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以前的「腓尼基主義」思潮是怎麼一回事?
01-16
這種思潮現在是否幾乎消失了?
瀉藥。
腓尼基主義簡單來說就是試圖構建黎巴嫩阿拉伯人特殊性,認為黎巴嫩阿拉伯人不是純粹的阿拉伯人,而是古代腓尼基人的後裔,以強化黎巴嫩國家認同的一種思潮。
古代閃米特人、含米特人的地盤被阿拉伯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當這種
過程趨於完成之時,阿拉伯帝國也差不多嗝屁了,接下來的西亞迎來的是各種阿拉伯、伊朗、突厥等等軍閥王朝的割據,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語言是阿拉伯語外,分布在各地的阿拉伯人沒有機會形成統一認同,更何況由於地域、阿拉伯語所覆蓋底層語言不同的種種原因,各地阿拉伯語方言也不盡相似。近代,阿拉伯世界受到殖民列強的人為分割,從土、波等伊斯蘭大帝國中分割出了一個個彼此相對獨立的阿拉伯國家單元,這是「腓尼基主義」們的前提;再者,受到西方近代民族國家主義的影響,有必要構建國族,強化國家認同,因此已滅亡的腓尼基人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第三則是黎巴嫩國內宗教情況錯綜複雜,有必要通過宗教、阿拉伯人的身份以外的因素團結大眾。黎巴嫩與一般的阿拉伯國家的明顯不同就是除了伊斯蘭教什葉派、遜尼派、德魯茲派,它還存在相當比例的基督教徒(馬龍派等)
與之類似的,還有薩達姆通過考古構建「伊拉克」,強調兩河流域的阿拉伯人是古美索不達米亞人的後裔。
(現在我們更多地聽說的不是這種思潮,而是與之相對的「泛阿拉伯主義」,正因為近代以前,阿拉伯人彼此沒有過統一強烈的團結意識,近代在多方的夾擊之下,才出現了抱團意識。如今的阿盟,曾經的阿以戰爭都是泛阿拉伯主義的產物,但被事實宣告為一次失敗的實踐)
類似「腓尼基主義」的思潮基本上都是曇花一現,畢竟人家阿拉米人還活的好好的;阿拉伯人要是真把古代文明的遺民當回事,也不會出現阿拉米基督徒/科普特基督徒受壓迫的慘劇。
推薦閱讀:
※反日情绪和社会阶层是否成反比?
※如何走出沙文主義?
※美國會分裂嗎?
※民族(區域)自決有無政治或哲學的理論支持?
※怎樣看待晚清知識分子給自己扣上 「東亞病夫」的帽子並且在影視作品中強調這一錯誤概念?
TAG:民族主義 | 阿拉伯國家 | 民族國家 | 中東歷史 | 黎巴嫩Leban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