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翻譯SEP中Aristotle on Causality詞條?

如何翻譯斯坦福哲學百科詞典( SEP,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中亞里士多德的因果觀這一詞條(Aristotle on Causality)


因張老師的西方哲學史課程期末要求上交三篇論文(古代、中世紀和近代哲學),因此我在古代哲學部分選擇翻譯了SEP中關於亞里士多德的因果觀這一詞條作為參考。這幾天只是抽空翻譯了一下,沒有潤色修改。

牛津西方哲學簡史(安東尼?肯尼著,馮俊等譯)第四章第七節有述:「他(亞里士多德)的貢獻是不平均的。他的化學和物理學比起他對生命科學的追問沒有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當他的動物學著作甚至給達爾文也留下深刻印象時,他的物理學在公元六世紀就已經過時了......即使亞里士多德最優秀的科學著作現在也只能引起歷史學上的興趣。既然科學是經驗的,那它也是可解釋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科學就是對於原因的追問。在亞里士多德哲學著作《形而上學》中,他區分了四種類型的原因......他並沒有把目的歸於某種無意識的或無生命的東西,也不是由於某個偉大的設計者,相反,他只是在強調各自活動和結構的功能。還有,他並不是從化學或者物理學中,而是從生命科學的領域那裡得到了最大的鼓舞。即使到達爾文時代的動物學家也還在持續不斷地關注著功能。不過,自牛頓之後,再沒有人去尋求無生命運動的目的論原因了。」

似乎四因說在生物界中的適用性更強。這和進化和意向有關係。也許可以從這個角度做一些探討。

翻譯正文:

亞里士多德的每一種科學都包含在對現實的一個特定部門的因果性的探索之中。如果成功的話,這樣的探索的結果就是因果性的知識,也就是對相關的或者是恰當的原因的知識。對原因之概念的強調解釋了為什麼亞里士多德發展了一種通常被稱為四因說的關於原因的理論。對於亞里士多德來說,對原因的堅實的理解,以及有多少種原因,對於成功探究我們身處的世界是很重要的。

一、介紹

亞里士多德並不是第一個從事於對世界進行因果性探究的人。從最初開始,獨立於亞里士多德,對自然世界的探索就包含在對許多自然現象的探求之中了。比如說,在《斐多篇》中,我們了解到「對自然的研究」包含於對「每件事情的原因」的探求之中;「為什麼事物出現了,為什麼它消失了,為什麼它會存在」。在傳統中,對原因的探求是對問題「為什麼」的答案的探求。在《物理學》和《形而上學》中,亞里士多德延續了這一傳統。在《物理學》開篇中,亞里士多德簡略地敘述了前人工作之的成果。從他的回顧中我們了解到前人的研究都歸結到關於以下一個或幾個原因的知識: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但是亞里士多德明確闡述了前人只是僅僅觸及這些原因而已。也就是說,他們在對原因的探索中沒有包含對這四類原因的牢固的把握。他們缺少對這些可能的原因和它們之間系統性的相互關係的完全的理解。換一種方式,更大膽地說,他們對因果性的使用沒有一個足夠的關於因果性的理論作為支撐。據亞里士多德說,這解釋了為什麼即使他們的探究在獲得很重要的深刻見解時仍沒有完全成功。

亞里士多德堅持四因說是探究周圍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這解釋了他對四因說進行一般闡述的原因。這種一般性的闡述在《物理學》第二章第三節和《形而上學》第五章第二節中幾乎以同樣的文字兩次出現。

二、四因

在《後分析篇》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正確的知識必須滿足以下的重要條件:只有當我們理解了它的原因時,我們才認為我們有了對一件事物的知識。正確的知識是對原因的知識這一論斷在《物理學》中再次出現:只有當我們掌握了一件事物的「為什麼」,也就是原因時,我們才說我們掌握了關於它的知識。既然亞里士多德明確地把對原因的探索設想為對「為什麼」這一問題的答案的探求,並且「為什麼」這一問題尋求一個解釋,那麼把對原因的思考當作對某一類型的解釋的思考就很有用。(我的猶豫是因為並不是所有「為什麼」的問題都尋求一個對應某一原因的解釋,更別說是亞里士多德所設想的那種特殊意義的原因。)

在《物理學》、《形而上學》中,亞里士多德闡述了他對四因的一般性解釋。此一般性解釋的一般性在於,它可以應用到所有需要解釋的事物上去,包括藝術創造和人類行為。這裡亞里士多德列出了可以作為「為什麼」問題之答案的四種事物:

質料因:「that out of which」,例如一座雕像的青銅材質

形式因:「the form」,「the account of what-it-is-to-be」,例如一座雕像的形狀

動力因:「the primary source of the change or rest」例如用青銅鑄造了這一雕像的工匠,給出建議的人,孩子的父親

目的因:「the end, that for the sake of which a thing is done」例如健康是散步、減肥、清潔、藥物和手術工具的目的

這四(種)原因可以參與到對事物的解釋之中。設想製造手工藝品的情況,例如製作青銅雕像。青銅作為質料因解釋了雕像的製造。應注意到青銅不僅是雕像製作的原料,它還是變化的主體,即歷經了變化產生出雕像的東西。青銅被融化、澆鑄來獲得一個新的形狀,這個雕像的形狀。這個形狀作為形式因解釋了雕像的製作。但是,對製作雕像的充足解釋還需要動力因,或者說製作雕像的原則。對於亞里士多德,這個原則就是青銅鑄造雕像的工藝。這有點令人驚訝,需要一些額外的詳細闡述。無可置疑,青銅鑄造的工藝存在於對製作這個雕像負責的工匠個體中。但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工匠在製作雕像的過程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特定知識的表現。這知識,而不是掌握它的工匠,才是應該被作為對動力因的準確描述的顯著解釋性要素。通過把藝術,而不是匠人作為動力因,亞里士多德不僅是嘗試提供獨立於工匠個體的慾望、信念和意圖的對雕像製作的解釋,他是在嘗試提供一種完全不同的解釋,一種不含蓄或明確涉及那些慾望、信念和意圖的解釋。更直接地說,青銅鑄造工藝作為製造雕像的動力因是因為它幫助我們理解製造雕像需要什麼;也就是說製造雕像所需的步驟。但是這種解釋可以不涉及製造的最終成果,雕像嗎?答案斷然是不可以。為了製造雕像,一個模型被製作出來。為了製造雕像,不得不準備一個模型。青銅被融化、被澆鑄,也是為了製造雕像。之前和之後的步驟都是為了製造雕像的目的。很明顯,雕像作為目的因解釋了製作過程的每一個步驟,或者說是在這個製作流程中所有事情被完成的原因。

在對四因的考察中,我們明白了亞里士多德提供了對製作青銅雕塑的目的論解釋,也就是說一個涉及這個過程的目的或結果的解釋。

更進一步,上述類型的目的論解釋並不基於對例如慾望、信念和意圖的心理概念的運用。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藝術品加工提供給亞里士多德一個不涉及信念、慾望、意圖或者任何類似事物的,對自然過程進行研究的目的論模型。一些反對者認為亞里士多德把對自然過程的解釋建立在不準確的心理目的論模型的基礎上;也就是說,一個涉及了無論如何對結果敏感的主體的目的論模型。如果在非心理層面上理解此模型,這種反駁就會被消解。換一句話說,亞里士多德並沒有把自然心理化,因為他對自然的研究是建立在沒有心理因素的目的論模型之上。

澄清還是有必要的。雖然堅持認定青銅鑄造工藝是雕像製造的最準確的動力因,但是亞里士多德並不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要排除工匠個體的信念和慾望。相反,在一些例子中個體對藝術的實現明顯進入到對青銅雕塑的解釋之中。比如說一個人可能會對一個特定的青銅雕塑感興趣,因為這個雕塑是一個不僅掌握了青銅鑄造工藝,而且還把自己的獨特風格融入到工藝創造之中的工匠的偉大成就。在這個例子之中,關注工匠的信念和慾望就顯得非常合適與必要。亞里士多德似乎通過說我們應該「為一般性的事物尋找一般性的原因,為特定的事物尋找特定的原因」來為這樣的例子留下了空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一個作為工匠個體的的偉大雕塑成果時很重要的特點可能對於更核心普遍的情況來說是無關的。為了理解這一點,讓我們把目光集中到對自然的考察上。當一個人考慮一個自然現象的解釋,比如頷前端尖銳的切牙和頷後端寬平的臼牙的形成時,這個人關心的是這種現象的典型情況。換句話說,我們期望此人提供一個為什麼特定的動物典型地具有特定牙齒排列的解釋。這個例子我們等會再談。現在要緊的是理解亞里士多德方案的重要特徵,在嘗試理解他的因果理論時我們必須把這個特徵牢記在心中。實際上亞里士多德發展這個理論主要(但不是完全)就是為了研究自然。

三、自然科學中的四因

在《物理學》中,亞里士多德通過特定針對自然的探究而發展的解釋性原則來建立他對四因的普遍描述。這裡,亞里士多德堅持認為四種原因都必須包括在對自然現象的解釋之中,他還說「探索自然之人的任務就是把為什麼的問題以合適的方式擴展到對自然科學的研究之中」。最好的理解他的目的論進路的方式是這樣的:自然科學關注的是變化的自然體,自然的研究者的任務就是為這種自然變化提供解釋。解釋自然變化所涉及的因素包括質料,形式,什麼產生了這些變化,這個變化的結果。需要注意的是亞里士多德的並沒有說每個自然變化的解釋都必須全部涉及四種解釋因素。相反,他說的是對自然變化的充分解釋可能需要涉及它們四個全體。亞里士多德繼續詳細闡述四因說:形式和目的經常是一致的,它們在產生變化的意義上在形式上是相同的。這是亞里士多德多次打出「需要人來產生人」的口號中的一次。這個口號的目的是為了指出這個基本性的事實:人的產生只能由這個過程的結果來理解,也就是一個完全發育的人。一個完全發育的人是什麼,是通過人的形式來指定的,這個形式在繁衍過程的最後才被完全實現。但是這並沒有解釋為什麼需要人來產生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完全發育的人不僅是繁衍的結果,它還是整個過程的開始。對於亞里士多德來說,對人的產生負責的最終原則是一個同種的完全發育的生物,也就是一個形式上和繁衍的結果相同的人。

由此,自然的研究者經常面臨三種原因:形式/目的因,動力因,質料因。但是,在古代,自然中除了質料因和動力因還有其他原因的觀點是有爭議的。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大部分前人們都只承認質料因和動力因。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亞里士多德不能僅僅滿足於說形式因和目的因經常重疊,他還不得不針對否認目的因是一種真正的原因的觀點為自己的論點進行辯護。

四、為目的因進行辯護

《物理學》包含了亞里士多德對目的因最普遍意義上的辯護。他通過討論一個會被否認自然中存在目的因的反對者搞得更加複雜的難題來證明解釋自然需要目的因的參與。亞里士多德指出,聲稱僅僅通過質料因和動力因就足夠解釋自然變化的人無法解釋變化的典型規律性。但是在考慮這個辯護之前,必須澄清這個辯護不起到證明的功能。通過顯示對自然的研究中忽略目的因無法解釋自然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亞里士多德並沒有因此證明自然中存在目的因。嚴格地說,證明自然展現出目的因的唯一方法是把它建立在獨立的基礎之上。但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並沒有這樣做。目的因在這裡是作為對自然的一個方面的最好的解釋工具,而不依靠目的因就無法解釋自然的這個方面。

亞里士多德討論的這個難題是通過考慮降雨工作的方式來介紹的。天會下雨是因為有如下的物質過程:當上升的暖氣流冷卻並凝結為水滴的時候,水滴接著落下而成為雨。作為降雨的結果,有可能發生的是田地里的穀物被滋養,或者收成被毀掉。但是並不是為了任何好的或者壞的結果而發生了降雨。好或壞的結果只是一個巧合。所以,為什麼不能是所有的自然變化都是以同樣的方式工作的?例如,為什麼頷前端的牙齒尖利,有利於撕咬食物,而頷後端的牙齒寬平,有利於研磨食物不能僅僅是一個巧合?當牙齒這樣生長的時候,動物就存活了下來。當牙齒不這樣生長的時候,動物就會死亡。更直接也更清楚地說,牙齒生長的方式不是為了動物的緣故,動物的生存或死亡只是一個巧合。

亞里士多德的回答是,反對者應該解釋為什麼牙齒經常長成那個樣子:頷前端的牙齒尖利,而頷後端的牙齒寬平。此外,既然牙齒的這個排列適合動物撕咬和咀嚼吞入的食物,反對者應該解釋動物的需要和牙齒的形成之間的固定的聯繫。不是在牙齒的形成和動物的需求之間的確存在真實的因果聯繫,就是根本沒有真正的因果關係,只是牙齒碰巧以對動物有利的方式生長。在第二種情況中,牙齒的生長的方式有利於動物只是一種巧合。但是這並沒有解釋聯繫的規律性。規律性存在的地方就需要解釋,而巧合根本就不是解釋。換句話說,認為牙齒就那樣按照物質性的必要生長,並且它只是碰巧對動物有利,是把牙齒生長和動物需求之間的規律性聯繫忽略掉不解釋了。亞里士多德提供了目的因作為他對規律性聯繫的解釋:牙齒長成這個樣子是為了方便撕咬和咀嚼,這對動物有利。

亞里士多德的回答中值得欣賞的是,目的因作為對動物的存在或繁榮興旺有利的部分進入了對如動物的有機體的器官的形成的解釋之中。在第一種情況中,某種東西對動物有好處,是因為動物沒有這樣東西就無法存活;在第二種情況中,某種東西對動物有好處,是因為動物有了它生存的更好。這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把與對自然過程的研究有關的目的的概念引入時,亞里士多德堅持它的好處:「並不是所有持續到最後的東西都是目的,只有那些最好的才是。」

他對目的因的運用穩固地建立了之後,亞里士多德馬上就進一步集中解釋它在他的解釋構架中扮演的角色。讓我們回到亞里士多德舉的例子,即頷前端的牙齒尖利而頷後端的牙齒寬平的穩定的生長模式。而質料因在對自然過程進行解釋中的位置呢?亞里士多德看起來不能詳細說明牙齒生長中涉及的物質過程,但他很樂意承認一定的物質過程必須得在牙齒的生長過程中佔有其地位。換句話說,在牙齒的形成中不僅僅有這些物質過程,但是沒有相關的物質過程發生就不會有牙齒的形成。對於亞里士多德來說,這些物質過程對特定目標的實現是必要的;在目的達到的情況下(假說)它們是必要的。《物理學》完全致力於介紹假設性必要的概念與它和亞里士多德對自然科學進行解釋的志向之間的關係。在這一章中物質就被設置為假設性必要。如此一來,亞里士多德認可了物質過程在解釋中的相關性,但同時也強調了它們依靠在一個特定的目標之上。

五、目的因的解釋優先權

在《物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建立了對四因的普遍描述來為自然的研究者提供成功研究自然世界必不可少的解釋性資源。但是,《物理學》沒有為全部的自然的探索提供所有的用來解釋的資源。他在《動物器官》中回到了因果性的主題之上。這是一篇相對獨立和自足的完全投入到建立為解釋動物和動物生存所必備的解釋工具資源的論文。在這裡亞里士多德通過論證目的因比動力因在解釋上更加優先完善了他的因果性理論。

很重要的一點是,在《動物器官》的第一本書中亞里士多德沒有為四種因果性的存在做辯護的企圖。很顯然,亞里士多德默認讀者已經對他對四因的普遍描述和他對目的因的辯護一樣熟悉了。亞里士多德在這裡關心的問題以以下的方式呈現出來:既然對自然繁衍的解釋涉及了目的因和動力因,我們得確認哪種是首要的而哪種是次要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沒有比考慮這個過程的結果更好的方式來解釋自然繁殖了。它比導致這個過程開始的原理在解釋上更為優先。亞里士多德依靠的是工藝品製作和自然繁衍過程的相似性和他為解釋工藝品製作而建立的目的論模型。比如說,考慮房屋建造。沒有比用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即房子,更能解釋房子是怎麼建造或正在被建造的東西了。更直接地說,磚和梁以能達成一個確定的目的即建造房屋的方式被組合到一起。在自然繁衍的例子中也是這樣。在這個背景下亞里士多德的口號是「繁衍是因為物質的緣故,而非物質是為了繁衍」。意思是正確的解釋動物繁衍或其器官形成的方式是用這個過程的最終產物來解釋,也就是特定形態的物質。通過亞里士多德我們了解到恩培多克勒把人類脊柱脊椎的形成解釋為胎兒在母親的子房中彎曲和轉動的結果。亞里士多德認為這樣的解釋是不可接受的。首先,胎兒必須有按照那種彎曲轉動方式所運動的力量,而恩培多克勒並沒有解釋這個事實。其次,更重要的是他忽視了要依靠人來繁衍人。也就是說,繁衍過程的開始原則是一個形式上和繁衍過程的結果在形式上相同的完全發育的人。只有通過觀察完全發育的人,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脊柱是由脊椎構成,為什麼脊椎以其特定的形式安排。這相當於探索脊椎在一個完全發育的人的生活中的作用。此外,只有通過觀察完全發育的人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脊椎的形成以這樣特殊的方式發生。

也許現在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亞里士多德認為有四(種)原因,並且同時適當的知識是關於原因的知識或者關於「為什麼」的知識。誠然,至少起初看來這有些讓人疑惑。當我們意識到亞里士多德認為目的因/形式因比動力因和質料因在解釋上更為優先時,疑惑便消解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其他的原因可以被排除。相反,亞里士多德堅決地認為要給出一個解釋必須包括全部四個原因。更明確地說,對於所有的例子來說,一個沒有涉及全部四種原因的解釋根本就不是一個解釋。但是同時,目的因/形式因是首要的原因,對於它的知識就相當於對「為什麼」問題的知識。但是在理解這個觀點的時候有一個地方需要注意。亞里士多德並不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有四因,更別說所有的事情都有動力因/形式因。比如說在《形而上學》中,亞里士多德說月蝕並沒有目的因。在這種沒有目的因/形式因的情況下,例如月蝕,事情是怎麼發生的?月蝕是由於地球處於月球和太陽之間,遮擋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線而導致的。地球的處於中間位置的狀態就是月蝕的動力因。有趣的是,亞里士多德認為這個動力因就是月蝕的原因,它就是對「為什麼」問題的回答。月蝕的例子說明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這樣的:在每種事物中,都有一個首要的原因。必須知道它,才能有合適的知識或者關於「為什麼」的知識。當有目的因/形式因存在的時候,它就是這個原因;但當它不存在的時候,動力因可能會充任它的角色。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亞里士多德可以有把握地說「我們聲稱當我們知道了一件事物的首要原因時,我們就理解了它。」

六、結論

在亞里士多德之前,對自然的研究就是對「為什麼」問題之答案的探索。先人們對因果關係的語言使用進行的詳細檢查和對自然現象的仔細研究使得亞里士多德能夠詳述他的因果理論。這個理論在《物理學》、《形而上學》中被得以最普遍的闡述。在兩處文本中,亞里士多德主張目的因,形式因,動力因和質料因可以作為為什麼問題之答案。

亞里士多德進一步在《物理學》、《形而上學》中論述了因果關係。亞里士多德探索了四種原因的系統性相互關係,並且為目的因的解釋優先權進行辯護。通過這樣做,亞里士多德不僅拓展了他的因果理論,他還建立了研究自然所特有的解釋原則。亞里士多德認為這些原則是成功探索自然世界的不可缺少的工具。《物理學》、《形而上學》都有奠基性的特徵。更直接地說,亞里士多德希望自然的研究者在投入到探索自然世界的任何一個方面之前就掌握了這些原則。

雖然亞里士多德的因果理論是在自然科學的背景下建立的,但是它的應用超越了自然科學的界限。在《物理學》、《形而上學》對理論的最一般的展示中就已經很清楚了。在這裡四因被用來解釋人類行為和工藝製作。另外,任何對自然科學之外進行理論探索也會運用四因說。

簡略地考慮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在這裡追求的是智慧。這本著作的一部分是澄清亞里士多德追求的是什麼種類的智慧的嘗試。說亞里士多德認為這種智慧是物質的科學,即是存在的科學,或存在的科學的一個部分。重要的是,這科學包含在對因果關係的研究中,即對相關原因的搜尋。這幫助我們理解了為什麼亞里士多德的最一般性的因果性理論幾乎以完全相同的詞句在《物理學》、《形而上學》中兩次出現。雖然《物理學》《形而上學》屬於兩個不同的理論領域之中,但是在兩種情況中我們都可以開始最終導致因果性知識的的研究,並且如果沒有對四(種)原因的相互關係的準確把握,這種研究是不可能的。


推薦閱讀:

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對康德的超越體現在哪裡?
大道無處不在,我們在大道中生活,但為什麼會發生違反大道的行為?
兩廂情願的戀童能被正常看待嗎?古人能做到我們為什麼不行?
何為行無為之事?
如何看待《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TAG:哲學 | 因果 |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