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高晓松常说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高晓松经常在电视节目中说。


这句话其实是高晓松的母亲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告诉他们的一句话,我倒是认为他并没有高人一等的来看待“苟且”活着的人。或许在高母,在高晓松自己看来,他们自己也正在苟且,而这里的“苟且”代表的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遇到的各种无奈,各种屈从,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为自己内心选择所服务的外在条件的资源所付出的心血,这样的事情生存在这世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

而诗和远方也并不代表你要写出精彩绝伦的诗词和开车走到你从没有去过的远距离的地方,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这世界上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人在追求生存过程中自己内心的真正的“爱,喜悦,和平”。诗代表的是人生之诗,代表的是人生的诗意,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情趣和对生活的思考和注解;而远方则是你内心中一直没有到达过的那片净土和向往,它可以是你心中的一个梦,可以是一个人,甚至可以是你没有吃过的一种美食。

我觉得高晓松说这句话这句话主要突出的是“不止”,他没有否定任何人的苟且,但是他也强调了我们不能忘记的诗意和远方。

至于有人说的这句话不过是高晓松自己的marketing slogan,这也无可厚非,我倒是更倾向认为这是高晓松一直在追求的状态,无论他在任何一个领域有没有走的足够远,至少他是有一颗向往远方的心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奇葩说》第一季招募的环节。高晓松在里面说,他这句话是对清华的才子们说的。因为他们是名校出来的,不能光考虑自己能否找到好工作,还应该去为社会甚至全人类做贡献。

我之前挺瞧不起这话,还发过评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我只想让你看看今晨的阳光”来说远方不一定就很美好,生活的当下也可以有诗意和浪漫。

但是!人家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人家是说要有抱负,有理想,不要光想着眼前的这点儿事儿,还要想自己的未来。我觉得这话放在高材生身上,还算是挺有道理的。当然也不能一次道德绑架他们。


这哥们三个优点,

一是有什么观点,比较客气,没有强行洗脑的冲动。从革命小将,到互联网时代的革命小将们,不知怎的,总有个执着,就是自己有个什么点子,就想尽办法灌输给观众,那个热情就好像,自己这思想要是被受众接受,堪比中出观众的大脑一般爽快。而全然不在乎自己这点子,只不过是某日蹲在马桶上大便不通时的灵光一现,辅以自以为前无古人的自信。

就好像端了二斤白米饭,非要观众吃下去。连口咸菜都不给。

而高这个人的气质,像是一个爱做饭的朋友,跟家里厨房热火朝天忙活半天,端出来一盘菜,请您尝尝这手艺如何,好吃就再给您做一个。

可不要小看这气质,前者是把观众当成小孩子,要自己去教育引导。后者是把观众当成智力知识都和自己平等的人,有什么想法可以交流。这中间的差别就叫尊重。时间久了,尊重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

其二呢,是真喜欢学习。最近几期明显是团队策划了,可是也能看出他也跟着下功夫。最初那段时间还叫晓说的时候,他本人的知识是有目共睹的。你说他读书多么,也不见得,比他多的大有人在。可人呐,就怕比。某个号称替人读书的节目,天天把读书挂在嘴边,可那主持人自己推荐的书自己没读过,非但自己不读,别人帮他读完了给列个提纲,我看有时候连那提纲他都没读明白。拿着不知道转了几手的思想做节目,做成什么样子都不奇怪。

三呢,就是不紧张。这点可算主持人的有点。主持人,特别是这种脱口秀的主持人,其实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情绪传达给观众。如果自己一天到晚紧张兮兮的,观众也跟着受累。前段时间看锵锵三人行,18周年还是什么,把十八年前的第一期锵锵又拿出来放了一遍。窦文涛那时候那么年轻,那么菜,根本连话题都拢不住,可就是有一点,特放松。第一集就是一种紧张不起来的feel。这种“松松垮垮”的轻松感,是观众一直听下去而不厌烦的一大缘由。而高颇有点类似的气质,没有那种生怕说错哪句话砸了饭碗的紧张感之后,听众也跟着真心愉快起来。

如果还有一点呢,就是毕竟见多识广,教育良好。思维的逻辑性比较强,不至于不着边际的瞎忽悠。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没有互联网,他到底也还是一个成功的音乐人,最多也只是因为太能白活而在一个小圈子里著名。


说一说我眼里的高晓松吧。

关于这句话的争论很简单来说明,高并没有说他在对牛弹琴,但很多人的回应是,对,牛弹琴。

理想是高很看重的一件事。高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讲台湾,并且反反复复强调,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没有了,这是世世代代建立起来的,但毁掉太容易了。这都体现着高对于理想的坚持。

人们都知道理想对于现实的脆弱,而高恰恰知道这一点,所以坚持。

高曾经说过,死后如果能说几句话,会选择保持沉默,生前说的后悔的有一半,死后就不必说了。

我觉得抨击高的人,恰恰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狭隘之处。高的祖辈父母,在战乱年代依然心系家国,政治运动下依然热情钻研,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一句简简单单的既得利益者带过。

请问什么叫既得利益呢?如今和平的环境,是不是对于人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呢?

就算你认为背景出身好的是既得利益者,他没有做贪赃枉法的事情,没有做一个仅仅利己的精英,没有沉迷声色犬马,没有二代的张狂。能做到这样的既得利益者,恐怕是值得尊敬的吧。

高是为数不多,身上有贵气的上层社会人物。他的祖辈为理想而报国,他也坚持理想一生。

高并不是个精于钻营的人,从他做节目来看,属于随性而至,说到哪算哪,精明的人做节目一定是有详细计划的,不会说,插一句啊,这个放以后再说啊。而且朝花夕拾里,说到家事,高笑起来有几分憨气,并不是敷衍做作,而是他真的想起来开心。

其实我承认高在对于所有人说这样一句话,是欠妥的。但是这并不影响高的家族做出的贡献,高个人的人格的分量。

嬉笑怒骂,是这个面具社会里多么可贵的一面呢


这句话来自著名建筑学家张克群,高晓松的母亲。

我理解在一个经济条件较好,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出生的孩子,父母的这种教育多么宝贵。不要苟且,去追求诗和远方。所以高晓松和其妹妹很早就走遍了全世界,去用眼睛看,用笔写,用音乐表达,现在晓松又在用嘴巴在说。

多么浪漫的情怀。

可是,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条件。大多数人的钱追求不起远方的诗,家中的父母还没有养老保险和退休金,大多数人也追求不起写诗的那些闲暇,多工作一分钟可以多为孩子攒一点奶粉钱。

我相信这大多数人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能够成为张克群这样的父母,为子女创造出好的条件,让他们可以去追求诗和远方。

关于高晓松其人,个人很喜欢。他恃才傲物,口无遮拦,曾经被宠坏了的孩子。但不变的是性情,只卖艺不做生意,用创造力来做艺术家,60岁以后去当老师,他读很多书去很多地方,他翻译马尔克斯的《昔年种柳》,他酒驾入狱,觉得是在还债。更为关键的是,他还在成长。

推荐 晓松奇谈《白衣飘飘的年代》。


每个人都是赤手空拳来到这个世界,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一瞬间,第一声啼哭的那一刹那,有人仍然是赤手空拳,而有人已经不是了。

高晓松不理解为什么有人眼里只有眼前的苟且,就如同晋惠帝问百姓何不食肉糜一样。

老舍先生说过一句话: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这是一个自小生于贫寒家庭的人的感悟,说的虽然是爱情,但生活同样的道理,高晓松不懂,知乎上的广大“寒士”,你们也不懂吗?


成功和失败相比,显得短暂和偶然。在一个总体失败的时代,成功很容易滑向耻辱。比如高晓松,他在恒大、阿里的经历,我觉得就不如他在狱中那半年更有价值。

时代的弄潮儿不停变换,昨天是罗振宇,今天是papi酱,明天可能是个叫不出名字的00后,总会有人领一时之风骚,然后被或快或慢的忘记。

时代的敌人却从来都没有变过。他无处不在,无相无形。他就站在你的必经之路上,与你狭路相逢时,不仅会像斯芬克斯那样引发你对人生、命运、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姐妹——的诸般疑窦,如果你试图挑战他,他会毫不犹豫,伸出一根小指头,将你打倒在地。

但这样的事情很少发生,99.99%的情况是——人们闭上眼睛,假装这个永恒的敌人并不存在。一旦你闭上眼睛,他会马上像好基友一样,把胳膊搭在你肩上。

前两天我看到一篇文章,名为《这一代人的可爱与可憎》,李皖在文中这样评论以高晓松为代表的那代人:

“可憎的,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样的花言巧语。过分蔑视眼前,将现实问题污名化,其实是不承担责任的逃脱。求知欲和远观使过了劲儿,任何现实都可以不看,照样过得了诗意生活,只需将眼光转向远方。这一代人天造地设的养成,有这个危险和危机:将一切苟且苟且,将一切苟且用抽离现实的方式远隔。

已是如此苟且,还要显摆优越。这个太坏。”

李皖批评得没错,高晓松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了批判现实的动力,他们的生活不在这里,而在别处,普通人两脚生根,高晓松早已肋生双翼。中国不再是命运攸关之地,而是堆满了金钱的宝山。自由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和抛弃责任同时发生的。

但是,苛责他们似乎同样失之轻佻。自由本身没有任何值得批评之处,通过个人奋斗获得的自由就更加令人向往,一位我尊敬的媒体前辈告诉我:“在中国,要想出头只有靠个人奋斗。”况且,高晓松们虽然远离了现实,至少还保留着焦虑。焦虑,就像是游子随身带着的一抔故国的泥土,是他们与现实之间的风筝线。《奇葩说》第一季海选时,面对一位为毕业后该去哪家公司苦恼的清华高才生,高晓松勃然大怒,他摇着扇子直斥对方:我对你太失望了,名校生应当以天下为己任,而不是整天求田问舍!

这再明显不过的表达出高晓松对现实的关切,只不过,和我们一样,他自己闭上了眼睛,却指望别人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我之前写过一篇对李宗盛吹毛求疵的文章,指责他已经实现了自由,却还是在勤奋的制造《山丘》那样灌给中老年男人的廉价鸡汤。人生到了李宗盛那个阶段,想必已经和永恒之敌照过面了。作为一个听他歌长大的男人,一个曾把他视作心灵倾诉对象的歌迷,希望听到他描述和时代敌人遭遇的情形,那必然的失败如何到来,那构成了命运底色的痛苦如何笼罩星空——这未必是他的责任,但我希望是,因为我觉得这责任意味着一种荣耀。

唐代诗人陈子昂描述过这种感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当与时代之敌猝然相遇时,痛哭再自然不过了,哭声像是一种宣言:我看见你了,我没有闭上眼睛,我将凝视你。哭声远比个人短暂的生命更有穿透力。除了陈子昂的怆然之涕,还有三段哭声响彻于中国历史:荆轲与高渐离、狗屠的燕市之哭,孟姜女的倾倒长城之哭,以及阮籍的穷途之哭。哭意味着清醒,意味着睁开眼睛,面对永恒之敌。这四段哭声,比任何语言、文字、影像都更能传达命运的真相和生命的本质,那就是失败和痛苦。

并非没有战胜时代之敌的方法。《射雕英雄传》里,黄裳隐居数十年,终于神功大成,没想到已经有一种力量将他的仇敌收拾了,这种莫能御之的力量,名叫时间。时间终究会缓慢的瓦解时代之敌,尽管后者会转世投胎。

但问题是,这方法对个人毫无意义,个人数十上百年的生命长度,仅够剪掉永恒之敌的一片手指甲

指望个人把数十年时间花在剪掉一片手指甲上,那不叫高尚,而是酷刑。每个人都想赚取财富,实现自由,享受生活,想躺在海边的沙滩上,沐浴在阳光之中,和美人们厮混在一起。这样的追求应当获得尊重。

但是,如果一个人一生中从没睁开眼睛,不敢体验失败,从未在某个瞬间尝试过“剪指甲”,那这样的人生就再明白无误的诠释了上文中提到的两个字:苟且。

所以,我有一个很不好的爱好:喜欢看到他人的“失败”,如果这失败发生在名人身上,就更值得研究。成功和失败相比,显得短暂和偶然。在一个总体失败的时代,成功很容易滑向耻辱。比如高晓松,他在恒大、阿里的经历,我觉得就不如他在狱中那半年更有价值。

最近,姚明也遭遇了一次失败。作为CBA上海大鲨鱼俱乐部老板,姚明联合18家俱乐部,组成中职联公司,试图掌控即将组建的CBA公司的主导权。这当然触动了中国篮协的利益,因此,姚明的诉求理所当然被篮协毫无通融余地的拒绝了。

以姚明的精明,不可能不知道这是场必定失败的谈判,但他仍然去谈了。我不想分析其中的利益算计,我想指出的是,至少在和篮协官员关在会议室的那两个小时中,姚明是个“剪指甲”的人

人生最大的失败,应该是死亡。凯撒说过一句成功流的名言,令人印象深刻:“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不过与之相比,我更喜欢《圣经》中那句,我觉得它应该刻在失败者墓碑上: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高晓松写过一篇文章《不买房的高晓松》,我认为是对“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以下是文章正文。

关于房子,我和大多数人概念不一样。

我从小住在清华校园里,家是那种二层的小楼,外表看起来很普通,面积也不是特大,但是特别安静。

这地儿都没动过,也没装修之说,从我生下来就是这样红色的,很老很旧。但我在那儿真觉得挺好。

有一个家,不仅仅是睡觉的地方,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房子多少年了。

我们也在感慨:后边的院子多好啊,出门就是操场、游泳馆,还有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

四周的邻居,随便踹开一家的门,里面住的都是中国顶级的大知识分子,进去聊会儿天怎么都长知识,梁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前面的院子。

小时候有什么问题家里老人就写一张字条,说这问题你问谁谁谁。我找到人家家里,打开字条一看,哦,你是那谁家的孩子,那你讲吧,都是中国头把交椅啊。

这才是住处真正的意义吧,它让你透气,而不是豪华的景观、户型和装修什么的。

2007年, 我们搬了出来,因为家人都在国外,我又不在清华教书,学校就把房子收回去了,后来我去了洛杉矶。去了美国,我一样是无房户,坚定的无房主义者。

刚去美国的时候,我做编剧和开发,只卖出了两首电影歌曲。美国流行音乐是草根文化。

美国卖吉他的黑人当我师傅都有富余,不是说他弹得比我好,是同样一个琴我们弹的都不是一个级别,出的声音都不一样。

国外很多伟大的乐队,都是一个班的同学,在中国整个高校也选拔不出一个牛的乐队。为啥?国内很多年轻人的热情都分散了,赚钱的热情大过音乐本身,比如买房。

郑钧有一天跟我说,有些艺术家被抓进精神病院,成了精神病;有些精神病人从精神病院逃出来,成为艺术家,你就是那后者,你的生活就像行为艺术。

不过,我肯定不属于时尚人士,因为从来不关注别人的流行趋势,也算不上中产阶级,如果我的钱只够旅行或是买房子,那我就去旅行。

平时除了听听歌,看看电影,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满世界跑着玩。大概去过三十多个国家了,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然后玩一段时间就把车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

经常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然后很快成为朋友,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

之前还在欧洲碰见一个东欧乐队,我帮人弹琴,后来还跟人卖艺去了,跟着人到处跑到处弹唱,到荷兰,到西班牙,到丹麦……

我妈也是,一个人背包走遍世界,我妈现在还在流浪,在考察美国天主教遗址。

我妹也是,也没有买房,她挣的钱比我多得多。之前她骑摩托横穿非洲,摩托车在沙漠小村里坏了,她索性就在那里生活两个月等着零件寄到。

然后在撒哈拉沙漠一小村子里给我写一个明信片,叫做“彩虹之上”,她在明信片里告诉我说,哥,我骑了一个宝马摩托,好开心。

我看到沙漠深处的血色残阳,与酋长族人喝酒,他们的笑容晃眼睛……

因为我跟我妹都不买房,你知道你只要不买房,你想开什么车开什么车。你想,你一个厕所的面积就恨不得能买一奔驰。

然后她就开一宝马摩托,坏了,说整个非洲都没这零件,她说你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吗?我在撒哈拉一个小村子里给人当导游。

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然后我俩都不买房,就觉得很幸福。

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

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美国人平均31岁才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人37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都是租房。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一毕业就结婚?一结婚就买房?怎样才能买到房?一套房子会限制你所有的行为和决定。因为你知道,要一提裸婚,没有人愿意嫁给你。即使老婆愿意,他们家人呢?别人会怎么看?孩子以后怎么办?以今天的房价,普通人买房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基本上前途和发展被父母控股。

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儿。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归根结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

世界再怎么变,还是要有坚持,即使它是落后。

我不入流,这不要紧。

我每一天开心,这才是重要的。

ps:我还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将这篇文章做成了节目,想要听的朋友可以上喜马拉雅,搜索有声电台花香小镇,就可以在节目表里找到。如果对我的分享有兴趣也可以关注我新浪微博@窗前伞。我常常会在上面分享电影,节目以及读书感受。知音不久候。


他只是从他的角度来阐释这个问题而已。

你别忘了他的身份,门第出身,而且那个家族人脉,你从他的节目里面也能略知一二吧

你可以理解成一个年龄大一点的权贵二代,您要不是二代,最好别按照他那个方式生活。

满清旗人有资本皇上分你地也不种去梨园唱戏追求诗和远方,但是普通农民就别想这么干了。

就像我从来不跟我家庭条件好的同学谈论生活态度生活哲学生活方式,我的生活他受不了,他的生活我过不来


对于炮轰这句是心灵鸡汤的网友,我只想说高老师并不是在贩卖鸡汤,他仅仅是提供了选择而已。多么谦逊的告诉你,生活[ 不止 ]眼前的苟且,[ 还有 ] 诗和远方的田野。 高老师没有让你脱离生活平庸的本身,也没有嘲笑生活的苟且。只是当你觉得苟且,别忘了you always have another option 远方。

很多人攻击高晓松因为出身好,又能利用知识卖钱,所以当然选择诗和远方。可是,试想一下,多少人拥有比高晓松更好的家庭更好的社会资源却活得很苟且。多少不如高晓松出身的仍然在追求诗和远方。你们现在嫉妒高晓松利用知识卖钱,却未曾想过,多年前高晓松处在咸鱼的未翻身的时候,也是抱着自己终将清贫一生的信念去追求诗和远方。现在人家拥有了诗和远方,你反而嫉妒。给自己因为无法承担自由所付出的代价,而怪罪到高晓松运气好家庭好的头上。

可能诗和远方只是支撑我们度过平凡生活的一个最终幻想。但是拥有这个希望,这个幻想也好过对生活本身绝望。


高晓松最有名的,除了《同桌的你》,大概就是这句话: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第一次听这话的时候,简直要热泪盈眶。大概是毕业之后,眼前的苟且实在太多,都快把诗和远方忘得干干净净了。再有人如此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提起,难免心中感慨万千:是啊,老子原来也是个纯正的理想主义者,怎么能每天被这些社会上的蝇营狗苟搞得如此狼狈不堪呢?面对这些乌烟瘴气,难道不应该像过去那样用一句“去他妈的”简单粗暴的解决吗?

很多我原来的读者,就是那些看着我写博客的那批人,常说我变了。我不大清楚他们所说的变化在哪里,大概除了我变的好看了一些以外,他们可能觉得我不如原来那么理想主义。因为上大学的时候,我看问题常谈解决办法;而现在讲问题,我常说理解和无奈。随着我长大,我越来越少的会想到答案,好像整个人都犹豫了。随着知道的越多,经历的越复杂,大概就会明白,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如果社会上这么多人都没能解决,自然有一个道理在那里,让你不得不面对。

为什么眼前会有那么多苟且?又为什么很少的人会想到还有诗和远方?

如果放在四年前,我肯定也会热衷于这样的教诲,你们都别低着头看路上的屎了,快抬头看满天繁星吧!

现在我明白,星星不是每天都有,刮风下雨没有,雾霾沙尘也没有,而路上的屎永远在那里。

高晓松的话一点都没错,可是他大概忽略了一点,在这个社会,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起来有多不容易。

我和朋友在一起,常自嘲我们这代人:考大学的时候吧,是考生最多的时候;毕业的时候吧,是文凭最不值钱的时候;工作的时候吧,是工作最难找的时候;买房的时候吧,是房子最贵的时候。同样一份工作,薪资差不多和十年前一样,可是物价差不多翻了两番,房价涨了超过十倍。

我太爱诗和远方了,但为了活着,却不得不在眼前的苟且中挣扎。

我的好哥们,家境应该算是比较殷实,准备定居北京。年前开始琢磨着买房,比对来比对去,迟迟没有下手。过了个年再回来,原来看中的房子,最少都涨上个五十万。他跟我讲,在手机上看一整天房,整个人就慌了。就这么一个过年的光景,五年白干。

高晓松游历各国,见多识广。他的话确实没错,但是他和我们还是有些不同。要知道,他小时候家里的邻居是林徽因和梁思成;要知道,他大学没毕业的时候唱歌就红遍了神州大地;要知道,他坐在摄像机前每周吹吹牛讲讲自己的生活,爱奇艺就愿意掏出一个亿的腰包;要知道,他这么漂来漂去就成了阿里音乐的董事长。

要知道,他是这个社会的佼佼者,他是精英,或者说,他也是这个社会的幸运儿。他可以放下眼前的苟且,他当然可以,他可以一直生活在诗和远方。因为他单就讲讲“诗和远方”,他就足以此生衣食无忧。

但作为这个社会的普通人,大概就没那么多诗情画意了吧。

这就是那些读者觉得我改变了地方,我不再那么满满正能量的煲鸡汤了,我也不再那么满腹豪情的批判现实了。

我开始直面这些苟且,我也开始接受这种命运的现实。生活的艰难,真不是精英们脑海里脑补出来的画面,它是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如此不间歇地接踵而来的;它是每个人每件事每个表情每个态度,如此汹涌的从四处朝你扑过来的。

那种焦虑,那份不安,纵使他学富五车,大概也不能全然了解。

而这正是现实最残酷的地方,你一方面要仰望精英的生活,另一方面却还不得不接受他们的教诲。

我同意要读诗,我觉得要走向远方。但我相信生活大概都是如此苟且,即便诗中,即便远方,也不会有本质的差别。

现在我告诉自己,你无法依靠他人生活,所以你要坚强;你终生要徜徉于苟且,所以你要坚持。

当有一天你不再相信这个世界存在净土,你才会释然,然后在这满世界的苟且中打个滚,继续前行。

(作者:刘舒 微信公众号:wojiushiliushu 微信公众号搜索:“刘舒”)

欢迎购买我的小说《慎独》:《慎独》 刘舒作品 私人订制签名版


不评价,但我更愿意选择 @李松蔚 的这句

“眼前的苟且,也正是诗和远方”

眼前的苟且,也正是诗和远方 - 潜台词 - 知乎专栏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这两天,网路上又重新翻出了两段名言,并放在一起进行了对比。

一段是大蓝翔的校长荣兰成先生对学生的训导:同学们,咱们蓝翔技校就是实打实的学本领,咱们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你学厨师就把菜做好,你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

一段是清华学长知名音乐人高晓松先生对清华学弟的训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高晓松说自己曾应邀回清华演讲,但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理想的追求应者寥寥,我给他们讲了半天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而学弟们的提问依然是“进国企好还是进外企好”,以至于高晓松认为现在的清华已经成了和蓝翔一样的技校,“从此,我再也不愿意回去演讲。”

对此,某大学研究生周某评论:“社会包括大学校园里现在被实用主义或者功利主义的大环境包围,一些人已经丧失了了解“诗和远方”的能力,但更多的人是心向往之但不能至。过去,好好学习,是为了考大学。可考大学是为什么呢?为了赚钱。但赚钱又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进入大学才是我们学生最迷茫的时候。”

一笑君比高晓松先生小了几岁,是郑大的第一届并轨生,95年自费上学,自主择业;99年毕业后,又成了房改的第一届新职工,自己掏钱,自己买房;好不容易考上个公务员,又赶上2000年的医改,自己花钱,自己看病;现在更好,养老制度并轨,马上就是自己存钱,自己养老。

我个人觉得,整个中国的发展,可以以1975年进行断代,之前出生的人大多经历过免费上学,包括上大学象征性的一年几百块钱学费,可国家每月的补助就有三四十块,据一些老同志讲,当年上学还可以给家里寄钱,今天的你能够想像吗?免费分房,最后房改时一套房子无非是两三万的白菜价;免费看病,各个单位厂矿都有医务室;国家养老,即使是推向社会,前边几十年也是视同缴费,不再补缴养老金。

当然,老同志赶上的还有曾经几十年不变的物价,几十年几乎不涨的房价。

那是一个靠几十块工资就可以有房住、有饭吃、有学上、有医看的年代!

所以,那是一个可以激情澎湃,多少年青人要到中流击楫浪遏飞舟、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时代!

吃饱了,胸怀自然就大了,自然就有闲情逸致去关心诗和远方的田野。

所以,中国所有伟大的当代诗人,所有伟大的当代作品,全部诞生于八九十年代!

经济基础永远决定着思维意识!

再看看今天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打游戏、看玄幻,为何?

现实已经是如此的残酷,唯有在游戏、玄幻之中才能寻找我们的一方净土和精神家园!

意淫不能强国,但能让我们继续苟且的活!

这是一个在北上广月入三万还没有丝毫安全感的年代,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充斥了我们所有的精神和肉体空间。

工作要抢,房子要抢,上学要抢,看病要抢,死了,连墓地都要抢,你给我谈理想,谈解放全人类,我呸你一脸爆米花!

一笑君的朋友圈大概有三四百人,我注意观察过,晒工作晒加班晒各种业务政策的没有超过四十五岁的;同时,经常晒旅游照晒生活照晒心灵鸡汤的基本没有低于四十岁的。

我最佩服的一位单位前辈,今年五十多岁了开始写诗,不到半年时间就出版了一本诗集,据说,第二本诗集也正在酝酿中。

而,一笑君本人也是从今年迈入不惑之后才开始写作的。

以高晓松先生的观点来看,我们这是有了胸怀的表现,开始关注起了诗和远方的田野。

可没有之前二十多年物质积累的苟且,房子、车子、位子、票子,甚至是孩子已经长大,不再需要花费精力照顾,我们能够今天坐在这里胸怀天下慷慨而谈吗?

今日之时代,是一个万古未有之时代,其发展之速,变化之巨,堪称前所未有。在郑州已经生活了二十二年的一笑君,现在在市区开车转转,也得经常开导航,这个准一线城市的日新月异,令人咂舌。特别是各种互联网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让一笑君每天都处于一不小心被时代抛弃的恐惧之中。

前些时,一笑君曾经发了一个《您老就别瞎操心了,我们只会过得越来越好!》的帖子,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其核心内容就一段话:人类好像总有一种瞎操心的传统,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莫名骄傲,自诩为“黄金的一代”;另一方面则是对下一代莫名的担忧,并称他们为“垮掉的一代”。中国不仅以前有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勤奋之人。只不过我们认同的“勤奋”方式不再是烈日下挥舞镰刀,不再是千百里徒步跋涉,甚至不再是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无休止劳作;我们认同的“勤奋”方式是以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以至于智能化为依托的对传统工作方式的变革,让收割机代替镰刀,让飞机高铁代替双腿,让计算机代替算盘和计算器,让智能机器人代替手工装配,直至人类脱离一切低级、重复、危险的劳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除了特别特殊的几个历史时期,人类的总体发展方向是上升的,发展速度是加快的。为人父母者大可不必为了孩子懒得做饭顿顿点外卖生气,更大可不必为了孩子打个游戏而烦恼,这就是今天的时代,不管你看得懂也好看不懂也好,看得惯也好看不惯也好,您需要记住的是他们既不会迷失更不会垮掉,他们只会越过越好。

同样的道理,今天的年轻人不是没有胸怀,不是不再关注诗和远方的田野了,而是时代的加速度迫使他们不得不关注眼前,先吃饱饭了,有房住,娶个老婆,再说其他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妄加批判,不妨先给他们二十年的时间来“苟且”。

5


挺好,现在解闷除了看知乎就是看高胖子喷了,这两者共同点就是,都很扯淡


很好奇这群人是不是都只听这些?

听没听过周云蓬那两首林昭的歌儿、腰乐队纪念林昭的歌儿?

这话说着多鸡汤啊……


多图预警!

前几天看的奇葩说 印象很深

辩题是这样的 观众和选手共116人在一艘船上 嘉宾贾玲在另一艘船上 116人船上有一个按钮 按下去贾玲船船毁人亡 不按的话116人船20分钟后爆炸

按 还是不按?

一开始观众自由投票的时候 选择炸的人数高达70+票

双方激烈辩论之后 反方团长高晓松发言

最后正方团长蔡康永也倒戈了 投票最后结果是

在看完这期节目的瞬间 脑子里想到的就是这句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有兴趣的知友可以看一下20150111的这期奇葩说

高晓松是一个可以把深刻的枯燥的东西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观众的 他有知识面 有思想有魅力 也有表达技巧 他有东西可说 他也敢说 观众很难不喜欢他 从他的《晓说》的受众之广 播放量之高中可见一斑

记得很多年前 备受争议的快女曾怡可就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出了专辑 当时觉得高晓松是一个很随性又很有主见的人 他会坚持自己的认知而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信者信,不信者不信。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没必要强求。


王小波: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句话没错,这个人没问题。完毕


推薦閱讀:

當有人對你說「你變了」時,你會怎麼回答?
評價女鞋品質的標準是什麼?

TAG:艺术 | 生活 | 娱乐圈 | 人生意义 | 高晓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