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想像的共同體》一書?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


《想像的共同體》很經典,很浪漫。

民族是什麼?

一個人們為了獲取歸屬感而想像出來的團體罷了。

正如標題所言:「民族主義的起源於散布」,本尼迪克特·R.奧戈爾曼·安德森用兩百多頁的篇幅(中文版),嘗試對「民族」這個抽象而模糊的概念進行闡述。安德森在這本書中沒有採用傳統方式中研究民族主義起源的所強調的歷史與文化方面的根源理論,提出了嶄新的,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的定義:「民族」是有局限的,有主權的「想像的共同體」;安德森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觀點對民族主義的起源進行一層層的闡述;將民族主義(近現代)的傳播分為四波。然而,作為世界三大民族主義起源中的constructivism(民族起源解構派),安德森新穎的論點對世界民族主義的解釋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安德森的理論對於一些民族國家(如中國、阿拉伯)的民族起源,民族國家(如美國)內部的民族多元,與不以國家形式存在的民族(猶太人與東亞的衝突)的現象並不適用。但這並不影響這本書在民族主義的研究中的權威地位。

【總結】

全書第一部分闡述的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定義:民族是什麼?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具有「有限性」與「主權」。潛台詞就是,這種共同體是可以被人為創造的。這個定義是浪漫的,因為它聽上去是輕盈而抽象的,強調個體主觀的心理活動。安德森巧妙地避開了傳統學說中對概念刻意的「量化」,或者「客觀」,而是用「想像」或者「認知」來闡述民族主義在個體心目中產生的情形。這是我在如此權威的文獻中看到的最主觀的定義了。反思一下,這種「定性」一般的描述非但沒有使定義變得冗長模糊,反而十分清晰。這是我在所有民族主義起源論中最偏好安德森的觀點的原因。

全書第二部分緊接著的是對民族主義起源的整體分析。安德森在書中認為,民族,是人類在步入工業化和現代化這個過程中的必然結果。原因有兩個:認知論的顛覆與社會結構上的條件。前者提供了與民族類似的共同體的先決條件,而後者則將那些共同體的範圍縮小為「民族」這一個共同體。認知論上,自從世界性宗教共同體、王朝以及垂直型的時間觀念沒落,人類開始發展一種嶄新的世界觀:「世俗的、水平的、橫向的」世界。但社會結構上的條件才是確定「民族主義」的關鍵。受到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衝擊,社會出現資本主義與新型的印刷傳媒。我認為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這句話:「在積極的意義上促使新的共同體成為可想像的,是生產體系和生產關係(資本主義)、傳播科技(印刷品)和人類語言宿命的多樣性這三個因素之間半偶然的,但又富有爆炸性的相互作用」(第42頁)由於這三個因素都來自於人類現代化的過程,因此這個理論非常適用於解釋在工業革命後新興的民族國家的種種情形:如美洲殖民地的民族革命可以追溯到報紙帶給歐裔海外移民接觸的報紙:由於每日更新的報紙提供了共屬於殖民地的信息,同時面向對象僅限於殖民者,因此提供了有限的想像共同體的基礎,由此產生了報紙所對應的人群的共同體:民族。(這個優勢也令民族得以排除其他共同體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既是更具體的闡述,又是對安德森之前理論的強有力的證明(尤其是社會結構中有關方言、資本主義與印刷技術結合的理論。)以人類認知論的顛覆與工業化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衝擊為基礎,安德森接著論證民族主義的「傳播」。安德森將現代民族的起源分成四波:南北美洲的殖民地獨立運動(如墨西哥人或者智利人),歐洲的民粹主義強烈的群眾性民族主義(尤其是英法),官方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尤其是日本的明治藩閥和匈牙利)以及殖民地民族主義(比如巴達維亞)。這三次民族主義的浪潮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最終,通過汲取之前民族主義的教訓,資本主義的知識階級獲取了能夠「盜版」民族主義的方法,將民族這種想像的共同體得以向,甚至是不同語言間的識字群眾宣傳。

第四部分,安德森闡述了民族主義得以「強化」的原因。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章節中,安德森認為是來源於語言、小說、音樂、詩歌等天生註定的元素共同引發的一種「有機的共同體之美」讓人們對「民族」產生如家庭般無私的愛並為之犧牲奉獻;而「人口調查、地圖、博物館」中則強調人口調查、地圖、博物館這三者對民族概念的補充與完善;而「記憶與遺忘」中則強調了民族傳記中傳遞的歸屬感對民族感的加強。

短短兩百頁,安德森在《想像的共同體》中涵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民族起源與散布的理論。這本書相較於其他有關民族主義的著作,有以下的優勢:語言的高效,視角的全面性(或者說擺脫了歐洲中心論的偏見),浪漫的定義,以及新穎的對於殖民地(第四波)民族主義起源及強化方式的解釋。

相較於其他人的著作,比如安東尼·史密斯的民族分類學,顯得簡潔有力,同時又不乏準確的歷史證據。這種理論的簡約與事實的說服力之間的平衡得益於安德森獨特的語言與詳略得當的敘事手法,如果不能像安德森這樣把事例和理論結合的這麼好,那麼要麼結果是虛無縹緲的純理論,要麼是瑣碎的歷史分類……同時,《想像的共同體》在權威的學術著作中算得上是很有可讀性的了。即使在拙劣的翻譯之下,仍然能看出語言的邏輯性,與一些幽默的諷刺。(我尤其鍾愛「把民族那又短又緊的皮膚撐大到足以覆蓋帝國龐大的身軀的手段」這一句)

安德森獨特的生活經歷使論述擺脫了歐洲中心論的局限,使書中的例子來源於不同地域,十分全面。同時,理論的分析也很多層次。在研究對象的範圍這個因素上,安德森本身個人在康奈爾大學接受的充足的學術知識儲備與對東南亞深入研究的背景,使他得以有充足的理論儲備來駕馭對這四波民族主義的論述。心理上,從小在劍橋見識過帝國主義傲慢的安德森本身就懷有一種對殖民地人民的同情心理,這也是他可以繞開歐洲中心論的重要原因。再者,安德森對每種民族主義的產生過程的分析都是涵蓋不同層面的,範圍包含宗教、科技、文化、政治、經濟等諸多因素,比如,在對日本(Meiji Oligarch)的官方民族主義的論述當中,完美的融合了軍事、經濟、國際規範、幕府與天皇的歷史淵源等方面進行闡述,使論證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安德森的另一個明顯的獨到之處是他發明的「想像」的概念。簡約而浪漫。以往的所有社會科學家清一色的都會追求「實證主義」,或者說是刻意地顯得客觀和具象。比如宗教的出現是為了政治的目的,還有老師剛講過的儒教後期的轉化是為了統治者維護統一……歷史在我眼中是冷漠的,是一切以政治與經濟為基礎的數學般的學科。(就像數學公式一樣,「生產力與經濟的發展」這種詞總是作為唯一正解出現,實在是太傲慢了)直到讀到《想像的共同體》。安德森在深入探究對民族認知的存在性的原因上,創意的肯定了人類主管性的動機:語言、小說、音樂、詩歌等天生註定的元素共同引發的一種「有機的共同體之美」讓人們對「民族」產生如家庭般無私的愛並為之犧牲奉獻,從而產生了想像的共同體。或者說,民族是每個個體在歸屬感而不是什麼理性的政治或者經濟的需求下產生的。第一次我感受到文學與歷史的融合:比如古往今來的愛國詩,日本的武士道的愛國精神……同時,安德森對抽象因素的理解力與分析力使得他的理論十分新穎和具有說服力。比如在讀到殖民者的「朝聖之旅」建立了民族的中心,與每日印刷的報紙帶給個體對於整體的想像是民族的起源,這兩個理論時,其中的「朝聖」與「想像」的概念我是前所未聞的,而且下意識地被說服:安德森對兩個名詞的刻畫十分有畫面感,很生動。總之,安德森用《想像的共同體》為例,證明主觀的因素也能通過分析的客觀而顯得有說服力。

最後,安德森對於殖民地(第四波)民族主義起源及強化方式的解釋十分新穎。與一般社科研究者不同,他沒有把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歸因於反抗殖民主義壓迫,而是反過來認為是殖民主義自身的產物:殖民地政府通過人口調查等三個因素,「心理暗示」(也可能我對這個心理學的辭彙理解的有誤)殖民地所屬民族的「存在性」與內涵。這個研究視角十分新穎。如:通過測量和繪製地圖框強化領地範圍的概念,而博物館則通過建立殖民地政府的歷史性,幫助將殖民地「政府」的概念轉化為殖民地「民族」的想像。

安德森將民族放於現代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的背景下,解釋了民族的現代性格。然而,由於過度忽視民族構建中的血緣、歷史與種族等因素,這個理論對於一些「民族國家」(美國內部的多元化)或者不存在民族概念的國家(猶太人、東亞地區)的解釋就不具有說服力了。

首先,安德森沒有考慮族群的因素。以美國的移民為例,雖然美籍華裔從小就說英文,接受美帝官方的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教育與大眾傳媒的宣傳,(滿足安德森對於產生民族主義所必須的同一語言,與暗示民族的傳媒的這兩個要求)但仍然沒有因為同時用英語使美國各族裔變成一個民族,當今美國仍然是一個多種族、多元化的社會。因此,由於安德森過於強調民族的現代性格,無形之中排斥了族群的因素,而美籍華裔的例子則體現了這個漏洞。

其次,安德森沒有回答民族主義是什麼,也沒有對民族建構的具體政治過程進行闡述。我認為,他提及的對民族這種意識形態的鞏固的過程,也就是書的最後幾章,過於強調社會的因素,卻忽視了政治上最有效的強化方式。怎麼想,僅有社會的因素都是不延續民族這麼強有力的共同體的存在的。首先,作為constructivism的一員,安德森的理論給人一種先有「民族主義」再有「民族」的感覺,即,民族是被民族主義(政府或者個體都有)通過對歷史的反覆提示而建構出來並加以強化的(一個具體的例子在第九章:人口調查,地圖,博物館)但他在忽視了地域和血緣關係的情況下,只回答了「民族」,只關注了為什麼民族會在民族主義的影響下產生並得以延續,卻完全沒有回答「民族主義」是什麼。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至少我已經把民族主義和民族搞混了)。除此之外,安德森完全沒有提及「民族主義」創造「民族」這個意識形態的具體政治過程,僅僅是提及了用人口調查,地圖,博物館這類非政治的手段,從社會的角度進行「暗示」民族這個概念。而事實上,我認為這些暗示並不足以建構「民族」的概念。

在安德森理論的局限性上,不得不提起中國。中國的「民族」意識有著很深的歷史起源。早在南北美洲(第一波)殖民地民族主義之前,中國就有「炎黃子孫,華夏文明」的概念了。而這種古老的民族主義與安德森的「工業化」「資本主義」「印刷科技」,或者是社會結構與認知論的變化這些方面通通無關。我認為,中國在千年以前出現的民族的概念來源於動蕩的政治局勢與中華文明的強大輻射力。動蕩的局勢使古代中國人追求除了王權和國家以外的歸屬,而文化的多元性(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有極大影響力的宗教)歸屬感一直處於空缺的狀態,還有自秦朝以來統一的文字、貨幣、度量衡……中國民族起源的因素更多的是歷史性的,而這是安德森理論中被忽視的一種情況。

除了對民族國家的民族起源,民族國家內部的民族多元也欠缺解釋,安德森對不以國家形式存在的民族的現象也無法做出解釋。尤其是猶太人和東亞的分裂這兩個現象。當今東亞地區,這個民族感極強的區域,卻是世界上最為反對主權國家的民族。這種分裂的慾望體現了民族其實跟地域之間的聯繫不是絕對的;同時,也能體現「主權國家」並非是民族必須的載體。這與安德森的理論相悖。(民族必須以主權國家的形式存在。)

儘管有著諸多的局限性,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在民族主義的研究領域的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他選取的人類在工業革命後認知上的變化與資本主義、印刷主義和方言的交互作用這兩個因素,將民族與「現代化」「資本主義」等當下社會背景緊密地聯繫起來,同時也開闢了殖民統治自身(而非壓迫)作為民族起源的因素這個研究思路。最為難得的是,安德森將「認知」「想像」這類主觀而抽象的辭彙用新穎的術語如「朝聖」、「盜版」等詞具象化使人理解,證實了主觀的理論也能通過客觀的論證和分析具有科學性。(在那些枯燥的學術著作中顯得多麼難得!)在《想像的共同體》中,無論是在定義中新穎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想像」的概念,在論證過程中採用不同層次的視角對民族的散布進行的論述,亦或是簡潔有力的理論與詳略得當的事例,都能體現安德森作為一名學術泰斗的學術能力。他對於民族主義較為積極的態度也正體現了安德森作為一名社會科學研究者所必備的人文主義關懷。

感謝認真讀完的你們

歡迎指教。


新思想的黎明,舊時代的黃昏

記得一支著名的黑人靈歌曾經這樣吟誦道:就要結束啦,就要結束啦!就要來啦,就要來啦!對於那些平日里嘻嘻哈哈玩世不恭,遇事想當下並且崇尚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黑人弟兄而言。當他們團聚在耶穌基督的恩典之下,共吟這一支流淌的福音之時。心中的所思所想,應當也只是一份宛如啟明初升之際的寧靜期待。當新年伊始,面對第一縷自大洋中傾灑而至的晨曦之時,人們心中難以撫平的隱於肌膚之下的陣陣脈動,大概也最為的令人無法忘懷。

對於一個偉大的理論者而言,包括本書的作者,我們敬愛的本尼迪克特先生在創作本書的時候,胸中所翻湧不息的,大概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感受吧。

任何的個體,當你身處於一個確定的體系之中,就畢竟無法完全排除體系的影響,看清體系內外的方方面面。這便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道理。但是,對於睿智的個體而言。他們總是有辦法,跳脫既定的文化束縛,看得比別人高,看得比別人遠。本尼迪克特博士正是這樣的一個人,當他伏案此作之際,正是國際上民族之間的爭鬥正酣的年代。數百年來,人們都把發源自異域的民族主義視之為理所當然。從人民個體的角度而言,你生來便屬於一個名為民族的人類集團,並且天生地就應該對之抱有深厚的感情,必須效忠不惜死命並且不得反抗甚至不能反思。從國家的角度而言,一個民族就應該建立一個國家,而一個國家就應該具備一個主體民族。即便找不到也必須生搬硬套,所謂的「中華民族」、「美利堅民族」正是這樣一個刻板思維的影響產物。當民族與神聖或者道德掛上了鉤,它的凡性就必須讓位於其神性。於是它的起源被無限放大,它的功能發揮與否也變得不再重要。

本尼迪克特先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氛圍與環境之中,脫胎出自己獨有的思考與評論的。針對學界傳統上將民族主義發源於歐陸的傳統思維,迪克特先生在結合了諸多史據,並且在簡明的邏輯論證的基礎之上,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論點。民族主義的起源當早於法國大革命,並且肇端於南美的獨立解放運動之中。緊接著,一波波地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自發地或者被動地建立了起來。時至今日,形成了蔚為壯觀的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國際體系。

同時,迪克特先生也明確地指出。民族主義的起源一定是物質的,也必然是歷史的。它不是憑空誕生的產物,而是當年代的齒輪咬合間隙的片刻,諸要素因緣際會的結果。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相輔相成,一旦產生便不易消失。即便是在意識形態的競爭高於一切的冷戰時代,「民族的」的時代也將延續,甚至於將會主導下一階段的國際交往。迪克特先生一語成讖,隨著柏林牆的倒塌,冷戰的風雲剛剛落下了帷幕,隱伏于姓資姓社的敵我之防下的民族的、宗教的、文化的紛爭便緊隨而來。由此引發了幾場區域性的衝突,給剛為冷戰終結而歡呼的人們狠狠地澆上了一盆冷水。

以上的種種,是從內外兩個方面印證了迪克特先生撰寫本書的明智與敏銳。但就理論本身而言,除了其自身敘論的準確性與革命性之外,其本身在邏輯上與精神上所蘊含的價值,同樣值得理論的閱讀者品鑒採擷。

本書除了在理論上具備驚人的突破之外。在立論的前前後後,作者或者說理論所仰賴的思維土壤,心理模式也同樣值得我們揣摩。作為一名理論家,首先應該具備的便是「無法無天」的勇氣。「無法」即在思想上不理會既定的法律規範,同時也包括了引申而出的政治規範。比如法律上規定你不允許謀殺,那麼在思想上你卻應該假定謀殺本身是正確的,而法律規範反而可能是錯誤的。只有排除既定政治正確文化的干擾,才有可能跳脫體制的枷鎖,跳出一個王朝的興替,做出百代千代都依然適用的論斷。「無天」則意味著不僅僅要擺脫政治立場的限制,也要做天理天道的懷疑者,先假定道德是後天的,排除附加於道德規範之上的神聖性。在思想上動搖自小被根深蒂固灌輸的「天道」的基礎,則此以站在時代之上,讓人文科學的研究直面自然,真真正正地打通天與地之間在理論上的距離。

就本書而言,迪克特先生的理論勇氣正是體現在他本人對於民族主義或者民族國家的尊重與輕蔑之上的。首先,就自然的和唯物的歷史觀而言,迪克特先生尊重民族主義的發展基礎,並且敢於斷言民族主義不會就此消亡。其後,迪克特先生在回顧了民族主義對歷史所造成的種種破壞之後,則輕蔑地對民族的道德性與絕對正當性不屑一顧,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反民族主義」的立場,迪克特先生才得以擺脫民族主義文化對個人自小的深厚影響和其本身富於的強大感染力,對民族主義本身在科學上做出精確的論斷。

最後,當對本書的閱讀回歸到我個人身上的時候。服膺於迪克特先生同樣的理論勇氣,我也斗膽提出了我自己的反對的觀點。即民族主義本身其實尚待完善,從總體上它的理論並未臻於極致,落實到歐陸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角落,它本身的影響也尚在持續發酵中。結合新的時代發展特徵,民族主義的理論和制度也將得到逐步地自我修正。當人們厭倦了激進的、充滿暴力的、不擅理智的民族主義之後。嶄新的民族主義,相對理性的民族主義也將逐漸脫胎,結合猶不可能被弭平的地域人群差異,在下一個歷史階段發揮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人不才,就匆匆翻過一遍,所言如有片面/錯誤/理解不深之處還望各位諒解。

這本書知名度很高,被很多人奉為圭臬,當作「神作」,或者是刷新世界觀的偉大作品來拜讀。出口閉口談到民族,談到國家就蹦出一句「哼,想像的共同體罷了。」(然後通常這個時候會配合一臉逼格特高的樣子,老子見識廣懂得多云云)

也許是因為許多人看書單時候被推薦然後就翻翻這本人們交口稱讚的神作,然後就沒有再看過相關的著作,然後就自以為了解了民族/民族主義的定義啥的,其實這是我們常常犯的錯誤——狹隘,一本書是代表不了一個的領域的觀點的,你需要多看幾本去對比看看才能有更多收穫,而不是片面地去讀了一本之後把它當作此領域的聖經,自以為了解了。

好的,嘮嗑完畢,下面正文。

-----------------------------------

容許我說一句:

這本書是一本好書,但是本書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的牛逼(意思也是挺牛逼)。

還有:

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其強調的是民族主義/民族的發展起源過程而不是單單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概念啊摔!!!

先說好的吧:

1.觀點十分新穎,富有啟發性,我舉幾例:

1.作者通過比較方法和歷史社會學的方式,從南北美殖民地入手,避免了霍布斯鮑姆、安東尼史密斯等人的歷史研究中的歐洲中心主義。他認為最早的民族/民族主義起源是在美洲,而西方傳統認為的起源於歐洲是一種片面的「地方主義」,歐洲以及後來的「民族主義」只是對第一波美洲民族主義的「盜版」。

2.在我看到他在論述中世紀拉丁文衰落(可以參考我的回答),王朝崩潰,還有很有趣的「時間觀念的變化」的觀點時,我不禁嘆服於他的天才想法,而他所強調的是印刷資本主義在建構這一種共同體的想像中的作用,以及在他分析第一次民族主義浪潮中的「朝聖之旅」的天才構想和第二波「語言民族主義」中的精彩論述,讓我受益匪淺。

...

2.論述充分,語言很棒,再舉個栗子:

官方民族主義是歐洲王朝國家對1820年來蔓延歐洲的群眾性民族主義的反動

安德森很貼切地形容道 :官方民族主義是「一種把民族那既短又緊的皮膚撐大到足以覆蓋帝國龐大的身軀的手段 」(意思是說官方民族主義以一種強制性的手段想要用民族的合法性來作為自己龐大帝國的合法性基礎)

當然這一本書有很多很棒的觀點都讓我嘆為觀止,對於民族主義這樣建設性的闡釋,它還有有很多的優點等你去發掘發掘,這本書是所有文科學生的必讀書,是一部很具有啟發性的著作。

-----------------------------

其中的觀點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學術界反對觀點不在少數,你可以把它當作一本很有啟發的著作,但是根本就不能當作一本非常嚴謹可以作為世界觀的「正確」著作來讀,來建構你的世界觀。

1.觀點較為激進:

《想像的共同體》的理論屬於比較強調主觀因素的社會建構論這一民族理論派別的,和他一夥的還有我們很熟悉的霍布斯鮑姆。

現代著名民族主義學者A.D Smith在他的著作《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中這樣評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這一類的強調主觀因素的民族概念理論:

強調將情感、意志、想像和感受作為民族和民族屬性的標準很難將民族與其他集團如區域、部落、城邦國家和帝國等區分開來,因為這些集團也具有相同的主觀依戀。

關於民族的定義之類的,可以參考我的回答(見下方):可以說[斯大林的民族概念理論]和[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理論或是更強調主觀的唯意志論觀點]是民族理論的兩個極端——也就是說,你們所奉為神作的這部書實際上是比較激進的,這樣固然好像打破了你原本的世界觀,感到自己煥然一新深受啟發,實際上這樣也會存在很多的壞處,就像後現代主義的解構一樣,不存有理性的批判性思維是很危險的。

當然在民族/民族主義這個學術圈子裡可以說是派系林立,有人捧有人噴,各有各的觀點,各有各的長處,所以還是保持著一個謹慎的心理去看待這些觀點。

2.有許多理論缺乏和不足之處:

一.

《想像的共同體》作者在中國出生,老爸在中國工作了三十多年,他自稱自己避免了其他學者如霍布斯鮑姆等人的歐洲中心主義,他認為民族主義的發源根本不是歐洲,而是美洲——但是!他卻完全忽略了對於中國還有阿拉伯地區的分析!

葛兆光《宅茲中國》就是在這樣的想像共同體理論對中國提出挑戰的語境下寫出來了(我怎麼又提到了這本書...),最後對這樣的理論提出了反駁。

後現代歷史學關於現代民族國家的思路與論據,一方面來自於被瓦解和被分割的殖民地經驗,如亞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在這種已經被撕裂的族群和國家的重建中,確實有按照新的民族國家重新建構歷史的現象。這個共同體是實際的,而不是「想像的」,所謂的想像的共同體這種新理論的有效性,似乎在這裡至少要打折扣。 ——葛兆光,《宅茲中國》,中華書局,2011.

二.

第二 ,安德森認為民族是「想像 」的 ,那也就意味著這種想像可以隨意改變 。是否可以尋
找一種新的基礎來重新營造一個共同體 ,從而代替民族呢 ? 同時 ,安德森也沒有為我們提供解釋 ,為什麼民族認同應該高於其他認同 。...為何民族認同作為眾多認同中的一種 ,它就要高於其他形式的認同 ? 為什麼民族就能產生某種不言自明的合法性 ?這說明安德森的民族概念中暗含了一 種道德評判觀念 。安德森在解釋民族為什麼能引起無數人為之犧牲時 ,使用的是一種宿命的觀點 。 他認為 :「終極的犧牲 ( ultimate sacrifice)這種理念 ,乃是經由宿命的媒介而與純粹性 (purity)的 理念一同孕育的 。」這就是說 ,由於民族存在一種「自然屬性 」,即膚色、性別、出身、出生等 , 這些屬性是不容選擇的 ,因此帶有一種宿命性。這種解釋顯然有欠說服力 。

——馬衍陽. 《 想像的共同體》 中的 「民族」 與 「民族主義」 評析[J]. 世界民族, 2005 (3): 70-76.

安東尼史密斯似乎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認為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理論宣稱「我們準備為之犧牲的僅僅是自我感覺為高尚和無私的事務,如家庭和民族。」,但是他認為事實上是相反的:「正是由於我們感到我們的認同、我們的利益需要、我們的生存都被連接到並依賴於「我們的」家庭和「我們的」民族,我們才覺得應該要為他們做奉獻並且準備作出巨大的犧牲。」

三.

接受美學理論的挑戰:不是說上面宣傳下面就乖乖的聽話和接受的。

將印刷資本主義對於塑造民族想像的功用過分理想 化, 安德森一廂情願地鼓吹印刷技術革新和科技傳播的 重大影響, 完全忽視了印刷媒介的接受群體。如果引入羅 蘭·巴特關於「作者死了」的提法及其對「可讀的文本/ 可寫的文本」的區分, 或者是參照接受美學理論, 就會發現印刷媒介並非可以輕而易舉地對受眾實施「皮下注射」。其間關涉到期待視野、接受動機、誤讀等複雜情況, 安德森的論述顯然過於武斷和樂觀。 ——鄒贊, 歐陽可惺. 「想像的共同體」與當代西方民族主義敘述的困境[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 (1).

---------------------------------

上面那一些只是我在看別人對這本書的評價結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後,我列出了一些我印象深刻的觀點,旨在告訴大家:

不要去「神化」一本書,縱使它再好,但也不能將其奉為至高無上的聖經。

另外:

關於民族到底是什麼:

「無論如何,對一個初入門的學子而言,姑且抱著不可知的態度方為上策。」

——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

可供參考:

滿族是一個虛幻共同體嗎? - 葉默哲的回答

民族的本質是什麼? - 葉默哲的回答

為什麼中世紀後期拉丁文逐漸衰落? - 葉默哲的回答

參考資料: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擴散》

2.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

3.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

4.鄒贊, 歐陽可惺. 「想像的共同體」與當代西方民族主義敘述的困境[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 (1).

5.馬衍陽. 《 想像的共同體》 中的 「民族」 與 「民族主義」 評析[J]. 世界民族, 2005 (3): 70-76.

6.葛兆光,《宅茲中國》,中華書局,2011.


剛在讀第五章,才發現作者西去


可怕的一本書。

浪漫?開玩笑,沒有強大的國家觀念之前慎讀!

(圖片勿侵,使用前務必聯繫我,謝謝)


絕佳的文化人類學入門讀物。就不劇透了,想思考一下「國家」、「國民」以及「愛國主義」這些字眼的本質的人都快去讀吧。


說《想像的共同體》是反民族主義的我也是醉了。因為我看完以後,從反對民族主義變成了主張民主主義了。

這哪是反對民族主義呀?


絕佳的娛樂讀物,培養出一群差不多大師。

結合本書內容,我個人以為Nationalism譯為民族主義並不合適,更適合作現代西方民族主義/國族主義。

想像的共同體太荒唐了。

民族只是是基於現實條件下對人群的區分。


作者經歷蠻值得看的,書還沒看!


推薦閱讀:

陸、港、台、海外華人都在懷念的「舊上海」在懷念什麼?上海代表著什麼?
國防生和軍校生們,你們怎樣評價網上民科軍迷們的軍事知識?
韓國真的是一個有素質的國家嗎?
為什麼漢文明同化能力如此強大?
中國人為什麼如此自負?

TAG:政治 | 文化 | 民族 | 社會學 | 想像的共同體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