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看待網路語言?

個人覺得網路語言很多時候太過概括,而且容易產生刻板映像。生活中討論時,出現網路語言,老是給人不嚴肅的感覺。


七年前我是一個重度網路語言使用者。我和當時的男朋友(現在結婚了)是網上認識的,所以大家平時聊天也是用這種語言。但是感覺越來越不對勁。忽然有一天,他對我說:以後我們不用這些別字了吧。我趕緊回答:好。

後來我們異國了三年,可以想像這三年裡面我們在聊天窗口裡打了多少字。除了偶爾圖新鮮用用,很少形成習慣。確實如@經雷 所說的,網路語言的表達能力很貧乏。因為它的出現就代表了它的普適性和高效性(比如一個「屌絲」,有很多內涵),而又因為普適和高效,它越是流行,越是難以傳達微妙的事物。而且語言是會影響思維的,語言本身又代表了語境。所以,用網路語言越多,越是容易把自己置於那個膚淺的、低俗的、憤世嫉俗的、玩世不恭的、嘩眾取寵的網路大環境中。我還認為,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和語言能力相關聯的。這代表了很多層面。其中一個就是語言的「一致性」。為什麼《人民日報》用網路語言會讓人詬病?因為它破壞了大家對該報的一貫印象和想像。如同故宮裡的星巴克,使人的思古幽情蕩然無存(星巴克是否有權這麼做是另一個問題)。武俠風格的《哈利波特》也是個例子[1]。而且,網路語言本身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產物,但普遍使用之後,它破壞了人們的想像空間;甚至由於過度使用,連其本身所代表的意象都被忽視了。比如「雷到」,本來是很形象的一個表示震驚的詞,但難道大家每次使用都會腦補被雷劈中的樣子?如果不用「雷到」,是不是會有更多方式可以表達不同類型的震驚?學過中小學語文的應該還記得「縮句」,被壓縮後的句子是多麼的枯燥啊!比如"我冷得不由自住地打哆嗦,好像有一雙巨手在拚命搖晃我"——縮句為「我冷」。「雷到」也有類似的效果。

我當然不是說網路語言是糟粕或是低級趣味,也不是自詡陽春白雪。網路流行文化有它本身的價值。但它過於娛樂化了。它可以用來促進社交,快速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它不能使交流深入下去,到達思想的層面;它可以用來作為調劑,釋放壓力或帶來快感,但是它不能有助於你感到真正的充實和滿足。打個比方吧,網路語言像雲霄飛車,你會被帶得很高,感覺刺激和快樂;但其實你對它缺乏掌控,而且很快會回到地面,除了「我也玩過」之外說不出更多。養成好的語言習慣如同攀山,不那麼容易,但每一步有每一步的風景。你和一起攀登的夥伴可以分享的,更為豐富和有趣。

接下來,我要開始上綱上線了:

很多人在選擇他們對網路語言的態度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在選擇「對新生事物的態度」,和「對自由表達權的態度」,並且隱含著「尋求認同感」「合理化自身行為」的動機(其實我也一樣)。最有趣的是,人們都希望自由表達,但是都不希望別人否定自己,甚至為了避免被否定而表達更易被認可的內容,而不是自身的全部真實想法。比如說,明明是自己懶得多打幾個字,非要說不影響交流的前提下這樣方便快捷。又比如說,明明用正常語言可以說清楚的事,非要趕潮流用網路語言,並且希望別人為自己的「與時俱進」叫好。再比如說,明明是想不出或是不願意去想更精確的表達方式,非要說是因為網路語言本身有表現力所以就用了。

所以,我得聲明一下:以上說的所有這些,都是在表達:我怎麼看待「一個人自己是否應該使用網路語言」,而不是「我怎麼看待別人用網路語言」。我根本不反對其他人用網路語言,不排斥看到網路語言;也不想干涉你使用它的權利(我有這個能力嗎?)。但是,我更相信人有自我完善的本能,而隨心所欲地使用網路語言,在獲得便捷和認同感的同時,付出了更多隱形的代價。正如我在另一個答案中所說的:自律者才會有自由[2]。我不希望我可能的個性表達被網路語言所取代,可能的複雜思維能力被網路語言所破壞,可能的樂觀態度被網路語言所踐踏,可能的想像空間被網路語言所侵蝕。如果不是在特別符合網路語言使用的氛圍,我希望自己盡量不去使用它。

[1] http://www.ce.cn/culture/gd/201209/08/t20120908_23661716.shtml.

[2]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10182/answer/13656955


我對網路語言,或者說當代書面語,主要有一個不滿——在表達鮮明立場時,表述方式格外貧乏。

我指的是:

「買手機?推薦 iPhone,真心好用啊。」

「買手機?必須 iPhone 啊。」

「買手機?果斷 iPhone。」

我不打算捍衛什麼,對這些表述本身也沒意見。但是我驚訝於有這麼多人可以完全不過腦子寫出這幾個字來,反反覆覆寫,逮著機會就用。自己就不會犯噁心嗎?


這問題如果不是出現知乎的話,最多的回答也許會是:認真你就輸了。

如上,"認真你就輸了"被用濫了。但我仍然欽佩最初的發明者。不難想像當初作者面對著一個沒有幽默感的學究式人物時,面帶微笑地來了這麼一句調侃,把那人駁得啞口無言,瀟洒地結束了戰鬥,優雅地轉過身,然後不出聲地得意地笑啊得意地笑。如此一般,想到這個場景我就樂不可支,哇哈哈~只是後來被濫用了。

而且你也不得不承認,最初在淘寶發明親這稱呼的人是語言天才。在相互陌生的買賣活動中,一聲,親~,立馬拉近了距離,增添了親密感。同樣,現在這個字帶來的厭惡感,也是被濫用引起的。

還有,給力這詞給我的第一觀感是我去這太形象太有畫面感了,以及後來衍生的gelivable,很有趣不是嗎?

類似的還有很多,如XD,如經典的微笑符號 :-) ,如笑而不語,如呵呵,還有吐槽等等。運用得當的話,也是很妙的。

再一個例子,acfun上管上傳視頻的人叫做UP主,你不覺得這文字組合得特別妙嗎?你見過比這更好的稱呼嗎?你看,與之同義的播客現在都沒人這樣叫了。

網路也是一個生態圈,網民對其中的語言進行篩選,優勝劣汰,不夠形象不夠通順的辭彙都會被淘汰掉,能火的都有其合理性。當然有的是走低俗或很黃很暴力的路線,其餘的,或是朗朗上口或是形象生動或是一針見血或是簡單粗暴等等等。

網路語言一如民間市井文化,也許粗鄙也許簡陋,但能豐富我們表達形式的話語,其中往往有大智慧。大可不必一味地排斥,甚至於時刻警惕。

當然,再好都語言也怕庸人。阿西巴。

---------分割線------------

以下是吐槽:

其實很多人對網路語言的反感源於被濫用的人噁心到了。但這錯在濫用者,大部分詞語本身是好的。

有的詞語很挑人的。比如有木有,很挑人,大部分人用起來就讓人冏啊冏,不是那個味。但當初有木有、咆哮體確確實實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歡樂啊,有木有嘿?

壞就壞在有些人辭彙貧乏,確又又喜歡錶現,撿到了詞就當寶,不分場合地亂用。

當然我對惡意賣萌的辭彙也沒有好感,如題主舉的「醬紫」和「腫么樣」。但從某些天生萌系生物的口中說出來時卻讓我很受萌。語言的藝術真是妙不可言。

對於那些破壞美好辭彙的童鞋,哦不對,是同學,我想說,Hey Jude,Don"t make it bad.


語言的作用就是表達自我、讓他人理解,能達到這個目的就行了。我個人不用,因為不習慣,但不排斥別人用。

一個美女對我說「腫么辦」,我心裡會想:好可愛……

一個大老爺們對我說「有木有」,我會在心裡罵:我靠去你的!


存在的東西必然有存在的理由

網路用語通常也是迫於當前條件限制才發展起來並獲得強大生命力的

1、網路通常純文本環境,網路用語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起到【表情】【態度】【方言】等效果;

2、輸入法錯誤意外產生的特殊效果,將錯就錯;

3、含蓄表達不和諧內容,蘭州燒餅什麼的……

4、娛樂、宣傳、炒作需要刻意設計的;

4、特殊的政治環境,某些詞被敏感了,只好……

5、同樣是政治環境,某些敏感的事情不方便直說,從而只好把敏感問題娛樂化,演繹出各種網路用語。

不管是否接受是否喜歡,這些都是有特殊需求或條件才產生的,只要這些需求或條件不變化,就一直會存在網路用語。


人有自由表達的願望與權利,嘴是說話者的嘴,沒人真的管得了。

但人要被尊重的願望至少一樣強烈,你跟自己相處的時候怎麼說話是絕對的自由,因為只你在聽,但你到公共場合說話,無論如何表達,都要尊重別人,因為他們受尊重和你要自由一樣重要。

網路是公共場所。

問題是很多人沒意識到網路公共場所,意識到的也缺乏應有的教育與習慣,國外媒體報道的中國遊客在公共場合喧嘩,小孩隨地小便,一回事情。這和自由一點關係都沒有,更別提言論自由,這只是一個有沒有教養,懂不懂尊重的問題。很多人意識里,一個東西是公有的,意味它是可以憑藉自己能力隨意攫取的對象,隨地便溺也沒有關係,反正不是自己的。

再粗俗的人也不會討厭真與善的語言,至少他希望別人對他輸出的是尊重與友好,而網路語言大多數誇張做作,不真,尖刻冷酷,極盡否定,不善。這種語言只會擾亂人心,一點一點地把每個人內心的那點正氣污染掉,正不需要正義的正,是正常的正。把社區原本應該是合作共融大家得利的環境,變成彼此傾軋挑撥的非正常生態。

佛家有一戒:不妄語,說的就是這般語言的地獄。

每天少看到幾次粗俗的網路語言,壞情緒明顯少很多,為此我寫了藏詞,一個可以屏蔽不堪詞語的Chrome插件,免費,打算長期維護。

如果你有興趣,奉上地址:

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E8%97%8F%E8%AF%8D/hgbindcneceemnihehjhijlolkfeohjc

你要你口無遮攔的自由,我保留我閉目塞聽,眼不見為凈的清修。我阻止不了你說,但我可以不聽。


特別不能理解網上一些90甚至00後妹子,開口閉口卧槽、尼瑪、撕逼、啪啪啪、插插插,動輒把生殖器、性器官和性交的低俗說法當成口頭禪,露骨到我都不好意思把那些字打出來。漢語言之美,在於含蓄。漢女子之美,在於雅緻。詩、詞、歌、賦,無不體現了這點。特別想告訴網上那些妹子們,滿嘴髒字粗話並不是成熟或者酷的標誌,只能說明你沒有知識,沒有教養,沒有自信。

ps,前段時間網上特流行一句話「女生污一點才可愛」,可是,拜託,女孩子污也要污得有趣而不低俗,那樣才會可愛,例如一樹梨花壓海棠那種,否則滿嘴污言穢語,只會讓人覺得粗鄙不堪,哪裡可愛了?


關於這個話題,我也寫過博文一篇,慎用網路語言寫作

當年念高中的時候,看過痞子蔡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第一次知道小說可以寫得如此有趣,一句話一行的排版方式簡直像詩一樣,主人公「風流不下流,好色而不淫」的形象也很吸引人。那部網路小說的流行,造成至少兩個本來非常普通的詞具有了新的含義:恐龍和青蛙,形容一個女孩長得難看就稱像「恐龍」,相應,「青蛙」則用來形容難看的男孩。

我不知道這部網路小說衍生出來的一批網路語言中,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各自是什麼意思?在當時,我們以為這是多麼「正常」而「時髦」的網路語言,可惜到今天沒有多少人再繼續使用,甚至連百度百科上都沒有對它們的相應解釋。

再後來,類似的網路語言,「俯卧撐」、「給力」、「童鞋」、「沙發」、「桑班」等,像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有些是拼音輸入法無意中的錯誤用法(諸如斑竹(版主)、杯具(悲劇)、燒餅(傻X)等),有些是為了與網路審查作鬥爭、暗語諷刺當下而無奈的傑作(比如「打醬油」)。

我們如何對待網路語言?如果是一般的臨時性網路聊天,使用網路語言增加趣味也無妨。不過,比如寫博客這種內容時,使用網路語言未必就合適。一來,博客文章較為正式,使用網路語言大大降低語言的嚴肅性和正式性;二來,博文不像微博段子,保存的時間一般會很長,當下的人可能容易理解網路語言,但以後的人們未必明白它們的網路含義。

試想一下,我們總不至於每看到十年前的網路語言時,都要Google一下?還未必能查得到。諸如「我去年買了個表」這種網路語言,別說再過十年,就是現在也有很多人看不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至於為了繞開審查而造出來的同音網路語言,倒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也要力保機器人看不懂的同時,正常人能看懂。長遠來看,我相信那堵牆會倒塌,理由很簡單,大多數人都覺得不合理的東西沒有理由永久長存。

總之,除非是純粹為了娛樂,我認為在寫作博客文章時慎用網路語言。


沒有「網路語言」這個概念。很多以「網路」開頭的詞指的都未必是非得在網際網路上才能發生的事。網路語言就是今天的成語、慣用語。(台灣好像叫「片語」?)

1990 年代網路藝術(web art)興起,當時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如果一個作品拔掉網線還能看 / 聽,能不能算真正的網路藝術?例如一位藝術家寫了一張網頁,HTML 源碼裏是一個用 ASCII 字元拼成的 Hello Kitty,但如果用瀏覽器打開這個 HTML 文件看就是一堆亂碼,這藝術家可以說我在反轉常規的源代碼 / 表現層的關係。但,拔掉網線後,這個作品一樣可以在本地看。

當然我們知道 web(萬維網)和 internet(網際網路)不同。Web 可以是指 HTML + CSS + JavaScript,從這個意義上說 web art 和是否連網本來也沒什麼關係。但 web 又是架在 internet 之上的東西,沒有 internet 也就沒有 web,這樣看來好像又不是完全無關。

這裡不是要討論網路藝術,而是說網際網路在今天已經太普遍,普遍到不值得拿出來說了。沒有網際網路,還是有成語,普羅民衆還是會用成語。網際網路只是讓成語的傳播速度以及可見度增加了。或許早年網上的流行語還確實有一些和網際網路 / 萬維網這個媒介相關的特質,今天已並非如此。

從寫作的角度說,濫用成語是思維上的懶惰,從來就應該避免,跟網際網路無關。


會說「給力」、「尼瑪」的人,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喔,這人會上網」。

只會說「給力」、「尼瑪」的人,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喔,這人除了上網不做別的事情」。


興緻勃勃地觀察 網路語言 如何出現,如何演變,如何進入我的社交圈,如何進入我自己的語言習慣,如何由我傳播給其他人,如何進入詞典,如何消亡或者融入主流語言,如何影響社會。這是難得的語言演變進行時,絕佳的迷因樣本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me


1,每年都會產生很多新詞,有的過幾天就消失,有的過好年才消失,有的一百年都不會消失。所以讓老天來判斷哪個好,哪個不好。

2,對網路語言還是要大度一點,不想用可以不用。看不慣別人用是不行的。

3,我自己會在開玩笑的時候使用網路用語,正式和嚴肅場合不會用。

4,語言除了表達立場外,還可以傳達情感。據說低情商的人不喜歡網路語言。

5,全社會的人都在一起上網,什麼人都有。你也要上網,就要容忍他們,就像走在街上容忍惡臭的乞丐從身邊走過一樣。如果這麼潔癖就不要上街上網了。


補充:

有一種語言是由於網路管制形成的,這算不算網路語言?

我國的網路政策實際上已經深深的影響了語言。


熱門的大家都使用,沒什麼,很正常。

特定小圈子的特殊說法,你看的懂,說明我們是一個圈子。看不懂,就說明對這個沒研究。

比如那黑暗的漫畫系

比如那粉紅的晉江系

比如那牛逼的天涯系


滿歡樂的~潮流腔~來的快去的快~用起來好玩就ok~



語言是影響大眾思想的一種很直接很廣泛的方式,慎重一點沒有錯。其實以前也會有比較粗俗的辭彙,但是大家會盡量避免,傳播力也沒現在強,而且要承認的一點是現階段大家的文化素養參差不齊,跟風現象很普遍。所以做一個引導還是有必要的,不要因為難做就可以放任。


網路語言僅適合存在於網路,不能過量用於生活。

例子是,《人民日報》上的「給力」已經噁心了無數人,不是么?


我很討厭網路語言。首先這樣生造辭彙就是想像力極度缺乏的表現,你看真正好的作品沒有這樣玩下流的文字遊戲的。其次,網路語言有標籤化,這種標籤化就是弱者的行為,標籤化了有助於簡化交流的複雜、掩蓋能力的缺失,進一步促進智力萎縮。當然,無論網民或是公眾的愚蠢都是執政者想要的。


網路語言見智商,見人品

作為一名90後,現在刷微博各種評論,看到真是頭疼

各種自以為是的辱罵

遇到政治問題,罵政府決策哪裡哪裡不好,對國際大事指手畫腳,真想見見本人在生活中是不是叱吒風雲?

以偏概全化。遇到一位不好的醫生=所有醫生傻逼,收紅包。遇到一位不好的警察=所有警察傻逼。遇到一位不好的老師=所有老師傻逼,收禮,補課

真是像去開全國代表大會啊,所有人他都知道品性。

我在網路上發表言論,純屬娛樂的點個贊,有待考察的就觀望,不隨便發表言論。

我只發表我專業相關或者是了解知識比較多的方面,畢竟能確保一定的準確性。

比如我是一位小學教過一二三年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那麼網路上關注教師的我也就所以說低年級語文和班主任管理。

其他方面就是大熊貓了,我關注好多年了,在此科普下——熊貓不是寵物,看到髒的大熊貓不要時時刻刻想讓他們洗澡。

總之一句話 專業的肯定比業餘的強,相信專業的,你一個才觀望幾眼的看客就想對專業人士指手畫腳,是神仙下凡還是開了天眼?

深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從一年級帶我們班這批娃開始,時刻向他們傳授人生目標

首先,做一名有素質的普通人

其次,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

最後,富有餘力地報效祖國(這點目前對於十歲的有點遠,還得等他們大點再細講)

剛從微博過來,真是看到評論就暴躁,為什麼有些人滿嘴噴糞還自鳴得意?想不通也不想想


推薦閱讀:

網址上的 https 跟 http 相比,加了一個 s,有什麼用?
HTTP是個無狀態協議,怎麼保持登錄狀態?
寫後端 Python,nodejs和php哪個更好一些?
IP地址為什要分類?就是a類,b類,c類。。。?
對於網路「故意錯別字」現象有什麼看法?

TAG:計算機網路 | 網路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