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建築能夠抵抗核打擊?


北美空防司令部(NORAD)所在地夏延山軍事基地

由於蘇聯率先發射了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美國感到了威脅。1958年5月美國和加拿大共同成立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指揮中心選在夏延山。

原因有二,一是由於夏延山位於北美大陸腹地比較好隱蔽(夏延山在科羅拉多州)

二是這裡有數百米厚的花崗岩作掩護,夏延山海拔2400到2500米,與當地地面相對高度不過600到700米,山體全部由堅硬的花崗岩組成

1961年5月,地下監控中心破土動工。首先,從山的半山腰處向里挖出一條長500米,寬度和高度各約15米的主隧道。接著,在隧道盡頭的山體深處,開挖出一個底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高約25米的巨大人工洞穴。另外又開闢了幾條通向山外的輔助隧道。僅挖掘工程一項就花費了兩年時間,挖出的岩石約有60?70萬立方米。這些岩石運到洞外,堆成一個小山頭,再加以平整,形成了參觀者的停車場。

1963年6月,開始在大洞穴里建造15座大樓。大樓的結構,包括牆壁、地板、天棚、走廊和樓梯等,全部由20?30毫米厚的鋼板拼焊而成.每座大樓底部由近百枚大型彈簧支起,以便於承受住天然地震或遭到核攻擊時的強烈震動。大樓的頂部和四周都被厚達數百米的岩石包圍,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掩體。通往洞外的的隧道,裝有兩道厚達兩米、由鋼筋混凝土製成的大門。大門關閉後,洞內與外界隔絕。

在受到核攻擊時這兩道大門足以阻擋衝擊波,熱氣流,核輻射的侵入,能夠保證大樓安然無恙,樓內一切正常。但是,面對21世紀攜帶高當量核彈頭的精確打擊武器日臻成熟的新情況,美國人也不無擔憂。這個被岩石包圍的地下建築亦非固若金湯,萬無一失。經過將近5年的緊張施工,夏延山地下監控中心全部建成,於1966年4月交付北美防空司令部使用。

還有和夏延山類似的北京的西山指揮所也可抵禦核打擊


真發生核戰爭,你應該考慮哪裡不會被核打擊,而不是哪個抗核打擊。

類似西山、夏延山研究過美國核打擊策略就應該,能離多遠離多遠。你是非重要人員進不去內部,而他是核武器重點打擊對象,通常是4-5枚點一個地方。前幾枚鬆動地質,摧毀表層,後面擊毀內部。

第一波被被核彈招呼的,指揮中心、核反擊力量、重要的軍事設施;

第二波被招呼的,重工業節點、城市密集區、糧食生產區。

兩者方式也不一樣,前者要全面摧毀,遏制反擊力。

後者可以部分破壞造成人道主義災難(重工業要修復,城市人口要疏散和恢復秩序,糧食要恢復),牽制敵方後續能力。

所以,西山、夏延山就是能抗一波,後續就是高輻射、被炸的差不多的地下基地。上層建築,外層建築不用想了,最後能留些的就是核心指揮中心,補給運輸靠儲存和後續軍隊頂著核輻射送。(沉備通道很多)

遠離第一波和第二波可能的核打擊點,你存活的幾率絕對不比西山、夏延山外層建築里的低


一張圖片就能說明。


前年去的


我家啊,城鄉結合部的偏遠小鎮,就算全世界都對中國宣戰了也絕不會有人捨得往我們鎮上扔核彈的,而且我們鎮距離最近的縣城也有二十幾公里,扔到縣城的核彈也不會波及到的


這種地方?(/ω\)


越深的地方,越厚的地方,越遠離爆炸中心的地方,原理就是,距離產生美。


謝邀這個還得看核彈當量以及你所在的位置,要是大當量核彈在你臉上炸了的話,估摸著只有類似北美防空司令部,西山戰略指揮部一類的建築能扛住了,要是3-5萬噸當量核彈爆炸,你又離爆心8km以上的話,一個挖的深點的地下室就足夠了,封死的地鐵站也可以,當然,二炮的核掩體就不說了,這個是按照百萬噸當量核彈在臉上炸了的標準設計的。


錦屏極深地下暗物質實驗室


謝邀...

雖然我不是很懂

為什麼會有人邀一個知乎小白

學歷不高

不怎麼關心政治

尤其不了解軍事 武器

外加高中是念文商的學渣一枚

來回答這個問題

既然被邀請了 我也就寫點廢話強答一下

建築我不是很懂...

徐志摩的詩倒是有個建築美

基於我是個學渣 就不解釋了 這種東西網上抓一大把

Um...梁靜茹的心牆?

或者邀我的小哥哥?是想我再黑澳門政府一把

在澳門 人造的肉牆能抵擋所有災難

吧?

我會不會 被人肉啊

身為澳門人 不停黑澳門政府 怕是梁靜茹給的勇氣

我愛澳門 welcome to Macau ♀?


輻射裡面的各類避難所,絕大多數都能抵抗核威脅,但是有些避難所裡面的遭遇還不如在核大戰裡面一了百了。至於原理嘛,深坑,加上齒輪狀的大門和謎一樣的凈水系統,嗯,就是這樣。


提名一個經歷核打擊而(部分)倖存的建築——原爆圓頂館「原爆ドーム」。

位於廣島市中區大手町的這棟看起來殘破不堪的建築,建成於1915年。甲午戰爭時日本將「大本營」設置於廣島市,戰爭的巨大需求帶動了當地工商業的急速發展,1910年廣島縣會決定建設一個物產陳列館來拓廣本地產品的銷路,僱傭了一個名叫Jan Letzel的捷克人設計出這個寬敞明亮的25米高、銅製屋頂、混合著新巴洛克與分離主義風格的建築(設計費4575日元)。

——大正時代(1912-1926)的產業陳列館,隔著元安川眺望。

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美軍B29轟炸機「Enola Gay」瞄準這座建筑西側的相生橋投下了原子彈「little boy」,43秒後這顆原子彈在陳列館東側150米、高度600米處爆炸。

爆炸瞬間,建築物表面被加熱到3000攝氏度;0.8秒後,秒速440米、3.5Mpa的爆風襲來,大約相當於迎風面每平方米35噸的壓力——這棟建築在一秒內就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如今的產業陳列館「原爆ドーム」,拍攝位置同上。

在既往的核試驗中,一般建築在5psi的爆風中就已經分崩離析。而原爆ドーム如此接近爆心,承受了上百倍的壓力(507psi)卻沒有完全倒塌,最主要的原因是美軍為了讓「小男孩」產生更大的破壞力,採用了空爆的方式進行引爆。

通常核武器(不包括「中子彈」)的設計目標是讓盡量更高比例的核裝葯參與反應,產生更巨大的衝擊波(blast)來摧毀目標地區的建築物和人口,光輻射(radiant heat)和放射塵污染(radiation fallout)在優先度上遞減。在實用中為了加強爆風的強度,將核武器在數百米的半空中引爆,可以讓衝擊波球狀的外緣先在正下方反彈一次,與還在半空中的衝擊波疊加產生更強的橫向爆風。時至今日除了特殊用途的核彈頭如B61的某些攻堅型號,大多數核武器依舊採取空爆作為打擊手段。

——圖為「小男孩」原子彈。彈體前端那幾根銀色的金屬棒,就是引信系統的測高天線。

產業陳列館距離爆心水平方向僅150米,它只承受了由上方600米傳來的衝擊波前緣,沒有在稍後產生的橫向疊波系統的影響範圍內,所以垂直的結構得以保存而水平的屋頂與地板部分被毀;另外、建築物較多的窗戶也為爆風提供了出口,減小了壓差;最後,銅板搭建的屋頂部分,在衝擊波到來前就已經被高達3000攝氏度的光輻射加熱並蒸發,讓爆風能夠順利通過。這一系列巧合讓當年的產業展覽館的大部分結構得以保留,並被命名為「原爆ドーム」作為紀念。

在戰爭陰霾已經遠離東亞的今天,在一百年前戰爭中心的廣島市中心,建於戰爭又毀於戰爭的它依舊挺立著默默訴說著當年的歷史,警示著所有想要破壞和平發動戰爭的人。

圖片與部分資料來源

原爆ドーム - Wikipedia

Little Boy - Wikipedia


你自己挖個15深帶有多拐角結構的鋼筋混凝土地下室就可以抗核彈。。。。只要不是中心爆點,就算離爆點只有400米你也卵事沒有,後面就是空氣過濾裝置和應急資源儲備的問題了。。。。。


元首地堡


我記得之前看過說廣島原子彈,有一個人躲在一個距離爆炸中心不夠一千米的一個地下室,然後沒被炸死。具體我不太記得了。但總的來說核彈並不是那麼可怕,沒有說必死無疑。



推薦看電影,奇愛博士


抵禦核攻擊主要靠,深挖洞,廣積糧。


十萬噸以下當量的話,西安的老城牆應該差不多


舉個栗子:各國(主要是有能力建造大型高強度工事)領導人在戰時的地堡/地下指揮所,以及具有「三防」條件的防空洞


這種問題還有疑問嗎,當然是北極熊蘇維埃的紅色深井。

作為科技軍備競賽的一隅,蘇聯計劃開啟地球望遠鏡計劃,洞燭幽微、探秘未知、深鑽地井。

地球望遠鏡計劃涉及高度軍事機密,外界鮮知內幕。所鑽深洞,最深抵達了1.3萬米左右。

據傳言,其間幾番暫停,內部人員透露,真正的原因是井內有一些超自然的現象出現?!

有傳言,當鑽探的深度到達接近13000米時,從鑽井中傳出詭譎的「地獄之聲」?!

當然以上秘聞,是真是假,不多置喙,無非只是市儈市井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

不過言歸正傳,如此深井建築,核威懾又如何,何計安施?不過隳卻九牛一毛爾爾。


世界最大重力壩——三峽大壩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推薦閱讀:

如果昆蟲突然變異長到1米長,人類躲在主戰坦克里能不能逃過一劫?
為什麼有小眾嚮往末日?
如果今天是你最後一天,你會做什麼?
如果下個月是世界末日,當局應該公布消息還是秘而不宣?
你相信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嗎?

TAG:軍事 | 世界末日 | 災難 | 核武器 | 生存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