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城市/建築設計的前期調研怎麼做?
前期調研對設計來說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學生時期的作業的前期分析缺乏一定的深度和系統性 到底應該如何做設計的前期調研前期分析呢?
一切要根據具體項目來看。
別說三個專業,不同尺度,調研側重不同;就算同一個專業同一塊基地,接的項目性質不同,做的調研側重也不同。實際操作中,時間和項目資金限制不同,調研也會不同 。
調研是對基地利益相關群體的尊重,畢竟我們做的事情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越大尺度的規劃影響的人越多,越需要紮實的調研。
如果想學習系統調研,有機會一定要選擇系統性大尺度項目:
規劃可以去跟一個城市總體規劃或歷史街區詳規,提前收集資料準備製作調研任務書,各部門碰頭會再拿資料,跑用地建築質量評價,調研往往還要安排訪談。景觀可以考慮要去跟風景區總規,光景源評價就要跑一兩周那種。小尺度設計調研的沒有太多固定路數,關鍵看人。謝邀。
其實我大學那會兒根本不懂前期調研是幹嘛用的。
做的最詳細的一次,是畢業設計,做一個前門的項目,調研調了小半年,時不時拖住同組人員去前門那兒看。說是看建築肌理,人員走向,客流量,使用習慣。。。其實壓根基本就是在那裡亂逛各種老字號,順便吃衚衕小吃。。所以最後的成果調研分析了半天,壓根跟最後的設計完全沒結合上。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怎麼結合啊?我也不知道這些調研干鳥用啊?
工作了這麼多年,前期做的挺多的。所以到現在,也有了我心中調研的模式。由於我工作的特殊性,可能不會花太多時間去做這些東西,但是有些資料一定要有。
第一類是區塊分析。包括並不局限於:
1.上位分析:這個開發地塊屬於什麼城市什麼區,開發背景等等,這些需要大量查資料。學生時代可能這些東西很受限,畢竟渠道有限。get as much as you can就行了。對於實際操作來講,上位分析給出了一些地塊基本信息,決定了你設計方案的規模、風格及其他一切給你定義scope的東東。
拿之前做的一個亦庄的項目做例子:
2.氣候水文地質:這塊對於學生來說可能也能做的不多,只能去略微查一下資料。對於綜合院來講,這些都有專門的專業去做。對於設計來講,這個也是挺重要的一部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打算大量種樹,而這塊全是沙土,那麼就需要考慮換填種植土的工程量。
3.同時實施的其他專業的情況。比如我做水邊的景觀比較多,那麼水利工程專業的設計也限制了我的設計。所以對其他專業需要了如指掌,並在前期就提出自己的想法,盡量各專業之間配合,不要閉門造車。
4.這之後才是落實到具體地塊之後的調研,如:使用人群,客流量,現有交通組織,現狀地塊情況,綠化現狀情況,現有豎向排水等等。這些東西會決定以後你的設計具體的功能設置,根據這些可以畫出泡泡圖。
第二類是人文方面的分析。包括並不局限於:
1.國內外相似案例分析。一般做方案都會找幾個相似的例子,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是不是有地方可以借鑒。有時候業主會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要做成北歐風格的濕地」那麼這步驟就更不能省了。
隨便截一個例子
2.文化遺存、古迹、各種神話傳說等,能反應當地的歷史文化。那麼設計的時候就需要濃縮成要素嵌在設計里。
舉一個栗子
Geuze帶我們studio時對前期調研里的大數據都是嗤之以鼻的,如果你跟他談到土壤調研數據、氣候數據、人流統計數據這種在小尺度且很正常的場地下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他都會沖你打哈欠。So boring.你是設計師,你要做的是設計,不是什麼科學研究。學生做的設計,是最不需要鐐銬的,不要給自己強行加一堆限制條件,然後聲稱在這種條件下我的設計就這樣自然生成了,Shit, You didn"t design at all. 我以前就是那樣。當然不能枉顧事實,然而問題在於事實之下,你怎麼想的。你不需要跟別人想的都一樣,你也不需要照顧每個人的喜好,你要找到你的興趣點去深挖它。
天底下沒有任何設計是能讓人真正滿意的。你沒辦法迎合所有人,但你一定要搜尋到能打動你自己的點,這樣你才能打動別人。
(當然這種設計方法能否被感知和接受也是有很多討論的,可反對此的視角也是基於一種反思和創新,這是藝術而不是科學得以進步的原因)你搞不到那些具體到數值的土壤、空氣和陽光,甚至你連一張準確的CAD底圖都沒有,但你依然能感受到場地的存在。前期調研就像作家的散步,你不可能什麼都找不到,你也完全不知道你會找到什麼有用的東西,但只要你用心去發現和感受,你就會有一大堆東西想要去表達。———————分割線———————設計是不是科學?設計學研究,是科學研究,設計學本身屬於科學,這都是毫無疑問的。就像語言學、文體學、修辭學都屬於科學一樣。與此同時,做設計前需要的Research也恰恰是國內大多數學校並沒有足夠能力教給學生的,哪怕是景觀的領頭羊院校也一樣。單單告訴同學們需要調研什麼,而不告訴他們到底怎麼一步一步將調查得到的東西轉換成設計結果,沒有意義,反而讓人更生疑惑。題主問的也不是要調查什麼,他的困惑,以及很多人的困惑應該都在於,看了那麼多好的案例,而自己真正做的時候,卻根本沒有途徑獲取很多項目那樣翔實的資料,那怎麼辦?又或者,別人的分析與設計總是聯繫得很好,邏輯嚴密,自己卻做不到。我的答案意思很簡單,哪怕你得到了所有你想要的,你就以為你能做出設計了嗎?妄想!客戶為什麼請你去做設計,而不去請別人做設計?再過20年,人家請人工智慧去做設計了,還要你幹啥?好好想想這個問題吧。以下按調研的前期、中期、後期分解在Research中需要調研的內容,分階段闡釋在建築、景觀、城市設計中同學們究竟應該如何調研,並解釋調研結果將如何影響最終設計結果。
前期調研
在設計初期,同學們拿到任務書,去往場地之前,可以事先做以下調研:
在做前期調研時,同學們一定要結合項目主題與場地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調研。
比如建築設計,我們做城市軌道交通樞紐設計,我們會側重分析區位、交通、功能性用地,了解項目的設計環境。此時,類似氣候、地形等自然層面的調研內容可能便不是前期調研的重點。
比如景觀設計,我們做生態公園,我們會側重分析區位、交通、功能性用地、氣候、自然景觀現狀,判斷選擇的場地是否具備設計潛力。此時,類似人文景觀、經濟背景等調研內容,可能便不會成為前期調研的重點。
比如城市設計,我們做老舊街區改造,我們會側重分析區位、交通、功能性用地、人文背景、經濟背景、歷史背景等條件,初步判斷老舊街區改造的設計方向。此時,類似氣候、自然景觀等調研內容可能便不是前期調研的重點。
中期調研
同學們針對前期調研結果,可以初步梳理出場地的特徵、所屬區域的大環境、與周邊相鄰環境間互動關係的推測,以及文化、經濟、歷史、政治等宏觀因素對場地的影響。
在此基礎之上,同學們可以走出教室,前往實地調研,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參照以下思路:
在中期調研時,因為同學們是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之上有備而來,所以同學們不僅可以沿著已經梳理好的調研思路,結合項目主題有目的性地進行實地調研。同時,同學們需要格外留心在徒步或藉助交通工具於不同尺度場地中穿行的過程,並時刻保持敏銳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去捕捉實際場地的空間環境與氛圍。打個特別簡單的比方,美術館和菜市場的周邊環境與氛圍肯定是截然相反的,而這正是我們通過親身現場調研才能獲取到的最真實感受。
在現場調研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通過手繪Sketch或拍照的方式記錄下現場調研的經過,此外還可以從現場帶回一些能夠代表場地特性的標本,這些寶貴的素材不僅在今後可以經過篩選整理放入作品集,還能為同學們確定整體設計風格提供詳實的參考資料。
下面具體舉例:
比如建築設計,我們接著調研城市軌道交通樞紐,同學們可以依據項目主題和前期調研結果,有側重的在現場考察區域位置關係體驗、交通關係、用地特徵、地形特質、人的活動特徵、場地現狀建築與場地體驗的關係、以及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此時,類似自然景觀體驗特徵、場地及周邊區域內動植物特質等環節,在現場考察的過程中可以稍加留意,如果有對設計整體存在影響的細節,也要記錄下來。
比如景觀設計,在現場調研生態公園時,我們會側重實地考察區域位置關係體驗、區域交通特質、自然景觀體驗特徵、場地地形特質、場地及周邊區域內動植物特質、場地周邊用地特徵、人的活動特徵以及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此時,類似場地現狀建築與場地體驗的關係等實地情況,如果有對設計整體存在影響的細節,同樣需要記錄。
比如城市設計,繼續老舊街區改造的調研,同學們需要實地調研的過程中重視實地考察區域位置關係體驗、區域交通特質、場地地形特質、場地周邊用地特徵、人的活動特徵、場地現狀建築與場地體驗的關係、以及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此時,類似自然景觀體驗特徵、場地及周邊區域內動植物特質等環節,在現場考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如果有對設計整體存在影響的細節,要通過拍照或Sketch等方式記錄下來。
Highlight:在中期現場調研的過程中,同學們一定要充分認識一項技能的重要性,那就是採訪,以至於我在此將其單獨列出。因為無論做任何設計,我們都需要考慮未來設計的體驗者,我們需要關注他們在現有環境及條件下的現場體驗。場地的狀況、優勢、問題我們都可以非常直接的從空間體驗者口中得出,並將多名受訪者的信息匯總,這將對於同學們依據調研結果制定設計概念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後期調研
而在後期調研中,建築、景觀、城市設計均可使用同樣的方法,只不過在不同尺度範圍內的側重點有所區別。同學們在得到大量關於場地的文字、數據、圖像等基礎調研資料之後,需要依據項目主題進行資料整合,並將得到的最終數據通過圖像化的過程進一步提煉和整理,依此提出主要設計問題,並具體結合場地的限制條件與發展潛力,發展生成設計概念。
最後與大家分享MIT建築設計、Penn景觀設計、UCL城市設計的學生作品集,希望大家能夠結合案例消化理解今天的內容。
建築設計
景觀設計
城市設計
希望能幫到你,有問題再問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諮詢
建築調研這件小事
1關於建築利用者的把握
1.1利用者確定的情況比如,住宅設計,對業主進行生活狀態的調研,當然,小孩以及妻子等其他居住者也要考慮啦!1.2對沒有明確業主的情況比如,公共圖書館,集合住宅之類的這時候就要對建築利用者的身份進行分類在圖書館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借書記錄,查閱利用者的身份,比如,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上班族的比例!1.3為多類人服務的情況下比如學校,醫院這種情況下 ,學校不僅需要考慮學生,還有老師,管理人員,家長,要從不同的立場去考慮不同人的需求而醫院就更多了,對於患者,分住院的,不住院的,還有看望的人,醫生,護士,管理人員等等。這種複雜情況,就要向建築的管理人員多多詢問啦!2為了了解現場狀況的調研
2.1親自去調研這個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住宅的話當然要與業主交流,看他對住宅有何不滿有何要求。學校的話,去學校參觀,當然最好提前預約,不然就看交際水平啦!參觀學校上課,午休,還有放學的各種活動,最好可以和老師孩子交流交流,尋找現在的問題!2.2系統的資料這個是網上就可以查到的部分,官網有時候會做出一些統計的數據,好好利用,以便了解建築的過去,雖說是表面數據,但也是第一手資料,不可或缺哦!官網對學校師生數量統計,醫院對患者數量,次數,原因統計等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數據。3為了解決問題的調研
3.1發現問題只是單單去現場觀察,其實發現不了問題的,但只是表面的調研,如何在調研中發現存在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潛在的利用需求。這時候我們需要特殊的調查方法,長時間蹲點調研,發現建築空間與生活需求的矛盾,以此出發,就不難發現既有的問題點。3.2精細的調研發現問題後需要解決問題!比如住宅調研,只是去調研住宅的功能分區,以及比例什麼的是遠遠不夠的。嚴格的補充調研需要發現生活是如何繼續的,一天的生活狀況,以及生活是如何變化的,業主主動的去如何改變生活的。這樣才能在建築設計中主動的改變建築空間。3.3調研舉例
住宅調研Step1查找現在已有的住宅的普遍整理資料和一些不常見的問題點,比如說,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需要私人空間對房間的需求之類的問題,還有就是傢具,裝飾品的增加造成空間的擁擠,儲物空間缺少之類的問題。Step2實地調研期間要以之前的問題為重點,比如說之前的傢具問題。傢具的使用時間,使用人群,使用方法就成為了重點。在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把握一家人全體的生活時,這時就以客廳的生活為重點,吃飯還有接待客人就成為主要調研對象。既然以傢具為對象,那麼就要調查既有的傢具,傢具的數量,購買時間。這樣就能從側面了解家庭生活的變化。接著,需要繪製平面圖,當然傢具的具體擺放位置需要清楚的原封不動的繪製出來,這是對生活的如實反映。Step3當然,潛在的問題和矛盾的解決,需要總結嘍!!調研之後,研究傢具的可能性及多樣性,應對多樣性的多樣化住宅設計。放大了來看,住宅不是單棟的住宅設計時,必須考慮周邊。接下來需要調研的問題如下:
景觀問題交通問題,尤其是人與車的分流問題建設費用和土地利用率問題防火防災問題施工安排問題,當然這一點方案設計不需調研等等=====接著就是人文社會問題啦建住宅群,必須考慮周邊的生活的問題!!當然啦,每個人眼裡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對於孩子,大人,採訪的親戚朋友,由於年齡和立場的不同,需要分開調研。當然,孩子的問題是最重要的啦,不然怎麼會有學區房天價的新聞呢!!隨著孩子的成長,生活圈會越來越廣,開始可以只在小區內上幼兒園,之後會越來越遠!這時候需要按照年齡的分類來進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生活軌跡的調研。
當然,住宅的底層,中層,高層不同,以及住宅群的規模不同,遊樂場配置的集中和分散,規模大小都會對調研數據造成影響!全部一起是無法完成的,這時候需要我們分別調研。當然這需要我們多次調研,分別研究。比如說今天就調研底層住宅群幼兒的生活軌跡。通過多次調研,我們會發現比如,高中生那些大孩子缺乏活動場地,由於年齡層的差距,造成小孩子的遊樂場地被縮小之類的問題等等!以這些研究為基礎,了解居住者的生活現狀,才能做更好的設計啦!
----------------/--------------------
用分割線補充一下調研方法4.1查資料調研這是最快捷也是最省力的方法比如調研之前列印下谷歌地圖。搜索下各種建築地圖,了解該區域的公共設施之類的。。有時間會回來加上各種好用建築地圖鏈接。 之前來不及就直接地圖出分析圖,方便快捷還美觀。據說都有app可以查公廁啦!了解人口年齡之類的現狀可以去市政廳之類的說明研究目的,尋求幫助啊!4.2人的行為觀察
這個是老師們口中口頭禪一樣的重點,紅線,重點哈!!最最最重要的啦!什麼都沒有,你來幾張人的照片,來條長線,上面標個時間,好嘞,你的人的一天行為分析圖出爐啦!當然,如果你只是早上8點去調研,然後回去睡大覺,然後你出的調研報告肯定是不全面的, !調研15分鐘,和一個小時看到的行為是不一樣的。那麼讓你一整天待在大馬路上,你也會覺得別人把你當傻子。現在技術發達啦,來個錄像機,夢想改造家都能記錄一天的生活軌跡啦!這樣,就可以補全你無法調研的時間段啦!觀察錄像,整理活動軌跡,如圖所示!當然,表達方式因人而異,你可以打點,你可以用顏色區分,等等等等調研人的行為得學會小組合作,合理分工,一個人眼睛是看不過來的,大家調研之前分工完整,調研學校中庭午休時間利用情況時,1個人負責屋頂拍照,然後再把中庭區域分成幾個小塊,每塊安排一個人記錄,年級,當然這是推測啦!性別,來這裡的活動,幾個人一起來,來這裡玩耍的時間等等!分工下來才可以在有限時間創造無限數據!
4.3問卷調查
對於使用者的調研,不單單是觀察他們,還需要聽取他們的意見,要求,這時就需要問卷調查啦!問卷調查優缺點都有,與直接的調查結合起來比較好用!優點就是省力,不用每家每戶派人過去仔細詢問,可以加快調研速度。
缺點的話,沒有辦法看到對方反應,從而提出想問的問題,這就需要提前考慮到可能涉及的問題,注意問卷的措辭之類的,簡單易懂,問題數量不宜過多之類的!還有就是有小孩和老人沒法閱讀問卷,只能自己去調研啦!4.4其他其實有意思的調研千萬種,今天給大家舉個例子!有堂課老師的點名方式變成畫出自己的自畫像,然後交上來,曠課的人自然是來不及找人幫忙畫啦!你眼中的自己當然得花點時間啦!其實,建築調研中也可以!比如關於自我領域的研究,讓調研對象畫出自己居住區域的地圖,小孩的地圖重點是自己的遊樂場區域,家庭主婦的主要地圖區域是自己的買菜,上街商店區域,小孩上學區域,而空白的地方則是自己少去或者是不了解的區域。從每個人的地圖中可以發現每個人的生活軌跡,給研究帶來便利!創建於 2017-02-08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創建於 11:26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從建築學的角度談一談
既然題主比較具體的問了如何做調研,就具體概括一下建築角度的調研有哪些內容(概括性的,對於所有基地而言,不同項目又會有不同的關注點)。拿到一個項目後,所謂前期調研,很大一塊是基地調研,在此也只談基地調研,還有其他包括案例調研等等的限於篇幅和時間暫時不談。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三個方面:調研內容,調研方法,和調研目標調研內容:
1.背景:①自然環境:a.氣候(日照,風向,氣溫,降雨)b地形(地勢,土壤,地表排水,植被)②社會環境:人(人口構成,生態,民風民俗,生活方式)2.主體:①現狀:a.靜態(邊界,形式尺度,建築構築物,開放空間,植被,地標等等)b.動態(交通:道路等級/流量/交通方式/交通時效,人流,景觀)②歷史:(古迹,事件,演進等)調研方法:
很多,觀察,體驗,訪談,統計,大數據的支撐等等,調研方法很關鍵,方法是否高效和嚴謹,直接導致了你得到的結論是否具有說服力,比較複雜此處不細談,城市規劃專業的研究生這方面可能比較擅長調研目標:
以上所羅列是概括性的,每一個場地你都可以挖掘到以上所述內容。但對於不同的場地或特殊的場地,又可能會有其他你需要知道的信息需要調研發掘。那麼調研的目標,其實是服務於設計,你調研得到的內容,是給你後面的設計有一個理論依據,而不是拍腦袋的決定。對於設計過程中每一次的操作,都應該是有數據的支撐, 有照片或採訪作為印證,作為設計師,每一次的決定都應有理有據。對於樓上every的回答,這種觀點是存在問題的。設計和科學研究並不是反義詞,設計是手段,而研究則是方法,當一群人在場上踢球時,也必定有人在場下研究怎麼踢,兩者是不可分離的。對於學生也一樣,學生並不是借口,並不是你是學生,你就可以忽視和逃避。設計本就是在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也就是你所謂的鐐銬。設計與藝術的根本區別,即在於藝術可以是圈子裡的自說自話,觀眾可以看不懂,但設計一定不是,設計是有使用者,有服務對象,有客戶的,並不是打動了設計師就是好設計,這是作品和產品的根本區別。感受到場地的存在,這種感受是需要反饋到論證上的,這樣設計才能進行下去,設計師只談情懷是不行的!推薦閱讀:
※景观专业美国学土壤学是否必要?
※參加景觀設計競賽,在前期實地調研中應該如何挖掘核心問題?
※國內景觀設計有派系之分么?
※相比於蘇州園林,為什麼人們很少提及杭州園林?二者有何建築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