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在未來會被AR/VR 設備替代嗎?

最近在思考這個問題,2016都是虛擬現實的元年了,在想未來10-15年內,如果VR 設備也能做到輕便(最起碼外形上能達到現在Hololence的大小),會不會替代現有的手機和平板,還有Kindle?

如果真替代了,大家認為現在的App(包括搜索像Google,還有微信微博,淘寶,再加上一個知乎。。。)會是什麼樣的?

如果不能替代會是因為什麼原因? 我想的,目前VR的輸入是一個問題(至少現在是個問題),畢竟不能總是靠語音,文字輸入應該還是必需的,除了輸入不方便,加上現在的VR設備太大太重還有什麼原因可能會阻止虛擬現實設備替代手機?

其實現在也有一些VR設備就是裡面放手機來用的,像三星的Gear VR還有國內的暴風魔鏡等,然後也有一些VR的App,操控都是靠頭的上下左右轉動來加上遙控器來實現的,但這些App都畢較簡單,頭盔那麼大,不停的各種搖頭來操作也是夠累的。。。不認為VR會以這種方式取代手機。


我覺得,不能的可能性是更大的。

我雖然不是Oculus 和 Hololens 的開發者。但因為自己專業的關係,VR/AR一直是我所關注的一個方向,從Oculus 開始我就一直默默在關注,自己和導師討論過多次它的發展和研究前景,而這個分支也多次成為我們組會討論的重要話題。

其實,VR/AR 並不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在Institute 和 University 裡面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了。不過,在交互領域內里有一個的一直不太被外界知道的定律,叫做 The long nose of innovation(註:這條定律在交互領域就和摩爾定律在微電子領域的地位差不多,大意是說從第一個人提出這個概念,到開始有很多人研究,再真正產品化,中間每一步都需要大概十年時間,自行Google 吧)。而 VR/AR 這一技術剛好處在這一定律的消費級產品化的階段,所以,換句話說,我毫不懷疑VR/AR 要和智能手機一樣,開始從研究機構走入尋常人家裡了。

但是,我前面也說了,即便這樣它也是不能取代手機的,先讓我們感性的認識一下這個問題,從一個人的一篇文章說起。

我要提的這個人是王小波,去世快20年了,這個名字大家都熟,然而很多人只知道他在文學方面有造詣,完全不知道他其實也是中國第一批精通電腦的人(程序員),也就是說,他的計算機技術,在當時應該是會高於馬化騰和李彥宏的。在1996年,他曾經寫過一篇雜文叫做《小說和蓋茨的緊身衣》。

文章提到的「蓋茨的緊身衣」。確實就是比爾蓋茨本人提出的,其實就是一種 VR 緊身衣,可以穿在身上。在現在看來,就是一個 VR 外設:

蓋茨先生想出一種東西,叫做VR緊身衣,這是一種機電設備,像一件衣服,內表面上有很多伸縮的觸頭,用電腦來控制,這樣就可以模仿人的觸覺。照他的說法,只要有二十五到三十萬個觸點,就可以完全模擬人全身的觸感——從電腦技術的角度來說,控制這些觸頭簡直是小兒科。有了這身衣服,一切都大不一樣。比方說,電腦向你輸出一陣風,你不但可以看到風吹楊柳,聽到風過樹梢,還可以感到風從臉上流過——假如電腦輸出的是美人,那就不僅是她的音容笑貌,還有她的髮絲從你面頰上滑過——這是友好的美人,假如不友好,來的就是大耳刮子——VR緊身衣的概念就是如此。

王小波在擔心,如果真的造出了這樣的,那自己作為作家,會不會失業呢。

後來他自己又談到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一個新問題了,他在文中說:

「大概是在六七十年代吧,法國有些小說家就這樣提出問題:在電影時代,小說應該怎麼寫?該看到的電影都演出來了,該聽到的廣播也播出來了。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里花幾十頁寫出的東西,用寬銀幕電影幾個鏡頭就能解決。還照經典作家的寫法,沒有人愛看,頂多給電影提供腳本——如我們所知,這叫生產初級產品,在現代社會裡地位很低。在那時,電影電視就像比爾·蓋茨的緊身衣,對藝術家來說,是天大的災難。有人提出,小說應該向詩歌的方向發展。還有人說,小說該著重去寫人內心的感受。這樣就有了法國的新小說。還有人除了寫小說,還去搞搞電影,比如已故的瑪格麗特·杜拉斯。」

當初的那些小說家的擔心僅僅只是電影會不會取代小說和文學作品。然而現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人類不僅先後發明了電影和電視,之後又發明了電腦,再之後又有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這些東西沒有一樣被後者取代了。

但是,電影取代了小說么?沒有。電影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小說,但不能說取代,甚至我們可以說,電影還給小說多增加了一些流派。

電視發明之後,電影消失了么?沒有吧,相反是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多,以前大家只能在專門的地方看電影,現如今在家裡也能享受到電影的樂趣了。

至於電腦呢?多媒體電腦可以看小說,可以看電影啊,還能追劇,一切功能都有了吧。誠然,有了電腦以後,現在那些會成天坐在電視前面的人變成了成天坐在電腦前的人了。但是,現在電視仍然是一家人客廳的標配啊。

智能手機和平板出來以後,那些平時不用電腦專門幹活的人,也改用平板和智能手機了。手機可以上網,可以追劇,還便攜方便,何樂而不為呢?然而電腦被取代了么,沒有吧,在電腦上辦公,工作,上課,學習,遊戲,追劇的人,該有的還是照樣有。

所以說吧,感性的憑直覺的去考慮這個問題,電影沒能取代小說,電視沒能取代電影,電腦沒能取代電視,手機沒能取代電腦,VR也不能取代手機。

這是其一,還有其二。

我們簡化一下模型來預測一樣科技會不會取代之前的科技,然後歸納成兩點。第一要看它能不能完全替代前者的功能(即滿足用戶使用之前科技的需求),其次還要看在這個東西在原有科技的基礎上有沒有明顯的加強。

舉栗子來說吧,

第一個是DVD和VCD,現在市面上還有 VCD 么?沒有了吧。VCD 和 DVD 都是移動存儲設備,然而 VCD 有的功能 DVD 都有,而且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有菜單功能,存儲空間還大很多,畫質也清晰。

第二個例子也是存儲設備上的。最早的大家在計算機上用3.5英寸的軟盤,然後的才是 CD-ROM,後來分成兩派,一邊是用的優盤,一部分是用 DVD,然而可以想像,隨著優盤容量的提高以及移動硬碟的出現,DVD 也會逐漸被淘汰。

(註:其實更早還有8英寸的軟盤,然後才是5英寸的,然後是3.5英寸的,不過我想可能有同學連軟盤都壓根沒有見過)

再比如 Walkman 的淘汰,mp3的逐漸淡出

再來看看反面的例子,除了之前說的那些,說兩個和前面第一個栗子很相關的東西,Blue-ray 和 DVD。

Blue-ray 取代了 DVD 了沒?還沒。那麼為什麼?Blue-ray 確實有畫質清楚啊,而且容量不是高很多啊,怎麼不取代了呢。

那是沒有滿足「完全」這個特性。很簡單的一個理由就是因為 DVD 的生產成本很低,而 Blue-ray 的生產成本很高,Blue-ray 有專利綁定而且限定特定廠家生產。所以啊,還有很多人不去選用 Blue-ray 啊,在價格這個因素上面,它完全不能替代 DVD 啊。不過假以時日,當大家不再計較 Blue-ray 的成本的時候,DVD 可能也就沒有了。

這是有人問了,有沒有滿足「完全」,沒有「加強」的呢。

天啦,栗子應該很多,只不過你壓根沒有意識到,甚至有人不會覺得那是兩件東西,話說滿足完全替代,卻沒有「加強」,難道不是同一件科技……

比方說消費者先擁有了小米的手機,而魅族推出了一款相同檔次的手機。一般人是不會賣掉小米手機去買一款魅族的。(畫外音:這就是為什麼在某些領域總有人想要去搶佔先機的原因。)

再比如你用了移動的服務,一般情況是你會再去辦一張聯通的卡嗎?但是如果聯通推出了3G,移動沒有3G業務,就會有一部分人轉到聯通去啦。(當然也有人不辦,比如俺爹,因為他只打電話啊,而且那張卡2G 套餐每個月沒有月租啊!)這就是為啥每一次升級移動和聯通都推出各種優惠啊,因為要搶人啊。

嗯,我能想到的栗子大概這些,這都是很簡單的需求,分析起來很簡單。也可能有一些偶然例外,比如「銥星計劃「最初的失敗,像這種就需要在格外考慮到時機的因素,但是這樣的例外太少啦,VR/AR 目前顯然不存在時機問題,時機大好。

有了之前的例子,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吧VR/AR吧,現在推出的Oculus 這類設備,比起之前提到的幾個技術,的確有顯著的加強,然而它並不能完全替代前者中消費者的需求,只能替代一部分。電影和電視都有能滿足大家一同觀賞的需求,而 VR/AR 顯然是差了一些,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HoloLens 的做的幾個 Video Prototype,劇透一下,裡面有電視哦!但是,就像電影影響了小說流派一樣,VR 也一定會影響到電影和電視產業的,至於何種影響,我就不知道了。

回到我們這道題討論的手機,手機本來的功能是電話,簡訊,而智能手機又賦予了它多種功能,比如刷微博,照相,分享照片,存文件,記日記,Blabla,可以說現在用只能手機的人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手機的用法。

所以說,按照 VR/AR 的技術層次,如果還要維持輕便的體積,解決手機的基本需求就已經很難了,然而現在的手機功能不僅僅是電話和簡訊了。1000個人就還要解決1000個人的不同需求,可以想像,VR/AR 在智能化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10-15年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當然如果真的有一天,技術進步了,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實現了,那我的回答可能就要改變了。不過,如果真的有那一天的話,電腦應該也被取代了。

以上,大概就是這樣。

——————

參看專欄文章:虛擬現實會取代手機嗎? -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 知乎專欄

——————


我們常說互聯網行業顛覆傳統行業、取代傳統行業,是真的嗎?

我們說人類歷史經歷了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現在進入後工業社會;我們說新中國革了舊中國的命;我們說互聯網顛覆傳統行業,也有人說互聯網革了傳統行業的命。

話語容易蒙蔽人的思維。「顛覆」、「革命」、「取代」就是這樣幾個詞。

現在中國一些繁華城市儼然已進入後工業社會,市中心大片的奢侈品店、後現代風格建築,但往外走50公里,可以看到大片農田,甚至用千年前發明的犁頭耕田,這是典型的農業社會標誌。換句話說,中國目前的社會形態是農業、工業和後工業的混雜體。

不僅中國,就是美國,它的經濟也有發達農業的支撐。互聯網的基礎是電力,這是工業文明而不是互聯網文明。畢竟互聯網才二十多年,它的母體還是之前「落後」的文明。

我們說新中國革了舊中國的命,但49年建國時的人,都是舊中國過來的人,無論毛朱周也好,知乎用戶祖上普通的農民也好。「新中國」這個東西的母體是「舊中國」,是蔣介石的舊中國,無論怎麼顛覆,都沒法擦除這個母體的影子。

互聯網也是如此。是不是有了論壇、有了QQ群,朋友和同學聚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是不是有了百度知道、有了知乎、有了醫生診療網站,教師和醫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我沒有看到這個趨勢。

工業文明並沒有擦除農業文明,而是在與農業社會的博弈互動後,形成一個被工業改造的農業社會,或者被農業改造的工業社會,或者混合了農業和工業文明的社會。

兩個文明的混合有點像很多化合物的化學作用:能發生反應的,最後形成為一些新東西;不能發生反應的,還是原來的樣子。

我們說互聯網顛覆傳統行業,說的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發生化學反應,最終形成一個有互聯網影子有現實社會影子有新化合物影子的文明。實際上,顛覆、革命並不是通常理解上的簡單取代關係

回到題目上,VR設備興盛後,手機不會消失。就像現在智能手機當道,還有大量功能手機在被人使用。每個時代,總會有一些產品和技術居於舞台中心,另一些居於舞台邊緣,但都在發揮作用。

如此而已。


完整文章鏈接:VR/AR取代智能手機的一種趨勢、兩種可能、三種路徑 |VR第一資訊 VR013

從虛擬現實正式步入數字生活開始,所有人似乎看到了一種新的未來景象,一時間對於VR/AR的報道、觀點如雨後春筍般展現。其中有一種被多數人認同的看法是,認為虛擬現實將是下一個改變世界的計算平台。但實際上,如何驅除雲里霧裡、不切實際之感呢?

我們對此分析後看到,VR/AR技術從根本上解決的是人類改造環境的問題,這個是一個人類活動中本質上的改變,類似我們平時說的「剛需」,但它比「剛需」更徹底。而在此之前,上一個改變世界的計算平台應該要說是解決了通信問題的手機,這個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那麼在這個數字科技野蠻生長的時代,這是否會是一種趨勢呢?

一種趨勢——終將逝去的手機

沉舟側伴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對於VR/AR技術,大家也不再陌生。VR中文稱為虛擬現實,AR叫增強現實,VR是隔離現實,製造一個完全虛擬的環境,給人一種沉浸感;AR則是在VR成像技術之上,基於現實環境將真實世界信息與虛擬信息「無縫」集成。可以認為,AR是一種特殊的VR。

目前,谷歌、蘋果、亞馬遜、Facebook等科技企業都在布局VR/AR產業。易凱資本創始人王冉在微博中有一句周知的話:「如果說未來五到十年有什麼東西能夠像Uber顛覆全球計程車行業一樣顛覆全球娛樂產業,我認為就是VR(虛擬現實)這個東西。」之所以周知,一定有一定道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從藍海轉化為紅海。各種行業人士也都在紛紛預測未來5年或10年內,手機廠商只會剩下2家、3家、4家、5家。在這場手機廠商自己推動加速的大洗盤活動中,所有廠商都在努力存活到最後。

這並不能證明手機一定會被VR/AR取代,但是一榮一枯,也應證著一些未來走向。預測未來有一個簡單方法,那就是:你希望未來是什麼,未來就是什麼。

手機將被步步緊逼,似曾相識燕歸來

手機作為一個計算平台,它很好地為各種硬體、軟體產品提供了應用升級環境。而這在VR/AR設備上卻表現著更大的發展潛力。像社交應用,VR/AR設備可以直接將對方的影響呈現在你面前,而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視頻;像新聞資訊,它也可以更形象地將視頻、音頻、文字內容整合在一起,更具表現力;像遊戲娛樂,這正將是VR/AR技術應用的最大熱點,也將是最早被應用到商業生產中的。種種一些手機上的應用,都有可能在VR/AR中得到升華,隨著技術上的不斷突破,手機將被步步緊逼。

消滅了手機平台性的優勢,但是手機依然存在。對此我們首先要確定一個概念,手機之所以叫手機,絕不是因為它建立的平台功能,卻別與iPad等電子設備的本質不同,是它擁有電話卡。通信是本質,而在應用互聯網通信軟體極為豐富的當前環境,手機通信無法被互聯網取代的原因,是穩定性。

近年來,國內外開始了利用電視頻道間的空白頻段,進行寬頻傳輸創建「超級WiFi」的研究,實現之後將極大地提高wifi的傳輸速率以及穩定性。除此之外,伴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可以覆蓋整個城市的「wifi大氣球」以及利用光傳輸的LiFi技術也已經逐步展露商業化發展的頭角。如果未來,互聯網真的無處不在,人們利用互聯網可以實現穩定快速通信過程,那麼手機電信運營商是否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呢?

從另一個思路來考慮,人類生產活動中,一切的進步都建立在減少環節或者加快環節之間效率上。電話號碼一開始是為了方便工作人員定址而設定的,進一步電話號碼標註了特徵的個人。但是到現在,這種方式已經表現了很大弊端,一是大量的無用數據,二是管理上的麻煩。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標誌,像指紋、眼紋、DNA等等。未來技術上達到要求,我們完全可以用這些來代替手機號碼。那麼,當手機號碼都不在了,還能說手機存在嗎?

兩種可能——VR與AR是上帝的天枰兩端

左是天窗上的紫羅蘭,AR在現實畫幕上描繪夢境

在VR與AR的競爭中,多數人選擇了AR增強現實。原因並不是AR需要的技術更容易突破,而是AR更接近人們的生活,更容易被大家理解。我們先分析一下,VR/AR取代智能手機還需解決的問題。

一、手機之所以引領出現移動互聯網,很大的原因是手機的便攜性,可以構建很靈活的移動網路。我們透視AR的特徵,它未來很有可能做到這一點。你可以把一款眼鏡隨時放在身上,當出現通話請求時,帶上眼鏡進行通話,你可以看到對話的人就在眼前或者身邊,同時又能看到現實環境,不影響自身行為。這點VR就比較難以做到,這也是為什麼更多人看好AR的重要原因。

二、我們使用手機離不開鍵盤這一功能,手機從實體鍵到虛擬鍵,形式改變,本質不變。如果我們使用增強現實技術代替手機通信,那麼虛擬鍵盤將是一個重點解決問題。其實不僅是討論VR/AR取代智能手機,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虛擬鍵盤都將是一個重要分水嶺。

三、佩戴舒適度及價格問題。這兩點無需過多解釋,是任何科技產品大範圍普及都要解決的地方。

右是懸空的王城,VR在虛擬世界中展現另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基於現實理解,AR將更有可能在未來取代智能手機,但如果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呢?

VR比AR的強大的之處,在於隔離現實,建立一個完全虛擬的環境。如果未來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VR建立一個虛擬局域世界,我們像搜索頻道一樣找到這個虛擬世界,我們的工作全部在這裡進行,那麼VR是否就可以成為新型的通信工具了呢?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情況在未來是有可能的。我們注意到,隨著互聯網發展以及科技產品的迭代更新,我們現代生活變得越來越宅,未來足不出戶進行工作、生活、購物是不難實現的,「宅」或將成為愈發明顯的標誌。

或許這樣有些太科幻,距離我們仍是有點遙遠,就目前一些科科技人員的看法,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結合形成的「混合現實」將易讓人看到前景。

三種路徑——從此刻走向改變世界的道路

康庄大道——頭戴設備

就和目前我們見到的已有產品一樣,VR/AR的頭戴設備是最易實現的方式。現在市場上VR配備的一般為頭盔設備,AR設備像谷歌眼鏡,更為便捷一些,也更加接近我們期望的未來產品。但是這並不代表這類產品已經離我們很近。Oculus創始人Palmer Luckey在接受採訪時稱,可能要再過10年,虛擬現實頭盔才會變得足夠低價、輕便,取代智能手機成為主流的計算平台。而對於谷歌眼睛一而言,由於產品本身問題和相關法規尚未完善,Google Class飽受了社會的批評,一些場合甚至明令禁止人員攜帶進入。除了技術上的困難,與相關法規的摩擦,也將是新型科技產品的一大挑戰。

曲徑通幽——協助式虛擬現實

其實,這只是一個概念,但仍可為我們未來的虛擬現實提供一些新思路。協助式虛擬現實設備,就是擺脫對人類眼睛的功能依賴,將頭盔、眼睛的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周圍環境中,由直接主動的視覺展示,轉化為被動的影響提供。你可以想像,你不需要帶著任何設備,透過家中的窗戶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象,家中的牆壁可以轉換成任何環境,配合燈光、音效,同樣給你虛擬現實的沉浸感。而且這將更加解放人的身體,避免長時間佩戴的不適感。

獨闢蹊徑——設備外設

如果,人的手腳眼耳乃至鼻口五感中不能被解放出來嗎,單純的一個頭盔、眼鏡仍是無法滿足需求。那麼,我們需要一些協助的外設了。

就像目前沒有辦法解決虛擬鍵盤一樣,我們玩虛擬現實遊戲仍需要手持一個控制器,我們還依靠靈活的座椅,來感受到自己是在虛擬世界自由行走的。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我們無法營造一個完全自由且足夠大的環境,我們在虛擬環境中的行為很難不受到現實環境影響,所以我們的雙腳需要禁錮在某一個區域,我們的雙手無法自由地發揮,這極大地削弱了虛擬的沉浸感。

因此,未來的虛擬現實設備,將不僅僅是一個頭盔、眼鏡,它將是一整套設備,全方面保障用戶體驗。在我們面對VR/AR的發展不知所措時,發展虛擬設備的外設,也將是一種側力推動。

結語

非力小不能為也,只要心之所向正確,走任何一條路,我們都將在終點相遇。

----------------------------------分割符---------------------------------------

QQ群號:544405366


終於可以說句謝邀了,不過這題答起來有點虛,畢竟太大了,只能開一開腦洞再契合我所能想到的邏輯鏈來答一下了。這個問題跟我之前答過的APP 以後會不會消失,未來的應用市場會有變化嗎?可以互為參考。

題主的問題是「手機在未來會被AR/VR設備替代么」,這個問題本身假定的是未來取代手機的設備會是VR/AR,因此我暫且不考慮其他可能性。

不過即便只看這兩項技術,在替代手機成為下一代主流交互設備上也是相當可行的。

什麼設備會在未來成為主流的交互設備我認為可以等價於另一個問題:什麼是人與信息世界溝通的最佳方式?

最開始的計算機是根據人的指令做事,你讓它做什麼它就做什麼,但它很好的完成了當時的人類對它的要求;後來互聯網不僅讓信息可以更快的運算,還可以跨地區快速流動,這種速度使信息的價值大大提高。但截至此時,計算機所產生的價值主要是對於對信息處理要求較大、對信息處理速度要求較高的企業,高昂的價格、指令性的運算使它對於平民而言用處微乎其微。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施樂的圖形界面技術被喬布斯的蘋果團隊改良後得以平民化,讓普通用戶也可以享受到計算機帶來的好處。這裡涉及到一個關鍵的點,就是用圖形界面代替指令型的交互方式,簡化了交互方式,並且提高了信息展示能力。

人對於幫助我們處理信息的設備的要求不僅僅在於運算速度,還在於交互的過程,機器運行的比人腦快很多,所以我們一直在不遺餘力的使機器能夠更加理解我們的思維方式(人工智慧),這樣結合了機器的運算速度和人的思考方式,它的思考能力將比人類強很多很多,但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們需要去理解機器運算後的結果,由於我們並不具備它們那麼快速處理大量數據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機器需要我們去理解某些事的時候就需要用我們易於理解的方式。這個從神經科學上科學家早已聲明了人腦對於圖像信息的熱衷。

因此從時代發展上來看,計算機→可聯網的計算機→手機→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我們先後經歷了從固定需求到移動需求的不斷滿足的過程,但是智能手機+移動互聯仍在信息交互方式上存在缺陷,雖然它在運算速率上已經很快了,但是在信息展示上智能手機並沒有解放我們的雙手,並且它通過一塊屏幕把我們同世界割裂了開來,這並不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本質方式。因此確實,AR技術(比如Hololense)解放了我們的雙手,使我們能夠直接通過視覺與信息世界交流,這確實是更符合時代的方式。同時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來源於視聽味嗅觸等各項感知,手機阻斷了其中的若干項並且使它們無法與現實世界相融合,而AR/VR技術能夠實現共感官效應(以前在一本研究人類大腦的書上看來的),讓我們的這幾種感知方式能與現實世界結合在一起,更符合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

但是想說一句,手機、平板、電腦,分別是從屏幕和交互方式的角度切入的三種場景,未來通過AR/VR來替代手機和平板的可能性相當大,電腦的交互方式可以由AR技術替代,這在影視劇里倒是經常能看到,但是kindle我得表示一下疑問,回想一下 無紙化生活好像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人提出的了,但是直到今日都不太可能,而且即便現在的電子設備如此發達,人們對於紙製品的愛好仍是非常旺盛,就拿書而言,雖然任何一個電子設備都可以數字化的再現一本書,但是從交互上來看,書的交互方式與電子化從信息層面上講並無區別,而從產品上講,任何終端都不過是內容的延伸,每個人對這種終端的選擇都是個性化的,個人認為kindle在這點上與紙質書和AR/VR都會成為消費者自主選擇的方向。

至於輸入和交互方式問題,我並非該領域從業者因此研究不多,不過據我所知現在在眼球追蹤技術上已經有多家公司取得進展,可以以此來實現交互,至於輸入我實在不知道,或許會藉助其他可穿戴設備。如果延伸一下的話,在其他領域有很多公司已經能夠實現機器與人腦的連接,我想這應該也能在輸入方式上產生一些垂直創新的點。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認為AR/VR這種多維世界更適合圖像化的交互形式,而以文字為載體的信息交互個人認為千百年來在紙質(或者石壁、甲骨等)媒介上應用的很好,也更符合文字的表現形式(偏二維)。所以從用戶角度來看,如果沒有適於在AR/VR設備上合理的輸入設備的話,我認為人們會用AR/VR去運作圖像化更強的信息流,而將文字信息依舊通過其他輸入設備來完成。但我更願意相信人們能夠找到一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再順便說一下,AR/VR領域認為讓大腦與信息世界直接交流(電影黑客帝國中的那種)是他們的終極目標,但很明顯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說一下題主所說的幾類APP在AR/VR中的樣子,這對於產品汪而言真是項艱難的任務。。。但是本質上講,只是交互方式改變使得產品結構需要改變而已,而對於產品自身邏輯而言仍具有其原有的價值,比如這類產品依然是對信息流的展示、分發和管理,產品解決的用戶需求、使用場景、幫助用戶降低解決成本等核心考量要素也依舊沒變,但就如同將二維世界變為三維世界一樣,產品團隊在設計產品時所花的心血要大得多了。如果要我來開腦洞想一下那會是什麼樣的APP,我覺得淘寶等應該是像mindpalace一樣的,這對於用戶發現內容、篩選內容都具有極大的便利。微信自然是全息或者VR技術,似乎已經有很多專攻社交領域的成品了,我對VR最初的了解就是來源於一款MIT媒體實驗室的這類產品。對於微信和知乎而言,可以想像,如果只是想以文字為主要載體的話,根本用不到AR/VR技術(或許說的有些絕對),它們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夠呈現信息的終端,換言之,屏幕。AR/VR能做的就是給了它們一個大大的展示界面,而三維的界面對於文字化信息而言,從用戶角度能夠建立更多的信息與信息間的連接,因為它將文字原先的二維界面變為了三維,這種縱深度加上圖像界面的廣度給了文字信息如mindpalce一般的想像力,研究過東尼博贊書的知友應該更容易理解我的意思,我實在想不到更容易解釋這個問題的方法,不過簡單說就是像東尼博贊在思維導圖和快速閱讀中對於人腦處理信息的理解一樣,AR/VR可以以更符合人腦認知方式的形式展示和處理信息。

相應的,我認為當我們設計的設備更符合認知方式時,它所涉及的層面也將不僅限於工業設計或某項信息技術,而還需要考慮到神經科學等與人本身認知能力相關的領域,才能最終開發出一款最適用於人類的設備。


完全不可能

VR限制了人的活動,而這個正是手機的最大優勢,你可以上班時偷偷來一局遊戲,但你不可能去玩兒VR,老闆會讓你滾蛋的。

人的一天(除去睡覺)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不可能有時間來玩VR,可手機隨時都可以。

所以,VR/AR最有可能替代的不是手機,而是電腦。當VR/AR替代電腦時,我們將進入新的時代。手機將由別的便攜移動設備來取代,但絕不是VR或AR。


我覺得任何行業沒有取代,只有結合!VR會和手機功能結合,改善手機顯示方面的用戶體驗!使手機視頻,遊戲等體驗更完美!


會吧~~

看了Meta的AR眼鏡,我覺得10~15年不太現實,但在未來還是很有可能的。。它與Google Glass、Hololens不太一樣,不是將手機操作系統移植到可穿戴設備上,而是通過與大腦交互的方式來進行的(看Meta創始人說的吧? ? ?)

這是通過眼鏡看到的全息照片

最後他也展示了全息視頻通話

至於外觀笨重這點,他也有提到(雖然我覺得meta2看著挺酷的O(∩_∩)O~~)

未來到底會怎樣,誰知道呢?不過一切還是皆有可能的。。。


先拋開這個問題本身不談,我們先來想像一下當電子產品高度進化以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就是所有的電子產品功能集成到一個終端中,這個終端一定是小巧輕便,卻又無所不能。其實這樣的設備早已有了名稱——攜帶型計算機。

手機能否實現這樣的場景?顯然是不能的,因為人和手機的交互方式決定了手機的使用方式和功能,二維平面和簡單的三維交互無法滿足所有使用場景的需求。所以手機註定是輕度使用的產品,重度場景根本無從發揮。

所以說吧,感性的憑直覺的去考慮這個問題,電影沒能取代小說,電視沒能取代電影,電腦沒能取代電視,手機沒能取代電腦,VR也不能取代手機。

這句話實在不敢苟同,因為電影、電視、小說根本就是不同的使用場景,手機和電腦使用場景也不一樣。看待VR/AR能否取代手機,應該如何類比?其實他們的關係更像是DOS操作系統到Windows操作系統,2D遊戲到3D遊戲之間的關係,因為VR/AR和手機的區別,並不是硬體層面的,而是交互方式和信息呈現方式的革新。

手機是二維的信息呈現方式,VR/AR是三維的信息呈現方式,手機可以實現二維和簡單的三維交互,而VR/AR可以實現複雜的三維交互。

說到底,交互方式和信息呈現方式決定技術的前景。

所以說,按照 VR/AR 的技術層次,如果還要維持輕便的體積,解決手機的基本需求就已經很難了,然而現在的手機功能不僅僅是電話和簡訊了。1000個人就還要解決1000個人的不同需求,可以想像,VR/AR 在智能化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10-15年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當然如果真的有一天,技術進步了,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實現了,那我的回答可能就要改變了。不過,如果真的有那一天的話,電腦應該也被取代了。

作者:野火Taffy

鏈接:手機在未來會被AR/VR 設備替代嗎? - 野火Taffy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到這裡,我覺得你一點也不了解VR/AR,或者說你對於硬體的認知實在是太匱乏了。目前的VR/AR硬體和手機的硬體構成並無不同,而且VR/AR的硬體性能和手機性能頂尖的旗艦手機處於同一水準,而且目前大部分VR的攜帶型頭盔,根本就是以手機作為載體的,所以我不是很理解什麼叫做解決手機的基本需求就已經很難了,因為目前VR/AR早已實現了通話的功能,而且如果你有關注最新的消息,微軟的黑科技Holoportation甚至已經可以做到讓人們「面對面」進行交流。VR/AR的應用程序(App)目前稀少的本質原因是因為人們還在探索如何在這樣的一個360度三維環境中將信息呈現給用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應用的開發將越來越多、越快、成本越低廉。參考一下蘋果手機給智能手機帶來的革命,我覺得VR/AR帶來的革命已經很近了,也許5年,也許10年,就已經可以達到大範圍普及的程度。

再來說一說使用場景的問題

VR/AR的使用場景和手機、電腦均有重疊,手機的使用場景是移動型場景,電腦的使用場景則是固定型場景。而VR/AR則兼具了這兩種使用場景。VR/AR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根本原因在於VR/AR突破了傳統屏幕的束縛。Your screen can be everywhere!在辦公室里想看電影,可是電腦的屏幕太小?沒問題,直接可以呈現IMAX影院的效果。在逛公園的時候突然要處理大量的公務,手機屏幕太小導致效率低下?沒問題,直接在VR/AR中處理,想要多大的屏幕都行。這是這種可以不停變換的信息呈現的空間,使得VR/AR的應用場景超越了手機和電腦(不包括伺服器,不過依然可以使用VR/AR對伺服器進行遠程管理),甚至達到了隨心所欲的程度。

一個有著如此廣泛應用場景的設備,目前雖然受限於性能、受限於功耗,還處於一個很初級的階段,但是這並不能影響這項技術本身的光明前景,就像很多風投預估的那樣——VR/AR是一場必勝的持久戰,它終將進入千家萬戶,取代手機和PC,成為人們全新的終端設備。


未來的手機或許會換一個形式,在逐漸進化的過程中改變了外形和用法,比如


取代手機只是一小步。如果能直接投影到視網膜甚至直接傳輸信號給大腦,那非腦功能性的失明失聰就不是個事兒了。


如果真的取代了,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的眼睛會出問題。


升級成可穿戴設備,眼鏡或者手環之類的,最強大的就是植入人體吧,由大腦神經控制操作

http://weixin.qq.com/r/J0ixqYPE1t6prcfK9x01 (二維碼自動識別)


手機變成手錶的樣子,帶有VR功能!的確現在設備太大了!


首先,手機的拓展化名稱應該是,可移動手持智能設備。

所以,VR只能成為手機的一部分。而不是取代。


電子產品換代這只是成本問題,未來很有可能。


我的看法:如果時間是近10年的話,有可能。但未來一定會。

現在智能手機的功能是電話和互聯網信息通訊,同時兼具一些功能性和娛樂性功能。

如果要設計一個替代手機的VR/AR商品,我認為眼鏡應該做到至少和現在的近視眼鏡差不多大小,足夠的輕便。輸入問題其實比較容易解決,一個小型的藍牙鍵盤帶上觸摸板功能即可。

在這個基礎上,不論是語音還是信息通訊都可以很輕鬆的實現。功能性和娛樂性的功能都可以在VR/AR的場景下獲得增強,這就為VR/AR替代手機提供了基礎。

強調眼鏡的大小,是因為目前可見的虛擬現實眼鏡產品除了Goolge Glass外,無一不是龐然大物(與手機比較)。因為從事這個行業,我手上的VR眼鏡也有好幾個了,但是沒有一個小到我願意隨身帶出去,然後在有空的時候拿出來使用的(本身功能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如果要替代手機,至少在便攜性上要達到不影響出行的水準吧。進一步期望做到近視眼鏡的大小,是期望佩戴上後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用在跟人說話之前還得摘先下眼鏡。

做到微軟HoloLens大小的產品(這個不知道咋個理解,人家本身就是這個產品呀),我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用途就是替代電腦顯示器。如果清晰度足夠高,利用這類技術模擬超大的顯示屏幕(目前SteamVR的VirtualDesktop就是用來干這個),可以極大的提高工作效率(雙屏多屏現在已經比較常見了吧)。

把設備做到近視眼鏡大小,可以在鏡腿接根線然後連接到一個可隨身攜帶的小盒子上,這樣的設計在目前都是可以實現的,藍牙鍵盤啥的也都已經是成熟的技術。因此,在幾年內把這些技術進一步便攜化,以及其中核心的顯示技術的成熟化(感覺Magic Leap的光場顯示技術就很符合這個場景),還有就是此類設備所需的操作系統和應用生態環境的構建,我感覺在十年內達成應該都是有可能的。

大家可以想想,十年前我們知道啥是智能手機不?


「會」並且「不會」。

會被取代,但並不是任何現有設備。

敬請等待下次革命的技術藍海。

目前的任何VR或者AR設備僅僅是開端。


兩年之內,VR會逐步取代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遊戲佔有比例,同時,將會轉入電商及傳統行業模式中。總之,五年之內,VR將會作為市場份額的主流方式。


不會吧,需要通過手機來看VR啊!


正確方式我覺得可能是手機支持AR/VR,手機作為移動終端路還很長


應該是某手機商增加虛擬現實功能吧。畢竟現在的這些移動廠商有錢啊,而且還是現金!出一個技術買一個技術。


推薦閱讀:

iPhone上你用的是什麼音樂應用(軟體)?為什麼?
為什麼一些國產手機應用初始界面的進入按鈕都要使用「立即體驗」四個字而不是「立即進入」或「立即使用」?
普通用戶對智能路由器到底有什麼需求?
如何推廣 Windows Phone 應用?
剛剛開始使用Nokia Lumia 1020,求Windows Phone 8平台軟體推薦?

TAG:移動應用 | 手機 | 增強現實AR | 虛擬現實VR | HTCV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