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說有沒有必要性?

我碰到的問題是,我很難讀進小說...我知道也聽說過很多被譽為經典的小說,我也很想去讀它們,但是我讀小說效率很低,遠沒有讀一些非杜撰的著作比如《少有人走的路》之類的書來的輕鬆,或許是缺乏腦補畫面能力的緣故?很多同學說讀得根本停不下來的小說比如說《狼圖騰》等等都讀得沒什麼興緻。所以我想問,讀小說有沒有其必要性呢?如果讀了包含這些小說的思想內涵的非小說,是不是就可以替代讀小說的價值呢?(如果有小說創作者,談談你們寫小說的目的和想法也成啊,萬分感謝!)

—————————————————————

事實上,我覺得我最大的心理障礙在於,我覺得小說是假的,不如紀實類文學有價值,不如電影電視劇動漫有畫面感。


對有些人而言,沒必要識字;對有些人而言,沒必要閱讀;對有些人而言,沒必要讀小說。你不必勉強。人生有太多必要和不必要,你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組合吧。


讀小說讓人更換視角,容易理解他人的難處,克服自身視角的缺陷:狹隘。

容易理解他人,不是為了別人好,而是為了自己好,因為生氣上火的根源是對別人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

綜上,讀小說,可以讓你少生氣。

(註:瑪麗蘇小說除外,那玩意兒只會讓人更狹隘)


個人認為,讀書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和吃東西、穿衣服一樣。每個人對食物的偏好,對衣裝的審美各不相同。世間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守則來規定什麼食物的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衣服是好看的什麼是不好看的。食物當然有貴賤之分,衣服也有時尚與否。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所謂的名貴菜肴、名牌服飾而忽視了自身的需求,那麼這些本該給我們帶來享受的東西就會產生負的效應,讓我們付出了成本卻得到了不快。

同理,讀書也是一樣。不同的人喜歡讀不同的書,有的人閱讀《哥德爾、艾舍爾、巴赫》,有的人閱讀《烏克蘭拖拉機簡史》,也有的人閱讀起點中文網的修仙小說。這裡面沒有誰比誰更高級更深刻,也沒有誰比誰更低端更庸俗。我們每個人讀書的目的不同,個人經歷不同,自身的知識水平文化背景也不同,對同一本書的理解當然也會不同。如果硬要逼著自己讀不喜歡的書,那麼就失去了閱讀的樂趣,長期下去,可能連自己原本喜歡的書也不願意去讀了。

我們經常可以在網上看到什麼成功人士必讀的多少本書,年輕人必讀書目之類的東西。其實,沒有哪一本書是必須讀的。有的人,讀書破萬卷,卻依舊人云亦云、偏激狹隘。有的人,大字都不識,卻心思澄明,為人得體。

題主說自己不喜歡讀小說,只愛看非虛構類的作品,又有何不可。你放棄了自己不喜歡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不僅獲得了愉悅的體驗,還可能在喜歡的領域獲得成就建立功績。你又談到了小說的價值,希望通過其他方式來替代。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東西是無價值的,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是為了豐富這個原本荒蕪的世界。

最後,這世上沒有什麼是必須做的,如果硬要說的話,那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度過人生。


我真心覺得,一個無知者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如果可能,我會把我讀的書都忘掉。每天刷空間,看國產劇,聽網路神曲,樂此不疲。我不會去想那些自己改變不了的問題,價值,人生,自由。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我都不去想。我看身邊的人都很開心,同樣的一輩子,開心就好。


我覺得每個人只能活一次,多看一本小說就好像多活了別人一次


簡單說一下,你大概是沒找到適合你的好看的小說。

如果說一個不喜歡看書的人不喜歡讀小說,我還能理解,因為他什麼書都不喜歡看。

但是作為一個喜歡看《少有人走的路》這種非虛構性作品的人看不進去小說,我是覺得有些奇怪。

畢竟這個是世界上只喜歡看小說的比只不喜歡看小說的簡直千萬倍有之……

不過,但我看到你描述非虛構作品時用《少有人走的路》作為例子,而描述小說時用《狼圖騰》作為例子,我好像是有些明白了什麼了……

不好意思的說,我也看不進去啊!(個人喜好,因為沒看過《狼圖騰》,無權發表更多的評論。)

所以說,大概不是你不喜歡小說,而是你不喜歡截止目前為止你看到的小說。

有沒有嘗試過看《雪國》《羅生門》《1984》《動物莊園》?

有沒有嘗試過看《明朝那些事兒》《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有沒有嘗試過看《白夜行》《解憂雜貨店》《三體》《安德的遊戲》?

有沒有嘗試過看《偷影子的人》《螞蟻的眼淚》《島》?

試一下吧,稍微找來看一下吧,看上十頁,二十頁……

不喜歡嗎?沒關係,再找一本嘗試一下,實在不行,再換一類,歷史,政治諷刺,心理,科幻,武俠……總有一款適合你。

當你試的範圍夠多了,夠廣了,卻仍舊不喜歡,沒關係,那就不喜歡吧。

那有什麼,世界這樣大,足夠我們好奇,足夠我們探索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就是非虛構的作品,一生能夠領會的,又有多少呢?

不必介懷,開心地去看你看得開心的東西吧。

你得到的,仍舊是一個完整的天地^_^

共勉。


以前覺得讀小說沒什麼用,都是編出來的故事,我讀了有什麼長進,還不如讀讀傳記。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名著大部分都是小說啊。後來我懂了兩件事,第一,並不是做任何事都是為了有用有意義。第二,人這一生最美好而又微妙的是感情,而感情這事兒恰恰是最能從小說里讀到的。讓你感動的,震撼的,目瞪口呆的情節,即使你知道它是虛構的,你也如此沉浸其中。體會感情的意義我不會說,但是讀到的人心裡懂。

人都是貪心的,從小說中多獲得一絲經歷,何樂而不為?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麼都瞞不過我。」

  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圓規一面憤憤的迴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

寫小說也沒甚麼好處的。既放不了道台,口齒也不見得多伶俐,家裡的舊傢具還得反覆斟酌,到底是送人,還是運了回去用在家裡。也不見得有名氣,沒法讓稚童老嫗皆能歌柳詞。好像一無是處啊,到了豆腐西施面前,大抵只能默默地站著。

那些認真讀小說的,更沒什麼了不起啦。寫書的都不曾放道台,他們倒敢想?怕是要被豆腐西施笑死的:知道一個法國老頭如何摳門怎樣,能變得有錢么?甚麼?一個人變了蟲子?你腦子都在想甚麼?茶花女?哎呦,夭壽呦,是要浸豬籠的呀。這一本是啥子啊?紅字?小娃娃不好好做事,慘到要給人寫春聯啦?女的賣了頭髮給丈夫買錶鏈?飯都沒得吃,搞這些風騷事來做啥子。三國演義,你連個道台都沒當上,操那些個亂鬨哄的心。紅樓夢?你拿自己當賈寶玉還是啊,做你個春秋大夢。西遊記?我看你沒個幾天就得到街上耍猴戲咧。啥子?水滸傳!呸!亂臣賊子。你說你整天看這些東西做甚麼?情懷?夢想?小娃子你飯吃飽了沒得,想這些亂七八糟的。

反觀那不讀小說的,好像過得更好一些。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憂心柴米就好了。無須為古人流淚,只為自己的水桶腰擔心。書里的道德是甚麼,反不如那副手套來的實在。別人的世界好像沒那麼精彩,沒什麼值得看的,終日碌碌,有一句「辛苦娘子磨豆腐」,就很開心了。運氣好的時候,沖老天做個揖;運氣不好的時候,長嘆一句「我真是傻,要是......」最好不過活著,最壞不過死了,簡簡單單,這樣挺好。

嗯嗯,你看,豆腐西施楊二嫂告訴你了,讀小說沒啥子必要,不如吃飽飯來的實在。


讀其他的書,你的腦袋可能成為了別人的跑馬場,你只要聽作者說就好,你聽的是作者的觀點,被動接受可能更輕鬆。讀小說的話,讀者需要參與其中,作者是隱在幕後的,一個故事寫出來全憑你來理解,沉浸其中的話你的感情還會跟著人物的喜怒哀樂而起伏,就像自己也經歷了一遍,從這個故事能得出個什麼來,也更多的是讀者自己思考的結果,而不是作者簡單粗暴的說教。一部小說的意義是作者跟讀者共同賦予的。所以,我覺得,讀一部包含有思想內涵的小說比讀同樣包含這些思想內涵的非小說,更能體現自己的獨立思考,因為是由經歷而來,所以也更深刻。


快十年沒怎麼讀過小說,覺得毫無問題。讀歷史更真實,讀詩歌更有文字的極致之美,讀哲學更接近真理,讀政治更懂人性冷酷。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院子里擺了十來輛展示車,有人笑:可知是這家廠商負責人贊助了今晚的活動,總要有點好處。才說罷不到半小時,主持人叫其上台領個傑出貢獻獎。這種場景,作家寫進小說安排上半頁吧,可見時時處處,莫不人生如戲文。

無論讀小說還是讀人讀景,都是了解世界的可選模式,選擇一個自己合適的就好。


當時在看《哈利波特》的時候,我覺得鄧布利多說的一句話太有哲理了,「決定我們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但是後來,發現,原來薩特的思想「存在先於本質」是更理論化,更深刻的。你看《1984》看《動物農場》,可是再之後看《論極權主義的起源》看一些理論化的學術成果,你就會發現,小說中的道理,還是比較淺顯。

小說,是通過直觀,感性的方式讓你明白一個道理。而這個道理往往並不深刻,細節討論並不充分,但是能引起你的一些本能的思考和感受。如果要是想做學術,或者對這個世界的解釋能夠更深刻一些,能夠表達給別人,能夠講清除問題。那就可以不看小說。我認識的一位教授,就是為了學術,三十年沒有看小說。如果題主反而能把學術專著看的津津有味,那也不失為一種天賦。


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 before he dies.

The man who never reads lives only one.

― George R.R. Martin

(讀書的人一生能體驗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度過的只是自己的一生)


大部分的人生都趨於平凡,那讓小說給你另一種人生體驗也好。


只幫題主解決」如何閱讀小說「問題,不討論「有沒有必要讀小說」這個問題,總結很多人答案為:需求因人而定。

小說是文學的一種體裁,文學來自生活,也反映生活的。通過閱讀文學,閱讀小說,可以藉助作者的經歷視角去看這個世界,看生活這碼事兒。所以我認為讀小說是有用,有趣的。

您說你也想去閱讀小說,只是閱讀的效率很低。所以您真正的問題應該是「不懂得如何去閱讀一本小說「 不懂得鑒賞小說,沒有具備品析小說的能力,所以您才會覺得從小說中汲取不到您想要的知識。文學的題材很多很多種,都離不開對生活的思考,肯定有適合您的小說並且您可以從中汲取知識智慧的好的小說。不過在閱讀小說前,先學會如何看一本小說,就好像我們吃螃蟹時,要懂得怎麼去剝它的殼,才可以吃到裡面的肉,嘗到味道後,根據個人味道喜好,才會產生」有沒有必要吃螃蟹「的這個問題,如果連螃蟹裡面的肉吃不到,品嘗不到它真正的滋味,討論」有沒有必要吃螃蟹「時沒有意義的。

建議:推薦您先系統地看《文學理基礎》 看懂了就可以系統地對文學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後再去看小說,然後在看懂小說的基礎上,再去決定有沒有必要讀小說。 如果還對文學還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再看文學發展史,文學批判理論知識。 一本書的意義是在閱讀以後才開始的,例如閱讀完一本小說後,思考一下作者表達了什麼主題,我對主題的把握是否準確?作者表達的東西正確嗎?然後作者的這個主題對我的生活有什麼意義?等等很多問題,這個過程是非常有趣和有用的,可以鍛煉一個人獨立思考能力。

最後一點 :不要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去讀書。這樣不會讀出樂趣。 懷念一下知乎里的伯爵在城堡程浩:你與其在考慮有沒有必要的這個問題 不如拿時間去多讀幾本書 我想你會知道答案的。


讀小說沒有必要「性」,其他內容的更健康一些


人情練達即文章

小說是文學之王

這是我一直記得的兩句話,並且深以為然。

優秀的小說的作者必定是一個世事洞明的觀察家,他能對自己多年的世事積累進行提煉創作,依託或者構建一個龐大的時代背景,敘述某一行當某一時代某一地域某一族群甚以上所有交織更迭的情狀,風雲動蕩或者稀鬆平常,沒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自我思考輸出能力是無論如何做不到的。

小說講的雖然是故事,而大家閱時關注的who what when where why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脫離了時代背景都是空中樓閣。三流小說描寫人物,二流小說描述事件,一流小說的筆觸下是一個時代一個世界,這是點與面與立體化的差異。

而世事中由人到事再到世界都是被所處時代的價值體系推動的,小說中亦然,通過小說你可以了解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加多元的價值體系,這些是可以通過大量閱讀優秀小說迅速了解和積累的,當然這裡說的迅速是相對你親身去體驗而言,非速成的意思。

接觸了足夠多的價值體系後,你的眼界愈加開闊,心胸愈加包容,會知道各個時代各個地域的價值體系雖各有利弊,但都有其內因都有其漫長的形成演變過程,不一定先進但足夠適合。

同理到當下亦然,帶著這樣的認識,便不會再去過於苛求不如願的人或事,帶著這樣的認識,也能對新生的價值追求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廣度和深度、橫向和縱向上對認識的增益,是優秀小說對我最大的意義所在。

上班匆答必有表述紕漏,見諒。


我是題主。我終於找到我不喜歡讀小說的原因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諮詢和自我察覺,我發現我的自我情緒的感受力不太好,導致共情能力不行,所以讀小說的時候很難代入進去,只有通過投射才勉強能代入一些情節。這和我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有關係。我想通了,小說和非小說確實各有各的價值。如果非小說是提供了很多理論方面的指導,那小說就是創造給你一個經歷。我想,如果理論的作用如果在意識層面,那經歷的作用就在潛意識層面。所以好的小說給人的影響應該是會很大的。


不一定把,比如我現在也不怎麼看小說,通過比較厲害的RPG遊戲或者美劇來代替小說的作用。


看書應該是一種愛好,讀小說更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偏愛的題材和作者,喜歡就讀,不喜歡就不讀,沒什麼必須要讀的,也沒什麼好的不好的。


我是那種只能讀進小說的人,越奇幻越不真實越好,可能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決定了他的閱讀種類吧,自取所需就可以了,不必在意太多


推薦閱讀:

感到人類太過渺小、人生沒有意義,應該如何開解或者如何不開解的思考下去?
如何向喜歡看起點網的老爸推薦《三體》?
如何理解挪威的森林的結局?
如何評價「蘿蔔書摘」這款 App?

TAG:小說 | 閱讀 | 讀書方法 | 長篇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