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是怎麼買得起房子的?

網上查,香港人均收入29825.55美元,我算你三萬美元好了,不如美國加拿大等全國平均水平。

香港房價。。。每平米十萬人民幣!也就是說一百平米的房價是一千萬人民幣啊也就是150萬美元!!比灣區房子還貴!

他們是怎麼買房的?不吃不喝三十年?


據2011年數據,香港目前約260萬套房子,為全城逾700萬人口提供棲身之所,其中約有48%的人以不同形式受惠於政府的資助補貼。

大致來講,香港人住在以下四類房子裏:

  一是公屋。公屋是「公共屋邨」的簡稱,基本相當於內地的廉租房。它主要由政府出資興建並擁有產權,然後以便宜的價格租給低收入人群。目前香港的公屋單位超過70萬套,其中絕大部分由房屋委員會管轄,為209萬市民提供住房。

  公屋突出的亮點是租金低廉。以新界區為例,該區公屋月租金平均為每平方米40港元,而私人樓盤的月租金則達到平均每平方米165港元,是前者的四倍多。申請公屋的條件也很嚴格。按規定,申請者需為年滿18歲的香港永久居民,不擁有任何物業,家庭收入和資產淨值也有上限規定。

  公屋的居住條件比較艱苦,人均居住面積約為12.8平方米。

  二是居屋。居屋指政府通過「居者有其屋計畫」提供的房屋,類似內地的經濟適用房。居屋計畫自1976年開始推行,由政府提供資金,興建樓宇,以低於市價30%-40%的價格,賣給公屋租戶和其他符合標準的中下收入家庭。居屋的條件要好於公屋,建築面積基本在40-80平方米之間,售價在兩三百萬港元左右。申請居屋同樣有收入和資產限制。

  三是夾屋。夾屋指「夾心階層住屋計畫」提供的房屋。所謂「夾心階層」,主要指中低收入家庭。政府在上世紀最後幾年實行該計畫,興建樓宇,以低於市價賣給市民,同時也提供貸款。夾屋面積為54-80平方米,售價為市價的七折。房屋在住滿五年前禁止轉讓。夾屋數量僅9000套左右。

前三種房屋都是政府提供的,滿足市民置業需求和幫助市民置業的項目。但是,並非所有香港永久居民都可以享受上述的房屋,前三種房屋都有個人或者家庭收入上限的要求,超過了上限,就無法入住公屋,或者購買居屋和夾屋(居屋和夾屋如果想出售,需要按照出售時候的價格補回政府提供的優惠才行)

四是私人商品房。為約51%的市民提供住房。

前三種都不用買,或者價格適宜,我說一說私人樓的情況。

04-13年樓價

年份 平均成交呎價($)

2004 3323

2005 3889

2006 3982

2007 4368

2008 5041

2009 5059

2010 6053

2011 7201

2012 7900

2013 9183

1.平均尺價:現在平均樓價9000港幣一尺,差不多10萬港幣一平米。但是注意,這個平均尺價是近兩年樓市一直瘋長的結果,並非一直是此價格,一年前的尺價較現在低了1000元左右。同時,這個平均數是天價高價盤和新盤一起平均的結果。市場上5-6萬一平米的房子還是非常多的!遠一些的新界區村屋甚至還有3-4萬港幣一平米的房子。

2.面積:香港房子面積和內地概念不一樣,內地最小5,60平米起,一般一個家庭住個100多平米很正常。在香港,100平米的是豪宅!平常的兩個人小家庭上車盤有300-400尺起跳的(相當於建築面積30-40平米),所以,香港很多樓盤尺價高但是總價低。

3.借款:香港貸款比內地寬鬆,銀行可借出7成,如果仍然不夠首付,還可以找財務公司接2.5成,也就是說,極端情況下,買樓可以借到9成-9.5成房款,自己只需要1成首付+稅和律師費即可。同時現在因為聯繫匯率制度,貸款利息極低,年息在2%左右。

總結:香港樓價現在處於歷史高位,但是和內地不同的是,在買樓這個問題上,香港的中低收入階層並沒有那麼痛苦(有49%的政府自住房屋,有最低工資保障)。反而是入息剛好過了政府資助房屋上限的年輕人和小中產比較痛苦。一方面沒辦法申請房屋補貼和公營房屋,另一方面房價和收入脫節,籌錢10年可能才可以付一個400尺小單位的首付。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結婚了還需要跟父母住在一起。也因為樓價的問題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


哈哈!不知道為什麼內地的同胞常常覺得我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掩面)

讓我這個基層中的基層來説説香港的生活吧。小女讀書不成,只有高中畢業的學歷。深知自己不是讀書材料,四年前一畢業便投身飲食界,當起小小的中式點心學徒。第一份工的薪水正是hk$15000 。香港租房的確貴,因此我依舊與父母跟弟弟同住500呎的公屋。我沒有白吃白住哦,家用8000(其實我可以用這8000租長沙灣200呎整間,但不想給別人交租啦,把錢給媽媽,媽媽也能生活輕鬆一點,不用全職上班,可以打風流工),包所有家中支出不包食。因工作在家附近,所以沒有交通費。公司包早午餐,晚餐的話每星期去荃灣買餸hk$500,月計hk$2000。煮三人晚飯,兩餸一餐,有菜有肉有海鮮有水果,感覺還好。一個月七天假期,通常都會約朋友去去海灘,行行山,野餐,唱k,看電影,西貢觀星,再吃個晚餐(燒烤韓燒放題等等 香港就是吃的多,幸福。),這樣的消費一天大約250-400吧。我會把這控制到一個月hk$2500到。感覺自己 work life balance做得頗好 。辦了政府康文處健身月卡hk$180,買衣服零食化妝品hk$1000,月餘

Hk$1000左右。對!我差不多算是月光族吧 。但我還是滿足的,不覺得苦。

可能我年輕,師傅肯教,我學東西也快,第二年已經是半個師傅,工資17000,哈哈還是沒錢剩。因為第二年去了次泰國跟韓國旅行,買了iPad mini,年交稅六百多?(忘了),花光了。當年19歳,沒有存錢意識。雖然沒錢剩,還是滿意的,因為過得很充實。

第三年跳糟了。在一家酒店酒樓裡當起師傅,地位僅次大佬二佬。工資hk$22000,稅後加mpf餘20000多(有退稅)。生活愈來愈好了,也有餘錢剩。當年我可是儲起了五萬多,去了三次國內旅行。國內消費真便宜,帶hk$3000去廈門玩得很好 由於第一次有錢剩,當時自豪了一把 。

第四年加薪很少,只加了hk$800,幸好酒店第二年開始年尾可領三糧。平均來算月薪hk$26600(稅跟mpf未計) 。當時結識了同酒店工作(他是房務部經理也是高中畢業的 )的男朋友,開始計劃結婚存錢,沒有去旅行了,存了十三多萬未交稅。

今年加薪600(愈來愈少了 )。幸好弟弟今年出來工作? ?,有人分擔家用,現在一個月家用$5000。希望年尾能存15萬,加去一次國內小旅行。

我現在22歳,計劃儲到首期便結婚,首期有的話,供會很輕松。男友工作7年,由執房仔hk$13500到現在經理hk$33000(未稅)現跟男友共有五十多萬,多存四十多萬用兩年左右吧,到時八成按個四百萬的兩房房子再供個20年吧。

現在的生活自己非常滿意,上班時間4:00-14:30(將來有孩子也顧到他們 ),一個月放6天假,9天年假。如果我生活的地方不是香港而是內地,我不知道我這個沒有學歷的高中生可以怎樣生活,自身能力太差了 。我爸媽在三四線城市開平也有兩套一百多平米的房,但我回去可以做什麼?做著三四千的工作,有進昇機會嗎?家用給得起嗎?我可以去到處旅行嗎?也用不起車,交通又不方便,我休假能去玩麼?沒有海也沒有山多沒趣呀!買東西吃東西的選擇不多也不方便呀 雖然在香港沒有父母可靠,要給家用。買房也要自己打算,男方父母也沒有錢。但我感恩現在擁有的一切,我不覺得自己過得苦,你們覺得怎麼樣?

問香港怎麼買房?跟另一半一起買 香港窮人多,自己家裹沒有房多不會要求另一半要有。大部份女生都是跟男生一起為生活努力的。我喜歡這種一起奮鬥的感覺 你們平時聽的全部港女都什麼什麼,純粹是屌絲意淫

最後想說一下,讀不了書的人不一定要強求讀下去,認清自己的方向,學一門有價值的手藝,準能活得好,可能其他人會看不起你的工作,沒關係,三十歲後看看誰過得更好

Ps:學歷不高,文筆很差,如看得辛苦,敬請體諒

Ps:$是hkd的意思

吃飯了 !!看到大家熱烈討論嚇了一跳

------------------------—-----------------------------------------------

看到你們對學歷的爭議,我想補充一下。

我並不是認為學歴不重要,比起一紙文憑,我認為知識丶對技能的掌握丶做事的態度、審時度世才是決定你日後高度的關鍵因素。誰說知識技能一定只有大學裹才有的?大學需要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又是否每個人能承受的起?早四年工作賺到的是寶貴的資歷和錢錢也是很大的寶庫好嗎

奉勸大家一句,請一定一定要在高中這個人生交叉點審慎決定自己未來的道路。

當然這個本木倒置的社會,文憑仍是重要的。如果我跟男朋友不再進修,我們的將來也將止步於此。雖然我不喜歡讀書,為錢途著想我最終還是會走上大學的路途吧!幸好我dse(內地高考)不差,將來用mature student 的身份上大學還是可以的。

最後,重點提醒-如果想在香港工作,英文很重要!英文很重要!英文很重要!我能進酒店工作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兩文三語尚可,我英文讀寫聽說基本無障礙(高考Dse有5(最高5**),普通話説得也比一般香港人好,加上年紀優勢,香港年輕人又不肯入行,才有我這樣的[符碌]入職的。

問學歷不高在香港有什麼有前途的工作推介?

1)廚師(年輕人不肯入行,只要你肯,進升空間就很大,我的工作夥伴年紀至少大我十年以上)

2)健身教練(香港要找私人教練一時得$700以上,你懂的!)當然你要進修,牌照及各種復康証書邊做邊考吧!

3)房務員bell boy(工作的基本都是姐姐,年輕人有很大優勢)

4)室內設計(香港空間少,他們換不起樓,但換換裝修還是可以的)

5)測量助理(建造業薪金還是不錯的 高中$13000還是有的 英文要好ar 又是邊做邊進修)

還有很多,自己從日常生活觀察吧!

--------------------------------------

有網友問我關於香港轉用簡體字的想法?

我的想法是我希望文字能夠統一,但不希望全面轉用簡體字。我心中的理想做法是簡化一部份繁體而一部份的簡體能變回繁體,像[言]的部首、[門]的部首、一字多用等等。

1)文字統一能夠舒緩部分內地跟香港矛盾,大家用相同的文字,感覺更像一家人。相信能一定程度上促使文化融合。

2)純粹個人觀點,我覺得繁體字更美呀!可能我先入為主,我看著招牌上的繁體更順眼一些。然而我覺得部分簡體改得很好。例如:[體]、[網]、[塵]、[從]等等

Ps:對於部分人認為繁體書讀煩複我有一點點疑問,二十一世科技時代,誰工作要用手寫呢?

btw,對於部分人對繁體表示看不懂我深感抱歉,我會嘗試多學簡體的,將來有機會一定用上。

------------------------------------------------------------

看到很多人對500呎如何塞下4個人很好奇,剛好我親戚是在香港開室內設計及裝修公司的,偷一下他的圖給你們看看。我家也差不多是這樣的。

強烈的貧富對比-前面是公屋,後面是私樓

(各種空間運用)我家的客廳大約是第一張圖的大小

房間雖小,五臟俱全。我的房間比這個大一點點

我親戚經常跟我說,大廈的外層只是包裝,要過得好,屋內裝修更重要(洗我腦了^_^)

-----------------分割綫-------------------

答主不是一個較真的人,因此不是每一個評論都會回答。

看到部分很少很少很個別的內地人的心態跟思想讓我很不解。

為什麼他們總是很想看著香港的經濟衰退,然後把我們的中下階層打沉。

而不是想著把自己的中下階層拉上去,讓他們活很有尊嚴,有價值? 是要留著他們做既得利益者的奴隸嗎?一個省對另一省的剝削,看到你發展什麼我又發展什麼,這個省要把那個省比下去,那個省又要把這個省比下去,看著心真累。雖然中國還是發展中,有點難做到,但希望大家心中至少不要對中下層抱有歧視。職業無分貴賤呀!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

我們都是生命共同體,一榮俱榮,一休俱休,各省各地都能有自己最有價值的生存本領,政府制度透明,監管有效是我對內地的最大寄望。

可能你覺得我五十步笑百步吧!我們這邊的確存在著許多吸血鬼在吸干我們的血。你們有沒有想過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才出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呀。可惜部分年輕人空有抱負,欠缺頭腦,沒有大局觀,不會下大棋,有心人裝無心人,一步錯,步步錯,走出個自決派,1%的支持人數也不知道有沒有的人在媒體面前大大聲地說自己代表香港人發聲,真的是[發你老味咩]。憑什麼?不希望看到中國自己人打自己人,希望那些默默耕耘及有獅子山精神的年輕人能走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好從自決派上搶回應屬於我們的傳媒焦點。好想學他們組合更多年輕人來成立一個愛國愛港派ar,然後每看到梁游就對著他們唱國歌,哈哈不知道這樣能否上頭條?!

問香港的金融是否岌岌可危?我想法比較樂觀,10年內還是穏定的。香港的金融是建立在我們相對透明化的制度,執法效率跟力道和廉潔(相對地而不是絕對地)!而不是自決派所說的所謂民主(白眼)內地要改善以上三點,應該要待70後退休,80、90、00後成為社會主力軍時才是最好的時機?!

其實香港還是有自己的優勢的,食品安全和醫藥安全有可能成為香港未來轉型的關鍵吧?香港政府如果可以大力支持本地成為亞洲中醫藥中心,把我們中國的傳統手藝發揚光大,賣給外國人,賺他們的錢,那就好了哈哈!!可惜現屆政府太軟弱了,做事不夠強硬,中國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的中醫。不知道最後我這個夢是不是只是一場空夢。唉!(其實一直都有說,希望內地政府也支持一下)

話說希望兩岸的中國人都可以多用[大部份][小部份][很大/小程度上][個別][大/小眾]等字眼吧!不要把話說得太絕對,傷大家感情及和氣。

其實我也不是真的很了解內地的情況,所以才上來知乎了解一下。第一次到來 ,十分 驚歎這裡的學術氛圍及尚算正能量。香港的論壇可是很黃很暴力,令人不敢恭維。

帶頭盔先,小女平時對經濟及政治了解不算太充份,目光也可能很短視,如有得罪,請多多包涵!輕噴不要罵戰。

-----------------------------------------------------------

純干貨。上次說了香港人怎麼存錢買房

這次說一下香港人的買房攻略

.

先交代一下背景資料

香港喜歡用呎計算房屋面積 ,我們的呎是英呎=平方米*10.76

香港政府法例規定,住宅面積必須用實用面積計算而非建築面積

引用維基百科

實用面積(Saleable Area) ,意指建築物業中,可單獨佔用的實際面積。實用面積是從建築面積中扣除建築物的公共空間例如會所、電梯大堂及天台、天井、台階等分攤面積,計算得出的面積範圍,但不同地區對「實用面積」的定義存在分別,而「實用率」百份比亦沒有充一標準。

實用面積包括「不實用」的以外牆起量度的牆壁厚度面積。因此,內攏面積(可鋪地毯面積 Carpeted Area)才能真正反映室內的可用面積。

Btw 有些發展商很賤,因為窗檯跟露台是算在實用面積,所以很多新樓會有以上兩個計設。

.

買房小貼士

1)以小換大,先上車,後改善居住環境

上車的意思是買房的最低入埸卷。

小房的呎價通常比大單位貴,在房價上升周期裏,小房升的幅度也較大房多

因此,上了車,換大一點的房是分分鐘的事。

2)買市區,不買新市鎮

市區租售比比新市鎮高多了,買個小兩房可以偷偷把其中一間租出去幫補供款

當然這是違法,不到窮途未路,切忌以身試法。

未補地價的居屋跟未供滿50%以上的房貸的私樓是不可以租出去!!!

被發現,有可能會被釘契。

3)買舊不買新

香港法例規定所有房屋必須三十年一大修(換水管,外牆,升降機等等),之後每十年一小修,所以大部份房子都保養得不錯。而且部分老房子沒有露台跟窗檯,比較划算。

---------------------------------------------------

隨意網上截圖,未鑑定是否屬實ha

九龍市區

非要住得好又有車,住元朗村屋唄


是這樣,香港人買得起的那個「房子」,跟內地人理解的「房子」有點不一樣。換言之,香港人通過重構自己對「房子」的認知,從鵝使自己買得起房子。

首先,香港人接受了房子是一種奢侈昂貴的、普通人不配擁有太多的東西。香港將近80%的住宅都是70平米以下的,這還是建築面積。鵝凡是對香港的建築面積使用面積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個多噁心,巨大的飄窗啥的都是算建築面積的。

香港人的三十六平米,是要蓋出來一個兩室一廳一廚一衛出來的。卧室裡面床三面靠牆、剩下的面積攤不開一個30寸行李箱絕對不是誇張的。絕大部分普通的香港人,工薪階級小康之家,一家三口四口,一輩子就住在這樣的房子里。

至於香港的中產階級,居住水平稍微能好一點兒吧。我比較深入地了解過一個香港的中產小區,環境很好,會所也齊全,進進出出的居民都光鮮體面,花園裡都是菲佣帶著小孩子在玩。這個小區里八十來平米要做成三室兩廳兩衛一廚,九十來平米就是四室兩廳了。這都是建築面積,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裡面具體的房間有多大。只能說睡房裡出了一張三面靠牆的床還能勉強放一個衣櫃、再站個人吧。能買得起這樣的房子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社會精英。

100來平米寬敞的三室兩廳這種中國二三線城市小康之家的標配在香港絕對是不折不扣的豪宅,輕輕鬆鬆買個一兩千萬。就是能在香港住上這種中國人眼裡「正常宜居」房子的人,在香港都得是有錢人大老闆啥的。

所以香港人買得起房子是因為他們先把需求壓低到極限,買得房子太小了。中國人覺得年輕人打拚時候過渡一下的房子,香港人接受了他要住這個一輩子的設定。大部分中國人普通人掙扎著追求、以之作為奮鬥目標的房子,香港人接受了自己今生絕對住不起、這是一個幻想的設定。

其次,香港人接受了房子是一個值得自己付出一生絕大部分勞動的東西。銀行也接受了這種設定,比如,首付10%,剩下的這輩子慢慢還。

在平均工資一萬兩千塊的地方,三十來歲攢個四五十萬,貸九成款,買個四十來平米的兩室一廳,一直還下去。要是運氣好升官發財,十年二十年後還能換個70平米的三室兩廳,當然90幾平米的千尺豪宅就太奢侈了。

香港人從買家到賣家從政府到銀行都深深接受了這個設定,他們當然買得起房子了。

要是把這個設定平移到北京上海,三四十平米都蓋兩室一廳,首付一成就給房貸。房價平均下來算一平米5萬吧,這首付只要個不到20萬的樣子吧!諸位想想是不是自己也都能買得起房子啦?

是不是細思恐極。


分享下我的個人經歷:

來港工作第一年在港島租房 每月8500港幣 400尺也就是30多平米 港島人太多離公司太近 感覺無法生活 住了半年後開始找房子 但當時(2011年)周圍很多人尤其是金融業人士普遍跟我說香港房價已是歷史最高 千萬不能買

但我覺得對於剛需來說與其替別人交月供不如趁香港還有10%首付的政策和2%低貸款利率的時候把租金變成自己的月供

我一直相信 對於房子來說 方便 舒適 便宜三者不可兼得 香港尤其如此 所以從一開始我就果斷放棄方便 因為香港本地人對方便的要求近乎偏執

所以我在香港幾個地鐵不直通的社區找了幾個月的房子 鎖定我現在住的社區 之後前後看了幾十套不同的房子後 鎖定我現在的家

三室一廳所有房間均沖東/東南海景 當時的價格每平米4萬人民幣左右 只需交10%首付(當時政策是600萬以下的房子可以10%首付) 房貸利率2.2%(浮動利率 現在已降到1.8%)

首付了50多萬港幣 之後每月換貸款1萬多港幣 如果出租輕鬆能租到一個月2萬5以上

即使現在香港仍然後大批400萬港幣左右能買到的房子 房貸利率1.8%

當然如果你一定要住地鐵站上蓋15分鐘到公司樓下就是大超市便宜街市便利店各個風水大師都說好 那就自然每平米10萬起咯

所以你說香港買房有多難呢?跟北京上海比呢?


其實你怎麼買,香港人就怎麼買。

比如北京,平均月工資 6000,房價 60000,一年不吃不喝買 1.2 平米,香港月工資 15000,房價 100000,一年不吃不喝買 1.8 平米,這樣算起來北京好像更難買房子嘛。

那麼北漂是如何買房子的呢?

第一,多賺錢。雖然平均工資 6000,但是收入分化嚴重,優秀人才大學畢業起薪兩萬不是夢。

香港平均工資是北京 3 倍左右,收入分化同樣嚴重,所高薪工作一樣不少。而且香港的工資有時候更嚇人,因為北京的高校、金融機構等高級服務業大多數是體制內的,香港是體制外的,盛產高薪職位。月入 10 萬港幣,在香港真的可以當做「小目標」(大學教授一般就這個收入)。

第二,買遠郊。北京買不起,去河北買。這是北京多年來的笑話以及事實,比如燕郊。你從天安門沿直線往大海走,往新疆也行,總有兩萬一平的地方吧?

香港雖然故意封存土地導致建成區一點點,沒有那種只能每周回家一次的樓盤,但是不同地區的價格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如果你有 5 萬月薪,那麼你離 5 萬一平的上車盤,也就只差首付了。

第三,多貸款。前一陣在中介的推動下,首付貸流行了一把又被禁掉了。使用首付貸之後,實際首付比例能低至 1 成。

如果你只有 1 成首付,在香港是不需要首付貸的,因為香港首付本來就一成。在加上超低貸款利率,使得香港人習慣了大筆貸款,1000 萬的房子 100 萬就可上車。但是這樣也有問題,就是人們會習慣性的借貸接近自己極限甚至超過極限的數額,買房之後一半以上收入用於還款,痛苦不堪。不過總體來說,月入六萬的香港青年兩口之家(假設男四萬女兩萬好了,這大概是男警察+女護士的家庭收入配置),買個 500 萬的房子,在這種首付一成,超低稅收,超低利率的環境下,並不算難。

第四,小戶型。北京我不了解,長三角的樓盤戶型可是越來越小了,甚至把以前的大戶型隔成兩套三套賣。

香港的小戶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那真是螺螄殼裡做道場,人人夢想改造家。一個壁櫥的面積,給香港人,能改出一個洗手間來。

第五,實在買不起怎麼辦?

香港:我有公屋計劃,香港將近一半人住公屋。

北京:其實我也有這個……問題是你們都沒戶口啊……


我90後香港出生的,對前景基本是絕望。

現在的上車盤基本是400-500萬左右(30平的)人均收入你不會真的信吧?只是兩成人拿了八成財富。工資族基本年收入中位大約20-30萬未完稅(完稅大約16-24萬),存一半,三成首期約120-150萬,也要差不多20年才有首期呀.....

我自問沒本事,同期朋友也差不多,有些好運的還可以靠父干,但十之八九的年輕人沒能力

本人是自己創業,沒交薪俸稅的。

看了評論發現了高估稅額了

應課稅入息實額 = 入息總額 - 扣除總額 - 免稅額總額

是大約數千元的


在港工作六年,已婚,打算明年拿永居買房。

去年和先生稅後收入70萬港幣吧。對於我們的工作年限來說,不算是特別高的工資,不比金融律師這些行業。工作也很辛苦,兩人放工後晚上十點鐘在地鐵站見面再一起回家是常事。而且香港的辦公室鬥爭也不比內地少,挺多糟心事的,很好的香港同事也有,但說實話,對國內戴有色眼鏡和歧視的還是多。我並不玻璃心,要是玻璃心也待不了六年了,對於一些不中聽的話會假裝聽不到,因為如果非得爭個是非對錯,得天天和人吵架。

雙方都不是富二代,可以提供一些資助,但再多就得賣房子,我們也不想父母因為我們太操心。

目前想永居後入手新界500尺,差不多50平米的兩房單位。價格600萬港幣左右,我們也在深圳看了房,(先生是深圳戶口,而且我個人很喜歡深圳)但還是打算在香港買。

大概基於以下幾個考慮:

1、貸款利率。香港貸款利率比較低。我所了解的大約是2%左右。如果將貸款利率考慮在內,深圳和香港房價的差距其實已經不大了。

2、樓況。我們看了深圳400萬人民幣左右的兩房,關內關外的都看了。也看了新界(東涌、荃灣)600萬港幣左右的兩房。深圳肯定要大很多,但是同樣10多年樓齡的房子,香港的樓況要好得多,雖然面積小,但是基本是精裝修,小區很乾凈,有游泳池健身房,配套齊全。我也許是在小房子里住慣了,覺得房間只要有床有衣櫃要能放一張書桌當然更好,留那麼多空位幹嘛呢…

3、環境,香港人其實可以不用住那麼小的房子,因為香港有近七成的山地沒有開發。以我目前租住的小區為例,走十來分鐘就可以上山,翻過山又可見海,良好的自然環境是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也是不分階級的,這比推山造城的發展模式,我個人覺得要更健康一點。

4、物業,我租住的小區不算高檔小區,但每次你拿了很多東西,都會有管理員主動扶住樓下大堂的門,如果打風,會做好很完善的防風措施,而且治安好到我們出門買菜可以不鎖門的地步,當然如果媽媽過來住的時候是絕對絕對不讓的。

5、租金。香港租金很高,600萬的新界樓,可以租到15000到18000的月租。所以按照目前的情況,兩到三成的首付,我們如果離開香港,租金可以抵月供。

6、便利。6年換了4個地方租房,所住的每一個樓盤都是隔壁就有商場、食肆、便利店和超市。高級一點的樓盤配有高級一點的超市,平價一點的樓盤周邊可能是平價的街市。很多住宅都是商場上蓋,天橋直通地鐵站。如果離地鐵站稍遠就一定有接駁的小巴,整體的規劃還是做得很好的。

好像有點跑題。

香港人如何買樓,父母資助一點,自己攢一點,結婚然後生小孩晚一點,應該可以上到車。

另外還想說我挺喜歡香港女孩的一點,就是幾乎不把有房列入擇偶的必備條件。自己怎樣就要求對方怎樣,結婚之後一起攢錢一起供。

關於結婚晚這一點,我待過的幾家公司的香港女孩,幾乎沒有三十歲以下結婚的。不少單身了一輩子,租樓也租了一輩子,閑一點的養條狗。也樂呵樂呵的。


來來來,給你們看一套香港房子,看完就知道香港人現在是怎麼買的起房了。

今天看到廣告,北角開了個新盤叫尚譽,號稱入場費最低的港島區新盤,裝修豪華帶會所。定價367萬起,很容易做到九成按揭,加完稅和代理傭金,首付需準備48萬6千港幣。按照香港去年人均收入中位數1.55萬算,一個人工作三年就可以攢下首付了,看起來是不是很容易買的起?

於是我饒有興趣地翻開包裝精美的戶型圖看了一下:

看,價格367萬的房子,面積為166尺,換算成米大概是15平方。沒錯,帶會所和洗手間和陽台一共15平方。香港連一個車位都有11平方米,也就是說這套房子減去廚房洗手間陽台的空間,剩下的面積還不如一個車位大。

即便是安最精簡的廚具設施和淋浴間,也只夠放下一張床。

看到這裡,層主心裡暗暗地嘆息,又是一個蚊型豪宅。這樣的樓盤,近幾年香港一浪接著一浪推出。針對年輕人的購買力不足的特點,開發商做出了更多的小戶型,而且沒有最小只有更小,總價看似便宜,尺價其實極高。但是,終於買的起了。

房價極高的情況下怎麼買房子?地價降不下來,工資升不上去,於是乎香港換了一個思路,就是怎麼讓房子變得大眾買的起,三個字:小戶型。尚譽屬於典型超小戶型,但其實其它一居室也大不了多少,先買個夠的著首付的小房子,再慢慢換大房子,是大眾力所能及的商品房購買思路。

希望北上廣深不要出現尚譽這樣的樓盤吧。


1.

簡單來說答案就是:以前買的。03年SARS爆發房價觸底後,開始一路攀升,並於去年年末超越97年金融風暴前的最高位。題主說的已是近年最高價了,而且單位也應是港幣。

近年香港樓價指數變化

而且均價嘛,沒人逼你一定要買位置好、條件好的,來看看2013年8月9日香港各區幾大屋苑的成交價,新界還是有四五萬一平的「上車盤」(上車:俚語,指首次購房的剛需)。

其實,香港人經歷過房市的起起落落,對買房、投資房非常理性和精明,現階段房價高企的情況下,有購房需求的也是觀望為主。

近幾年美國、日本等實行量化寬鬆政策致使熱錢流入,以及中國投資客加入炒賣戰團,把香港樓價節節拔高,這也是為什麼梁政府本著「港人優先」、「自住優先」的方針,於去年10月26日推出強化版額外印花稅及針對外地客的買家印花稅重拳打擊投機行為。這些措施被坊間稱為「雙辣招,此後房市成交量果然大跌。譬如,據香港土地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五月,香港住宅的銷售量從去年的8349套下降到4276套,同比下滑近50%,而銷售額減少了610億港元,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差表現。

來看看11年至13年二手房成交量走勢:

再舉個實例,我有個同事05年在馬鞍山買的房,當時價格為HKD 5000一尺左右,現在已幾近翻倍。從下圖可以看出,基本上馬鞍山的樓價走勢和全港18區的走勢是貼合的,也經歷了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而成交量方面,從09年開始升溫,直到去年年末被政府重拳打蒙了幾個月,今年又慢慢回溫,所以說房價依然很硬。

2.

不過,聲音大不代表人多。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香港百姓怕房價上漲,其實不然,要我說,怕房價跌的人要多得多。沒上車的年輕人,看著突突漲的房價自然心急如焚大吵大鬧,然而一旦他們成功置業,成為百萬業主一份子後,心態必然不同。

來看看這些幸福的業主、香港私人住宅物業的擁有者總量有多少。下面是我根據《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自製的普查統計表(可以定製數據,很好用,大家可以試試: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網上互動數據發布服務報告),可以看到,2011年擁有私人永久性房屋的有近86萬戶,加上擁有其他房屋(居屋、村屋等)產權的,擁有私人住宅的有123萬戶,佔全港住戶的52%。

也就是說,香港有超過一半家庭居住在自有的私人物業里,擁有物業的業主數佔比比起其他國家也屬世界前列。在業主比例較大的環境下,這些業主對無力買房的人的同情帶有一定的偽善。

舉個例子,97年金融風暴前,董建華宣布「每年興建85000個房屋單位」(後稱「八萬五建屋計劃」)的目標和計劃、意欲讓更多的人上車,多少人初時拍手叫好,轉頭金融風暴降臨,該政策催化房價暴跌,大批業主成了負資產,跳樓的跳樓罵娘的罵娘,最終促成50萬人走上七一大遊行的隊伍,也讓董建華成了香港人眼中的千古罪人。

然而,這種偽善並不是他們的錯,房子早已成為香港人資產的重要組成部份——香港市民被地產商挾持綁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這些地產巨頭,綁架的何止是住房,各行各業的脈絡都被他們掌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小商戶小店鋪退讓倒閉,已經將許多市民逼向了「地產霸權」的對立面。

3

當然買不起私人樓宇的,更多只能選擇政府資助的房屋,即公屋(類似內地廉租房),或11年宣布復建的居屋(類似內地經濟適用房)。

截至2012年3月31日為止,約210萬人(佔香港人口的30%)居住於租住公屋單位;加上居住在政府資助出售單位的市民,全港約46.2%人口居住在政府資助房屋。

據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長策會)的數據統計,截至去年,在公屋輪候冊的非長者單身申請人,超過10萬人;其中30歲以下年輕申請者按年增三成達至超過6萬人,占非長者單身申請總數達54%,無論人數以及比例創歷年新高。其中3%以學生身份登記,而擁有大專或以上教育程度者亦佔去17%。

這些數據表明,越來越多更年輕、擁有更高學歷的人看不到購買私人住宅的希望。

面對這樣的情況,香港特首梁振英在政綱中提出,香港並不缺乏土地,缺的是全局觀和長遠的規劃。為此,房委會制定了持續推展的公屋建設計劃,計劃在2012年至2016年建造約7.5萬個公屋單位,即平均每年建造約1 .5萬個單位、把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維持在三年左右;而私營房屋政策方面,政府目標是在未來十年供應足夠土地,以供每年興建約兩萬個私人住宅單位。

所以說,調控樓市的行政政策只是香港政府短期的權宜之計,長期來說還將以增加供應為主,只要供應增加,調控需求的力度就可以減輕了。

不過話說回來,在這個時代,已經上車的香港市民也見不得有多幸福,他們肩上背負的房貸壓力和大陸人一樣大。目前,香港市民平均供款占收入水平已經惡化到50%,而且樓市泡沬風險正在上升,萬一按息回升至3厘,這個比率將會急升至65%,屬相當高的水平。另據2012年下半年的數據顯示,香港家庭負債占生產總值比率去年升至59%,接近2002年60%歷史高位。

說多了都是淚啊。

參:

【1】差餉物業估價署

【2】http://www.census2011.gov.hk/pdf/household-income.pdf

【3】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


我在香港生活3年。

插言: 28平米的房結構在下面。

首付一成+房貸利率2.15%,上車的話沒內地那麼多限制,100多平的在這邊兒是豪宅,普通人的兩室一廳基本上是20-40平米的居多。像我現在租的就是28平米的兩室一廳,售價328萬,上車的話,準備的一共就是33萬的首期+10.5萬按揭保險費+13萬交易稅費(有按揭計算機可以算)=56萬5。之後35年供,月供1萬1。而且2015年起,香港的很多商業樓盤發的特別的畸形,九龍有個樓盤,一層樓36戶… 房東收房,350萬成交~

補充下:現在香港房價已然開始了下跌,黃埔花園的成交價比去年都是照一百萬的砍價。如果真像投行們預期一樣跌30%,感覺自己4年後不用交15%非永久居民買方稅的時候,就可以自己買一個小房了。還在攢錢,吃糠咽菜了準備。

在香港任一所大學的本科以上的畢業生基本1萬2起,5年以後薪水一般都能到2萬5,稅後大概2萬1,稅低真心王道。高級的比如高盛,入職60萬年薪的不在討論範圍。所以兩個人如果想結婚,又有存錢意識,攢夠上車的錢至少比北上廣要容易,不想啃老的話自己苦幾年也是可以做到的。我認識一對夫婦,兩個人的月收入總和大概6萬,苦了兩年,攢了一個中等戶型的兩房的首付,在這兩年里,倆人不出遊、不外食、狂加班、租的房子特別差,生孩子計劃也推遲了5年。

香港的住房水平確實不如內地,這也是很多人在這邊讀了書還不打算留下的一個根本原因,住的太擠。但是靠自己買房在這還是沒有現今北上廣那樣遙不可及。

評論里有很多人提及父母付首付的事,我想替香港父母一代辯護一句:獨生子女是大陸現象,香港2-4個子女居多。工薪家庭的父母,經歷了幾次金融危機和房產爆跌,哪可能有錢幫所有孩子付首付?何況靠自己買房,本身也是可行的事。

至於有人提到的,賺的少的人怎麼辦~ 這個社會本身就不公平,香港的標準樓大約10萬一平,香港月薪中位數2.5-3萬一個月,那就要想想怎麼提高自己的賺錢能力再買了。

另外,我說的是僅靠自己~ 評論里有很多都是想當然的,發評論給我分辯沒問題,我寫錯了一定認錯,但是比如某評論說在內地畢業五年,月薪2萬5--4萬是標配這種話的,我就不理解了~ 有,還不少,但絕對不是標配!有很多人工作3--5年,年薪10萬已經是行業高薪了。10萬的年薪在北京這個城市都不是低薪。

然後就是建議拿這錢去二線城市買別墅住的,難不成這是讓大家每天飛機上下班??

我自己畫了一個,開放廚房+廳13平,卧室6.5平*2,衛生間2平


香港曾經有一句老話:「做人不要忘本,買樓要多謝董先生。」

董建華先生!多謝你

(實在要講多句:公道自在人心,誰人為香港人拓展前路,誰人在任內禁止賣地和發展,香港人雖然不講出口,但是在心中的。梁先生也是遲早會有人還他一個公道的。)

就是因為1997-2003年香港樓價下跌了一大半,中原指數由1997年10月的100.85下跌到2003年31.34,跌幅達68.9%,令到很多本來沒可能買到樓的人成功上車。

香港大發展商李四叔傳記附錄內有香港樓價的長線紀錄(1965-1996),筆者用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接續到2016年:

        數據源:《李兆基博士傳》、差餉物業估價署

2017年6月的數字如下:

港島區:16,087元(比1965年高314倍)

九龍區:11,793元(比1965年高225倍)

新界區:9,843元(比1977年高34倍)

換言之,返回52年前(1965年)買不買樓的分別是幾百倍,就算返回40年前(1977年)去買新界樓,差別都達到幾十倍。

香港樓價的升幅,筆者曾做過一個圖表:

若果用半對數表,則是這樣:

在過去幾十年,香港樓價的升幅是以百倍計,見證香港由戰後的小海港,變成環球金融中心。其實深圳由1980年從小農村,變成北上廣深之一,相信地價的升幅也是不少。

結果,可以看到,那些上一代就已經買了樓的人,是有機會幫助兒女置業的,即俗稱的「成功靠父干」,例如家父在畢業後找到工作後,毅然放棄公屋單位,自己買了一層樓住。而當年在香港做按揭,最多只能做十年,十年之後就無需要交租了。

這種歷程,將來也必定會在中國各大小城市出現。

=====分割線=====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以前在香港做按揭是很容易的,而且可以借的成數可以很高,八十年代很多人都用一成首期買樓,即是100萬的物業,只需要10萬元首期,其餘的90萬則分20年供。

即使後來收緊了按揭,但符合資格的人也可以申請按揭保險,最寬鬆的時候可以做九五按,即是用5萬元首期就可以買到100萬的物業。即使到現在,首次置業者仍然可以最多供九成按揭:按揭保險計劃

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按揭證券公司)於1999年3月推出按揭保險計劃,以協助市民在香港安居置業。

根據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的指引,銀行在敍造自住物業按揭貸款的時候,須遵守按揭成數上限的規定。而按揭保險計劃則為銀行提供按揭保險,使銀行可以提供高成數的按揭貸款而毋須承擔額外的風險。按揭保險計划下,只要申請個案符合相關條件(例如樓價上限及貸款額上限等),銀行可以提供最高達八成按揭貸款。換言之,置業人士的首期負擔可以低至物業價格的百分之二十,大大減輕置業人士的首期負擔。

在按揭保險計划下,銀行為按揭貸款提供者。如果置業人士拖欠貸款,按揭保險一般會為銀行六成按揭以上的貸款部分提供保障。因此,按揭保險計劃除了可以促進市民安居置業之外,亦有助維持本港銀行體系的穩定性。

=====分割線=====

談一談香港的高地價政策,根據中原地產創辦人之一的施永青的說法,港英政府從來沒有承認過高地價政策:

http://shihwingchi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237903

香港政府從來不承認有高地價政策,翻查香港的歷史,的確沒有一屆政府有書面文字說要推行高地價政策。然而,香港的確有一個高地價的環境,究竟這樣的環境是怎樣演變而形成的呢?

鴉片戰爭之後,香港成了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之所以看中香港,是因為香港有一個水深兼可以避風的維多利亞港。當年,英國正在發展成為「世界工廠」,除了需要四處搜掠原材料與霸佔市場外,還需要建立一條全球的貿易路線。英國的商人極需要在全球各地建立不向他們徵稅的自由貿易港,所以才會看中這個沒有甚麽其它資源的天然港口。

由於英國要把香港定位成一個自由貿易港,以至香港政府沒法從貿易中徵稅,那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何來呢?當然不可能從祖家帶過來。香港沒有太多的自然資源,港英政府唯一可以掌控的是土地資源,於是祇能以此去換錢,逐漸養成了依賴土地收入的財政系統。

由於香港的土地都在政府手裡,在土地供應上,政府完全沒有競爭對手。對一個有壟斷能力的供應者來說,他一定很快就會體會到,維護自己的利益的最佳辦法,就是不要把土地一下子都推出市場,慢慢賣,才可以賣得高價。限量賣地於是成了歷屆政府都會依賴的土地政策。

在這種環境下,政府不用征高稅,已可以大量搞基建,提供免費教育,廉租公屋,公共醫療,而中產亦可因投資物業而分到經濟增長的好處,獲益者眾多,高地價的環境於是得以不斷自我鞏固。

說穿了,就是國內很多城市所奉行的土地財政政策,2016/17年度香港政府2016/17年度最終盈餘1108億港元,但賣地及補地價收入達1,280億港元,差餉有213億港元,以物業交易為主的印花稅有619億元,另外利得稅當中不少是地產相關的,而地租收入並沒有在此表分列出來:

http://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617issf02-major-sources-of-government-revenue-20170606-c.pdf

其實簡單的意思是擁有和使用土地房屋的人,就需要在財政上支持政府的支出,你或許認為這是一句廢話:那不是包括所有人嗎?錯了,居住在出租公屋和宿舍(主要是公務員)是不用支付的,擁有物業的人雖然要支付,但多年來他們最受惠於土地增值,最受害的是沒有能力買樓卻又要在私人市場交租的人。

在這個背景之下,當然是去做社會遊戲規則的受惠者,而不是受害者,結果就出現了兩條路線:其一,大學生一到18歲就申請公屋;其二,一有工作能力就儲錢買樓。而現時社會上聲音最大的一群,都是不去走這兩條路的。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房地產的專欄:賞心悅目的家

投資理財相關的專欄:投資自己最好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有哪些前後差異非常大的照片?

脫苦海:隨著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開通,西九龍會不會成為香港下一個CBD的熱門,甚至超過港府力推的觀塘CBD?

脫苦海:香港房地產市場上次崩盤時是什麼時候?請盡量詳細說明崩盤時的情況

脫苦海:香港行政區面積小,城市用地狹窄,為何不向北建設新市區,卻只是填海?

脫苦海:香港的土地要逐年交土地稅么?


前面的答案都是宏觀的,數據的,我只有身邊的例子,有香港人,也有大陸來的港漂:

1。以前買的 - 2011年的時候,太古城的兩房才買2xx萬,現在已經7xx萬了,黃埔花園才2xx萬現在已經6xx萬了。怎麼買到?當年金融海嘯剛過,百廢待興,政府鼓勵貸款刺激經濟,只需要1成首付,1%的貸款利率。只要是做了幾年的,都能攢夠這首期了。更甚的是,當年銀行之間也不會溝通交流貸款信息,可以在銀行A貸款買物業A,一買到手就立刻租出去用租金還貸款再攢首期。又有點錢了就跟銀行B貸款買物業B,以租抵貸。如此往來身邊持有3、5套物業的年輕才俊也不少了。

2。父母買的 - 沒有額外買家稅的時候,早有見識更有雄厚資本的父母早就把人民幣移出了海外,買樓就是最簡單的投資移民方式(現在已經不允許了);即便是現在有額外買家稅,一擲千金付300萬稅的買家也常常在新聞上出現。

3。金融狗買的:這種是最多的,香港金融業工資真的不低, MS GS JPM CS Barcap UBS DB,這些叫的出名字的投行,後台入職就是3w起,前台6w起,前台做到VP一年200w,做到ED一年500w。有誰不抱怨樓價虛高泡沫嚴重,但是2017年初香港又迎來了樓市的小陽春,身邊的人都紛紛出手,目標都是1000w-2000w的樓盤。夫妻倆都在香港做金融前台狗的,真的是希望樓價升的多,希望樓價掉的少。

身邊的例子,小小剪影吧。


在廣州生活的香港身份證持有者強行答(家母在香港有房產),主要對比一下廣州與香港的買房壓力。手機碼字請無視格式,見諒。

先介紹一下個人情況,985財會小碩畢業一年,從事金融業,全年五險一金及稅後約15萬人民幣,全年公積金3.5萬人民幣(其實香港人在廣州不能交,公司在工資上給我加上了這一筆年終發放);媳婦本科畢業三年,廣州市事業單位工作,五險一金及稅後約15萬,全年公積金3.2萬。買房中,預算資金300萬人民幣,預算面積75㎡。家母於SARS時低價買九龍76㎡+公寓一套,當時400萬港幣,現在將近1000萬港幣

下面是二者對比,壓力孰大請自行判斷:

1.首付

香港最低20%,即200萬港幣,164萬人民幣;廣州30%,即90萬人民幣,香港/廣州=1.82;

2.貸款利率

香港利率2.2%,大陸公積金+商貸加權平均利率4.1%;

3.貸款月供

同樣貸款30年,香港月供約24908.32人民幣,廣州兩人公積金+商業貸款約10190人民幣,香港/廣州=2.44;

4.住宅類型

家母在香港的住宅為電梯塔樓,本人在廣州準備下手這套的亦然;

5.地理位置

根據百度地圖,香港的房子距離中環CBD34分鐘公交車程,廣州這邊距離珠江新城CBD37分鐘公交車程,基本一致

我和媳婦二人,全年加公積金現金流入約37萬人民幣,其中12.23萬需用於償還房貸。香港的月供為廣州的2.44倍,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開銷至少為廣州的兩倍(我和媳婦的單位還都是包工作日早午餐的),如果在香港工作需要買位置、條件、大小均相似的房產,全年現金流入需達到約90萬人民幣,約110萬港幣。

其實說到底,香港樓市對學歷相對較高的白領極不友好。即使港大、港中大、港科大畢業的碩士或學士,一對夫妻扣除強基金+稅後年收入達到110萬港幣的也並不多。但內地985高校達到我和我媳婦目前的水準並不會非常困難(一起畢業的同班同學現在應該有將近一半在鵝廠、阿里、華為、各大券商、基金等,收入比我高)。但根據 @香港草根 舉的例子,大陸一線城市藍領的生活和香港確實不好比。在廣州,一對高中畢業的夫婦是很難在廣州找到合計年現金流入(含公積金)10萬人民幣以上工作的,即使大專畢業三年,也不容易達到合計15萬人民幣的收入。而 @香港草根 二人,男方月均3.3萬港幣,女方月均2.6萬港幣,二人合計年收入達70萬,扣除強積金後66.5萬(香港好在幾乎沒有個稅),摺合人民幣54.5萬。

在可預期的未來三年,如無意外,我全年現金流入應該可以達到24萬人民幣,媳婦應該可以達到20萬人民幣,合計44萬。畢業後回香港在中銀香港工作了三年的師兄,全年強基金+稅後收入約40萬港幣,合32.8萬人民幣。如果是兩個人工作即為65萬人民幣,僅高於本人和媳婦不到50%。至於樓價,大約高了150%。

千言萬語歸於一句話:香港白領太tm苦逼了。


「你們打算什麼時候買樓?」

那天部門會議,William問了這個問題。

William三十三歲,香港人,出身普通家庭,畢業於普通學校,但非常勤奮,工作三年時就成為了公司最年輕的主管。

當時在座的工作普遍開始逐漸穩定,在香港買房實在是件還沒敢詳細計劃的事。

如果跟香港的年輕人細聊,大概一半的人會說計劃三十、三十五歲買房,而另一半人會說根本不考慮買房子。事實上,香港人對房子的觀點跟內地人的並無二致,認為「結婚必須有房、買房即使不自住也是好投資」的佔大多數, 然而現實卻逼得香港年輕人早早地低了頭。即使從2016年年初起,香港的房價有所下跌,甚至房價將暴跌四成的傳聞也源源不絕,港島區均價仍然超過13,000港幣每尺(每平方米約十一平方尺),九龍區也超過12,000每尺,而價格較低、成交量較高的新界區,房價甚至比年初高了10%,現在是11,000每尺。

見沒人回答,William繼續說道, 「我三十歲結婚時買的第一套房子,現在回想起來,買得太晚了。越早買房,越早開始財富的積累。否則錢都拿去交租了,財富積累的速度慢很多。」

香港人常採取「小房換大房」的購房策略。先努力存起買小房子的首付,還幾年房貸後,房價也漲了,家庭大概也添了新成員。這時把小房子賣掉,就湊出了大一點的房子的首付。 照這樣循環下去,逐步換成「千尺豪宅」、或是換成好幾套房產收租。可以說只要搞定了第一套房子的首付,接下來爽當包租公、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都是順理成章的事。在香港,買第一套房子也稱作「上車」,上了車的人以房價上漲的速度輕鬆享受資產增值,而沒上車的人則要苦苦追著房價物價跑。

William雖然年紀輕輕就年薪百萬,但採取的依然是小房換大房的方案,「今年第二個兒子出生,換了套大點的房子。買房時當然考慮了房子、位置怎麼樣,房價怎麼樣,這個不用說。其次考慮的,就是房貸利率怎麼樣。利率每高1%,未來三十年每個月就多還15%房貸,壓力大很多。三年前買第一套房時,房貸利率是2.15%。現在美國加息,大家猜一下今年房貸利率是多少?」

港幣跟美元掛鉤,因此利率緊跟美國。 2003年香港開通自由行,房價開始上漲;2008年美國降息至0.25%(可以認為是零利率), 香港房價暴漲,七年升200%。2015年美國加了一次息,香港房貸利息理應相應變高。

「今年買房,六成房貸利率1.8%,兩成二按2.9%,平均利率不到2.1%,貸款成本比三年前還低。」房貸利息不升反降,簡單來說是經濟差導致的,金融機構為了吸引更多的房貸降低了房貸利息。

「全球低息加上經濟差,現在的低息環境,對於買房來說非常難得。不用做太多分析,經濟周期大家都知道,經濟肯定還會變好,美國接下來肯定還要繼續加息。如果錯過了現在的低息市場,下一次利息再這麼低,也許就是二十年後了。」

William說出重點:「所以,你們不要想著十年後買房,要買,就這兩年內買。」

2015年,香港政府為穩定房價,規定買房最多只能跟銀行貸款六成。有政策就有對策,所謂二按,是通過把房子二次抵押給金融機構,部分貸出餘下的四成。普通房貸加上二按,最多能貸到房價的九成,購房槓桿可以相當高。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能買到四百萬的房子並貸款九成的話,上車僅需四十萬首付再加上印花稅和房產經紀傭金,總共五十萬出頭,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也正因為首付比例的門檻能被輕鬆繞過,政府的房價調控政策不僅僅是把貸款比例降低至六成,還進一步提高了壓力測試和還款能力的要求。

「只要存夠首付,每個月按揭你自己還也好、把房子租出去用租金還也好,都不是難事。買房唯一困難的地方就是存夠首付,而首付的多少就取決於你能夠貸款多少。能貸款多少,取決於你的每月穩定收入有多少。」香港政府要求每月還款在利息上升的情況下不能超過穩定收入的五成,以四百萬的房子為例,每個月還一萬三的情況下,穩定月薪要求至少為三萬五。

一成首付不算難。 若實在沒存夠,跟別人借,還是能湊夠的。每個月還一萬三房貸也不難。 一房一廳不到四百尺的套房、三十年房齡、非中心區地鐵站附近的位置,月租一萬五起。租金收入不但足夠還房貸,還能帶來額外收入。而且香港買不起房的人、外來人口多,租房市場也成熟,市區的房子基本不用擔心租不出去。

但「穩定」、「月薪三萬五」才是買房真正的門檻。根據2015年香港收入統計報告,社會上收入的四分位(最高的四分之一)是兩萬五,只有個別行業四分位能達到四萬左右。其中兩個主要的高收入行業:金融、地產,由於其收入中傭金和獎金佔比高,實際收入在計算「穩定月薪」時大打折扣,導致可貸款金額降低。

「先定一個小目標,買他一套房。」

首先,要跳出傳統的「儲蓄—買房」思維,把買房看做是撬動1:10甚至更高的槓桿,把目標放在獲得槓桿支點上。而槓桿的支點,就是更高、更穩定的月收入。

月入三萬五不容易,但在香港、在一個成績說話的行業,絕對是個只要足夠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William自己就是一個例子。

「到時候,首付我出。」

2016年10月20日


你去一次香港就明白了。

A:他們在馬路邊上張貼的洗碗工人的月薪是一萬五左右的港幣。

B:他們的房子有很多小戶型。滿腦子一百平的人是因為你家鄉的土地太不值錢了……

C:香港首付比例超低。

你換一個角度想。

在上海,一個月薪一萬五的人,工作幾年父母積的錢加起來,當個首付,

買一套價格差不多的市區老破小,也是沒什麼問題的嘛……

關鍵在於,你不能總想著一百平……

想上海當年,10個平方可以住五六個人也不是沒有的,比香港不差到哪裡去的……

習慣就好啊。


香港寸土寸金是眾所周知的事,有的香港人甚至自嘲:「我還沒死,就住進了棺材裡」。

買不起房的人,運氣好的等個幾年能申請到公屋,運氣不好的,蝸居在籠屋,棺材房,劏房,甚至是樓梯底下和陽台。

● ● ●

在地狹人稠的香港,租金最高的並非山頂豪宅或國際金融中心,而是全港十八區中最貧窮的深水埗。隱藏其中的這些籠屋、劏房、棺材房,每呎(約0.09平方米)租金最高可達300港元,大約有20萬香港市民生活在其中,那是霓虹燈也無法照亮的地方。

籠屋:2平米的夢想地

籠屋最早出現在1950年代,用作外來勞工的臨時住宿。顧名思義,籠屋即一張張被被鐵絲網包圍的床位,大多存在於深水埗的危樓之中。住在鐵籠里的人,也被稱為「籠民」。

住在籠屋裡的老人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的何喜華回憶80年代探訪籠屋時的情景,一個70平米的屋子裡,擺放著數十個三層鐵籠,裡頭住有200多人,空氣里混雜著煙草、汗水和老舊房屋的氣味,難以言喻。住客幾乎都是來自內地的勞工,他們每天結束繁忙的工作後,便回到這2平米的棲身之所。

那是屬於香港的黃金時代,基層勞工的眼睛裡還閃爍著光芒。他們相信,只要靠著一雙手,辛苦幾年,總能換來更好的生活。

在籠中點香的男子。REUTERS/Victor Fraile

當黃金年代逝去,香港經濟高速發展,市場趨於飽和,階層也走向穩定。沒能離開籠屋的住客再也不敢奢望向上流動,只能在籠子里渡過了了餘生。他們自嘲,「住在這裡的都是孤兒」。

香港電影《籠民》截圖,描述了籠屋居民的生活

1994年,香港頒布了《床位寓所條例》,力圖改善並減少「籠屋」。 考慮到籠屋租金低廉、靠近市區,有一定的市場需求,政府沒有簡單地取締,而是通過立法確保床位寓所符合消防、衛生以及樓宇安全的最低標準。

劏房:一個轉身的空間

2017年,香港連續7年成為樓價最難負擔城市首位,樓價中位數為542.2萬港元,樓價入息比(樓價中位數除以家庭全年入息中位數)為18.1倍,即一家人需要不吃不喝18年才能存夠錢買房。香港私人住宅的租金指數也在10年內上漲了88.6%,家庭每月收入息中位數僅上漲了52.4%,遠不及租金漲幅。

寸土寸金的香港

面對高昂的租金,遙遙無期的公屋,20萬香港人選擇住進了劏房裡。劏,在粵語中意為「剖開」。劏房,指將房屋分割成多個隔斷間。

香港傲林軒一間150平米的三居,被劏成了18間帶廁所的套房,每間租金約為8000港幣。

劏房的方式層出不窮,從幾戶到幾十戶不等。蝸居其中的是孤寡老人、低收入勞工、長期病患,以及貧窮的婦女兒童。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房間里,一家大小所有言談舉動,都在彼此的眼皮底下進行,想睡個安穩覺都難,隱私更是無從談起。這裡僅有的,是源源不絕的木虱、龐大的租金壓力和隨時可能搬遷的噩夢。

攝影師Benny Lam花費了4年時間,用鏡頭記錄下這些最小1平米、最大不過10平米的房子里所發生的人和事。

一頭黑髮的黃生,其實已年過60。為了應付高昂的租金,他不得不終日為生計打拚,經常出入工地,乾的活不比年輕人少。

丨梁家4人口擠在不足5平米的劏房裡。小朋友每天趴在雙層床上層做作業、玩耍,行動不便的爸爸留在下層看報紙,時刻叮嚀著兩姐弟不要吵到鄰居,媽媽則坐在一旁切菜。

利倉父子是日本人,他們身材高大,在狹小的劏房內更是動彈不得,一家人需要蜷縮著身子吃飯。

一間不足4平米的劏房,四面沒有窗戶,姐妹倆在床上做作業,共用一把風扇。在香港,約有4萬名兒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

擁擠的劏房騰不出玩耍的空間,布滿天線的廢棄天台便成為了孩子們珍貴的遊樂場。

棺材房:我還沒死,已豎起4塊棺材板

當橫向空間已經被分割到極致,房東們把目光投向了縱向空間,「棺材房」便應運而生。一間原本狹窄的劏房內,像火車車廂般分隔出6個床位,每間高度不超過半米,長度不超過2米,中間留一條窄窄的過道。棺材房如同籠屋的現代版,只不過用木板替代了鐵絲網。

棺材房一隅。Bloomberg/Paul Yeung

棺材房的租客男女老少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負擔不起一個可以站立的房間,只好過著彎腰屈膝的日子。在這裡,家的概念被完全顛覆,所有的活動都只能蜷縮在一張小床上進行。住客不能站,只能躺,躺下甚至也無法伸直雙腿。而住在條件如此簡陋的棺材房,租戶仍需要支付每月2000港幣的租金。

50多歲的阿揚是一名裝修工,每年總有幾個月淡季。失業的日子裡,他靠罐頭度日。

梁伯是少數愛看書的棺材房住客,他做過不同的雜工,年紀漸長後被迫失業。沒有工作的時候,他便讀書,書籍能讓他短暫地忘記貧困與憂愁。

「那天回家後,我哭了」,親眼見識到香港底層的居住困境,攝影師Benny Lam久久不能平復。他將這組照片取名為「Trapped(困住)」,展示了人彷彿被困在籠子里的生活,這是一群隱匿在城市陰翳里的邊緣群體。

阿天居住在一個被鋼鐵包圍、家徒四壁的棺材房裡,面積僅略大於1立方米,這也許是香港最小的床位。

躺在搖搖欲墜的行囊下

看電視是棺材房裡為數不多的消遣活動

生活在廁所、天台與樓梯轉角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樓梯轉角也能被用作床位出租。比起睡「棺材」,這裡更是四面透風,毫無遮擋,身家物品一覽無遺。這樣的樓梯位也不是一人獨享,床位之上還能再搭起一個閣樓,可謂「一梯兩戶」。

由於床位佔據了大半個樓梯,租客白天需將床鋪收起,夜晚才能睡下。

天台自然也不會被放過。一位於中環鬧市的天台上搭建了12個鐵皮屋,各有上下兩層。下層是廚房或廁所,上層是貼著天花板的閣樓。炎炎夏日,鐵皮屋便成了蒸籠,租客自比「蒸魚」。清晨,不需要鬧鐘,睡在屋裡的人也能被初生太陽的熱氣喚醒。

如同蒸籠的天台閣樓

坐在天花板吃飯的老人

為了節省空間,廁所和廚房也常常被合併在一起,洗菜、煮飯、如廁,都發生在同一個空間里。至於吃進嘴裡的飯菜,是否會有衛生問題,也容不得住客細想。

做飯、如廁、洗衣全都在同一個空間

馬桶旁擺放著新鮮的排骨和蔬菜

● ● ●

香港擁有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因歷史、地理環境及政治等原因,土地開發率僅23.7%。其中用作住宅用地的僅77平方公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739萬市民的住房需求。稀缺的住宅促使房價一路高漲,同樣價格租住的房屋質量越來越差。

從天台遙望

儘管香港政府在1950年代便著手建立公共房屋,致力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但依然無法滿足所有底層民眾的需求。據香港房屋委員會數據,2017年6月底,約有15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2萬宗配額及積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人的輪候時間為4.7年,長者一人申請者則為2.6年。在等待輪候的日子裡,人們不得不選擇尚能負擔的劏房。

緊挨著寫字樓的劏房

據政府最新公布的數字,劏房居民已接近20萬。這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而且一個個鮮活的普通人,他們也許是茶餐廳的服務員、商場保安、清潔工......他們同樣依靠雙手建設城市,城市卻沒能還以他們一片安身的沃土。

而同樣的故事,也在香港以外發生。

照片提供 /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

攝影 / Benny Lam

更多詳情請關注公眾號(id:pic163)


剛好昨天的本地報紙也報導了這問題。我就借花敬佛好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買樓

首先︰

1. 搵個月入約3萬的老婆。

2. 要唔食早餐。

3. 午餐要食麵包。

4. 你嘅人工要甘上下。

http://hk.on.cc/hk/bkn/cnt/finance/20150311/bkn-20150311204133410-0311_00842_001.html

【http://on.cc東網專訊】 買樓,並不是儲首期咁簡單,印花稅、經紀傭金、律師費、裝修費等等,你又應唔應付到?阿全和Helen是1對「80後」新婚小夫妻,2人一踏入社會就開始省吃儉用儲首期,2人27歲就成功圓了「上車夢」。究竟他們是如何在爆高樓價中達成置業結婚夢?

甫入新居,整間屋裝修以白色為主調,傢俬擺設簡單,給人1種安樂窩的感覺,一點也不焗促。單位的建築面積為620方呎,實用面積逾500方呎,實用率高達8成。阿全表示,他們至2013年中開始物色新居,直至去年6月才看中此單位,更即日以300萬元購入屯門景峰豪庭第1座1個中層單位,作新婚居所。

自小在屯門長大的阿全,讀書時已計劃買樓結婚,畢業後就進行儲錢大計。他說︰「2009年剛剛畢業,任職醫管局行政文員,月入不夠1萬元。為儲首期,每月必須儲3,000元。倘若今個月超出預算,便會在下個月使費扣除,嚴守儲蓄原則。」

即使認識了任職護士的太太Helen,拍拖的使費並沒有增加了阿全的負擔。Helen表示︰「每次拍拖都會到公園散步和拍照,一去就數小時,所以不用花錢。現在我們已儲了一疊在不同公園拍拖的相片。」雖然阿全拍拖時仍是精打細算,約會用膳的地方是快餐店,惟Helen並沒任何怨言,皆因Helen亦是1位「慳妹」。

剛畢業就月薪22,000的Helen每月儲約10,000元,家用約6,000元,另每月繳還讀書借貸逾2,000元,餘下用作日常開支。她指,部分同事愛買名牌,惟自己一點又不羨慕,笑言買過最貴的東西,只是1對約千元的Timberland鞋。工作5年左右,Helen已儲到40萬元。

前年因籌備結婚和買樓,2人開始死慳死抵「節流」,並從節衣縮食開始。阿全說︰「我戒食早餐,下午則帶飯在公司吃。上下班要坐小巴抵達醫院,車費動輒十多元,故我決定改為走路。這2項加起來,每月可慳逾千元,但現已養成習慣,一點又不辛苦。」

至於Helen,她亦相信慳錢事在人為。由於護士的工作時間不定時,倘若下午2時才上班,Helen會吃2塊麵包當午餐,後來又認為1塊麵包亦要近10元,故最後只吃1塊麵包當午餐。她稱,自己不諳投資,惟有靠加班「開源」。「病房有自願加班計劃,我曾在數月內加班11小時,可額外增加收入逾2,000元。」

最後,2人6年內合共儲到70萬,當中30萬為首期。最初,2人計劃於沙田區置業,惟發現沙田區樓價高不可攀,只好轉移陣地,決定買入屯門區私人樓。當時他們支付樓價1成首期,計及印花稅、經紀傭金、律師費、裝修費及添置傢具,總共花近48萬元。

阿全表示,單位由銀行承造9成按揭,息率為全期H加1.7厘,實際供樓利率1.91厘,供款期30年,每月供款約11,000元。

事實上,買樓的開支已佔2人7成積蓄,結婚使費只有「慳得就慳」。Helen坦言,「結婚儀式本想舉行1個簡單的cocktail酒會,惟較為體面的cocktail收費已超出預算,最後他們決定旅行結婚,邀請雙方家長證婚。」

雖然結婚儀式較為簡約,但Helen及阿全幸慶能及時置業。阿全稱,現時該物業同類單位的售價已升逾1成,加上最近政府勒緊住宅按揭成數及調低二按的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屆時才想買樓就難上加難。

阿全現時月入17,000元,而Helen月入逾3萬元。雖然月薪有明顯差異,惟他們奉行財政獨立,日常開支共同承擔。Helen指,供樓、水電煤、生活用品及買餸錢都是2人平均支付,故她每月仍可儲近3,000元,惟阿全笑言自己每月所剩無幾。

FCI投資策略研究課程總監鍾學良表示,其實置業並不是難過登天,只是八十後對樓市欠缺全面的認知。他說︰「八十後的著眼點很窄,只追求大屋苑內的細單位,即使好貴仍然決定追價,導致屋苑單位不斷破頂。然而,他們卻沒有留意附近單幢樓的單位,價錢可能更合理。」

他又指,年輕人對按揭及行程了解貧乏,以為收緊住宅按揭尺度及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就買不到樓,又只是道聽途說,以為部分地區樓價水平必定高,卻沒有實際了解,多看單位。

事實上,鍾學良早年曾因炒股而焦頭爛額,欠下20萬債項。故他認為,買樓並不一定要靠買股票來增加收入,倘若經驗不足,年輕人很容易輸錢。他指,想資產增值的話,可嘗試買基金,至少有風險評級作參考。

網民回應︰

- 所以好多嘢都事在人為~首先唔好一味埋怨某d人累你冇樓住~而係睇下你自己有冇盡力~而唔係日日嘆杯幾十蚊咖啡~追手機款~名牌~旅行~跟住慨嘆自己買唔到樓

- 買到樓都可以成為新聞既情況已經夠哂唔正常la(啦),點解仲有人可以覺得,係時下既(嘅)人因為唔夠節衣縮食..所以買唔到樓...

- 唉,一生人辛辛苦苦為左(咗)層樓,30年後個孫問你,阿爺,你呢生人有冇做過d(啲)咩精彩既(嘅)事?你只能答佢,你阿爺我當年就係為左(咗)層樓辛辛苦苦供左(咗)三十年喇

- 買餸都越黎(嚟)越貴 阿全好快午餐都冇得帶飯食 麵包都加價 helen就黎(嚟)一塊麵包都冇得食 公園就拎曬黎(嚟)起樓俾(畀)新移民住同俾(畀)大陸人炒 拍拖地點都冇埋 同埋希望佢地千奇(祈)唔好生bb 因為佢地完全冇政府津貼 生仔要俾(畀)錢買定床位 日後仲要捱俾(畀)大陸人爭到貴曬既(嘅)奶粉 尿片 學費 等等……╮(╯_╰)╭

- 1.91厘都1萬1 加息再大跌市就恭喜曬


靠父親母親給首期

然後選擇最長的貸款年期

每個月用人工的50%去還貸款

花了25年的時間,終於還完了

這就是香港人


如果大陸也是按照30平米作為普通三口之家的正常用房,也是普遍的一成首付

大家都住30平米兩室一廳的房子,北上深其實房價也能負擔。

10萬一平方米,30平米300萬。

一成首付30萬,貸款270萬還30年,大陸七折的利率比香港高點,一個月還12000多。

北上廣深,夫妻一個月收入加起來2萬算小康吧。

26歲碩士畢業攢錢,到了結婚攢30萬還是攢的出來的。

結婚後,一個月剩下8000元生活費,孩子送回老家養,夫妻二人過日子還是能過的。

大陸的優勢是,掙的不夠多,可以不在一線混。

夫妻兩個人加起來掙1萬

去威海榮城買3000元一平米的房子,30萬買100平方,首付10萬,貸款20萬。還是30年,七折利率,一個月還900元。

夫妻還是一個月剩下9000元花,孩子就不用當留守兒童了,還能買車,還不限購。

有車,有100平米的三室一廳,這個日子就舒服多了。

香港人是退無可退,大陸人是有退路的。


大家關於公屋居屋等等的已經說得很全面了。關於香港的貧富差距也說得很多了。這裡我再補充一點別的。

上次租房子的時候的中介非要拉著我去看房子,不斷地跟我說要先「上車」。

香港除了低利率和首付比例低之外,有一點可能大家都沒有注意到,就是房租高。
高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你如果買了房子不住,租出去的話,租金幾乎可以涵蓋你的月供。也就是說,如果你攢夠了首付,就可以買房子,買了房子之後大可以把它租出去,讓租客幫你供樓。

而首付要攢多少呢?在香港四百萬以下的房子是可以貸九成的。也就是說加上七七八八的稅,也就是五六十萬。很多香港本地人都住在家裡,不需要付房租,但可能需要給家用,四千到一萬不等吧,看工資來定。但如果家裡條件沒有太大問題的,剛畢業的學生攢錢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我有一個同事,和女朋友兩個人一起攢錢,一年也能攢個二十萬(畢業大概兩三年,每個月工資大概在兩三萬),基本上兩年能攢夠首付。

按照那個中介的說法,買了第一套樓之後,剩下的事情就順利多了。付了首付之後,雖然你住不進去,但是樓價在升值啊。等到過個三四年,小房換大房。

其實香港挺多人都是這樣的,自己可能住在一個租金便宜的樓里,買一棟樓,租給其他人讓他們幫忙供樓。

------------------------------------------------------------------------------------------------

現在看我一年前的答案,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等有時間再更新,其實沒有這麼簡單。


推薦閱讀:

為什麼去香港有些商店明明店員會說普通話,聽到我是內地人就會改成英語?
香港底層為何不來大陸買房?因為他們熱愛所謂的民主自由嗎?
大陸人是不是都很討厭香港人?
相較香港市民,台北市民是不是沒那麼歧視大陸遊客?為什麼?
如何看待「內地孩童香港當街便溺被拍 父母與港人激烈衝突」事件?

TAG:香港 | 房價 | 收入 | 香港人 |