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畫面總是做的比較暗呢?
01-16
一般電影拍完後都會對畫面亮度進行調整嗎?為什麼電視節目的畫面不會像電影做這種處理?
早期電視攝影機出現時,比如是一寸帶,或是3/4寸的 u tape 系統 ,它的攝像機構原始,灰階對比可能只有七級,或是十級(這是模糊統稱,不是正確數字,只是舉列,藉以說明本問題而已)。
換言之,畫面從亮到暗,可能只有十來個不到的層次,這還是指的拍攝原母帶而言,若是經過信號傳送,電視重現,肯定衰減更利害。也因些,畫面本身因科技問題而粗糙,你等於是給一個大近視加散光的人(觀眾)畫畫,當然就以寫意為主了,不會精工細描,不會去處理暗部細節。因為,暗部細節,呈現不了。
加之拍攝時,打所謂的大平光,因為拍攝現場整體亮度高了,可以加快作業速度,景深長,也容易對焦 ,種種因素加總,導致電視作業,電視作品,會有一種慣性,這慣性就是「畫面亮,對比強烈,儘可能不拍黑暗場景,大特寫為多……」
這些慣性,和大畫面,膠片作業,明暗層次幾乎無限多,可以充份玩弄光影魔術的電影相比,自然就形成了,電影較暗,電視較亮的直觀感受。
其實,現代的頂級電視攝影機,已經能出來與膠片不相上下的畫質了,而電影工業也大量使用電子攝影機作業了,但,行業內的工作習慣不變,一般家庭的播映終端(電視機),其畫面表現能力,還是遠遜於電影院的放映設備,我想,電視通亮,電影明暗層次較多的差別現象,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明暗是相對的。有可能是放映條件不標準導致感覺上比較暗。
正常電影亮度是平均水準的。
如果是指影院內觀看的效果,就如樓上諸位所說一般是放映設備造成。如果是指發行的DVD、藍光光碟的片源,多數電影在亮度方面確實低於照片、電視節目、連續劇,飽和度會則高於這些類型,除了一些小清新或亮調調色手法電影大多數的影調都是此類。大多數電影都會後期調色,提高對比度(亮度相對會降低)、飽和度,也就是平常所提到的「電影色」的風格由來,如果去看看同一部電影相同場景的劇照和影片截圖就會發現這類現象普遍存在。
因為電影院很黑啊,而看電視時要「保持環境明亮」
1,電影院為了降低成本,調低了燈泡的亮度。阿凡達上映之前,老卡就專門呼籲影院經理一定要調高亮度,因為片子做得很細心,暗部細節也很多,亮度不夠效果會大打折扣。2,轉制過程中,損失了品質。你把電影放在電視上,各種碟片上,本來就損失了品質,再加上轉制和播放的的時候不用心,暗得看不清很正常。國內那些影片洗印廠和製作商真的那麼用心嗎?有幾個像老卡重做3d泰坦尼克的時候這麼興師動眾的?3,槍版就不用解釋了吧。4,影院環境本身就暗,對比更容易看清暗部細節,你打開影院的燈,照樣看不清,在家裡看不就相當於開燈看嗎?
這個不絕對,看看這個吧 http://www.matrix67.com/blog/archives/4581 http://moviebarcode.tumblr.com/
把電影中的畫面取平均色拼成一張圖片,可見並非「總是比較暗」,也有色調明亮的片子。容易集中注意力
不明白好萊塢導演怎麼會回事,畫面弄得黑咕隆咚,衣服背景等細節根本看不清,就看到半張臉晃來晃去。
電影是為電影院放映製作的,電視是為了客廳觀看製作的。電影院很暗,客廳很亮。黑背景下亮的東西顯得更亮,所以電影不需要那麼亮。還有就是電影院的銀幕太大,整個畫面都亮起來,會很晃眼,並且分散注意力——一片白花花的,我該看哪?而電視沒有這個問題。正常距離觀看的電視畫面在人眼裡就是個小方塊,亮度不會分散畫面的注意力。相反這樣的小畫面,還想要什麼光影造型呢,亮一些,讓觀眾看清楚是什麼東西才是最重要的。事實上電影攝影時經常通過遮擋等方法,壓暗畫面中不需要觀眾注意的地方。調色的時候也是。但電視的打光和調色,則必須建立在小畫面、亮環境能看清楚的基礎上。
因為電影院要省錢,亮度和對比度太高的話會消耗機器的壽命的。
推薦閱讀:
※什麼制約了吳京成為更優秀的演員?
※《驚天大逆轉》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哥哥死了嗎?
※電影中,什麼叫人物形象扁平化?
※驚天大逆轉最後彩蛋的手是誰的呀?
※為什麼我們內地有錢,卻拍不出像《哈利波特》、《變形金剛》這樣的科幻大作?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