very clear idea of the history of the families and how they used to live."

「我們可以從庭院的布局看出每一個四合院的不同功能」他解釋說,「它們可以確切的告訴你這個家族的歷史和他們如何在這裡生活。」

In most cases, courtyard homes were divided into a main house, for the family; servants" quarters; and a yard, where horses were kept. Smaller courtyards were sometimes used as classrooms for the clan"s children.

多數情況下,四合院被分為正房,給主家居住;下人房間;一個養馬的小院。小一點的院子有時用來給家族小孩做教室使用。

When Pingyao was China"s financial capital, it was home to many wealthy businessmen with large families, Li explains. "They might have owned seven or eight courtyards in a row."

The size of each property served as a symbol for wealth and prosperity.

在平遙還是中國的金融中心時,它是許多富商及其家族的居住地,「他們大概擁有一排七八座院落」,每個院落的尺寸象徵著主人的財富和家族的繁榮。

Preserving Pingyao

搶救平遙

A decade ago, the Global Heritage Fund began working with the Pingyao municipality to preserve the ancient city. During this time, the fund"s staff noted the large number of courtyard houses.

十年前,世界遺產基金就開始與平遙市合作保護古城。在此期間,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注意到這些數目龐大的四合院。

"There are thousands of them still in the historic city, but they are mostly under private ownership and are not designated protected monuments -- so that means the government didn"t have any funding to preserve them," says Li, who joined the Global Heritage Fund in 2008.

2008年加入全球遺產基金的李曠漢說:「這座歷史名城還有數千個四合院,但大多數在私人名下並且沒有被認定為歷史古迹,所以政府沒有任何資金去保護它們。」

Some of the homes were rentals, which meant they were "in bad shape," while others were occupied by low-income families, who simply didn"t have the means to repair their dwellings.

這其中有一些被用於出租,這就意味著它們「外表很難看」,而另外的則被一些低收家庭佔據,很簡單他們也沒有什麼辦法去修繕他們的住所。

In 2012, the Global Heritage Fund helped the Planning Bureau set up a program to preserve the courtyard homes, which would see the local government provide a subsidy, and technical expertise, to homeowners.

在2012年,這個基金會幫助規劃局啟動了四合院保護計劃,其中當地政府提供津貼和專業技術指導給這些業主們。

Fixer-upper

待修的房子

The program has stringent rules regarding which courtyard homes are eligible for the program.

Firstly, homeowners have to provide proof of private ownership. Then the condition of their home is assessed.

對於一個四合院是否符合這個計劃有著嚴格的准入規定。

首先,業主必須提供證明這是他的私有財產。然後對他的家庭條件進行評估。

"The oldest courtyard homes date back to the late Ming dynasty, but that doesn"t mean every detail in the home is a relic from that period," Li says. "There would have been various additions and renovations made, because these houses were continuously occupied.

李說:「最古老的四合院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房子里的所有東西都是那個時代的古迹。因為這個房子經過這麼多年來的使用,已經新添了許多,更新了許多東西。」

"If it has already been entirely renovated, or demolished and rebuilt, the house will not be considered."

After that, the order of renovation is prioritized according to how urgently each house needs it.

"如果已經被完全更新,或者毀壞和重建,那個這房子就不會被納入考慮了。"

在這之後,翻新修復的優先順序按照每個房子的緊急程度而定。

Owners are then granted a permit to restore their homes using construction firms that have been certified by the Planning Bureau, which also reviews their plans before any restoration begins. Finally, the work must be approved by a committee of local architects and historians before deemed complete.

房主會被授權修復他們的房屋,必須使用規劃局指定的有資質的建築商來施工,同時規劃局還會在修繕工作開始前檢查他們的施工計劃。最終完工前,這項工程還必須由當地的建築和歷史委員會驗收通過才行。

The government"s subsidy of between $60 and $210 per square meter extends only to structural repairs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exteriors. Any shortfall must be paid by the homeowners, who are also responsible for beautifying the interiors.

政府的補助在每平米60至210美元之間,並且僅用在結構修復和外表翻新上。差額部分必須由房主承擔,同時房主還要對內部美化裝修負責。

According to the Planning Bureau, the restoration work costs, on average, $300 per square meter.

根據規劃局的數據,修復工程平均花費在每平方米300美元左右。

Who lives in courtyard homes?

都誰住在這些四合院?

Since the program began, 76 courtyard homes in Pingyao have been restored, and the government has contributed about $1.5 million in subsidies.

自項目開始後,平遙已經有76個四合院修復完成,政府已經為此投入了150萬美元的補貼。

So who are the people looking to restore their homes -- and why?

Wang Xiaofeng, a teacher in her fifties who works in Beijing, renovated her courtyard home in 2015. It has been in her family for more than 40 years and boasts Ming and Qing details.

那到底是誰出於何種原因尋求對自己的家進行修復呢?

50多歲的王曉峰(音)一直在北京從事教師工作,在2015年把她的四合院重新整修了一遍。這座具有明、清特色院子已經屬於她的家庭超過40年了。

Having moved away as a child, Wang returns during the holidays, and it was on one of these trips that she decided to apply to the program, after a friend commented on the value of the property"s ancient courtyard.

自從小時候搬走後,王女士只在假期時候回來看看,正是其中一次回鄉期間她決定申請這個項目,當時她的一個朋友對古院的價值發表了一番評論打動了她。

The house underwent structural repairs to its rooftop, walls, doors, windows and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ourtyard. The Planning Bureau provided $10,230 and Wang put up $7,520.

這座房子經歷了對其房頂、牆壁、門窗和院子西側結構修復。規劃局提供了10230美元,她自己出了7520美元。

"A lot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lost in the past," she adds. "We should promote it and develop it."

她補充說:「好多傳統文化的東西都丟失了。我們應該將這些東西發揚光大。

Historic lodging

具有歷史感的住宿地

Other homeowners turn their renovated courtyard homes into profit-making ventures.

"Those who actually stay and run their own business -- like a bed and breakfast -- are the ones who take the most care of their houses," says Li.

還有一些業主把他們修復過的四合院變成了營業場所。

李曠漢說:」這些真正本地人擁有他們自己的生意--比如提供食宿--這些人是最在乎他們房子的人。「

Liu Xueru is one such homeowner. The 58-year-old Pingyao native owns his childhood 900-square-meter (9,688-square-feet) courtyard home with his two brothers. In 2009, he applied for restoration funding and created the 20-room Xiang Sheng Yuan Guest House.

劉學儒(音)就是這樣一個房主。這位58歲的平遙本地人在童年時期就和他的兩個兄弟擁有一個900平米的四合院。2009年,他申請修復資金並開了一家有20個房間的小勝園賓館。

Liu"s late grandmother bought the home in the 1920s for 2,000 dayang -- a now-defunct currency that was used betwee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in 1912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劉學儒的先祖母在1920年用2000大洋買了這所房子。大洋是1912年清朝結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使用的貨幣。

"It"s a building from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with) a larger courtyard and two smaller ones," says Liu.

劉學儒說:」這是個清代中期的建築,有一個大院和兩個小院。

Work began in 2015, with the rooftop being repaired and the interiors revived with a fresh coat of paint. The guest house opened the following year.

修復工程於2015年動工,通過修復屋頂和內部重新粉刷。這個賓館於次年開張營業。

Liu received $9,920 in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invested the same amount himself.

"I think these old courtyards need protection," Liu says. "The restoration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他收到了9920美元的政府補貼,自己也出了相同的數目。

「我覺得這些古院應該好好保護,」他說。「修復工作應該是個持續不斷的過程。」

Sign of the times

時間的記號

Restored traditional homes. Swanky converted guest houses. Does this signal a change in attitude towards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China?

修繕一新的傳統房屋,變成了時髦的賓館。這個信號是中國對待歷史保護態度的嗎?

Li hopes so, and wants Pingyao"s tourism strategy to pivot from merely entertaining visitors to teaching them about the city"s unique past. She says: "We"ve been thinking about doing more cultural guide training ... so the historic value of the city can be better told."

李曠漢希望如此,他還希望平遙的旅遊政策的重心從僅僅的娛樂觀光變成對遊客關於這座城市獨特歷史的再教育。她說:「我們已經在思考在多做些文化導遊方面的訓練。。這樣這座城市的歷史價值可以更好的傳播出去。」

"Today, more and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ays Zhu Guangya, a professor at Southeast University"s school of architecture.But he notes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carrying it out.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的教授朱光亞說:「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但他也指出這些東西執行起來非常困難。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how exactly to protect (historic buildings). Officially, China has accepted 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 but (in practice) not everyone knows about them."

「人們對如果真正保護(歷史建築)有不同的意見。在官方層面,中國在歷史遺產保護上已經接受了國際通行的準則和標準,但(在實際層面)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些。」

And conservation can get sidelined in favor of things like property developers" financial interests, he adds.

In any case, Zhu agrees that Pingyao is a rare case of a "typical historic town from old China" having survived.

他又補充道,這些保護措施可能因為房地產開發商的經濟利益而後退。

無論如何,朱教授同意平遙能保存下來是「古代中國典型歷史古城」的一個特例。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the dynasties changed constantly, but its culture was never wiped out," he says.

"It"s normal for old and new to work together. It"s a type of cultural heritage ... and Pingyao is a textbook case of a historical town (preserved) for the Chinese today."

他說:「中國有很悠久的歷史,朝代更迭頻繁,但文化淵源卻始終沒的斷。」

「新舊共存是普遍現象,這是文化遺產的一種形式。。對中國來說平遙在歷史古城的保護方面是一個教科書一樣的案例。」


反對馮馮的一些觀點。

1.歷史名城是應該得到保護

2.發展和保護不矛盾,如平遙古城即使不保護也沒有好的動力發展經濟,古城的名聲反而是優勢

4.很多歷史名城沒有保護好是因為近幾十年一些原因的破壞以及遺留造成的觀念落後

4.中國當前也有名城保護比較優秀的城市,關鍵在於行政政策和經濟運作

5.市政的髒亂差在於城市管理

細說的可以很多,從行政管理、規劃、運作等名城保護也逐漸形成了一套體系,空間上也可以分為文物、街區、名城三個層次。


感覺歐洲建築磚結構的多,中國傳統民居很多都是木結構,保存難度就不一樣。

答主蘇州人,看了上面答主的回答吧,蘇州一體兩翼規劃確實有優點,但缺點也有(裡面的評論也提到了),現在蘇州好像是一城四核的規劃,保護古城,東南西北4個新城,聯絡東西或者南北,就要穿古城,但是古城建不了高架,馬路拓寬又要拆古建。

所以交通聯絡上很依賴內環和中環。

希望地鐵建設給點力。

而且我覺得蘇州古城保護得並不是很精緻,看不到細節。很遺憾。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歐美在歷史問題上,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先去掉一個美。

那麼就剩下一個歐~

先回答兩個小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哪裡?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又打成什麼樣子?

想想都明白,炸藥發明以後的兩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反覆犁了幾遍,除了個別地方那還剩什麼古迹?

再加一句話:修舊如舊在建築上是我們向西方學來的。

舉例就是漢斯大教堂旁邊的博物館保存著漢斯大教堂的文物,進去看看就知道,都是殘磚斷瓦。


可見聊城中心區拆建。保護和規劃不如領導一句話。


拿去 翻書自己找答案......


嗆答:文物屬於全社會的精神食糧,談到精神文明,不考慮經濟基礎的精神文明建設都是耍流氓。歐洲的經濟基礎歷來沒查過,宗教佔主流,吃飽喝足了鼓搗點精神是必然的,而且是持續的。切看眼下國內,我們認為的非常有底蘊又有錢的城市,想想只有北南京兩個地方,再看國內的城市博物館,大陸地區第一北京博物院,第二南京博物院,沒有哪個城市的博物館敢說和這兩個差不多吧(台北不算大陸地區)?

好好賺錢別鬧事,掙足了錢自然就都保護起來了,雷峰塔倒了可以再蓋,有物承載的文明可貴,無物傳承的文明同樣可貴


粗略的回答一下,中國絕大多數的古城以及古建築毀於文革的那幾年(大多是一夜之間就沒了),在那之前中國本土戰爭也摧毀了一些,但是也沒有辣么多。看看平遙旁邊的太古、祁縣,也都是古城,只是當時的領導手比較快,把城牆都拆沒了,平遙的領導還在觀望,才保留了。再看看把梁思成氣死的北京城牆,唉~

中國的古城以及古建築保護在九十年代後才開始研究,開始的很靠後。英國貌似在鴉片戰爭就開始在這方面有了一些研究和一部分管理條例。並且,在之前中國的古城是歸在旅遊部門管的,隨後屢屢發生一些破壞實踐才又劃分到文物保護部門。目前,我國對古建築的保護還處於一個發展階段,許多問題還會發生。

PS:題主你看到的古城或者古建築也許是復建、新建的。這種建築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毫無價值的,只不過是圈錢的模型。


差距有嗎?有

這個差距和人均GDP差距相關。

倉廩實而知禮節,古人誠不欺我


你去查查西方上世紀拆的有多少,回來再看這個問題就不成立了。


前段時間不是有義大利地震的新聞么,文物遺迹保護並不如人意啊


推薦閱讀:

城市的糞便是如何處理的?
為什麼路燈都是黃色的?
如何看待所謂的「城市規劃無用論」?
如何評價 住建部:網友基本肯定街區制?
城市中的雨水是直接排入河道的嗎?

TAG:中國歷史 | 城市 | 城市規劃 | 建築 | 歐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