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興起的搜題APP對於普通學生(非競賽)的學習有哪些幫助或危害?
近年在網路上興起了大量的搜題app,功能也從最早的文字輸入,慢慢地變成可以語音識別甚至拍照。作為一個高中生,身邊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使用搜題app幫助自己學習。但對於這樣一個新興的事物,對於普通的非競賽學生,究竟有哪些好處或危害呢?
搜題app的使用必然伴隨著智能手機進校園,這有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在線教育產品助理一名,剛接觸線上教育三個月,以前是一線教師。 簡單談談我對袁系列的認識(本人不在袁系列工作),初次知道袁系列,是學生告訴我的,原因是什麼呢?突然間發現,學生們交上來的作業答案竟然驚人的完美。表述清晰,論證嚴密,還和參考答案不一致,我當時樂急了,感到這學生真是天才。俗話常說樂極生悲,一份答案這樣,二份也這樣,三份……呵呵,後面的結果就是我知道了袁系列(當時他還沒有這麼成系列。
仔細研究猿系列,初始的感覺很震驚,感覺他很先進,很厲害,原諒我語言匱乏,我只能用這兩個很泛泛的詞語來形容我當時的感覺。
再接著我備課的時候用袁系列,備課組開研討會的時候,我一鳴驚人,侃侃而談,不但說答案,還說思路,最後竟然談起了如何引導學生掌握。同組的同事看我的感覺就像在看奧特曼,做過老師都知道備課組討論的時候,一般會有一個主備人,其他老師補充,而主備人是輪流坐莊,需要做的準備工作相對較多。我備課之後的主備人是一個同齡的老師,看我的的桃花眼中滿是怨念,你備課這麼充分,我們如何補充,難道就說一句「我沒有什麼補充的」。再說你準備的如此充分,以後的主備人是不是要向你學習。畢竟誰也不想被人說「要向某老師多多學習,你看看你備課,再看看人家的」,大家還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在大家驚奇的目光中我掏出了我的秘籍:袁系列,再然後,那一節備課嚴重偏離了中心。呵呵時間推移,我在享受袁系列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挑戰,原來我講試卷的時候,學生們積極踴躍,現在竟然有人溜號,一問:你現在不聽,再想聽詳細的講解可就難了。生嘀咕答:有猿輔導。二問:猿輔導有我講的好嗎?生警覺答道:沒。可從他眼光中我知道,如果不是老師這個身份,他的答案肯定是:雙眉一挑,你算什麼,和人家比。當時我失落滿懷。感覺我是不是要失業了(從這裡可以看出袁系列的強大)。因為他很大的衝擊了老師最本質的傳道授業解惑中的後兩相項功能。再後來,袁系列越來越吸引人,好像一夜之間大家都知道了袁系列,都開始用袁系列。但是我突然間發現一個可怕的問題,學生們交上來的作業,特別是易混易錯的題目正確率很高,老師們不能從猿輔導中得到授課情況的基本反饋,我有點懵了。最後的後來:家長問我:老師,為什麼我家孩子作業做的很好,考試總是這麼差呢?同事感慨: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在降低,很少有耳目一新的答案了。本人觀點:現代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學習能力,不怕錯,就怕不思考,袁系列就是把這個思考的過程用文本的形式展現了出來。在規範學生思考能力同時,也扼殺了學生很多的犯錯的機會,沒有錯誤,學生如何進步呢?當然,我的觀點有些太理想化,在線教育畢竟還是一個剛學會走的小孩,袁系列是小孩裡面長的稍微高一點的,我們不能求全責備,而只能鼓勵,靜待他的成長。謝邀。利益相關:小猿搜題演算法工程師。本回答只代表個人看法,與公司立場無關。
先說我的看法:搜題軟體是一件利大於弊的工具。
當初產品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學生在遇到難題時對題目無思路等問題,這是一種題目粒度的教輔手段。現實情況是,學生在做題時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這樣的問題,這樣的情況下,找老師的代價是比較高的,而搜題是一個代價較小的解決方案。
那麼效果如何呢?從現在的發展來看,搜題的準確率是比較高的,同學搜到了想要的題目。
好了,下面是有關質疑的部分。首先,從我們的運維數據來看,整體上用搜題軟體作弊不會佔大多數。用戶的日平均搜題數是個位數,因此絕大多數人每天只用了有限次的搜題軟體。當然這個論據不夠嚴謹,不過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其次,作為從業者,我們也在積極地引導用戶正確使用,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支持視頻解析。我們擔心用戶在看過文字解析後沒有完全理解題目內容,一段名師講解的動態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想法。
最後,我還想說,在社會與科技發展的道路上,一個事物存在兩面性不是個例。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發展它的優勢,彌補它的,我相信我們的研發和產品的小夥伴們會將這個產品越做越好,所有的學生家長正在見證我們對教育的改變,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讓他們的疑慮降到很低(我個人也不相信抄襲這種事能完全解決),那我們就真的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了。應試教育本來在低效模式下,還可以有帶動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副作用』。用IT技術和所謂互聯網+把效率提高的同時,「副作用」也沒有了。結果可能是倒逼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以及人才選拔方向的改革。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切直接給予而不是挖掘他潛在思維和執行力的都是成長路上的依賴性慢性毒藥。
最大的危害是像一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就收不住了。
持工具中立論觀點的童鞋,想問一下,你給嬰兒一把刀,他不小心捅死你,他一臉無辜望著狂飆血的你。你說刀不分好壞,全憑使用者內心,然後自己掛了。
成年人可以這麼想,因為心智成熟了,要對個人的行為負責了。未成年人呢?心智還未成熟,不能抵住誘惑。想多玩會兒遊戲機,好吧,直接拿著搜題APP抄作業,效率提升一倍;想考試考高分,一下子提升不了那麼多,好吧,直接拿著搜題APP作弊;某道題解不來,自己努力做,努力了30秒,好吧,還是直接拿出搜題APP看一下,就看一眼,下道題一定自己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不是每一個需求都是需要響應的,每個人都想要錢,你能派發嗎?
不是每一個需求,你給出了解決方案,你就是世界上最牛的產品經理了,那還得看看最終效果,搜題最終結果還是為了「get技能、考高分」。對於大部分小孩來說,他們很難以正確地方式打開這個APP,一旦打開,他們很難抵住誘惑,從而忘記了主動思考、相互討論、找老師講解等更好的學習方式。不過也看到答案中,有些好的思路在優化這個產品,讓它更正向地帶動孩子們去真正學習,比如答案先顯示一部分或者先給解題思路,一定時間後再給出答案;以及通過限制每天的搜題數量等等方式去正向引導孩子們正確使用。
目前搜題APP的設計方案對於普通孩子的學習還是危害極大的。以猿系列為代表的各類搜題app讓我想起我學生時代的各種教輔答案書。
拿語文舉例,這些書的組成部分都是文章段落結構,文章解析,詞語註解和最讓我們歡喜的問題參考答案。基本上,這樣的書在全班範圍的傳閱速度和頻率絕對是穩坐第一把交椅,遠超越第二三名的青年文摘,讀者,體育報之類,用現在的話來說,這種教輔答案書是剛需。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辦法找到課後發的各種卷子的答案,否則學生生活會更加「幸福」。
在我們畢業後,偶爾得知我們後幾屆的學生已經開始藉助互聯網來幫助做作業,比如百度知道,百度貼吧,甚至在全區統考這種級別的考試都可以打時差戰,總有那麼幾個學校先於其他學校考試,答案和題目就這麼通過貼吧明目張胆的漏出來了。這樣的情況往往讓我們嫉妒不已,感嘆自己出生早了。
然而,在猿系列出來後,我才真正的感嘆我們真的是沒有生在「最好」的年代啊!
不過,這是最好的年代,這也是最糟的年代!
理智的說,工具並非分對錯,對錯取決於誰拿起工具做了什麼事。
對於以下三類學生,這樣的軟體是好的:
1. 對於成績好的學生:中國的應試教育普遍採取題海戰術,往往是同種類型的題目,改個數字,換個描述方式,這樣的題老師真能讓學生做100道,浪費成績好學生的精力,消磨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對於成績好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工具的確能減輕工作量。2. 對於沒法及時問老師和羞於問的學生:
這樣的解題工具能很快給出解題步驟,方便學生自己理清思路。這裡不得不提一下羞於問問題這件事,從我自己的經歷和聽說的事情中,去問老師這件事,往往還伴隨著這樣的聲音:「這是我上課講過的,你的耳朵扇蚊子去啦?」或者是「這種基礎的題目你都不會,還考什麼試?」。至少,搜題app能從這個角度緩解學生心理負擔吧。3.對於有自學能力的學生:
搜題app能幫助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當然這點只是針對有自學意識的學生來說。如果一個學生能從這些解題軟體給出的步驟中,總結出一套系統的方法,那他跟同齡人優秀的已經不是知識層面的問題了,而是上升到思維層面了。用自己總結出來的東西,會比老師用填鴨方式灌進來的好一萬倍,從我做老師的經歷里能深刻的感受到,從我講的方法到學生能理解,再到最後靈活,變成自己的方法,中間隔了一個太平洋。至於壞的方面,我只想說:中國現在熱衷使用的這類軟體的學生往往不會是我上文提到這三類學生。利益相關,先匿了。對於在線的教育產品我都曾經體驗過,並且我還做過學霸君,答疑君等的兼職。說實在,在線的教育產品,弊大於利。目前的在線教育產品,主要有這麼幾類:
1.抄作業神器:拍題上傳,然後人工給思路或答案的。赤裸裸的提供抄作業而已。2.抄作業神婊:拍題上傳,智能搜索答案,可以附加人工在線答疑者給出思路答案。大部分學生如果搜到題的話是不會選擇人工服務的,選擇人工答疑,往往都是搜不出原題的人,而且他們都會開門見山的問一句,老師,這題答案是多少?好了,你不用講,寫下來就行。3.小MOOC型,在線講解知識點。比如,新東方的優能中學,學而思網校,簡單學校網,都可以算是這一類中做的比較好的。目前大部分APP也在發展網路課程這一塊,但是講授者的水平真的難以令人滿意。
說說我接觸過的那些孩子們吧。
1.只是想要個答案,完成作業就完事了某一題不會,於是搜一下,發現找到答案了,今天還有其他作業,可能寫不完,於是就不管答案什麼意思了,抄了完事,至少明天能交差,我保證有空我一定好好理解這一題,明天照樣作業多然後沒有有空。2.某題不會,搜一下,哇,找到了,看一下,明白了,寫上,完美,好,下一題。呃,這一題,有點難(????ω????),想不出來嘛,那再搜一下吧!順便說一下,大部分的老師根本就不會出考卷或者懶得出考卷,他們只會抄考卷,這邊抄一題,那邊找一題,東拼西湊出一張考卷,所以考試里的大部分考題都是可以啊搜的到的。持中性工具論的筒子,我想問一句,鴉片既能治病又是毒品,是好是壞取決於人。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禁鴉片?總得來說,目前在線教育產品,弊大於利。固然教育APP好壞取決於使用者,但是對於未成年人來說還是難以抵制住誘惑吧。當然我相信未來在線教育會發揮著很大作用。這是技術倒逼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
讓我們回想一下學生時代,但我們做練習卷、模擬卷時,遇到不會的題目,有多少人是直接去最後面翻答案?!
我認為這類同學的區別就在於有多少人直接抄完了事,多少人思考答案的邏輯!同樣是工具的使用,不能因為工具的效率提高而責怪工具。
至於學生不思考,直接看答案的問題,我們更應該去想辦法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規範工具的使用,而不是責怪工具本身,菜刀是用來切菜的,不是用來殺人的,答案不是給你抄的,而是用來解惑的。
關於教學的問題,我一直對國內的填鴨式教育很有意見,我個人在高中時基本放棄了學校的課本教育,在文學小說,仙俠小說,動漫,電腦編程,電腦硬體等等的興趣學習中度過,我一直覺得文學名著、名人傳記,體育活動等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養分,可是我們的學生時代有多少時間去經歷?
這段經歷唯一的問題就是我高考正常落榜,混個大專文憑,對就業的確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我並不後悔,只是遺憾而已。高中是一個學生重要的精神成長期,每個人就應該形成自己的興趣趨向,自己喜歡的科目就是會去鑽研,就是不會簡單的抄答案,你不想碰的課程就是不喜歡,就是抄答案,抄什麼不是抄,用什麼不是抄!個人觀點:有的抄的抄完了事,趕緊去做更有興趣的事情。
以時間的維度而論,這就是典型的傳統跟不上技術的發展。
回到猿題庫本身,目前的教育環境如此,在引導上的確需要下功夫,我個人是建議答案層級的劃分,可以考慮每日詳解答案數量的限制,形成結果和解析兩種層級的控制,讓學生便利變的「有償」。引用CTB2016參賽組 Macrotough微信公眾號(微信號:macrotough)上的一篇文章,歡迎關註:
CTB賽程已過了大半,對於這幾個月來的研究成果和我們最初的課題,我們想在此說說我們對搜題App使用的心得。
首先再次羅列App使用後的現狀:
1、
搜題App的確非常方便、快捷,大大節省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時間,並且也在逐漸滲透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
2、
的確出現了有部分同學利用搜題App抄答案,或未對解析進行深入的思考、理解。
3、
也有不佔少數的同學,利用搜題App在提高了自己學習效率的同時提高了自己的學習成績,從中受益。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網路中那篇博客所說的,呼籲所有同學刪除這類App的說法是偏激、錯誤的。如果你想抄答案,用搜題App一道道地搜還算是太麻煩呢!能夠偷懶的方法成千上萬,用App算什麼?他們將錯誤歸咎於搜題App,僅看到了它的壞處卻沒有正視它的益處。這樣把搜題App一棍子打死的做法,註定是不可取的。
那麼,錯在哪裡呢?
我們曾問過我們的一位課外班老師,他對這樣的搜題App有著怎樣的看法。他說,搜題軟體的出現讓他想起了他小時候那個年代剛剛出現的教材全解。教材全解當中,不僅羅列了課本中的知識點,也整理了課本中每道習題的答案與解析。有同學利用這本全解抄完了每道習題的答案,也有同學利用這本書來查漏補缺。後來,他們的老師立了一個規矩,以後在上課做習題時,這本書不得放在桌面上,課後批改時才可以拿出來。自那以後,他們班裡受益的同學越來越多,但也並不是全部,總有同學會在做作業時偷偷翻閱答案。所以好的和壞的總都是會有的,如今教材全解在市面上鋪天蓋地,還有人說他們不好嗎?搜題App也一樣,它好或不好,就在於我們是在怎樣的使用它。是自律的認真看懂解析,再靠自己把題目再做一遍,還是純粹的抄答案,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不在於App。如果我們總是把問題推到軟體上,把它們通通扼殺,那人類的學習只會永遠原地踏步。
其實,搜題App的製作公司們早已認識到這個問題。拿小猿搜題來說,倘若你連續搜索許多道題目後,它會推送出一個窗口說「『學而不思則罔』,一定要先思考再拍照呀!」,然後你可以選擇「我再思考一下」或「繼續搜題」。這在最初的幾個版本中是沒有的。小猿搜題之所以推出教師的視頻講解,也是在引導我們去更加透徹地理解題目。如果硬要給App公司提建議,我們可以提議他們設置搜題上限或者搜題時間,但那一定會侵犯那些本想真正好好使用搜題App的那部分同學的利益。可以說,搜題App本身已經嘗試地在改變,那我們自身是否也應該做一些改變呢?相比答案是一定的。
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學會自律。真的要做到這個也不容易,所以在最初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家長進行輔助。比如,在做題的時候,自覺地將手機交給父母,等做完了對過答案以後,再向父母拿回手機進行搜題。看懂之後,可以請求父母督促自己到第二天再把正確地答案訂正上去,自主地再將這道題再做一遍。這樣做,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搜題App的受益者,而不是我們所謂的「受害者」。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比賽,有更多的人能夠聽到我們的觀點,並且理解、支持我們的觀點。這樣,我們相信,駕馭搜題App、駕馭新時代科技產物的日子終將指日可待。
謝謝邀請,搜題作用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習,這一方面取決於答案的質量和學生思路如果答案中包含解題思路的引導以及對題目難點的分析再加上學生愛鑽研和琢磨答案對學習是有幫助的或者換個說法高質量答案對學霸學習是有幫助的==第二點就是針對學生的由於中國老師布置作業時缺乏針對性大部分同學不需要完成如此多的重複練習作業太多導致這些學生疲於奔命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有學校老師做過實驗高三年級時把學校數學作業砍去一半學校高考成績反而有所提升在這種意義上搜題工具是有一定意義的
希望這類APP引發講課的變革。以我對10來年前高中課堂的印象,上課基本就是兩部分,講課本內容和講習題。現在看來,習題解析出現強大的「競爭者」了,而講課本部分好像還沒有。雖然網上也早有可汗學院、大學公開課等視頻,水平也相當不錯,可是跟中國高中課本的聯繫不是特別緊密。
我舉例子來說明我的設想吧。還記得高中物理講平拋出鐵球,初速度越大,球越遠,當速度足夠大,球就不會落地了。好像現在還是這麼講的。這個解釋來源於伽利略,看起來很簡單,似乎很容易理解,沒什麼可琢磨的,直到我後來看到費曼講同樣的現象,用的牛頓的思路。再比如,高中物理那些個電磁公式有點凌亂,一會左手一會右手的。我想能不能從根本上講一下空間直角坐標系的選取和向量乘法,還有麥克斯韋的渦旋模型?都不是多複雜的東西,但是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總之,那些對課本更為深入的講解,暫時還得靠老師。不過也許以後連課本配套講義APP都出來了。其實無論學習資料多豐富,最主要還是看學生自身想不想學吧。高中學霸不怎麼聽課的也不在少數,經常看到學霸說假期提前把課本學完了,這恐怕是學霸的基本素養。另外一個可能產生的變革,就是以後課堂很可能會加大小考試的成分,以此檢驗學生到底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做過的習題。假如我是老師,明知道沒法禁止學生使用APP,我會先要求同學至少把答案背過,正確默寫下來,而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照抄。這幾年來,我們本地的高中有不少改成了寄宿的,如果學校想管控作業APP肯定是能控制住的,但我覺得全面禁止不是辦法,誰敢說APP就不能真正幫助到一部分學生呢?這些app就像練習冊後面的參考答案一樣,是一把雙刃劍,對於想學習的人來說是用來自我檢查的,對於投機取巧的人來說是用來應付作業任務的,伸手黨不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嗎?長此以往,學生中或許不再存在中游群體,要麼特別好要麼特別爛,這是很不利於教學的。不如將app里掃題直接出答案改成掃題先出一部分步驟,最後自己進行推演,求出答案。這樣才是在學習啊!
前教輔編輯、前答疑老師對此頗有感觸。從08年開始玩百度知道,那時候知道上面問的題還是「真不會」,後來就慢慢變成「懶得做」了。要說怎麼看出來的,從一道一道地問變成一張一張地問就是明證。到現在更過分了,直接掃圖就能知道答案。看著那些打著「方便學生」旗號的各路app,我只能仰天長嘆外加幸災樂禍。哦,後者的成分更多一些。要想在某件事上取得某種成果,所付出的必然有一個最小值,就像物理學裡機械效率絕不可能高於100%一樣。用這些app的確省了力,但是它不省功。假設在沒用這個app的前提下,你想提20分需要每天花一小時做一套卷子並持續20天,用了之後每套卷子只需要半小時,但你需要每天做兩套持續20天或每天一套持續40天。更何況很多學生在用這種app的時候,TA只是把裡面那些答案抄上去而已。我不是反對抄答案,我是反對不用腦子的抄答案。抄的人若是在抄的時候邊抄邊想過程如何推導、情況如何考慮、反應怎樣進行之類,這和一般意義上的學習沒有根本差別,只是方法各異而已。可他們會去想么?他們想的大體上就是趕緊寫完各種作業然後去各种放松,所以他們在抄的時候純屬條件反射,根本不走大腦那條迴路。利的話,很明顯,無非就是寫作業效率高了,準確率高了。其他的,在下愚魯,無從得知。弊么,得慢慢捋。首先,總用這種東西對改變「作業多」的現狀幫助不大。就像催化劑一樣,只改變速率,不改變平衡。老師看學生做題快了,自然會多留點題,「要不怎麼凸顯為師的尊嚴呢?」是吧。其次,這東西的一般用法對「提高學習成績」這個目的意義不大。無非就是「有手機(流量)是神,沒手機(流量)是渣」而已。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總用這東西很大程度上會增長思考方面的惰性。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也不是所有有答案的問題都能找到答案,若是遇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找不到或者沒有答案的問題,我很想知道這些「習慣了找標準答案而疏於獨立解決問題」的人要如何解決這種問題?「不會就問」聽上去很好學,可是在問之前是不是應該先自己想想?
那些說怕搜題抄答案的你們真的搜題抄過答案嗎?如果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抄的話,選擇抄同學的真的比一道一道去拍成本低多了。拍題挺累的(笑
高二文科生強答,平時在校學習尚可,年級20左右,實話天天手機不離手,成績並沒有與之的直接關聯。先說優點吧,1.節省時間成本,相較於跑辦公室拍照搜題可以節省大部分時間。尤其體現在文綜2.學習答題格式,思路,模仿運用,數學尤甚。3.再說一個某題庫的吧,歷史地理某些需要記又懶得翻書的單元可以利用題庫刷題自測,僅對單元和考試中固定出現的幾道選擇效果非常好。缺點:1.最大的顧忌,因為APP長在手機上所以在校使用風險大2.某些同學個別題目不會而進行的直接抄。3.極少數人傻到全部作業都一道一道拍,等於低效率抄作業,不想說。解決方案:以老師和家長的角度看只要讓孩子明確:作業存在的意義不是被完成,作業是用來尋找盲點克服盲點鞏固知識達到進步目的的。這也就是某些大神所說的數學題不要對答案的原因,在批改前不過大腦地完成作業,不如剩下時間打遊戲呀,反正我是這麼想的。總之,以一個學生的眼光,我覺得,從根本上改變關於學習的三觀,才能漸漸地學會提高效率與取捨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知乎首答求贊,反正我是不會告訴你們我們班裡是有wifi的。摳鼻括弧笑你以為老師留作業就是為了看所有人的滿分答案啊?是為了看還有哪裡要講,還有誰不會!
三線臨近城市的農村中學,寒假前的期末考試有學生作弊,獲得高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以後怎麼管。學校和老師在沒有抓到現行的情況下很難僅僅根據學生一次卷面和答案的相似就判定學生作弊。但是不管又會愈演愈烈。對於廣大自制力不強加上頭腦不夠靈光的學生簡直是毀滅性打擊。
舉個例子,有電梯之後,還有多少人能堅持走樓梯呢?哪怕知道走樓梯能夠鍛煉身體?
有了捷徑,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省力的方法,答案擺在面前,有多少人會先仔細想想再去查答案呢?更何況是自制力不強的孩子。
最可怕的是,
給了孩子一種錯覺:我都想了,應該以後就會了。【然而並不是給了家長一種錯覺:我的孩子作業做的很好,肯定都會了。給了老師一種錯覺:學生的作業都做的不錯,這個知識點就不用再講了。結果考試考不好,學生不會尋找錯誤;家長覺得老師不稱職;老師也懊惱。大家都不太開心。只有app推廣開心的笑了起來。我對於這些教育APP產品有一個擔心。他能夠將教學資料分享同時,也會讓人們依賴於教育這個教育APP,就減少去創造這些資料的動力,原創的個性的教案也就少了很多,老師的魅力也會減少許多。這是互連共享時代存在的一個共性問題
這裡不想談論這類APP帶來的益處,只想談一下關於追求答案這種現象背後的憂慮。 我的大學同學,可以說代表了一類使用這類APP的用戶(回答僅僅針對這一類用戶的現象)的狀態:課業不熟悉、課下不深究、題目不會做。 於是——選擇了APP搜索題目答案。 事實是APP並不是學生找到答案的唯一途徑。而是一種簡潔的代勞工具。而省去的勞動過程:上課、看書、複習、提問、跟老師溝通。被APP一步取代了。答疑APP的確滿足了學生追求答案的需要。但是也讓學習的過程被抹殺。 就像刀一樣。錯不在刀,暴露的是所有經過填鴨式教育下學生進入自由大學之後遊離的不知所措的狀態。 中國的應試教育、填鴨式教育是為分數而生的。這使得學生在脫離緊繃的高中生涯之後,難以真正而迅速地、無縫地與大學的自主教育對接。從前老師告訴我什麼是重點、什麼會考,到而今老師撒手不管,更需要自己看書、蹲圖書館、看各類相關書籍文獻去自學。而這個學習習慣的落差,是之前從未醞釀、培養、和準備的。取而代之就變成了,"我還是用APP找答案吧,我真的不會。"曾經我也聽說過昔日高考狀元的學長,進入了北大清華,然後掛科。 又曾經,一個友人在一次關於中國大學mooc(在線自學課程平台)交流中這樣說道,如果將來我有小孩,我絕對不會讓他去上學,而是天天在家用mooc學習。 倘若我是父母,我希望,我能夠教給他的是學習的習慣、研究的精神,而並非去追求一道題的真正答案與對錯。 我想這是我們自己經歷的應試時代。那些中間的錯漏,我們並不想讓下一代也遭遇同樣的學知謬誤。
/*
2016-2-23 17:45:14 UPDATE此回答基於「學習不是為了考試」這一簡單邏輯而撰寫,即根本上認為做題不應該是學習的主要方法。認同或接受應試教育的人,請謹慎選擇是否繼續閱讀。我下的定論確實給人一種太過絕對的感覺,但也別用「事物都有兩面性」這種中共哲學的回答。站在利益的角度思考,一個事物何止兩面。2016-2-23 22:41:08 UPDATE我對應試教育的看法:http://csd.22web.org/blog/ultimately-answer-yingshijiaoyu-good-or-bad/?zh*/先闡明我的觀點,這種軟體只有利沒有弊。
到目前為止,回答中認為這類軟體有弊的觀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為不利於學生獨立思考,造成依賴性,二是學生用它來抄作業,考試作弊。
先反駁第二點。
據我所知,中國的中學無非分為重點中學和和普通中學,如果再分,還有民辦的重點中學,這類學校的特典就是學校對學生入學的水平有一定要求,老師管得也比較嚴。我的初中就讀於一所公辦的普通初中,同學質量參差不齊,全班大概就十來個愛學習的。由於是公辦學校,老師管得不嚴,所以大部分同學都不寫作業,抄都懶得抄。而考試連去都不用,更何況作弊!在這種情況下,討論這類軟體的利弊毫無意義。我的高中是一所公辦的算是重點的中學。在這裡,同學們大都愛學習,(注意,是愛學習,不是愛知識),許多同學也都有上補習班。由於同樣也是公辦學校,老師管得也不嚴(可能是沒有KPI)。但這裡的學生都想著考上一個好大學,所以大都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在這種情況下,這類軟體反而可以幫他們及時解決問題,不用等著下課排隊問老師。就我所經歷過的來看,搜題APP一直都是扮演者積極的作用。或許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在老師管得嚴的情況下,硬性布置大量作業且超出學生們的承受能力,因此需要抄作業。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用搜題APP一道題一道題搜的效率是很低的,倒不如分散式完成作業,最後P2P貢獻實際一些。終上,搜題APP用來抄作業、作弊的危害並不存在。接著,談談獨立思考,依賴性的問題。談到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在討論教育問題。就像我上面所說的,在重點中學與普通學校的同學相比,無非就是愛學習,然而追求知識的人並不多。不可否認,中國的學校並不能給對某方面知識真正有興趣的人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環境,中學如此,大學亦如此。因此,學校的功能,老師的角色,上學的意義,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記得初二的時候,物理課老師在講台上講,大家在下面講,可能是老師管理能力不行,也可能是老師懶得管,總之場面極其混亂,全班幾乎沒人聽課。期末考的時候,班裡原先成績還好的人照樣在物理上失利,而同樣沒聽過課的我卻可以比他們高一大大截。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小時候喜歡拆各種東西,加上喜歡音樂,跟Hi-Fi圈子的人也有一些交流,懂了很多基本的物理知識。舉上面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學校這個作為知識的傳播平台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甚至出現了很多弊端。獲取知識本來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如今卻成為一種壓力。除了學校,老師這一角色的扮演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些年在中國接受的教育,對於老師的好壞也深有感受。在我看來,一個好的老師,應該對知識有著自己的理解,把知識研究透徹之後,才能向學生講解,引導學識從根本上理解一個概念。而現實中,告訴你這個點xx年考過,那個點會出什麼題型的老師,反而更受歡迎。有時當你向老師深入探討某一個問題是,一些「老司機」還會跟你說「高考不會考得這麼深入」,「我們只要把基礎的模型弄懂就行啦」之類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跟教育的功利性直接相關,而其背後還有更加複雜的原因。比如某老師對自己執教的科目並無興趣,也可能的當年高考後被調劑到師範專業,然後隨著歷史的行程便成了老師。從這個思路繼續思考下去,可以引出另一篇文章了。聽老師把書里的內容念一遍,那麼跟自己看書有什麼區別?聽老師在課堂上講題,跟在搜題APP上看解答有什麼區別?答案是有。區別就是可以獲得更加自由的時間安排以及更加高效的疑難解答。在課堂中,老師有時會因為表達不好造成學生難以理解。而一個好老師的課堂容納了是有限的,在線教育正好改善了這一問題。在網路上,一個好的解答可以不斷的傳播。也許有人覺得太過容易獲取答案和思路不利於學生思考,事實上,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知道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思考什麼。再舉個例子。我們初中就學習了 功率P=電壓U*電流I,我也知道,在試題出現功率、電壓、電流時,就要把這個公式套進去,准能解出來。而我真正理解功率、電源、電流的關係是因為實踐中發現同個電池並聯兩個燈泡跟只連一個燈泡時亮度不一樣,在DIY電腦的過程中知道要根據不同的硬體選配不同功率的電源。高中的時候有一次用電池跟LED燈珠串聯起來,LED就發光了,而旁邊竟然有兩三個人對此感到很驚訝,而他們的成績都比我好,我當時也不知道該如何看待這種情況。在我看來,學習中思考的是原理,而不是怎麼解題。之所以要思考怎麼解題,是因為你對原理不理解。老師講解的時候,無非只是讓你知道:「哦,原來這道公式還能這麼用。"這也是導致高考過後知識忘得一乾二淨的原因,因為你本來就不曾知道這些知識,只不過強制記下來罷了。搜題APP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它所扮演的,只不過是多了個找答案的渠道。我們可以將它視為應付應試教育的一種方法,僅此而已。而在線教育對傳統教育的影響,更大的在於對知識的傳播,而這才是倒逼傳統教育改革的真正力量。說搜題APP會造成學生抄答案的簡直就是笑話,好像沒有搜題APP高中生就不抄答案了一樣。實際上學生執意想直接抄答案除了搜題APP外有的是方法。直接拿別人寫好的作業抄或者抄標準答案不知道比抄APP高到哪裡去了。
好多作業即使沒有搜題APP在網上直接搜關鍵字也不是不可以找到的答案的。害怕相似度可以拿幾本作業串著抄。人家沒完成可以等人家完成再抄,反正抄作業時間別寫作業的時間少的多。人家不願意可以等人家交作業給收作業的你再拿去抄。反正人家也不知道。在乎正確率這種就太玻璃心,都抄答案了還在乎正確率那還能說啥。如果還不夠花錢叫別人代做作業總可以了吧,這又不是什麼新聞了。
再牛逼點就不交作業了老師能把你怎麼樣?想墮落還不有的是辦法。
說考試還能用搜題APP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學校監考爛都能賴到抄題APP是有多喪心病狂。
當然了,根據知乎定律可知知乎是清華北大加北美留學人士的論壇,既然是清華北大加北美留學人士,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高中也不會太差。高中不會太差氛圍也就不會太差,身邊估計沒有抄答案的人,突然有一個看起來很互聯網的抄答案方式,就憂國憂民起來說,搜題APP太害人了,應該及時取締啊!
我感覺有這種心態的應該是兩種人,一種人是「何不食肉糜」,自己出身好運氣好上了重點以為全天下的老師都那麼吊,講課都能把知識點講清楚(不要以為這很多教師能做到),練習都很適當,身邊找一個會的小夥伴就能討論題目。都這樣了還要搜題APP當然沒有用了!
另一個種類人的心態可能就比較險惡,出於對自己地位的挑戰,這種人以教師居多,不容別人對自己權威的質疑,如果很多學生不通過他就能得到知識當然被自己所不容忍,所以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反對搜題APP。
我高中的時候很多老師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出題從來不經過設計,連最基本的梯度都沒有。這才是這個國家的常態。
反對任何阻礙知識流動的行為。
本身大家討論題目很愉快,思維的碰撞以及自以為掌握真理的感覺讓人興奮不已,突然一個人說用學霸君查了答案,一切都結束了。。。
推薦閱讀:
※個人簡歷的特長該如何填寫?
※為什麼粉筆沒有被淘汰?
※如何看待「在華老外工資是當地人4倍」的現象?
※現在的年輕人是否帶有文革思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