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為何極端推崇天皇?二戰後美國為什麼不廢掉他?
19世紀60年代,日本爆發明治維新,進而進入工業時代。
這場變革對日本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作為名義統治者的天皇也不例外。在之前長達千年的時光里,天皇都毫無政治實權,僅僅是掌握道統的名義統治者。而在明治維新後,天皇重新獲得了世俗權力,成為日本在政治和精神上的雙重領袖。
為什麼會這樣?歸根到底還是地緣格局的變化。
在農耕時代,日本內部各地區域地緣關係相對疏離。實力最強大的關東、關西兩大平原雖然相距不遠,但卻因山川阻隔,交通不便,進而形成兩個彼此獨立的地緣板塊。兩大板塊本身規模就不太大大,還互相牽制,彼此競爭,這種內耗,導致日本缺乏一個足以壓制四方的強大地緣核心,各方相持不下,長期混戰,導致了日本的千年分裂。
在邁入工業時代後,日本內部地緣格局發生重大改變。工業的力量加強了各次級地緣板塊的聯繫。尤其是鐵路、輪船的出現,打破了關東平原和關西平原的地緣屏障,使二者地緣關係大大緊密,進而形成了強大到足以壓制四方的本州核心地緣板塊。這種地緣格局的變化,使日本在政治上的中央集權成為可能。
當然,雖然日本可以擺脫政治分裂,實現中央集權,但也並不意味著這樣的好事就一定輪到天皇頭上。畢竟在終結幕府政治的倒幕運動中,真正組織倒幕軍的是位於九州一帶的西南藩諸侯,天皇只是出了個「清君側」、「奉天靖難」之類的名頭而已。
可為什麼最後成為天皇大權獨攬呢?這又要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分析。
工業時代的到來,使海洋的地緣屏障作用大為削弱,而藉助工業革命,西方列強獲得了巨大的先發優勢,對東亞農耕文明構成強大威脅。
雖然日本已經明治維新,但作為後發國家,它在文明程度上與西方列強相比仍有著巨大的劣勢。同時,作為一個地盤有限的島國,日本在對外擴張,掠奪資源和搶地盤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地緣實力的先天不足。這也就是說,無論是基於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還是擴張圖強的需要,日本都要大力發展工業和軍事。而物質基礎先天不足的情況下,日本要做到這一點,只能從上層建築的優化上下功夫。
首先是發展工業。沒錢沒地沒資源的日本,只有最大程度的榨取勞動人民的剩餘價值,才能最快速的實現工業化。不過此舉必然引發民眾的強烈不滿。一旦人民不堪忍受反抗暴亂,反而會對工業化構成阻礙。
軍事擴張也同樣如此。打仗是要死人的,而貪生怕死更是人之本性;同時,打仗也是要花錢的,日本作為一個貧弱小國,能為軍事擴張提供的物質支持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軍人的戰鬥意志和獻身精神,就成為決定日本軍事擴張成敗的重要條件——現代的美國家大業大,就算軍人散漫些,也可以靠軍事技術和裝備的優勢彌補;近代的日本窮家破業,不把軍人的作戰情緒煽動到極致,是戰勝不了一眾強敵的。
總而言之,家底有限的日本,想在弱肉強食的近代世界生存壯大,必須極端依靠意識形態的力量。具體來說,就是通過過分煽動愛國主義,讓人民願意為了國家而忍受非人道的盤剝;讓軍人為了國家,而不顧一切爭取勝利。
這樣一來,天皇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作為大和文明的象徵,作為獲得人民普遍認可的精神領袖,如果由他掌握世俗權力,讓那些摧殘人性的做法經他之手付諸施行,那人民的接受程度肯定要大大提高,這對日本的工業化和軍事擴張都是極為有利的。
正因為如此,天皇才重新獲得日本精英階層的一致認可,從而掌握了世俗大權,成為政教合一的雙重領袖。
在天皇的率領下,日本開始了強勢變革和擴張,先破清,再敗俄,國力大幅增長,一躍成為世界二流工業強國。直至二戰,日本侵華擊美,與世界為敵。這時候,再強的精神力量也救不了日本了。在世界的群起反擊下,日本一敗塗地,最終無條件投降。
既然是無條件投降,那麼日本舉國命運都操之於他人(眾所周知,這裡是指美國)之手,天皇自然也不例外。
由於天皇在大和文明體系中的地位實在太過特殊,他的存在,能極大程度的提高大和民族的內部凝聚力,為日本現實國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因此,如果廢除天皇制度,甚至將裕仁天皇送交軍事法庭,不僅可以報復日本,還可以瓦解大和民族在文化上的精神紐帶,進而從精神層面斬斷日本發展現實國力的重要根基。
同時,天皇的廢除,還會嚴重削弱大和民族的獨立性,使外來先進文明更容易進入日本,這既可以在日本內部引發外來文明和大和文明的衝突,增加其之內耗,還可以使他更深層次的淪為外來先進文明的附庸——直白點說,日本會變的更弱,然後更依賴美國。這麼看來,美國應該廢除天皇制才對。而一開始美國也確實是這麼想的——這是日本有史以來,天皇制面臨的最大一次生存危機。
不過在裕仁天皇與麥克阿瑟一番造膝密談後,美國改變了主意。
裕仁跟麥克阿瑟談了什麼?沒有人知道。但從地緣政治的角度,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出裕仁的說辭。
隨著二戰結束,冷戰大幕逐漸打開,美蘇爭霸愈演愈烈。
在西太平洋板塊,蘇聯有著天然的地緣優勢。畢竟蘇聯的遠東板塊本身就身處其間,而美國則遠在太平洋彼端。雖然遠東板塊已是蘇聯邊緣地帶,但也比美國全不搭界要好的多。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作用就凸顯出來。雖然美國可以通過佔領、甚至吞併日本,獲得東北亞戰略支撐。但地緣關係的疏離,決定了美國無論是徹底改造,還是直接經營日本,都是十分困難的,花費也必將不菲,很難達到能與蘇聯遠東匹敵的程度。
但如果保留日本的獨立性,出於維護自身安全的考慮,日本制約蘇聯的主觀能動性肯定要比淪為美國附庸強的多;而讓日本壯大一些,也可以更好的發揮其抵抗蘇聯的潛力。
而對中國也同樣如此。雖然此時的中國又窮又弱,還正在熱火朝天的打內戰。但東亞大陸不亞於北美的天然地緣實力,決定了中國只要重回正軌,早晚會成長成為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世界級大國——哪怕是當時親美的國民政府獲勝也不會例外。
所以,無論是制約現實中的死敵蘇聯,還是應付潛在的對手中國,美國都需要日本更獨立一些,更強大一些。
而天皇制的存在,恰恰可以為日本的獨立和發展提供支持。這種情況下,麥克阿瑟接受裕仁的遊說,選擇保留天皇制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日本的獨立和壯大是有限度的,真要讓他恢復到二戰時那種狀態,美國不僅壓制不住,說不定日本還會再次成為自己威脅。
所以,天皇制在總體保留的同時,其內涵被大幅削弱:天皇的政治實權被削除,皇族規模也受到嚴格限制,同時,裕仁還必須發表聲明,主動否認天皇的神化屬性,以削弱天皇在意識形態上的過高地位——總而言之,天皇制的留存程度,與美國對日本的作用和定位是相匹配的。
經過這一系列變革,造就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當代天皇制:天皇不再有政治權力,僅作為國家的名義領袖。在精神領域,天皇也不再有神化屬性,其在文化上維繫民眾一致認可的作用,僅靠歷史的傳承來維繫——這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
從現在看來,只要日本還能存在,天皇制還會維繫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只是在如何體現自身存在價值方面,它不再依靠古代的裝神弄鬼,更不可能是近代的政教合一煽動民眾,而是充當一個高級道德模範,在精神層面發揮維繫主流意識形態體系的作用——當然,這些主流意識形態首先不能侵犯美國利益。
這就是現代天皇的存在價值。
註:日本系列暫時告一段落,下一節開始,進入大家比較關注的蒙古、中亞部分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31章——日本之第10節,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又看見 @雲石 自問自答系列了,這麼玩太煩了,太是那句話,為啥不開專檻呢。。。
既然來了,就勉強答一下,為啥推崇這沒啥說的,就算光是天照大神子孫這一條,對當的老百姓就是無敵的牌子,更何況維新效果立干見影,至於說二戰後,美國佬真是被一億玉碎給嚇到了,畢竟流氓也怕不要命的。。。感覺廢不廢 沒什麼卵關係
推薦閱讀:
※像「英國女王」、「日本天皇」之類的外國君主,應該稱他們為「陛下」還是「殿下」?
※日本南北朝糾紛時隔多年,為什麼會在明治一代裁定南朝為正朔?而且明治是北朝一脈,明確北朝列代不入天皇序列,那麼南北朝以後的日本皇室在日本史上的位置應該如何看待?
※二戰時期,日本最高指揮官是誰?
※日本天皇為何要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