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到1961大饑荒,我們提倡「代食品」,食用小球藻。但據說是用小便繁殖。現在網上搜不到危害,請賜教?


確有其事,要說到危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相對於營養不良,那點危害也就算不了什麼了。當然,現在小球藻的培養,必須達到最高的標準才能入口了。比如超凈化處理,破壁處理,要想生產出高質量的小球藻,是需要投入很大的資金來解決污染問題的。不然,那生產出來的小球藻就會出現比重金屬更厲害的微囊藻毒素問題。目前國內小球藻產品最嚴重的質量問題就是重金屬和微囊藻毒素問題。


這件事是真的,在現在看來當時的小球藻飼料級都不如,不過當時的人為了活命只能冒著生命危險吃了,三年饑荒過去後小球藻的大生產也就煙消雲散了,與此同時卻被鄰國霓虹發揚光大成為日本市場銷路第一的保健品

三年困難時期代食品運動:人造肉精和小球藻


很遺憾,這段歷史是真的,小球藻這個東西在一些書中還能查到。


以「小球藻」三字對《人民日報》進行標題檢索,共得18條結果:

最早1958年1月,1條:《小球藻代替糧食 日本科學家研究已有成效 「水中豬肉」營養豐富 繁殖極快一日長百倍》——國外的。

最遲1961年5月,1條:《解決人在宇宙旅行中氧和食物的供應問題 蘇科學家加緊研究小球藻》——國外的。

中間1959年12月至1960年11月共16條:

1959-12《小球藻——可作精飼料 浙江用人糞尿代化肥培養成功據》

1959-12《餵豬的新飼料 小球藻大量繁殖成功 繁殖快、產量高、營養豐富、催肥效果顯著》

1960-01《為高速度發展養豬事業提供精飼料 溫州專區農村大量繁殖小球藻》

1960-01《繁殖小球藻的幾個問題 溫州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1960-01《探索繁殖小球藻的奧秘》

1960-06《繁殖快 產量高 成本低 營養豐富 浙江北京積極發展小球藻生產 各地試驗證明:豬、牛、鴨、鵝食用後體質增強體重大增》

1960-06《大量繁殖小球藻》

1960-06《小球藻 豬飼料之寶 小球藻餵豬增重顯著的幾個實例》

1960-06《全民生產小球藻——瑞安縣大面積繁殖小球藻運動風起雲湧》

1960-06《迅速發展小球藻飼料生產 農業部要求各級主管部門抓緊推廣工作》

1960-07《我國人民在大躍進中的一項重大創造 小球藻生產形成群眾運動 半數以上省區大力培育繁殖,用它作豬禽飼料效果很好》

1960-07《大量生產小球藻》

1960-08《小球藻和它的家族們——藻類史話》

1960-08《改進繁殖技術 大量生產小球藻》

1960-11《深入群眾總結先進經驗 全面開展保溫防寒工作 浙江省瑞安縣 北京中德公社讓小球藻冬季正常生產 山東廣西大搞小球藻生產成績顯著》

1960-11《為明年大量生產小球藻作好準備》

我草草看了一下上邊文章,確實在推廣如何用人畜糞尿液替代有機化學液培養,並測算可數日一熟。但也說到成品一般為小球藻濃縮液,屬於口感極差的飼料添加劑類,不排除有人試吃,但的確不是當成代食品推廣的。

我家那時也用小玻璃罐在朝陽的窗台上養過,大概相當於不流動的坑塘表面的那層艷艷的綠吧,看得見摸不著。

至於是否有人因飢餓拿來食用,我認不大可能。並不是說沒有饑饉,而是因為整個小球藻運動更像是一場因「上有所好」而起的鬧劇,破壞農田挖了大坑後還有蓄水和管理等問題,因為那是一個吹牛不上稅的年代,實際獲得的干物質和卡路里遠少於文章中測算出的數量,就算不嫌噁心也根本不足以充饑。

從最後一篇題目是「明年大量生產」可想見,之前是邊試驗邊吹著。真到明年就上蘇聯去了,不了了之。


確有此事。

在大饑荒的初期,發現豬養不活了,開發小球藻作為豬飼料。

隨著糧食的進一步緊張,1960年10月,胡喬木上書毛澤東,建議在全國推廣小球藻代替糧食。胡稱,推廣小球藻,既可治浮腫,又能「保證不餓死人」。毛採納了建議,全國掀起大辦小球藻的熱潮。

小球藻生長的關鍵要素是採集小球藻培養液。各地稀釋小球藻培養液的種類繁多,最常見的方法是:用人畜糞尿。北京、湖南的經驗是,以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稀釋人尿為最佳配方。機關、學校、工廠、街道普遍建起了培養小球藻的水池,城市居民更是利用家中的瓶罐,培養小球藻。許多家庭讓孩子每天在餐前喝一兩勺小球藻水液,相信小球藻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實際上,這只是糧食極度匱乏的年代中人們的一種預期心理,與科學原理毫不相干。

==============================

在各類代食品中,比較具有實際效用的應是「人造澱粉」。所謂人造澱粉,就是將經過整理的秸、根、葉、莖、球等磨成粉狀,通常將其混入玉米面、高梁面,做成饃或窩頭,食後胃腹部有某種充實感或腫脹感,而不象飲了小球藻液後那樣虛無縹渺。

除了提倡代食品,我們還創新食品加工方法,譬如「糧食食用增量法」。具體操作程序是,將原糧煮到六七分熟後,從湯水中撈出,再用水磨將原糧磨成糊狀,把酵母放在麵糊中,發酵後送入蒸籠蒸熟。其結果是,用傳統方法蒸饃,1 斤面只能蒸出 1斤饃,最多只能蒸出 2 斤,採用增量法後,1 斤面可蒸出 5 斤饃。

------------------摘自高華《在歷史的風陵渡口》

==============================

那大膽假設,對我們來說卻是無情的現實


是真的,小便算是還可以的氮元素來源…當然心理上接受這一點還是有難度的


小便?

這可是農家肥,高大上的有機食品不就是號稱不用化肥,而採用小便、大便各種……做肥料種植的嗎?


槽點是小便繁殖?那確實噁心了點。有的蔬菜居然還用大便澆出來,更噁心了。


代食品到現在其實都有借鑒意義 未來饑荒隨時都有可能重演


看看高華的遺作吧....我記得有一章提到代食品


是用小便繁殖的。我讀研的時候教授曾經混跡逍遙派,說小球藻小便放在太陽下曬,自然發酵,就會長那個。另外就是打雞血。他說以前讀書的時候同學們家裡條件好的就在腰裡別一隻大公雞,到醫務室抽雞血打。而且共用針頭不消毒,也沒什麼病。哈哈!想起現在許多病都是不清潔針頭傳播的。。。


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其實那三年沒什麼特別大的自然災害


推薦閱讀:

CRISPR/Cas9 在研究基因功能中的應用是怎樣的?
SARS 源頭蝙蝠種群體內的病毒依然存在,那麼為什麼 SARS 會「銷聲匿跡」?還有類似的暴發風險嗎?
如何理解《自私的基因》背後的思想?
吃完辣椒後的熱量是從哪裡來的,是辣椒還是自己身體??

TAG:健康 | 中國歷史 | 食品安全 | 生物學 | 50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