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的閨怨情節,為什麼大男人喜歡把自己的抱負寫得像個小媳婦似的又委屈又無可奈何?
忍不住想到中國文人自古以來的閨怨情節,明明是壯志凌雲的抱負待實現,他們卻很喜歡用深閨那種被束縛無可奈何綿密消沉悠長但基本提供不了什麼解決方法或者精神力量的敘事來表述這種狀態。相對西方似乎喜歡把自己描繪成fight against the world ,the gods and fate的宏大敘事中的悲劇英雄。這種偏向分析歡迎討論。
因為文人之於君主,相當於女子之於薄倖人。是一種寄託罷了。
很簡單。因為再沒有哪一種怨,比閨中之怨來得更強烈,更凄婉動人。舉個例子。《詩經·豳風·東山》,寫戰爭凱旋,怎麼寫?
寫打仗打贏了?繳獲了多少戰利品?軍士一路高唱凱歌?
那樣就俗氣了,沒意思。不是詩的作法。原詩一語不及公事,卻寫室家之情,艷情之私。寫戰士從東山歸來,濛濛下著微雨,院子門口的墩上,鸛在鳴叫,妻子在屋裡嘆息,把空曠的房間收拾了一遍又一遍……東征戰士誰沒有父母和兄弟呢,但所有人情之中,夫婦艷情之私是最懇切最凄惻最繾綣的。這樣寫,才叫詩。有兩個可能性:
第一,他們的確是把自己的抱怨寫得像個小媳婦一樣:這方面開派祖師爺大概是屈原同志。話說屈大夫自幼身懷絕技,所以楚懷王一開始用他,用的流暢爽滑,然而不過屈大夫性格的確不是很好,或者我們直說,情商不夠。而眾所周知,政治鬥爭,尤其是天朝的政治鬥爭,情商不夠、一個破綻就會被人弄死。作為一個有文化有素質的人,屈大夫只能素麵朝天流離失所,而並不會拉下面子去跟那幫「小人」一般見識,鬥爭於高堂之上。這方面,屈大夫和王元美一樣,徐階張居正比他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不過屈大夫有著傳統中國官僚的痼疾,就是「忠」,雖然懷王后來不怎麼理他了,他依然念著懷王的好,罵完他昏庸,立馬又哀怨惻惻地表示「要不您就用我吧」,恰似「不才明主棄」之故事。
屈大夫還曾非常露骨地表示「思美人兮,攬涕而竚眙。媒絕路阻兮,言不可結而詒。」——「大王啊大王我好想你,哭給你看啊我停下腳步,你不聯繫我已多年矣,說都不會話了我講不出。」這正是中國文人的閨怨情結之起源,亦即將自己或君主女性化,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之誼。(詩經內其實也有類似句子,如「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這種情侶微信吵架的段子也被解釋成」不能與賢人共事,權臣擅命也「,說法太多,且不明作者,此處不予採用,而以屈原為始祖。)本質上,題主所謂的」又委屈又無可奈何「是在絕對的王權之下,成為絕對弱勢的臣子的唯一可取態度。因為他們要麼巧取上意,要能讓老領導excited,還要以極高的情商智商和政治手腕來達到自己的施政目標,要麼就只能因為才華短暫進入中樞、很快因情商不足被踢出中央,很顯然,大多數詩人的情商,是不夠的。於是在屈原的帶領下,一大批失意文人走向了「小媳婦一樣」的抱怨文學之路。人名字太多,在此不作舉例。自然,能寫出「舉世皆濁」的屈原已經超越了這個層次,達到了我將要說的更高層次,然而,他畢竟開創了這個派別。第二,他們的寂寞太過深沉,認為他們像小媳婦只是因為自己層次太低: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太多,而且幾乎都是一流文人,請我試為君言之:莊子:「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此句可為千古傷心之語。蘇軾:「今世要未能信,後有君子,當知我矣。」——與上可為雙璧。王守仁:「非夫豪傑之士無所待而興起者,吾誰與望乎?」——這三句可以裱起來掛到三希堂了。
老子:「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我獨異於人。」他們的寂寞和委屈,無法用言語形容,這來自於不被世界了解,同時又熱切地相信人性,如尼采所說,有的人死後方生,他們的價值太過高遠,即使千年以後我們也很難去觸碰。這等寂寞,這等冷眼看穿、卻包含希望的一眼,越過時間這個電影小偷,直入我心。會心者慘然一笑,訕笑者以為矯情。懂得懂。阮籍窮途當哭,劉伶屋為胖次,唐寅桃花買酒,楊慎紅粉敷面,徐渭長釘貫腦,米芾抱硯出宮,倪瓚廢樓不登。一種寂寞,自在其中,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些寂寞,這些哀愁,這些抱怨,只能用同樣寂寞的古龍的一句話,金庸和古龍的小說里,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話?為什麼?出處是哪兒?來形容:——「你不懂?」——「不懂。」
——「這種事,你本就不會懂的。」我們現代人的精神,畢竟還是太弱了,弱到只能關注眼前的事情,所以我們難以懂這些文字英雄的閨怨。——————————我是更新的分割線————————————
根據知友@劉京新和題主的意見建議,我發現我審題和引申偏差比較大,重點落在了「抱怨」和「無可奈何」上,而非怨婦情結。簡單幾句話概括吧,首先呢,有怨婦風格的詩歌,大概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宮體詩,一種是宮怨詩。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宮體詩,說白了,就是文人以前詠山水、外物、人格,一路往下走,吟唱起貴族女性而已,但是如史書所言「傷於輕靡」。也就是說,宮體詩流於紙醉金迷,說得現代一點,就是流於貴族女性蒼白的生活,而缺乏向內批判和向上批判的動力。這個時候的文人寫作,主要是由山水、聲色而艷情,其實並沒有真正把女性當做獨立人格來看,並不會去體會他們的所想,更不會去由此批判背後的社會政治制度和審美趣味。雖然當時民歌也有許多清新之作,但是既然此處是討論的中國文人,則不列入。簡而言之,宮體詩是將女性宮怨作為題材,僅此而已,並沒有後來的宮怨詩那樣更深刻的自我投射(他們連孌童也寫的)。——當然,也有不少寫的情景交融比較好的,尤其南渡之後文人常以女性視角寫離棄故土的家國之殤,頗有佳作。一言以蔽之,宮體詩的特徵為代抒閨怨。
宮怨詩則要高大上很多,前有曹丕,後有李白,一眾一流高手。此時宮怨詩表現出兩個特徵,第一,從初唐的靡靡之音走出來,不再歌頌班婕妤銅雀台什麼的,而開始走向當代,走向現實。第二,宮怨詩具有了強烈的批判和影射意味,《新唐書》認為,有的宮怨詩可能是為了刺淫邪,因玄宗後期沉溺女色,官僚文人則借深宮婦女之悲哀諷喻勸誡,而帝王自己也能感受到這一點。(「時帝歲遣使採擇天下姝好,內之後宮,號「花鳥使」;向因奏《美人賦》以諷,帝善之,擢左拾遺。」此為顯例。)如果說中唐還比較間接,那麼天寶亂後,元白等人則直接批判宮中,非常直白地諷喻,是真·批判。(比如「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這類詩句,白居易也直接在《上陽白髮人》一詩的注中寫明了這是諷刺楊玉環專寵後的後宮悲劇,「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一言以蔽之,宮怨詩則借閨怨抒政見。除了宮體詩宮怨詩兩大門派,還有眾多屈原風格的自傷自憐,這如知友@yixia tang所言「因為文人之於君主,相當於女子之於薄倖人。是一種寄託罷了。」另一方面,更有著自居高潔之意,這也是文人們一貫的心態。當然了,不否認有比較惡趣味的就是心思細膩,喜歡模擬女性口吻,代女性立言,《花間詞》里一大堆,就不舉例了。總而言之,個人覺得閨怨還遠遠稱不上中國文人的情結,閨怨,本質上只是一個題材,恰如山水,恰如田園。雖然重要,雖然積極,雖然細膩,但是並不是文人深處最為核心之思想。實際上,我不太覺得中國文人在真正艱難困苦之時,會選擇閨怨的表達方式,他們大多數會走向老莊。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措。——《周易·序卦傳》
臣子之於君主,相當於女子之於薄倖人。在古代女性絕對服從於男性,已妻妾自喻,實為表其忠心。這樣寫,君主看著也樂呵。不要輕易以為寫文人寫閨怨就是在哼哼唧唧情愛,那都是在向君主委婉的撒嬌表委屈不滿。
另外男女間的曖昧,你來我去你擋我還,其中的韻味也就如君臣。而古代中國,寫詩作賦的也大多是文臣。
四個字,同病相憐!!
- 臣忠於君,如妻忠於夫。只能君不明,而不能臣不忠;只能夫不恭,而不能妻不賢。君上不明只可以進諫,而不可反叛;夫家不恭,只可以規勸,而不可背離。如此以往,寂寞聊賴之機,閨怨之情,可以發端。
- 飽學之士,非遇明主,如韶華少婦,空待閨房。悲戚堅忍之苦,感同身受。文人雅士從此不登廟堂,浪跡江湖。寧可混肆酒坊勾欄,也誓死而不與世同流,此乃忠貞之至。屈大夫的文士風骨,千載以下,後學敬仰。
- 自古士大夫的理想是什麼?寒窗十餘載,只待發榜日,負笈金鑾殿,怒展平生志。不然呢?腹有奇良策,胸懷百萬兵,縱馬疆場騁,千古留英名。說到底,無非輔佐明主,治理天下。一朝不得志,不免怏怏無依託,瀟瀟洒寄情山水,歌物詠志懷古罷了。此番情節,不異於女子不得恩寵而退守佛堂,寄心禪機。
- 說太多無用,只一個「求不得,離不去」而已。
因為好多人的確是又委屈又無可奈何
因為他們是【弱者民族的精英】。
1、作為精英,他們有治國平天下的願望,但卻沒有那個能力,於是只好寄望於有能力治國平天下的統治者對自己的賞識。在辛亥前的漫漫幾千年中,統治者與他們共治天下,甚至招之為婿,爽;辛亥之後,北洋和老蔣待他們不薄,也不錯。到了本朝,完了,窮人當家做主了,民粹成為國家意識形態,自己被邊緣化,各種鬱悶,儘管正在恢復小康,但較之曾經的輝煌反差還是太大;
2、智識有限。智識比屁民強是肯定的,但仍認識不到問題在【人】而非制度,仍難以承認有什麼樣的國民就有什麼樣的制度,仍難以接受種族差距的事實,仍抱著中體西用的心思放下不東方文明的驕傲,仍難以承認弱者民族需要的是負責任的嚴管、抱團取暖的經濟發展模式、無條件的向先進文明學習。其實也能理解,作為本民族的精英,讓他們承認「種族有差距,文明有差距」,這不就是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檔次嗎?也算人之常情。
其實看看《圍城》就知道,在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分子進行各種發明創造甚至為探索雷電奧秘不惜以生命殉科學的時候,在西方人文知識分子不懼以一人之力fight against the world ,the gods and fate 的時候,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在幹什麼。
技不如人,又不承認技不如人;為證明並非自己技不如人,又不承認客觀存在的種族差距、文明差距;心裡有點悲憫情懷,希望屁民過的好點,卻又無視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做人要做強者,最終是【人】而非其他什麼決定製度的真理,對他們零要求,指望天降「好制度」的餡餅,最好自己在降餡餅這事上有所作為、實現自我、千古留名。。。一般是一種比喻比如屈原《離騷》中就有「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修即可指思慕之人。蘇軾《赤壁賦》中也有客人對蘇所說的「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也有同樣的意思。
閨怨?題主能不能列舉10個例子?中國文人精通琴棋書畫、長於詩詞歌賦、可以抵禦外侮,也可以安邦定國。這樣品格的人會閨怨嗎?鄧小平說傷痕文學:哭哭啼啼沒有出息。
這樣的態度,就是中國問題的傳統態度,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不會是題主認為的那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小孩會不聽父母教導,但是聽老師教導?
※向貧困地區教育撥款是否比降分更能促進教育公平?
※社會生物學在社會學中影響力和發展如何?
※中国阶级有哪些阶级?又是怎么划分的?如何评价这些阶级呢?
※90 後是被犧牲掉的一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