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BBC記錄片《中國新年》,這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嗎?


BBC你個濃眉大眼的居然也投共了


新年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最近,BBC2016年播出的三集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慶典》,借著17年春節的到來火了起來。

做紀錄片,BBC是專業的,畫面美炸,不管是傳統的還是新鮮的宏大的,都用鏡頭語言表現了個徹底。

這部片子一改BBC以往無所不知的精英腔調,記錄了中國春節期間的春運、家庭聚會、搶頭香、冰雪節等一系列傳統活動。

最牛逼的是,製作團隊透過春節,盡自己所能展現了西方人眼中那個讓人「驚嘆」的中國(說實話作為中國人,Summer自己也被驚到了)。現在這部片子豆瓣評分8.1,只有不到四千人評分,目測日後會漲。

《中國新年:全球最大慶典》

Chinese New Year: 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

儘管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西方對我們的了解其實遠不及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因此整部片子都洋溢著amazing的感覺。

節目組還頗為走心的邀請華裔演員來擔任主持人,親切度提升了不只一點點。那對大鬍子主持人更是讓人印象深刻,看片子的胖友應該沒有人能抵抗這倆二貨。

片子一共三集,回家、團聚、歡慶三步走,從哈爾濱到香港,團隊輾轉多個省市,拍攝了與中國年有關的故事。

團隊的格局不僅如此,從春節看到了許多與春節有關的勞動者,拍攝的野心早就超過了中國年,而是放眼了整個中國。

從春運講起,主持人親自體驗了騎摩托回家是什麼感覺,Summer也是第一次知道中途是有志願者服務站的。

這一部分容易讓人聯想到《舌尖上的中國》,透過一碗簡單的姜粥來表現春運回家不易和回家過年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主持人去幫服務站的粥嫂熬粥,粥嫂說有人幫忙挺好的,就是這倆主持人話太多了,這段也是real呆萌。

還有很多人最震撼的畫面——打樹花,由放煙火的習俗串聯出這門快要失傳的手藝。

片子里還介紹這位打樹花的師傅只有兩個女兒,一方面這門手藝傳男不傳女,另一方面兩個女兒志在學業,不經意間傳遞了許多傳統文化也同樣面臨的問題,震撼之餘也給觀眾帶來了許多思考。

暖泉鎮最後一位打樹花傳人披著祖輩留下的羊皮襖和草帽在空中拋灑鐵水

再由雲南少數民族的新年引出傈僳族護林員的故事,護林員對轄區的每一隻金絲猴了如指掌,甚至能分辨每隻猴子的糞便;

我猜許多觀眾也是第一次認識這些職業,這些段落竟和這幾年大熱的工匠精神不謀而合。

最有意思的是,團隊探訪了許多身為中國人都從未見過的場面。

都知道廣州的花卉市場到春節的時候特別熱鬧,這些花原來是通過競拍得來的,花卉商人們借用國外的模式像拍賣藝術品一樣競拍鮮花;

北京新發地食品批發市場是亞洲最大的食品批發中心,大到每種貨物都有專門的街道,南瓜街、冬瓜街什麼的,賣蓮藕的商販直接在大車裡面造了個簡易水塘,現買現撈。

煙花製造廠里,工人甚至會根據不同國家客戶的需求對煙花進行不同工藝種工藝的處理,機器包裝的賣給美國客戶,手工包裝的就賣給日本客戶。原來煙花形狀設計這門手藝都像精密儀器製造一樣精心。

如果不是這部片子,相信身為中國人的我們都未曾見過甚至沒聽說過這些場面。

當然啦,在製作團隊眼裡,中國不僅是個有悠久歷史的老國,也是個非常時髦的現代化國家。

片子不吝以最大的褒獎讚美著北京和香港;

寺廟求籤也換上了智能設備,到機器上掃一掃,簽上的內容就自動列印了;

還有辣條!原來辣條的產值已經到了500億之多。

節目組還探訪了2016年的春晚綵排。雖然16年春晚逼得段子手都沒活干,但因為是首次接受外媒拍攝,在開放程度上還是挺有進步的。

一邊看片子,Summer和其他觀眾一樣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們習以為常的身邊事被老外驚嘆個沒完。

自豪之餘,也開始反思為什麼這麼有意思的節日被我們越過越沒意思了。今年依舊缺敬業福,可以想見又是一個抱著手機搶紅包發祝福信息的大年三十兒。

所以看完片子就一個想法,今年一定要認真過年,鄭重地說每一句過年好,仔細咂摸老媽包的餃子,少玩手機多跟家人聊天。

高冷如BBC,之前拍攝過很多對中國帶有偏見的紀錄片,《中國學校》、《中國的秘密》(就是思聰出鏡接受採訪辣個)等等,有些直接能把觀眾氣到爆炸。

Summer絕對不是五毛黨啊,但就事論事,我們的確有不少被詬病的現狀,但這決不能成為全盤否定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理由。

而這部紀錄片之所以受到好評,也是因為摘下了有色眼鏡,還原了一個非常真實的中國年,沒有多高大上,也沒有不堪,就是很傳統的,在我們眼裡平常但在他們看來驚訝的中國年。

其中有一段讓Summer印象非常深刻,主人向來到家裡過年的主持人介紹,中國有包餃子放硬幣的習慣,誰吃到包著硬幣的餃子就代表誰新的一年會交好運。主持人馬上回應,在英國人們會往派裡面放幸運硬幣,都是一個意思。

這一刻,好像全世界都在一起了。

文 | Summer


看到視頻右下角的cicc, 順手搜了一下 "bbc cicc", 結果發現這麼一段話:

電視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監製,五洲傳播中心與英國雄獅電視公司(Lion TV)為BBC聯合製作的三集電視節目。該片是迄今為止中外媒體合作雙方對中國春節文化最大規模、最深入的一次紀錄。

BBC? CICC! 《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 - 五洲播報 - 五洲傳播

哈哈, 妥妥的官方定製.


瀉藥,偷個懶。。。借用我在其他答案下面的回答。。。

如何評價BBC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慶典》? - 徐雨鳴的回答

個人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長,中國在全世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文化被全世界所關注,也是大勢所趨。

其實從前兩年BBC拍的《車輪上的中國》其實已經可以看出BBC對中國態度的轉變。

就好像以可口可樂為代表的美國文化,隨著二戰美國大兵的腳印推廣到全世界一樣,終有一天,王老吉也會隨著中國的「文化輸出」,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品牌。

不知道這段話,值5罐王老吉么。

O(∩_∩)O哈哈~


看哭了我們無數海外僑胞啊,華人萬歲,各位,新年快樂


其實我們現在不需要外國人的假意吹捧

更不想要他們的無腦黑

只需要他們用平和的眼光來看待真實的中國,這就夠了

在BBC的紀錄片中,這一部是少有的能做到這一點的。


給我的感覺是頭回看見不是介紹中國美食的國外紀錄片沒看見明顯損中國或者吹噓中國威脅論的,大致是有點被迫害妄想症吧233。

儘管中國還有很多問題,在新年這個大時節體現明顯,好像這部片子也完全沒掩飾掉這些,很客觀展現甚至體現出了美好的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紀錄片中的中國地圖包括了以往爭議的台新藏地區,在我看來這是國外媒體對中國越來越多由衷的尊重,甚至是肯定(而不是外交場合中的客套),還是挺為我們的傳統和進步感到自豪的。

不管怎樣說,對於傳播我國文化,兩國甚至世界交流,都是有意義的,這點毋庸置疑。

題外說一句,看得我真的挺想冬天去哈爾濱看看,太美了。

期待後續集。


什麼影響?給人一種中英要怎麼樣了的錯覺,反正大部分國人應該很不適吧

看B站首頁搜索框里的默認灰字

再看該視頻的keyword

想想也覺得可笑,只不過把事實拍出來而已,算不上是【誇獎】吧,大家都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有種被臨幸了的幸福感。

可見BBC黑人的功力有多深?!

不過我自己,倒是藉此機會看到了哈爾濱冰城的美; 那個打樹花真是老梗了,央視都不知道介紹多少遍了;再有就是BBC驚訝各種人數 人次,反正都是billions級別的;以前一直覺得摩托車回家只是算新聞里的奇人軼事,沒想到現在都已經有組織了,還有志願者服務。


由BBCCTV變成了British born Chinese(BBC)


不看左上角的LOGO,我以為CCTV拍的


你居然是這種BBC,看到這條tag笑了好久


我是在bilibili上看的。

bbc不黑中國了,彈幕卻在使勁兒掐架。


畫風太美


謝邀。

哪裡能看到?



第一次讓我驚訝bbc沒有明著暗著黑中國,這算是一種進步啊。


感覺像bbc給我外宣的訂製服務,不知外包給了誰幹的?極有可能是像鐵道部給張藝謀的大單,但很明顯,bbc的職業精神還是讓甲方滿意的。

一方面嫌「吃飽了飯沒事幹的外國人」指手畫腳,另一方面又舔著臉等洋大人恭維兩句,「連接中外,溝通世界」,這不剛說完,手把手的標準作業就來了。

學習,學習再學習!


需要翻牆去看嗎?


有錢就是爹。這個道理連國家都懂。可是就是有些low逼不懂。


中宣部已經被民宣部打倒,沒想到英宣部還要來踩幾腳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不管是陰曆還是陽曆,都把一年之末定在冬天?世界上其他的曆法也是如此嗎?
今年你收到的拜年簡訊中,最獨特、或令你感受最深的一條是什麼(非群發類)?
有什麼適合春節與父母一起看的電影?
如何看待伊萬卡·特朗普拜訪中國大使館慶祝中國新年?
被鞭炮炸傷是種什麼體驗?

TAG:春節 | 中國 | BBC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