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理論?


更新

坂本的例子只是動漫的誇張,正好想到就放上來了。以及評論里有人給出了認為此效應基本沒有影響的論文,可以看看。

————————————————————————————

原答案:

域下情緒啟動理論。

上課時候老師講過,記不太全了,內容多摘自網路:

當啟動刺激和探測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緒色彩時,被試的反應與控制組相比會有所不同,稱為情緒啟動。

在情緒啟動實驗中,如果將啟動刺激呈現時間減少到幾十毫秒、十幾毫秒甚至幾毫秒,依然能觀察到情緒啟動效應。由於啟動刺激呈現時間非常短,無法被有意識地覺察,被試根本不知道曾經呈現過啟動刺激,故此時出現的情緒啟動稱為「閾下情緒啟動效應」(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又稱「無意識情緒啟動」(Unconscious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或「自動情緒啟動」(Automatic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

為什麼說它細思極恐呢?

有一種廣告叫閾下知覺廣告,是把廣告中的某種刺激設置到人們閾限以下來進行的。最著名的就是1957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趣事,當時電影院正在播放一部電影,但是電影的膠片被處理過,加入了「請喝可口可樂」,「請吃爆米花」的廣告語,只是這兩條廣告信息播放的時間是3/1000,非常快以至於人們根本就沒有覺察到,但是比較實驗前後電影院周圍的可樂和爆米花銷量人們驚奇地發現:爆米花銷售上升了58%,可口可樂銷售量上升了18%。這說明閾限以下的信息也能達到說服的目的。

細思極恐嗎?我們每天看的廣告、接觸的各種信息,都有意無意地在對我們進行洗腦,但是起碼我們是知情的。如果我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洗腦,該有多可怕?

在四月新番《在下(逼)坂(王)本,有何貴幹》中,坂本就用到了這一招。

食堂大媽抱怨沒人愛吃面,恐怕要下架了。坂本心生一計,用極短的時間在同學面前做出拉麵的形狀(當然一般人是做不到的,畢竟這是逼王。。。),大家不知不覺受到影響,意麵大受歡迎。

坂本是很帥,但是如果現實中真的發生類似的事情,這面吃得可就讓人覺得不太痛快了。


恐懼管理理論。我們的諸多舉動,都是在無意識中抵禦對死亡的恐懼…


津巴多主持的那個斯坦福監獄實驗 現在回想起來那個紀錄片還是發怵。還有就是米爾格倫的電擊服從實驗


真正讓你恐怖的理論都不會宣布。


記憶的消除與植入

在心理課本上看到作者「興高采烈」地提出:耶,人類可以有辦法消除恐怖記憶和植入積極記憶啦。在為科技鼓掌的同時,不免覺得惶恐。如果記憶只是代碼,如果記憶可以撰寫,那人之為人,為的是誰。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恐懼記憶一旦形成與被鞏固,就會變成長時記憶對人產生長遠影響。但通過在記憶再鞏固(resonsolidation)階段對這些恐懼信息的記憶進行干擾,就有可能消除這樣的負性記憶。

50年代出現的信息加工理論(或訊息處理論)把記憶看作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當記憶被存儲與鞏固之後,並非一成不變,我們每一次對記憶進行提取都在一定程度對其進行改寫,被提取的記憶需要經過再一次的鞏固才能被存儲,這一過程就是記憶再鞏固。當然我們可以使用藥物來對個體行為進行干預:(Nader,2000)

但近期研究發現人們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消除、改寫負性記憶。

「暴露療法」(不斷「重演」恐懼記憶來將其「改寫」。)

受試者通過電腦屏幕觀看各種顏色的方塊,當藍色方塊出現時,他們會受到輕微電擊。第二天,研究人員再次向受試者出示藍色方塊,令他們回想起一天前的「恐懼記憶」,但這一次並不同時施以電擊。然後研究人員把受試者分成3組分別進行「消除訓練」。第一組在第一次看到藍色方塊10分鐘後再次看到這個圖案,且同樣未受到電擊。研究人員預計此時「窗口期」已經啟動,「藍色方塊安全」這一新信息開始覆蓋原本的恐懼記憶。第二組在第一次看到藍色方塊後不再重複看這一圖案。第三組在第一次看到藍色方塊之後6小時再次看到這一圖案。研究人員預計「窗口期」已經結束。一天後,研究人員通過測試發現,後兩組人對藍色方塊的恐懼感恢復,而第一組則由於第二天的強化訓練「重寫」了對藍色方塊的記憶,不再對它產生恐懼。

簡單點說就是當恐懼記憶處在再鞏固的階段時,同時對記憶添加積極的、不恐懼的信息。

但對於恐懼症患者來說,這種療法最無奈的地方在於治療的過程必須反覆面對令自己恐懼的事物。(害怕蜘蛛的人會被要求一張一張瀏覽蜘蛛的照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劍橋大學Ai Koizumi教授帶領團隊研究出了一種不需要觸發患者大腦中與恐懼相關的記憶,就可以將其移除的方法:

"The challenge then was to find a way to reduce or remove the fear memory, without ever consciously evoking it " ––Ben Seymour

「解碼神經反饋」(Decoded Neurofeedback)

這種技術是使用人工智慧圖片識別方法,監測和識別大腦呈現特定恐懼記憶時的複雜模式。這種模式是從 17 名健康志願者的測試結果中分析出來的,他們在觀看電腦呈現圖片的同時,受到短暫的電擊,以使大腦產生恐懼記憶。研究團隊留意到,即便在人們休息時,電擊誘發產生的恐懼記憶仍會時不時地跳出來。此時因為被試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出現,這短暫的瞬間無疑是消除它們的完美時機。所以,每當檢測到恐懼記憶出現時,研究者就會給被試一小筆現金,並告訴他們賺取的金錢數目是與它們大腦的活躍程度相關(但沒告訴他們具體是如何相關),如此持續三天。最終,大腦似乎進行了自我調整,把恐懼記憶與更積極的事物聯繫在一起了。


與消除負性記憶相對的,人類的記憶也可以被植入,你若受到細意輔導去記憶某一事情,而你又有足夠的配合,你就可以「記起」這件事情。

《應用認知心理學》(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期刊上新近發表了由維康信託基金會資助的一項調查。

調查者針對被調查者–將近1,000名英國和美國公眾就實際並不存在的「虛構記憶療法」提出了問題。調查者假定有一名肥胖症患者為了減肥四處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在患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醫師計劃把虛構的兒時事件植入他的記憶,從而減輕患者對高脂肪食品的依賴。只有在治療結束很久之後,醫師才會把真相告訴患者。向受調查者提出的問題是:你是否能接受這種虛構療法?眾人給出的答案各執一詞,難以形成壓倒性意見。有41%的受調查者稱,如果自己是肥胖症患者,他們無法接受這種治療手段。有1/4的人認為這種療法完全不合乎道德。可能會讓這些人大吃一驚的是,有多達1/10的人認為療法完全合乎道德。看起來,有相當多的人對主動操控記憶的技術持開放態度,只要這種做法對患者有益即可接受。

這些新發現足以令人震驚,但其實早在2011年進行的一項針對公眾對「記憶消除」藥物所持態度的調查中就已有過類似的發現。2011年的調查中,有超過半數的受調查者稱,如果他們遭受嚴重身心創傷,可能會考慮服用能夠弱化痛苦記憶的藥物。皮尤公司今年7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有23%的美國成年人認為,在健康人大腦中手術植入醫療裝置以改進其感知能力是可以接受的。另外,有多達34%的受調查者願意在自己的大腦中植入這樣的裝置。


我常常感到不安,記憶如果只是機械的輸入與輸出,如果像代碼一樣可以被刪除與植入:

那我是誰?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記憶可以定義你是誰嗎?

如果不能,那如果像《攻殼機動隊》里的草薙素子那樣被植入了虛假的記憶,那我又是誰?

像《攻殼機動隊》這樣的科幻片

大片總是很受歡迎,人們總熱衷於思考未來機器人與人類的關係,當機器與人再無分隔時,人性本身又代表了什麼,諸如此類。但最讓我動容的場景是95年劇場版中謠第二次響起的那一長段空鏡頭,少佐在渡輪上發現另一個她在河邊的高樓玻璃里一閃而過——她開始懷疑自我作為人類的獨特性。

正是由於少佐是那個年代裡普通大眾中境遇特殊而又普遍的這樣一個人,她的這種懷疑才有了普遍性的力量:她可以是任何人。


心理狗強答一番。

真正心理學專業人員已經不覺得有什麼細思極恐了么?

至少我是


Benjamin Libet

"It is concluded that cerebral initiation of a spontaneous, freely voluntary act can begin
unconsciously, that is, before there is any (at least recallable) subjective awareness that a "decision" to
act has already been initiated cerebrally."

Libet, B., Gleason, C. A., Wright, E. W., Pearl, D. K. (1983). Time of conscious intention to act in relation to onset of cerebral activity (readiness-potential). Brain, 106(3), 623-642.


Stanford prison; milgram"s shocking experiment; Asch"s line experiment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許多人喜歡從鼻子不斷地噴氣發出吭吭的聲音?
中國家長有哪些不可理喻的神邏輯?
傳統心理學將「理智」與「情感」分開的觀點是否已經遭到駁斥?
在什麼情況下的案件/犯罪調查會需要應用測謊儀?
《絕命毒師》第二季里傑西為什麼能夠泡到他的女房東?

TAG:生活 | 心理學 | 心理 | X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