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故事孩子聽了很多遍,還是要聽大人講?

大概3歲-6歲之間的孩子很多都會這樣吧,明明自己已經快背下來了,卻還是讓大人講給他聽。


呃,謝邀@丁若水@張暐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部分看吧。

1 重複性

2 有關要求大人給自己講

---------------分割線------------------------------

先說後邊的部分。

讓人講述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這裡面涉及的可能有:

1 兒童在早年學習語言的方式就是通過重複性的接受將話語與事物、場景進行聯繫和記憶。大人給兒童講故事的過程和兒童早期語言學習的環境非常類似。

2 當成人作為故事的講述著進行故事的講述時,兒童的四肢和眼睛得到解放,可以在聆聽的過程中進行更多的探索,比方說模擬故事的發展,演練故事中的角色、劇情,也可以用眼睛同步觀察書本的文字進行學習和記憶。簡單來說,聽故事對於兒童來說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如果是有大量圖畫的繪本故事,那麼就更有趣了。這也是在《繪本之力》一書中,推薦的繪本閱讀方式是大人朗讀繪本故事、兒童觀看繪本中圖畫的原因。

3 大人、尤其是父母對於兒童的意義是非凡的。給兒童閱讀故事的過程某種程度上是兒童通過大人拓展和探索的過程。在父母的陪伴下,一些無法理解的部分會得到解釋和處理,再以兒童能夠理解的方式吸收;而那些兒童原本無法面對的部分(如恐怖的情節),也因為父母的陪伴而變得可以承受。在父母的陪伴下,閱讀故事的安全性得到的保障,兒童有了探索的安全點/根據地,因為可以隨時回到父母這邊確保安全,兒童對外界的探索和拓展變得更加積極和放心。

------------------------分割線-----------------------

再說前面「重複」的話題。

倘若人們在某個節點上有未圓滿的感覺,則總會想要回到這個節點上。在兒童身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兒童時常會重複要求聽同一個故事,直到裡面人物的每一句台詞,每一個情節都能夠熟練地回憶起,並且能自主地說出、表達(包括語言的非語言的表達)。這時,一些創造性的東西就會從中閃現。

心理治療裡面會提及一個概念,叫「創造性重複」(creative repetition)。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個概念裡面去嘗試理解兒童的重複性需求。

簡單來說,就是「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當個體重複看似相同的行為、體驗看似相同的感受時,實際上是有細微的差別的。如果重複時個體在整體上的狀態是良好的或者趨向良好,那麼重複帶來的變化就是創造性的。隨著重複的進行,個體會逐漸累積各種富有意義的變化,終累積起來的變化最終將促成個體的成長。

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重複可以理解為兒童成長的一種需求

如果重新回到兒童安全感的話題,重複的故事代表著經歷已知,包括已知的劇情、已知的人物,也包括已知的快樂體驗(可以說,只有兒童特別喜歡的故事,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重複講)。這裡面的體驗除了故事帶來的,或許還有和父母共同經歷的體驗吧。兒童在聽這個故事的時候感受到了快樂、安全和關愛,想要反覆體驗是很正常的事情。愛不是表達一次、感受一次就結束的,愛需要反覆的表達、反覆的接受,才會有被愛的感覺。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兒童請求大人重複講同一個故事,除了想要聽故事之外,還表達了「想要和過去一樣被關愛、希望對方再一次和自己共同感受」的願望。


小孩子有個階段特別喜歡重複,反覆看一本書、做一件事。

比如我女兒有一個階段喜歡一遍又一遍地看《巴啦啦小魔仙》、《芭比故事》,電視劇版本的、動漫版本的、漫畫書版本的,都能背下來了,還是照看,她也會給我講。這時候重複做一件事,是因為她有興趣。每次看,每次都能帶來快樂。我記得當時有點鬱悶, 什麼時候她能反覆看點有營養的東西。

再小一點,比如三、四歲的小孩子喜歡反反覆復看一本書,書的內容簡單得不得了,但還是樂此不疲,不覺著枯燥。那是因為小孩子在學習新世界的時候,喜歡自己熟悉和能駕馭的東西, 小朋友也需要有成就感的。

我覺著,家長對這事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以家長的角度來衡量孩子的心理。我們給孩子講同樣一個故事的時候可以變點花樣,問幾個有趣的問題,來點新鮮的添料。

不過,大人給小孩講故事,我是不怎麼贊成用大人的視角來重新演繹的,如果那樣,還不如原封不動照著書本念, 有助於辭彙的積累。


除了以上各位提到原因外,我觀察到我女兒每次的關注點其實是不一樣的。孩子接觸的世界還比較小,沒有現成的經驗,要慢慢消化吸收一本書里不同的信息:圖畫,顏色,形狀,文字,故事,情緒等等。


覺得他傻?覺得他煩?不理解為什麼?這是我昨天和同事的一段對話,世間道理大抵是相通的吧。


不止是小朋友,我們也喜歡聽重複的故事。類型片就是這麼出現的。

看電影看多了就看出套路來了,最後發現,所有的恐怖片都是一樣的,所有的西部片都是一樣的,等等,最後出現了很多諷刺套路的片子,例如林中小屋。

已經有飛躍瘋人院了,為什麼要有肖申克的救贖?已經有幽靈公主了,為什麼要有阿凡達?

這就是商業片和藝術片的區別。商業片是讓你更加認同你已經接受了的價值觀的,而藝術片是讓你懷疑它的。

一切通俗作品和藝術品,從電影到小說,再到音樂等等,都是這個區別,是來鞏固你的價值觀,還是來挑戰它。

天真的人,不敢認識一個真實世界的人,通常更喜歡前者。

小孩子喜歡聽重複的故事也是這個道理。而很多人在這一點上,和小孩子沒有什麼差別。


記得我三歲的時候(沒錯,我是記得三四歲時候的一些事情)喜歡爸爸媽媽姥姥小姨給我講故事。現在想起來,大概是享受躺在家人懷裡聽故事的感覺吧。至於書上那些故事和圖畫,早就背過了┐( ̄ー ̄)┌


搬運:

詹姆斯·厄爾·瓊斯效應(the James Earl Jones effect).

演員詹姆斯·厄爾·瓊斯在朗誦字母表。與最初灌制的磁帶一樣, 瓊斯在朗讀時,字母之間有較長的停頓,因為當時是想插入其他內容(大家可以想像,瓊斯非常愛出風頭)。《芝麻街》的製作者們在片子中採納了原來的錄音,多年來播放了一遍又一遍:字母A或者字母B等等會出現在屏幕上,然後是一陣較長的停頓,然後瓊斯用最大聲讀出該字母,接著字母就消失了。山姆·吉本說:「我們注意到,第一次孩子們會跟著瓊斯大聲朗讀,這種做法重複了幾次後,他們開始搶在瓊斯之前讀字母,也就是在出現較長的停頓時讀字母。重複了許多次這種做法後,他們開始搶在下一個字母出現之前猜想並讀出一個字母。他們實際上是在排序;首先他們要學字母的名稱,然後把字母名稱與出現的字母聯繫起來,然後,他們掌握了字母出現的是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重複並不是一件無趣的事情,因為他們毎次觀看一個節目,都是在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經歷一件事。

格拉德維爾在他的《引爆點(tipping point)》里有一章詳細敘述了關於「重複」在製作學齡前(正好符合題主所說的年齡段)兒童節目中的廣泛運用。

這章節里還談了其他內容,比如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不能理解一個事物有兩個名稱(喜歡簡單),只對已經理解的事物產生興趣(看的次數越多越理解,懂得越多,越喜歡)等等,不少做過對應的實驗,基本上可以接納觀點。


好吃你就多吃點


他/她要的可能並不是故事,而是:

1、安全感;

2、親情感;

3、溫暖感。


除了其他答案的可能之外,還有一種可能:

你是個弱智,她不想傷害你。

建議觀影:我是山姆-電影


我小時候老這麼折騰我爸媽是因為他們每次講的都不太一樣……識字後就沒這毛病了。


工作關係,接觸的都是小孩,題主說的現象經常遇見,幼兒園的孩子最喜歡這樣,上了小學以後會慢慢減少,甚至會嘲諷喜歡重複的孩子太幼稚,當然,性格天真的孩子多大了都會這樣。

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孩子們還不知道怎麼面對失敗,不知道怎麼面對不可知的事物,於是就願意呆在自己喜歡而又熟悉的世界裡,感覺安全,愉悅。

張一弘的回答裡面說道的:重複並不是一件無趣的事情,因為他們毎次觀看一個節目,都是在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經歷一件事。同意,大部分孩子的成長速度學習速度超過成人的想像,但是前提是他(她)們感覺好玩,感覺安全。

戀愛中的男女,也會重複做特定的事,說特定的話,也是因為彼此愛戀,感覺安全吧。


因為他是真的喜歡這個故事,你有聽說過哪個小孩會要求大人重複講一個他討厭的故事嗎?

其實就好像有的人每年都會重新看一次《肖申克的救贖》或者每兩三年都讀一次《金庸全集》,沒有區別的,只是小孩子的喜好審美和大人不同而已。


我也喜歡聽我媽媽講故事,一遍又一遍。很溫暖的感覺。就是可以跟著她一起回憶。那種感覺無法形容,很幸福很有安全感。


原因有二,第一是孩子們不能一次理解故事情節,要多次重聽才能明白。第二是很多細節津津樂道,值得多次品味。

有一次我早鍛煉時遇到兩隻小鳥。回來一講,不料從此小女兒天天要聽小鳥的故事。於是我一邊講一邊編,足足講了半年小鳥哥哥和小鳥妹妹的故事。


因為孩子每次做這個事情都會獲得愉快的體驗,就跟玩兒一樣,過家家每次玩兒的都差不多,還是愛玩兒,因為他們想重複獲得愉快的心裡體驗吧


寬泛一點說:這是一種情感再體驗現象。

狹義一點講:這只不過是個體早期人格發展中的一個必然要經歷的階段,是一種滿足自我的需求的一種表現方式。


我那個年紀,據大人們說還要再晚一點兒,到上幼兒園之前,那段時間特別愛看《哪吒鬧海》,每天起來就看,看完了就從頭再看一遍,直到把那張VCD看壞了,放不出影來。

回想當初,雖然看完了,但還是會有新鮮感。我想應該是在認知階段對外界的一種體驗,加深理解記憶吧,那時候大腦還在發育階段,記憶力和理解力還沒那麼好。。。

不是學這個的,我也不怎麼懂,就是想到童年這個事了,勇敢的出來答一下題。。。


讀哲學的時候突然想到這個問題,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呀。

先說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最早的巫術禮儀中,原始詩歌中,舞蹈中,以及音樂中,都有一種重複的特徵。孔子聽音樂,「必使之反之,而後和之」。《詩經》里的詩許多都是三複其言,一唱三嘆。那麼小孩子聽故事,大人講完了,他卻要求再講一遍。大人聽了一遍,再聽覺得沒意思了,但小孩卻老要求再講,其實是小孩願意聽好幾遍好聽的故事,而不願意聽一遍乏味的故事。是因為,在聽的過程中調動了他的各種心理功能,這裡有高興、有悲傷、有希望、有害怕……它們和諧地配置組合起來,他覺得很滿足、很愉快,所以就老叫大人再講一遍。童話之於兒童,正如神話、音樂中的重複之於古代人類啊!

大人要理解的是,重複≠無意義 ,這是孩子深化學習的過程。

  「好感--情節--細節--語言--更多體會」孩子每聽一次相同的故事,他關注的點就會發生變化。看似重複的事,事實上在孩子的小腦袋裡是全新的。

  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曾經也在書中提到:兒童喜歡重複做一件事。反覆聽一個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煩。他從故事裡吸收的首先是邏輯,然後是情景,最後是概念。不僅如此,早在上個世紀初期,蒙特利梭也提出了「反覆練習是兒童的智力體操」的觀點。

  因此,孩子喜歡重複做一件事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現象。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對一個故事不厭其煩、樂此不疲的表現。


以前的格林童話也很喜歡看幾遍~小孩子2歲左右剛會說話懂得簡單表達就會一直要聽故事,記得我常給她講「有一天,小狗找媽媽的故事」,後來重複到只要提到「有一天」三個字,她就已經咯咯笑個不停,幼小的她,其實只要有人陪著就很開心了,當你看到她童真的眼睛望著你,聽到她無憂無慮咯咯的笑,也會因此開心~小孩子什麼的最可愛了!!!!


推薦閱讀:

建築空間的規劃如何影響人際交往的質量?
抑鬱期間看清的人該如何取捨?
如何走出自我的誤區?如何能夠在與人交往交流中很好地換位思考?
本人很醜,但是照鏡子越看越美,這是為什麼呢?
薩提亞、那穆提之流的理論是不是偽心理學?

TAG:心理學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