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經濟學第一定律是稀缺性(scarcity),而政治學的第一定律是忽視經濟學的第一定律」?
來自微博http://weibo.com/1650513902/zcAc8ubIL
@胡釋之:Thomas Sowell:經濟學第一定律是稀缺性(scarcity),而政治學的第一定律是忽視經濟學的第一定律。
探討的是財富的重新分配問題。
這句話的原文是:"The first lesson of economics is scarcity: There is never enough of anything to fully satisfy all those who want it. The first lesson of politics is to disregard the first lesson of economics."其實這段話後面還有一段,解讀得挺明白的,不妨讀讀看(中文自己譯的):
"When politicians discover some group that is being vocal about not having as much as they want, the 「solution」 is to give them more. Where do politicians get this 「more」? They rob Peter to pay Paul.
當政治家們發現一些群體在其利益分配嚴重不足的問題上掌握了輿論的導向,往往「解決辦法」就是滿足其利益需求(多給就是了)。那麼「多給」的這部分從哪弄來呢?通常都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向富人徵稅濟貧)。(所謂忽略經濟學的第一定律,即忽略了相對稀缺性闡釋的經濟商品總是分布不均衡這一點。)After a while, of course, they discover that Peter doesn』t have enough. Bursting with compassion, politicians rush to the rescue. Needless to say, they do not admit that robbing Peter to pay Paul was a dumb idea in the first place. On the contrary, they now rob Tom, Dick, and Harry to help Peter."沒過多久,政治家們又發現,原先被「搶」的那個成了需要被「喂」的那個。「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於是他們又屁顛屁顛地趕著去救濟。當然了,他們才不會承認這種行為從政治正當性的角度來說有什麼值得質疑之處呢。恰恰相反的是,他們繼續著這種拆東補西的作為。
關於財富的重新分配,還可以看一下這幅圖,也能很好地解釋這一說法:
兔子學有所成,成功躋身富裕階級。
而豬負債纍纍,成功落馬貧困階級。老虎代表的是「支持均富」的政治家,以利益為誘惑勾引了豬的選票。
老虎成功當選,豬清債,兔子被徵稅。故事的寓意:"When you rob Peter to pay Paul, you can always count on Paul"s vote."
可以說,之所以政治學違背了經濟學的第一定律,和財富分配問題上的糾紛是有關係的。
舉個例子,比如12年大選時羅姆尼不小心被曝光的那段視頻里,他曾提到那「47%的窮人」不值得他關注,因為他們從來不交稅,卻依賴於政府,指望政府幫助他們,這激怒了那47%的選民(豬代表的那部分)。而兩黨相爭最激烈的一點無非就在於徵稅,到底是先振興經濟再帶富中產階級,還是向富人徵稅帶富中產階級然後再振興經濟。問題在於,也是這句名言指出的問題,即如何避免政府失靈使美國錯失最佳的復甦機遇。然而,如果僅僅把這句名言當成對政治學的抨擊,也是不當的。如何在正確的信息引導下認識國家/社會所存在的經濟問題,以及政府和公民之間的關係,都是解決財富分配首要考慮的因素。
References:1. Kelley.L.Ross. (2010). Rent-Seeking, Public Choice, and The Prisoner"s Dilemma. Available: http://www.friesian.com/rent.htm. Last accessed 07 Jan 2013.2. Clancy Cross. (2008). Is Reality Optional?. Available: http://clancycross.com/reading-list/is-reality-optional-by-thomas-sowell/. Last accessed 07 Jan 2013.本科國內T2學經濟 博士美國T2學政治的同學告訴你 不認為上述說法是主流意見
--分割線--
每個人對經濟學和政治學的scope各有理解。裴宜理曾打趣過,政治學就是有政治學博士學位之人所做的研究。
很多政治學者當然同意稀缺性,不能死扣字眼,掛一漏萬,引一人之言一概而論。
先問有沒有,然後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經濟學四大恨:東西不夠用,生命太有限,人際不信任,社會不協調。
第一便是資源的稀缺性。這句話說出來誰都懂,但是幾乎沒有人真正理解到生活中去。而政客們正是利用這一點。反覆愚弄百姓。總以為房子是造在那的,政府趕走投機的房地產商自己就買得起房子;
總以為路是建在那的,春運回不了家就得怪政府鐵路、公路修得不夠;總以為醫生一直在等你,限制價格就自己就不會看病難。然後便是以為需求是「客觀」的,權利是天賦的。
春運回不了家怎麼能行?北京買不了房怎麼能行?沒有戶口上不了牌照怎麼能行?殊不知世界上比你優秀、比你努力不知道多少倍的人都沒有北京戶口,都租房在住,都選擇年二十九回家。你憑什麼有房子住?
有人說,火車票漲價了我回不了家,我就堵在火車站口,我就組織農民工造反。你倒造一個試試看?還有人說,居者有其屋是基本人權,國家必須滿足,不然建立國家何用。國家當然給你建屋的權利,不過它不可能為每個人提供建築師、建材、土地……你可以建,但得拿努力換。無論是在哪個社會,都沒有客觀的需求。你有吃飯的權利,你也有餓死的權利。
在資本主義社會,無疑,沒錢就沒飯,沒飯就餓死。哪怕在當下,資本主義社會有高度福利,暴雪時期,不也時常有凍死餓斃的流浪漢嗎?在社會主義社會就更殘酷了。不認錢,那就認人唄。認你的階級,根正苗紅的太多了,那就認你爸媽的階級,還是太多,那就認你所有的親戚。還是太多?那就排隊。反正社會資源不夠,一定要篩選出人來。看上去似乎有些國家是資源更加豐富的。俄羅斯、巴西、非洲、中東,記得太太上皇訪問巴西(還是阿根廷)時看到人家的草原,不由得感嘆一句:上帝就是不公平啊!這兒人這麼少,資源卻這麼豐富!
上帝公平嗎?非常公平。因為資源永遠是稀缺的啊。地多了糧食自然多,糧食多了就有人想喝酒,有人想吃麵包,有人想用香水,再就有人想修足球場,想建宮殿,資源從來不夠。那些地大物博的國家(包括我們)卻頻現饑荒、餓殍遍野,糧食不夠吃是因為地少嗎?還不是人為的錯誤。日本彈丸之地,山區居多,糧食居然還能出口;朝鮮的礦產資源是韓國的25倍,當年日本佔領時大多數工業也建在那,90年代餓死300萬人。上帝非常公平,資源永遠稀缺。上帝唯一不公平的地方就是給我們國家配備了這些絲毫不懂經濟學的領導人。所以,資源不夠及其引發的、解決該矛盾的機制,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所有的國家都資源不夠,每個人的資源也不夠,所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多數利益」純粹是一句空話,學過一點點數學的都知道,你哪能同時最大化兩個變數。
所以,下次再聽到哪位政客說,我們要加大教育、醫療、衛生云云云云的投入,你一定要反問:哪來的錢?
表達了一個相信市場相信價格傳遞的「學者」對政府調控國家干預的嘲諷。
看看這個:
地位商品(positional good)所謂的『地位商品』是以色列學者希爾施於1976年提出的一個經濟學中的概念。其特點為消費者在使用它們時能夠得到滿足和快樂,而這些滿足和快樂則來源於它們的社會稀缺性。LV是,網遊極品武器是,甚至連寬頻帶寬也是。
推薦閱讀:
※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現在部署情況及作用怎樣?美國部署該系統有什麼用意?其他國家有類似系統沒?
※取消繼承權和贈予權是不是解決資本主義弊端?
※如何評價人民日報《要認清我國的產能過剩同資本主義國家產能過剩的區別》?
※康德的保護人策德利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如何看待某些青年港人不以曾被殖民為恥,反以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