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概念設計或 concept 是什麼?
什麼是建築的概念設計?怎麼去學習與設計?就比如很多國外的建築很奇特可能功能上有缺陷卻還是一個很好的設計?
建築設計的概念可以說就是設計者在設計的起步階段對建築未來建成狀態的一種設想。
個人總結成以下幾大類,或許掛一漏萬 :)
1.解決問題
在一些建築設計任務中建築師面對一塊特殊的基地或者任務書中有著特殊功能面積要求,這時候往往會產生設計難點。
比如如何在鬧市區做一個需要安靜的圖書館?如何在菜場上面做住宅(哈哈)?如何在三面不透光又很深的地塊做需要採光很好的辦公室?如何設計一個對城市非常重要的地標,表達它在城市中的公共性和重要性等等。
這時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就可以成為建築的概念。
2.回應基地的訴求
有一些基地天然地自帶一些特點。比如旁邊有一個公園,或者正對著火車站,或者一側是學校一側是超市一側是高層一側是住宅區,或者緊鄰歷史保護建築,這時新的建築不可避免地需要處理好這些城市關係。
這時如何回應這些城市關係上的需求就可以成為建築的概念。
3.轉變既有類型
有一些建築類型已經有了比較固定的平面,剖面套路。比如學校,辦公室,住宅等等。
在一些項目中是否有條件轉變這種常規的類型,從而提供了一些原本無法實現的優點和趣味?
這時這種轉變可以成為建築的概念。
4.空間感知的設想
有一些建築類型,空間的設計很重要,比如博物館,劇院,圖書館等公共建築。
設計者對想要給使用者感知到的空間有沒有一種設想,螺旋爬升的?自由漫遊的?向心的?公共/私密,煽情/日常等等。
這時這種設想可以成為建築的概念。
這幾種概念有時候也會互相混合,一個概念同時屬於幾個分類,或者幾個分類的小概念糅合成了最後的建築;也有的時候一個概念帶來好處的同時可能會損害建築的另一些品質,城市關係變差了,功能不好用了,變得「太丑」了,這就要靠設計者自己取捨和糅合啦。
題主說的外形奇特,功能有缺陷的好建築,或許可以看下是不是解決了城市關係的大問題,是不是有個非常好的空間等等;也或許它就沒有一個好概念。 :)
謝邀,
概念設計(concept design),建築設計的核心根源,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定義可以框限概念的維度與廣度。在建築設計的初期階段,它可以是一種設計想法的摸索。從初期概念出發,可以進一步挖掘建築設計方案的潛力,通過調研與草圖模擬逐步凝練出成型的設計想法,從而將建築設計方案打磨出完整的作品,這是一個自我思維轉變的過程。而如何激發這種思維模式,並將其運用在建築設計中,以下康石石簡要做一下歸納:
建築設計的核心根源——概念設計
一個建築的好壞有很多影響因素,表皮、技術、形式、功能,但這都不是概念設計。以大家最容易與之混淆的功能來說,比如酒店,你可以說它是收藏品的集合,或者世界各地旅行者的集合,因為功能往往伴隨著比喻的意味以及自我理解的意識。
圖片來源:http://huaban.com/go/?pin_id=27154321
很多建築將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交織結合,使其具有多種使用功能,比如旅店和博物館結合的功能,畫廊和飯店結合的功能,花園和住宅結合的功能,絕對不同於概念設計。
圖片來源:http://huaban.com/go/?pin_id=1350058511
概念設計,往往更偏向於一個關係所產生的設計想法,它一般以動詞作為觸發。舉例來說,以「劫持」作為概念,其隨著建築的運動和能量的流動產生參與者或者智慧性,從而讓我們聯想到很多問題。比如:用什麼劫持,怎樣劫持,劫持什麼,在什麼時間劫持,這一動詞串聯起建築的各個要素,使設計師通過概念設計,進而探尋到建築設計的核心根源。
激發概念設計的來源——自我因素
建築設計的概念設計到底如何尋找?其實,概念設計源自於大家的自我因素,如愛好,觀察,以及質疑。下面康石石將逐一列舉如何通過這些因素推進概念設計的形成。
1. 愛好和研究
什麼是愛好?簡單理解,你被朋友邀請去他的家,你會從他家中發現他個人的收藏物,如果以此為話題繼續聊天,你會更深入地了解他對於某類收藏物的喜愛,這種個性收藏,稱之為愛好。
圖片來源:Sina Visitor System
愛好可以是跨學科的,不受約束的,比如:
自然、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科技、發明、繪畫、心理學、文學(故事、神話)、哲學、醫學、宗教、符號、建築師作品、研究檔案、維基百科知識、電影、戲劇、邏輯、特殊功能、表皮材料、個人極端癖好等等。
根據這些愛好,在其中發掘關係,進一步產生概念設計。不過僅僅找到上面的關鍵詞是不夠的,設計師要根據關鍵詞來發現其分支體系中的特殊案例,並加以延伸。比如「地理」,如果你只想到了很多人已經關注過的英國的約克,就不夠特別。但如果你能夠發現屬於約克特殊路徑的snickelways,就很特別。根據這一點,從愛好中發展概念,研究它的作用和原因,進而從中提取自己的想法,就很有意義。
圖片來源:http://i2.mirror.co.uk/incoming/article7764033
2. 觀察
首先,設計師可以根據個人經歷來發現所遇到的問題或世界的不尋常,或者通過社會上或媒體中出現的事件來發現人類的需求和問題,尋找話題,從而激發建築的創作。可以觀察一些特殊人群的行為,比如某種心理疾病的人群。
圖片來源:http://img2.fengniao.com/product/157/375/ceelrmqqaXcU.jpg
或者觀察自然界的運動,雨的形成,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和運動等。
圖片來源:http://img1.ph.126.net/cPPWq6jKuGOYJ20t25Xg2Q==/2488238794139979217.jpg
3. 質疑
對現存的設計存在質疑,且不局限於本領域專業。比如:桌子真的是桌子嗎,可以是椅子嗎?
圖片來源:http://t.cn/ROoDwOg
傢具真的是傢具嗎,可以是景觀嗎?
圖片來源:mousarris
另外,對於很多建築理論,設計師要有意識地提出你自己的觀點,它是否合理,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比如,帕特里克·舒馬赫曾質疑柯布西耶,他認為後者由於對羅馬城市秩序的崇尚而排斥中世紀城市的不規則美景,他認為「柯布西耶的局限並不在於他堅持秩序,而在於他對古典幾何的秩序認識有限」。
建立與建築設計的聯繫——挖掘collection
從上述三個來源中找到你的collection之後,需要建立與建築概念之間的聯繫。進一步查閱資料,充分發掘和肢解自己的collection,發散思維,增加更多關鍵詞。以一個物品為例,該物品是在什麼背景下被誰創造的,為誰創造的,是否有其他參與者?沿著物品的發展脈絡,是否曾經有過特殊的故事?該物品的創造是否有獨特的意義,在現代生活中是否還有其它意義?該物品所處的環境是怎樣的,我們是否要找一個相同的環境來放置,或是重新尋找一個新的場所?
通過上述思路,我們可以了解很多關於該物品的信息、故事與事實,同時伴隨著一些思考。比如,這一物品是否存在與其他事物的聯繫(隔離),是否有能量轉化(冷凝),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侵蝕)。設計師能夠通過一個物品發掘一個鏈條。
這一質問自己的思考模式,可以幫助設計師發覺某些事物之間表示「關係」的詞語,這個「關係」就是設計師需要不斷挖掘和總結的詞語,它更接近建築性,是一個概念原型。
接下來,就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基地,繼續調整和發展設計師的概念,「製造」相關故事,讓概念更加完整。在基地,會尋找到概念的新背景,新參與者,新的發生,新的實現。這一過程,就是尋找到自己的概念,從概念出發去做建築設計的思路。
圖片來源:http://t.cn/ROKh0S5
舉例來說,如果設計師對稻草人感興趣,它即為collection中的一員。接下來通過發散思維,對它進行深入挖掘,就需要開始尋找關係。風和稻草人有關係,稻草人的旋轉需要藉助風這一外力因素,其運動可以用來驅趕鳥雀,防止鳥雀偷食糧食。
圖片來源:Orang-Orangan Sawah (The Scarecrow) – Kahlil Gibran
圖片來源:http://howdydondon.tumblr.com/
因此,稻草人可以歸納為一種藉助自然能量運動的「防禦體系」。藉助外力的「驅趕」,就是由稻草人引出的具有建築性質的重要關鍵詞,也就是準備要發生的建築概念。項目很有可能圍繞「驅趕」展開,下一步就要結合基地(可能是農田,或者城市),對軀趕什麼,如何驅趕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思考。
建築設計,從概念設計出發——案例
下面根據一些作品案例,進一步探討如何從collection出發,形成概念並發展為成熟項目。
1. Rachel Armstrong的細胞介入——威尼斯結構保護
她研究了一種「原生細胞」技術,能通過其中晶胞的鍵合作用有效的生產出一種外殼,就像石灰石一樣,沉積在非常複雜的環境中,並且可以對抗自然材料。「鍵合」,就是一個概念,意思是原子以「鍵」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分子。
圖片來源:https://www.dezeen.com/2014/05/30/movie-rachel-armstrong-future-venice-growing-giant-artificial-reef/http://www.penccil.com/gallery.php?p=647915047381
這一概念在威尼斯被實現,「原生細胞」被選擇「朝著暗處運動」, 沿指定的地方,圍繞著木樁生長。這些細胞具有目的性地包圍威尼斯的根基,形成一個在城市下方逐漸堆積的石灰礁,從而有效固定原本被水浸泡的脆弱結構。
圖片來源:http://t.cn/RKBHQIJ
2. 建築事件——拉維萊特公園
設計師在進行建築設計中,可以在虛擬世界發掘個人化的collection,從而生成概念設計。但是在現實的工作中,很少有機會直接讓建築師參與到威尼斯的結構保護中。因此,概念從本應該按照自己喜好出發,轉變為從基地、功能與人的需求出發。雖然苛刻的限定條件增多,但仍然有很多從自己的概念和研究領域出發並實現的優秀案例,如屈米的作品,拉維萊特公園。他憑藉「解構主義」的思想和「層疊加」的手法,利用點、線、面的體系重疊在公園平面上,使得建築物更像是一個骨架,把人工與自然穿插在一起,使整個公園虛擬般的分割開,像是木偶一樣被這些「建築」所牽引。
圖片來源:http://www.penccil.com/gallery.php?p=647915047381
圖片來源:http://www.penccil.com/gallery.php?p=647915047381
其中統一紅色處理的「點建築」最引人注目,一個個景觀構築物還是一個個雕塑,抑或是建築功能的觀景台,外加上主題花園,使人們如同行走在電影中一般。這種坐標式的排布擯棄了等級概念,創立了公園的新秩序和新統治,空間形成一個個新事件並觸發誘惑。
圖片來源:http://www.penccil.com/gallery.php?p=647915047381
屈米的作品一直強調建立一種模糊的層次和不明確的空間、建築次序和事件的關聯。這一建築中,屈米同樣通過建築來說明事件在建築中的重要性,而非原始的功能,同時把偶發事件的可能提升到高於固定事件的可能。
圖片來源:http://www.penccil.com/gallery.php?p=647915047381
3. 文化與歷史角度的保護
KOU-AN 玻璃茶室
未來森林
4. 隱喻
卒姆托的女巫審判案受害者紀念館
5. 雜交,創造多樣化
Garden Bridge
6. 環保和能源
Media-TIC building
7. 極致體驗
Norway』s architecture
「概念」作為建築設計的一個切入點,可以是你感興趣的東西,也可以是你想要解決的問題,從問題出發,探尋設計的根源,在對設計概念進行思考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自己的設計創造力,進而推動設計項目的形成與深入發展。
以上,望有幫助,歡迎交流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諮詢
觀點:大部分概念設計是陳舊的垃圾,只有真正基於生活體驗的概念才有價值。
很多書和學生競賽都批評大城市的冷漠,所以塑造了所謂的「共享空間」。但是,我真的很喜歡在國內大城市的生活。人們不知道誰住在他的隔壁,又從事著什麼樣的工作。你基於你的興趣,信仰,職業,在互聯網中尋找關係建立友誼。你決定哪些人可以交流,哪些人需要拉黑。「交流空間」「共享空間」之類的概念出現在很多的學生競賽中,但是當你深入思考,你會覺得這很可笑。原始的社區形態早已不符合當下的生活了。100 年以前,人們沒有選擇,他們沒有能力去和住在遠方的人溝通交流,所以不得不和周圍鄰居打好關係,溝通交流,排遣內心寂寞。但是,現今的我們有了網路,社交形式早已變化,真的不需要原始的被動的交流啊!你愛和廣場舞大媽共享那你就去她家啊,不要浪費所有業主的錢來塑造「共享空間」啊。
By the way, 很多公益廣告 建議我們放下手機,多和周圍的人交流。但是,這也是個沒有道理的提法。如果邊上是個脫衣舞娘,沒有人會喜歡在他手機上學習高等數學。如果一個人關注手機遠超過你, 這意味著你對他而言不夠有趣有吸引力啊! 顯而易見的道理!
科技改變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改變日常需求,日常需求改變空間。
各位同學就不要再「在屋頂上種樹創造綠色建築」,「隨便哪裡圍個圈來塑造共享空間」了。
好好踏實地生活,關注真正的改變和需求!
關聯回答,怎麼做概念設計。
知乎用戶:建築設計如何從概念設計入手?
《建築語彙》那本書里有對概念很詳細的分析。
定義:
一種原始的、概括性的想法。
一種尚待逐漸擴張和發展成細節的原始概念。
一種內涵錯綜複雜的原始構架。
在分析問題之後產生的對於造型的一種認知。
來源於設計條件的心靈意念。
一種由設計需求轉變成建築解答的策略。
進行設計的初步策略。
是發展主要設計要點的初步法則。
設計者對建築造型的初步構想。
特徵:
大多是對問題的分析,或者至少是因問題的刺激引導而產生的。
在特性上是屬於概括及初步性的。
需要而且必須蘊含更進一步的發展。
對於後一個問題個人感覺這類建築主要是貢獻了新的形式,告訴大家建築還可以這麼做。但可能他們的概念還在成長的過程中,比如扎哈的好多施工問題,顯然不能說是完全實現了自己的概念。但是妹島剛開始的建築存在很多實際使用不便,後來的過程中在一些項目上做到了低造價,使用方便,比如直島那個碼頭。
就是挖掘建築的城市權利機關,出資方,使用者的潛在需求,或者解決他們各自的問題和相互的矛盾
一個複合句,利用...達成...
犧牲功能追求外觀的都不是好設計
只是很多時候評判的標準不以最優秀的功能來評而已。但我個人是反感這樣的評判的。來說一點我的看法吧, 完全只能作為交流看待噢。這在西方建築教育裡面是個讓人困惑又貫穿整個建築學體系的辭彙, 建築概念, 這裡的概念含義只指建築領域內的concept。
究竟什麼是concept?
從建築存在的意義來看, 建築是人類活動, 居住, 完成事件event, 的人為設計的環境, 而人類對於這些環境有著不同的訴求, 比如居住, 工作, 觀光, 冥想等等,因此建築師們通過對功能和周圍環境的考量來設計一個不同於其他建築但又能滿足人們訴求, 具有美觀性, 能呼應當下條件和文化背景的, 具有意義的空間。
通過什麼樣的途徑能設計出這種空間, 就是concept的作用, 例如, 我現在的任務是設計一個公用娛樂場所, 那麼我構想的concept 可以是, 我希望這是一個可以讓人們回歸自然體驗的場所, 這就是我希望達成的效果, 也是我的建築想要表達的概念, 而圍繞這個概念 ,我的建築展開了一系列的構想, 通過構想的途徑method來達成我的concept, 比如我引進了大量的綠色來完成這點, 同時我的建築處處都在透露著我的concept, 比如我設計的良好的從樹林方向引進風的通風系統。
所以我的整個建築,concept是我不能忘記的主旨, 而表現主題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 概念是可以變動的, 因為在現實中, concept作為一個指向針, 而不是設計師應該沉溺其中的純粹抽象概念, 一個好的設計師知道在什麼時候在concept出變動來完成最好的設計。
多圖長文預警
首先已經有答主提出概念設計與設計概念的差別了,我理解題主是想問建築的設計概念(concept),在此僅從自己淺薄的經驗與思考中聊作回答。
1. 建築設計概念的出發點
當我們實際拿到一個建築設計的任務書並進而分析其邊界條件時,通常會有一個或多個點極大地吸引我們的注意,可能是建築功能的實現,可能是周邊自然條件的極好或極差,有時甚至是項目預算的緊缺。此時,作為建築師,需要對這些有趣的點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挖掘和歸納整合,最終提煉出一個可以指導整個建築設計的前提條件,便稱之為「設計概念(Design Concept)
1.1 基於功能的建築概念——「形式追隨功能「(路易斯·沙利文 Louis H.Sullivan)
19世紀美國芝加哥學派的中堅人物路易斯·沙利文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形式追隨功能「的思想,並在之後成為德國包豪斯所信賴的教義,進而發展出了我們所熟知的現代主義。而所謂」形式追隨功能「,簡而言之,就是說一個建築的形態,外觀應該是真實地反映建築功能,而不需要冗餘的裝飾。具體到我們今天討論的建築概念上,當某個項目的功能十分獨特,設計者覺得有趣而進行了長足的研究思考,並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個建築形態,這個過程便是生成建築概念的過程。(如圖一)
圖一:阿姆斯特丹水上住宅 by BIG
1.2 基於周邊條件的建築概念——呼應vs 對立,傳承vs打破,借景vs屏蔽
建築藝術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在於它從建造的那一刻起,就與周邊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建築既是風景的一部分,也定義著人們面對風景的態度與欣賞風景的方式。
1.2.1 呼應與對立——草原住宅 盧浮宮金字塔
在賴特職業生涯的早期,當時的美國住宅市場盛行所謂「屋腳住宅「,即受制於歐洲傳統設計,具有傾斜的大屋頂和強調豎向線條的立面風格,而這與平坦,廣闊無垠的中西部環境並不協調。基於呼應自然環境的想法,賴特開始設計一些強調橫向延伸的住宅,具有平闊而簡單的大屋頂,強調立面窗口的連續性,使得室內對室外景觀一目了然,從而從內到外具有一種和諧的視覺關係。便形成了後來所說的」草原住宅「。(如圖二)用賴特自己的話來說,「通過有機建築,我的意向是趨向於一種從內部向外發展並與自身環境相和諧的建築,這與那種從外部著手進行設計的建築有著很大的區別。「
圖二:草原住宅的代表作之一:伊利諾伊州的威利茨住宅,建於1901年
與之出發點明顯不同的是貝聿銘的盧浮宮金字塔,眾所周知,方案在公布之初曾引起軒然大波,人們認為玻璃與鋼的金字塔和古典優雅的盧浮宮並不相配,或者說,相呼應。然而恰恰是這種「對立」,獲得了出乎意料的交流與平衡。建築師將本身具有對稱性的金字塔置於盧浮宮的中軸線,從而強調了建築的古典意味(如圖三);材質的選用更是巧妙,透明的玻璃既不影響遊客欣賞盧浮宮,又有效地提示入口所在(如圖四)。我想,可以這樣理解,當從傳統「呼應「的角度無法解決建築與環境的關係時,試著從「對立「出發,尋求另一種對話方式,或許能夠有所突破。
圖三:盧浮宮平面圖
圖四:盧浮宮立面圖
1.2.2 傳承與打破——柯倫巴藝術博物館 蓬皮杜藝術中心
柯倫巴藝術博物館(Art Museum of the archbishopric Cologne)位於德國科隆的商業區,是彼得·卒姆托耗時十年的設計,建造於一處廢棄百年的教堂廢墟之上。與當時常規的文物保護項目不同,卒姆托用一個巨大的空間把所有的歷史遺址都包裹進去,並通過立面處理與空間營造創造出一種「新建築從老建築上生長出來「的微妙感受。從建築外觀上看,博物館顯得樸素敦實:一個簡單方形的體量,僅在頂部有高低變化,原有教堂的拱券殘垣成為了立面的一部分,與米白色的現代條形磚肌理很好地相融合。(如圖五)從空間序列上看,入口的廊道預示著一次非凡博物館體驗的開始,在經過了一個沒有任何標記,狹窄,幽暗,靜謐的門廳後到達前廳,前廳是一個承前啟後的空間,通過它方能到達博物館的核心部分——遺址大廳和展覽空間。(如圖六)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卒姆托以「新建築從老建築上生長出來」為表象特徵,構建了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對話關係,賦予了現存遺迹應有的尊嚴,實現了當地歷史的傳承,從而被稱為「博物館體量的教堂」。這些都應當是概念階段便已經成型的設想。
圖五:柯倫巴藝術博物館實景
圖六:柯倫巴藝術博物館平面圖
與之出發點迥然不同的是位於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建築矗立在巴黎18世紀時的市中心,被很多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所包圍,然而當時的歐洲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社會變革,民眾和當局都希望能夠打破框架,迎接更加自由和民主的社會,因此蓬皮杜藝術中心承擔了極大的傳達社會理想的責任。對於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而言,相較於傳承當地歷史文脈,打破與重建是一個更好的關鍵詞。他們借鑒了Cedric Price「娛樂宮(FUN
PALACE)」的概念——希望建築具有「街道劇場「一樣的靈活性,充滿不確定和無限的可能,弱化固定的形式與功能的固有關係,來體現新的技術條件下,自由民主的社會理想。於是,蓬皮杜中心將建築的設備、結構、樓梯這些必備的固定元素放在了立面上,釋放了內部巨大的空間,能容納各種各樣的展覽和活動。建築所體現的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其不僅能面對當下的一切,同時能夠承擔未來的可能,不會因為功能局限而被拆掉重建。(如圖七)圖七:蓬皮杜藝術中心剖面
1.2.3 借景與屏蔽——半山取景器 鄂爾多斯博物館
「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出自《園冶卷一·興造論》,其針對園林營造的借景方略在建築設計中同樣適用。當人們身處建築之中,視線所及,景緻如何,怎樣控制都能夠發展成一個有趣的建築概念。
TAO跡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半山取景器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借景案例。建築在平面上分成三個枝杈,一方面為了避讓場地內的樹木,另一方面三個枝杈分別指向城市的三個景觀:劉公島,海港與環翠樓,使這個小的景觀建築與城市建立起密切的視線關係,也使得建築使用者有良好的視覺體驗。(如圖八)
圖八:半山取景器概念圖
MAD設計的鄂爾多斯博物館則是另一個極端,建築位於戈壁荒漠之中,自然環境條件較差,無景可依;新城規劃甫定,周邊環境尚且未知。受到巴克明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的「曼哈頓穹頂」的啟發,MAD設想了一個帶有未來主義色彩的抽象的殼體,在隔絕外部環境的同時創造了一個自成一體的內部空間。(如圖九)
圖九:鄂爾多斯博物館實景圖
1.3 基於空間序列感受的建築概念——空間敘事的魅力
「運動是人在空間中的存在方式。隨著運動的進行,人們於所處的環境中獲得一系列連續的印象,最終形成對環境的抽象認識和歸納後的整體認識。「換句話說,人們對建築空間的感知與空間的組織序列密切相關。一個完整的空間序列通常包括引導、啟示、醞釀、高潮幾個不同的空間環節,從而營造完整的心理感受。
以安藤忠雄設計的光之教堂為例,沿街面的入口簡單樸素,先經過一條小小的狹窄的長廊,將教堂與喧囂世俗隔離開來,起到收斂心境的作用;進入內庭,稍作休憩,準備進入教堂主體;主體由一道完全獨立的牆以15°的夾角從矩形體量中穿過,把入口從禮拜堂中分離開來,也形成了進入高潮前的醞釀空間——逼仄、晦暗、又暗藏希望;轉彎跨門,光的十字架躍然眼前,一種超脫世俗的神聖寧靜感也油然而生。(如圖十)
圖十:光之教堂平面與進入流線
2. 建築設計概念的指導意義與困境
建築設計概念的提出,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通常源於對項目基地、人文歷史、周邊環境、使用功能的詳細研究,是一個能夠作用於使用者、周邊居民乃至整個社會的長遠目標。它貫穿於建築設計的始末,在每一個無法推進或亟待決策的時刻提供依據,並能夠真正落實到使用體驗或文化環境當中。
當然,這裡討論的是理想狀態下的設計概念,事實上,一個言之有物、行之有效的建築概念少之又少。我們所面臨的困境在於,一方面想要有所改變有所貢獻,另一方面因為很多主觀客觀的因素難以深入,最終的結果是所謂的設計概念不過是嘩眾取寵的噱頭。而我認為,在施工技術與設計周期都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也許不必執著於華麗高深的設計概念,誠懇地從解決問題出發,然後讓一切順其自然。
Reference:
1. 兩處建築遺址的改建對歷史建築更新設計的若干啟示
2. 結構工程師——蓬皮杜藝術中心——建築的文化想像
3. 弗蘭克·賴特與草原住宅
4. 法國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中國建築中心官網
5. 光的教堂,神戶市,兵庫縣,日本 世界建築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偶然看到 想試著答一波。作為一個大五的已經實習的彩筆建築 我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做一個設計一定要有一個主題 可能是我們學校的建築學教育太。。。以至於這個概念一開始很重要到後來做成什麼樣都無所謂了事實上,我認為做一個建築最重要不是去利用現有條件去做一個讓使用者最滿意的建築嗎?這個主題或者概念到底是什麼呢?我現在已經在施工設計上慢慢步入正軌,因為我覺得我對設計真的一竅不通,最起碼對於概念或主題這件事兒我就沒搞懂。我喜歡做的還是去利用現有條件運用自身能力去解決問題,而我很不擅長去表達我自己的想法,其實我就是沒想法。。。建築概念應該屬於建築的藝術範疇吧,大概如此。
感覺很容易把概念設計和設計概念混淆。 由於概念建築實現的可能性較小,因此並不受到普通民眾的關注。概念建築多產生於學生課題,因此被認為是不考慮現實條件的設計方案。也有的將其與異形建築混淆,認為結構材料誇張的就是概念建築。
概念設計表現的是設計師對未來城市或建築的想像和個人情感觀念的表達:比如對未來城市規劃的思考;對未來建築形態的思考;對建築生命延續的思考;對人類情感需要的思考;對未來生活方式的思考等等。
概念建築的價值也是有的,比如:1、對未來設計的預見性及指導意義。 2、個人情感的表達與想像力的拓展。 3、時代性理想與設計觀念的體現。
建築概念及建築理論是一些認為建築有靈魂的建築師代表建築向其他人包括同行解釋其本質的一種敘述。
至於如何學習,無外乎模仿,思考,實踐。仔細體會生活,試試以中外古人的觀點觀察這個世界,等有了一絲自己的感悟,或許就是答案了吧。
建築就是生活,當然也是哲學。假如說,建造一個房子,需要落實確定10000個問題,那麼:
-----其中有一些問題,比其他的問題更全局
比如,這個房子整體是什麼建築風格的,這個問題顯然比窗帘用什麼顏色更全局
-----其中有一些問題必需先確定,才能判斷另外一些問題是否存在
比如,要先確定是否採用市政採暖,才會有暖氣管道的一系列問題,如果選擇了電採暖,那麼所有暖氣管道的問題就都不存在了。
對於房子的建造者來說,包括(業主,設計師,施工單位等等),需要他們最早確定的那一批問題,可以籠統稱之為「概念設計」。
「概念設計」,非常重要,也非常有難度,因為對於建築設計來說,解決問題往往是簡單的容易的,發現問題,發現問題之間的關係,才是難度更大的事情。
拿到地塊,拿到任務書,設計條件千頭萬緒,而且業主往往對項目已經有了很多美好的設想,這些設想,很多是需要尊重,需要認真落實的,但也有很多是想當然的,不靠譜的。
在這些複雜的千頭萬緒的問題里,提煉出最重要的10個問題(再多就亂套了呵呵),把他們寫下來,設計師需要說清楚的是:為什麼是這10個問題,設計師打算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很顯然,設計問題,不是靠文字就能完全說清楚的,需要配合以草圖,圖紙,照片等等,把它們列印成冊,就是概念設計。
這10個問題,在獲得業主,設計師,施工單位甚至政府管理單位的共識和認可之後,就可以依據大家對這10個問題的認同,回答下一階段的50個,100個問題了。
很顯然,下一階段的那50個,100個問題,相比第一階段的10個問題,要更"不全局",更"不具有前置的決定性"一些。
如此重複,把10000個問題都回答好,業主足夠理智而又有足夠的錢,施工隊的能力到位,房子就可以建成了。
是最核心想要傳達的東西 可以是功能的絕對合理 也可以是雕塑般的空間形態 還可以是其他任何可以說服甲方的意圖 重要的是設計師自己應該思路清晰
建議閱讀《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ure: concept notaion》
是生活的點滴和常態。
推薦閱讀:
※非建築專業出身的人如何成為優秀的建築師?
※在經費不是特別充足的前提下,村鎮自建房如何尋找設計師?
※當代有哪些知名女建築師?
※Fuzor 在 BIM 工作流程中起到的作用?
※建築之中可以融入蒸汽朋克元素嗎?又或者說,是否有哪些建築中有蒸汽朋克元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