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後十幾萬人投海是謠言嗎?史書原文在哪裡?史書原文是否可能誇張?

鑒於中國史書 對數字 一貫不嚴謹的 記錄態度,史書原文有沒有無限誇張的可能?

是否可以認為,中國史書 所謂 「XX萬」,僅僅是形容「數目很多」而已?


宋史倉促,這一段是有名的例證

別的不說

「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

這得多少船,多大的船,1281年元世祖盡征東南與高麗船舶的第二次征日總兵力不過十餘萬人,而且最多只出航了三分之一,可能更少(元日兩方都可能對戰爭規模做了誇大)。

不過宋史的好處也在於此,內文往往直接抄當時的官私文牘,流行說法(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但是修纂時間最短,500萬字只用了兩年半,而且和其他朝代修前朝史不同,宋金遼三史是在元順帝,也就是末年修的),留下了很多其他正史往往湮滅的歷史痕迹(無論是出自政治目的,還是出自史學目的),從這個角度,元代修史的時候留下這麼一個不靠譜的說法倒是非常微妙的事情了。


宋史記載的是,戰後7日,浮屍數萬。投海自盡的只記載了陸秀夫,小皇帝,太后和一些宮女。因此不能說都是自盡的。絕大多數還是戰死的。


十幾萬人投海是謠言。

宋皇室最後那種窮途末路,根本不可能有十幾萬人,有幾千人就已經很不錯了。紀傳體這種史書,只有在」志」里才有較為精確的數字,在紀和傳里一向是發揮想像力隨便寫。

極少量人投海自盡,有記錄的不過數人。更多的人應該是被元軍殺死。


太原五百完人,最後查出來的真正當時自殺的只有一百人。史籍誇大,也是常有的事。蒙古人不事文學,倉促成書,宋史其實照搬了很多一手材料,史學上看,倒是一件好事。

崖山海戰,宋軍20萬打元軍2萬,1000艘船打50艘船,打到自己全軍覆沒。(請自行維基百科及翻閱史料,查閱崖山海戰全過程)然後10萬人投海?或者10萬人戰死?事實上,元軍的戰術是斷宋軍的淡水,真正海戰水平和實力遠不如宋軍。(宋軍海軍實力是元軍的幾倍)宋軍其實是被渴死餓死的。在海軍敵強我弱時,元軍的戰術選擇是突襲+迷惑+直接衝擊皇帝的中央大船(詳見張洪範的戰術布置,包括以音樂迷惑宋軍等等)。這樣短平快的戰術,會花時間先殺10萬宋軍打消耗戰嗎?況且元軍自己水師只有2萬人。宋軍10萬人被俘、餓死都有可能,10萬人戰死絕無可能。

況且,張世傑最後率幾百艘船臨陣脫逃(突圍),當時宋帝還在,他卻難以顧及宋帝死活,先保存實力要緊。後來突圍出去才知道宋帝被陸秀夫投海了。張世傑後來死在海陵島(陽江),而且是遇風暴淹死的,可不是當場戰死在崖山(新會)。那麼1000艘船中的幾百艘被張世傑帶走了,死亡人數就會大大減少。

這場戰鬥從軍事水平上講,真是元軍以少勝多,處置得宜,頗有長平之戰的味道。宋軍的根本問題是沒有想好突圍之後做什麼,換言之沒有實行積極的防禦戰術,純粹是消極防禦,固守待援(不知還有什麼援軍……)。張陸二人不懂軍事,勉為其難,倒也怪不得。歸根到底還是宋朝重文輕武的體制問題。


宋史中有記載,不過宋史是蒙元人編撰,因此人數應該只少不多。崖山為北岸高地,應是隨南宋撤至此地的子民見海戰失敗,幼帝母后投海赴難後以死殉國。從抗擊蒙元入侵中,民軍奮勇向前的史實看,趙宋子民的家國情懷和血性可見一斑。誓死不做亡國奴。


【史書記載:崖山海戰後十幾萬人投海】不是謠言

崖山海戰後十幾萬人投海,不能算謠言,但是不是事實

不是所有違背事實的都能叫謠言


自己先去查一下資料比什麼都不知道卻在這裡發議論好


為了領功勞,沒有打仗了,最後撈一把,說跳海了,沒有砍到人頭,蒙古也學會漢人那套了


恐怕是把戰死美化成投海吧

比如那段著名歷史發明,八百國軍投黃河

兩個故事的問題都一樣,十萬人啊,連反抗的勇氣都沒有,就投海自殺了?

所以,應該是戰死


諾曼底登陸,你的問題讓我聯想到。


《宋史》的本紀第四十七卷:

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


推薦閱讀:

如果武侯與武穆搭檔,北伐能成功嗎?
明初禁止了哪些家族參加科舉科舉考試,是否意味著明朝對南宋賣國集團的清算?對此該如何認識?
金朝為何沒能滅掉南宋?
現代北方人對金朝還是南宋的歸屬感更強烈?
為什麼南宋要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

TAG:歷史 | 宋朝 | 南宋 | 中國古代歷史 | 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