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和社會學專業人士如何看待「異化」和「物化」這兩個概念?
哈哈,在這邊上過的課程內容終於可以拿出來裝13了。
什麼叫「異化」?以下是柏林洪堡大學哲學系的「社會哲學導論」的教學大綱中的解釋內容太長就不全部翻譯了,簡單說來,異化(Entfremdung)代表著一種個人面對他人,外部世界與其他事物的一種「無力感」和「無歸屬感」。即好似自己並不屬於這個世界,對於這個世界無法施加影響並以至於覺得在世界中存在毫無意義的感覺。一個異化的人是一個無法積极參与到世界中事物中來的主體,而是一個被動接受世界中事物的影響的客體。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異化」並非馬克思主義特有概念,相反,它的淵源起碼能追溯到盧梭,並由黑格爾與馬克思發揚光大的。而在不同的哲學家哪裡,「異化」的具體內容差別還是挺大的。如果只泛泛而談的話,「異化」概念起碼有以下三大內涵:第一,「異化」意味著「意義消失」(Sinnverlust)以及「力量消失」(Machtverlust)。也就是說,一個異化的世界就是一個無意義的世界,而一個異化的人也就是一個無意義的人,他(她)無力建立起與他人,世界的積極的有意義的聯繫。第二,「異化」不能等同於「他律」(Heteronomie),一個人,既可以是「異化」的受害者(被異化),也可以是「異化」的實施者(異化他人)。最後,「異化」也不是「陌生」(Fremdheit),並非是說一個異化的人就是一個覺得自己周遭事物都變得很陌生或者變得無所謂的人。異化的人的問題在於,他(她)會對那些本該對其來說十分重要的聯繫感到毫無聯繫。異化是一種將原本聯繫緊密的事物分隔開來的力量。用馬克思的話說,異化就是「無聯繫的聯繫」(Beziehung der Beziehungslosigkeit) 下面來糾結一下「異化」一詞的歷史淵源: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里,盧梭指出了人類脫離自己原有的天性,並在社會的形成過程中逐漸變形扭曲,最後變得無真實性的可能。 到了黑格爾,異化的內容極大地被豐富,一方面,它可以指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倫理」(Sittlichkeit)紐帶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指主體意識的一個必要的發展階段。
真正把「異化」應用於社會批判中的還是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資本主義中的異化勞動的四種結果: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的異化,與自己的職業的異化,與「類存在」(Gattungswesen)的異化以及與其他人的異化。具體內容可以參看原著。大概解釋說來就是,資本主義下的勞動是一種異化的勞動,勞動者越進行生產活動,得到更多產品,他們就越受到自己產品的支配,成為被動的客體。 那「異化」與「物化」(Verdinglichung)的區別在哪裡呢?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里闡述的比較清楚,物化是一種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形式的普遍化,直白點說,就是以商品的形式衡量一切社會價值,滲透進入各種社會關係甚至是自我關係之中。從這可以看出「異化」與「物化」大概的不同,兩者都是用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但重點不一樣,一個更加突出資本主義制度下人(主要指無產階級)的無力感和受支配感。另一個則是指商品價值的普遍化。一個異化了的人是一種無力的,無意義的,病態的人。而一個物化的人是一個徹底接受商品價值觀的人。異化(alienation):
異化(alienation)的概念來自於黑格爾,最初在黑格爾的脈絡里的異化並不是後來馬克思說的那種關於勞動的異化,黑格爾認為,世界是由絕對精神組成的,而被外化的物體已經無法認識自己本身了的時候,就產生了異化。而馬克思借用了黑格爾的異化概念,用在他的勞動理論之上,馬克思所談的異化是一種勞動者在資本主義體系勞動過程中對越來越不能認識自己的過程,自己在資本主義的滾滾鐵流下變成了生產工具,人失去了原有的自我就像機器一樣。
這包括四個面向
1.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的異化:勞動者在生產線上往往只能生產產品的一部分,從產品中再也看不出是哪個人生產的,只能看到這個物體本身,產品似乎和人分離了一樣。2.生產過程與勞動者的異化:生產過程被分割成了幾個單調的動作,工人變成了機器,只是單調重複著無意義的動作,勞動者的手彷彿變得不屬於自己似的。3.人的類本質與人的異化:首先說明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就是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對工人來說變成了僅僅是外在於自身的東西,而體會不到身為人的主體性。4.人與人之間的異化:在工廠里的生產關係使得工人之間的關係從緊密連接變得疏離,工廠里的人們只是為了工作的目的而在一起工作,失去了原有的社會連接。
物化(Materialized):
而物化則是馬克思提到的資本主義社會商品拜物教的典型產物,指的是將人的身體商品化。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一切東西都可以成為商品,一切事物都可以成為資本社會的消費品。其重要特徵就在於人是可以被計算的,被衡量的,人被剝離原有的主觀而客觀存在著,有的時候甚至僅僅作為一個數字元號而存在著。比如說:我廠效率低下,決定裁員30人。這裡的裁員30人里人的概念不是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存在,而是以一個作為勞動生產的工具物品被看待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符號,一個人背後的所有脈絡都在這種體系下被無情吞沒。現代社會,物化常常被用於女權主義批判父權體制的武器,在資本主義體系現代社會下,女性可謂物化的典型。選美、暴露的身體、妝容等等都把女性視作是一種消費品,以女性身體作載體進行販賣。二者雖然相似,但就其深層意義上還是不同的,異化強調那種人的那種與世界與自我的疏離,而物化強調的則是人被作為商品進行消費。按照廣松涉講法,問題在於有物象化和物化這兩個概念 @飛奔的馬達 說的那個區別,也就是盧卡奇講法,廣松涉認為那個誤解,並且直接導致了西方馬克思主義一系列錯誤。
哦哦看的不仔細,其實@飛奔的馬達 這裡本身就犯了錯誤,盧卡奇是沒看過巴黎手稿的。他自己不知道什麼叫異化。實際上大家器重盧卡奇就是因為發現這貨的物化居然類似於祖師爺不見天日的手稿中的概念。所以,馬克思自己異化和物化概念的對立是一回事,盧卡奇的物化概念是一回事。廣松說的就是盧卡奇的物化概念,把老馬自身概念對立給混淆了。異化就是工具化,人背離了自身的目的,成為了他人的工具。
物化就是商品化,人一切多元的價值和異質的特點、個性都要被放在一元的標準(通常是貨幣)上衡量。
強答路過。
――
多嘴幾句,濫用異化和物化沒有意義。既然引入了異化和物化也就要引入其反面作為區別。
異化的反面就是「人是自身的目的」。
物化的反面就是「以愛交換愛,以信任交換信任」。
物化是人對人的態度,把人當作財產,以物質財富的價值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就叫做物化,包括物化別人和物化自己!異化是資本主義經濟對人,對物的摧殘結果,資本主義經濟主導下工人逐步分工明細,長期只熟練於一個崗位,思維,行為都綁架在這個崗位上,從而失去了全面發展的機會和能力,一旦這個崗位消失工人的勞動權力也隨之消失,熟練度越高則適應其他崗位變得更難!這個工人逐步成為商品的奴隸,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商品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全面發展和幸福生活,並且工作效率越高則個人單位勞動價值越低,進入死循環,~資本主義經濟對人的這個作用叫做:人的異化!異化的最終結果就是工人沒有從勞動中得到進步,反而受到束縛和捆綁,阻礙!而資本家則避免被異化,享受工人的勞動來讓自己得到更大的進步,豐富!,所以資本家越來越full,工人越來越low!物化是因為人被異化,異化的人有了物化的思維,最終導致更low
用「是」本身的差異化代替「應該」與「是」的對立,這就是辯證法的合理內核。結合我曾說過的哲學不過就是理想和現實的鬥爭,也就是說要用現實本身的多維度屬性,代替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而此一代替本身所揭示的正是物化本身作為異化邏輯的歷史表現,兩者是不同的。物化,即對象化,而對象化永遠只能是特定對象的對象化。異化則不然,異化是對象本身的共在基礎,所以也可以將異化理解為社會關係中對象性的必然在場。黑格爾的問題,說白了就是沒有明確的區分對象化與對象性之間的差異,所以「自為」「為他」等概念在其著作中往往有著不同的含義(有待具體的資料補充)。這是難免的,因為這種區分在概念本身之中是不可能完成,即不可能自己完成,從而必須和「他人」進行連接,對象性,實則可以理解為「他人(生產關係)的必然在場」。
對象化總是某個個體(實體)的對象化,而對象性則是建立在共在的社會生產關係中的。兩者完全可以在資本自身的分化、聚合、再生產中得到清楚的揭示和定位。
共產主義和人的解放,解放的正是因部分資本的過度凝聚所產生的其餘生產過程的匱乏。而不是任何特定的「階級」或「主體」。所以說解放本身,解放的是「需要被解放」的狀態本身。這必然不是一個「是」,而是對同一性的是的消除。所以解放不需要設定對象,解放的就是那被壟斷的對象化本身。
說白了,歷史運作過程就是不斷變遷的資本整體的運作模式和每一個特定運作模式中特定的實體化資本聚合形式之間的鬥爭。從史前到資本主義,是一個不斷被細化的資本聚集過程,個體性的人或者說主體,是在這個過程中被塑造出來的。而今後,這種個體化的資本聚合模式也和個體化的人一樣,會被更加細化的資本聚合模式所超越。
生產力或者說資本總體和生產關係、意識形態、特定的資本形式之間的關係,就類似於錄影帶和熒光屏之間的關係。或者更準確的說,是特定的信息內容和不斷複雜化的可能信息的生產模式之間的差異。錄影帶中記錄的總是錄影帶可能記錄的信息,而信息的再生產已經進入數字化和3D模式的今天,錄影帶自然就被揚棄了。
這兩者都不是馬哲原創而是馬哲量產的名詞,為批判社會尤其資本主義社會而做,然細思恐極,人類根本找不到【同化】【人化】的狀態,任何社會形態和風潮都在異化物化社會人的意識形態,區別僅僅是方向,所以用這個批判社會,等於是沒有批判
與其被這些用來達到思想傳銷目的而廣播的名詞【異化】,不如批判一下什麼叫【找尋自己內心】比較實用,除非你的內需就是整天批判社會卻什麼都改變不了
——————竟然有讀者認為我歪曲定義,老娘有必要歪曲這種搞笑定義么?名詞和動詞都分不清我也是無語————
好吧,我說的再簡單點,某些人說蘋果是水果,我說沒錯,但是香蕉、橘子以及很多亂七八糟的都是水果,你用蘋果定義水果不靠譜,這是個包含集合,憑啥水果只能是蘋果?翻譯回去就是:你說異化物化是資本主義市場商品的特點,我說沒錯,但是你只把這些特點歸屬於你要批判的對象,老娘還認為你這是在物化異化人呢!
注意,哲學上比數學更頻繁使用的邏輯是小邏輯,即辯證法、反者道之動,這裡我並沒有歪曲其定義,而只是舉一反三針對其定義提出新的提法,而這個提法恰恰是在使用其自身的邏輯,人被物化異化
接下來我後半段還有更大的衍生:按照這種邏輯,什麼不是物化異化?存在實際意義上的同化人化么?這種反思才是重點,也是更加值得深思的不確定的東西,對於每個人答案都不同的個性化的東西,也是更值得各抒己見的東西
如果你說:老子只討論某某死人某某專業人士口中的文本定義!誰跟你玩衍生!OK,不用討論,文本都寫清楚了,蘋果是水果,有啥不對的呢?這種東西去考據就行了有啥好討論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人說了某話,然後被某人引用,再被用來宣傳,再拿來批判,一直講到知乎上有個問題問了這個的歷史故事,這當然也是一種陳述式的做學問方式,然而只有學沒有問
異化是指原先向著某一目的運動的事物,在某一歷史過程中,逐漸背離了原有的目的。例如說勞動,原先是為了生產出產品,來滿足人們的需要,而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勞動生產出的產品越多,會導致資產階級的力量越強大,從而對勞動者造成更大的壓迫。
本身概念是很好理解的。但是alienation這個詞語翻譯的對象不應該是異化,所謂異,讓人誤解為僅僅是某種廣泛改變,變態,變質。而事實上這種改變和變質是特殊內涵的:本體變得失去了本體原來最核心的性質。不太明白 @貓尾巴被踩的回答,其實主要沒想明白為何專業人士 @Andy Lee為何和支持這一回答。我不是專業人士,歡迎摺疊。但是我翻過1844手稿和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物化理論難道不是盧卡奇在那本書中先提出的?
異化如果就文本說的情況要求還是很嚴苛的,他要求勞動者越努力通過勞動擺脫自己貧困的處境,自己反而會越來越貧困。就我看來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都很難說滿足這一條件。當然可能有專業的引申義,但該回答感覺把異化理解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中體現的社會存在的作用,這差別還是很大的吧。
物化我的理解是個人對一個東西的價值判斷和其商品價值趨同,這應該是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不斷加深的。
可能是我搞錯了,但我直觀感受是那位答主用了自己想當然的理解。歡迎批評。
這兩者都不是馬哲原創而是馬哲量產的名詞,為批判社會尤其資本主義社會而做,然細思恐極,人類根本找不到【同化】【人化】的狀態,任何社會形態和風潮都在異化物化社會人的意識形態,區別僅僅是方向,所以用這個批判社會,等於是沒有批判
與其被這些用來達到思想傳銷目的而廣播的名詞【異化】,不如批判一下什麼叫【找尋自己內心】比較實用,除非你的內需就是整天批判社會卻什麼都改變不了
作者:貓尾巴被踩鏈接:哲學和社會學專業人士如何看待「異化」和「物化」這兩個概念? - 貓尾巴被踩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不同時期的學者對異化的定義不一樣的,這個概念本身也是隨著發展更加複雜,樓主限定一個人或者一個時代才好回答呀,比如馬克思。a樓覺得b樓說的不對,b樓覺得c樓說的不對,你自己也會更混亂吧。
World creates meaning, meaning creates the truth. : D
看到物化,第一印象竟然是物理化學。。。
從馬克思的人角度來說,異化是指一樣東西由人創造出來,但一段時間之後反過來又作用於人,支配人的人現象。比如廟裡的神像,它是由人造的,但最後人們卻跪在神像下,信仰它,這可以說是一種異化。再比如手機,手機是由人所創造的,但如今人們卻離不開手機了,甚至被手機所奴役了,到哪裡都是低頭族,這也可以稱之為異化。物化暫時不能太清楚地表達,sorry。妓女,被異化,物化了!
就好像沒駕照的老司機和有駕照的老司機一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們傾向於認為體力勞動比腦力勞動低級?
※如何評價馬克思的行文風格?
※莊子哲學 指的是什麼
※柏拉圖的美學觀在西方美學史有何影響?
※如何理解很多物理理論中的「觀察者」?這是不是屬於比較唯心的說法?
TAG:哲學 | 女性主義 | 社會學 | 卡爾·馬克思KarlMarx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