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成漢政權?
業餘歷史愛好者,讀南北朝十六國,看到一段對成漢奇特的評價:「寬刑簡政,獄無滯待。興學,置史官,又輕賦役。男年交谷三斛,女予半之,疾病者又半之。戶調絹不過丈,綿數兩,事少役稀,民多富實。是時天下亂而蜀平,年穀屢熟,閭門不閉,道不拾遺。然,雄朝中無儀品,濫封爵位,吏無祿秩,取給於民。軍無部隊,號令不肅。」
這是否是道教的治國方略?無為而治導致的吏無祿秩、軍無部隊?如何評價成漢和道教的關係?中國歷史上還有類似的政權嗎?既能道不拾遺、閭門不閉卻又吏無祿秩,人民很幸福政府很無能?有點像科威特?
首先要說明一下,題主這段話並不是對成漢政權的評價,而是對成漢開國皇帝李雄的評價
《晉書》中也是如此:「雄性寬厚,簡刑約法,甚有名稱。氐苻成、隗文既降復叛,手傷雄母,及其來也,咸釋其罪,厚加待納。由是夷夏安之,威震四土。時海內大亂,而蜀獨無事,故歸之者相尋。雄乃興學校,置史官,聽覽之暇,手不釋卷。其賦男丁歲谷三斛,女丁半之,戶調絹不過數丈,綿數兩。事少役稀,百姓富貴,閭門不閉,無相侵盜。」
「雄為國無威儀,官無祿秩,班序不別,君子小人服章不殊;行軍無號令,用兵無部隊,戰勝不相讓,敗不相救,攻城破邑動以虜獲為先。此其所以失也。」
李雄治理國家的方針的確有部分原因是五斗米教的影響,成漢丞相,幫助奪取蜀地的范長生就是當地五斗米教的領袖。但是採取道教思想治國的統治者很多,「國無威儀,官無祿秩」「行軍無號令,用兵無部隊」沒幾個。到李壽執政時期「人有小過,輒殺以立威。又以郊甸未實,都邑空虛,工匠器械,事未充盈,乃徙旁郡戶三丁已上以實成都,興尚方御府,發州郡工巧以充之,廣修宮室,引水入城,務於奢侈。又廣太學,起宴殿。百姓疲於使役,呼嗟滿道,思亂者十室而九矣。」李勢「不恤國事,多居禁中,罕接公卿,疏忌舊臣,信任左右,讒諂並進,刑罰苛濫,由是中外離心。蜀土先無獠,至是始從山出,自巴西至犍為、梓潼,布滿山谷十餘萬落,不可禁制,大為民患;加以饑饉,四境之內,遂至蕭條。」究其根本,還是成漢作為一個農民政權存在的局限性。
成漢政權有別於大反派前趙、後趙。雖說成漢的領袖是氐族人李氏一族,可是整體構成是由秦、雍二州逃荒的流民所組成,其中包含大量漢人在內。初時流民依附益州刺史趙廞,因趙廞怕受到賈南風的牽連企圖謀反而被殺。於是來了更加貪婪無道的羅尚、辛冉,羅尚在流民開墾沒得到收成的情況下,逼迫他們返回原籍,再加上大雨頻發,收成不足,流民都期望暫緩返回,更設立許多關卡來搜刮流民財物。
在流民被逼反後,六郡流民是相當民主的推舉李特為首領。另一位相當民主被推舉出來的是杜弢,這位被羅尚提拔出來的流民領袖能征善戰,禍亂荊州多年,要不是東晉戰將也多,可能也讓杜弢在荊州建了國。成漢的建立更傾向於階級鬥爭,是腐朽的西晉帝國對流民無情擠壓的結果。
李雄利用范長生、范賁父子安撫蜀中豪族的策略,跟牛睿、王導利用顧榮等人收攏江東士族的手段非常相似,也因此獲得大批豪族依附,成功建立國家。李特、李雄都可說是一時人傑,就連哀帝李班都是令人惋惜的仁主。只可惜李班有德無才,看到曹丕、孫登的才能都自嘆不如,可見其只是中庸之才。李雄諸子毫無防備,一仗沒打就被殺於殯宮。李期倒是挺聰明,卻不太懂得任用賢能,以暴戾治國。
成漢政權每況愈下,就始李班、李期迅速敗亡。
有個小發現,蜀將張翼之子張微時任晉廣漢太守,被李盪所殺。
看題主在蘇沉船大神下面的回復,好像認為李氏是氐族,其實不是的。李氏是賨人,也叫板楯蠻,是三國時巴西郡的土著民族。原本分布在嘉陵江、渠江流域。在漢代,今天達州、巴中地區的廣大區域是賨人腹地,漢廷在這裡只設有兩個縣,在這些區域賨人基本是自治的,縣長只起羈縻賨人酋長的作用。
張魯稱雄巴漢的時候,賨人大量皈依五斗米道,政治上也依附張魯,所以後來張魯降曹後,曹將張郃的兵鋒可以遠達宕渠(今渠州附近)。後來曹劉在漢中對峙,曹操感到「雞肋」撤退時,把漢中附近的居民全部遷出,讓劉備「得其地,不得其民」,賨人李氏正是在這次被遷徙到略陽的。這個略陽不是今天漢中西部沒多遠的甘肅略陽,而是在秦隴交通要道「隴坂」西側不遠,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附近的區域。但是略陽附近主要是氐人的聚居區,除了漢代聚集在這裡的以外,曹操也從漢中、武都、陰平這些氐人世居地遷徙了大量氐人到略陽(比如前秦苻氏家族就是被從氐人大本營武都遷徙到略陽的)賨人李氏雜居在氐人中間,所以在當地被叫做巴氐,這只是一個俗稱,《晉書》《魏書》都很明確地說他們是賨人。
上古蜀地的幾支民族勢力,蜀人與氐羌民族有很大關係,巴人即賨人,二者又都在很大程度上華夏化,當然還有北來的華夏移民,這些不同力量在賨人李氏的經歷中合為一體。可以說成國是上古巴蜀歷史的集大成者了。
另外,《晉書·李特李流載記》講了李氏是宕渠人,然後抄了一大篇廩君傳說當做賨人的祖先,這個是錯的,廩君蠻是三峽、武陵北部的土著民族,但跟板楯蠻同有巴蠻之名,所以唐朝人搞混了。
安西將軍桓溫全面提升家族為頂級門閥並升級成桓大司馬的重要軍功章
十六國成漢史料多來自華陽國志及其書之前的各種版本,而撰寫者常璩本屬於成漢政權史官,入晉後因你懂的原因,將其書成漢部分改寫刪減了大部分。但華陽國志之前的版本在成漢政權時期就以其他名字刊行過,流傳於北方,十六國春秋的作者崔鴻就可能見到不同書寫的成漢史,並將其同時羼入書中,最後被魏收等延用,或者在流傳中失掉中間的段落。造成前後矛盾。
推薦閱讀:
※元代國祚短暫(一百年左右,當然相對而言)是因為漢化不夠嗎?
※中華文明有哪些經典的代表性標誌和符號?
※為什麼建國後,我國要選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海軍中的「大艦巨炮主義」是何時開始盛行?
※與古人相比,現代人在智慧、謀略、心術方面有沒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