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心理學的應用領域中,出現了哪些「非傳統領域」?

之前有看過「神經營銷學」,利用人們的一些生理機制提升廣告的效果,具體可以參考這個回答:神經營銷學到底是怎麼回事?

很好奇目前還出現了哪些非傳統領域的研究,分別都是研究什麼的呢?


--2015.09.25修改填坑

--2015.09.26填坑(國外團隊)

咦,為什麼我會被邀請到--

我先自作主張地界定一下我理解的「非傳統領域」。我在選擇說「運動心理學」作為這個「非傳統領域」時,我覺得不應該啊,因為我對它非常熟悉,我了解國內、國外的運動心理學都正在做著哪些方面的研究。但卻有常常被人好奇打量的經驗,我想,「運動心理學」也可以被認為是」非傳統領域」了,因為即使有人說我知道我知道,我想,他們知道的也只是他們認為的運動心理學了。

(0925:所以說,如果我的回答刷新了你對"運動心理學"的認識,那就估計認它為"非傳統領域"吧.)

前兩天去參加一個ERP的研討會,吃飯的時候,一桌子的人各自介紹自己來自什麼學校,當我和同學說,我們從「XX體育學院」來的時候,他們問「那你們需要會什麼運動項目嗎?」我們說「不用,但會了更好」,他們問「你們經常接觸世界冠軍嗎?」我們說「我們沒有,但也有這個專業的一些同學可以」。他們問「世界冠軍的被試費會不會很高?」我們說「一般...不要錢」……這樣的情況,我們都習以為常。那作為「非傳統領域」的運動心理學,它在做什麼呢?

在我的理解里,運動心理學包括了兩個內容(教科書是三塊):一是鍛煉心理學,二是運動表現,(教科書說還有學校體育心理學)。

還是在我的理解里,國內說自己學運動心理學的人,其實,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上並不好,原因有三,一是很多人半路出家;二是體育院校或體育系教出來的心理學本科教學質量真不太紮實;三是那些真的很紮實的人,他們不承認自己是「運動心理學家」;(我曾經理解Dr.Wei算運動心理學的,因為他做的東西和motor有很大關係,但後來看安人心智出的《追時間的人》時,發現,人家很明確說自己不是搞「運動心理學」的。

——————以上算吐槽——————

下面認真說說這個「非傳統領域」。在我心裡,它分兩大塊:

1 「鍛煉心理學」,也就是運動鍛煉如何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當然,這聽上去特別像是運動生理生化要做的事情。所以運動心理學它們的研究更傾向於認知,運動鍛煉提高 了人的認知能力(有氧運動完了以後,你的抑制能力提高了,你的注意力集中了等等),還有運動鍛煉提高了人的情緒體驗,還有運動鍛煉以後人的社會認知也會發生變化,還有有氧運動可以提高人的控制能力(比如,我的師兄就研究了「運動戒毒」這回事,討論了什麼樣的運動強度可以降低成癮者的渴求度,還有這樣的干預手段要堅持多久效果就能有用藥的程度,當然為了B格,ERP、fMRI這樣的手段也會被用上)

2 「運動技能」,我理解這個運動技能,還分兩方面,一是服務於運動員的,從不同的方面(比如情緒控制,比如動作技術)來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能,也就是運動成績;二是了解人類運動和感知系統是怎麼工作的。當然這樣的研究可能還是需要藉助於優秀運動員。說兩個英語單詞,我想了很久也沒想好對應的中文,大家可能更能意會一些,一個是perception-motor system,另一個cognitive-motor performance。看上去差別很大,看看文獻又覺得相近,仔細想想又覺得差別大(好了,我就是那個基礎特別不好的人— —)

———以上是活在自己世界裡的我回答的,下面是看了一點外面世界客觀的我回答的———

一、當然,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奔著這麼幾個方面:

(1)服務於運動隊,有時候運動隊出於不得已的情況,常常會出現個案研究(曾經有師姐服務運動隊,頂尖運動員全國就那麼5、6個,來給她當被試,採回數據,畢業答辯的時候,答辯委員會說,你這個人數這麼少,不能說明問題啊~~)這塊我說不了詳細,因為我從沒去過運動隊(雖然我曾經讀這個專業就是為了夢想去某隊,真是年少輕狂),但只能說,他們的工作看上去特別微不足道,甚至在金牌背後都提不到他們,但他們卻也都是付出了全部的熱情和心血和時間和該做的在裡面了。真的,做成功了可能沒你功勞,做失敗了,你就逃不了干係。競技運動一向如此。

(2)想「解剖」了運動員大腦的。最近腦認知熱門,也熱門到了運動心理學裡面,而且也是熱門了很多年,摸索了很多年。從之前母學科的人都瞧不上一眼,到現在慢慢也被認可。這一塊研究,我們都很清楚,優秀的運動員,他們在很多方面其實特別出色,在運動領域這樣一個變幻莫測、因素極多的環境里,有時候,細細想,真覺得是奇蹟。這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選材,另一方面可能是長期的訓練。以前,這一塊的研究探討運動員的預測能力為什麼這麼厲害(和沒訓練過的人比,球沒出手,他們就知道球往哪兒飛),也探討運動員的運動能力為什麼這麼厲害(動作的控制和協調,還有遷移啊都比沒訓練過的人牛逼),現在更多的研究,在探討這兩者是怎麼相互作用的(perception-motor coupling)。這些研究多數都是要藉助像TMS,ERP,fMRI,包括虛擬現實、運動捕捉這樣的工具來完成的,不過國外的團隊也會設計出非常巧妙的行為學研究。(之前,我們有位老師說,他的目標是要在某個SCI【IF10來分那種】上發文章,才覺得完整。我總覺得痴人說夢,運動心理學能被認可就不錯了,還要這麼高分。但後來當我看到這個領域,一些國外團隊的發表的文章里,才開始理解這方面研究的意義。是要通過優秀運動員這個特殊群體,來知道大腦是如何在知覺信息和運動信息中進行加工和處理的,非常有意義。而且這些團隊發的都是讓我覺得極仰望的期刊(IF動不動就上兩位數)。

(3)運動鍛煉提高人生活水平。這個前面說過了,基本現在對於「運動鍛煉」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已經有很大認可了。所以大家現在更多的研究就傾向於不同的人群(青少年、兒童、老年人、特殊人群等),其次就是運動的方式、時間,當然也有涉及情緒啊,獎賞啊這樣的內容。哦,對了,鍛煉領域裡面,還有問卷和建模非常熱門,比如了解人運動動機,建立一個運動動機的什麼模型,這個都以問卷為主,連行為實驗也很少用到。

(4)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其實這塊有時候就會和生物力學混起來。比如研究某個體操運動員的跳馬動作,一個世界第一,一個全國第一,他倆在起跑、起板、撐馬、空中各個階段里力學分析有什麼不同。當然這塊不止這些,我之前理解Dr.Wei是運動心理學家,就是因為他早期做的研究更多是與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有關的,比如把技能的控制和學習放到臨床上,那就可以用做評價手段(比如中風或者阿茨海默綜合征的早期癥狀也會表現出運動控制能力的下降),讓一些特殊人群做手部的畫線動作,然後用測力板去記錄分析動力學上的特徵,那麼就會表現出與正常人群的差別來;另外很大的一個作用就是用到康復上,這裡的康複比較多是動作的控制,裝了義肢的人怎麼再去學習行走這是早期的內容,現在更多一些的,會運用人的動作原理去開發機器人或者機器,但這非常非常難,Dr.Wei就說了,人的運動能力有多精妙,你看他們做機器人的就知道了。要多少種演算法都用上,都做不出人對肌肉控制和通過對外界反應再去控制肌肉的這種靈活性。

其實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控制應該算是比較好理解的,因為人每天都是有motor這個事情發生的嘛。當然,這個領域說簡單了,他們就研究一些比如學習技能的時候,或者目標動作的時候,有反饋和沒有反饋有什麼差別;或者是動作的遷移,投飛鏢差不多學會了,往人家手上綁塊鐵,讓被試再投,看要多少可以學會再鐵塊投很准;但如果之後要深入學習或者是有很好的建樹,那麼就需要比如物理學、數學、生理學這樣的基礎(後面國外團隊提一個很牛逼的小哥,他就是數學系出身的)。

(5)學校體育心理學

學校體育心理學在國內越來越落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鍛煉心理學的不斷發展,另外可能是研究的技術手段,還有研究的價值在不斷下降。我記得10年的時候,全國運動心理學大會還有一個會場是在討論學校體育心理學這個事情的,但現在,從十科大的情況來看,做這方面研究的文章已經連書面交流都要排不上了。學校體育心理學適合的對象一般是本科院校的學生,因為第一被試好找,搞科研的都是高校老師,自己學校的學生做被試省了很多麻煩事兒;第二初高中連體育課都快沒了,誰來給你整個研究;第三小學幼兒園,這個被試群體是好,但一般能給當被試的話,主試就不捨得讓他們做學校體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更多的可能就是發展心理學與鍛煉心理學結合了,比如運動鍛煉與兒童認知發展,或者兒童運動能力發展這樣的研究。

以前關注的學校體育心理學主要就是說老師怎麼把體育課上好,怎麼教運動技能才最符合心理學的規律。比如說一個班學生學網球,一半的學生每天有反饋,說你今天打到了幾個,打丟了幾個,主要什麼問題;另一半學生啥也不說,練完就走,兩組練的量一樣,但看哪個教學效果好;還有就是比如體操課上教學生跳馬,怎麼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態。這些研究感覺應用性很強,但其實它實驗性非常低,甚至是沒有實驗,所以他出成果就很困難,所以在現在的高校評價機制里,老師們也不太會往這個方向去了。

但其實,現在就算是學校的老師,如果不是天天奔著搞研究,就上上課的話,大家都會迷惑什麼是「運動心理學」。前段時間,「十科大」(第十屆體育科學大會,體育圈兒里最高規格的會,有些學校入個口頭報告,就當是發A類核心了)徵稿,你寫個文章,自己往自己領域投。我後來看一眼,我也疑惑,倒底哪些算運動心理學啊?什麼《XXX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XXX體育院校大學生人格特質》、(忘了,想起來再說)。所以,對於「運動心理學」的理解還是十個人十個看法。可是,寫這麼多,只是想說,運動心理學它有許多大家乍一眼不到的內容。包括現在,我的家人也會在看體育比賽里,有人超水平發揮或者突然輸了時,讓我分析分析人家心裡怎麼想的。(當然我很認同說,如果我能一句話給他們說明白我的研究意義,那研究是到位了)

二、國外的研究

這一塊應@chen ayumi 的要求,我就乾脆把我了解的在做運動心理學相關領域的國外團隊介紹一下吧。可能會比較凌亂,我想到哪個就寫哪個了,大大小小的都寫,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看。

然後說相關領域是因為,雖然他們做的內容比較地「運動心理學」,但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是搞運動心理出身,甚至不是搞心理學的。嗯,介紹下去就清楚了

先偏心地從熟悉的開始介紹,結合我最喜歡的Research Gate:

1 Paul Ward. 這哥們兒是英國人,但認識他的時候,他還在美國密歇根,他很爽快,當時我們學校辦會議,想邀請老外,而且只給落地招待,也不給報機票,根本不認識地給他們發邀請函,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來,來的時候來柱了根拐杖,說在美國現在冰天雪地(當時是10或11月吧),走路不小心摔了。

他是A. W. Williams的學生,Williams都可以算是知覺預判的鼻祖了,所以Ward在做運動的知覺預判方面是出了非常多的成果的。但他大部分的研究還是偏行為,比較少去談機制和大腦加工特點。應該說,Ward的研究在運動領域的出境率要高於在認知神經的領域。所以這些預判都相對的局限在運動這個特殊環境下。

2 Bradly Hadfield

Hadfield的團隊在10年以前比較多研究的是運動員的認知加工效率上,是非常早期開始使用EEG技術去探討這個問題的。比如像射擊運動員、乒乓球運動員在完成與項目相關或者不直接相關的認知任務時,大腦不同頻段的工作狀態。之後再近期一些,他們研究的對象逐漸拓展到軍隊、飛行員這樣的人群上,比如他們的工作負荷或者說記憶負荷最大承受量是多少,在不同承受量條件下,他們的運動技能(motor performance)如何表現。所以,cognitive-motor performance是他們團隊如今研究開展非常豐富一個領域。

3 Konrad Kording

這就是我之前提到,具有非常強數學系背景的人。

http://koerding.com/ 這是他實驗室的主頁。主要的研究領域是感知-運動系統。但這個團隊的厲害之處,是可以用行為學的研究把感知和運動做到極致。成果更是隨隨便便就出來一篇Nature的。但他們的研究可以說是運動領域裡,但他們在心理學的基礎領域裡貢獻很大。

在找這個人研究的時候,發現他的一個學生(或者訪問學者?我不清楚)是Dr.Wei,因為還是有不少文章的合作的。

4 Cosimo Urgesi

做運動知覺預判裡面,義大利的研究真的很厲害,就是我上面說的,完全刷新了我覺得知覺預判發不出好文章的想法。13年的時候,他們往Cerebral Cortex和15年在SCAN上發了兩篇系列研究,兩個雜誌的影響因子都高於5,而且是在神經科學中非常被認可以的雜誌和文章。這兩個實驗設計都非常巧妙,是把以往感覺快走到盡頭的用時間阻斷技術來感覺知覺預判帶入了一個新的高度。也沒有用像fMRI,這樣的高精尖,靠一個行為實驗和一個TMS輔助驗證得到了高分。

義大利應該有挺多團隊做這一個方向的研究,都很出彩。要了解,可以通過ResearchGate,畢竟都是一個網路,在合作者裡面可以很好地發現這些團隊。

突然覺得團隊很多,寫的有些片面,大部分都集中在知覺預判的領域了。先收個手,覺得這塊還應該好好理理,現在面太小,太雜了。後面有時間,我分版塊再整理一下~~

最後,坑應該算都填了吧,只是填得不太好看啦~~~~第一次在知乎寫這麼多字,不妥之處,大家多多包涵。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於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今天的心理學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繁榮景象。

在我看來,題主所謂的「非傳統領域」就是原有的心理學領域的深化或者交融,有學科內部的交融,更有跨學科的交融。比如當下最熱門的認知神經科學就是多學科的融合的產物。以及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來的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發展認知神經科學等等。這是微觀方面的。從宏觀方面來看,進化心理學的提出讓心理學家對人類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是一種全新的角度來解釋人類行為。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上發表過一篇題為 Experimental Philosophy 的文章。沒錯,所謂的實驗哲學就是用心理學的實驗法去研究哲學問題。 哲學並不僅僅靠思辨了,傳統的科學研究方法也滲透了進去。

最後,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傾向於模塊化、主題化。究其原因還是學科之間的交互作用。比如津巴多研究害羞,其實我們很難將害羞歸為某一個具體的領域,這一主題融合了人格、社會、生物、諮詢、臨床等等這些傳統心理學領域。再比如他的另一項關於時間觀的研究,最初這項研究是人格領域的,後來拓展到社會、跨文化,到後來甚至到了臨床治療方面(津巴多時間觀療法)。再說決策,本身決策的問題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小問題,後來變成了一個大問題,到現在決策幾乎可以成為獨立的領域存在。因此可以說,世上本沒有領域,研究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領域。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大膽設想,人類的足跡已經上天入地,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一個領域叫太空心理學,甚至外星人心理學呢!


@yzlovekid 剛好提到了我想說的「非傳統領域」到底是指什麼,這樣回答可能有點跑題了,但是先讓我來界定一下,然後再來說一些可能非本專業的人認為是「新領域」的領域。因為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其實心理學並不存在什麼「傳統」或者「非傳統」的研究領域,心理學本身就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所以會和人類活動相關的心理學都可以搭上邊。要說「傳統」,不如說心理學一直在研究的幾個經典方向,從《普通心理學》可以看到「生理基礎、感覺、知覺、意識、學習、行為、記憶、認知、情緒、智力、人類發展、動機、人格、心理健康、社會等,這就算是普遍稍微入門的人可以知道的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了。所以我認為題主說的非傳統在我看來只是不同研究方向的混搭而已,而現在這種混搭是很普遍的,有些時候在業界人士看來只是「換湯不換藥」,或者一些小的分支由於應用的需求而變得比以前普及了。比如題主說的神經營銷學,不過就是看上面我所說的幾個經典領域在消費這個行為上的影響,這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人研究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心理學的發展確實慢慢向應用性發展,即使是很多基礎研究,最後也可以應用於日常的生活中。

如果說非傳統領域,比較新興而又不多見的,我可以舉一些例子,這些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中並不會覺得新奇,只是大家不容易把這些聯想到心理學上,我無法一一細數感興趣的可自行查閱。例如,書法心理學,研究書法對各項心理反應的影響。再比如現在很火的用戶體驗和人機交互,這需要橫跨跨心理系和工學院,現在很多都在工學院做,但其實早期 比如二戰時期的美國,都是很多心理學家在做人因工程的設計。上面比較涉及到認知領域的應用,如果說諮詢的應用,現在也有很多人專門開始做運動員諮詢,關注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或也有人研究把」心理諮詢「中的一些團體治療帶入「公司組織」來做團隊建設,而非用來治療心理疾病。另外我知道的比較好玩的領域比如幽默心理學,研究幽默對人的影響或幽默的機制,這些研究其實就可以教會人們一些幽默的技巧提高人的溝通能力等等。再比如說,時間心理學(個人對時間的認識決定了你看待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決定了你的生活),津巴多很早以前就開始研究了,但在國內研究的人就不是很多,很多人也很難把這個歸為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看起來也很像「非傳統」的。

如果在心理學領域久了就發現凡是涉及人類心理現象的研究真的是千奇百怪,做什麼的都有,而且自己在做這些研究的人真的就不會覺得特別新穎了,哈哈,知之不覺新。就像我們不是音樂專業的,總覺得音樂就是音樂唄,實際裡面一定也大有不同了~

謝邀


謝邀 @劉柯~第二次第二次哦~

其實之前Summer S(抱歉我真的沒有在@里找到你的名字,但是你的文章真的都很精彩)已經從研究對象的角度提到了心理學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的劃界問題,那麼我在這裡從流派的角度進行切入。

-------------------------------萌萌噠分割線

我們都知道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新奇的學科脫胎於西方古希臘哲學和自然科學。於是從19世紀馮特的實驗心理學誕生之後心理學正式以一門學科門類出現之後便產生了種種流派。至今比較受到大家認可的主流觀點和流派包括。

實驗心理學、意動心理學、匹茲堡流派、構造心理學、機能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新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後精神分析學派、皮亞傑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

基本上現階段的心理學的分支大多都可以追根溯源至這些大的心理學流派中的某一個或者某幾個。但是在20世紀出現了一種思潮名為後現代主義,其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反基礎主義。既認為認識活動是社會行為,認知同文化有著密切聯繫,所以對心理事實的建構是社會過程的產物,通文化和意識密切相關,沒有什麼客觀的東西作為基礎。

第二,反本質主義。既認為所謂的內在本質源自於社會建構。

第三,反個體主義。既認為個體的心靈、理性都是文化的、語言的建構。

第四,反科學主義。在這一點儘管後現代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中的人文主義屬於現代主義範疇,但在反對科學主義的角度,兩者是一致的。

所以從上可以看出後現代主義是基本上反對並否定傳統的現代主義的心理學流派的。

--------------------------------分割線日常抖機靈

首先必須提到的就是社會建構理論。在1962年社會建構理論基本成型之後,開始影響心理學的發展。之前的心理學一度在主觀客觀、內源論外源論兩分法之中。而社會建構理論在後現代的立場上極力避免之前的二分法,而是認為根本就不存在於脫離話語而存在的「心理實體」,心理現象是人在社會生活的人際互動中的話語建構物,在人的內部,並沒有什麼情緒、動機、人格,促進行動產生的不是內部的動機而是,話語的操作。其最大的影響就是心理學的情緒、動機、人格等概念和範疇失去了本體論的基礎,僅僅變成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社會話語的產物。

當然社會建構論,遭到了很多的批評。其一是反對社會建構論的相對主義觀點,認為不應否定認識過程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其二是反對社會建構論認為心理現象不存在人的內部而是在人際關係的觀點。反對者大多認為這種觀點近似於激進行為主義。

-----------------------------不割我還沒娶媳婦呢

在後現代主義心理學中其中一個分支便是多元文化論。多元文化論認為文化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一種社會行為不僅受到行為者個體內部因素的調節,也為社會文化的因素所制約,而由於個體某些內部因素也是社會文化的影響下的產物。總的來說行為是社會文化的產物,行為的研究不能脫離導致行為的特定文化背景。

很多人對於多元文化論的觀點抱有支持的態度甚至有些人認為這是繼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之後的第四解釋維度。唯一缺點是在固有的文化背景下推進速度比較緩慢。

---------------------------------咯咯噠

當然在後現代心理學中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分支便是女性心理學。

隨著女權主義的推進和婦女解放運動的進行。後現代女性心理學認為性別並不是內在的特質或特性,從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出發後現代女性主義認為性別是社會協商和互動的結果,是社會對適合於某種生理性別的活動而產生的社會一致意見。後現代女性主義要結構性別差異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第一,認為性別是社會建構的產物。

第二,後現代女性主義認為不存在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女性範疇。生理性別知識決定了女性生活風格的一個因素。

第三,個人的就是政治的。認為科學研究和政治宣傳等社會活動的界限是模糊的。認為性別的分析不僅僅是學術問題而且也是政治問題。

------------------------------------好睏啊

其實從上可以看出現代主義心理學的核心是經驗主義,而後現代心理學的核心是社會建構倫,看起來似乎針尖對麥芒,但是一些社會心理學家在論證一些心理現象的社會建構特性卻用的是經驗主義的實證方法。那麼在某種角度上由於後現代心理學的現代心理學歷史背景,看起來格格不入卻有著太多太多的共同和重疊之處。


我是從事精神心理醫學的,但同時在做神經心理的神經網路等相關研究,曾經擦肩而過一批做我認為可以稱之為神經心理營銷的團隊,其實就好比超市裡東西的擺放,比如每一層擺什麼價位的,這樣更容易提高總體銷量。這是有許多研究的,還有蘭蔻等國際化妝品牌都會有產品視覺神經研究團隊,粉底妝容顏色如何和人臉最完美的結合,讓他人看上去最關注你。這個利用一些電生理設備和視覺投射儀器來分析人視覺的專註點,同時結合一些心理任務,來分析如何吸引或轉移顧客的注意力,當然大腦神經的活躍度和眼動軌跡都會被記錄用來分析。所以說高大上的那些營銷團隊可能就用到這些看似基礎的神經研究。


這個我沒有太關注,不過我願意學習~謝邀


比如說對個人崇拜的心理學研究,他作為一個關鍵要素還是很值得削習一個的~


推薦閱讀:

人們可以從死後的大腦切片中提取生前的信息嗎,此類研究有哪些應用價值?
神經科學領域有哪些你認為的「神級」人物?
哪些領域裡有天賦黨?
脑子不清醒已十年多,求知友有了解情况的吗?
生物智能的信息處理方式在大腦中是模擬信號還是數字信號?

TAG:心理學 | 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