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軀體變形障礙症(BDD)的問題?
鑒於題主改變了原來的提問,針對現在這個新提問,我寫作整理了一篇長文:
軀體變形障礙如何自助?
大面積文字預警,11000多字,沒有特別的耐心和需要是看不下來的,雖然這是「自助」信息,但是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你得了軀體變形障礙,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兩種一線治療方法是,(1)高劑量抗抑鬱藥物治療(專指SSRIs)(藥物治療問答);(2)認知行為治療(治療篇——認知行為療法)。我下面提供的信息,只是一個參考,可以用來鑒別和理解軀體變形障礙。
理解是做出改變的第一步。所以我把理解軀體變形障礙也視作自助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鑒於問題的複雜性和重要性,在力求全面的基礎上盡量簡潔,下面我分為五個部分來提供有關軀體變形障礙的自助信息:
一、什麼是軀體變形障礙
二、軀體變形障礙的發病率
三、軀體變形障礙是「病」
四、軀體變形障礙的影響
五、軀體變形障礙的認知自助
六、看情況。。。
一、什麼是軀體變形障礙?
軀體變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國內對之有各種稱呼,「體像障礙」,「幻丑症」,「懼畸症」,「畸形恐懼」,「美麗疑病症」。我要簡單區分一下軀體變形障礙和體像障礙這兩個詞,體像障礙是一個癥狀,可能出現在各種身心疾病中,就像頭疼腦熱可能是各種疾病的表現一樣;而軀體變形障礙是一個獨立診斷單元的疾病,不是癥狀,是一個獨立疾病。好了,最新最權威的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對BDD的診斷性定義一共三條,外加一條排除項,所以也算做四條:
DSM-5的診斷標準是:
1. 專註於一處或多處自己知覺到的外表缺陷或瑕疵,而他人未觀察到或者認為輕微。
2. 在病程中,患者對外表的關注會出現重複行為(例如,照鏡檢查,過度打扮,挖皮,反覆求證)或心理活動(與他人的外表進行比較)。
3. 對外表的關注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者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損害。
4. 對外表的關注不能用進食障礙對身體肥胖或體重的關注來解釋。
這四個診斷性定義的白話版和邏輯關係是:
1. 認知上——認為自己丑難看奇怪(可能是身體的某個或某幾個或者整個身體)等等,但是別人不這樣認為。
2. 行為上——因為認為自己丑擔心自己丑等等,於是不停地照鏡子檢查,或者刻意遠離鏡子及一切照得出人影的反光表明,反覆問他人自己的外表怎麼樣,反覆把自己的外表和他人進行比較等等重複行為和心理活動。
3. 情緒、功能上——一方面認為自己難看,確信自己丑,單單是想到這一點就已經非常痛苦了,另一方面耗時耗力的重複行為也讓自己無瑕做其他該做的事,無法上班,無法上學,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足不出戶,關窗閉門等等。
4. 注意和進食障礙相區分。
(友情提示,關於診斷性定義的詳細解讀,見BDD診斷標準A詳解)
二、軀體變形障礙的發病率
BDD的發病率,根據美國和歐洲的統計數據,一般人群的發病率在2%左右,大學生群體的發病率在2.4%-13%左右,非常高的比例了,一百個人裡面就可能有2個!如果按照2%的比例,按照我國公布的最新人口統計數字13.7億來推算的話,有。。。自己去算吧,太多了!看到這一點,也就意味著,這個病並不罕見,不是你一個人在戰鬥,還有很多與你情況類似的,記住這個「很多」——2%左右,所以,你並不孤單,也不奇怪。
但是這裡稍微偏一下題,即這麼高的發病率,為什麼不像抑鬱症和強迫症社交恐懼症厭食症等等出名呢,為什麼不被大家知道呢?BDD有很長的歷史,但是卻只有不到20年的專業研究史!不要說普通大眾不知道,就算醫院裡精神科和心理科的專業人士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我之所以敢說這樣的話,是因為我在國內最知名的精神疾病專科醫院研修過半年。。。這個不說了,再說普通大眾,我幾年前就建了一個軀體變形障礙的群,裡面的人到現在常駐的只有不到30個!我花了幾年的時間翻譯了DSM-5軀體變形障礙部分的編撰者所寫的書以及治療BDD的專門手冊,找到出版社想出版出來,可是編輯說,BDD是什麼?BDD是什麼?BDD是什麼?解釋了半天,然後又問一句,這個有人看嗎?這個有人看嗎?這個有人看嗎?因此到現在還冷藏著,悲傷就像此刻我窗外的河!
三、軀體變形障礙是「病」
上面並沒有真正回答那個問題——發病率高,為什麼知道的人少呢?這裡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務必要記住:BDD是病!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疾病!不是虛榮不是膚淺不是外貌協會不是看臉!再說一遍!它是一種疾病,問題很嚴重的疾病,有多嚴重,下一個問題回答!
因為BDD的核心癥狀就是認為自己外表或外表的某個某幾個部分有缺陷,難看,奇怪,醜八怪,全宇宙最丑的人,歷史上最噁心的怪物!但是,他或她周圍的人並不這樣認為,有的情況,甚至認為TA非常有魅力,美麗得很!這就是問題的關鍵,TA認為自己丑,但是別人認為TA外表挺好的,這種情況下,這個別人就會認為TA小題大做,無病呻吟,愛慕虛榮,外表有那麼重要嗎,本來就不醜,為什麼老是說自己難看?不是愛慕虛榮是什麼?不是自私是什麼?一天到晚就整那張臉,其他啥也不做啥也不關係,自私而虛偽的人!這就是加諸有體像問題的人身上的各種污名!
在這種無知造成的污名下,BDD不配稱作「病」,它真正的名字應該是虛榮,自私,懦弱,沒有意志力!TA不敢去求醫,不敢把心中的苦惱訴與他人,甚至因為這環境和文化的壓力,自己也可能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病,自我譴責,別人根本無法理解,各種嗤之以鼻。
但是,這個疾病明明白白幾十年前就寫在世界上最最權威的DSM和ICD中,有大量大量的研究表明,BDD的病理有神經生物學基礎,特別可能跟視神經異常有關,更不要說和神經化學的關聯了,因為以循證為基礎的臨床實踐表明,影響神經化學的抗抑鬱藥物(專指SSRI)對BDD是有效的!
但是,我在這裡用了一個我本來不情願的東西來說明它的疾病身份,即我用了客觀的生理病變來說明它的病性,所以我遵循了一般的邏輯,只有生理基礎的紊亂才算作病,病=生理紊亂,這裡其實還有一個暗示,真正的疾病是不受我們的控制的,感冒能控制嗎,腿受傷出傷口了說句不要有傷口,就可以上帝癒合了嗎?不能,所以這樣的不是我們人可以控制的東西才是客觀的!我很討厭這樣的說法,人真能控制什麼呢?天真啊!
雖然我討厭這種說明方法,但是這個有效果啊,記住了,有大量的研究數據反覆表明,BDD有生物,尤其是神經生物病變基礎,世界上最權威的疾病分類和診斷手冊里赫赫然掛著軀體變形障礙這個疾病名稱,獨立的疾病!
好了,看到這裡,你要卸下身上所有的污名,你不是虛榮不是懦弱不是自私,你真的生病了!
四、軀體變形障礙的影響
為了再次強調BDD的病理性,我要特別說明一下BDD給人造成的影響。那就是情緒的極端痛苦和致殘性失能!
認為自己難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當認為自己難看的時候,還要進一步得出,別人也必然認為自己難看,這更加重了痛苦。為了是這個問題更加形象化具體化,我舉一個有工作的認為自己鼻子奇怪導致面部難看的人為例,BDD給他造成的影響為例,如果你還是學生或者其他,可以自動代入。
當他一張開眼睛,假設剛醒來,要去上班了,不想去上班,不想見人,但是必須得上班,我的鼻子怎麼樣,是不是很糟糕,跑到鏡子前面,反覆地照鏡子,反覆地看,反覆地摸,用手捏,甚至拿尺子測量一樣,或者問家人,今天我的鼻子怎麼樣?比較鼻子和面部,看整體效果,是不是去昨天好點,是不是比昨天更差,打理一下頭髮,這樣可能減少人們對我鼻子的注意,鼻子是中心,臨到出發前,我的鑰匙呢,我的衣服呢,我的鞋子呢,這些都因為全副注意力在鼻子上,而沒有恰當準備。
要出門了,心跳狂跳不已,四肢僵硬,甚至出汗,想上廁所,上廁所的時候再照一次鏡子,管他時間來不來得及,仔細聆聽門外是否有人走過,一定要避開他們。
終於出門了,前面有人,要躲開,躲不開,好緊張,眼神獃滯,表情麻木,整個人沒有意識了,他們朝我看了一眼,是不是認為我鼻子丑,肯定的,否則怎麼會看我,他們為什麼不看我,當我不存在一樣,是不是認為我鼻子丑,肯定的,否則幹嘛不看我!快點,趕快,要死了一樣,再也不想出門了,我要辭職!
辦公室的人有沒有注意我的鼻子,他們也很痛苦,不得不和我在一起,忍受我噁心的外表,我很抱歉,這是什麼材料,啊鼻子好難看,領導讓我完成這個任務,啊我的鼻子真難看,我無法專心工作,無法集中注意力,老走神,工作效率差,我為什麼成了這個樣子?手機屏幕電腦屏幕,我得通過這些看看我的鼻子怎麼樣了,有沒有好點,有沒有變得更差,或者去衛生間照照鏡子,他們在說我嗎,他們在嫌棄我嗎,他們一定注意到我鼻子很難看!
中午同事邀請一起去吃飯,不要出去,出去會被更多人看見,我要躲起來!或者出去吃飯也去最近的最少人的而且坐在最角落的地方最小聲地說話,生怕引起了別人的注意,要麼叫外賣吧,外賣來了,好緊張,用手機拍一下自己的鼻子,難不難看,送外賣的人的鼻子比我的正常,所有人的鼻子都比我正常,即使的確有的人的鼻子比我的還丑,但是放在整個面部還是和諧的,我就是最丑的!
下班,趕緊避開所有人,逃一樣回到家,終於鬆了一口氣,再也不想出門了,不要工作了,再也不要別人看見我,我要去整容,這個奇怪的鼻子,我的生活沒有希望了,活著沒有任何意義,我想死。
對,最嚴重,最具災難性的影響就是自殺,BDD的自殺率是常人自殺率的4倍,是所有精神疾病中自殺率最高的!對,是所有,包括抑鬱症!
總結一下:DSM-5 BDD的診斷性定義;2%左右的發病率;它是「病」;嚴重的會自殺!請理解BDD患者,理解有體像問題的人,而有BDD的人也要認識到,你並不孤單,你的確生病了,BDD導致了你的生活陷入了多方面的癱瘓。
五、軀體變形障礙的認知自助
(一)首先要區分實際外表和體像,實際外表——顧名思義,就是實際的客觀的張三李四來了都會說同樣的話,比如你身高多少,這個是可以測量的,而且這個測量的結果大家都認可的。體像——是我們對自己身體外表的心理再現,是對實際外表的主觀認識,打個比方,你和鏡子里的你,在這個情況下,站在鏡子面前的你,相當於實際外表,而鏡子里的形象相當於體像,或者比如拍照片,照片里呈現的就相當於體像,照片所指的對象就相當於實際外表,好繞口好抽象的樣子,其實可以簡單做一個區分,體像對我們對實際外表的心理再現和主觀認識,體像不等於實際外表,實際外表不等於體像,還是要用圖像表達比較清楚:
體像≠實際外表。
區分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據此就可以理解:體像可能是對實際外表的準確反映準確認識;但是,也可能:體像是對實際外表的不準確反映不準確認識;就相當於,平光鏡可能準確反映了你的形象,但是哈哈鏡則沒有準確反映你的形象。而且,這個體像,即我們對實際外表的認知,還可以更複雜,體像可能是積極的有利於人生活的;但是體像也可能是消極的給人造成生活困擾的。
總結一下:體像≠實際外表,體像是我們對身體外表的再現和認知,於是可以有接下來至少四個關係:
體像可能是準確的。
體像可能是不準確的。
體像可能是積極的有幫助的。
體像可能是消極的無幫助甚至惡劣影響的。
舉個例子:一個臉上長了兩三個一般粉刺的人,跟青春期很多少男少女一樣,其體像可能是:
體像可能是準確的。(有三個粉刺)
體像可能是不準確的。(臉上全是粉刺)
體像可能是積極的有幫助的。(粉刺無所謂,那是青春)
體像可能是消極的無幫助甚至惡劣影響的。(太丑了,太可怕了,全宇宙最難看的)
前面兩個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來說,屬於知識性認識,後兩者屬於評價性認識。
對於有體像問題的人,通常認為自己會犯這樣三個典型的錯誤:
1.將體像等於實際外表(將對客體的認識等同於客體,這是我們很多人的認識習慣,經常表述為,他就是那樣,事實就是那樣,它本來就是那個樣子。。。如果想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就會涉及到哲學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問題,扯得太遠,就不說了)。比如上面那個例子,「有三個粉刺」——就是一種認識,它不等同於實際外表,雖然實際的確有三個粉刺,但無論如何,當我說「我有三個粉刺」的時候,我只是在表述自己的一個認識,一個認識,一個認識,務必要非常非常清楚這一點!
2.即使認識到體像只是一種我們對實際外表的認識,那麼BDD患者也會堅信他的這個認識是對實際外表的準確反映——認為知識性認知是準確的。我的認識就是對的,我雖然只有三個粉刺,但是三個,三個你知道嗎,很顯眼,比全臉都是粉刺的人更可怕,全臉都是粉刺那也就認了,不會突出不會醒目,別人就看過去就是一張滿是粉刺的臉,但是三個粉刺,你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嗎,因為少,其他地方沒有,愈加顯出其醜態來,引人注目,面部不協調!
3.即使認識到體像只是一種我們對實際外表的認識,那麼BDD患者也會堅信他的這個認識是對實際外表的準確反映——認為評價性認知是準確的。我的認識就是對的,我就是丑,就是難看。
或許你已經發現,這三部曲簡直就是BDD體像問題認知病態的核心,一步一步走向自我監禁的囚籠。實際外表=體像=正確的體像(知識性)=正確的體像(評價性)。這種將應然等於實然的思維幻覺,從人類一誕生就延綿不絕,可憐的大衛休謨,鍘刀高懸,人類還是前仆後繼。
我說了這麼多,你是否注意到問題的核心,請務必區分實際外表和體像,我們所有人對自己的外表的認識都稱之為體像,和實際外表是兩回事,兩回事,兩回事!
如果你認同了這一點,你可能會少有釋然,因為這個和你的實際外表無關,只和你的體像有關,是你的體像出了問題,而不是實際外表出了問題,因此也可以繼續說,是你的體像導致了情緒痛苦和功能失常,而不是實際外表讓你痛苦和功能失常,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不是事物讓你痛苦,而是你對事物的認識讓你痛苦,舉個重口味的例子來說,比如你出門踩到一堆狗屎,你一下就怒了,真他媽的倒霉啊,但是也有人踩到狗屎之後,是相反的反應,今天運氣肯定好!看,同樣是踩到狗屎這件事,為什麼兩個人的情緒行為反應不一樣呢,根源在於他們對踩到狗屎這件事情的認識不同。
例如面對臉上有三個粉刺,有的人痛苦甚至足不出戶了,有的人卻生活得很好,為什麼?同樣是大方臉,為什麼有的人痛苦得要去整容,但是有的人照樣生活無拘無束?
我要在這裡拉一下大旗,引用兩位名人的話:
"Men are disturbed, not by things, but by the principles and notions which they form concerning things."
——Epictetus
"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Shakespeare
說到這裡,不知道你是否真的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是我們對身體外表的認識導致了我們一系列的情緒痛苦和行為失常。(對了,講到這裡,是否有人立馬要說,看吧,還是思想毛病,認識上的問題,態度上的問題,哪裡是什麼疾病?我想對這種人說,打住,請思考一下,為什麼會出現認知問題呢?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會有幻聽,我們會說這是聽力有問題嗎?有幻視,我們會說這是視覺上的問題嗎?腦損傷,神經化學失衡也會導致認識問題,不想說了,自己去思考吧)。
如此,我們就可以分析我們對外表的認知出現了哪些問題,在BDD中常見的有12種認知偏差,總有一款適合你,甚至一般是好幾款都很合身。
(二)BDD中12種體像認知偏差
1.全或無思維(也稱為非黑即白,兩極化,或極端化思維)
以要麼全要麼無的兩分法看自己或世界,沒有中間地帶。一類屬於知識性認知,例如,非黑即白,不大就小,不高就矮,不胖就瘦等;一類屬於評價性認知,例如,不美就丑,不好就壞,要麼正常要麼不正常,要麼協調要麼不協調等。
BDD示例:
① 「我的鼻子太大,別人看我就是個怪物。」
② 「我的臉好寬,好醜。」
③ 「眼睛長成這樣,太難看了。」
④ 「我要求一點也不高,就是想像大家一樣外表正常。」
⑤ 「我是世界上最丑的人。」
這種全或無思維,會導致思維的窄化,缺乏彈性,不考慮其他多種可能。
2.讀心術
確信自己知道別人的想法——並進一步推測他們對自己有負面的看法——沒有充分的證據或考慮到其他更多的可能性。具體到BDD中,主要表現為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外表有負面的看法,這種看法從擔心——懷疑——確信,程度愈來愈深,破壞性越來越強。
BDD示例:
① 「我的鼻子太高,別人看我就是個怪物。」
② 「我的臉好寬,好醜,我怕別人看到。」
③ 「眼睛長成這樣,太難看了,那些對我不懷好意的人一定會很開心的。」
④ 「那個男人朝我咳了一聲,肯定看我不順眼。」
⑤ 「他說外表很正常,甚至很帥,一定是安慰我的。」
3.預言
在沒有充分事實的情況下,預測事情會在未來變得糟糕,並進一步認為就會是事實。預言和讀心術在把自己的擔心看作事實方面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在於,讀心術指向的是別人,對別人的反應進行負面推測,而預言指向的是未來,對未來進行負面推測。
BDD示例:
① 「如果我出去,肯定會有人朝我咳嗽吐口水的。」
② 「我這麼丑,一定沒人真正喜歡我的,我會孤獨終老。」
③ 「我鼻子太奇怪了,出去別人會說我是個怪物。」
④ 「我這個樣子下去,肯定完了。」
⑤ 「我想著外表,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肯定會做不好的。」
4.情緒推理
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判斷,你相信某些事是真實的,只是因為你感覺是真實的,「我感覺,所以為真」,感覺成了證據,沒有任何其他客觀證據,同時還會忽視相反的證據。
BDD示例:
「我鼻子太高,別人看我就是個怪物。」
「鼻子太高,別人看我就是個怪物」這個看法,可能符合現實,也可能不符合現實,我們看看有多大可能是符合現實的?
支持這個看法的證據是:
1.自我感覺;
2.我測了鼻子高4厘米,我屬於小臉;
不支持證據是:
1.父母朋友都說我的鼻子正常;
2.之前也和同學相處的還不錯,應該沒覺得我是個怪物
3.沒有聽人說是個怪物
4.以前還有人我鼻子很好看
那麼現在你認為「鼻子太高,別人看我就是個怪物」這個看法符合現實的可能性大嗎?
大!
為什麼大呢?
我自我感覺的。
5.貼標籤
自己貼上了一個固定的,全面的和消極的標籤,而不考慮相反的證據。
BDD示例:
① 「我就是一個醜八怪!」
② 「我是個失敗者。」
③ 「我就是個怪物。」
④ 「我就是不協調。」
⑤ 「我有一張豬臉。」
6.貶低積極面
斷言積極的體驗、事件、素質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把中性的或者積極的體驗看作是消極的。
BDD示例:
① 「我知道自己是個善良聰明的人,但是有什麼意義呢!最重要的是我的鼻子和臉。」
② 「大家都誇我是個好人,但是有什麼用呢,臉丑什麼都沒意義了。」
③ 「工作能力強有什麼用?下巴難看,大家都瞧不起我。」
④ 「博士有什麼用,現在社會看臉。」
⑤ 「他們誇我其實長得好看,但是我知道那是他們出於善意。」
7.灰色眼鏡
只注意消極面,忽視積極面和全局。與「貶低積極面」類似,不過這裡強調的是只注意消極面。對BDD來說,則表現為更注意外表某些不足的方面,並且誇大,在觀察他人的時候,只注意你所認為的比你好的身體部位。
BDD示例:
① 「鼻子最重要了,其他好看有什麼用?」
② 「你看我這張豬臉,就像木桶效應的短板一樣,決定了一切。」
③ 「臉好寬,不協調,噁心死了。」
④ 「他們的都比好,我的皮膚真是醜死了。」
8.個人化
確信他人的反應都是因為自己的外表,而不考慮其他更多可能性來解釋他人的行為。
BDD示例:
① 「他看到我就咳嗽,肯定是看我丑。」
② 「他沒咳嗽,肯定是刻意忍住的。」
③ 「他看到我就轉過頭去,一定是認為我長得很奇怪。」
④ 「他看到我的時候摸了一下鼻子,肯定是看到我鼻子這麼大。」
⑤ 「他看我,肯定是在注意我的豬臉。」
⑥ 「他沒看我,肯定是無法忍受我的豬臉。」
⑦ 「他每次往我樓下經過都要咳嗽,肯定是想起了我那張怪臉。」
9.以偏概全
從單一的活動或者事件,作出影響深遠又全面的推論。
BDD示例:
① 「他拒絕了我,世界上沒一個人喜歡我!」
② 「那天工作的時候我緊張得顫抖,我再也不能好好工作了。」
③ 「這個周末沒人邀請我出去玩,我永遠不會出去約會了,我會孤獨終老!」
10.災難化
誇大事件的消極面,並且把其視為災難性的,而不考慮其他可能性。
BDD示例:
① 「這個髮型真是一場災難,活著沒意義。」
② 「你看我這張豬臉,就像木桶效應的短板一樣,決定了一切。」
③ 「臉丑,首先就被排斥了,其他有什麼用?」
11.不公平比較
以不切實際的高標準為依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那少數幾個能到到那些標準的人身上,比較出自己的劣勢。把自己的外表跟影視劇或者雜誌上的明星或者模特進行比較,然後感到苦惱,因為自己永遠也不能像他們一樣美好。該想法通常與「全或無」聯繫在一起。
BDD示例:
① 「我永遠也不能像劉德華那樣帥。」
② 「我永遠也不會有范冰冰那樣的臉。」
12.「應該」
嚴格地,堅決地認為事情本應該是怎樣,如果沒有達到預期,就非常苦惱。在表述的時候,通常帶著「必須」和「一定」以及「應該」這樣的辭彙。
BDD示例:
① 「我的臉應該再窄一點。」
② 「我的下頜骨應該再往裡縮一點。」
③ 「鼻子必須端正,臉才會正常。」
④ 「我手上一定不能有疤痕。」
好了,這12款為BDD量身定做的體像認知錯誤(BDD中常見的12種認知偏差),你首先要識別出自己的自己的認知錯誤,識別出來之後要怎麼辦?那就是我接下來要講的內容。
(三)如何應對這些體像認知偏差?
1.既然觀念上出現了偏差,那能直接改變這個偏差嗎?能改變就不會生病了,正是因為其不可控制不可直接改變性才成為病症!
因為當我們意識到是自己的觀念出了問題的時候,我們想要解決的目標就是觀念(看法,想法,認知),而不是物理外表。那麼如何讓自己不去認為自己外表難看(或不正常)呢?怎麼把這種想法拿掉,換成「我外表其實還是正常的,還是可以的」的呢?非常遺憾,這個想法可能不是想換就能換掉的,我們有這樣的生活體驗,腦袋裡面經常會冒出各種想法,我們根本沒法控制,尤其是一些消極的想法,不由自主地就冒出來了,這是這些想法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出現是難以控制的,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所以不要想著要去消除這種想法,因為你根本消除不了,控制不了,如果控制得了就不會生病了,正是因為控制不了,所以才成為一個病症,所以,說這麼多,只是要強調,對於外表的消極想法,偏差認知,不恰當的觀念,它們無法控制,既然無法控制是它們的本性,那麼去試圖控制它們就是徒勞,不僅徒勞,而且因為根本控制不了而帶來挫敗感絕望感,而且當我們去試圖控制這些本不可控制的想法的時候,反而凸顯了它的存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試驗,叫「粉紅色的大象」,當我們說不要去想大象的時候,實際上反而腦子裡面的大象揮之不去,因為不去想大象,本身已經說明了大象的存在。就像我們要去控制自己的消極體像想法的時候,本身就說明消極體像想法的存在,控制本身必然指向一個被控制的對象。
2.因為無法直接控制,所以允許這些消極想法的存在
前面已經說得非常清楚,這些消極想法是難以控制的,如果能控制就不會生病了,強壓是壓不住的,有的病友可能有這樣的體驗,說我曾經的確通過某種方式,比如自我暗示等等控制了這些消極想法,甚至替換了這些想法,然後就沒問題了。但是這個沒問題只是暫時的,隔一段時間又會複發。允許消極想法的存在,注意只是允許其存在,並沒有暗示要讓它控制我們,存在和控制是兩回事。
3.給這些存在著的消極想法貼標籤——都是病症使我有這些想法
你要給這些消極體像想法貼上標籤,這些想法都是病症導致的,就比如感冒了引起咳嗽;心理疾病一個麻煩的地方是,疾病的癥狀都是以思維和情緒以及行為表現出來,不像軀體疾病,我如果受傷了,會有一個流血的傷口表現出來,大家都能看到,都能鑒別區分。而心理疾病,以大量的不適思維表現出來(這些不適思維在BDD中大約有十一種,以後專門介紹),和其他思維混雜在一起,有時候都甚至難以區分出哪些是不適的思維,哪些是適應性思維。但是我們一旦鑒別出來,就要給它貼上疾病的標籤,這樣一方面可以對這些思維保持警覺,另外一方面也免除了很多病友的心理負擔,我這樣的消極體像想法,是不是虛榮心導致的,是不是我不夠堅強,是不是我太缺愛,是不是我太懦弱?這些統統不是,此時此刻,這些消極體像想法就是疾病導致的,無他。
4.貼上標籤以後,我要去找找自己外表上的優點,或者其他一切優點。
在允許消極體像想法存在,並且給它貼上標籤之後,我們要為自己滿意的外表部位貼上好的標籤,我的外表不僅僅是一個鼻子一個下巴一個手指上疤痕,或者即使你本來糾結的是整體的不協調,你也可以想想自己外表上具體某些你自己滿意的部位,因為外表是細節構成的總體,同時也是整體下分解的細節。
外表≠鼻子;外表≠毛髮;外表≠下巴;外表≠整體輪廓
5.1.貼上標籤之後,最佳策略是做自己當下該做的事情請事先定好每天的日常活動,這些活動計劃必須是具體的可實行的(必須在時間上具體到幾點到幾點),按計劃做你應該做的事情。
這就是森田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很多人,誤解了「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意思,以為順其自然,就是讓消極想法來了就來了吧,這想法讓我去迴避人群,讓我不想上學上班,讓我不停地照鏡子等等,那我就順從這些想法,去做這些事;大錯特錯,順其自然的意思是承認消極想法存在的必然性不可控制性,想法冒出來就冒出來,但是我只是給它打個標籤——這都是這種病症導致我有這樣的想法的,然後做自己日常該做的事情,該工作工作,該學習就學習,該幹嘛幹嘛,這就是為所當為的意思。但是,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做到,我都這樣難受了,我根本做不了事情,這些想法弄得我心情糟糕,弄得我注意力分散,弄得我甚至頭痛反胃,我怎麼還能走出去參加同學聚會,怎麼還能夠去上課,怎麼還能夠去上班,我肯定做不到。我必須首先消除了這些消極想法了之後才能有信心做事情,否則做不了。
注意,這只是我們的想像,我們認為自己難受了就沒法做事情,其實是可以做的,雖然的確非常難受,但這是我們戰勝病魔所需要付出的代價,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我們先要定好日常能承受的活動,必須付諸紙上,而不是心上,一定要寫下來,貼在牆上你能隨時看到的地方,當消極想法來襲的時候,我可以一眼看到我應該在這個時間段做什麼,立即就去做,一定要事先訂好計劃,這個就相當於軀體疾病犯病的時候,我能立即拿到藥物一樣,軀體犯病了,沒有力氣去找葯,必須要把葯隨身攜帶,或者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我們的計劃也要事先訂好,等消極想法撲面而來的時候才去想此時應該幹什麼,是根本沒有思維空間去想的。心理有問題,但是我們的軀體沒有問題,所以採取行動的物理條件是具備的,而當我們軀體動起來的時候,那些消極想法也會因為我們的沒有注意而減弱,注意,這個採取行動的結果必須達到減弱了消極想法,因為,只有這樣,即行動——消極想法減弱,這樣的聯繫建立起來的時候,我們才會願意繼續採取這個辦法來應對偏差的消極體像。
5.2這裡還要排除一種歷久彌新的錯誤觀念,等我病好了,不這樣強迫了,不抑鬱了,不焦慮了,不怎樣怎樣了,我就可以做什麼做什麼。
這裡有一個好像顯而易見的邏輯關係,病好了才能做事情,將軀體與心理混成一談,心理病了,軀體也就病了;軀體病了,心理也就病了;不可否認,兩者的確是相互關聯的,但是關聯本身就意味著兩者也是可以分開的。情況也可能恰恰相反,等你做了什麼的時候,實際上病就好了,就不強迫了不抑鬱了不焦慮了沒有bdd了。在軀體疾病中,其實也存在這種心身循環的情況,等我病好了,我心情自然就好了,我病得這樣嚴重,怎麼可能有好心情;然後情況可能恰恰相反,好心情有利於軀體疾病的康復,簡單化一點,心情好了,也加速了軀體疾病的康復。
5.3哪些屬於不該做的行為
因為擔心外表被人看見,於是閉門不出,不參加社交活動,不去上課,不去上班,不參加戶外運動,整個人因為外表被限制在家,這類行為我們稱之為迴避行為。還有總想向他人求證,比如自己的父母,妻子丈夫,朋友,甚至陌生人,問這些人自己的外表怎麼樣?或者從鏡子,手機屏幕,拍照,一切可照出人影的反光表面,看自己的外表是否難看,是否發生了變化;或者通過化妝品,頭髮,衣服,身體姿勢,帽子,眼鏡等來掩飾自己感覺討厭的外表部位,這類行為我們稱之為儀式行為。最後最為極端的是手術試圖改善自己的外表,這是最為糟糕的,因為BDD的核心特徵是體像問題而非外表問題,因此即使外表真的發生了你想要的改變,而且你也認可了,那麼這種體像問題還會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這些不該做的行為,都會使病症維持,甚而惡化病症,因為認知影響行為,同樣的,行為也會影響認知,所有這些行為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情緒上的痛苦,但是這種減輕只是暫時的,因此這些行為是無效的;與此同時,因為執行這些行為,在情緒上感覺到痛苦的減少(即使是暫時的),所以行為和痛苦減少產生了聯繫,以後每次痛苦出現的時候,都去執行這些行為,以此形成了一個情緒行為條件反射鏈。
這些BDD行為和前面提到的BDD想法,有些不同,BDD想法很難直接控制,但是BDD行為卻可以通過一定的策略來進行減控的,因為行為是需要藉助一定的現實條件才能完成的,去除這些現實條件,比如頻繁照鏡子的行為,那就減少活動範圍內鏡子的數量,而迴避鏡子的行為,則要採取相反的策略;當然還有其他的比如競爭策略,以及我前面具體提到的活動清單計劃策略,(以後有時間再詳述)。這些行為策略的要義是,必須使這些行為達到情緒痛苦減少,以此形成一個新的情緒行為條件反射鏈。
總而言之,本段文字只是單單就「我丑(各種)」這個想法提出的應對之策,但是我非常信奉,一切心理問題都是現實問題,所以接下來我會寫一點關於「我丑」後面隱含的現實問題,例如「我丑,我無法接受自己,別人不會喜歡我(等等)」。如何應對呢?
再次總結,面對消極體象,我們要在思維上允許,行動上忽視。(「我知道我對外表的看法有偏差,怎麼改變這種偏差認知?」)
六、有沒有人看呢,太長了,先就這樣吧。
-------------------------------------------------------------------------------------------------------------------------根據最新的DSM-5,軀體變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其核心癥狀有三:- 專註於一處或多處自己知覺到的外表缺陷或瑕疵,而他人未觀察到或者認為輕微。(大白話,自己認為外表有缺陷,難看,但是他人觀察不到也不這樣認為)
- 在病程中,患者對外表的關注會出現重複行為(例如,照鏡檢查,過度打扮,挖皮,反覆求證)或心理活動(與他人的外表進行比較)。(題主每天半個小時照鏡檢查,比較輕微了)
- 對外表的關注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者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損害。(大白話,會因為覺得自己難看,而痛苦得可能逃學曠工恐懼人際交往等等)
長文預警。作為曾經的一名「患者」,(怎麼說呢,因為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不多,也沒有權威的機構與文獻,我沒有診斷與就醫,直接自診的)
我知道自己沒有走出來,(可能一輩子也走不出它的陰影,笑)但是,幾年過去,我現在至少心理與生活中變得正常很多了,一些感概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個人心得,僅供參考)————————————————一、原因1、外界的壓力這是最主要的原因,身邊的同學朋友,甚至親人,對你的軀體的評價,都會成為引子。比如肥胖、青春痘,他們無意的一句玩笑,或者是有意的提醒,都會讓你開始越來越重視並懷疑,最後對自己的缺陷產生焦慮。更為糟糕的是,在你生活的某個圈子中,對外貌非常注重,讓你壓力倍增。2、心理因素我認為,自卑、缺愛、追求完美的人是更容易得這種病的。自信與內心強大之人並不會輕易受到別人言語的影響,自然也不會對自己的缺陷過分苛責。缺愛的人容易自卑,缺乏關注,渴望被愛,甚至會產生因為自己軀體缺陷而不被愛或者不配被愛的想法。追求完美的人對自己的軀體缺陷是更加偏激,不能忍受自己的瑕疵。3、年齡雖然說患有這個疾病的人各個年齡層都有,但是我覺得青少年時期是最容易患上或者埋下心病的時期。因為在這時候,人並不成熟,三觀也沒有建立完善,極易受到改變或者扭曲。更何況,人在這一階段是生長發育快速,並將成熟的階段,開始極大地重視自己的外貌體型。同齡人之間也開始對美與丑進行直接的判斷,青少年人往往直言不諱,言語間傷害也是常有。二、影響
1、生理由於這種心理疾病,人常常會想把自己的缺陷徹底「治癒」,變得與常人無異。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在軀體變形障礙的影響下,有的人患上了拔毛癖,進食障礙、強迫症;有的人整形成癮;有的人幾度自殺……可以說對病患的身體,已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2、生活在這種疾病的影響下,很多人的生活都變得一團糟。首先是學業與工作,表現敏感,面對機會不敢爭取,不善與人交往。其次是與周圍人的關係,當有人無意或有意戳到你痛腳時,便會如同受到攻擊,條件反射地防備。最令人難過的其實是親人,他們常常會成為你發泄或者攻擊的對象。3、心理其實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很多,有的人知道自己患病,而有的人不自知。唯一相同的是心理上是十分痛苦的。首先,在中國,看心理醫生對大多數人而言是會被歧視的。更何況,這種心理疾病目前還沒有專業的醫院醫生治療。因此,大多數人只能求自愈。其次,很多人,包括親人、朋友、愛人,都對這種心理疾病不以為然,認為你小題大做,根本沒病。認為是你的自私與虛榮作祟。患者因為得不到別人的了解,會覺得更加悲觀。第三,很多人尋求了外部手段,比如整形,但是如果沒有解決心理問題,仍然不會擺脫軀體變形障礙的陰影,甚至會開始整形成癮,或者陷入更悲觀的情緒。三、解決對策
1、參照百度百科上的癥狀,判斷自己有無患病,是否達到標準。患病:不要悲觀,要知道普通人群中有1%到2%的人都患有這種病,你只需要坦然接受,並積極尋求對策。(下面會講)無患病:看來程度尚輕,還沒有達到患病標準,可喜可賀。但也要調整心理,避免日積月累發展嚴重。2、每個人生來都是不同的,沒有人完美無缺。現在拿肥胖舉例,(無惡意)首先,你可以找找生活或者影片中比你更為肥胖的例子。你只要認識到,你不是一個怪人,你只是人群中的一個普通人。然後你要想想自己究竟在怕什麼,焦慮什麼。你因肥胖自卑,然後害怕出門,不願與人交往,你其實怕的是別人的眼光與嘲笑。我想告訴你的是,這個社會上除了你認識的人,沒有什麼人會特別注意你的。你走在路上,別表現得太畏畏縮縮或者引人注目,沒有人會有空去關注你的,人多的是自己要忙的事。你認識的親人朋友,他們其實不會嫌棄你的,比如朋友,他們願意與你交往,當然是因為個性興趣相投,或者欣賞你的才華,對於你的肥胖已經不在意了。如果有嘲笑你,經常拿你的肥胖開玩笑的,那你應該及時說明或者斷交。3、培養興趣,增加自信,轉移注意力。你可以培養一門興趣,看書、寫文、畫畫、健身、烹飪…這不僅可以讓你的生活更豐富,也可以讓你轉移注意力,不去想或者少去想軀體變形障礙這個病。當你生活充實了,你照鏡子以及焦慮的時間將會大大縮短。當然這貴在堅持,若是在這方面做得好了,還會交到更多朋友,增加你的自信。4、這是我最想說的一點
很多人其實並沒有這個毛病,都是自以為而已。這裡分為兩種人,不同有不同的對策。一種是你覺得自己的缺陷非常非常非常之嚴重,其實在旁人眼中並不嚴重。你只是微胖,根本不算肥胖;你只是長了兩顆青春痘,其實一點都無損你的美麗;你只是頭髮少一點,根本沒到禿頭的地步…這一種你就要調整心態了,不要讓現在社會的有些歪曲審美來影響的審美觀。比如喜歡瘦、白、大眼睛、雙眼皮、錐子臉、筷子腿等等,你多去看看外國人的審美觀,就知道美是根本沒有固定標準的。自信,即美;健康,即美;笑容,即美。改變了審美觀以後,你只需要做到突出優點,掩蓋缺點就好了。若是微胖,便顯胸遮腿;若是長得矮,便把臉化漂亮,穿搭時比例調整好…諸如此類,不必我多言了。另一種是你真的覺得自己的缺陷嚴重,別人也是這麼認為的。那麼相信你已經對你的缺陷審視了千百遍了,如果能改變的,馬上去改。肥胖就運動,改變飲食習慣,努力並堅持。就算一時半會兒變不成瘦子,也能讓你從大胖子變成健康的微胖人士。如果是不能改變的,就學著接受,讓時間來治癒。比如說留疤的皮膚、脫髮,你要先學著接受自己,人無完人,有的人生來殘疾(無惡意)健康已是命運恩賜,這一點小小瑕疵無傷大雅。調試好了心理,再尋求改善,比如醫美。如果真的解決不了,就儘力掩蓋,化妝、戴假髮……與之前一樣,把自己弄的乾淨整潔,身體健康,穿著合身,這樣便已經足夠。若還是耿耿於懷,便去看第3點,培養興趣。並且在生活中或者影視中找一位與你有相似缺陷的人,看看他她是怎麼生活的,從中汲取力量。若是已經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請及時就醫!我也曾迷茫痛苦,不甘怨恨,隨著成長才慢慢淡化,期間又曾經歷過一次反覆,現已經過去很久了,寫出來既是鼓勵病友,也是激勵自己吧。
最後,若是對你有幫助,請給個贊吧!我就是一名BDD輕微患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交,但並不至於足不出戶,時常糾結於自己的臉型和凹陷的太陽穴,其幾天剛剛做了微整,但是並不是一勞永逸的那種感覺自己會陷入無休止的修補中(這類患者切記謹慎對待整容不要因為痛苦而變得盲目)。
BDD患者最大的障礙來至於對自我缺點的過分放大和自我認同感的缺失,微整後自以為一定程度彌補了缺陷的我但是在周圍人看來並無任何差別,還是一如既往的或友好的笑臉相迎或冷漠的擦肩而過。
這麼多年我自己總結的最好的緩解這種癥狀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培養和專註自己喜歡的東西,譬如樂器譬如繪畫譬如語言。
最後祝福大家都好好的。
一,謝邀,只是我並非生理或心理專業人員,無法科學地去給出客觀分析,如確實想從BDD【軀體變形障礙症】解決問題,請一定要找專業人員幫助。不過我還是決定回答,因為從題主所言,也並不是嚴重。我就斗膽當探討吧~
- 建議先正確理解什麼是BDD,可以閱讀:軀體變形障礙症_百度百科
- 認真對照自己的行為狀態,查看是否已經達到疑是或初步診斷為BDD。可參考:《體象障礙自評量表》。
- 基上,題主所描述的狀態還不算嚴重,只是疑似症而已。比如每天看鏡子半小時,這個量實際上都沒有大多數正常健康的女生多吧(評測表有說每天對鏡1個小時以上)。
這就像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的青春期各種成長問題,比如【媽呀下面出好多血了是不是要死了(大姨媽)】、【JJ怎麼是歪的以後性生活完成不了了(其實好多男生都是小歪的)】、【好多白髮是不是未老先衰怎麼辦】之類,只要把問題對象學習好,犯一些尷尬,理解到位,基本上就能把問題解決了。
好吧,既然聊上了就展開談一下,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疑是狀態,甚至愈發嚴重真的犯上了BDD,怎麼處理?
二,BDD作為可確診心理疾病,可能伴有強迫症、恐懼症、妄想症、抑鬱症等心理病症,需要重視,但也應該對治癒有信心。
(想到哪說哪吧,真的不專業,沒辦法系統講開)- 殘疾人不會說BDD,只有身體(肢體)正常的人才會說自己BDD——就是說你的身體實際上並無大礙,這是第一點可以給你帶來信心的認知,請把握。
- 盡量做狀態(病情)分析,以正確理解並把握到自己的情況——也許你只是近期飲食不佳,也許你只是因為面臨考試壓力山大——最壞也就是可能才發現自己是個GAY,並不是身體上真有什麼問題。
- 認真學習BDD,以及相關疾病的基本知識,比如強迫症、恐懼症、妄想症、抑鬱症等心理病症,因為每一種問題都對應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你知道了自己的狀態(第2點),再對應上相關科目,也就能知道能用什麼方法去處理。
- 真正的面對病敵,需要同時兩條路走。第一條路是先別把自己當病人,而是要爭取像一個健康的正常人那樣去生活。這一點我個人覺得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是治本。
- 你得睡覺(不行你就是病態失眠不是BDD)。想辦法讓自己睡好,小到換一個姿勢,大到換一個房子。
- 你得吃飯(不行你就是厭食症不是BDD)。想辦法讓自己吃飽,還要吃好。
- 你得說話(不行你就是社交障礙症不是BDD)。找喜歡的人去聊天講話,去開玩笑去嗨歌。
- 你得運動(不行你就是真的身體有問題而不是BDD)。跑步游泳打球YOGA騎車什麼都行嘛,身體每一天都在老化,你不運動充血當然要出問題的。
- 你得工作(不行你就是孤獨寂寞想太多!)。好吧嚴肅吐槽:好多心理疾病都是悶出來的。
- 如果有必要,換一個地市生活。相對生理疾病跟自身行為體驗有關,心理疾病更多會跟環境有關,很可能決定點是在你身邊的人、你的父母、你的家庭甚至你的族群文化。
- 第二條道是認真面對病情,承認並承擔自己的疾病。做這一點很簡單但又很困難,因為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不成熟。
- 很簡單,第一步就是看醫生。只是我們比較難以找到合適的醫生(專業上、水平上、氣質上)。
- 第二步就是遵醫囑。比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飲食治療、環境治療、心理治療。困難在於,很多時候醫生覺得很簡單,但操作起來可能很困難,比如葯費很貴買不起,比如時間配合不到,比如環境改善不了~等等吧。
專業這一部分確實要等專業的來給意見,我也就不抄資料了。
看起來很簡單么,試試看~進入醫美行業之出就讀到過同BDD或者說體像障礙相關的報道,對這個話題很關注,畢竟這類群體在尋求醫美治療的人群中比例的很高的。
下面摘錄一些研究以及書籍中的內容,供參了解,文末也有附上書籍資料信息。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整形外科的研究者對106名首次接受微創美容治療及美容皮膚治療的女性患者進行了一次調查。首先通過體像障礙(BDD)檢測將患者分類體像障礙和非體像障礙2組。在美容治療結束後1個月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就患者對自身外觀滿意度、自信度展開多位分析,同時對100名健康女性進行同樣的問卷調查,並將調查結果作為對照。
研究發現106位患者中,體像障礙患者佔14.2%,屬高患病率,這些人群更容易對美容治療的結果表示不滿,作為醫療美容從業者,治療前對患者進行必要的篩選檢測是很有必要的。
原文標題:Avoiding Psychological Pitfalls in Aesthetic Medical Procedures
作者:Wang,Qiuyu/Cao,Chuan/Guo,Rui/Li,Xiaoge/Lu,Lele/Wang,Wenping/Li,Shirong
期刊: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DOI:10.1007/s00266-016-0715-9
關於「Body Image」
Body Image (身體意象 ):是指一個人心目中對自己身體的美學。所有時代的人類社會對人體美學寄予了很大的價值,但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可能不符合社會的標準。身體意象的概念應用在許多學科,包括心理學、醫學、精神病學、精神分析學、哲學、文化和女性主義研究。這個詞雖然經常在媒體出現,但相關的學科和媒體也沒有對定義達成共識。在心理學中,它往往包括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信念和情感態度,這個概念是用來討論各種疾病和障礙,如神經性厭食症、其他飲食失調、身體變形症(BDD)、身體完整認知失調(BIID)和各種中風後的狀態。身體意象問題也在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虛無妄想綜合征(Cotard delusion)中顯現出來。身體意象經常與身體圖式(Body schema)混淆,後者涉及控制姿勢和動作。
一個人的身體意象被認為是親身經歷、個性以及各種社會和文化各種力量衍生的概念,通常透過與他人或一些文化的典範產生對自己外表的感覺,從而塑造自己的身體形象。一個人對自身外貌的認知,可與別人的認知不同。美國心理學協會在2007年的報告發現,性別化使女性對身體形象的焦慮增加。澳洲上議院常設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媒體把兒童性別化也造成身體意象的焦慮。研究得出女性較男性更擔心自己的身材從而影響健康的結論,評論家指出身體意象低的人會嘗試以某種方式改變自己的身體,例如節食或進行整容手術。
—— 維基百科
以下內容摘自《幻想醜陋:體像與體像障礙的探索》
BDD演變:從「丑形恐懼」到「美麗懷疑症」
軀體變形障礙作為一個綜合征是一個新的稱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歐洲、俄羅斯和日本用許多不同的名稱來描述該綜合征,最常用的是100年前由Morselli使用的「丑形恐懼」(dysmorphophobia)一詞。但是, 「丑形恐懼」被用於表達不同的含義。通常,「丑形恐懼」的含義是,儘管外表是正常的,但病人的主觀感覺認為存在對外人來說顯而易見的缺陷。醜陋恐懼症是對自己形體容貌醜陋或變得醜陋的一種病態的恐懼心理。英國曾發生過一宗離奇的自殺案,死者為青年女性,生前一切稱心如意,死因是「無法面對鏡子中自己的容貌」。其實,根據遺照來看,死者生前面容秀麗,所以法醫只得將她判定為因「醜陋恐懼症」而自殺。「Dysmorphophobia」一詞來源於希臘語「dysmorfia」,意思是「醜陋」(ugliness),尤其是指人的面部的醜陋。該詞首先出現在Histories of Herodotus裡邊的「斯巴達城最醜女孩」這一神話故事。這個可憐的女孩每天精心照料神龕,以期將醜陋的容貌變得美麗。
作為世紀之交歐洲的精神病學的E.Kraepelin和P.Janet在本世紀初都描述過丑形恐懼綜合征。Kraepelin認為丑形恐懼是一種持久的自我意識的障礙,屬於強迫性神經症。同樣,Janet將身體羞恥強迫症(obsession de la hantu de corps--obesession with shame of the body )歸於與強迫性心理障礙類似的一大類綜合征。他認為,羞恥強迫征與強迫征是一種一般的關係,倘若一個人,過分地看重外表,並為外表感到羞恥,他就會畏懼「醜陋的和滑稽的」外表。
丑形恐懼在精神分析學的文獻中被歸於疑病症一類。弗洛伊德曾分析了一個患強迫症的叫Wolf-man的病人,「因為他全部的時間都被關注自己的鼻子形態所佔據,他的生活變的沒有意義」「他生活的中心是口袋裡的一面小鏡子,他的命運取決於這面鏡子顯露什麼和將要表露什麼。」精神分析學者認為病人的鼻子象徵性地代表了他的陰莖,他希望被閹割,成為一個女人。病人的癥狀為總是陷入與母親有關的性認同,因為,當他看到母親鼻子上的肉贅不久後,病症才發生的。
1930年,Jahrreiss將該病命名為「美麗疑病症」(beauty hypochondria),以後,ladee(1966)在其的「美麗疑病症」的表述中概括了軀體變形障礙的核心特點:體象畸形症的「獨到之處在於對身體某一方面的先佔觀念,使人對此有厭惡、殘疾、不可接受或滑稽可笑的自我感覺,一個人的全部注意力都被這種先佔觀念佔據,此外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此外,「皮膚疑病症」是軀體變形障礙類似的綜合症的又一個名稱,其焦點在於皮膚和頭髮的「缺陷」。
1949年,Stekel描述了關於身體的強迫觀念的獨特的一組病人。這些病人的心理被對身體某些部位的憂慮佔據。有一個案例是鼻子,有一個是頭型,還有一個是耳朵和眼睛。這些強迫觀念(obsessive thoughts)使病人十分痛苦。雖然,在歐洲的文獻中,畸形恐懼與為非妄想有關的一類疾患,該術語被用來描述妄想傾向的一種先佔觀念。正因為如此,該病也被看做單癥狀的疑病精神病的一種(圖8-1)。該精神障礙由單一的對自然身體的妄想性的信念組成,而沒有其他的精神癥狀,有一點類似DSM-Ⅲ-R中的妄想障礙的體化型。另外兩個單一癥狀的疑病綜合症是偏執妄想症(一種身體被寄生蟲或其他害蟲侵害的信念)和嗅覺綜合症和嗅覺妄想(一種對身體散發令人厭惡氣味的信念)。這類形式丑形恐懼也被稱作畸形妄想症。
丑形恐懼第一次進入美國DSM-Ⅲ的精神病分類學是作為非典型性體化症障礙的一個實例,當時並沒有診斷標準,而且,沒有妄想型和非妄想型的區別。妄想型在DSM-Ⅲ中也沒有明確的位置,只有非典型體化症障礙或非典型性精神及非典型性偏執性心理障礙的診斷。其中單癥狀的疑病症和Kraeplin的偏執狂的概念是類似的。
根據DSM-Ⅲ-R獨立的診斷標準,丑形恐懼被稱為軀體變形障礙。DSM-Ⅲ-R認為「畸形恐懼」的叫法是用詞不當,因為該病症的病人並沒有恐怖性的逃避行為。然而,Dietrich認為:「丑形恐懼」一詞的使用,是基於該類病人有因其的「醜陋」而害怕遭人嘲笑和不恭的恐懼。與DSM-Ⅲ所不同的是,DSM-Ⅲ-R將非妄想性的軀體變形障礙與妄想症的體化型作了區分。後者也是DSM-Ⅲ-R中的一個新的類型,十分類似軀體變形障礙,但卻歸類於精神病障礙(psychotic disorder)。儘管區別妄想性的信念和軀體變形障礙非妄想性的思維是十分困難的,但是,許多學者認為,將兩者區別開來是必要的,因為,這關係到治療診斷所包含的內容。
【推薦閱讀】
《幻想醜陋:體像與體像障礙的探索》
作者:何論
北京出版社
在線閱讀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c0f390100ao3p.html
在醫美圈微信(微信號:yimeiquan)後台回復:BDD,將送上電子書
這裡是廣告 | 歡迎訪問醫美圈網站(http://ymq.net.cn)或下載醫美圈APP,我們的受眾群體是醫美從業者,包括醫生和行業人員。
您好,請問能請教下關於BDD篩查和診斷,國際上有哪些知名的權威量表?
我需要你的幫助
我需要您的幫助
我看了機子的文章讓我大大的感動,怎麼能參加你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TAG:B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