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導演導的影片質量有時候差異很大?

就那麼難么?即使不苛求部部經典,但也不應該水平那麼不穩定阿,如同考試,尖子生再怎麼著也能考個及格吧?是的,我指的就包括但不僅限於《一步之遙》。


轉高凱祥的一篇影評:

有很多導演,是憑藉自己個人化的導演風格打下了一片天地的,這裡面有姜文;還有一些導演,是打下了天地還能治理得很好的,這裡面就沒有姜文了。

《一步之遙》可謂是姜文個人生涯的最大格局作品,也是國產片中鳳毛麟角的大手筆之作。片頭索尼哥倫比亞公司的商標出現時,電影院不乏嘖嘖稱奇之聲,彷彿此片整體的投資、技術都把國產片帶入了一個新的次元。的確,身為華語3D-IMAX實拍第一人,姜文的確給國產電影帶來了一些全新的元素——但可惜是一種前無古人的爛法。

爛在何處?

媒體首映第一波影評出現時,批評的聲音中最頻繁出現的兩個字就是「自戀」,其次是「看不懂」:一個「自戀」的導演,無非是對自己講故事姿態的迷戀高於對觀眾的尊重;而一個拍出主流院線電影,卻讓觀眾直呼「看不懂」的導演,多數也是在敘事中存在某些問題。

《一步之遙》過度執迷於致敬、隱喻、歌舞這些外在「形式」,從預告片中就展現了在美術、布景等等技術方面的極大野心,但無奈,姜文這回也確實是栽在這上面了——好的電影應該讓技術為劇情服務,而非反其道而行之。《星際穿越》的硬體技術可圈可點,但不同於邁克爾·貝,克里斯托弗·諾蘭顯然不想讓觀眾走齣電影院後齊聲誇讚片中的爆炸、飛船和機器人。《一步之遙》對形式的痴迷,在故事上產生了不少的消極影響:開篇的花魁選舉大賽,姜文不惜和葛優說了半天雙口相聲,只為串起一場場和後文毫無關聯的輕歌曼舞。如此鋪墊背景的元素如果想不惹觀眾厭煩,最合適的呈現節奏有很多種可能,但《一步之遙》中長達半小時的原地踏步顯然不在其中。

比起開頭絲毫沒有敘事意圖的優哉游哉,姜文在後面就顯得非常沉不住氣,一股腦地將想講的故事強行推進,為此不惜採用大段講給觀眾聽的敘述性對白,和比對白還要啰嗦的畫外音來把故事「講」出來,但凡入行的編劇都知道,劇本首要法則是「Don"t tell me, show me.」但在本片中, telling很多,而showing很少,因此所有角色都顯得很「怪」,為什麼所有女人都愛上了姜文?為什麼一次拉筋就能讓武大帥喜笑顏開?正是這種情未到而行先至的角色設計,讓觀眾覺得並不信服,所謂「看不懂」也是「正常人並不會這樣」的禮貌說法,對故事的不信任感、間離感才是觀眾內心的真正想法。因此可以說《一步之遙》沒有像傳統國產爛片一樣拘泥於低俗的笑料和來源於網路的段子,而是以對形式的過度追求和內容的匱乏空虛組合出了一種爛片的新形式。

審查何罪?

電影上映之前,另一件廣為人知的事件就是《一步之遙》的審查風波。因為審查沒有通過,導致片方臨時取消首映禮,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損失。在現如今影片質量如此尷尬,首映過後差評如潮,懷疑一切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廣電總局也是人之常情。但且慢,這次的廣電總局雖說不是無辜,卻也不用為影片尷尬的質量負太大責任。

首先來盤點一下《一步之遙》中確實因為審查制度被影響了的部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原定的「花魁(妓女)大選」被修改為「花國總統大選」,因此相關的台詞和鏡頭都能看出經過了大刀闊斧的修改。其中一段舒淇的演講尤其明顯,耳朵尖的觀眾可以聽出來舒淇的大多數對白都是後期配音重錄的,而且效果並不完美,有明顯趕工的跡象。而且片中那英飾演的角色,唯一合理的身份就是舒淇的「媽咪(老鴇)」,在經過審查的成片中將二者的關係「規範」了一番,反而顯得莫名其妙。

諸如此類的審查成果在片子里還有幾處:「青龍白虎」因為其不雅的性暗示,被字幕引導為「青盧」和「白狐」;「初夜權」被修改成「初嫁權」等等。但相比於整部電影的啰嗦、冗長、敘事不清,這些來自廣電審查的缺點似乎也並不是那麼耀眼了。如果說這部電影「這裡被刪了」、「這裡太短了」可以歸咎於審查制度的刪減,那本片「這裡好啰嗦」、「這裡沒個完」就真的只能歸咎於導演姜文的自戀了,遺憾的是,《一步之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缺點是屬於後者範疇,這次還真是賴不著審查。

致敬何用?

「致敬」應該是《一步之遙》的關鍵詞,從全片第一個鏡頭開始,對科波拉、庫布里克、勞埃德·培根、卓別林、喬治·梅里埃、庫里肖夫等電影大師的致敬就未曾停止,但遺憾的是,這種致敬的代價卻常常是將觀眾間離於故事,導致非電影發燒友的觀眾既看不懂故事,又看不懂致敬,最後兩頭不討好。

就拿電影第一場戲來說,任何看過《教父》的觀眾都能在第一場戲中找到眾多熟悉的元素:「教父式」布光造成的人物面部陰影,緩慢拉遠的長鏡頭,大段的台詞,西裝上的紅花,手裡的白色小動物。以致敬《教父》的標準來看,這場戲可以打滿分,但以電影本身的敘事高明程度來講,這場戲恐怕只能負分滾粗:開頭提到的吃面、鍋氣、義大利女士這些元素,在後面完全沒有呼應,純屬為了荒誕效果的生拉硬套,大段大段的演講最後只在奇異的邏輯下得出「要辦選美,要花錢」這個莫名其妙的結論。而不同於運籌帷幄的教父馬龍·白蘭度,姜文飾演的角色在全片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狼狽的逃犯形象,更加顯出開頭擺譜的莫名其妙。

如果打比方的話,一部電影的故事就好比長相,拍攝所用的手法好比衣著,錦上添花的致敬就相當於首飾。美人素裝也是比丑怪穿金戴銀好看百倍,《一步之遙》的致敬所表現出的矛盾於故事、執著於形式、沉迷於展示的特點都讓這些本來可能使人會心一笑的舉動變得惹人討厭起來,全片如同黃牙摳腳大漢手持金鏈狂舞,生怕你看不見、認不得,也是喪失了致敬這個行為的原本意義。

情商低的人時常不知道自己幾時該閉嘴,情商低的導演亦如是。姜文在《一步之遙》里的表現被指責為「自戀」、「自high」並不過分,因為他此次確實將對自己的痴迷凌駕於對觀眾的尊重之上,一切應該在身上的戲都落在了口頭,大段大段的話嘮讓整部電影喪失了所有的機靈。而在影片後半段,姜文飾演的角色在身居事外的情況下,強行因為個人脾氣大打出手將自己置於危險,實在是像極了《鬼子來了》里的馬大三怒屠俘虜營——也許姜文已經達到了致敬自己的自戀新境界。

我想答案已經很清楚了。


導演自己的因素:導演這個職業其實是個學習、摸索、提高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跑偏……

非導演的因素:一個國家如果劇本普遍無趣(限制太多是很重要的原因),好的劇本少,那麼導演「發揮失常」的可能性很高,因為一部電影好看與否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劇本。另外,掙錢壓力大也會導致「發揮失常」,因為不能隨便拒絕不喜歡的項目。


都是他拍的作品。那麼出現觀眾感受偏差只是因為每個觀眾的個人品味問題,導演都覺得拍出了自己的藝術氣質和審美功底,觀眾買賬的時候,是因為觀眾對電影中的某些點,跟導演還是趣味相投的。於是拍掌叫好。而觀眾不買賬的時候,那就是因為觀眾對電影中導演拋出的包袱不理解而且也沒有耐心去品味和理解,正如最近觀眾評論反差最大的《一步之遙》,影片中出現了那麼多的外來段子,包含了年代藝術、法國文學。尼采哲學、電影進化史料等等許多深層次的東西,而觀眾的知識面各不相同壓根看不懂過於陽春白雪的東西,所以看完之後罵罵咧咧怎麼出如此爛片,而實際上,這些影片不可或缺的精髓正是導演功底和品味的表達。是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他去下里巴人的方式也已經夠委婉了,畢竟一般觀眾還是看得出《一步之遙》的敘事三段式不是么。所以,導演拍攝的影片有好有話可以這樣做個比方:有時候拍的影片是釀造的白酒,讓觀眾凜然大醉酣暢淋漓!有時候拍的影片是釀造的紅酒,需要慢慢品味,仔細斟酌,還記得在開瓶後醒酒至少半小時(我的意思是觀眾觀影前需有一定量的知識面),所以啊,中國觀影人的品味大概格局也都是很符合中國酒文化的格局,要醉,大醉!看得懂的含量要高,把我們看醉了就是超級好片!觀眾心裡的OS就是:我們看電影可以,但我們沒耐心,別七拐八拐搞出那麼多蔑視我們智商和知識面的的段子來!我們看電影可以,但我們習慣了電影來跪舔我們,哪有我們抱電影大腿的道理,就算我們心裡確實佩服抱大腿了,面子上還是得賜你一個字「摔!」


電影不是導演一個人拍出來的


因為同一個的導演,有神級好劇本和出翔味爛劇本


這裡探討一個「導演尊重觀眾」的問題。這幾天看到很多人給出姜文在拍新片時「只顧著自戀,而沒有尊重觀眾」的結論,其理由是「一部商業片,劇情讓大部分觀眾看不懂」。

先探討「商業片」的規則,所謂商業如果是指大片-獲得大投資從而有錢拍大場面好班底請大明星再加上酷炫後期製作,的片子,這種片子能出現只有一個理由-投資人看好投入的錢能更多的賺回來。這種片子往往有一個老少咸宜通俗易懂的劇情,是因為在好萊塢製片人制的體制下,製片人的第一責任是對投資者的錢負責,否則他將再也無法獲得下一次的資金。作為一個項目(片子)的老大,編劇導演都為他是瞻,他需要讓片子從故事敘述上最大可能的讓所有人看懂,從表現手法上讓所有人喜聞樂見,在道德上符合所有人的標準,這樣做不是因為他「尊重觀眾」好不好,而是因為他需要讓更多的入「掏錢買票」,讓投資者有收益回報。

儘管國內電影行業還沒有轉化為製片人制,這是因為從體制到集體意識的都還無法完成真正的市場化經濟形態,但是,沒有一部影片在拍的時候是為了賠錢的。每一部片子都是希望在商業(票房)上獲得成功,這跟它本身作為一部電影作品的質量好壞,水準高低沒有必然聯繫。那些因為沒有票房而管自己叫「獨立電影,藝術電影,小眾電影」的,只不過以另一種標籤讓觀眾忽略其商業不夠成功的事實,但從質量上這些影片也是良莠不齊的。

所以,一部「小眾電影」可以很爛很弱智,一部「商業大片」也可以很牛很任性,這兩者是沒有必然聯繫的。

怎麼「商業片就要尊重觀眾」這種邏輯跟「既然出來做雞就要伺候好大爺」聽著有點接近呢?

文藝作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更多的是-它的表達獲得了你的贊同,這裡的「獲得贊同」就是「市場表現」。比如說「三體」,比如說畢加索的畫,比如說「星際穿越」,創作時又有誰是以「我們要尊重觀眾」為前提的呢?

《文藝工作者指導手冊》里應該沒有這一條吧


好片賺口碑, 爛片賺錢...

還有, 你覺得一部影片的好壞都是取決於導演, 這也是片面的.

其實編劇的責任更大.

因為故事為王. 如果故事是悲劇, 神仙也沒法讓你笑著看完.

尖子生再怎麼著也能考個及格吧?

問題是老師太多, 評判標準不統一.


流弊如李杜這種千古留名的人物,也不是每首詩都精彩,亦有平平之作。更何況像現在能讓人記住幾年的小人物。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導演是非常不希望自身固定在某個題材的影片內,其內在都有尋求突破的需求,在尋求的路上,難免會出現涉入新題材的新手感。同時帶有其自身審美,情節設置等諸多偏好,這樣就容易產生與影片題材契合度不高的作品,顯得水平不穩定。這是個過程,偉大的導演在形成期完全成熟的風格之前,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導演用同一批演員短時間拍兩部不同的戲?
如何評價英國導演蓋里奇?
伍迪·艾倫是第一個打破第四面牆的電影導演嗎?
怎麼理解「電影首先要把故事講好」?
如何評價《獨立日2》導演羅蘭·艾默里奇?

TAG:電影 | 導演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