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宇文護?

《周書》:「護寡於學術,昵近群小,威福在己,征伐自出。有人臣無君之心,為人主不堪之事。忠孝大節也,違之而不疑;廢弒至逆也,行之而無悔。終於身首橫分,妻孥為戮,不亦宜乎。

希望可以看到一個更立體的人物形象與歷史上權臣屠龍高手這樣的描述不同的,比如品性他的孝等等


謝邀( @秋子)。開門見山:宇文薩保對北周政權有大功,且功不僅僅是「變魏為周」,也在於對宇文泰以來富國強兵政策的延續和發展。宇文護確有僭越之志,但他始終深明內耗誤國之道理,提拔重用了很多自己親信圈以外的人才,甚至扶持了很多宇文泰的直系後代,如宇文憲、宇文盛、宇文純、宇文直等,並給予他們獨自領兵的權力。同時,被宇文護打壓的官員們在武帝、宣帝兩朝再次被重用,而宣帝在世之時北周政權的人事布局很巧妙,有利於統治基礎之寬化。楊堅篡周行隋之事偶然性多於必然性,將其歸因於宇文護與武帝的權力鬥爭並不妥當

全方位評價宇文護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他是西魏北周政權的第二代領導人。北周政權於公元557年建立,國祚23年,而武帝誅殺宇文護是在公元572年。換言之,北周23年時間裡,有15年的朝政首輔「天官大冢宰」都是宇文護。而宇文護在周孝閔帝在位的一年中總覽軍政大權,在孝明帝在位的4年里總覽軍權,雖然還行政大權於君,但這裡的「歸政」也僅僅是回到普通政治形態中的君相分權而已,並不是說宇文護徹底對行政之事撒手不管了。在武帝宇文邕登基初始,即保定元年(公元561年),詔命「五府總於天官」,即意味著宇文護在明帝一朝歸政後對行政事務的把持又極大恢復甚至增強。也就是說,對宇文護的評價,應該涉及對於北周政權前15年的總體評價。而宇文邕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親政,建德四年(公元575年)便舉兵伐齊(此次伐齊因病中途作罷)。武帝連續兩次伐齊雖然在戰事上遇到一些阻礙,但基本上成摧枯拉朽之勢。也就是說,建德四年的時候,北周的國力已遠遠高於北齊。建德元年至建德四年期間武帝雖然進行了擴充兵員、還(部分)奴為庶以及滅佛等改革,但短短3年內完成一國實力之質變是很困難的。換言之,武帝從宇文護手上奪回的北周,很有可能已經國富兵強。本文將著重談一談宇文護執政時北周的國政,以及宇文護的用人。

首先,宇文護延續並發展了文帝和蘇綽時代「擢賢良」的吏治方針。蘇綽的《六條詔書》規定選拔官員以賢能為主要標準,試圖摒棄中古歷朝歷代」但取門資,多不擇賢良「(《周書》)的門第之見。此乃西魏北周統治集團的基本國策。而宇文護對這項國策有所繼承和發揚。根據黃壽成老師於2014年在期刊《文史哲》的文章,北周一朝基本放棄了九品中正制《北周政權是否實行九品中正制?》該文試圖窮盡《周書》、《北史》以及出土墓誌中關於」中正「一官的記述,發現只有西魏一朝出現過中正官的記載,而此類記載消失於北周一朝。 @越石暮年扶風賦 和我討論過此文的觀點,並發現該文漏掉了辛威碑銘上關於此人在武帝親政後任中正的記載。我以為此文的問題在於作者提出了過於絕對的觀點,即北周的中正數為0,因此很容易被反駁。但如果加上「基本」二字,其觀點應是妥當的。我們用更科學的邏輯來審視這篇文章的論據,會發現縱向對比,很明顯北周的中正記載(目前來看只有辛威碑銘上的一條)明顯遠遠少於西魏,而橫向對比,北周的中正記載也遠小於同樣短暫的北齊。黃老師文章也強調,缺乏中正記載絕非「北周一朝時間短」所致,因為同樣時間短的北齊卻有很多中正記載。因此我們用統計學中類似「雙重差分法」的原則,綜合縱向、橫向之對比,至少可以得出「九品中正制在北周重要性降低」的結論。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西魏還是北周,「擢賢良絕非意味著打擊士族。事實上,士族掌握著大量經濟、政治和文化資源,又得益於累世人力資本積累,顯然會成為人才湧現之階層。而關隴集團恰恰成將門虎子之勢,如果我來形容西魏北周的統治集團,那便是「士族會武術,誰也擋不住」。當然,北周的吏治顯然會考慮「出身」,例如《通典》就記載「後周有吏部中大夫一人,掌群臣及諸子之簿,辨其貴賤與其年歲,歲登下其損益之數」。然而,北周所考慮的「出身」卻以父輩軍功為主。例如,王謙便是因為父王雄在周齊之戰時戰死沙場而被升為柱國大將軍。這種靠軍功門蔭入仕的政策顯然與機會均等的理想大相徑庭,但卻足以激勵當朝將領們奮勇殺敵。綜合來看,唐人對蘇綽改革的總體印象是:

(蘇)綽深思本始,懲魏、齊之失,罷門資之制 -- 《通典》

而蘇綽去世之時」齊「尚未建立,所以該印象的建立很有可能來自宇文護的北周政權對宇文泰、蘇綽時代吏治的繼承和發揚。 《資治通鑒》和《隋書》亦稱」周室以來,選無清濁「。

其次,宇文護在明帝時期改革北周軍事,」改都督諸軍事為總管「(《周書》)。雖然這條史料出現在周明帝的本傳里,但」軍旅之事,(宇文)護猶總焉「(《周書》),此項改革應為宇文護之舉。根據呂春盛老師引嚴耕望先生的考證,在此項改革之前,北周各州應該是一州三府,刺史府、將軍府和都督府。宇文護將三府並為一府,即總管府。此舉無疑減少地方行政冗官之弊。雖然這項改革由政敵宇文護完成,但武帝、宣帝兩朝都沒有廢除總管制。總管掌握地區軍務大權,在行政上也對州刺史有指導作用,有助於作為耕戰政權的北周管理領土。楊堅篡周之時,西蜀、關東和荊楚三地總管幾乎同時起事匡扶周室,是為總管制之優勢,無奈此時楊堅已經坐擁長安中央調動府兵鎮壓之。

宇文護為政還有一些其他舉措,例如減少徭役、興水利、重農桑、築長城等,但我以為這些乃執政者的政策微調。

接下來,我們來看宇文護變魏為周的政治手段。我在於謹:為什麼宇文泰能上位?這個答案中提到,宇文泰是因為賀拔岳對他的信任(部分或來自於宇文家與賀拔岳的舊交)、個人決斷力以及人事安排巧合而被賀拔岳軍中的其他將軍擁立為主帥。在賀拔岳被謀害時,宇文泰在軍中的地位不比趙貴、李虎甚至侯莫陳崇等人高。這與高歡不同。高歡之於東魏北齊集團的懷朔系的領導地位是在爾朱榮軍中逐漸建立的。例如,爾朱榮生前就曾認為自己死後能統御大軍的唯有高歡,並警告爾朱兆。

榮嘗問左右曰:"一日無我,誰可主軍?"皆稱爾朱兆。曰:"此正可統三千騎以還,堪代我主眾者,唯賀六渾耳。"因誡兆曰:"爾非其匹,終當為其穿鼻。" --《北齊書》

而在爾朱榮死後,魏廢帝的詔書上曾把高歡和爾朱姓眾將並列看待,此時這串名字里可沒有其他懷朔系將領,例如斛律金等人。

潁川王爾朱兆,彭城王爾朱仲遠,隴西王爾朱天光,樂平王爾朱世隆,常山王爾朱度律,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齊獻武王,都督斛斯椿下軍士,普泛六級。--《魏書》

簡言之,如果說高歡在起事時是東魏北齊集團的絕對領袖,那麼宇文泰入關時僅僅是西魏北周集團的「大盟主」。宇文泰在入關後直到去世這23年時間通過率隊出戰+人事布局+躬親國政才終於接近絕對領袖的地位,而西魏廢帝時期開始對武川系以外的勢力賜姓宇文也說明他已經開始篡位的準備。如果說宇文泰能多活五年,那麼變魏為周應該能平穩進行,但他卻在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突然去世了。此時宇文泰建立起的威德很難立刻轉化為宇文家的威德(此處也可參考 寒鯤:宇文泰為什麼不稱帝?)。此時,宇文護承太祖之志,利用宇文家肱骨之臣于謹等人的支持,迅速完成魏周禪代,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此舉的效果便是以皇位的天然合法性來鞏固宇文家之於關隴集團的領袖地位。應該說,宇文護接過宇文泰霸府後和于謹的這次配合,是中國政治史上很漂亮的一筆,體現出二人高超的權謀。

接下來宇文護又接連誅殺趙貴、獨孤信兩位柱國,徹底鞏固了宇文家的權威。趙貴、獨孤信家族當屬此時最有可能對宇文家構成威脅的,因為他們橫跨多個勢力。趙貴與宇文泰同鄉,又同在賀拔岳麾下任職,屬於根正苗紅的武川系。同時,他又是關隴大族天水趙氏的代表。五福之內可以利用的有趙洵、趙度。同時在北周的其它天水趙氏分支還有趙演、趙昶等。同郡的天水姜氏也有已被賜姓宇文的姜景等人。楊堅和高歡與弘農楊氏及渤海高氏本無聯繫,卻在崛起時可以利用攀附兩大士族來增加盟友。趙貴作為貨真價實的天水趙氏,倘若起事,很可能會有大波關隴本土勢力追隨。而獨孤信同樣是與宇文泰同鄉的武川人,卻又單騎加入孝武西遷的洛陽胡漢士族部隊。他在此之前又是賀拔勝荊州兵團的骨幹,是楊忠的老上級,與崔謙共事一主,又曾在北魏末年與短時間同鎮荊州的韋孝寬交好。獨孤信在六官改革萌芽階段便任」大司馬「,其勢力之大可見一斑。(註:獨孤信後代墓誌上更是記載其祖上曾祖父為元魏東平王劉尼--《大唐我府君故漢州刺史獨孤公墓誌》)而史料顯示,獨孤信和趙貴的謀反也勾結了元魏皇族勢力:

元氏子女自坐趙貴等事以來,所有沒入為官口者,悉宜放免-- 《周書》

因此,宇文護能果斷拿下趙貴,並逼死獨孤信,對於北周政權也是大功一件,震懾了曾」懷等夷之志「的其他群公。同時,宇文護也最大程度上限制了打擊力度:

其貴、通、興、龍仁罪止一家,僧衍止一房,余皆不問 -- 《周書》

要知道,即便在仇鹿鳴老師筆下與曹爽共享」家族網路「的司馬氏,在誅殺曹爽一黨時也是」夷三族「:

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范、當等,皆伏誅,夷三族 -- 《三國志》

而宇文護打擊力度如此之小,當是延續了宇文泰時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統戰政策,這對於作為戰國的北周無疑利大於弊。

最後,從宇文護後期用人來看,他雖然有篡逆之心,但更傾向於與武帝分享權力,避免內耗。

說他「有篡逆之心」,是因為魏晉南北朝是政治生態逐步惡化的重用時期,你死我活、斬草除根是常態。這點我在於謹:怎麼評價南朝劉宋時期的謝晦? 里也討論過。在宇文覺率先發難後,宇文護出於自保廢而殺之。此時這位權臣就只有一條路走到黑了。曾當機立斷為宇文家」變魏為周「的宇文護,顯然深知權臣地位的脆弱性,以及皇位本身對於鞏固權力的意義。而宇文護位高權重時屬下多有」獻祥瑞「之舉:

其後大冢宰宇文護執政,謂季才曰:「比日天道,有何徵祥?」季才對曰:「荷恩深厚,若不盡言,便同木石。頃上台有變,不利宰輔,公宜歸政天子,請老私門。此則自享期頤,而受旦、奭之美,子孫籓屏,終保維城之固。不然者,非復所知。」護沈吟久之,謂季才曰:「吾本意如此,但辭未獲免耳。公既王官,可依朝例,無煩別參寡人也。」自是漸疏,不復別見。及護滅之後,閱其書記,武帝親自臨檢,有假託符命,妄造異端者,皆致誅戮

-- 《隋書》

宇文護曾問過參掌太史觀天象的庾季才天道是否有祥瑞之兆,庾季才反勸「歸政」。同時,在宇文護死後武帝發現他執政時有很多」假託符命、妄造異端「之人。這個」皆「字,說明獻祥瑞事件不止一次。若無篡逆之心,宇文護在第一次獻祥瑞發生後便會明令杜絕,怎又使得此事屢次發生?

然而,宇文護在武帝一朝軍政大權獨攬後卻無行逆之實。這也許是宇文護軍功不足所致。他主政時,周齊兩國進行了三次大戰役。第一次是北連突厥後派楊忠、達奚武南北兩路包抄晉陽,被齊主高湛、段韶等人集中優勢兵力打敗。第二次是著名的邙山大戰,在段韶指揮下,被斛律光、高長恭殺得大敗。第三次是宜陽、汾北混戰。是役,北周雖然攻拔宜陽,但損兵折將,又失去汾北大片土地,吃相十分難看。宇文護領兵正面懟段韶/高長恭雖然撈得便宜,但最終無法收復陷落於此役的姚襄、定陽二城。這三次戰役不僅說明宇文護很難勝任大軍團統帥的職務,也足以消耗他作為權臣的威望。

我卻以為,宇文護遲遲不行逆,缺乏軍功並非重要原因。我們可以對比南齊明帝蕭鸞。蕭鸞在成為輔政大臣之前,缺少參戰記載,其軍功甚至遠遠不如在於謹攻陷江陵時擔任前部先鋒的宇文護。而蕭鸞上位後便立刻開始謀逆之舉。宇文護從變魏為周開始,到保定三年(公元563年)第一次丟臉,有7年之久的時間沒有用兵。也就是說在這7年時間內,宇文護的軍功尚未受損,而且如之前所述比蕭鸞要高。他在誅殺趙貴、獨孤信後更是聲威大振,綜合實力絕不亞於蕭鸞。宇文護可以在廢孝閔帝與行政權力回歸明帝的這段時間行蕭鸞之事,大剪政敵,完成篡位,也可以在武帝登基後」五府總於天官「後行蕭鸞之事,大剪政敵,完成篡位,但他卻都沒有做。注意,這兩個時段內,與宇文護關係密切的賀蘭祥、尉遲綱都沒有去世,此二人皆掌兵,且在禁軍內勢力很強。

宇文護無行逆之實,蓋因他清楚認識大局。對他來說,大局是宇文家之於關隴集團的地位,以及北周的綜合國力。作為非宇文泰直系後代,完成篡位便意味著以對宇文泰直系後代及其同情者的斬盡殺絕來彌補合法性的缺失。如此大的內耗會嚴重打擊宇文家的整體實力,以及北周的整體國力。宇文護接下來就做了一件恐怕會讓蕭鸞之輩笑掉大牙的」白痴「之舉。他大幅度提拔了宇文泰直系後代,包括宇文憲、宇文直、宇文招、宇文盛、宇文純等。其中宇文憲、宇文直都在宇文護執政時期有過獨自領兵的經歷,宇文憲更是曾身兼大司馬、小冢宰和雍州牧數項軍政要職。標準的權臣篡逆法則應該是剪除宇文憲等人才對,畢竟侄子要篡位,首先就要幹掉宇文泰的兒子們。南齊蕭鸞便是謹遵篡逆守則之人,篡位之前便開始屠殺武帝、高帝的兒子們。宇文護的反常之舉,恰恰是其識大局的表現。武帝後期的宇文憲已經成為北周一代戰神,宇文盛也在宣帝時期從容領兵鎮壓起義,這說明宇文護識大局有助於提高宇文家及北周政權的實力。

最後,現代史學家多雲宇文護與三代皇帝爭權為楊堅篡周」埋下禍根「(例如呂春盛、薛海波等),但楊堅竄周偶然性極大,而且無論從邏輯還是證據出發,周室被竄很難說是宇文護的鍋。首先,宇文護因與皇帝們爭權而打壓的大臣們,以李穆、於翼、竇熾為主(註:此處」打壓「是相對其他大臣而言,事實上李穆等人在宇文護時期勛位上也是穩步晉陞),在宇文護倒台後便重新得到重用。李穆是武帝第一次東伐的主要力量,宣帝時期授上柱國,任并州總管,并州曾是東魏、北齊的首要軍事基地。於翼隨武帝滅北齊,在宣帝時期兼任大司徒+幽州總管+幽定七州六鎮諸軍事。竇熾在武帝親政後」至於軍國大謀,常與參議「(《周書》),授上柱國,並在宣帝時主管營造東都洛陽,而營建東都乃是宣帝的主要國策。簡言之,雖然這些人被宇文護打壓(尤其是李穆家族損失慘重),但武帝、宣帝兩朝的補救措施很到位,因此無證據表明這些人對宇文護的憤恨已經轉化到對宇文家的憤恨。在尉遲迥反楊堅之事上,李穆之侄李崇更是站隊尉遲迥和宇文家,在得知叔父站隊楊堅時,十分悲痛。在他眼中,北周政權總體上是善待李穆家族的:

崇初欲相應,後知叔父穆以并州附高祖,慨然太息曰:「合家富貴者數十人,值國有難,竟不能扶傾繼絕,復何面目處天地間乎!」韋孝寬亦疑之,與俱卧起。其兄詢時為元帥長史,每諷諭之,崇由是亦歸心焉。--《隋書》

李穆、於翼等站隊楊堅,當屬楊堅掌握中央軍政大權代皇帝發號施令後的投機行為,有機會我會令撰文分析。

從邏輯上來看,周宣帝在世時雖然有一些昏暴的行徑,但皇權本身十分穩固(這其中也經歷了武帝、宣帝兩朝加強皇權的措施,例如武帝將府兵納入禁軍系統,強化御政系統,宣帝添設輔官系統等,此處不便詳述),他若不在22歲早逝楊堅絕無任何機會。如果周宣帝晚10年死,此時李穆、於翼、竇熾等人也已去逝,更賴不到宇文護身上了。

更何況,周宣帝在加強皇權的同時,還高度重視統治基礎寬化。他的近臣是劉昉、鄭譯、韋謩、皇甫績、柳裘、顏之儀等,這些人要麼是追隨魏帝西遷士族的後代,要麼來自關隴世家(除關東顏之儀外),對於重視北鎮勢力(武川系和其它賀拔岳舊將及後代)和宗王勢力的北周來說,宣帝的用人顯然很有針對性。另外,宣帝營建東都洛陽,也會有鞏固新領地的效果,而負責重建洛陽城更是關隴集團魏帝系的代表、魏孝武帝老臣竇熾。同時,宣帝加強漢化,以漢人服飾登基,百官胡服變漢服。更重要的是,周宣帝命韋孝寬為行軍元帥攻略江淮,佔領江北所有土地,乃是宇文泰入關以來關隴豪佑第一次指揮大軍團作戰,之前外姓將領擔當大軍團統帥的只有西魏時期的尉遲迥(伐蜀)和于謹(伐梁),而此二人都是宇文泰的親信。

周宣帝雖然也有昏暴的一面,但寬化統治基礎的舉措是有利於宇文家統治的,而且自己從來都牢記把持權力。周宣帝不死,楊堅篡權毫無可能性,宇文家皇位會繼續穩固一段時間。

晉盪公宇文護被歷史推上前台,在文帝宇文泰突然離世後接過大旗,不僅變魏為周,而且延續並發揚了文帝時期富國強兵的政策,於北周政權功大於過。他看重長期利益,提拔文帝其他皇子,與武帝分享權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武帝的隱忍所迷惑,高估了君臣和解的程度,終致大禍。


北周

  奠基人:宇文泰

  大兒子:宇文毓

  二兒子:宇文震(早死)

  三兒子:宇文覺

  四兒子:宇文邕(「庸」音)

  五兒子:宇文憲

  六兒子:宇文直

  侄 子:宇文護

能人能臣但不是好哥哥啊。比楊堅強,普六茹畢竟篡位。肥水不流外人田,肉爛在鍋里。宇文邕太自以為是了。

《周書》卷三 帝紀第三孝閔帝

帝性剛果,見晉公護執政,深忌之。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恆以先朝佐命,入侍左右,亦疾護之專,乃與宮伯乙弗鳳、賀拔提等潛謀,請帝誅護。帝然之。又引宮伯張光洛同謀。光洛密白護,護乃出植為梁州刺史,恆為潼州刺史。

鳳等遂不自安,更奏帝,將召群公入,因此誅護。光洛又白之。時小司馬尉遲綱總統宿衛兵,護乃召綱共謀廢立。令綱入殿中,詐呼鳳等論事。既至,以次執送護第,並誅之。綱仍罷散禁兵,帝方悟,無左右,獨在內殿,令宮人持兵自守。護又遣大司馬賀蘭祥逼帝遜位。遂幽於舊邸,月余日,以弒崩,時年十六。植、恆等亦遇害。  

及武帝誅護後,乃詔曰:「慎始敬終,有國彝典;事亡如存,哲王通制。義崇追遠,禮貴尊親。故略陽公至德純粹,天姿秀傑。屬魏祚告終,寶命將改,謳歌允集,曆數攸歸,上協蒼靈之慶,下昭後祇之錫。而禍生肘腋,釁起蕭牆,白獸噬驂,蒼鷹集殿,幽辱神器,弒酷乘輿,冤結生民,毒流宇縣。今河海澄清,氛沴消盪,追尊之禮,宜崇徽號。」遣太師、蜀國公(過)〔迥〕於南郊上謚曰孝閔皇帝,陵曰靜陵。

武成元年春正月己酉,太師、晉公護上表歸政,帝始親覽萬機。軍旅之事,護猶總焉。初改都督諸州軍事為總管。丙辰,封大將軍、章武孝公導子亮為永昌公,翼為西陽公。(假惺惺顧作態 ,等你上鉤)

三月癸巳,陳六軍,帝親擐甲冑,迎太白於東方。秦郡公直鎮蒲州。吐谷渾寇邊,庚戌,遣大司馬、博陵公賀蘭祥率眾討之。(上鉤)

四月戊午,武當郡獻赤烏。甲戌,雲。秦州獻白馬朱鬣。五月戊子,詔曰:「皇王之跡不一,因革之道已殊,莫不播八政以成物,兆三元而為紀。是以容成創定於軒轅,羲和欽若於唐世,鴻範九疇,大弘五法。易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故歷之為義大矣。但忽微成象,象極則差;分積命時,時積斯舛。開闢至於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晷度推移,余分盈縮,南正無聞,疇人靡記。暑往寒來,理乖攸序,敬授民時,何其積謬。昔漢世巴郡洛下閎善治歷,雲後八百歲,當有聖人定之。自火行至今,木德應其運矣,朕何讓焉。可命有司,傍稽六歷,仰觀七曜,博推古今,造我周曆,量定以聞。」己亥,聽訟於正武殿。

辛亥,以大宗伯、梁國公侯莫陳崇為大司徒,大司寇、高陽公達奚武為大宗伯,武陽公豆盧寧為大司寇,柱國、輔城公邕為大司空。乙卯,詔曰:「比屢有糾發官司赦前事。此雖意在疾惡,但先王制肆眚之道,令天下自新,若又推問,自新何由哉。如此之徒,有司勿為推究。惟庫廄倉廩與海內所共,漢帝有雲「朕為天下守財耳」。若有侵盜公家財畜錢粟者,魏朝之事,年月既遠,一不須問。自周有天下以來,雖經赦宥,而事迹可知者,有司宜即推窮。得實之日,但免其罪,征備如法。」賀蘭祥攻拔洮陽、洪和二城,吐谷渾遁走。閏月庚申,高昌遣使獻方物。(作死作死第二步)

六月戊子,大雨霖。詔曰:「昔唐咨四岳,殷告六眚,睹災興懼,咸寘時雍。

朕撫運應圖,作民父母,弗敢怠荒,以求民瘼。而霖雨作沴,害麥傷苗,隤屋漂垣,洎於昏墊。諒朕不德,蒼生何咎。刑政所失,罔識厥由。公卿大夫士爰及牧守黎庶等,今宜各上封事,讜言極諫,罔有所諱。朕將覽察,以答天譴。其遭水者,有司可時巡檢,條列以聞。」庚子,詔曰:「潁川從我,是曰元勛;無忘父城,實起王業。文考屬天地草昧,造化權輿,拯彼橫流,匡茲頹運。賴英賢儘力,文武同心,翼贊大功,克隆帝業。而被堅執銳,櫛風沐雨,永言疇昔,良用憮然。

至若功成名遂,建國剖符,予惟休也。其有致死王事,妻子無歸者,朕甚傷之。

凡是從先王向夏州,發夏州從來,見在及薨亡者,並量賜錢帛,稱朕意焉。」是月,陳武帝薨,兄子蒨立,是謂文帝。  秋八月己亥,改天王稱皇帝,追尊文王為帝,大赦改元。壬子,以大將軍、安城公憲為益州總管。癸丑,增御正四人,位上大夫。

九月乙卯,以大將軍、天水公廣為梁州總管。辛未,進封輔城公邕為魯國公,安城公憲為齊國公,秦郡公直為衛國公,正平公招為趙國公。封皇弟儉為譙國公,純為陳國公,盛為越國公,達為代國公,通為冀國公,逌為滕國公。進封天水公廣為蔡國公,高陽公達奚武為鄭國公,武陽公豆盧寧為楚國公,博陵公賀蘭祥為涼國公,寧蜀公尉遲迥為蜀國公,化政公宇文貴為許國公,陳留公楊忠為(隋)〔隨〕國公,昌平公尉遲綱為吳國公,武威公王雄為庸國公。邑各萬戶。(作死第三步)

冬十月甲午,以柱國、吳國公尉遲綱為涇州總管。是月,齊文宣帝薨,子殷嗣立。以柱國、蜀國公尉遲迥為秦州總管。二年春正月癸丑朔,大會群臣於紫極殿,始用百戲焉。 

 三月辛酉,重陽閣成,會群公列將卿大夫及突厥使者於芳林園,賜錢帛各有差。(作死成功了。)

夏四月,帝因食遇毒。庚子,大漸

辛丑,崩於延壽殿,時年二十七,謚曰明皇帝,廟稱世宗。五月辛未,葬於昭陵。(「搶救不及時,」毒發身亡)

卷五 帝紀第五武帝

高祖武皇帝諱邕,字禰羅突,太祖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大統九年,生於同州,有神光照室。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太祖異之,曰:「成吾志者,必此兒也。」年十二,封輔城郡公。孝閔帝踐阼,拜大將軍,出鎮同州。世宗即位,遷柱國,授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武成元年,入為大司空、治御正,進封魯國公,領宗師。甚為世宗所親愛,朝廷大事,多共參議。性沉深有遠識,非因顧問,終不輒言。世宗每嘆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武成二年夏四月,世宗崩,遺詔傳帝位於高祖。高祖固讓,百官勸進,乃從之。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冬十二月,改作露門、應門。  

是歲,齊常山王高演廢其主殷而自立,是為孝昭帝。

閏月己亥,以大將軍韋孝寬、大將軍長孫儉並為柱國。  

冬十月癸亥,以大將軍陸通、大將軍宇文盛、蔡國公廣並為柱國。甲子,詔大將軍、大冢宰、晉國公護率軍伐齊,帝於太廟庭授以斧鉞。於是護總大軍出潼關,大將軍權景宣率山南諸軍出豫州,少師楊摽出(枳)〔軹〕關。丁卯,幸沙苑勞師。癸酉,還宮。

十一月甲午,柱國、蜀國公尉遲迥率師圍洛陽,柱國、齊國公憲營於邙山,晉公護次於陝州。  

十二月,權景宣攻齊豫州,刺史王士良以州降。壬戌,齊師渡河,晨至洛陽,諸軍驚散。尉遲迥率麾下數十騎扞敵,得卻,至夜引還。柱國、庸國公王雄力戰,死之。遂班師。楊摽於軹關戰沒。權景宣亦棄豫州而還。

五年春正月甲申朔,廢朝,以庸國公王雄死王事故也。辛卯,白虹貫日。庚子,令荊州、安州、江陵等總管並隸襄州總管府,以柱國、大司空、衛國公直為襄州總管。甲辰,太白、熒惑、歲星合於婁。乙巳,吐谷渾遣使獻方物。以庸國公王雄世子開府謙為柱國。

二月辛酉,詔陳國公純、柱國許國公宇文貴、神武公竇毅、南安公楊(薦)〔薦〕等,如突厥逆女。甲子,郢州獲綠毛龜。

五月丙戌,以皇族父興為大將軍,襲虞國公封。己亥,詔左右武伯各置中大夫一人。 

夏四月辛巳,以太保、鄭國公達奚武為太傅,大司馬、蜀國公尉遲迥為太保,柱國、齊國公憲為大司馬。太白入輿鬼,犯積屍。

三月辛卯,進封柱國韋孝寬為鄖國公。甲辰,初令宿衛官住關外者,將家累入京,不樂者,解宿衛。

夏四月甲寅,以柱國宇文盛為大宗伯。行幸醴泉宮。省帥都督官。丙寅,遣大使巡天下。以陳國公純為陝州總管。

甲午,以柱國、燕國公於寔為涼州總管,大將軍、杞國公亮為秦州總管。庚子,以大將軍、滎陽公司馬消難為柱國。陳國公純、鴈門公田弘率師取齊宜陽等九城。以大將軍武安公侯莫陳瓊、太安公閻慶、神武公竇毅、南陽公叱羅協、平高公侯伏侯龍恩並為柱國。封開府斛斯征為岐國公,右宮伯長孫覽為薛國公。

五月癸卯,遣納言鄭詡使於陳。丙寅,以大將軍唐國公李昞、中山公訓、杞國公亮、上庸公陸騰、安義公宇文丘、北平公寇紹、許國公宇文善、犍為公高琳、鄭國公達奚震、隴東公楊纂、常山公於翼並為柱國。(分權而制)

六月乙未,以大將軍、太原公王柬為柱國。是月,齊將段孝先攻陷汾州。

秋七月乙丑,以大將軍、越國公盛為柱國。

冬十月壬午,(翼)〔冀〕國公通薨。乙未,遣右武伯谷會琨、御正蔡斌使於齊。壬寅,上親率六軍講武於城南。  (磨刀霍霍向豬羊)

十一月壬子,以大將軍梁國公侯莫陳芮、大將軍李意並為柱國。丙辰,齊遣使來聘。丁巳,行幸散關。十二月己丑,還宮。

建德元年春正月戊午,帝幸玄都觀,親御法座講說,公卿道俗論難,事畢還宮。降死罪及流罪一等,其五歲刑已下,並宥之。

二月癸酉,遣大將軍、昌城公(孫)深使於突厥,司(賓)〔宗〕李際、小賓部賀遂禮使於齊。乙酉,柱國、安義公宇文丘薨。

三月癸卯朔,日有蝕之。齊遣使來聘。丙辰,誅大冢宰晉國公護、護子柱國譚國公會、會弟大將軍莒國公至、崇業公靜,並柱國侯伏侯龍恩、龍恩弟大將軍萬壽、大將軍劉勇等。大赦,改元。罷中外府。

癸亥,以太傅、蜀國公尉遲迥為太師,柱國鄧國公竇熾為太傅,大司空、申國公李穆為太保,齊國公憲為大冢宰,衛國公直為大司徒,趙國公招為大司空,柱國枹罕公辛威為大司寇,綏德公陸通為大司馬。

宇文直無恥小人,朝秦暮楚。

《周書 宇文直傳》:

【保定初,為雍州牧,尋進位柱國,轉大司空,出為襄州總管。天和中,陳湘州刺史華皎舉州來附。詔直督綏德公陸通、大將軍田弘、權景宣、元定等兵赴援,與陳將淳于量、吳明徹等戰於沌口。直軍不利,元定遂沒江南。直坐免官。】

《周書尉遲運傳》:三年,帝幸雲陽宮,又令運以本官兼司武,與長孫覽輔皇太子居守。俄而衛刺王直作亂,率其黨襲肅章門。覽懼,走行在所。運時偶在門中,直兵奄至,不暇命左右,乃手自闔門。直黨與運爭門,斫傷運手指,僅而得閉。直既不得入,乃縱火燒門。運懼火盡,直黨得進,乃取宮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勢轉熾。久之,直不得進,乃退。運率留守兵,因其退以擊之,直大敗而走。是日微運,宮中已不守矣。

《隋書李詢傳》:建德三年,武帝幸雲陽宮,拜司衛上士,委以留府事。周衛王直作亂,焚肅章門,詢於內益火,故賊不得入。帝聞而善之,拜儀同三司,遷長安令。

《周書宇文憲傳》:其秋,高祖幸雲陽宮,遂寢疾。衛王直於京師舉兵反。高祖召憲謂曰:"衛王構逆,汝知之乎?"憲曰:"臣初不知,今始奉詔。直若逆天犯順,此則自取滅亡。"高祖曰:"汝即為前軍,吾亦續發。"直尋敗走。高祖至京師,憲與趙王招俱入拜謝。高祖曰:"管蔡為戮,周公作輔,人心不同,有如其面。但愧兄弟親尋干戈,於我為不足耳。"


宇文護是北周的權臣,前後總共把持朝政十五年,使北周王室的趨於穩定,但他卻不篡位,把皇帝當成傀儡操控。宇文護一生害了三位皇帝,可以說是非常猖狂和大膽的,最後被敢於作為的宇文邕設計殺死,並且斷子絕孫,下場十分凄慘。

一、北周權臣宇文護

宇文護是北周文帝宇文泰長兄邵惠公宇文顥第三子,為宇文泰之侄。年幼時端莊正直,又有志向和氣度,被祖父宇文肱所喜愛,對他的期望勝過他的各位兄長。宇文護從晉陽來到平涼,時年十九歲。當時宇文泰的兒子們都還年幼,就委託宇文護管理家務。

宇文護雖不施威,而將內外治理得森然有序。宇文泰曾誇獎宇文護的志向氣度都很像他。宇文護早年跟隨宇文泰與東魏多次交戰,屢建戰功,歷任都督、征虜將軍、驃騎大將軍等職。宇文泰病逝,臨終將權力移交給宇文護,宇文護接掌國政。

二、宇文護殺魏恭帝

宇文泰對宇文護說:「我如今已經危在旦夕,恐怕不久於人世。我的兒子們都還年幼,但是外敵內憂尚未平定,此後國家政權都託付給你,希望你勉力從事,完成我的志願。」宇文護淚流滿面,接受了命令。宇文護秘而不宣,到長安才將喪事公布。當時宇文泰嫡長子年紀尚幼,強敵在側,人心不安。

宇文護治理內外大事,安撫文武百官,人心才逐漸安定下來。宇文泰安葬完畢,宇文護借口天命當有歸屬,派人婉言勸說西魏恭帝,使西魏恭帝禪位於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覺,建立北周。恭帝被封為宋公,不久被殺。宇文護為大司馬,封晉國公,與宇文泰同輩的大將軍趙貴、獨孤信等人不服宇文護專政,策劃襲殺宇文護。

三、宇文護殺周孝閔帝

宇文護乘趙貴入朝之機將其捉拿,凡參與者一律處死。不久,宇文護升為大冢宰。宇文護加緊把控朝政,在門外處斬乙弗鳳等人,還處死了李植、孫恆等人。不久,宇文覺被廢黜,後被毒死。宇文護到岐州迎立宇文毓為帝,是為北周明帝。明帝性格聰慧,有識見膽量,宇文護很懼怕他。

四、宇文護殺北周明帝

有一個叫李安的人,當初以廚藝得寵於宇文護,被提升為膳部下大夫。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悄悄命令李安,乘明帝進食之機在食物中下毒,於是明帝卧病而死。宇文護奉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為帝,是為北周武帝,百官各統領己職,聽命於宇文護。

五、宇文護被宇文邕殺害

經過3年準備,宇文護大舉伐齊,但是,被北齊名將段韶和斛律光打的大敗,過了一年,宇文護又傾全國之兵伐齊,這就是著名的周齊邙山之戰,蘭陵王高長恭的成名之戰,結果是北周慘敗,是西魏北周30多年來,最慘的一次失敗。北周要修養聲息五年以後,宇文護捲土重來,但是依舊慘敗,這幾次戰役,對宇文護的聲望打擊很大。

武帝宇文邕由於宇文護狂暴傲慢,便設計殺了宇文護。宇文護從同州回到長安,在含仁殿被宇文邕殺死,其子嗣、黨羽也被逮捕誅殺。宇文護自西魏恭帝三年(557年)到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前後執政十五年之久,對北周王朝的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推薦閱讀:

祖逖劉琨聞雞起舞后有什麼相互往來嗎?
如果兩晉歷代皇帝和宗室諸侯王在地下相見,他們會互相說些什麼?
為什麼冉閔會默默無名?
公孫述和李雄稱帝後的國號「成」有什麼意義或者出處?
為什麼劉裕能夠擊敗桓玄?

TAG:中國歷史 | 魏晉南北朝 | 北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